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阿罗频多思想与徐梵澄的精神...—也谈章太炎·鲁迅·徐梵澄_孙波.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13337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8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罗频多思想与徐梵澄的精神...—也谈章太炎·鲁迅·徐梵澄_孙波.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阿罗频多思想与徐梵澄的精神...—也谈章太炎·鲁迅·徐梵澄_孙波.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阿罗频多思想与徐梵澄的精神...—也谈章太炎·鲁迅·徐梵澄_孙波.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60 卷 第 4 期2023 年 7 月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Vol60,No4Jul 2023阿罗频多思想与徐梵澄的精神哲学 也谈章太炎鲁迅徐梵澄孙波(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宗教研究所,北京 100732)摘要:从章太炎到鲁迅再到徐梵澄,是现代“心学”即精神哲学之一脉的传承与发扬。章氏从唯识学楔入,但“心”的结构未尝打开。鲁迅自“超人”说立起,他将“心”分解为“神思”与“学”,成其为对立统一的关系,然而仍未达到“心”之结构的关系整体(大全)。徐梵澄以阿罗频多思想为

2、借鉴,依其“超心思”哲学而笃行,用“知觉性”这一概念,“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局面”。他将鲁迅“立人”“改造国民性”的主旨调整为“变化气质,并终期转化社会与人生”的理想。其中“变化”一词,包含“保存”“改造”(扬弃)“同化”三义,乃为一“正、反、和”的圆圈,其超上依据乃为“心灵”(仁),故可称之为“永恒中介”(雅斯贝尔斯)。而“心灵”在此世间之自身增殖的过程与完成就是“性灵”。徐梵澄特别强调对孟子“义”的概念的诠释,这是人与人(族与族、国与国)之间横向的实践原则,他的目的不外是告诉人们 “我就是我们”(黑格尔)。关键词:精神哲学;知觉性;变化气质;仁与义;心灵与性灵中图分类号:B 26文献标识码:A

3、文章编号:1000-5919(2023)04-0167-08以“章太炎鲁迅徐梵澄”为题目,过去有学者写过文章,现在有学者正欲写出论文,日后一定还会有学者来完成它的专著的。笔者的看法是:这师生三人犹如一薪火相传的接力,实为吾华之人文学术界奠基了一门“新学”,即对“真理”(道、上帝、大梵)存在的“心学”。用徐梵澄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一系精神哲学。精神哲学是研究“心灵”和“性灵”的学问,其宗旨端在:变化气质,并终期转化社会与人生。它的基点是以个体为单位,这一“个体”不独是个人,而且是一集体、一民族、一国家,乃至一世界。那么,“转化”如何落实?使人类进步的最好办法,是自己前进!(阿罗频多)。孙郁老师

4、2016 年 2 月 22 日在 北京日报 上发表的文章,他说道:徐梵澄的文字,韵致悠远而清俊,他谈儒学,讲道家,探鲁迅之思,都不是流行的热词,而是从静谧的文明里折射的一缕波光,这波光穿透我们世俗的时空,在天地间铸成了亮眼的图章,印在精神长卷的边角。这是多么灵犀的拨示,多么优美的形容呵!我自己也在 徐梵澄传(修订版)“后记”中谈道:梵澄先生所治为精神哲学,统摄中、西、印(文化)之源头菁华。这“源头”,本是人类的精神之“家”。而梵澄先生则为(鲁迅)最忠实、最勇力的追随者,虽然,仍不免为一孤独者。当然,这“孤独者”的学问也是独特的,也就是说,他造就了一种自己的语言风格和思维风格,更重要的是,他指出

5、了一条新的哲学工作的方向。这后两句话,我是借用了薛华先生对康德学述的评语,我以为用到徐先生身上不为不合适。“一种自己的语言风格和思维风格”,是说他的文思,既形象又入微,既丰富又简约,既奇峻又平易,既瑰丽又沉实;“他指出了一条新的哲学工作的方向”,是说他的精神哲学,这“精神哲学”双超哲学与宗教,可谓“大全”,正如他在 玄理参同序 中说道:收稿日期:20230306作者简介:孙波,男,河北阜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168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 年(它)凡哲学皆摄,即一切哲学之哲学,它立于各个文明之极顶。其盛、衰、起、伏,实与各国家、民族之盛、衰、起、伏息息相关。这

