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统计学概论全书电子教案教学设计整本书教案全套教案1-10章全.docx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3140206 上传时间:2024-06-19 格式:DOCX 页数:97 大小:431KB 下载积分:18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计学概论全书电子教案教学设计整本书教案全套教案1-10章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统计学概论全书电子教案教学设计整本书教案全套教案1-10章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案【封面】 任课系部: 课程名称 统计学概论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专业 课程类别 必修课 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 选修课 专业方向课□;专业拓展课□;公选课□ 总学时数 48(或56) 学分数 3(或3.5) 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 学时; 实践课 学时 教材名称 统计学概论 作者 卞毓宁 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高等教育 2018 指定参考书 作者 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授课教师 职称 单位 教案【教学单元首页】 第 1 、2 次课 授课学时 4 教案完成时间: 章、节 第一章总论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统计含义、统计研究对象、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统计学中几个基本概念 目 的 与 要 求 知识点:了解统计发展简史、“政治算术学派”;理解统计研究的对象、社会经济统计的特点、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掌握统计的涵义、统计工作过程、统计的基本职能、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能力点:知道如何采用大量观察法进行研究;了解标志指标之间的区别联系;会结合现实中所遇到的具体事例说明总体、总体单位、标志、指标、指标体系、变异、变量。 重 点 与 难 点 重点:了解统计的科学涵义及发展简史,明确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及基本研究方法,牢固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难点: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教学 综合实训 授课内容 内 容 备 注 本章主要讲述统计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从而使学生对统计学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 重点:了解统计的科学涵义及发展简史,明确统计学的 学科性质及基本研究方法,牢固掌握统计学的基 本概念。 • 难点: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共分为三节: 第一节 统计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统计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统计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 笫一节 统计的产生与发展(含义\产生发展) • 一、统计的含义 • 含义包括:统计工作(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和统计学。统计是统计工作(统计活动)、统计资料、统计学的统一体。 • 统计工作是指对社会现象、经济现象、自然现象的数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研究的过程。 • 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过程中所取得的各项数字资料和其他与之相联系的资料的总称。 • 统计学是阐明如何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资料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统计学是对统计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 统计三个方面的含义之间存在下列关系: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学是对统计工作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反过来又指导统计工作,使统计资料准确可靠。 • • 二、统计的产生与发展 •   统计是适应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 原----文字产生之前 ----“结绳记事”----统计计数活动---文字产生之后------古巴比伦的原始算版-----古埃及的纸草记录-----古印度的贝多罗叶记录-----古代中国的甲骨文记录----统计计数活动日益深入人类社会实践-------统计计数活动--------统计最初的萌芽。 • 奴--形成---统计也初步形成 • 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禹-----有了人口、土地等记载 • 《尚书》-----有对居民生活条件的调查记录-----“数量和分组的初步概念已经形成” • 封----我国的统计已略具规模 • 《商君书》-----强国知十三数,即“境内仓、口(府)之数,壮男、壮女之数,老弱之数,宦士之数,以言谈取食者之数,利民之数,马、牛、刍、藁之数” • 封-----各个朝代都进行过人口、土地、财产等方面的统计调查-----并建立了一定的统计调查制度。 • 古希腊公元前600年-------人口普查 • 古罗马公元前----建立了出生、死亡登记制度。 • 近代统计的发展是与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同步的 • 17世纪至18世纪-----随----资本主义的成长--人口、工业、农业的统计登记逐渐形成制度 • “商业、工业、农业、海关、外贸、物价等方面的统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 • 随着统计实践的发展,欧洲出现了一些统计理论著作 • 在统计学的初创时期,政治算术学派和国势学派(记述学派)的理论占据了统治地位。 1政治算术学派的创始人是英国人威廉•配弟(W. Petty,1623-1687)和约翰•格兰特(J. Graunt,1620-1674)。 • 威谦•配弟的代表作是《政治算术》,该书运用大量实际统计资料,对英国、法国、荷兰三国的国情国力,作了系统的数量对比分析。他的利用实际资料,用数量、重量和尺度来说话的方法,为统计的创立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 • 约翰•格兰特的代表作是《对死亡率公报的自然观察和政治观察》,该书对伦敦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例作了分类计算和并编制了死亡率表,以死亡率表为依据进行了人口的统计推算预测。 • 2国势学派(记述学派)的创始人是德国人海•康令(H. Conring,1606-1682)和高•阿亨华尔(G.Arhenlwall,1719-1772) • 阿亨华尔把拉丁语Status和意大利语Stato引伸为德语Statistika(国势学、统计学),意思是主要用文字来记述国家应注意的事项的学问。 • 3 1850年德国人克尼斯(K.G.A.Knies,1821-1897)在《作为独立科学的统计学》一书中,将国势学正式命名为国家学,将英国人威廉·配弟和约翰·格郎特创立的政治算术正式命名为Statistika(统计学) • 4 1787年英国人齐麦曼(E.A.Zimmeman)把德语Statistika译成英语Statistics(统计学)。 • 5 19世纪中叶,随着统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又产生了数理统计学派。 • 数理统计学派的创始人是比利时人阿道夫.凯特勒(A.Quetelet,1796-1874)。其代表作有《社会物理学》。凯特勒把概率论引入统计学,使统计方法在准确性方面有了质的跃进 • 20世纪初以英国人费希尔(R.A.Fisher,1890-1962)为代表,将数理统计发展成用随机样本推断有关总体的推断统计。数理统计学派认为统计学是一门独立的方法论科学。 • 6 19世纪下半叶,德国人克尼斯(K.G.A.Knies,1821-1897)和梅尔(G.V.Mayr,1841-1925)在继承政治算术学派和在凯特勒的影响下创立了社会统计学派,社会统计学派的代表人物还有恩格尔(C.L.E.Engel,1821-1896) • 社统计学派认为统计学是一门实质性的社会科学 • 7 十月革命后,在前苏联及东欧建立了社会经济统计学,社会经济统计学深受德国社会统计学的影响。前苏联统计学家认为统计学是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排斥数理统计学,认为数理统计学是数学的一个分支 • 我们认为------社会经济统计学认为是经济领域的统计学------社会经济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和自然科学各领域的统计学确定为统计学的分支 • 认为社会经济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的科学,社会经济统计学不排斥数理统计方法的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应是社会经济统计学的重要内容 • 本书着重研究社会经济统计学。 • • 三、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 • 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大量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即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 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也是大量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和社会经济统计相比,它是对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方面的间接研究,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统计这种调查研究活动的规律和方法 • 它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和分析大量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方面的规律和方法 • 社会经济统计学从其性质来讲,研究的是方法论,它是一门研究方法论的社会科学 • • 社会经济统计具有如下特点: • (一)数量性 • 由于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大量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因此,数量性就成为社会经济统计的基本特点。