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本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129091 上传时间:2024-06-19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7.7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本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本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本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57现代传播2 0 2 3 年第8 期(总第3 2 5期)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本研究王建华刘文艳一一、引言共产党宣言(下文简称宣言)可谓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纲领性文件,陈望道先生的宣言译本是我国首个中文全译本,是最早对无产阶级革命思想进行全面系统阐释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早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与对真理的探寻产生了重大影响。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在西行漫记(Red StarOver China)中曾记载:“有三本书对我(毛泽东)的思想影响特别大,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接受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最正确解释之后,便从没有动摇过。这三本

2、书是共产党宣言,陈望道翻译的,是用中文印行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陈望道译本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具有特殊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陈望道宣言译本自诞生以来,百年间产【内容摘要】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是国内第一个全译本,作为最早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的纲领性著作对改变中国社会发挥了引领性作用。其翻译与传播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当前研究对其历史背景与传播脉络关注较多,对译本再现的译介过程关注不足,对译本的跨文化传播分析更是鲜有出现。基于跨文化传播理论,分析译者如何运用文化涵化翻译策略在共产党宣言首个全译本中成功再现原文的跨文化语境下叙事性、句

3、构性和修辞性,实现宣传和组织群众的鼓动性和感染性传播效果,并在为共产党宣言译本及译者研究提供新的传播学视角的同时,为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中国国际传播理论构建及传播能力提升提供借鉴和参考。【关键词】跨文化传播;共产党宣言;文化涵化生了数十种译本。学界从多维的不同视角对宣言陈望道译本进行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五个方面:(1)版本学视角研究(陈红娟,2015/2018;方红,2 0 1 9),(2)语言学和文学视角的研究(霍四通,2 0 2 1;王东风、李宁,2 0 1 2;吴建广,2 0 1 8),(3)历史学视角研究(邹振环,1 9 9 6;梁展,2 0 1 6;杨丽、黄忠廉,2 0 2 0),(

4、4)概念与思想史研究(李博,2 0 0 3;方红,2 0 0 6;陈力卫,2 0 0 6;陈红娟,2 0 1 7/2 0 2 1),(5)传播学视阈研究(方红、王克非,2 0 1 1/2 0 1 4;王海军,2 0 1 3;方红,2 0 1 9/2020)。纵观上述研究,已有学者从传播学视角对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展开研究,如方红、王克非(2 0 2 0)对宣言百年汉译出版及传播进行了考释;王海军(2 0 1 3),立足中国历史语境,对宣言早期传播特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探究。总之,无论是方红的译本百年汉译出版传播考释,还是王海军的译本传播特点探究,均是不同传播视角的译本传播史概述,至今仍无学者从跨

5、文化传播视角宏观、立体地对译本生产的文化语境进行溯源式的对比性探讨。本文综合运用跨文化传播理论,将宣言陈望道译本*本文系北京社科重点项目“到2 0 3 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研究(项目编号:2 1 LLMLB010)的研究成果。58现代传播2 0 2 3 年第8 期(总第3 2 5期)国际传播王建华刘文艳: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本研究置于宏观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对比分析其在翻译中生成的翻译观与翻译策略。该研究对于宣言翻译认知的重构和多维剖析多有禅益,可有效拓展跨文化传播视域和翻译的应用实践,为研究翻译的文本实践何以演化为重大社会实践并对历史与现实产生重大影响等问题提供了注脚,并为

6、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学理依据和实践指导。二、翻译与跨文化传播及其理论“于西方而言,2 0 世纪就是翻译的世纪。20世纪西方翻译的发展和繁荣,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这种繁荣是因为出现了翻译的两大转向(语言学转向和文化转向)和三大突破(语言对等到翻译行为本身,再到译作生产消费过程,最后将翻译放在宏大文化语境中)。很明显,2 0 世纪以来,翻译研究已经打破以往经验性层面关于“如何译”的探索和总结,开始走向以理论构建为目的的全面性思考阶段,并将翻译放人更为宏观的文化语境中去考虑。许多学者认为,翻译不仅是一个语言层面的转换过程,更是一种跨文化传播的活动。吕俊指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交换

