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精选-吴汉东知识产权法笔记.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138798 上传时间:2024-06-19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25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吴汉东知识产权法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精选-吴汉东知识产权法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精选-吴汉东知识产权法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精选-吴汉东知识产权法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精选-吴汉东知识产权法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教材:知识产权法,吴汉东主编,2003年7月第1版 一编:总论(选、简) 一、知识产权 一、知识产权: 是人们对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依法享有的权利。(最早见于17世纪法国卡普夫,后为比利时皮卡第所发展) 广义: 著作权、邻接权(或相关权)、商标权(包括服务标志权)、商号权、商业秘密权、产地标记权、专利权(包括工业品外观设计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新植物品种权等各种权利。 狭义: 即传统意义上的。著作权(包括邻接权)、专利权和商标权三部分。分为两个类别:一类是文学产权,包括著作权与邻接权;另一类是工业产权,有专利权和商标权。 二、性质与特征 一、性质: 知识产

2、权是一种新型的民事权利;是一种有别于财产所有权的无形财产权。即知识产权的客体(知识产品或智力成果)是一种没有形体的精神财富,客体的非物质性是知识产权的本质属性,也是该项权利与有形财产所有权的最根本区别。知识产权的无形是相对于动产、不动产的有形而言的。它具有不同的存在、利用、处分形态,具体表现为: 1、不发生有形控制的占有。 2、不发生有形损耗的使用。 3、不发生消灭智力成果的事实处分与有形交付的法律处分。 基于上述特征,国家有必要赋予知识产品的创造者以知产,并对这种权利实行有别于传统财产权制度的法律保护。 二、特征: 基于其无形财产权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具有以下特征:专有性、地域性、时间性 1

3、、专有性:是一种专有性的民事权利。同所有权一样,具有排他性和绝对性的特点。不过,由于知识产品是精神领域的产品,知识产权的效力内容不同于所有权的效力内容。 2、地域性:知权作为一种专有权在空间上的效力并不是无限的,而要受到地域的限制,即具有严格的领地性,其效力只限于本国境内。该处的地域既可是一个国家,也可是一个地区。 3、时间性:其不是没有时间限制的永恒的权利,其时间性的特点表现:它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受到保护,一旦超过法律规定的有效期限,这一权利就自行消灭,相关知识产品即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财富,为全人类所共同使用。 从本质上看,只有客体的非物质性才是知产所属权利的共同法律特征。 三、知产法概念、

4、体系及地位 是调整因知识产品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是国际上通行的确认、保护和利用著作权、工业产权以及其他智力成果专有权利的一种专门法律制度。 (一)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一般应当包括如下法律制度: 1、著作权法律制度。 2、专利权法律制度。 3、工业版权法律制度。 4、商标权法律制度。 5、商号权法律制度。 6、产地标记权法律制度。 7、商业秘密权法律制度。 8、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 (二)知识产权法的地位: 知识产权法基本上采用单行法的立法体例。 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知识产权法属于民法的范畴。其没有独特的,仅属于它自己所有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手段,因而不具有成为独立法律部门的条件

5、。 二编:著作权 第一章 概述(选、简) 指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 一、演变和发展:(选择) 1、原始版权即“翻印权”,是保护印刷出版商的封建特许权。该保护制度最早起源于宋,宋曾颁布 “禁擅镌”的命令。 2、15世纪末,威尼斯共和国授予印刷商冯施贝叶为期年的印刷出版专有权,被认为是西方第一个由统治政权颁发的保护翻印之权的特许令。 3、欧洲第一个要求享有“作者权”,亦即对印刷商无偿占有作者的精神创作成果提出抗议的是德国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其1525年出版对印刷商的警告的小册子,揭露了某些印刷商盗用他的手稿,指责这些印刷商的行为与拦路抢劫的强盗毫无二致。 4

