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档案编号:T0541101102001003000016网络教育毕业论文我国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对策分析学生姓名:刘欢指导教师:于爱华 教授学科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学 号:10035060207016学习中心:奥鹏教育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2011 年10月独创性声明本人对本文有以下声明:1. 本人所呈交的论文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已按相关要求及时提交论文提纲、初稿,最终形成本文;2. 在撰写过程中主动与导师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接受导师的指导;3. 本文符合相关格式要求,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论文中单篇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不超过800
2、字;4. 本人本文成稿过程中不存在他人代写、抄袭或和他人论文雷同的现象;论文作者签名:刘欢 日期:2011 年10 月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论文的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论文。论文作者签名:刘欢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2011年10 月 日期: 年 月论文作者信息:工作单位: 大连市爱婴国际亲子俱乐部 联系电话: 15164021991 _ 通讯地址: 辽宁省大连市沙河
3、口区红凌路186号 邮 编: 116021 _ 注:此页均需学生及指导教师本人填写摘 要学前家庭教育是我国教育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一些家长由于教育观念等方面的小偏差,在学前教育方面步入了教育目标过度化;家长对幼儿溺爱;教师与家长的教育相脱节;父母对孩子的过分管制的一些误区。正确的学前家庭教育,必须避免过度化的教育,考虑儿童心理与生理教育接受度,准确知道儿童发展的关键期,进行适当性的教育,以此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关键词:儿童;误区;家长;家庭教育;对策分析前 言学前教育是针对06、7儿童进行的教育,家庭教育站在首要地位。近年来,我国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4、的发展随着早期教育地位的逐步提高,家长们认识到早期家庭教育重要性,掀起了“热潮”。家长们通过各种书籍,各种家庭网站,通过不同的方式去了解与更新,使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有了更多的发展。但是,由于教育观念的偏差和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而使大多数家长对婴幼儿的家庭教育处于一种盲目的跟随性中。所谓“关心则乱”,进而家长在学前教育方面就出现误区。一、我国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误区(一)教育目标过度化现在的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存在过高的倾向。家长对孩子艺术方面的期望远远超过培养孩子的兴趣范围。我国95%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上大学、研究生、读硕士、攻博士,以及更高或者更多的文聘,有可能一个学校读完了,在上另一个学
5、校继续攻读下去,这就是“本钱”。如果有家庭条件,更期望出国深造。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从事与一些技术型、专家型、知识型等方面的人才。现在的家长从孩子刚出生之后就给孩子设立了一系列的规划,进入重点的学府。所谓的现在为孩子“教育投资”,买大量开动脑筋的玩具、各种方面的书籍、儿童的营养品等。送孩子去学习业余班:钢琴、绘画、舞蹈、象棋等。也出现了,幼儿教育小学化。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游戏少了,作业多了,考试更频繁了,升学压力层层传递到幼儿身上。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征兆在孩子入园时已经显现。为了筛选优质生源,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取得优势,许多幼儿园不断提高入园门槛,2、3岁
6、的孩子就开始学习数数、背诗、写字、记单词。 进入幼儿园后,小学化倾向更是明显。据报道,天津河西区一所幼儿园已开始应父母要求教孩子用竖式算3位数的加减法,而这是小学二年级的课程。“橘、凳、酱、藕、墨”这些原在小学三年级才会学到的字,也出现在学前500字之中。哈尔滨某幼儿园的一块小黑板上,写着幼儿们周末应完成的作业:抄写古诗静夜思三遍并背诵、默写汉语拼音字母、父母出20道退位减法题。 这样的幼儿教育的恶果之一就是让孩子(尤其是男孩)从一开始就畏惧学校、讨厌学习。在他们应该游戏、唱歌、跳舞、绘画、到处跑、到处玩、胡思乱想的年龄,孩子们不得不规规矩矩地坐下来学习、读书、写字。这会让他们认为,学习是枯燥
