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精讲.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130612 上传时间:2024-06-1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精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精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精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精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精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前言1.1 工程概况该拟建物由14栋33F高层建筑组成,设二层地下车库,场地整平标高为:477.548m,基底标高-10.70m, 高层部分拟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基础形式采用筏基; 地下室拟采用独立柱基础,受业主委托,我院承担了该工程的岩土工程详勘工作。 各拟建物工程概况详见下表1:拟建物工程概况一览表表1幢号层数结构类型基础形式场平标高基底压力(Kpa) 0.00114#33F剪力墙筏板基础477.548600477.95地下室-2F剪力墙独立柱基础477.548477.95根据所收集的场地附近已有勘察资料,依据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第3.0.1条知:拟建物工程重

2、要性等级为一级,场地等级为二级,地基等级为二级,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1.2 勘察目的及技术要求本次勘察目的是为施工图设计和基础施工提供工程地质依据。主要技术要求如下:1.2.1 查明拟建场地内上覆土层的时代成因、地层结构和均匀性及其物理力学性质;1.2.2查明拟建场地内下伏基岩的埋深及风化界线。1.2.3查明埋藏的河道、沟浜、基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1.2.4 查明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补给及排泄条件、腐蚀性、初见及稳定水位;提供季节变化幅度和各主要地层的渗透系数;提供基坑开挖工程应采取的地下水控制措施,当采用降水控制措施时,应分析评价降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1.2.5 判定

3、场地地基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1.2.6 对地基岩土层的工程特性和地基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各岩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论证采用天然地基基础形式的可行性,对持力层选择、基础埋深等提出建议。1.2.7 预测地基沉降、差异沉降和倾斜等变形特征,提供计算变形所需参数;1.2.8 对复合地基或桩基类型、适宜性、持力层选择提出建议,提供桩的极限侧阻力、极限端阻力和变形计算的有关参数;对沉桩可行性、施工时对环境的影响及桩基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建议;1.2.9 对基坑工程的设计、施工方案提出建议;提供各侧边地质模型的建议;1.2.10 对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提出建议,并提供所需计算参数。1.3 勘察工作

4、依据及技术标准根据上述要求,在充分搜集成都地区已有的工程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本次勘察根据以下国家规范、规程和地方标准执行:1.3.1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1.3.2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1.3.3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1.3.4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1.3.5 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1.3.6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1.3.7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1.3.8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1.4

5、 勘察工作方法及完成工作量1.4.1 勘察工作方法1) 勘探点布置及勘探深度:本次勘察勘探点沿建筑物轮廓线及柱列线位置布置,共布设钻孔212个,高层钻孔173个,地下车库钻孔39个。高层控制性钻孔58个,勘探深度25.029.3m,一般性钻孔115个,勘探深度15.419.7m;地下车库部分勘探点间距为25.0左右,勘探深度为14.3017.50m; 深度及间距均满足相关规范规程的要求。勘察期间因场地障碍物影响,部分钻孔作了适当位移,各勘探点平面位置及高程详见勘探点平面位置图(:01)。2) 勘探点测放:依据业主提供的测量控制点(A1:X=1411.221,Y=17165.796;A2:X =

6、1508.727,Y=17131.910,H477.548),采用GPS测量仪1台套,对各勘探点进行测放。各钻孔孔口高程用A2作为引测点测量而得。3) 钻探及原位测试:采用SH30型工程钻机对卵石上部土层进行冲击钻进全断面取芯,进行分层和土质描素,并对粉土、细砂进行标准贯入试验及取土样等工作,同时对卵石层进行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测试,为地基评价提供准确的数据和依据;对控制性钻孔采用XY150型回转钻机利用植物胶护壁全孔取芯,为卵石层分层定名提供依据;对下伏基岩全断面取芯,确定其风化界线,为地基评价提供准确的数据和依据。4) 室内试验:对粉土、细砂、卵石取样进行室内土工试验,以测定地基土物理力