6、、170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著作权法:为鼓励知识创作而授予作者及购买者就其已印刷成册的图书在一定时期内之权利法,即安娜法。从主要保护印刷出版者转为主要保护作者,这可以说是著作权发展史上的一个飞跃,但没有强调对作者精神权利的保护。(其“版权”体系以保护作者利益为主,并以经济权利内容为限) 5、法国1791表演权法,1793作者权法,使著作权法离开了“印刷”,“出版”的基点,成为名副其实的保护作者权的法律。之后的大陆法系国家皆沿用“作者权”的概念,与英国的“版权”相对应。(1791-1793年,法国在立法中以“作者权”的称谓代替传统的“版权”,强调著作权中人身权与财产权的双重内容。) “

7、著作权”,“作者权”与“版权”的语词演进及发展,反映了知识产权立法史上对相关法律保护重点,保护对象,保护内容和保护形式的不同选择。在著作权立法现代化,国际化潮流的推动下,“版权”体系的英美法系国家与“作者权”体系的大陆法系国家在基本原则、基本制度方面出现整合与趋同。 民通及著作权法将“版权”与“著作权”用语并列对待。 二、与相关权利的区别:(历届自考重复比较多的知识点) (一)著作权与所有权的区别: 同属依法产生的绝对权利,其义务主体是除权利人以外的不特定的多数人。 1、标的不同:所有权的标的是动产和不动产等有形物,所表现为对有形物的支配权。著作权标的是无形的人类精神和智力活动的成果,思想或情

8、感的一定表现,所以,著作权的独占性完全出自法律的规定,而不是由于标的物本身的性质。著与所互不排斥,两种权利可同存 2、权利的完整性不同:所有权作为绝对权利,其属性最为完整,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著作权虽然也是一种绝对权利,但受到在时间、地域和权利本身的种种限制,并最后丧失,直至进入公有领域。著作权是一种不完整的绝对权利。 (二)著作权与专利权的区别: 虽同属知识产权类型,但由于后者是工业产权的一种,必然与文学、艺术领域的著作权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区别。 1、保护对象不同:著作权是通过保护作品的表达形式而达到保护作品思想内容的目的,思想、事实、方式等不是著作权保护的直接标的。专利权所保护的是具有新颖

9、性,创造性、实用性的发明创造,它抛开了表达形式而直接深入到技术方案本身。 正因为如此,专利说明书作为一件文学作品,其表达形式受著作权法的保护,而其中所载明的技术内容如果符合专利申请的条件并经审批授权,则会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2、保护条件不同:专利权要求发明创造具有首创性,对于同一内容的发明,专利权只授予先申请人。著作权要求作品具有独创性(任何作品只要是独立构思和创作的,不问其思想内容与已发表的作品是否相同或相似,均可获得独立的著作权)。 3、权利产生程序不同:专利权必须采取国家行政授权的方法确定权利人。著作权在大多数国家依创作完成而自动产生,无需履行任何注册登记手续。 4、适用领域不同:著作权

10、所保护的作品主要涉及文学艺术领域,专利权主要发生在工业生产领域,与产品的技术方案息息相关。两者在某些方面也可能出现交叉。 (三)著作权与商标权的区别: 1、权利内容不同:著作权是一体两权的典型代表,著作财产权与著作人身权相互平行,各自独立;商标权则是一种纯粹的财产权,不具有人身权的内容。 标仅为财产权,著作权则包含人身与财产权。 2、法律要求的保护条件不同:商标是以文字、图形或其组合作为区别商品的标志,只要求标识具有可识别性,不考虑由谁创作。著作权要求作品具有独创性,任何抄袭、剽窃所得到的作品不可能受到保护。 3、权利取得方式不同:商标权实行注册登记,著作权实行自动保护原则。 三、中国著作权制

11、度的产生与发展 1910年清政府颁布的大清著作权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著作权法。 1986年民通明确规定保护公民与法人的著作权。 1990年9月7日著作权法通过,1991年6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2001年10月27日修订实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系统规定著作权事宜的基本法律。 2001年,著作权修正案获得通过,涉及: 1、国民待遇原则的适用问题。 2、保护客体的增加及表述方式的调整。 3、设立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 4、进一步细化了著作权人的财产权。 5、修改对著作权的权利限制。 6、完善邻接权制度。 7、明确著作权转让方式。 8、增加法律责任和执法措施,加大著作权的保护力度。 9、确立了网络环