7、的,甚至是一种惩罚,从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对学校心生厌倦。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下,游戏的时间少了,作业多了、考试更频繁了、甚至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也少了。结果,每一天都过的很紧张、很疲惫,享受不到童年应有的乐趣。但在家长的“高期望”的压力下,孩子的发展可能出现叛逆性。 1(二)家长对幼儿的溺爱当今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爱孩子有害,但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溺爱。2“溺”,词典上解释为“淹没”。的意思。人被水淹没了叫“溺毙”。如果父母的爱泛滥起来,那也会“淹没”孩子的,这就是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特殊待遇: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被特殊照顾。例如吃“独食”
8、,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生活懒散: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比如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包办代替:我曾问一些妈妈,要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所以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会做任何家务。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上进的孩子。这绝不是耸
9、人听闻;大惊小怪: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可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当孩子有病痛时表现得惊慌失措,大惊小怪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了懦弱的烙印;剥夺独立: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的性格缺陷。2一些家庭,提倡民主时代
10、,认为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方法,就是一切按照孩子意志为转移,凡是都要满足孩子的需要,容不得孩子有一点的委屈。特别是现在随着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加,这种认识是越来越普遍。许多家长认为这是一种尊重孩子的表现,但实际上这是一种溺爱。其实尊重并不意味着溺爱,更不意味着娇惯。父母与孩子之间需要建立民主的平等的教养关系,然而,任何的民主与自由都是有一定的前提、一定条件的,要在一定的范围和程度允许的范围之内,特别是当孩子的年龄越小,孩子不能完全了解父母行为的意义,而往往认为是父母在疼爱自己的时候,就会养成一种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等成为了习惯之后,就会出现:不听话、不服管教等是非。这种教育的态度结果就会使孩子成
11、为以自己为中心,自己是老大的行为。孩子小能永远在母亲温软的抚摸下长大,小能总有一双父亲强壮的臂膀扶他冲过险关。让孩子经历世事,他能在生活中明白责任;让孩子经受苦难,他能在受苦中懂得珍惜,学会感恩;让孩子尝试失败,他能在失败中积累经验,获得对失败的免疫;温室的花朵最不禁风雨,不要用我们的“爱”摧毁孩子的一生。家长爱孩子,是人之常情,但这样的“陪护”,能不能算作是真正的爱,倒是值得我们思考。其实,真正意义的爱,是尊重,是对成长中的儿童独立人格的尊重。过度的爱护,过度的保护,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们独立成长的体验,剥夺了他们积累生活经验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对孩子未来的不负责任。当一个孩子愤愤地对
12、他的妈妈吼道:“是你每天给我装书包,为什么把作业本落下了?”我们能感受到的,是母爱的伟大吗? 家长对孩子的爱可以理解,但该放手时,就应该放手。(三)教师与家长的教育相脱节幼儿自入托幼机构起,教师和家长共同承担着教育幼儿的任务,需要相互配合,对幼儿实施一致的教育。但目前出现了一些不理想的现象,例如在道德的教育上,教师与家长就出现了不一致现象,造成了幼儿无法形成正确的道德标准,教师提倡与支持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而家长则希望孩子能掌握的更多、更好、更牢靠的知识,让孩子死记硬背。双方在教育目标上出现了偏差,影响到了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结构、父母价值观等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引进国际教育发展潮流,我国学
13、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家长、老师共同配合,付出心力的结果。家长的助力可以鼓舞老师无比的信心和无限的驱动力。如果双方能够彼此融洽沟通,信任合作,一定可以造就孩子健康美好的未来。(四)父母对孩子的过分管制现在的父母认为管教幼儿,就要从小做起,让幼儿有绝对服从自己的意识。一切都是父母做主,幼儿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不听话就会挨批评。长时间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幼儿,就没有了自己的“特点个性”,就会变得很胆小、很怕事、没有了自己的主见,导致遇到了事情就没有了主意依赖别人,总是会去问别人。还有的家长那个对自己孩子的缺点看的特别的重,总是爱挑毛病,却对自己孩子优点视而不见,