7、学性质指标和颗粒分析成果;取水样进行水质简分析,取土样进行土壤易溶盐分析,以判别其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取岩样进行岩土室内试验,确定其物理力学性质。5)波速测试:为划分场地类别,提供抗震设计所需参数等,本次勘察对ZK3、ZK21、ZK30、ZK45、ZK50、ZK67、ZK83、ZK104、ZK101、ZK121、 ZK134、ZK145、ZK158、ZK169号钻孔进行孔内波速测试。1.4.2 完成工作量接受委托后,我院于2011年6月16日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现场踏勘,收集场地已有勘察成果资料,编制了详细的勘察方案设计及施工组织计划,并于次日进场施工,于2011年6月30日完成全部外业勘察工作。

8、为按期保质保量完成本次勘察工作,我院投入SH-30型冲击钻机6台套, XY-150型液压回旋钻机共计16台套。完成工作量统计如下表2:完成工作量统计表 表2 工作项目单位工作量备注测放钻孔个212采用GPS测量仪施工钻孔个212钻进总进尺m/孔4234.40 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m/孔1009.40标准贯入测试次72波速测试孔次14采用国产RSM24FD工程动测仪土样件67常规、颗粒分析岩样件21室内岩石试验水样件3水质简分析易溶盐测试件3土腐蚀性试验水位观测孔次212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2.1 气象与水文 根据成都气象台观测资料表明,场地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

9、沛,夏无酷暑,冬少冰雪。多年年平均降水量947mm。丰水期为6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74%,枯水期13月份,其余为平水期。丰、枯水期地下水水位年变化幅度为1.002.00m,相对湿度多年年平均为82%,多年年平均蒸发量为1020.50mm。多年年平均气温16.2,极端最高气温为37.3,极端最低气温-5.9。多年年平均风速为1.35m/s,最大风速14.8m/s,极大风速为27.4m/s(1961年6月2日),最多风向为北及北东风向,多年年平均风压力为140Pa,最大风压力为250Pa。2.2区域地质构造成都地区大地构造体系的西部为华夏系龙门山构造带;其东部是新华夏系龙泉山构造带;处于两构

10、造单元间的成都平原北起安县、南至名山、西抵龙门山脉、东达龙泉山,惯称成都坳陷。龙门山滑脱逆冲推复构造带;经青川、都江堰至二郎山,绵亘达500余公里,宽2540公里。这是一个经历了多次强烈变动的、规模巨大的、结构异常复杂的北东向构造带。2008年发生过8.0级地震。龙泉山褶断带:展布于中江、龙泉驿、仁寿一带,的长约200公里,宽15公里左右。为一系列压扭性的逆(掩)断层组成,呈北东走向,构造形态狭而长,现今时期断烈活动标志少。 成都坳陷与成都平原分布的范围基本一致。呈北东35方向展布,是一西陡东缓受“喜山期”两侧断裂对冲形成的构造盆地。“喜山运动”以来一直处于相对的沉降,堆积了厚度不等的第四系(

11、Q)松散地层,不整合于下覆白垩系(K)地层之上,基岩内发育有蒲江新津、磨盘山等断裂,构造线均沿北东方向延展,蒲江新津断裂南起蒲江,并过新津厚隐伏于第四系地层之下,深约5.5公里,以北趋于消失,最后一次大规模活动时间距今约8.8万年;沿此断裂带的蒲江曾于1734年发生过5级地震。磨盘山断裂位于成都市区以北,自新都经磨盘山进入成都市区一环路北三段附近,从区域构造背景和地震活动性分析,磨盘山断层通过地区不稳定的微活动区;沿此断裂带的新都曾于1971年发生过3.4级地震。成都地区在大地构造体系上位于华夏系龙门山隆起褶皱带和新华夏系龙泉山褶断带之间,该体系于印支运动早期以具雏形,印支晚期则已基本定形,进