12、境下著作权的保护方式。 四、中国著作权法的主要原则: 著1条规定了立法宗旨与基本原则“为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作者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相关的权益,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与传播,促进社会评论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1、保护作者权益原则。以作者权益为著作权法保护的核心,系统规定了著作权的归属、内容及其侵权责任。 2、鼓励优秀作品传播的原则。明确规定出版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广播电视组织的权利,鼓励优秀作品的使用和传播。 3、作者利益与公众利益协调一致的原则。以协调两者利益为立法宗旨,在保护作者权益的基础上又规定了合理使用、法定许可

13、使用、强制许可使用等制度,对该权利作了一定的限制。 4、与国际著作权发展趋势保持一致的原则。我国参加了国际公约,在著作权立法中接受和遵循国际社会公认的准则,并颁布了实施国际公约的有关规定。 第二章 著作权的主体(选、简、案) 一、著作权主体的概念及分类: 亦称著作权人,即依法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著作权的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国家也可能成为著作权主体。 1、原始主体与继受主体。划分依据是著作权的取得方式 原始主体:指在作品完成后,直接根据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在不存在其他基础性权利的前提下对作品享有著作权的人。一般情况下为作者,特殊情况下作者以外的自然人或组织也可能成

14、为著作权原始主体。 继受主体:通过受让,继承,受赠或法律规定的其他方式取得全部或一部分著作权的人。 区别: (1)概念不同。 (2)取得方式:原不以继为存在前提,但继享有的权利却是从原处取得的,并以他人原有著作权的合法存在为条件。 (3)著作权是否完整:原所享有的著作权之完整性比继的权利表现得充分,因为继绝对不可能享有完整著作权,只能取得著作财产权的部分或全部,而不能取得著作人身权。 2、内国主体与外国主体。以著作权人所具有的国籍为标准而分类。 区别:由于著作权法具有非常严格的地域性,因此内与外待遇差异明显。 (1)保护条件不同:中国作者和其他著作权人的作品无论是否发表,依据著作权法直接取得保

15、护;外国人的作品若首先在中国境内发表,依照我国著作权法享有著作权。外国人在中国境外发表的作品,根据其所属国与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享有的著作权,受我国法律保护。 (2)作品首次发表的规定不同:中国作者的作品的首次发表,指作品首次在中国境内或境外发表。对外国作者来说,其作品首次在中国境内发表,指外国人未发表的作品首先在中国境内出版,或外国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国境外出版后,30天内又在中国境内出版的,也被视为作品首先在中国境内发表;或外国人的作品未发表,但经授权改编,编译后在中国境内出版的,也视为该作品首先在中国境内发表。 (3) 著作权保护期的起算不同:中国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单位的作品

16、,其著作权从作品创作完成之日起产生。外国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国境内发表的,其著作权保护期自首次发表之日起计算。外国人在中国境外发表的作品,其保护期根据其所属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及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来确定。 3、完整的著作权主体与部分的著作权主体。根据主体所享有的著作权的完整程度不同而划分的。 完整主体:指对其创作的作品享有全部著作财产权和著作人身权的作者。 部分主体:指通过转让或继承关系而取得部分著作权的人。 (1)创作作品的作者一般都是完整的著作权主体。如果作者将自己的著作财产权的一部或全部转让给他人,自己只有部分著作财产权或著作人身权,此时作者也就成了部分著作权主体。 (2)

17、在某些情况下,作者甚至可能不是或不再是著作权主体,如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将法人视为作者的情况,事实上的自然人作者就不是著作权主体。 二、著作权的原始主体作者(自然人和在特定条件下的法人或非法人单位): (一)作者首先是自然人。“创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 作者须具备的条件: 1、是直接参与创作的人。即借助语言、文字、色彩、线条等进行创作,反映自己创作个性及特点的人。 2、确认作者的方法是,如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署名的人即为作者。 3、作者通过创作活动,产生了著作权法规定的作品。 作者作为最直接和最基本的著作权主体,其权利是第一位的,即享有完整的和原始的著作权。 (二)法人、非法人单位在特定条件下也视