7、的活动,其本质是传播,无论口译、笔译、机器翻译,也无论是文学作品的翻译,抑或是科技文体的翻译,它们所要完成的任务都可以归结为信息的传播;谢柯和廖雪汝认为“无论从传播的定义还是从翻译的性质来看,翻译的本质属性是传播,只是翻译涉及两种语言,是一种特殊的传播活动”,唐卫华提出“翻译即传播”;张生祥认为“翻译与传播互为一体”。顺着上述理论路径,自然得出“翻译学是传播学的一个特殊领域”的结论。跨文化传播诞生于2 0 世纪4 0 年代后期的美国,成为了传播学的重要构成部分。1 9 59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Hall)出版的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一书中具

8、体勾勒了跨文化传播研究范式的若干原则,其中包括:跨文化传播培训的参与和体验;从单一文化社会层面的研究转向跨文化人际交往的研究;重视非语言传播;强调文化无意识;坚持非评判性的族群相对主义;关注传播与文化的关联性。鉴于无声的语言无可辩驳的学术影响,许多研究认为,此书的出版标志着跨文化传播学的正式诞生。跨文化传播渗透于人类社会生活活动中,没有跨文化的传播活动,就没有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更没有人类的进化文明。跨文化传播学的研究聚焦于文化与传播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理解、合作与共存的可能性与运作机制。学界对跨文化传播的界定主要包括三种类型: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际交往与互动行为,来自不同语境的

9、个体或群体对信息编码、译码后进行的传播,以及由于参与传播的双方的符号系统存在差异而使得传播成为一种符号的交换过程。简言之,跨文化传播是指不同文化之间,或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互动、信息传播与人际交往活动,以及各种文化要素在全球社会中流动、共享、渗透和迁移的过程。其研究使用的理论工具大致有三个来源:第一,比较常见的是把传播学的理论加以扩展,形成跨文化传播理论;第二,借用其他学科的理论作为跨文化传播理论;第三,在对跨文化传播现象进行专门研究的基础上发展新的理论。2根据威廉古迪孔斯特(WilliamB.Gudykun-sts)的概括,结合本文的研究,上述的第三种理论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

10、学理类型:第一,解释传播过程中文化差异的理论;第二,跨文化传播中调节或适应的理论;第三,关注文化涵化与调整的跨文化理论。其中,文化涵化与调整的跨文化理论在翻译研究中衍化为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三、文化涵化之于宣言首译本的跨文化传播文化作为跨文化传播的中介因素,调节着译本和原文本之间的关系,所以翻译必然是一个跨文化的过程。从文化因素的角度来看,如何处理译介文本与原文本之间的关系,由译者59现代传播2 0 2 3 年第8 期(总第3 2 5期)王建华国际传播刘文艳: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本研究的翻译策略来决定。关于翻译策略,学界多有争论,但较常见的无外乎:直译与意译、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

11、异化与归化。有研究表明,较之传统意义上的归化和异化策略,文化涵化在语言转换层面“包含了异化和归化两种文化翻译模式,并对二者形成了补充和拓展”。故此,归化和异化都是一种文化涵化的过程和行为,可通过原文和译文的“关联成分双向转换,达到彼此的相通相融”。“涵化”(acculturation)作为人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亦称“文化涵化”“文化适应”“文化互渗”等,美国人类学家鲍威尔(JohnW.Powell)1880年在其撰写的印第安语言研究导论(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Indian Langua-ges)一书中首次提出此概念,该研究表明外来强势文化会通过涵化的方式使本

12、土文化产生巨大变迁。关于文化涵化,国内外学者虽表述不同,但其主要内涵基本一致。约翰逊(Tara M.Johnson)将文化涵化视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在不断进行直接接触时所发生的文化特征的交流,一方或双方的原初文化模式可能会发生变化,但双方仍保持不同。陈国强认为,文化涵化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影响、发生变迁的过程”,并将其结果分为接受、适应和文化抗拒三种情形,其中接受有自愿接受的“顺涵化”(positive acculturation)和被迫接受的“逆涵化”(negativeacculturation)之别。宣言陈望道译本作为对内跨文化传播成功的典范,其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凸显顺涵化