12、入喜山期只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剧其发展。老第三纪,青藏高原的上升,龙门山和龙泉山随着隆起,但地面高差不大,进入新第三纪差异运动不明显。早更新世,龙门山急剧台升,龙泉山随着抬升,平原西侧坳陷形成,粗碎屑之卵砾石堆积其间,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早期龙门山、龙泉山继续抬升,整个平原则普遍下沉。中更新世晚期,新构造运动变得剧烈而复杂起来。龙门山、龙泉山加速抬升过程中,原有的一些主干断裂继续加强活动,成都坳陷解体,东部边缘构造带和西部边缘构造带上升,局部成为台地,中央坳陷和边缘构造带的部分地段继续沉降,接受上更新统沉积,最终形成了成都地区现今的构造轮廓和地貌景观。总体来说,成都地区所处地壳为一稳定核块,东

13、侧距龙泉山褶断带约20公里,西侧距龙门山褶断带约50公里,成都市郊区隐伏断裂无活动遗迹及记录,2008年发生的汶川8.0级特大地震对拟建场地影响较小,因此就区域地壳稳定性来说,拟建场地处于断裂构造和地震活动较微弱活动环境中的地壳稳定区,场区所在地未发生过破坏性的地震灾害。从区域地震地质来看,该场地是稳定的。2.3 场地地形地貌拟建场地位于双流县华阳镇南湖国际社区北侧、江安河的东侧,场地地形开阔,有一定起伏,实测各勘探点地面标高为475.60479.30m,相对高差3.70m。场地地貌单元属成都平原岷江水系府河级阶地。2.4 地层结构经钻探揭露,场地内上覆土层主要由填土及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冲洪积

14、层粉土、细砂、卵石层组成。下伏基岩为灌口组(K2g)泥质粉砂岩,现分述如下:(1) 杂填土(Q4ml):杂色,干稍湿,松散。由碎砖、瓦、卵石、砼块等建筑垃圾及少量生活垃圾组成,据调查该层回填年限约24年,均匀性差,结构松散,场区内局部地段分布,层厚0.509.20m。 素填土(Q4ml):灰、灰褐色,松散稍密,稍湿,以黏性土、粉土为主,偶见砖块、瓦片、卵石等建筑垃圾。局部表层以砂卵石回填为主,据调查该层回填年限约24年,均匀性差,结构松散,场区内大部分地段分布,层厚0.307.30m。(3)粉土(Q4al):黄褐色、青灰色,稍密,湿,以粉粒为主,黏粒含量1222%,见铁锰氧化物侵染条纹,无光泽

15、,摇振反应轻微,干强度韧性低。部分地段底部存薄层细砂。场地内多有分布,层厚0.403.10m。(4)细砂(Q4al):青灰色、灰黄色、灰白色,松散,稍湿。以长石、石英、含云母片等矿物颗粒为主,少许粉黏粒,局部地段夹中砂团块。该层场地部分地段分布,层厚0.303.30m。(5)中砂(Q4al+pl):青灰色、灰褐色,稍湿湿。以石英、长石等颗粒为主,含少量卵石,该层以透镜体或层状分布于卵石层中。该层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击数小于2击,层厚0.301.20m。(6)卵石层(Q4al+pl):黄灰色、青灰色,松散密实,湿饱水。以花岗岩、石英岩、闪长岩等硬质岩石为主,呈中等风化状态;磨圆度好,呈圆亚圆形

16、;级配较好,粒径以2080mm为主,最大可达150mm;充填物以中、细砂为主,局部地段夹中砂透镜体。该层厚度约为5.08.0m,根据全孔取芯及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测试结果,依据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可分为以下四个亚层: 松散卵石:卵石含量5055%,排列十分混乱, N120击数为24击。在场地内呈层状或透镜体分布。 稍密卵石:卵石含量5560%,排列混乱, N120击数为47击。呈透镜体分布或层状分布。 中密卵石:卵石含量6070%,呈交错排列, N120击数为710击。分布较稳定,呈层状或透镜体分布。 密实卵石:卵石含量大于70%,呈交错排列, N1