18、为作者。 凡由法人或非法人单位主持,代表法人或非法人单位意志创作,由法人或非法人单位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非法人单位视为作者。 如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单位视为作者。 三、著作权的继受主体其他著作权人: 指除作者以外,其他依法享有著作权的公民、法人、非法人单位或国家。 继受主体的著作权取得主要原因: 1、因继承、遗赠、遗赠抚养协议而取得著作权。只能取得著作财产权。 2、因合同而取得著作权。 (1)依委托合同取得著作权。“受委托创作的作品,其著作权的归属由委托人和受托人约定”。如合同约定著作权由委托人享有,委托人即成为作者之外的“其他著作权人”。 (2)著作权的转让。著作权

19、人可将其享有的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利的全部或部分转让给他人,著作财产权的受让人也是著作权的主体。 3、著作权的特殊主体即国家。国家因以下原因而成为特殊权利主体: (1)购买著作权。即国家出于某种特殊的需要,从著作权人那里购买著作权,从而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 (2)接受赠送。即作者将其受保护的作品赠送给国家,国家接受其赠送而成为。 (3)依法律规定。即法律规定某一作品在受保护有效期限内,著作权由国家行使。 四、特殊作品的著作权主体: (一)演绎作品的权利主体: 指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 演绎作品的作者享有独立的著作权,但其著作权的行使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第三人在使用演绎作品

20、时,应征求原作者和演绎作者的同意。 (二)合作作品的权利主体: 指两人以上共同创作的作品。合作作者须具备的条件(特征): 1、合作作者有共同的创作愿望,他们对创作行为及后果有明确认识,目标一致。 2、合作作者参加了共同的创作活动。如果没有参加创作,仅为创作提供咨询意见、物质条件、素材或其他辅助劳动的人不能称为合作作者。 合作作品著作权如何行使:合作作品的著作权归全体合作作者共同享有,行使著作权是征得全体合作人同意。对可以分割的合作作品,作者对各自创作的部分可以单独享有著作权,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合作作品整体的著作权。不可分割使用的合作作品,是不能单独使用的作品,合作作者对著作权的行使如果不能

21、协商一致,则任何一方无正当理由不得阻止他方行使。 (三)汇编作品(编辑作品)的权利主体: 即是对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不构成作品的数据或其他材料,在内容的选择或编排上体现独创性的作品,如选集、期刊、报纸、百科全书等。 汇编作品区别于合作作品的特征是: 1、汇编作品的各作者之间不必具备创作合意,而合要求各作者有共同创作的愿望。 2、汇编作品中各作者的成果是可以区分的,而合中作者的成果有时是可分的,有时是不可分的。 3、汇编作品以汇编人的名义发表,而合以合作者的共同名义发表。 汇编作品著作权归属及行使的规定: 1、汇编作品的著作权由汇编人享有。“汇编人可是自然人,也可是法人或非法人单位。”“由单位

22、组织人员进行创作,提供资金或资料等创作条件,并承担责任的百科全书、辞书、教材、大型摄影画册等编辑作品,其整体著作权归法人或非法人单位所有。” 2、汇编人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如涉及著作权作品,须经原作品著作权人同意,并向其支付报酬。 汇编作品中可单独使用的作品的作者可以单独行使其著作权。(新著法修改时予以删除) (四)影视作品(电影、电视、录像作品)的权利主体: 指摄制在一定物体上,由一系列有伴音或无伴音的画面组成,并且借助适当装置放映、播放的作品。包括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亦称视听作品。 影视作品著作权由制片者享有。但导演、编剧、作词、作曲、摄影等作者享有

23、署名权,并有权按照与制片者签订的合同获得报酬。其中的剧本、音乐等可单独使用的作品可由其作者单独行使著作权。 这样规定是因:影视作品在制作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制片人在投入巨资后要收回成本;且影视作品的权利不可能单由某一个作者来行使,须通过制片人来统一行使。 为了尊重创作人的精神权利,应允许其在影视作品上署名。 (五)职务作品的权利主体: 指公民为完成法人或其他组织工作任务而创作的作品。因此,职务作品与公民所担任的职务紧密关联,它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安排其雇员或工作人员履行职责和任务而创造的成果。所以,职务作品既非公民个人的作品,也非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委托的作品。 权利归属: 1、利用法人