6、里说“新”,非是指一个一般性的量化形容,而是指一个不同“质”的“局面”。如果说黑格尔用“精神”这一概念,“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局面”;那么同理,徐先生用“知觉性”这一概念,也“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局面”:先生之言出自至理,出自亲历,出自心底。突破中、印、德三家外壁,而神游于其内在精神者,华夏迄今唯先生一人。孙郁先生在 徐梵澄辞章观念里的智性与诗性 一文也有同样的表述。当然,辞章 一文也有个别“断语”处可商榷:如“民国新儒家的暮气与自闭性”,实则唐君毅与牟宗三者流,何尝“暮气”?何尝“自闭”?尤其后者,纵横捭阖,突荡无前,大有泰山岩岩之气象。设若将贺麟先生也列入其中,那么徐先生就说过,贺先生甚有“风云气

7、”。再如,“他(梵澄)对于时代精神 的论述,就倾向于”。以笔者之愚见,徐之理脉属于另路,非是客观现象一路(外学),而是实用心理一路(内学),前者约略可说为“物势观”,而后者则可认作为“辩证观”。徐先生说“时代精神”难言,于是下落为“时潮”“风气”;然而“时潮”“风气”如何可能?大众心理之“一致性”使然也。克实而论,前者尚未注及此一内中维度,故只知径直“前驱”。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即“时代精神”只是曾经走过,难说在某处(时与空)“常驻”。这是因为,设若人们的心理之“一致性”消失,那么“她”便会隐去;或者换句话说,她会同那时代告别。徐先生治学的理路是“由今返古”,“第其穷在源头,不向支流摸索耳。”(

8、若果以“支流”特殊性 为本,那么水注迟早会枯竭的。)于此他特推崇宋儒,他说:“圣言量已不是这宗学术的权威,要从自己心上考验过。真是龙腾虎跃!”“心上”即“心灵”,即“由今返古”“由外转内”的“源头”。这“源头”,便是师生三代人的立足处和出发点。而这立足处和出发点是“现实主义”的,但它又是“目标上的理想主义”,于是,二者之间就有了一种深刻的内在张力。章太炎从大乘佛教“万法唯心”之思想契入,鲁迅自“摩罗诗力”“超人”之学说立起,梵澄则依“薄伽梵歌”“神圣人生论”之精神笃行。可说师生三代人将这一玄风推至风云际会的境界,而那境界呢,又确乎是超出以往所有时代局限的美轮美奂。章太炎认为立邦必得求之于人“心

9、”,实则他欲想以佛教唯识宗为原动力,然后达至“道德普及之世”的理想。他在 建立宗教论 一文中说:由是观之,心精圆遍,含裹十万,云何无量?心之无量;云何合法?心之合法。与其归敬于外界,不若归敬于自心。宗教之用,上契无生,下教十善,其所以驯化生民者,特其余绪。所谓尘垢秕糠,陶铸尧舜而已。而非有至高者在,则余绪亦无由流出。则道德普及之世,则宗教消镕之世也。我们看,章氏确定了出发的基点,即“心”;给出了目的的境界,即“道德普及之世”;然而他却没有勾勒出通往的路径,或说达至的次第。也就是说,没有给出如何可能的“路线图(图形)”,仿佛只凭“激动”“热肠”便可一蹴而就似的。故鲁迅评价章氏:“而先生则排满志虽

10、伸,但视为最要紧的,第一是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道德;第二是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热肠。却仅止于高妙的幻想;不久袁世此据薛华先生评语。孙郁:徐梵澄辞章观念里的智性与诗性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 5 期,第 122130 页。徐梵澄:陆王学述 一系精神哲学,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215 页。章太炎集 杨度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45、51 页。第 4 期孙波:阿罗频多思想与徐梵澄的精神哲学169凯又攘夺国柄,以遂私图,就使先生失却实地,仅垂空文。”“心”之“路线图”如何可能?需首先回答。这也是一个“学”即知识论的问题,譬如

