收藏 分销(赏)

2003年年度通信产品行业分析报告.doc

上传人:k****o 文档编号:31431 上传时间:2020-11-23 格式:DOC 页数:87 大小:6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3年年度通信产品行业分析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2003年年度通信产品行业分析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2003年年度通信产品行业分析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2003年年度通信产品行业分析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2003年年度通信产品行业分析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目 录 上篇:通信产品行业分析提要.1 I 通信产品行业进入/退出定性趋势预测.1 II 通信产品行业进入/退出指标分析.3 一、行业平均利润率分析.3 二、行业规模分析.3 三、行业集中度分析.3 四、行业效率分析.4 五、盈利能力分析.4 六、营运能力分析.4 七、偿债能力分析.4 八、发展能力分析.5 九、成本结构分析.5 十、贷款建议.7 III 通信产品行业风险揭示、政策分析及负面信息 .8 一、我国手机生产能力过剩、市场风险增加.8 二、限制政策将遏制我国手机生产企业的贴牌行为.8 二、国内手机贴牌生产令人担忧.9 IV 通信产品行业动态跟踪分析评价 .13 一、行业运行情况.13

2、 二、行业强势、弱势、机会与风险(SWOT).14 三、行业经济运行指标.14 V 通信产品龙头/重点联系企业分析.15 一、龙头/重点联系企业财务指标.15 二、企业在全国各地的分布.15 VI 通信产品资本市场及同业动态 .17 一、韩国三星将增加对中国市场投资.17 二、摩托罗拉与华为合资正在提速.18 三、华为承建港 SUNDAY3G 网并提供 5 亿港元贷款.21 下篇:通信产品行业分析说明.22 I 通信产品行业分析.22 一、通信产品行业运行分析.22 二、通信产品行业政策分析.24 三、通信产品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 .26 四、通信产品上下游行业影响.28 五、通信产品国际市

3、场情况.30 六、通信产品行业发展趋势.34 II 通信产品行业重点企业分析.40 一、行业企业整体情况分析.40 二、行业主要企业分析.40 三、企业(按规模)区域分布.53 III 通信产品市场产品分析 .56 一、主要产品市场情况.56 二、主要产品生产情况.75 三、主要产品价格变动趋势.75 四、主要产品库存情况.77 IV 通信产品行业区域分析 .78 一、广东移动电话进口量逐月下降.78 二、上海手机市场激战产品价格普遍下跌.78 三、江苏省苏州市成为韩国三星进军中国市场的重要基地.80 四、浙江省杭州市通信产业独具优势全年销售逼近 300 亿.81 - 1 - 银行业务支持系统

4、 通信产品 上篇:通信产品行业分析提要 1 I通信产品行业进入/退出定性趋势预测 我国通信设备制造行业主要产品最新产能指标分析列表 产品名称移动通信 手持机 移动通信基站 设备 移动通信 交换机 无线寻 呼机 电话 单机 传真机 单位万部信道万线万部万部万部 企业个数341643 358 年初生产能力13782127067174250384 7412236 本年新增能力9033190001 7370 其中:基建新增能力4023000 3500 其中:更新改造新增2494190001 3480 本年减少能力90117223552000 15495 年末生产能力219141098626240503

5、85 6600231 本年平均生产能力 A22000110000004100385 6600230 2002 年实际产量 B12000 -85 4875297 生产能力闲置 A-B10000 -300 1725 -67 资料来源:2002 年信息产业部经济运行司统计数据 说明:由于 2003 年行业产能指标目前没有统计数据,因此以上数 据为 2002 年年终数据。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移动通信手持机(主要指手机)、 无线寻呼机、电话单机这三种产品的产能已出现明显的过剩,其中手 机产能过剩表现的最为明显,闲置能力达到行业生产能力的 45%左右。 从新增生产能力的指标可以发现这些新增量(90

6、00 多万)都是在 2002 年一年内完成的。可以判断我国手机产品的生产能力增长过快。 虽然该行业目前保持了较高的获利水平,但这种局面正在被逐渐改变, 目前手机产品的价格正在呈现不断的下降趋势。因此,银行在信贷业 务时可以对该行业提供一定的流动资金贷款,但企业为了新增生产能 1本报告如无特殊说明数据均根据统计局 2003 年 111 月份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单位如无特殊说明均为万元人民币,数据来源均为统计局。 - 2 - 银行业务支持系统 通信产品 力所需的固定资产贷款则应当慎重考虑。无线寻呼机产品的产能过剩 则是由于市场更新换代的直接结果,该行业的资本应当全面退出。我 国目前的电话单机生产能