24、或其他组织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其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计算机软件、地图等职务作品,作者享有署名权,其他权利由法人或其他组织享有。 认定这类职务作品,要注意: (1)从事创作的物质技术条件主要是由法人或其他组织提供的,即法人或其他组织为其创作提供了专门资金、设备或资料。 (2)上述作品的责任由法人或其他组织承担,这种责任包括各种风险和法律责任。 2、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著作权由法人或其他组织享有的职务作品,作者享有署名权,其他权利由法人或其他组织享有,法人或其他组织可给予作者奖励。 3、属于公民为完成法人或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其他职务作品,其权利归作者享有。但法人或非法

25、人单位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2年内)。(作者离开单位一年内创作的也可视为职务作品) 2年内,作者未经单位同意,无权许可第三人以与本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作品;如2年内单位不使用,作者可要求单位同意其许可第三人使用,使用方式不受限制。单位如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 2年内,经单位同意,作者许可他人以与本单位相同的方式使用该作品。获得的报酬,作者应按与单位约定的比例进行分配。 (六)委托作品的权利归属: 指委托人向作者支付约定的报酬,由作者按照其意志和具体要求而创作的特定作品。 与职务作品的区别:委的创作是作者根据委托合同而履行其义务;职的创作是作者履行法律或劳动合同所规定的义务,这种义务往往与作

26、者的本职工作有关。 其著作权归属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约定。合同未明确约定或没有订立合同的,著作权归受托人。可见我国侧重于维护作者的利益。 (七)美术作品的权利归属: 美术作品的著作权属于作者(所有权可以转移、分离)。美术作品原件所有权的转移,不视为作品著作权的转移,即不影响原件作者的著作权主体资格。但美术作品原件的展览权由原件所有人享有。 (八)匿名作品的权利归属: 指作者隐去姓名,其中包括不具名或不写明其真实姓名的作品(作者身份不明)。 该类作品由作品原件的合法持有人行使除署名权以外的著作权。作者身份确定后,由作者或其继承人行使著作权。 如匿名作品是公民所作,作者死亡后,其继承人或受遗赠

27、人有权保护其署名权、修改权和维护作品完整权。 第三章 著作权的客体(选、简、案) 一、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 (一)著作权作品的定义与保护条件: 著作权法所称的作品: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造成果。 著作权作品要成为著作权客体,须具备的条件(著作权客体的构成要件): 1、独创性。亦称原创性,是作品成为著作权客体的首要条件。指由作者独立构思而成的,作品的内容或表现形式完全或基本不同于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即不是抄袭、剽窃、篡改他人的作品。 2、可复制性。符合著作权保护条件的作品,通常都能以某种物质复制形式表现的智力创作成果。复制形式包括印刷、绘画、摄影、录制

28、等。我国著作权法并没有像英美法那样要求作品必须固定在有形载体上,而只要求作品能够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因此不排除对未被有形载体固定的口头作品的保护。 著作作品是作者的思想表现形式。单纯的思想或情感本身而不具有文学、艺术等客观表现形式的,不能称为作品,不能成为著作权客体。(不保护思想本身) (二)著作权作品的类别: 著法规定:在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内创作的作品,均属著法保护范围。 1、文字作品;2、口述作品;3、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4、美术、建筑作品;5、摄影作品;6、电影和以类似制作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7、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

29、品和模型作品。 此外,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计算机软件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也是著作权的客体。 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 指由某社会群体(如民族、区域、国家)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创作出来并世代相传,集体使用的歌谣、音乐、故事、戏剧、舞蹈、建筑、主体艺术、装饰艺术等作品、素材或风格。 具有集体性、区域性、延续性的特点。 伯尔尼公约授权各成员国通过立法给予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以法律保护。我国关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将由国务院另行规定。 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制度是在20世纪60年代逐步确立发展的。 三、计算机软件的保护: 指计算机程序及有关文档。(同一计算机程序的源程序和目标程序为同一作品)