13、之途,让译本能够符合我国目标读者期待,使其蕴含的思想内涵被我国目标读者理解和接受。对译者来说,文化涵化对于跨文化传播具有实践意义,是进行跨文化传播的重要策略。译者兼具语言转换者和跨文化者的双重身份,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纽带和桥梁作用。下文拟从跨文化传播理论的“文化涵化”视角来分析宣言陈望道译本的翻译策略。关于宣言陈望道的翻译,学术界基本认同中央编译局“以日译本为底本,参照英译本译出”的观点。陈望道的翻译在秉持忠实于原文的原则上,以文化涵化之“异化”策略为主,辅之白话文语体与译文修辞的“归化”策略和“异归”混合策略。(一)异化策略在宣言首译本译介中的应用所谓“异化”,即以原著者为本

14、位,在不打扰原著者的前提下,使读者靠近原著者的语境,向原著者靠拢。译文尽量顺应原著者的风格,传达不同于目的语言特点的异域风格。异化翻译策略是指一种面向源语言文化的跨文化翻译策略,能够保持源语言文本的外来性及其情调。翻译应该为目的语言读者提供了解源语言文化的机会。同时,将源语言文化移植到目的语言文化中,能够丰富后者的文化,对目的语言国家的文化发展有一定的助益。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注重他们著作的翻译,在他们看来,应以“忠实而流畅”作为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标准和原则,且应准确表达原著的风格。如果翻译后的文本不能传达源语言文化,就违背了翻译保真的原则。陈望道在翻译时虽未能拿到马克思、恩格斯所著的宣言德文

15、本(1 8 4 8 年版),但其以1 9 0 6 年幸德秋水与利彦合译的日译本为主要参考底本,同时对照1 8 8 8 年赛米尔穆尔(SamuelMoore)的英译本,择善而从,采取“异化”翻译策略,尽可能再现原文,力求翻译的准确性。其译本主要表现在对日译本漏译的补译、误译的纠正、英文的保留和术语的沿袭。例举如下:例1:(1)The introduction of these philosophicalphrases at the back of the French historical criti-cisms,they dubbed Philosophy of Action,“TrueSoc

16、ialism,“German Science of Socialism”,“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Socialism,and soon.(1 8 8 8 年英译本第2 5页)(2)在法兰西历史的评论上面,他们加上些“行为底哲学”“真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底德国科学”“社会主义底哲学的基础”等称号。诸如此类,不一而足。(1 9 2 0 年陈译本第1 版第4 3 页)这一段在日译本中漏译,而陈望道根据英60现代传播2 0 2 3 年第8 期(总第3 2 5期)国际传播王建华刘文艳: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本研究译本译出。值得一提的是,赛米尔穆尔是马克思、恩

17、格斯的好友,二人认为赛米尔穆尔德文很好,可以是个很好的译者,于是邀请他翻译了宣言1 8 8 8 年英文版,并且恩格斯还亲自为该译本作了注和序,认为穆尔译本是“可靠的译本”,是英译本中极具权威性的版本。这充分说明,陈望道的翻译尽可能做到了在已有参考底本基础上的忠实和准确。上述例句出自于宣言第三章第一小节,该章节主要分析了各种社会主义流派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揭露了他们的阶级实质和危害,批判了各种假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厘清了真假社会主义的界限。由陈望道翻译的该句可看出,宣言直白地揭露了法国假社会主义如何通过文字来伪装真社会主义,欺骗劳动人民,搞封建制度复辟,对于目标语读者理解社会主义和提高识别真假

18、社会主义的能力具有现实意义。漏译在日译本中还有许多,笔者分析,该现象与其社会文化语境有关。幸德秋水与利彦二人在翻译宣言之前,即已开始译介马克思主义思想。他们1 9 0 4年发表的宣言译文,是为了纪念平民新闻创刊一周年,而1 9 0 6 年发表的宣言译文则是为了纪念社会主义研究创刊号。这两本杂志无疑都是传播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媒介,译者就是在关键时期以宣言译文作为标志性理论来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所以,该句的删译对翻译目的不会产生影响。而陈望道翻译宣言之时,正值中国内忧外患,国人积极探寻救亡图存之道之时,该译本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理论手册。因此,陈望道宣言译本并没有“不译之象”,相反,出