11、一粒种子,终会长成大树,它之所以能长成大树,因其自身中含有大树的“规定性”,这一规定性的“图形”包括了树根、树干、树枝和树叶与果实。而果实,又是向种子回归,也就是说,它是“目的”。此中不同的部分乃是种子之结构的“原始区分”或原始差别(胡塞尔),而正是这些区分或差别创造了它自身的“规定性”(雅斯贝尔斯),这样,树的概念之“整体性”便予圆成。我们看,在局部中对立的东西(区分、差别),在整体中变成了中介(过渡)的环节,或说“进行超越的阶梯”。不然,“谷之不熟,不如稊稗”(孟子),还谈什么“结构”?谈什么生命体?章氏回答了一粒种子是“一”,它“含裹十万”涵蕴“无量”的问题,但是,“十万”“无量”皆非规

12、定性的范畴或概念,而佛家语不免夸而大,因此他的激情也只能是鼓张宏愿而已。鲁迅推进章太炎的理想,他提出了“立人”“改造国民性”的主张,如何“立人”?当然是先要“立心”。而鲁迅对“心”有何解释呢?鲁迅研究专家郜元宝指出,鲁迅对“心”字的用法,于科学史教篇 为一转折,时在 1907 年至 1908 年。他将“心”区分为“神思”与“学”两端。既然是两端,那么就有了对立与统一。“对立”表现差别,由“学”而给出;“统一”呈现一体,由“神思”而得到。鲁迅说:“盖神思一端,虽古之胜今,非无前例,而学构思验定,必与时代之进而俱升。”又说:“科学发现,常受超科学之力,易语以释之,亦可为非科学的理想之感动盖事业者,

13、成于手,亦赖以心者也。”于此与佛家所说的“一心开二门”义不异。鲁迅于“神思”一概念很为看重,他除了以“理想”“圣觉”表述之外,还给出了三十余种说法,如:性灵、心灵、情意、情感、主观性、灵明、大本、自性、精神、神气、本原、本根、根柢、神明、灵府、中心等。其实,“心灵”“性灵”已足。鲁迅不采章氏“唯识之心”说,可能因为“唯识之 心”的智性意味较重,与他所说的“学”相近。后下徐先生将恩师的提法作了简约,概括二者为“情心”(heart)与“思心”(mind),明确多了。其实,鲁迅的“神思”与“学”,作为形而上学的“图形”,还须加入本质性的概念,不然,就会遇到尼采式的困境。我们知道,尼采学说的三个关键词

14、,即“超人”“权力意志”和“永远回还”这一结构,其缺陷就在于割断了与超上(越)根据的联系,因为他说“上帝是死掉了!”,所以他的力量只能发在半途,盖缘其“力”有限,而“超人”还是人,即便如神,也像赫拉克勒斯一样,双脚离开了大地。徐先生指出:然而“力”,亦如其为“力”而已,不能出乎其自体之外,由是“力”之造出可能性有限。若谓“力”为一无限体,则与“力”之本谊相违。然“时”无限。“力”之所创造之可能性既穷,势必重复。于是曾一度发生者,亦必重复至无限度。这是于此信仰权立出一理论基础。其(尼采)生时未发表。“时”之无限,越乎“超人”自体之外,而且“势必重复”,说明宇宙自有作为永恒本质的“大力”者存(依阿

15、罗频多,“时”与“空”皆是“力 知觉性 的两边”,即“主观性和客观性”),而这“大力”者正是“上帝”,结论是:“上帝”并未死掉!这么,“永远回还”或说“无限回归”才可能“和它同永恒本质和解,表现为永恒本质从现象返回自己的充实统一性”。“立心”便是“立人”。如何“立人”?鲁迅以为“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精神面貌反映在何处?反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黄乔生编:鲁迅文集散文与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9 年版,第 347 页。雅斯贝尔斯:大哲学家,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845 页。郜元宝:鲁迅六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0 年版,第 1、2 页。郜元宝:鲁迅六讲,第 3、