7、力已高居世界的榜首,由于该种产品的制造 工艺相对较低,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时应当以 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为主,固定资产贷款慎重考虑。 本期市场供求 特点分析 【主要影响因素】 1、行业内主要产品手机生产能力和进口数量继续 增加较快。 2、其他主要通信产品也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结论】 国内市场消化能力和出口数量受到限制,手机产 品出现较大的库存。 趋势预测 下期市场供求 趋势分析 【主要影响因素】 1、市场生产和需求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2、手机产品的出口将继续增长 【结论】 预计 2004 年我国手机产量将达到 1.7 亿部,国产 手机市场占有率将进一步提高,手机出

8、口量将达 到 8000 万部,产品库存会增加。 简要结论行业内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出现过剩,但由于行业需求增长旺盛, 许多产品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利润水平,对于热点产品可以继续提供 信贷资金支持。 企业指标参考 2 指标名称净资产(千元)利润(千元) 较好值54390.00 5258.00 中间值15047.50 514.50 自然排序法 较差值3480.00 0.00 较好值888118.25 164372.50 中间值133554.49 19837.69 算术平均法 较差值22476.58 227.44 2该项指标根据统计局 2002 年末全国 18 万家工业企业统计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单位为千

9、元,仅供参考。自然排序法三个值分别为序列中分别处 1/4、2/4、3/4 位 置企业数值;算术平均法分别为所有企业平均水平、平均线上所有企业平均水平、 平均线下所有企业水平。 - 3 - 银行业务支持系统 通信产品 II通信产品行业进入/退出指标分析 一、行业平均利润率分析 指标名称平均利润率与全行业比较与 top10 比较与全部工业行业比较 行业4.73 4.40 107.61 4.73 top105.58 4.40 126.85 5.58 二、行业规模分析 (一)本行业与整个工业之间的规模总量比较 规模指标本行业 A全部工业行业 B与全部工业行业相比 A/B(%) 总资产29544116.

10、50 1648013687.60 1.79 利润1398911.00 72516479.80 1.93 销售收入29135208.60 1245785800.80 2.34 从业人数377070.00 56524091.00 0.67 (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与整个行业之间的规模总量比较 规模指标总资产利润销售收入从业人数 全行业29544116.51398911.0029135209377070 Top 1010797489.9602685.601256660854186 三、行业集中度分析 指标名称 Top 10(%) 销售集中度43.13 资产集中度36.55 利润集中度43.08 - 4

11、 - 银行业务支持系统 通信产品 四、行业效率分析 单位:元 指标名称本行业 a全部工业行业 b与全部工业行业相比 a/b(%) 每万元资产利润473.50 440.02 107.61 每万元固定资产利润3656.74 1126.77 324.53 人均利润37099.50 12829.30 289.18 五、盈利能力分析 指标名称本行业 A全部工业行业 B与全部工业行业相比 a/b(%) 净资产收益率(%)7.36 7.24 101.65 总资产报酬率(%)5.52 5.55 99.37 销售利润率(%)15.20 7.05 215.70 成本费用利润率 (%)5.00 6.28 79.63

12、 六、营运能力分析 指标名称本行业 A全部工业行业 B与全部工业行业相比 a/b(%) 总资产周转率(次)0.99 0.76 130.46 流动资产周转率(次)1.37 1.74 78.53 应收账款周转率(次)3.75 6.57 56.97 七、偿债能力分析 指标名称本行业 A 全部工业行业 B 与全部工业行业相比 a/b(%) 资产负债率(%)56.87 59.25 95.97 已获利息倍数7.04 4.81 146.22 - 5 - 银行业务支持系统 通信产品 八、发展能力分析 指标名称本行业 A全部工业行业 B 与全部工业行业相比 a/b(%) 资本积累率12.9813.49 96.1

13、9 销售增长率19.8727.69 71.77 总资产增长率14.6214.60 100.15 九、成本结构分析 (一)成本费用结构比例 88.05% 5.02% 6.10%0.83% 销售成本 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 c (二)去年同期成本费用结构比例 87.41% 4.92% 6.68%0.98% 销售成本 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 - 6 - 银行业务支持系统 通信产品 (三)成本费用变动情况 指标名称销售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成本费用 今年 111 月24626396.10 1404757.00 1707042.90 231634.20 24626396.10 去年同期