19、于跨文化传播再现源语文本文化语境的叙事性,其补出了日译本的漏译。例2:(1)To be published in the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Flemish and Danish languages.(1 8 8 8 年英译本第7 页)(2)英,么,独,伊,Flemish,和蘭诸語以兹汇公汁。(1 9 0 6 年日译本第4 1 页)(3)用英,法,德,意,佛兰德,丹麦各国底语言,公布于世界。(1 9 2 0 年陈译本第1 版第2 页)日译本中将Danish误译为“和蘭”,而陈望道正确译为“丹麦”,避免了读者对异域文化认知的错误,译文中陈望道将日译本误译的

20、地方都一一做了纠正。另,陈望道在翻译时还保留了与日译本同样的英文原词,经统计,日译本的英文共有4 9 处,中译本共有4 5处(以出现的具有完整意义的词或短语统计),保留英文以专名(人名、地名、署名)、术语和重要概念为主,且多集中在第一章和第三章,因为这两章节涉及到了大量西方社会阶层和角色以及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和文献,同时为保留英文专名的参考价值,译者还将英文原词附在了译文中。这种异化的翻译策略既保证了翻译的准确性,使目的语读者正确了解源语文化,又达到了丰富目的语文化和表达方式的效果,促进文化的交流。还有通过进一步对照日译本,发现陈望道译文中的许多用词和术语与幸德秋水和利彦的日译本中的用词相同或相

21、近,如表1。可见,陈望道的中译本保留了日译本中大量的汉字译词,使一些马克思主义术语从日本引人中国并通过宣言的翻译进一步在中国广泛传播,这些译名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译介传播产生了重大而广泛的社会影响。从侧面得知,宣言进人中国经历了从德文(1 8 4 8)一英文(1 8 8 8)一日文(1 9 0 6)一中文(1 9 2 0)的转译历程。(二)归化策略在宣言首译本译介中的应用所谓“归化”,是指尽可能不打扰读者,让原文作者以本国的语言文化来包装原作品。根据沙特尔沃思(Shuttleworth)和科维(Cowie)的观点:“同化(归化)策略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

22、生感的翻译策略。”归化翻译策略是一种以目的语文化为导向的翻译策略,译者在翻译中,为克服语言障碍和文化障碍,使译文中使用的语言适应目的语言读者。宣言作为一篇政论性文,其主旨是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推翻旧世界,本身带有启发性和鼓动性。因此,翻译要求通俗、形象、富有感染力。因此,陈望道在译词61现代传播2 0 2 3 年第8 期(总第3 2 5期)国际传播王建华刘文艳: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本研究和译语方面做了诸多“归化”的努力,如丰富的修辞、精湛的白话文和恰当的本土译词的使用,均满足了大众读者的阅读需求,为宣言的良好传播奠定了基础。例举如下:表1日译本(1 9 0 6)与中译本(1 9

23、2 0)相同或相近对应词汇总幸德、译本汉字词陈译对应词幸德、译本汉字词陈译对应词幸德、译本汉字词陈译对应词怪物怪物畸士骑士製造家制造家欧洲欧洲封建封建中等楷级中等阶级徒弟徒弟增加增加共產主羲共产主义中世纪中世纪蒸氣蒸汽神聖同盟神圣同盟魔墟废墟聊合联合耀馬罗马手段手段首领首领皇帝皇帝形式形式發表发表急進黛急进党時代时代奴奴隶在野在野全體全体贵族贵族政黛政党视敌视领主领主在朝在朝都市都市继续政散政敌特詩市民特许市民结局结局保守保守東印度东印度新建設新建设事宝事实市场市场组織组织力权力殖民地殖民地社會社会共産黛共产党员贸易贸易史历史公然公然交换機關交换机关阶级斗争全世界全世界當時当时自由民自由民意见

24、意见商業商业急激急激目的目的航海航海生産生产超向趋向製造工業制造工业组合组合宣言宣言空前空前工场工厂偷敦伦敦刺激刺激復雜复杂例3:(1)A spectre is haunting Europethe spec-tre of communism.All the Powers of old Europehave entered into a holy alliance to exorcise thisspectre:Pope and Tsar,Metternich and Guizot,French Radicals and German police-spies.(1888年英译本第7 页)(2