16、4 页。阿罗频多:苏鲁支语录缀言,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2 年版,第 2223 页。阿罗频多:神圣人生论 上册,徐梵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年版,第 363、364 页。黑格尔:哲学科学全书纲要,薛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21 年版,第 401 页。170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 年映在人性上,整体言之就是“国民性”。1925 年 3 月 31 日,鲁迅在给许广平的信中说:“所以此后最要紧的是改造国民性,否则,无论是专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全不行的。”我们看,“立”是一肯定语,“改造”是一否定语,表示一行为在其进行时中。依黑格尔,此句式还需要

17、一个否定亦是肯定的环节,即“合”或“回还”的环节,或说“合”或“回还”的辩证(dialectics)环节,才能呈现出目的论的结构。后下,徐先生则以“变化气质,并终期转化社会与人生”为原则,确定了精神哲学这一理脉的主旨。而“变(转)化气质”一语,因涵摄“扬弃”(“改造”低等知觉性)“保存”(自身的价值)和“同化”(化为高等知觉性)之功能,从而给环节充盈了生气,体现出其超越性与普遍性的效用,故可称之为“永恒中介”(雅斯贝尔斯)。鲁迅注意到了“力”,注意到了“精神”。他痛感“华国”子孙“本根剥丧,神气彷徨”,“心夺于人,信不繇己”,于是欲借“大力”以振吾民族之精神。而所借“大力”于何方?他指向天竺古

18、国的“大文”。他在 1907 年所写的 摩罗诗力说 一文中指出:今且置古事不道,别求新声于异邦,而其因即动于怀古。新声之别,不可究详;至力足以振人,且语之较有深趣者,实莫如摩罗诗派。摩罗之言,假自天竺,此云天魔,欧人谓之撒旦,人本以目裴伦。又说:欲扬余邦之真大,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爰生自觉。自觉之声发,每响必中于人心,清晰昭明不同凡响。故国民精神之发扬与世界识见之广博有所属。鲁迅当年的理想,成为青年梵澄的一生志向,这份“假自天竺”的作业,徐先生完成于 20 世纪 50 年代,即他翻译的 五十奥义书。同时,他又将工作向前推进,译出了印度近世韦檀多学之集大成者、圣哲室利阿罗频多若干论著,

19、而这又是鲁迅当年未注及的。70 年代,则为徐先生之精神哲学的会通期,有 玄理参同 问世。80 年代以后,他试欲确立自己的中国精神哲学,有陆王学术 一系精神哲学为其明证。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看法:章太炎确立了精神生命的内核;鲁迅则是打开了这一“内核”,使人们看到了它的真姿和它的光彩;徐先生则更是勾画出它的整体轮廓,并注入了心理生命的活力。前说徐先生用“知觉性”这一概念“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局面”。然此言何解?是这样,大凡要确定一个目的论的结构,一定要“设想”一个自在自为的“存在”,或“原始给予物”或“原始的力”,所谓“自在自为”就是“自由”。伽达默尔说:那“原始”的东西就是“一切人类活动的最

20、初和共同的源泉 按兰克的看法,这种源泉就是自由。”黑格尔也把它称之为“纯粹本质的东西”,或说“无条件的共相”“事物的一般”“生命”;黑格尔有时也用“力”用“知觉”来表述,如说:“力的运动也是知觉的过程。”“知觉性”一概念,英文表之 Consciousness,意为:知觉、感觉、自觉,意识、观念,觉悟、自觉等。总之,它表示“知觉存在的一体性”(阿罗频多)。印度数论(僧佉)认为它是“根本自性”“第一本质”(Pradhana 胜性)。黑格尔又表述为“知觉的意识”“知觉者”“知觉的性质”“知觉的真理性”“绝对内容”等。他说:“因为只有知觉,才包含着否定性、差别性、多样性为其本质。”也就是说,“知觉性”