14、20067141.54 1130225.28 1534144.78 225478.63 20067141.54 同比增长(%)22.72 24.29 11.27 2.73 22.72 (四)本期成本销售收入利润比例关系分析 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实现利润,目标利润的实现是由成本费用(包括 销售成本、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销售收入等指标来保证的。 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变动分析,可以发掘出该行业有哪些潜力可以挖掘, 明了该行业的市场竞争、抵御风险能力,据以拟定出下阶段的目标方案。 1、成本销售收入利润比较 指标名称今年 111 月去年同期同比增减(%) 成本费用27969830.20 229569

15、90.24 21.84 其中:销售成本24626396.10 20067141.54 22.72 销售费用1404757.00 1130225.28 24.29 管理费用1707042.90 1534144.78 11.27 财务费用231634.20 225478.63 2.73 销售收入29135208.60 24305671.64 19.87 利润1398911.00 1461942.30 -4.31 2、成本销售收入利润比例关系 指标名称本行业 A全部工业企业 B与全部工业企业比较 a/b(%) 成本费用/利润19.99 15.83 126.30 成本费用/销售收入0.96 0.93

16、103.65 利润/销售收入0.05 0.06 82.06 - 7 - 银行业务支持系统 通信产品 十、贷款建议 行业资金流向流入 利润水平可接受度较高 区域广东、浙江、江苏、北京、上海、天津 产品手机、移动基站 建议开发热点 企业TCL、海尔、UT 斯康达、波导、华为、中 兴等 政策风险针对行业贴牌严重的现象,我国相关管理 部门将出台限制进口整机的政策,这将对 部分依赖这种生产方式的生产企业产生消 极影响。 市场风险1、手机行业目前存在 2000 万台左右的产 品库存,这将对行业内主要生产企业的经 营产生消极的影响。 2、目前国际市场上手机零部件的供应紧张, 这对国内手机生产企业的产业链造成

17、不利 的影响。 3、国内目前光纤市场受到进口产品的冲击。 经营风险移动通信产业已经进入了一个依靠成本、 服务、商业模式及战略等综合因素作用的 全面竞争时代,2004 年手机市场的竞争将 更趋激烈。 主要风险 技术风险目前国内手机生产企业的核心技术受制于 国际市场,国内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不足。 - 8 - 银行业务支持系统 通信产品 III通信产品行业风险揭示、政策分析及负面信 息 【风险揭示】 一、我国手机生产能力过剩、市场风险增加 预计 2004 年全年的手机市场容量初步预计在 6900 万台左右,这 必将使手机市场产量相对过剩的状况更加凸显。移动通信行业的惨烈 竞争态势,将迫使一些在技术实

18、力、市场规模、品牌积累上不具备综 合实力,缺乏系统竞争力优势的中小厂商退出行业前进的队列,进而 开始整个移动通信产业的真正洗牌,规范国内手机市场秩序。 【政策分析】 二、限制政策将遏制我国手机生产企业的贴牌行为 为加大国产手机技术研发力度,7 月信息产业部在青岛召开会议, 对贴牌手机亮起红灯:对未来生产的手机除形式的认证外,将增加生 产线抽查,希望能促使国产手机降低纯贴牌产品的比重,强化国产手 机的研发制造,同时提升国产品牌手机的竞争力。 信息产业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信息产业部已召集所有手机厂商的 负责人,向他们发出口头警告,今后将逐步限制手机进口的比例,例 如申请进口 10 万部,日后可能只会

19、批准 2 万部。 据透露,信息产业部还将出台具体政策,鼓励和扶持有自主知识 - 9 - 银行业务支持系统 通信产品 产权的国内企业发展,其中也包括手机生产企业。不过,由于手机自 主研发能力的提升仍需一定时间,且这些企业为维持正常经营,短期 内相关贴牌合作的模式仍难以改变。由此看来,要彻底阻止贴牌,仍 需要政府出台更加强硬的举措。 【负面信息】 三、国内手机贴牌生产令人担忧 2003 年,信息产业部公布的手机行业发展数据表明,国产手机市 场占有率已经超过 50%,而在国内市场手机销量前五名的厂商中,国 产手机厂商占据三席。排名榜首的不再是诺基亚或摩托罗拉,而是宁 波波导。国产手机这种表面上的一派