25、)一個怪物日一口八排。共産主義怪物。古一怪物退治神墅同盟结。口一法皇二急進黛探侦。(1 9 0 6 年日译本第4 1 页)(3)有一个怪物,在欧洲排着,这怪物就是共产主义。旧欧洲有权力的人都因为要驱除这怪物,加入了神圣同盟。罗马法王,俄国皇帝,梅特涅,基佐(Guizot),法国急近党,德国侦探,都在这里面。(1 9 2 0 年陈译本第1 版第1 页)宣言第一段的翻译一直备受瞩目,该句涉及了诸多翻译技法。首先发现,英译本和日译本都是两个小句组成,独有陈译本为三个短句。开篇即体现出了陈译本浓厚的口语化色彩。英语the spectre of communism,日译本译作“共産主羲怪物”,陈译本“这

26、怪物就是共产主义”,而没有译成“这就是共产主义的怪物”,这种译法更符合汉语口语化表达,更容易引起读者兴趣。还有“怪物”一词的三次出现,表现出了多种修辞。首先是“反复”修辞。陈望道在他的修辞学发凡中把重复这种修辞格称为“反复”,认为这是一种积极性修辞,属于“章句上的辞格”,其定义如下:用同一的语句,一再表现强烈的情思的,名叫反复辞。反复词的多次重复使用表明了人们强烈62现代传播2 0 2 3 年第8 期(总第3 2 5期)国际传播王建华刘文艳: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本研究的、积极的心理情感,同时,反复词的高频次重复出现也会影响读者的接受感,从而产生较深的心理印记。反复修辞手法会避免语

27、言的枯燥无味感,相反会给观者留下一种阅读的快感,人们会不自觉地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感。从该定义看,原文spectre 的三次反复,显然是一种积极性的修辞行为,表达出译者一种“强烈的情思”,表现出译者对所述事物有着“热烈深切的感触”,陈望道利用反复唤起读者“简纯的快感”,使译句有力、掷地有声,达到了政论性文的鼓动性。该句不仅用了反复修辞,“怪物”也是“倒反”修辞的一种,其定义如下:言者口述之义和心中之义截然相反谓之倒反辞。倒反辞可以分作两类:第一类为倒辞,或因情深难言或因忌讳难言时便正话反说来表达,但又别无嘲讽等意包含其中。第二类是反语,不止表达语意相反,而且含有嘲讽等意的。spectre 原本是个

28、贬义词,但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借反动势力之口,正话反说,化严肃为幽默,唤起读者“联想的快感”,强化了读者的理解与记忆,让很多读者因“怪物”这个词记住了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它也因此成了该宣言的名句。诸如此类的修辞还有很多,如:例4:(1)The tottering feudal society(1888 年英译本第8 页)(2)衰世弓封建社会(1 9 0 6 年日译本第44页)(3)颓废的封建社会(1 9 2 0 年陈译本第1版第3 页)此处英文用描写人的动作的tottering来描写一个抽象概念feudal society,用陈望道的修辞来说,这种“把原属甲印象的性状移属于乙印象”的用法

29、叫“移就”,也是一种积极性修辞格;最常见的用法就是“把人类的性状移属于非人的或无知的事物”。英语修辞学称这种辞格为transferredepithet。若直译原文,可译“步履维艰的封建社会”,但陈望道将其意译成了“颓废的”,改变了原文的形象,人的动态性状被改写成了静态性状,不过辞格特征仍保留了下来,因为“颓废的”仍然是“人类的性状”,用它来形容“封建社会”,辞格上看还是“移就”。相对于原文的用词,“颓废的”具有明显的贬义,译者之所以在此放弃修辞上的等值,没有去追求一个修辞学家的“简纯的快感”,为的正是抒发胸中的大义。而马克思用tottering形容封建主义和陈望道用“颓废”来形容封建主义,正是

30、反映了身处于不同文化的作者与译者对同一事物的看法的微妙不同。因为1 8 8 8 年,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诞生之际,西方的封建主义势力仍较强大,而陈望道在翻译这部作品时,封建主义在中国已被推翻,其体制之颓废已被历史所定性。从翻译方法上看,译者在此用的翻译方法与日译本相同,因为日译本也是意译,但“衰败”虽与“颓废”意相近,格已不同,日译已经不能算是“移就”了。除上述修辞之外,作为我国著名修辞学家的陈望道,在“归化”翻译策略主导下,还采用了排比、设问、对偶、比拟等修辞格,多种修辞带来多种言语之美,形成了独特的政论体风格,使广大受众喜闻乐见,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理解。毋庸置疑,这种翻译风格极大地推动了宣