21、这一概念是“一”与“多”、主与客的统一。说主体,是在客体中的实践与创造的主体;言客体,是主体在其中转化与提升的客体。这主、客为一的不同环节的发展和实现,只是“知觉性”这一本质的不同表述(下心知 思、心知 思、超心知 思)而已,正如唯识家的诸“识”与“智”的关系一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年版,第 295 页。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上册,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版,第 91 页。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上册,贺麟、王玖兴译,第 91 页。第 4 期孙波:阿罗频多思想与徐梵澄的精神哲学171徐先生也用我们所熟悉“力”与“气”加以通释,这里,“力

22、”与“气”不是指可感的、有形的东西,而是一宇宙原则。当然,我们还可以把它说为“超感性的基质”“基本力”,等等。他说:我们大致是假定宇宙间万事万物皆在一知觉性中,若想为直线,则由下至上可分许多层级,最下一层是冥顽不灵,最上一层是至灵至妙。高、上者称之为“道心”,中、下者称之为“人心”,统是一心,只是一知觉性。在人类知觉性,已无时、空之限隔了。姑且说自然界,凡动物,植物,皆有生命,有生即是有知觉性,有其生存之本能,存自体,延自类。矿物似乎全无知觉性了,但其结晶必有定型,如近世哲学说其有一钝实而潜在的“意向”,可算知觉性的粗胚。雪花结晶,便颇美丽,诸如此类故说自然界是同一知觉性的充满。说人类的知觉性

23、“无时、空之限隔”,意指他的本质能够变化与提升,能觉知到与万事万物“同体为一”,因为他有“灵明”,或说“心灵”之明,其为“主”为“帅”,他以更高的知觉性为其本质(阿罗频多),这“更高的本质”,黑格尔称之为“概念”,康德则谓之“纯粹形式”。正如上言,知觉性是分层的,既分层,它就是一条(垂)“直线”。在阿氏的语境中,“直线”表“主体”表“时间”,而“物质”不是它的维度(徐先生 由谁奥义书题记 末句有云:“治此学也,读此书也,研此疏也,亦可知唯物论之终不行于印度也。”),只有文化(动词)是。通常韦檀多学将知觉性为三层:下心思、心思和超心思。阿罗频多在 神圣人生论 中,于“心思”和“超心思”之间特别强

24、调了“高上心思”。他称人类的“心思”实为精神的“中等高原”,我们至今还是在这一层上盘桓、踏步,而“高上心思”则可喻为“高等高原”或山之峰顶;“超心思”呢,则是山峰之上的风云际会,那是吾人在山顶之上所可体会到的“天人合一”之境了。如此说来,阿罗频多的思想就可以喻为一座山峰。尝如是,他的若干著作就是通向这峰顶不同的入口,徐译四论,即世界观者(神圣人生论)、历史观者(社会进化论)、人生观者(薄伽梵歌论)、修为观者(瑜伽论)。起点有异,楔入不同,然而一旦踏入其中,愈趋前愈上升,愈上升愈交叉,最后打成一片,不分彼此。也可以说,四者是一而四、四而一的关系。正如印度的那个波浪与海水的比喻,知一分而明全体,明

25、全体而知诸分。阿氏教人,千言万语,万语千言,其旨不外是 “超心思”,其归不外是“人生转化”。何等明快!何等简单!说到这里,好像笔者忘了将徐先生与章太炎和鲁迅勾连了。其实,我们已经攀到了山顶,那么,那“河流”与“原野”呢?借用耶格尔的话说:他必定考虑到了这一计划:引导读者逐级上升,直至绝顶 他们可以由此绝顶俯瞰其思想王国的全部疆域。它们是朝着一个伟大的综合性体系前进的全部步骤 在这个体系中,每一部作品,从第一部到最后一部,都变得完全可理解了。这“思想王国的全部疆域”可形容为一个巨形球体,其“河流”与“原野”,表示是在这一球面之上。那么“球心”在哪儿呢?设若我们把山峰比作“天心”,并将它来一个 1