17、20击数为1015击。(7)灌口组(K2g)泥质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以长石、石英矿物质组成 ,钙质胶结,厚层状构造,根据其风化程度可分强风化和中风化。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岩芯多呈碎块或短柱状,手捏易碎,节理裂隙发育,岩芯采取率为75%85%,RQD值10%左右,为V类极软岩;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岩芯多呈短柱或长柱状,岩芯完整,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芯采取率大于85%,RQD值50%75%左右,产状8左右,为IV类软岩。 以上各土层空间分布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02:39)。2.5 场地地下水2.5.1 地下水类型及赋存条件根据所搜集的水文地质资料和勘察结果,场地地下水以砂卵石层中的孔隙型潜水和基岩裂隙

18、水为主。孔隙型潜水水量较丰富,主要受大气降水及地下径流补给,并通过地下径流、蒸发等方式排泄,对施工影响较大;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基岩裂隙及强风化带中,但其水量较小,对施工影响较小。2.5.2 地下水埋深及水位变化幅度施工期间由于临近工地降水影响,本场地仅测得地下水初见水位为5.707.20m。地下水位年变化幅度为1.502.00m之间。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表明:场区历史最高地下水位埋深约1.50m,相应高程约476.00m左右。2.5.3 含水层渗透性及地下水腐蚀性场地地下水较丰富,依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及成都地区降水经验知,卵石层渗透系数16.024.0m/d,并结合我院在该地区的施工经验,建

19、议卵石层渗透系数取22.0m/d。本次勘察在取水样3组,对其进行水质分析,结合场地环境类型及地层渗透性,依据GB500212001的12.2条判定其腐蚀性,判定结果见表3。场地地下水腐蚀性判定表表3 评价类型腐蚀介质测试值评审标准环境类型为腐蚀等级评价结果混凝土结 构SO42-(mg/l)120.9130.5500微对砼结构微腐蚀性Mg2+(mg/l)11.813.22000微总矿化度306.1342.56.5微侵蚀性CO2(mg/l)0.01.0微砼结构中的钢筋Cl-(mg/L) = Cl-+SO42-0.2533.535.85100微对砼中的钢筋微腐蚀性钢结构PH值6.867.11311微

20、对钢结构具微腐蚀性(Cl-+SO42-)133.3143.4500备 注按(GB500212001)12.2条评价据上表结果判定:本区地下水对砼结构及砼结构中的钢筋微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微腐蚀性。2.6 土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本次勘察于场地钻孔内取得3组粉土,依据其易溶盐试验成果,根据(GB500212001)12.2条判定其腐蚀性,判定结果见表4。粉土的腐蚀性判定表 表4评价类型腐蚀介质测试值评审标准环境类型为腐蚀等级评价结果混凝土结 构SO42-(mg/kg)153.6170.5750微对砼结构微腐蚀性Mg2+(mg/ kg)26.429.53000微NH4+(mg/ kg)/750微OH-

21、(mg/ kg)/6.5微砼结构中的钢筋Cl-(mg/ kg) = Cl-+SO42-0.2543.6348.135.5微对钢结构微腐蚀性备 注按(GB500212001)12.2条评价据上表结果判定:场地地基土粉土对砼结构、砼结构中的钢筋和钢结构均微腐蚀性。2.7 地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本次勘察主要采取标准贯入试验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测试和取岩土样进行室内岩土试验、颗粒分析等查明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2.7.1 标准贯入试验:针对场地内素填土、粉土、细砂进行了现场试验,以确定其承载力,测试结果见表5。标准贯入试验成果表表5 土层名称统计数n击/30cm标准差f变异系数修正系数i击/30cm范围

22、值平均值m修正值k素填土133.55.04.130.440.1060.984.06粉 土373.95.04.1050.4080.0990.9954.08细 砂221.94.33.40.5530.1630.9863.35备 注变异系数:统计修正系数:,修正值:2.7.2 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原位测试针对场地内卵石层进行了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原位测试,其测试结果见表6。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成果统计表表6 指标土层频数n击/10cm标准差f变异系数修正系数i击/10cm范围值平均值m修正值k松散卵石2692.03.92.750.4600.1670.9702.67稍密卵石2724.06.85