31、言首译本的传播,唤起了受众的革命意识,推动了共产主义真理的传播。此外,宣言陈望道译本全文采用优美的现代汉语,做到了大众性与修辞性并存,白话文文体对当时仍以文言文为主体的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大量文雅的口语词和文学性极强的语句随处可见:例5:(1)The modern bourgeois society that hassprouted from the ruins of feudal society has notdone away with class antagonisms.It has but es-tablished new classes,new conditions of oppre

32、s-sion,new forms of struggle in place of the oldones.(1 8 8 8 年英译本第8 页)(2)新级、新座伏条件新争形式昔代人。(1 9 0 6 年日译本第4 3 页)63现代传播2 0 2 3 年第8 期(总第3 2 5期)国际传播刘文艳: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本研究王建华(3)不过造出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手段,新的争斗形式,来代替那旧的罢了。(1 9 2 0 年陈译本第1 版第3 页)例6:(1)The discovery of America,the roundingof the Cape,opened up fresh gr

33、ound for the risingbourgeoisie.The East-Indian and Chinese mar-kets,the colonisation of America,trade with thecolonies,the increase in the means of exchangeand in commodities generally,gave to commerce,to navigation,to industry,an impulse never beforeknown,and thereby,to the revolutionary elementin

34、the tottering feudal society,a rapid develop-ment.(1 8 8 8 年英译本第8 页)(2))力發见、喜望峰迥航、新兴新地盘出。東支那市場)力植民、植民地貿易、交换手段扫上商品增加注、商業汇、航海记、工業汇、空前刺戟人、既崩壤汁下为九封建社會内革命要素急激發达态起廿。(1 9 0 6 年日译本第4 4 页)(3)嗣后,美洲底发见,好望角底周航,新添给有产阶级一些发展地;东印度和中华底市场,美洲底殖民,殖民地底贸易,交换机关和物品底增多,又都使当时的商业航海业,和制造工业,受一种空前的激刺;因此,那革命种子便在颓废的封建社会里急激的发展了。(1

35、9 2 0 年陈译本第1 版第3 页)例7:(1)For exploitation,veiled by religious andpolitical illusions,it has substituted naked,shame-less,direct,brutal exploitation.(1 8 8 8 年英译本第9 页)(2)机一言一、宗教的上政治的幻影覆机榨取代、公然、耶知直接露骨榨取设定。(1 9 0 6 年日译本第4 6 页)(3)简单说,有产阶级,是由从前戴着宗教和政治的假面具的掠夺,更变为赤条条的,没廉耻的,迫切的,残忍的掠夺。(1 9 2 0 年陈译本第1版第6 页)上述

36、3 个例句仅是宣言第一章的部分内容,不难发现多处使用了口语词和口语句构,而英、日两个译本并无此种用法。白话文的翻译叙事及句构风格,在当时文言文仍占主导地位的环境下属实难能可贵,同时反映出社会文化语境会对译者的翻译行为造成影响。陈望道翻译宣言时,正值我国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茶,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社会文化转型及思想变革的重要标志,在语言上突出表现为白话文运动,陈望道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推行者,全文使用白话文翻译,语言风格简洁凝练,满足了受众的理解需求,也满足了社会之所需。文学语言的主要特征在于情感性、形象性、音乐性等。以上每一句都给人一种明快之感,都勾连起作者和译者如火的激情和鲜明的爱憎,一个令人可

37、憎可恶的有产阶级形象跃然纸上,具有极强的艺术感召力。通过比较,可以看出陈望道译本的文学性在一定程度上胜过了参考底本,表现出了独特的中国风。除此之外,陈望道在翻译宣言时,结合所处社会文化政治语境,对诸多译词进行了本土化加工,如表2。表2日(1 9 0 6)中(1 9 2 0)译本译词对比日译本中译本日译本中译本同業组合行东发抖被雇藏人佣工营寨相澈视对垒落倾覆革命要素革命种子渣淳赞疣精神智识農業的革命土地革命社會组織社会的状况生產機關生产工具7儿3 了级有产者级閣争阶级争斗7口V久了级无产者从表2 中可以看出,相对于日译本中的译词,中译本更多考虑了韵律节奏、语言的生动形象及直白易懂等翻译效果,并通