26、80 度的折反,用头朝下的峰顶来表示“地心”,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居中的折返点就是“人心”,而“天心”“人心”“地心”仍在一条垂直线上,于是我们也可以说,它们是“一心”。这么,“人心”就具备了自己的形上品格和超上责任,我们也把它叫做“人极”。徐先生说:“人”认为自己是“天”“地”两根本权能间的一极,是“天”“地”之主宰,同时还知觉到自己弥漫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既然人内中具有神圣本性,就可以知觉到自己可以转化为神圣。人既然是天地间之一极,那么自身就是一神圣存在。而“弥漫于 天 地 之间”的,就是精神,就是知觉性,就是生命力,就是气。“浩然之气”清而纯,它可徐梵澄:陆王学述,第 90、9

27、6、97 页。韦尔纳耶格尔:教化 古希腊文化的理想(二),陈文庆译,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2021 年版,第 114、115 页。徐梵澄:孔学古微,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2015 年版,第 118 页。172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 年以将球面撑持得既柔韧又饱满(正如宋儒张载西铭 所言:“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没有个人私己,而无所不已);反之是污浊之气,它只能使球面萎缩得既僵硬又干瘪。这一“形上品格和超上责任”作为一原则,也是政治学(所谓“治国理政”)的试金石,徐先生谈道:而我们最终见到,即使良好的社会体系也需要合适的人付诸实践,而合适的人又必须有赖于相应的知觉性

28、状态,才能使自己忠实于特定的原则。然而在古代,政府由诸侯王掌控,要先正他们的心,才会如孟子所说的产生良好的效果。现代民主体系中不再有如此多的诸侯王,取而代之的是领导者。以偏于形而上学的方式说之,如果期望领导者对被领导者施以有益的影响,能在某种程度上成就和谐的集体生活,仍有赖于充当领导者之个体知觉性的高等状态。(否则)多么出色的体制,都会衰颓,渐至无用。“形上”或“超上”何意?是说那“原则”不仅是人间的,而且是在人间之上的。在人间之上的,是真理,是道、是大梵,是上帝,是神圣之爱(阿罗频多)。徐先生指出:然而学者最终为谁效力呢?当然不是诸侯和天子,甚至不是人民或国家 学者永远忠于并为之奉献自己的应

29、该是“道”(或真理)。孟子达至自己信仰的道路,是神圣的天命或上帝之命,先于孟子的圣人开辟并践行在这宽广的大道之上,他坚信后世的圣人也会追随在同样的道路上。然而在一个球体的内中,亦需要有形或无形的“十字”(栋梁)支撑。于是,徐先生谈到孟子提出与“仁”的原则紧密相连的次等原则 “义”。他说:在传统意义上,两个原则构成一个十字形,“仁”是一条下降(或上升)的纵线,“义”是一条向两端伸展的横线。在精神之域中,下降(或上升)的纵线内含宇宙自性(cosmic nature),个人有体与宇宙的极深处以此同一,即所谓“天地之心”。伸展的横线处于人类层度,尤其在心思(mind)之域。我们看,徐先生已经为我们勾画

30、出一幅清晰的路线图,这一路线图“几近于球形”,正如他对儒学的描述一样:我们可在其中(大学)见到几近于球形的儒学。通过培育完整的人格,扩充至全世界的和平之治,得出包含八个条目的实践哲学体系。我们可将这一体系视为八层球体,层层相套,犹如镂空的象牙球。个体之内中有体位于最中心,向外发出照射的光,穿透心思、情命和身体,照在外部环境上,如家族、国家和天下。在此一段中的几个关键词,于韦檀多学的表述中,位于最中心的“有体”是指“心灵”,亦称“自我”;“心思”“情命”和“身体”乃是“自性”之三权能,在奥义书中称之为“诸天”“提婆”或“神我”,“心思”由“因陀罗”表之,“情命”由“涡柔”表之,“身体”由“阿祇尼