23、.340.6350.1190.9795.23中密卵石2367.39.88.520.6400.0750.9878.41密实卵石21710.021.014.202.8910.0160.96513.6备 注变异系数:统计修正系数:,修正值:2.7.3 室内岩土试验本次勘察取得粉土原状样30件,取得粉土、细砂及卵石扰动样37件,进行了常规土工试验,颗粒分析试验,试验成果统计如表78。常规土工试验成果一览表表7土名指 标统计数n范围值平均值x标准差变异系数统计修正系数标准值粉土含水量W(%)3028.641.333.162.740.083密度(g/m3)301.771.921.850.030.018比重

24、GS302.692.722.710.010.003孔隙比eo300.8391.1270.950.070.070饱和度Sr(%)30859994.033.620.039液限Wl(%)3031.742.035.912.140.059塑限WP(%)3023.029.726.692.050.077塑性指数IP308.09.89.220.530.057液性指数IL300.580.900.700.100.148压缩系数a300.390.720.500.110.213压缩模量Es12302.85.24.030.700.173内摩擦角(度)305.513.210.311.910.1860.949.70内聚力C

25、(kPa)306.922.014.954.630.3100.9013.49备 注变异系数:统计修正系数:,修正值: 从统计表7可以看出:场地内粉土压缩系数12平均值分别为0.50MPa1,属高压缩性土,上述统计指标基本揭示了场地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能,为分析评价的主要依据。颗粒分析试验成果表 表8土名颗粒组成百分比(%)卵石砾石砂粒细粒粗中细粉粒黏粒颗粒直径(mm)2020-22-11-0.50.5-0.250.25-0.0750.075-0.0050.005粉土313749551116细砂51418324970514卵石536420351628262414强风化泥质粉砂岩试验指标统计表表9岩层测

26、试项目频率n范围值平均值X标准差6变异系数统计修正系数标准值泥质粉砂岩密 度(g/cm3)天然62.192.422.220.0350.0160.9932.205极限抗压强度R(MPa)天然60.821.661.260.3160.2510.8961.129中风化泥质粉砂岩试验指标统计表表10岩层测试项目频率n范围值平均值X标准差6变异系数统计修正系数标准值泥质粉砂岩密 度(g/cm3)天然152.172.562.490.0380.0150.9982.48极限抗压强度R(MPa)天然156.759.357.7960.8090.1040.9867.69极限抗压强度R(MPa)饱和154.306.78

27、5.4380.650.1200.9845.352.7.4 波速测试本次勘察于场地内ZK3、ZK21、ZK30、ZK45、ZK50、ZK67、ZK83、ZK104、ZK101、ZK121、 ZK134、ZK145、ZK158、ZK169全断面取芯孔里进行了波测测试,获得了场地内各地层的波速及动力学参数,测试成果见下表:场地内各地层的波速及动力学参数表 表11岩土名称天然重度压缩波速剪切波速动弹性模量动剪切模量动泊松比(kN/m3)Vp(m/s)Vs(m/s)Ed(MPa)Gd(MPa)d杂填土17.232813183290.428素填土17.335414187340.426细 砂16.53161

28、2169240.431粉 土18.6494190190670.414松散卵石21.07733366602380.377稍密卵石21.58593738303000.368中密卵石22.099343211394130.353密实卵石22.5113649415305540.338强风化泥质粉砂岩21.79254029693500.361中风化泥质粉砂岩23.5132957821867890.317场地卓越周期和等效剪切波速表 表12孔号地微动卓越周期(s)等效剪切波速(m/s)计算深度(m)ZK30.1093128.5ZK210.1762259.9ZK300.0902716.1ZK450.19920