38、过变换一些表现力更强的词汇使宣言的立场更为鲜明、更64现代传播2 0 2 3 年第8 期(总第3 2 5期)十条纲领,但不同之处在是参照日译本转译小AJ门国际传播王建华刘文艳: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本研究具革命号召性和斗志。翻译中把长译词变短译词,直接译词变比喻译词,抽象译词变具象译词,这些技法都有助于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值得一提的是,陈望道将“農業的革命”译成了“土地革命”,将“土地革命”概念融人宣言思想之中,这既是宣言中国化的体现,也使宣言对中国社会更具现实指导意义,对后来的中国革命实践影响深远。此外,中译本将表示两种阶级对立状态的“相散視”转换为“对垒”,将资产阶级的发

39、展从“没落”变换为“倾覆”,这都是比日译本更为激烈的译词,有着明显的“尖锐化”倾向。经过调整的中译本与日译本相比,更加口语化,如将“”译为“发抖”,“精神”译为“智识”,既体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文白过渡的整体文风,也显示了国人追求新学时“为我所用”的观点。(三)文化涵化的混合策略在宣言首译本译介中的应用在文化涵化等级模式中,翻译策略可呈现第三种处理模式:译文对源文本的一些文化要素做出适应性调整和改换,以减低源文本在目标语文化的异化效果。这说明在翻译实践操作中,译者完全可以在异化和归化两极之间进行灵活的把握,即以两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跨文化交际(传播),笔者称其为异归”混合策略(简称混合策略)。“跨

40、文化翻译需混合运用归化与异化两种手段,注重原文与译文在文化和语言上的对等性,在传播源语文化的同时,也要方便目的语读者的阅读感受。”陈望道翻译的宣言,在准确传达原文语义的基础上,根据汉语语境需要,进行了先后语序的调整,表现出了一定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如调整句法,突出表现为强化动词词句,名词化结构转化为动词结构,使译文达到翻译传播的最佳效果。例举如下:例8:(1)The French Revolution,for example,a-bolished feudal property in favour of bourgeoisproperty.(1 8 8 8 年英译本第1 7 页)(2)例世、佛國

41、革命、绅士的财産馬汇、封建的财産老禁止)老。(1 9 0 6 年日译本第6 2 页)(3)例如,法国革命,因为拥护资本家的财产,就废止了封建的财产。(1 9 2 0 年陈译本第1版第2 3 页)在宣言陈望道译本中,“拥护”和“废止”两词都是动词词组,却形成鲜明对立。该译句出自宣言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这一章节阐明了“让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思想,概括来说就是“消灭私有制”。所以动词词组的使用能够强化读者对这一思想的认知,且具有鼓动性,符合政论性文的翻译风格,而英、日译本对立就不够明显,这与译者所处社会历史语境不同有关。英、日两译本译者翻译的目的都是为

42、了领导工人运动,而陈望道翻译的目的是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所以在译词的表达上,陈望道译本更强烈。陈望道的翻译还对英语和日语的句法结构作了调整,如第二章结尾“十大纲领”固干竺幅:木文口时前一文例9:(1)1.Abolition of property in land and ap-plication of all rents of land to public purposes.2.A heavy progressive or graduated income tax.3.Abolition of all rights of inheritance.(1 8 8 8 年英译本第2 2 页)(2

43、)一、土地所有魔止、及一切地代走公益事業记用为事。二、重去累進率所得税。三、一切相绩摊魔止。(1 9 0 6 年日译本第7 4 页)(3)(一)废止土地私有权,将所有的地租用在公共的事业上。(二)征收严重累进率的所得税。(三)废止一切继承权。(1 9 2 0 年陈译本第1 版第3 5页)中文首译本对十大措施的翻译,和英、日两译本有所不同。英译本和日译本全部是名词性结构,而陈译本全部采用动词句式,动作性强,传达出较强的鼓动性。对比发现,中译本几乎65现代传播2 0 2 3 年第8 期(总第3 2 5期)【责任编辑:张毓强】国际传播刘文艳: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本研究王建华于,日译本完