数量性特点具体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 1.数量的多少。即研究现象的规模、大小、水平等。 • 2.现象间的数量关系。即研究现象的内部结构、比例关系、相关关系等。 • 3.质与量间的关系。即研究现象质与量互变的界限、研究质与量的统一功行赏 • (二)总体性 • 由于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的数量方面,因此总体性就成为社会经济统计的重要特点。 • (三)具体性 • 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具体事物的数量方面,不是抽象的量,因此,社会经济统计具有具体性特点。 • (四)社会性 • 社会经济统计以社会经济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有明显的社会性的特点;社会经济统计本身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更具备社会性的特征。 • • 四、统计的认识过程 • 统计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其认识过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 一方面,从质与量的关系看,统计的认识过程是从质开始到量,再到质与量的结合 • 另一方面,从个体与总体的关系看,统计的认识过程是从对个体数量的认识开始,再到对总体数量特征的认识 • • 五、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 • 主要有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和统计推断法。 • (一)大量观察法 • 大量观察法是指统计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过程中要从总体上加以观察,对现象总体的全部或足够多数的个体进行调查研究并综合分析,从而反映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 • (二)统计分组法 • 统计分组法是根据统计研究的需要和现象内在的特点,按一定标志,把总体划分为若干个不同部分或组的一种统计方法。 • (三)综合指标法 • 将大量观察所得的资料进行加工、汇总,就可以得到反映现象总体一般数量特征的综合指标,运用各种综合指标对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进行分析,这种分析方法叫综合指标法。 • (四)统计推断法 • 统计推断法是根据局部样本资料,按一定的置信标准,用样本数据来判断总体数量特征的统计分析方法 • 笫二节 统计工作过程和基本职能 • 一统计工作过程 • 统计工作过程是指统计工作的步骤。统计工作的步骤有: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 • 二、统计的基本职能 • 统计的基本职能是指统计本身所固有的内在功能。统计具有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 • (一)统计信息职能 • 统计信息职能是指统计具有信息服务的功能,也就是统计通过系统地搜集、整理、分析得到统计资料,在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再经过反复提炼筛选,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以数量描述为基本特征的统计信息,为社会服务。 • (二)统计咨询职能 • 统计咨询职能是指统计具有提供咨询意见和对策建议的服务功能,也就是指统计部门利用所掌握的大量的统计信息资源,经过进一步地分析、综合、判断,为宏观、微观决策,为科学管理提供咨询意见和对策建议。统计咨询分为有偿咨询和无偿咨询两种。统计咨询应更多地走向市场。 • (三)统计监督职能 • 统计监督职能是指统计具有揭示社会经济运行中的偏差,促使社会经济运行不偏离正常轨道的功能,也就是统计部门以定量检查、经济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等手段,揭示社会经济决策和执行中的偏差,使社会经济决策及其运行按客观规律的要求进行。 • 第三节 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 一、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 • 1统计总体 • 例如,研究全国民营企业的情况,全国的民营企业就构成一个总体。 • 例如,研究某省的零售企业状况,全省的零售企业就形成一个总体 • 研究某市的零售企业状况,全市的零售企业就构成一个总体 • 再如,研究某市工伤事故情况,该市工伤事故就构成一个总体。 • 2构成总体的每个个体就是总体单位 • 例如,全国的民营企业是一个总体,则每个民营企业就是一个总体单位。 • 总体按包含个体的多少可以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 有限总体 • 无限总体 • 例如,生产线上大量连续不断生产出的某种小件产品,由于时间不断延续,该种小件产品就构成一个无限总体 • 统计总体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大量性、同质性和差异性。 • (一)大量性 • 大量性特征是指总体应包含足够多的单位数 • (二)同质性 • 同质性是指构成统计总体的每个个体必须至少在某一方面具有共同性质,就是这个共同性使这些个体结合成一个整体,同质性是构成总体的基础。 • (三)差异性 • 差异性是指构成总体的个体除了至少在某一方面具有共同性质外,在其他方面存在差异 • 例如,全国的私营企业总体,除了都是中国的私营企业这一共同点外,在注册资本、投资规模、净利润、职工人数等等方面存在差异。 • 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研究目的的改变,原来的总体有可能变为总体单位,原来的总体单位有可能变为总体。 • 例如,研究全国的钢铁企业生产情况,宝钢就是其中的一个总体单位,而当研究宝钢的经济效益状况时,它又成为统计总体了。 • • 二、标志、指标和指标体系 •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或特征的名称 • 全国人口总体,每个人是总体单位,其中某人是一个总体单位,他是男性,这个特征的名称叫性别,性别就是一个标志 • 另外,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身高等也是标志 • 标志的具体表现是指在标志名称之后所列示的属性或数值 • 在全国人口总体中,性别是个标志,性别分为男、女,“男”就是性别这个标志的具体表现,同样“女”也是性别这个标志的具体表现 • 在全国人口总体中,身高也是个标志,各总体单位身高不完全相同,身高可以有1.75m、1.76m等等,“1.75m”就是身高这个标志的具体表现。 • 按标志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 • 品质标志是表明事物属性特征,只能用文字说明,不能用数值来表示的标志。 • 性别只能用“男”、“女”两个文字来表示 • 又如,所有制只能用“国有”、“集体”、“私营”、“合资”来表示 • 数量标志是表明事物量的特征,用数值来表示的标志 • 身高用“1.75m”等数值来表示,身高是数量标志 • 年龄、工资、产值、利润、成本等都用数值来表示,且说明总体单位,均为数量标志 • 数量标志的具体表现也称做标志值 • • 标志按变异情况可分为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 • 在一个总体中,对于一个标志来说,如果总体各单位具有相同的标志具体表现,则该标志叫不变标志。例如全国私营企业总体,所有制是不变标志 • 在一个总体中,对于一个标志来说,如果总体各单位具有不同的标志具体表现,则该标志叫可变标志。同样是全国私营企业总体,产值是可变标志 • • 指标是说明总体的 • 对于指标有两种不同的理解 • 一种:认为指标是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或范畴。例如,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标,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劳动生产率等也是指标。这种理解包涵三要素:指标的含义、指标计算范围、指标计算方法及计量单位。这种理解是正确的,这种理解用于统计理论和统计设计 • 另一种认为指标是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加具体数值。例如2015年我国耕地面积20.25亿亩是指标。这种理解不仅包涵上述三要素,而且包涵下列要素:指标所属时间、指标所属空间、指标数值。这种理解也是正确的,这种理解具体用于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 指标按性质的不同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 数量指标是反映现象总规模、总水平或总数量的统计指标,又称总量指标。数量指标用绝对数表示 • 例如人口总数、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工资总额、职工总数等均是数量指标 • 质量指标是反映现象本身质量或反映现象强度、密度、工作质量和经济效果的统计指标,质量指标表明现象的对比关系,质量指标用相对数或平均数表示 • 例如,平均工资、人均收入、人口密度、出勤率、设备利用系数、利润率等均是质量指标。 • • 标志和指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的区别是: • 1)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的特征,指标说明总体的特征。 • 2)有的标志可用数值来表示,如数量标志。有的标志不能用数值表示,如品质标志。而所有的指标都可用数值表示。 • 标志和指标间的联系是: • 1)数量指标的数值是根据数量标志的标志值汇总而来的。例如某企业全部职工总体,每个职工是总体单位,工资是数量标志,工资总额是数量指标,工资总额是根据每个职工的工资汇总得到的。 • 2)指标与标志间存在变换关系。随着研究目的的改变,原来的总体变为总体单位,原来的指标相应地变为数量标志;随着研究目的的改变,原来的总体单位变为总体,原来的数量标志相应地变为指标。 • 单个指标只能反映现象总体的一个侧面或一个方面,不可能反映总体的全面情况,为了揭示总体的全貌,必须把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指标结合起来应用。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指标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叫指标体系。 • 指标体系可分为两大类:基本统计指标体系和专题统计指标体系。 • 基本统计指标体系是指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其各个组成部分基本情况的指标体系。