20、繁荣景象似乎令人欣喜,然而有 清醒的业内人士尖锐地指出:国产手机普遍存在“贴牌”现象,是贴 牌带来了国产手机市场占有率的提高,贴牌对手机产业发展短期有一 定好处,但从长远看,将对产业发展造成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众所周知,国产手机厂商有三种生存方法,一是完全贴牌,做贴 牌机;二是模块开发,这比贴牌稍进了一步,购买关键模块,自己设 计部分电路和手机外形,自己生产;三是购买芯片,直接从半导体厂 商购买,生产成本最便宜,一部手机购买芯片比模块开发平均便宜 20 美元,而模块开发比贴牌便宜 2030 美元。芯片研发要求高,需要经 验非常丰富的高级工程师,对测试仪表设备投入费用很高,一部设备 至少 12

21、0 万美元。 目前,国内四十余家手机制造商,没有一个敢说自己今年没有做 过一款贴牌机, “五十步笑百步” ,只是做这种贴牌机数量多与少的关 系。这些企业利用的不过是自己的牌照资源,成为暂时没有生产资格 的国外品牌的登陆跳板,即便是那些拥有相当制造能力的企业,实际 - 10 - 银行业务支持系统 通信产品 上也在毫无顾忌地利用国外代工企业。 商业周刊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目前大陆没有一家厂商能真正做出手机,几乎都是由中国台湾、韩国 企业进行代工,或由台湾、韩国企业做好后,贴上大陆企业的牌子的 “贴牌手机” 。 这些企业大肆做贴牌手机的动力还来自于手机整机进口关税的调 整。从今年 1 月份起,我国手

22、机整机进口的整体关税降为零,而零部 件进口仍然有百分之几的关税,国内手机厂商从企业利润成本考虑, 同时为了抢占市场,竞相加快新品推出的速度,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刺 激了手机整机进口的迅猛增长。 进口手机的并非二、三线品牌的国产手机厂商,主要进口客户是 处于一线品牌厂商中的康佳、三星科健、TCL 集团等,进口手机产地 集中在韩国、中国台湾、日本等,其中韩国占了 2/3 以上。有资料称, 在 2003 年内包括康佳、科健、TCL、波导、南方高科、联想等在内的 国产手机厂商对韩国 OEM 工厂下单采购数量高达 8000 多万台,超过了 国内手机市场需求量。 有知情者称,目前贴牌的基本情况是,PANTEC

23、H 为波导、TCL、联 想和大显供货;STANDARD 的贴牌客户包括 TCL、南方高科和 CECT 等; MAXON 与首信、SK 与中兴合作;TELSON 近来则与波导、康佳和海信建 立较深的合作关系;台商中的光宝、仁宝、明基、广达则与海尔、厦 新、联想、TCL 有 OEM 合作关系。 一部摩托罗拉或者诺基亚品牌的手机很可能是纯正的中国制造, 而很多国产手机却是标准的舶来品。专家指出,中国手机生产商不太 在意手机的内在东西,而更多关心的是其功能如何,它们喜欢将繁杂 的手机设计工作留给他人,而自己主要在手机的外观和感觉上做些工 - 11 - 银行业务支持系统 通信产品 作,如设计便于使用的屏

24、幕显示和菜单设置等。 就新品推出速度而言,这种做法使企业最短只需 4 个月就可推出 一款从韩国贴牌、自己包装上市的新手机,而诺基亚的一款新手机从 研发立项到生产、上市最快也需要 8 个月的时间。在韩国和台湾地区 有 100 多家手机制造的代工厂,通常由十来个人组成、专门负责手机 外观设计的小公司更是数不胜数,甚至包括三星的某些型号都由这些 公司代为设计和制造。随着目前国产手机对韩国、台湾、日本 OEM 手 机厂的依存程度日高,为抢得最新型号,国产手机厂商由坐等韩商推 销发展到主动上门求购,甚至 TCL、康佳、熊猫、大显等都在韩国设 立办事处,派专人盯守这些小公司,一旦发现新的合适产品立即买断。

25、 所以专业人士戏称,在国内手机市场上,实际上是韩国厂商与欧美品 牌进行竞争,至多再加上台湾地区的企业。 愈演愈烈的贴牌现象造成的负面影响近期已经开始显现: 其一,国内手机企业正在帮助被贴牌者打中国市场。尽管国产手 机近年来通过长期密集的广告战和营销战迅速提高了品牌知名度和市 场占有率,但他们一味追求生产规模,靠贴牌而不重视提高自主研发 能力造成的后果是,缺乏核心技术,发展完全受制于人,只能采取 “市场换技术”的方式与日韩厂商合作以求得发展,而这些国内手机 企业实际上已沦为日、韩、台企业在国内的销售总代理。 国产手机竞相提出与洋品牌正面交锋的背后,实质是日本、韩国、 台湾等手机新秀试图打破欧美手