30、 (一)计算机软件受保护的条件: 1、原创性。软件应该是开发者独立设计、独立编制的编码组合。 2、可感知性。受保护的软件需固定在某种有形物体上。只有当这种程序设计通过客观手段表达出来并为人所知悉时才能受法律保护。 3、可再现性。亦称可复制性,即把软件转载有形物体上的可能性。 (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归属: 一般原则是“谁开发谁享有著作权”,即属软件开发者。此外还规定了特殊情况: 1、合作开发:指两个以上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共同提供物质、技术条件进行的开发。著作权的享有和行使以事前的书面协议为根据,如无书面协议,共同享有。如软件可分割使用,开发者对各自开发的部分可单独享有著作权,但行使著作权

31、时不得扩展到合作开发的软件整体的著作权。如不可分割,由合作开发者协商一致行使。 2、委托开发:受他人委托开发的软件,由委托者与受委托者签订书面协议约定,如无书面协议或在协议中未明确约定的,其著作权属于受委托者。 3、指令开发:为完成国家机关下达的任务而开发的软件, 归属由项目任务书或合同规定;如未明确规定的,属于接受任务的单位。 4、职务开发:自然人在法人或其他组织任职期间所开发的软件,是执行本职工作的结果,著作权属于该法人或其他组织。但应对开发者予以奖励。 5、非职务开发:公民所开发的软件如不是执行本职工作的结果,并与开发者在单位中从事的工作内容无直接联系,且又未使用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则该

32、软件的著作权属于开发者自己。 (三)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内容:著作权人享有: 1、人身权:发表权:决定软件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 署名权(开发者身份权):表明开发者身分的权利及在其软件上署名的权利。 修改权:作者修改或授权他人修改其作品的权利。 2、财产权: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翻译权、及其他权利。 期限:著作权自软件开发完成之日起产生。 1、自然人:为自然人终生及死后50年。截止于自然人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合作开发的,截止于最后死亡的自然人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 2、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软件著作权,保护期为50年,截止于软件首次发表后第50年的12月31日,但软件

33、字开发完成之日起50年内未发表的,不再保护。 (四)登记管理:中国软件登记中心 著作权人可以向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认定的软件登记机构办理登记,该机构发放的登记证明文件是登记事项的初步证明。办理软件登记应当缴纳费用。(时限120天审查) (五)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侵权行为及其法律责任: 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规定下列行为属于侵权行为: 1、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或登记其软件的。 2、将他人软件作为自己的软件发表或登记的。 3、未经合作者许可,将于他人合作开发的软件作为自己单独完成的软件发表或登记的。 4、在他人软件上署名或更改他人软件上的署名的。 5、未经软件著作权人许可,修改、翻译其软件的。 6

34、、未经软件著作权人许可而复制或者部分复制其软件的。 7、向公众发行,出租,通过信息网络传播著作权人的软件的。 8、故意避开或破坏著作权人为保护其软件著作权而采取的技术措施的。 9、故意删除或许可他人行使著作权人的软件著作权的。 行为人违反上述规定,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四、著作客体的排除领域: 前者不具备合法条件,不能得到保护。后者虽具有合法性,但不具备独创性,或已进入共有领域。 (一)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 指不具备合法要件的作品,即由于内容违反了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法律禁止其出版和传播,因而不得得到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 1、依法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1)违背一

35、般法律原则的作品。 (2)违背社会公德和社会伦理的作品。 (3)故意妨害公共秩序的作品。 2、超过著作权保护期限的作品(进入公有领域。财产权和发表权不受法律保护,精神权利仍保)。 (二)不适用著作法的作品: 指那些虽具有合法性,但不具备独创性,或已进入公有领域等,因而不能享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 1、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 2、时事新闻。各国都不予以法律保护。 3、历法、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是人类普遍运用的工具。 第四章 著作权的内容(选、简、案) 一、著作权内容概述: 著作权包括:著作人身权、著作财产权。 著作人身权:又

36、称精神权利,指作者对其作品所享有的各种与人身相联系或密不可分而无直接财产内容的权利。作者终身享有著作人身权,没有时间的限制。作者死后,作者的著作人身权可依法由其继承人、受遗赠人或国家的著作权保护机关予以保护。一般认为,它不能转让、剥夺或继承。 著作财产权:又称经济权利,是著作人身权的对称,指作者及传播者通过某种形式使用作品,从而依法获得经济报酬的权利。 二、著作人身权: 1、发表权:是作者依法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和以何种方式公之于众的权利。是著作权的首要权利。包括发表作品和不发表作品的权利。 成立特征:著作权人要有将作品公之于众的意思表示;要有将作品以某种方式公开,并为不特定的多数人知晓的事实