44、全忠实于英译本,采用了名词化的叙事性翻译策略,而中译本则将之变更为“动词化”的施事性翻译,每一条措施都有明确的施为动词,不同的文法表达传达的意义内涵不同且产生的翻译效果也大不相同。译者在翻译传播之时将这十条纲领定为可实施的措施,所以读者接受到的就是这种行动号召力。从“十条纲领”的翻译可以看出,英、日两译本强调学理性意义内涵,而中译本则重构了宣言的革命实践意义。另,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到语法因素,陈望道力求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对英语中复杂的语法结构(状语从句、定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等)进行了拆分或合并、前置或后移、并列或主从等方式的灵活处理。(此处只做英一汉译文对比)例1 0:采

45、用重点前置或后置的译法(1)The bourgeois clap-clip about the familyand education,about the hallowed co-relation ofparent and child,become all the more disgusting,the more,by the action of Modern Industry,allfamily ties among the proletarians are torn asun-der,and their children transformed into simple ar-ticles

46、of commerce and instruments of labour.(1 8 8 8 年英译本第1 9 页)(2)因为近世产业发达底结果,把一切无产者的家族关系斯得寸断;他那儿女变成了简单的商品,槟城了劳动底器具;那些资本家却口口声声讲什么家族,什么教育,什么亲自间神圣的关系,来活名钓誉,我们越发觉得可恶。(1 9 2 0 年陈译本第1 版第2 9 页)此句把英文中的disgusting置于文末,突显了资本家令人厌恶的伪面目。(3)He has not even a suspicion that the realpoint aimed at is to do away with the

47、 status ofwomen as mere instruments of production.(1888年英译本第2 0 页)(4)但是共产党真正目的,是想把妇女当作一个生产器具底状况扫除净尽,这一点他们却不曾想到。(1 9 2 0 年陈译本第1 版第3 0 页)此句将英文中的aimed at置于句首,直截了当地点明共产党的目的。正是陈望道创造性的翻译,简洁、有力的表述使译文的语义更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和理解,才使得这部共产主义先进性的理论著作得以广泛宣传,不仅受到先进知识分子的拥护,更得到了民众的广泛关注,进而有力推动了革命的进程。概言之,陈望道翻译的宣言首译本,同时参照了日、英两个底

48、本,翻译过程中,采取文化涵化的翻译策略,在保留原意的基础上,根据汉语言文化特点,择善而从,进行了适当的二度创作。总之,跨文化传播马列经典作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化的逻辑起点,也是建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基本前提。宣言的跨文化传播,不仅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翻译模式形成的缩影,为探究翻译在思想文化传播中的意义和价值提供了经典的范例。陈望道翻译的宣言之所以得以广泛传播,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与他采用文化涵化翻译模式,再现原文本的跨文化语境,运用多种翻译技法和丰富的语言修辞手法,实现表意清晰的翻译效果密不可分。总结其在跨文化传

49、播翻译实践中所体现的文化涵化翻译技法,对于把握话语体系建设规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注释:【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7 7 年版,第1 3 1 页。谢天振:当代西方翻译研究的三大突破和两大转向,四川外国语大学学报,2 0 0 3 年第5期,第1 页。张星、王建华:跨文化传播与翻译策略:醒世恒言“心”字译法探析,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1 年第5期,第1 6 2 页。吕俊:翻译学一一传播学的一个特殊领域,外国语,1 9 9 7 年第2 期,第3 9、4 4 页。66现代传播2 0 2 3 年第8 期(总

50、第3 2 5期)(作者刘于思系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潘鹤系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接第2 8 页)国际传播王建华刘文艳: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本研究谢柯、廖雪汝:“翻译传播学”的名与实,上海翻译,2 0 1 6 年第1 期,第1 5页。唐卫华:论翻译过程的传播本质,外语研究,2 0 0 4 年第2 期,第4 8 页。张生祥:翻译传播学:理论建构与学科空间,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 0 1 3 年第1 期,第1 1 7 页。0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8 年版,第9、2-3、4、3 1、3 1-3 8 页。张娴:楚辞)英译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