29、910.4ZK500.1472157.9ZK670.1332869.5ZK830.22721312.1ZK1010.20721811.3ZK1040.18923110.9ZK1210.1852099.7ZK1340.1412418.5ZK1450.1292979.6ZK1580.2601529.9ZK1690.20622511.6 场地地微动卓越周期约为0.312s(计算至基岩中等风化深度), 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为152312m/s。3、场地地震效应评价3.1 抗震设防烈度及分组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版) 附录A查证:拟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30、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场地地微动卓越周期约为0.312s(计算至基岩中等风化深度)。3.2 场地的类别判定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及本次勘察所进行的波速测试成果可知:场地内杂填土、素填土、细砂的剪切波速分别为131m/s、141 m/s、121 m/s,均小于150m/s,为软弱土;粉土的剪切波速为190 m/s,在150250m/s之间,为中软土;松散、稍密密实卵石及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剪切波速分别为336m/s、373m/s、432 m/s、402 m/s、494m/s,在250500m/s之间,为中硬土;中风化泥质粉砂岩的剪切

31、波速为578m/s,大于500m/s,为坚硬土。场地土层等效剪切波速为152312m/s,场地覆盖层厚度大于5.0m,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4.1. 6条规定,为类建筑场地,场地地基土为中软中硬场地,为可进行建筑的一般地段。3.3 砂土液化判别本次勘察揭见粉土、细砂层,由室内土工试验可知:粉土黏粒含量均大于10%,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及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附录P的有关规定,可不考虑其液化影响,而细砂初步判定为液化土层,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公式:Ncr = No0.9+0.1

32、(ds-dw)3/c(ds15)和公式: n NiIIE =(1- )diWi i=1 Ncr计算结果表明:场地内细砂在饱和状态下综合判定为中等液化土,其具体液化特征判别见表13。细砂液化特征判别表表13 指标土名孔号测点深度ds(m)水位埋深Dw(m)实测值N临界值Ncr液化判别层厚di(m)权函数值Wi(m-1)液化指数ILE液化等级 细砂413.61.324.36.77液化1.3106.18中等466.33.23.57.26液化1.6109.24中等553.31.422.96.53液化2.3107.89中等642.91.073.86.49液化0.9104.43轻微825.21.943.2

33、7.36液化2.21010.96中等1154.30.81.97.5液化1.1105.97中等1342.71.53.86.12液化1.6105.68中等1624.51.242.87.36液化0.8107.68中等1703.91.383.86.91液化0.7106.21中等备 注上表计算时,黏粒含量c(%)取3;基准值No取8,地下多年历史水位取476.00m;液化等级采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4、岩土工程评价4.1 场地稳定性及建筑场地的适宜性从区域地质资料查证:成都坳陷与成都平原分布基本一致,长轴走向N3040E,为晚近期形成的不对称坳陷盆地,在下、中更新世活动强烈,而上更新世及其以后至今

34、,沉降及其断裂活动性已大为减弱,趋于稳定。总之,成都地区就区域地壳稳定性来讲,是处于周围微弱活动环绕中的地震稳定区,对高层建筑无不良影响。成都地区属地震波及区,不论周围松潘、平武的强震或邻近周边(如汶川映秀)的强震波及到成都最高烈度在7度以下,而成都地区地震按7度设防,安全度是保证的。拟建场地地形平坦,地貌单一,场地无断裂、滑移等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经走访调查并结合钻探成果知:本场地无防空洞、沟浜、墓穴、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拟建场地稳定性好,适宜建筑。4.2 地基承载力评价 各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建议值经野外钻探鉴别、现场原位测试,结合室内土工试验成果,拟建场区各岩土层物理力

35、学性质指标建议按表14采用。各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建议值指标 表14土层名称重 度(kN/m3)压 缩模 量Es(MPa)变形模量Eo(Kpa)内聚力Ck(Kpa)内摩擦角k()岩石天然极限抗压强度标准值R(Mpa)岩石饱和极限抗压强度标准值R(Mpa)承载力特征值fak(Kpa)基底摩擦系数素 填 土18.080粉 土18.54.3017.013.0100细 砂18.85.02090中 砂19.57.022110松散卵石20.014.0281800.35稍密卵石21.022.0323200.40中密卵石22.032.0385600.45密实卵石22.545.0458400.50强风化泥质粉