26、机厂商在中国一统天下的局面。随着 我国手机市场完全开放,目前国内手机企业所依赖的部分国外品牌企 业有可能利用这一机会,抛开其在我国本土的合作者,直接参与竞争, 这对以贴牌为主的国内手机生产企业极其不利。 - 12 - 银行业务支持系统 通信产品 其二,质量投诉日渐上升,售后服务不尽如人意。分析人士称, 当今国产手机国产化率不足 30%,大部分为 OEM 的贴牌机,整体质量 水准并无太大差别,差别在于售后维护体系是否健全以及维修力量能 否跟上销量的增长。2002 年全国手机因为质量差而被投诉的占整个手 机投诉的 90%以上,其中大部分都是国内贴牌手机企业。目前消费者 对国产手机中投诉最多的恰是近

27、年来增长最快的 TCL、波导等品牌。 其三,进口手机数量大,对外贸易不平衡。据来自国家外经贸部 的信息,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结构性失衡,其中,中国对美国和欧 盟保持贸易顺差,而对日本、韩国以及台湾地区,却存在较大的贸易 逆差。其中仅对韩国,今年上半年就出现了 128 亿美元的贸易逆差。 从韩国进口的手机数量太大,是造成中韩贸易逆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来自信息产业部的数据显示,去年我国进口的手机有 1700 万部,而今 年上半年已增加至 2500 万部,其中 CDMA 手机大都在外国组装完成。 - 13 - 银行业务支持系统 通信产品 IV通信产品行业动态跟踪分析评价 一、行业运行情况 运行特点1

28、、在多种有利因素推动下,2003 年通信类企业业绩实现了大幅攀升, 手机等产销量大幅增长。 2、前 11 个月通信类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 32%,利润增长 98%,营业利润率为 4.0%。 主要产品变动1、从 2003 年多模手机的发展状况来看,2004 年将是多模手机走向成熟 的一年。 2、2003 年国内黑白手机退出市场的速度很快,彩屏手机正在逐渐成为 市场主流。 3、光纤产品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 存在问题1、手机销售渠道竞争更加激烈,运营商“捆绑”销售成为市场新的特点。 2、CDMA 手机生产企业将面临较大的市场压力。 3、手机价格竞争更加趋于白热化。 4、小灵通产品的迅速成长将

29、进一步挑战手机产业发展等。 上下游变动1、2003 年年末,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等国际手机厂商纷纷提到手机 零部件、包括芯片的供应紧张。 2、在国产手机逐步提高产品自我研发含量的同时,手机零部件的供应紧 张将直接影响到国内企业的经营。 技术进步变动1、在手机这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中,我国尚无一种核心技术为国内厂商所 有。 2、为了争取未来移动通信市场的主动权,我国正在加入 B3G 和 4G 技术 的全球竞争。 国际市场变动全球手机即将供不应求、各种原材料出现供货短缺。市场状况显示,供 货短缺的现象已经逐渐从以旧换新的美国、欧洲、日本等消费者群体逐 渐渗透到俄罗斯和印度等国家和地区。 行业前景预测2

30、004 年年我国手机市场将呈现如下特点: 1、2004 年电信运营业投资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新增移动通信用户仍将 保持在 6000 万部以上。 2、在我国加入 WTO 的带动下,一些外商投资还将进一步扩大。 3、随着电话普及率的提高,国内潜在消费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业内对策建议行业目前的发展势头良好,但从具体产品来看,手机行业值得继续支持, 对光通信产品行业中的光纤产品应当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对企业规模不 - 14 - 银行业务支持系统 通信产品 大的企业应当逐渐放弃。 二、行业强势、弱势、机会与风险(SWOT) 强势1、我国手机产业经过近几年来的高速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技 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31、,产品更新换代周期不断缩短,市场发展趋于 成熟。 2、现在我国手机生产企业有 40 多家,生产能力已达到 2 亿部。 3、我国通信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 26%的增长速度,为手机发展提供 了空间。而手机厂家不断推出个性化产品,促进手机不断更新换代, 增加了市场的需求量。特别是国产手机利用自身的价格优势和灵活 的营销策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弱势1、手机行业恶性竞争,令手机业利润持续下降。 2、一部分产品通过走私进入中国,给手机市场带来了冲击。 3、日韩企业全力占领高端手机市场,成为国产手机厂商向高端市场 发展的障碍。 机会1、目前国内手机市场需求已呈现出多元化和市场细分愈加明显的趋 势,要求企业以