31、”表之。世间的千变万化,皆是由“自我”使动于“神我”而生成者、创造者,这就是古印度人的宇宙观。为什么“心灵”之光首先能为“心思”而接受呢?因为“心思”有“反身”(reflexion)而看而辨而思的能力,“反身”就回到了“仁”的纵线上,前瞻就落实到“义”的横线上,这时,“心思”已转至“高上心思”的位格了。而“高上心思”是一种“次等的超心思”,“甚是球面的,甚于是整体的,因其全体乃由球似的多个全体所造成,或由分别独立的多个真实相合相并而组成。”也就是说,它的“直观知见”(一体)和“直观区辨”(部分)是同时进行的,即“自见于本体(真元)亦自见于变化(表相)中”。这也就是康徐梵澄:孔学古微,第 188

32、189 页。徐梵澄:孔学古微,第 180 页。徐梵澄:孔学古微,第 180、181 页。徐梵澄:孔学古微,第 160 页。阿罗频多:神圣人生论 上册,徐梵澄译,第 287 页。徐梵澄:由谁书,琫地舍里:阿罗频多学院 1957 年版,第 127 页。第 4 期孙波:阿罗频多思想与徐梵澄的精神哲学173德所谓的“知性直观”和牟宗三所说的“智的直觉”,即吾人之主观依据在“时”与“空”中的运用,牟氏也把它称之为“辩证的直觉与具体解悟”。其中,“辩证”求义理,“直觉”求通晓,“具体解悟”乃达至事理。我们可以确定的说,章太炎、鲁迅就是位于“球心”并站在这“高上心思”之上的巨人,他们面对“超心思”的永恒,为

33、后人指出了方向性的纯粹理想。然而,这“纯粹理想”之实现如何可能?问题可以这么来看:果若我们以康德的四问(“我能够认识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人是什么?”)来加以检视,我们就可以回答:第一,这是一脉以价值和意义为维度的知识,欲要完成它,就需每一个人进行一场“知行合一”的精神运动;第二,“变化气质”,并不断地超出自己,向高等自性转化;第三,着眼于“终期改变社会与人生”的远大的社会场景,即理想;第四,人在其潜能上是个“半神”(阿罗频多)。其中,第二个问题涉及“心灵”与“性灵”二概念,实则二者合之是一、分之是二。前者如同种子,后者如同大树;或用阿罗频多的那个比喻,“星火”和“大

34、火”。简言之,“性灵”是“心灵不断在自身内增殖”的过程与完成。第三个问题仍与如何可能有关,其实,这是一个信仰或“确信”的理念(即“尺度的尺度”试金石)。鲁迅说:尼采式的超人,虽太觉渺茫,却可以确信,将来总有尤为高尚尤近圆满的人类出现。徐先生也说:时至今日,这理想(大同)仍然只是理想,可谓广大,然却并非不可企及,仍属物理世界,终将实现于有限未来的某一刻,乃为一普遍真理的最终胜利。这里,“尼采式的超人”虽有“神思”,但还是“太觉渺茫”,因为其中少了“学”的内容。而鲁迅正犹如那屹立在“精神道”上的扬鲁斯(两面神),一面接引超上彼界的光明,一面指向万象此间的纷纭。于此在韦檀多学的语境中,前者为“见士”

35、(自诚明),后者为“思士”(自明诚);而“见士”却只为少数婆罗门所擅,“思士”则可有多数人能为。徐先生,便是在这“思士”之园地(韦檀多哲学)里的勤力耕耘者(隐约有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的影子了)。所谓“思士”,当然是从“学”出发,但是这“学”却是与认识论和本体论结合为一体的实践学,也就是阿罗频多所扬举的“大全瑜伽”之学:“其为教也,织薄伽梵歌以为经,缉奥义诸书而为纬。”内外交修,体用一如,大有造于这古老民族的重新崛起,因其正是“萃古今东西教化之菁英于一身,挹世界二大文化(印、西)之渊源而尽酌”的曜曜“大文”。而梵澄,就是采撷这一葩“大文”入彀现代中国之学林者。故在他殁世之后,有海外报章称其为 “现代