36、砂岩222301.1292500.35中风化泥质粉砂岩249407.695.3510000.50备注天然地基(筏基)基床系数建议值:密实卵石40MN/m3,强风化泥质粉砂岩15MN/m3,中风化泥质粉砂岩55MN/m35 基础方案的评价与建议5.1 天然地基评价本次勘察查明场区内上覆土层主要为人工填土、粉土、细砂、卵石层,下伏基岩为泥质粉砂岩。根据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并结合基础埋深,基底以下主要为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其物理力学性质好,承载力高,可作为筏形基础的持力层。根据该场地地质情况,基坑开挖后,部分建筑(1#3#楼)基底为卵石层,根据业主及设计要求,需开挖至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并采用素砼换填处理

37、,基础形式采用筏形基础。5.1.1天然地基均匀性评价根据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第8.2.5、8.2.6条,由于本工程1#14#楼持力层均为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其产状平缓,有较大厚度,无下伏软弱层,且为非压缩性土层,可判定为均匀性地基。5.1.2修正后的承载力特征值评价根据拟建高层建筑的工程特性,结合场地工程地质情况特征,以中风化泥质粉砂岩作基础持力层,基础形式采用筏板基础。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5.2.4条可知,对中风化泥质粉砂岩承载力可不作修正,其承载力特征值为:1000kPa,能够满足拟建建筑上部荷载要求。5.1.3地基变形计算拟建物1#1

38、4#楼拟采用筏形基础,以中风化泥质粉砂岩作为基础持力层,根据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附录B,可不作变形验算。5.2 桩基评价5.2.1桩基持力层的选择根据钻探揭露可知:拟建物基坑开挖后,基底为中风化泥质粉砂岩,若中风化泥质粉砂岩承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可考虑采用机械成孔桩或人工挖孔桩基础,以中风化泥质粉砂岩作为桩端持力层。5.2.2推荐桩型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及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有关规定,结合本工程特点,本工程桩基建议采用机械成孔桩或人工挖孔桩,以中风化泥质粉砂岩作桩端持力层。建议桩径为:0.801.20m,桩长为:5.007.00m。5.2.3桩基设计参数建

39、议桩基设计参数建议值表 表15地层名称人工挖孔灌注桩机械成孔灌注桩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sik(kPa)桩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pk(kPa)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sik(kPa)桩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pk(kPa)中密卵石14045001404000密实卵石16060001605000强风化泥质粉砂岩90130中等风化泥质粉砂岩140500016040005.3 地基基础方案建议根据拟建场区工程地质特征结合建筑物特点可知,1#14#楼均以中风化泥质粉砂岩作基础持力层,基础形式采用筏板基础。地下室部分以中风化泥质粉砂岩作基础持力层,基础形式采用独立柱基础或筏板基础。对于局部基底存在卵石及强风化泥

40、质粉砂岩,建议采用素砼换填处理。6、主要岩土工程问题6.1 基坑降水根据地勘报告显示,本场地地下水主要为赋存于砂卵石中的孔隙性潜水,宜采用井点降水方案,卵石层渗透系数K建议取值22.0m/d。由于降水沉降易对周边环境造成地面开裂等不良影响,因此降水井应严格控制出砂量,并建议采用多井点、小石量的降水工艺,以减小降水对周边环境的不良影响。由于本工程基坑开挖后,基底在基岩面以下,而基岩为相对隔水层,易造成基岩面部位降水困难,因此降水方式宜采用井点降水结合集水坑、排水沟等明排措施。6.2 地下室抗浮6.2.1 需考虑地下室抗浮问题的拟建物由于该场地均设有二层地下室,其基础埋深为-10.70m,结合上部荷载情况,高层住宅楼可不考虑地下室抗浮问题,纯地下室地段则需考虑地下室抗浮问题。根据前述的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场地地下室抗浮设计水位可按埋深1.50m考虑(为历史最高水位),相应标高为476.00m。但在地下室施工过程中作好防水工作。6.2.2抗浮型式的选择根据场地实际情况和成都地区成熟的施工经验,本工程场地纯地下室地段建议采用抗浮锚杆方案。6.2.3抗浮锚杆力学参数的选择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土体与锚固体黏结强度特征值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