14、很少去鼓励孩子、表扬孩子,甚至还会经常打骂孩子。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会产生自卑感,做事情缺乏信心,产生了很强的逆反心理,性格比较孤僻。适当的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尽量尊重,不要把成年人的思维强加给孩子。家长与孩子在人格上应该做到平等的对待,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采取正确的民主方式。 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日常行为的过度管制。一些家长不允许孩子离开父母视野之外活动,无论孩子做什么、玩什么都必须有家长那个看护,总是孩子说不行。过度的保护代表着孩子的无能,这是剥夺孩子的活动权利。这样国度的管制,助长了儿童的依赖性和顺从性,促使儿童缺乏了冒险和进去的精神。二、我国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分析 (一)习惯的教育科学研
15、究表明:孩子从娘肚子里一出来,他的脑容量就达到了正常人的三分之一,出生后,他的脑细胞就开始发育,视觉、听觉开始对外界有反应,形成最初的第一印象。父母给孩子的第一印象是非常深的。孩子在早期形成的潜意识、下意识,是会影响其一生的。从零岁开始,婴、幼儿的生活环境、家庭氛围、父母说话的语气、音调等,对孩子的身心、大脑都会产生影响。举例来说,孩子一两岁,达不到要求就随意抓人打人。这个时候,一些家长不但不制止,反而还夸孩子都会打人了,打得还挺疼。孩子由此就养成了用哭、闹、打人、骂人等非理性手段要挟父母以达到个人目的的习惯。所以,有理智的父母,在孩子哭的时候,是不应该随意去抱的。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
16、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让孩子从小学会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理性,不随意要挟人,这是很重要的。常言道: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们还应该警惕地认识到:坏的开头是失败的一半。如果不理解儿童早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的家长们,是难以给自己的孩子一个良好的开头的,弄不好还会贻误孩子一生的幸福。所以, “子不教,父之过”,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只有懂得了从婴幼儿、少儿,到青少年、成人是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学会了教育方法,才有可能带领孩子一步一步地健康成长。(二)教育的环境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幼儿的发展意义非同小可。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孩子生活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引导
17、孩子走好人生第一步的关键,它给孩子带来终身的影响。我国古代就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染与苍则苍、染与黄则黄”、“蓬生麻中 不扶而直”的说法,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和作用是巨大的、决定性的,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因此,作为家长和老师应主动地、尽早地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教育方法是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所选择和运用的策略及措施,直接关系到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法国教育家爱尔维修认为“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家庭教育的方法体系主要由环境熏陶法、兴趣诱导法、暗示提醒法、活动探索法、榜样示范法等组成,父母要创造性地加以综合使用3。环境熏陶法:环境熏陶法
18、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有意识地创设一个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一种方法。许多教育家都很重视这种方法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朱庆澜先生把家庭的生活环境比喻为“家庭的气象”,认为“家庭的气象教育”十分重要,他指出“气象就是这个样子,家里是个什么样子,小孩子一定变成那个样子。家庭气象,好比立个木头,小孩子好比木头的影子,木是直的,影子一定直,木是弯的,影子一定曲”,他强调全家人要形成一个“好样子”,让小孩子学好。陈鹤琴先生也指出,“小孩子生来大概都是好的。到了后来,或者是好,或者变坏,这是环境的关系。环境好,小孩子就容易变好,环境坏,小孩子就容易变坏” 4
19、,他要求父母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环境,把孩子培养成才。为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物质生活空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许多家庭都为孩子布置了一个孩子的天地。要根据自己家孩子的性格、爱好等特点上进行装饰,最好能带领着孩子一起进行布置,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样既培养了孩子的对家庭的热爱,有培养了对生活的美好追求。为儿童创造良好的家庭精神环境:在家庭生活的各种因素中,父母的教养态度及其重要。例如,国外教育家多萝茜洛诺尔特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责。