具体又分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是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指标体系,从经济上讲主要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指标体系,还应建立社会指标体系和科技指标体系;中间层次是各地区各部门统计指标体系,这个层次也应该建立中观经济综合平衡指标体系、中观社会指标体系和中观科技指标体系;第三是基层统计指标体系,它是指微观企业、事业单位的统计指标体系。 • 专题统计指标体系是指针对某项社会或经济问题而制定的专门统计指标体系。例如,就环保问题应建立环保指标体系;就能源问题建立能源统计指标体系,就社会保障问题应建立社会保障指标体系。 • 三、变异和变量 • 变异是指标志的具体表现在总体各单位间的差异。 • 例如在人口总体中,性别是个标志,男、女是标志的具体表现,在这个总体中,性别这个标志的具体表现在总体各单位间是有差异的,这就是变异。 • 同样在人口总体中,年龄是个标志,年龄在总体各单位间表现是不同的,有0岁、1岁、2岁、……,这就是变异。 • 变异分为品质变异和数量变异。 • 人口总体中,性别分为男、女是品质变异 • 年龄表现为0岁、1岁、2岁、……,是数量变异 • 全国企业总体中,所有制分为国有、集体、私营和合资是品质变异 • 职工人数具体表现为10人、20人、……是数量变异。 • 可变的数量标志和所有的统计指标称作变量,变量的具体取值叫变量值。例如在全国人口总体中,年龄是变量,年龄的具体取值0岁、1岁、2岁、……是变量值 • 又例如在某企业职工总体中,工资是变量,工资的具体取值6000元、7000元、……是变量值。 • 变量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 按变量值是否连续分为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 • 离散变量的各个变量值都是按整数位断开的 • 如职工人数、企业个数、设备台数 • 连续变量的各个变量值是连续不断的,相邻两值间可作无限分割 • 如身高、体重、面积、体积等。 • 变量按性质的不同分为确定性变量和随机变量 • 确定性变量是指变量值受确定因素影响,其变动方向明确呈上升或下降趋势 • 随机变量是指变量值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其变动方向呈现偶然性。 教案【末页】 本单元知识点归纳 现代统计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统计工作(统计活动)、统计资料、统计学。统计是统计工作(统计活动)、统计资料、统计学的统一体。 本书所涉及的统计工作系狭指社会经济统计工作。 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大量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即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社会经济统计具有如下特点: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社会性。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和统计推断法。 统计工作过程是指统计工作的步骤。统计工作的步骤有: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统计具有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 统计学中最基本的概念有: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标志、指标及指标体系,变异和变量。 思考题或作业题 见:统计学概论(第六版)习题集----第一章 本单元教学情况小结 了解统计的科学涵义及发展简史,明确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及基本研究方法,牢固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备注 综合实训见教材及二维码 注:教案首页和末页中间为授课内容 教案【教学单元首页】 第 3、4次课 授课学时 4 教案完成时间: 章、节 第二章统计调查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统计调查的概念、统计调查的方案的设计、统计调查的组织、统计调查问卷 目 的 与 要 求 知识点: 了解普查的组织工作及注意问题;理解统计调查的分类;掌握统计调查的概念,各种统计调查方法的概念、特点、适用条件,掌握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程序,掌握统计调查问卷设计的一般要点。 能力点:   知道普查是如何组织的;了解统计调查方案如何设计;能够进行调查问卷设计。 重 点 与 难 点 重点: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 难点:统计调查的组织 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教学 综合实训 授课内容 内 容 备 注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统计调查的种类、统计调查的组织以及几种常用统计调查方式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并能用所学知识从事具体的统计调查工作,为后续的统计工作打下基础。 