37、。 推定同意发表:许可他人使用、未发表的美术作品原件所有权转让他人。 作者生前未发表(未明确表示在其死后不发表)的作品的发表权:可在其死后50年内继承人或受遗赠人行使,无,则由作品原件的合法所有人行使。 2、署名权:是作者为表明其作者身份,在作品上注明其姓名或名称的权利。包括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上署名和不署名的权利。作者作品署名发表后,其他任何人以出版、广播、表演、翻译、改编等形式进行传播和使用时,必须注明原作品作者的姓名。著作权由法人或其他组织享有的职务作品,署名权归作者享有。署名权不得转让、继承,也不存在放弃问题。保护期不受限制。如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为作者。 3、修

38、改权:是作者修改或授权他人修改其作品的权利。为作者所享有,只有经作者授权,他人才能修改其作品,未经授权而擅自修改,即构成对作者修改权的侵犯。例外: (1)报社、杂志社可对投稿作品作文字性修改、删节,无须征得作者同意。从实质上讲,修改权仍属于作者,他人只能在法定范围内对作品作文字性修改、删节,而不能改变作品的基本内容和形式。 (2)美术作品原件出售后,著作权人如想修改作品,须征得美术作品原件所有人同意。 4、保护作品完整权:是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 是修改权的延续,在内容上比修改权更进一步,不仅禁止对作品进行修改,且禁止他人在以改编、注释、翻译、制片、表演等方式使用作品时对作品作歪曲性的

39、改变。但作品在 ahoo 2006-04-19 09:55 出版、发表的过程中,出版人、编辑者对出版作品所作的技术性处理,如引证的确认,文字和语法错误的更改,不能视为对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侵犯。保护期不受限制。作者死后,由作者的继承人或受遗赠人行使;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的,则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保护。 三、著作财产权: 1、复制权:指以印刷、复印、临摹、拓印、录音、翻录、翻拍等方式将作品制成一份或多份的权利。它是著作财产权中最基本的权能。是著作权人的专有权,往往与发行或广播权连在一起使用。非经著作权人许可或法律允许,他人不得擅自复制作品。 复制方式:一为手工复制;二为机械复制。 2、发行权:指以出

40、售或赠与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或其复制品的权利。是一项重要的财产权。不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不能被发行。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权利。 两种方式行使:即可有著作权人自己发行,也可授权他人发行。 发行的方式:灵活多样,如散发、出借、出售、赠与。 3、出租权:即有偿许可他人临时使用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计算机软件的权利。计算机软件不是出租的主要标的的除外。 4、展览权:是将作品原件或复制件公开陈列的权利。著作权人有权将作品自行展览,也可授权他人展览并获取报酬。目的是让不特定的公众观赏。 5、表演权:亦公演权、上演权。指公开表演作品,以及用各种手段公开播送作品的权利。特点在于必须以公开的方式

41、进行,面向不特定的多数人。表演他人作品应征得著作权人的许可。但免费表演已发表的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的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出作者的姓名、作品名称,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的其他权利。 6、放映权:即通过放映机、幻灯机等技术设备公开再现美术、摄影、电影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等的权利。“公开再现”是其本质特征。电影的放映权由制片人行使,要放映电影只需征求制片人同意即可,无须再征得各有关部分作者的许可。 7、广播权:即以无线方式公开广播或传播作品,以有线传播或转播的方式向公众传播广播的作品,以及通过扩音器或其他传送符号、声音、图像的类似工具向公众传播广播的作品的权利。著作权人有权禁止或许

42、可创优将其作品通过广播的形式进行传播。 8、信息网络传播权:即以有线或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属公有领域的信息,不受著法保护,公众可自由使用,有些则须经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一定的报酬才能使用。 9、摄制权:亦称影视片摄制权,指著作权人享有的将其作品摄制成电影、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制作作品的权利。可是原作,也可是原作的演绎作品。 10、演绎权:指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享有的以其作品为蓝本进行再创作的权利。包括: (1)改编权:指在不改变作品的基本思想内容的前提下,变换作品表现形式的权利。改变作品的表现形式、不改变作品类型的情况下进行的改写。 (2)翻