36、玄奘”。最后,我们可以结论:梵澄学述 从理想上说,是两位前辈的分析命题;从学理上讲,又是两位师长的综合命题。或者我们打个有画面感的比方:章师“动意”,鲁迅“命题”,梵澄则是在精神哲学的宣纸上“敷陈风物,图写山川”。这里须提示,何兆武先生曾说,中国的学问需要经过西学之“逻辑的洗练”,那么,是否也应该参照印学之玄理的显扬呢?应如是。还要补充的是,徐先生将这一宗学问做成了一个开放的、具有生命力的球体模型,并在其中,每一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位置,都可以是“中心点”,都可以有“十字形”的打开,正像他如上的那个“仁”与“义”之关系的形容一样。他特别说道:“义 指理性,但此理性并非纯为智识,学术文化随笔 牟宗

37、三,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265 页。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第 300 页。随感录四十一,黄乔生编:鲁迅文集杂文(下),第 24 页。徐梵澄:孔学古微,第 176 页。南海新光 ,徐梵澄文集 第 1 卷,第 31、30 页。174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 年而是内含以情命自性(emotional nature)掌握的实在。”也许可以这么理解:“情命自性”与“实在”是两个概念,后者在“思心”(mind)之上,为“情心”(heart),属反思论者,在 由谁书 中,是“因陀罗”(思神)的形象;而前者在“思心”之下,属反应论者,在由谁书 中,是“涡柔”(风神)和“因陀

38、罗”(火神)的形象。因此这句话的意思应是“在情命自性中内含的实在(情心)”不知对否?总之,“义 的提出使儒学更加完整、完美,滋长繁盛,所得的赞颂亦为不虚。此有如丝之经经纬纬,方可纺为绸了。”而经纬之“绸”,只是“义”(人与人之关系)的原则的一个比方,依黑格尔,可能径直就会说 “我就是我们,而我们就是我”。On the Thought of Sri Aurobindo and the Spiritual Philosophyof Xu Fancheng:A Further Discussion onZhang Taiyan,Lu Xun,and Xu FanchengSun Bo(Institu

39、te of World eligions,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732,China)Abstract:From Zhang Taiyan(章太炎)to Lu Xun(鲁迅)and then to Xu Fancheng(徐梵澄),there were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study of mind”(心学),that is,the spiritual philosophyZhang Taiyan began with the consciousness-o

40、nly theory(唯识学),but failed to deconstruct the structure of“mind”Starting from the superman theory(“超人”说),Lu Xun decomposed“mind”(心)into“divinespeculation”(神思)and“study”(学),forming the relationship of a unity of opposites However,he didnt constitute the holistic structure of“mind”Xu Fancheng took Sri

41、 Aurobindo s(阿罗频)thought forreference,acted by following his supermind(超心思)philosophy,and“created a whole new vision“with theconcept of consciousness(知觉性)He readjusted Lu Xun s main purpose of“cultivating people”(立人)into the ideal of“transforming people s temperament(变化气质)and leading eventually to t

42、he transformationof society and peoples life”The idea of“transformation”contains the meanings of“preservation”,“change”(sublation)and“assimilation”,which is a circle of“positiveness,negativeness,andharmoniousness”As its transcendent foundation is soul(心灵)which is benevolence(仁),it can be called“eter

43、nal medium”(永恒中介)according to Karl Jaspers(雅斯贝尔斯)The process and completion of theself-proliferation of soul in this world is psychic(性灵)Xu Fancheng especially emphasized the interpretationof Menciusidea of“righteousness”(义),which was a horizontal practical principle of man with man(clanwith clan,and country with country),and his purpose was nothing but to tell people that“I am We”(Hegel)Key words:spiritual philosophy;consciousness;transform peoples temperament;benevolence andrighteousness;soul and psychic(责任编辑郑园)徐梵澄:孔学古微,第 180、181 页。徐梵澄:孔学古微,第 181 页。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上册,第 12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