第一节 统计调查概述 第二节 统计调查方案 第三节 几种常用统计调查方式 第一节 统计调查概述 一、统计资料的来源 1、直接来源:调查和科学实验 第一手资料 2、间接来源: 公开出版物:《 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摘要》、《中国社会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国市场统计年鉴》、《世界经济年鉴》、《国外经济统计资料》、《世界发展报告》…… 官方、民间数据库 、网络 二、统计调查的概念 1、统计调查 2、 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 • 精度:最低的抽样误差或随机误差 • 及时性:在最短的时间里取得并公布数据 • 关联性:满足用户决策、管理和研究的需要 • 一致性:保持时间序列的可比性 • 最低成本:以最经济的方式取得数据 • 三、统计调查的种类 • 1、按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不同可分为: 统计报表:又可分为: 全面统计报表 非全面统计报表 专门调查:如: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等 2、按统计调查的范围不同可分为: 全面调查: 普查、 全面统计报表 非全面调查:如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等 3、按登记资料的时间是否连续可分为: 经常性调查 一次性调查 4、按搜集资料的方式不同可分为: 直接观察法:如盘点 报告法 : 如统计报表 采访法 :又可细分为: 询问法:个别深度访问 调查会 自填法:首先要设计好调查问卷或调查表 电邮、网络、微信等手段越来越得到广泛应用 四、统计调查的步骤 1、设计统计调查方案 2、具体实施统计调查方案 3、组织编报统计资料 第二节 统计调查方案 一项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一、确定调查目的 回答“为什么调查?”,调查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调查之前必须明确 二、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回答“向谁调查?”) 1、调查对象:即调查研究的对象,即总体 2、调查单位:需要对之进行调查的单位。可以是调 查对象的全部单位(全面调查),也可以是调查 的一部分单位(非全面调查)。 三、确定调查项目和设计调查表(调查内容) 1、调查项目:即统计标志 调查项目数目的确定应贯彻少而精的原则 2、调查表: 单一表 一览表 四、方案设计中的其他问题 1、明确调查所采用的方法 2、确定调查时间:包括两个方面 (1)资料所属的时间 (2)调查工作时间:调查工作的起止时间,称为调查期限。 例:会计报表,上市公司年报制度等 3、确定调查地点:通常就是调查单位所在的地点 4、调查的组织与实施细则 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如调查组织机构设置、调查人员配备、 经费、资料等 第三节 几种常用统计调查方式 一、统计报表 1、概念:过去曾经是我国主要的数据收集方式。是按照 国家有关法规的规定,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自 下而上地逐级提供基本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 要求按照统一的表式、统一的指标内容、统一的报 送时间和报送程序进行填报。 2、种类: 3、优点:信息量大 缺点:灵活性差,资料具有相对的可靠性 4、资料来源:原始记录、统计台帐、企业内部 报表等 二、普查 1、要点:为特定目的专门组织的非经常性全面调查 (1) 通常是一次性或周期性的 (2) 一般需要规定统一的标准调查时间 (3) 数据的规范化程度较高 (4) 应用范围比较狭窄 2、组织形式: (1)设立专门的普查机构。 如人口普查 (2)不设立专门的普查机构和配备专门的人员。 如盘点 3、注意事项:(1)选择合适的普查时期(调查期限) (2)确定标准时点(调查时间) (3)普查项目的一致性 三、抽样调查 1、概念: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单位(样本)进行观察,根据对这一部分单位观察的结果(样本指标)来推算总体数量特征(总体指标)的一种非全面调查方式。 2、特点: (1)随机原则:机会均等原则 (2)数量上的推算:样本指标 总体指标 (统计量) (参数) (3)误差可事先计算 (4)具有经济性、时效性强、适应面广、准确 性高等特点 四、重点调查 1、概念:是在总体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 借以了解总体基本情况的一种非全面调查。 2、重点单位:是指单位的数目在全部总体单位数目中只占较少的比重,但其标志总量在总体的标志总量中却占较大的比重的总体单位,即所谓的“重要的少数”。 例:要了解我国钢铁企业生产情况,只要对少数的几个大型的钢铁企业(如唐钢、宝钢等)进行调查,就可了解全国钢产量的基本情况。 3、调查结果不能用于推断总体 五、典型调查 1、概念:是在对所研究对象进行初步的全面分析的基础上,从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作周密系统的调查,借以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性的一种非全面调查方式。 