43、译权:指将原作品的语言文字变换成其他语言文字并用以表述作品的权利。伯尔尼公约、世界版权公约规定:在一定条件下,对外国人的作品,可由政府强制许可翻译,无需征得外国著作权人的同意。 (3)汇编权:对作品或作品的片段通过选择或编排,汇集成新作品的权利。包括注释权、整理权和编辑权。汇编者对汇编所形成的作品,应享有著作权。 四、著作权的取得与期限: (一)著作权的取得(取得著作权的几种制度): 亦即著作权的产生,指作者因其创作作品而取得著作权保护,享有著作人身权和财产权。 1、自动取得制度(创作主义):即著作权因作品创作完成、形成作品这一法律事实的存在而自然取得,不再需要履行任何手续。无手续主义、自动保

44、护主义。伯尔尼公约确认了自动取得制度。先决条件:即作品的作者须是有权取得该国著作权的“合格人”。 2、注册取得制度:即以登记注册作为取得著作权的条件,作品只有登记注册后方能产生著作权。又称注册主义。世界版权公约虽不以注册登记为取得著作权的条件,但也不禁止其成员国要求履行登记手续作为取得著作权的前提。 3、我国著作权法参照各国的通行做法,采取自动取得原则。同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著对“合格人”的要求作了相应的规定: (1)中国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 (2)外国人,无国籍人的作品根据其作者所属国或经常居住地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享有的著作权,受

45、本法保护。 (3)外国人,无国籍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国境内出版的,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在国外首先出版后30天内在中国境内出版的,视为该作品同时在中国境内出版。 (4)未与中国签订的协议或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的国家的作者以及无国籍人的作品首次在中国参加的国家条约的成员国出版的,或在成员国与非成员国同时出版的,受本法保护。 (二)著作权的期限(我国著作权法规定):指著作权受法律保护的时间界限。 著作人身权中的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永久受到保护,发表权的保护期与财产权利保护期相同。关于著作财产权,如: 1、作者为公民,其保护期为作者有生之年加死亡后50年。合作作品的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加死亡后50年,

46、从最后死亡的作者的死亡时间起算。 2、法人作品,保护期自作品首次发表后50年。未发表,创作完成50年。 3、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摄影作品,保护期自作品首次发表后50年。未发表,创作完成50年。 4、作者身份不明的作品保护期为50年(自首次发表),但作者身份一经确定则适用一般规定。 5、出版者的版式设计权的保护期自首次出版后10年。 6、表演者享有的表明身分;保护表演形象不受歪曲等保护期不受限制;其他自该表演发生后50年。 7、录音录像制作者许可他人复制、发行、出租、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录音录像制品的权利的保护期自首次制作完成后50年。 8、广播电台、电视台享有转播、录

47、制/复制自首次播出后50年。 第五章 邻接权(选、简) 一、概念: 亦称作品传播者权,指作品的传播者在传播作品的过程中对其创造性劳动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即虽非著作权,却是与著作权相关、相近或相邻的权利。包括出版者权、表演者权、录音录像制作者权以及广播组织播放权。我国称为“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 狭义:即传统邻接权,通常包括表演者权、音像制作者权及广播电视组织权三类,但在不同国家的法律中其具体内容又略有不同。 广义:是把一切传播作品的媒介所享有的专有权一律归入其中,或把那些与作者创作的作品尚有一定区别的产品、制品或其他含有“思想的表达形式”而又不能称为“作品”的内容也划入其中。(我国采用了广义邻接权的基本内容,具体规定: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规定的“出版者对其出版的图书和报刊享有的权利,表演者对其表演享有的权利,录音录像制作者对其制作的录音录像制品享有的权利,广播电台、电视台对其制作的广播、电视节目享有的权利”。) 邻接权与著作权的关系: 同属知识产权范围。邻接权是由著作权衍变转化而来的,是从属于著作权的一种权利。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