32、市场需求为导向来制定自己的产品策略和营销策略。 2、移动通信新业务的开发和手机功能的不断增加,促进了产品更新 换代的加快,形成了新的市场空间。 风险目前,包括手机芯片、软件和整机设计的核心技术很多都掌握在国 外厂商手中,多数国内品牌则停留在贴牌生产的水平。而如果不在 技术上取得突破,国产手机目前的优势必将难以长久。 三、行业经济运行指标 3 指标名称本行业 A同比增长全部工业企业 B a/b 总产值(变价)29460436.618.39 12532601782.35 总产值(不变价)40269768.721.55 11391181363.54 产品销售收入29135208.619.87 124

33、57858012.34 利润总额1398911-4.31 72516479.81.93 税金总额704556.24.20 64904114.51.09 应收账款7779158.87.77 189500531.64.11 产成品2509204.743.56 84078455.62.98 3说明:带*数据为根据协会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 15 - 银行业务支持系统 通信产品 V通信产品龙头/重点联系企业分析 一、龙头/重点联系企业财务指标 业内按销售收入排名前十位企业主要财务指标 单位:千元/人 排名销售收入资产利润从业人数 13317596923039859-2730810782 2195360

34、1528237066309608719616 311748708139062516720616920 41074142628781975264721570 510097176124588864935832197 6931048343484143648782241 784655972646340380423802 8794319011965000798304011 974679204810790368020447 1071795943684096728105600 二、企业在全国各地的分布 地区类别企业总量亏损企业数亏损比例 全国全部 94427328.92% 北京市全部 783544.87%

35、天津市全部 301136.67% 河北省全部 1000.00% 山西省全部 3266.67% 内蒙全部 2150.00% 辽宁省全部 22836.36% 吉林省全部 5480.00% 上海市全部 872427.59% 江苏省全部 1062422.64% 浙江省全部 1151916.52% - 16 - 银行业务支持系统 通信产品 安徽省全部 6466.67% 福建省全部 49918.37% 江西省全部 10220.00% 山东省全部 39820.51% 河南省全部 13430.77% 湖北省全部 4349.30% 湖南省全部 18633.33% 广东省全部 2157133.02% 广西全部 1

36、3753.85% 海南省全部 11100.00% 重庆市全部 9222.22% 四川省全部 401435.00% 贵州省全部 33100.00% 云南省全部 2150.00% 陕西省全部 20735.00% 甘肃省全部 5240.00% 详细分规模企业分布情况参见下篇企业分析部分 - 17 - 银行业务支持系统 通信产品 VI通信产品资本市场及同业动态 一、韩国三星将增加对中国市场投资 三星中国总部 12 月表示:“虽然现在在三星集团中,中国市场排 在美国和欧洲之后,但以后肯定能够赶上欧洲。我希望在几年内将中 国市场变为三星在海外最大、最重要的市场。三星集团 2004 年将加大 对中国的投资,

37、 “总投资额在 5 亿美元左右。 ”这些资金将主要投资在 电子和金融业务。 据介绍,三星 2003 年销售了 5500 万台移动终端,手机业务已经 占整个三星电子业务的 30%左右。通讯将是三星明年要重拳出击的主 力业务。公司 2004 年将在手机方面加大在华的供应量,并且争取做到 在中国市场上销售的所有型号手机都在中国生产。这是三星集团一项 策略的调整,即三星手机发展需要在中国建立起一条龙的生产线。但 希望借此尽量减少对进口的依赖,以解决三星一直以来挥之不去的水 货问题。公司表示,水货已经是一个最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此前三 星也采取过其他的一些措施,来制止这种现象的发生,但总体上说来, “还没有实质性的效果。 ”所以,三星认为,今后要加大供应量,保证 市面上有比较充足的货源,以期能从根源上消除对水货的市场需求。 但是显然三星手机在中国市场的受追捧程度还没有严重到出现供 不应求的景象,走私产品生存的土壤当中有没有价格过高而超过普通 消费者承受能力的因素呢?三星并不否认这一点,同时表示不可能因 此而改变三星的高端路线战略。这涉及中国海关的工作、中国国民的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以及相关法律的完善问题,三星只是在自己力量范 围内做最大的努力。 - 18 - 银行业务支持系统 通信产品 三星 2003 年在中国市场的业务中,出口和内销的比例是 60%:40%, 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报告/总结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