2、特点: (1)首先对总体进行全面分析 (2)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3、调查结果不能用于推断总体 教案【末页】 本单元知识点归纳 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包含以下内容:(1)确定调查目的;(2)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3)确定具体的调查项目和调查表;(4)制定统计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 统计调查的组织方法有以下几种:(1)统计报表制度,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搜集统计资料的方法,它是自上而下的布置,自下而上逐级上报资料的一种方法;(2)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调查,适宜调查反映国情国力的一些时点现象;(3)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单位(样本)进行观察,根据对这一部分单位观察的结果来推算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4)重点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是在总体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的调查。重点单位是指单位的数目在全部总体单位数目中占较小的比重,但其标志总量在总体的标志总量中占较大的比重的总体单位。(5)典型调查,也是一种非全面调查,是在对调查对象已有初步认识,可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有针对地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单位,作系统周密的、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以认识和揭示调查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性。 统计调查问卷的设计主要注意以下问题:提问项目的设计、回答项目的设计、问题顺序的设计等。 思考题或作业题 统计学概论(第六版)习题集----第二章 本单元教学情况小结 备注 综合实训:见教材及二维码 注:教案首页和末页中间为授课内容 教案【教学单元首页】 第 5、6 、7 次课 授课学时 6 教案完成时间: 章、节 第三章统计整理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统计分组、分布数列、分布数列的表示方法、统计汇总 目 的 与 要 求 知识点: 了解手工汇总的折叠法、卡片法,了解编制统计报表的原则;理解统计汇总的组织形式;掌握统计整理的概念、统计整理的程序、统计分组的意义作用、选择分组标志的原则、简单分组、复合分组、平行分组体系、复合分组体系,掌握品质分布数列的概念、数量分布数列(变量数列)的概念,掌握分布数列的表示方法,掌握统计汇总的概念,掌握统计汇总的划记法、过录法,掌握统计表的结构。 能力点: 知道钟形分布、U形分布、J形分布的特征;了解如何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统计用产品分类目录>>等复杂的品质分组标志进行分组;能够按品质标志进行一般的分组,能够根据所给资料编制变量数列,能够绘制直方图、折线图、累计次数折线图,能够对统计表的宾词指标进行设计。 重 点 与 难 点 重点:统计分组、分布数列 难点:统计分组、变量数列 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教学 综合实训 授课内容 内 容 备 注 第三章统计整理 n 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统计资料整理 的程序、统计分组的方法以及分布数列的编制、统计汇总的组织形式和技术方法,以及设计和编制统计表。 n 分以下几节来讲: 第一节 统计整理概述 第二节 统计分组 第三节 分布数列 第四节 统计汇总 第五节 统计表 第一节 统计整理概述 一、概念 原始统计资料→综合统计资料 二、统计整理的步骤 (一)资料审核: 1、对原始资料的审核 完整性审核:检查应调查的单位或个体是否有遗漏; 所有的调查项目或指标是否填写齐全。 准确性审核:逻辑检查:检查数据是否真实反映客观实际情 况,内容是否符合实际。 计算检查:检查数据是否有错误,计算是否正 确等。 2、对第二手资料的审核: (1)适用性审核 n 弄清楚数据的来源、数据的口径以及有关的背景材料 n 确定这些数据是否符合自己分析研究的需要 (2)时效性审核 n 应尽可能使用最新的统计数据 (3)确认是否必要做进一步的加工整理 (二)统计分组:分类 (三)统计汇总:加总,求合计数 (四)编制统计表 第二节 统计分组 一、概念 1、概念:总体 各组 2、分组原则: (1)周延性:即一个不漏(又称穷举原则) (2)互斥性:即不能重复(又称互斥原则) 即:要求保持组内资料同质性和组间资料的差异性 二、统计分组的作用 1、区分社会经济现象的类型 2、研究总体的内部结构 3、研究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三、分组标志(分组标准) 1、概念:即分组的依据 2、选择: (1)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选择 (2)选择具有本质性的重要标志 (3)结合现象所处的具体条件 四、统计分组的种类 (一)按分组标志的性质不同分 1、按品质标志分组 如:学生按性别分组,企业按所有制性质分组等 2、按数量标志分组 如:学生按年龄分组,企业按产值分组等 (二)按分组标志的多少不同分 1、简单分组:对总体只按一个标志分组。 例:对企业这个总体按所有制性质、规模大小分别分组。 (1) (2) 国有 大型 企业 民营 企业 中型 其他 小型 微型 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简单分组构成平行分组体系 2、复合分组:对同一总体按照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层叠起来进行分组 例: 大型 国有企业 中型 小型 微型 大型 企业 民营企业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