20、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妒嫉之中,他就学会了妒嫉。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之中,他就学会了负罪感。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分享之中,他就学会了慷慨。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和正直之中,他就学会了什么是真理和公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学会了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
21、学会了这世界是好地方。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之中,他就会头脑平静地生活。”5 (三)适当的教育童年应该是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时光,可今天的儿童的学前教育中,背负着家长的“高期望”,不得不屈从于成人的安排,按成人的意愿去学习,造成儿童生理与心理负担过重,影响了儿童的发展,甚至“扭曲”了儿童的心灵。教育要密切与各年龄儿童发展的特点相适应,在各年龄阶段儿童的主要活动中实施教育,还要为儿童下一年龄阶段的发展创造条件、提供训练。此外,还要考虑儿童个人发展的特征,为每个儿童的发展提供适宜的教育。孩子固然需要家长们的关心,但是要把握住适当的度,该放手的时候就应该放手,让孩子锻炼自我生活能力。父母不可能永远陪
22、在孩子的身边,为了以后在社会上能生存下去,就要从小面对困难与挫折,有了经验就会有足够的勇气面对自己以后的生活。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压力,过度的学习,非但不能促进孩子的发展,相反还会起副作用。一定要把握住学习的度,从快乐中学习。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曾说:“超前教育既是一种强力药物,也是一种强力毒物,开方的医生一定要确实了解其剂量。”6 也就告诫我们,对儿童实施学前教育,要注意适度、适当原则,坚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还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学前教育真正起到强力“药物”而非强力“毒物”的作用。 (四)沟通的教育家庭和幼儿园是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两大方面,这两大方面对幼儿的影响必须同方向、同步调才能达到成倍
23、的效果。不少家长说:“孩子在幼儿园各方面表现都不错,但回家后就另一样了。”这种现象表明,家园在教育上存在着不一致,孩子若在家和幼儿园表现不一致,就不能算成功。为了达到家园同步的配合教育,家园双方要围绕着孩子的发展经常联系,相互沟通,让家长了解具体教育目标及幼儿各方面的发展,与幼儿园取得共识,从而使家园同步教育更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发展。其实,老师和家长应该是互补的。作为老师首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与家长保持经常性联系和沟通,尤其注重个别沟通。交谈中老师应该简要、全面地汇报孩子这段时间在学校的情况,着重谈孩子的进步的优点,并提出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家长谈孩子在家里的情况,双方共同商量下一阶段的教育目标
24、和措施,以便共同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发展。其次,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家长交谈。教师切勿以专家自居,采取居高临下的态度教训家长,不要发号施令似的老是说“必须”、“应该”怎样,更不能责怪家长,要尊重家长,多倾听家长的话。谈孩子缺点时要注意方式。对孩子的评价一定要客观、全面,既要肯定优点与进步,也要真诚地提出不足之处。在谈孩子的缺点时,要根据情况,区别对待。如果与家长很熟悉,可以说得直率一些。有些家长自尊心特别强,把谈孩子的缺点视为对自己的批评,感到有压力。所以,教师特别要注意方式,不要用“迟钝”、“调皮”等字眼来形容孩子,以免家长听了不舒服。交谈时不要与家长谈论别的孩子,也不要随意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说长
25、道短。因为这样做会使家长产生疑问,不知老师在别人面前怎样说自己的孩子。交谈完了要肯定沟通的收获。教师要指出谈话对家长、老师、孩子都有益,强调对自己的工作有帮助,如进一步了解了孩子,有利于今后的教育工作。同时,对家长表示谢意,欢迎家长以后继续支持老师的工作, 自己愿意竭诚与家长密切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作为家长,首先应该善解、信任老师,只要家长的态度和悦,营造轻松的气氛,从而能自然地进入交谈。相信老师都会乐意帮家长解决问题的。平常可以多主动跟老师聊,在聊天时,可以多跟老师分享孩子在家的点滴,不仅老师能感爱到家长的喜悦,同时也能感受到家长对老师的敬重,老师会很有成就感的。当老师告知家长有出现不
26、好的习惯时,一定要跟老师配合,不要一味的责骂孩子,反而要多听听老师怎么说,最重要的是全面、客观地熟悉孩子长处和不足,家长才能与老师“合力一处”,帮孩子导入正确的方向,这样孩子才能健康的成长。结 论其实,家长在家庭环境中扮演着很多的角色,可能是孩子的朋友、领导、老师、榜样或导游。家长要尊重和信任孩子,平时做孩子的朋友,关键时做孩子的领导,在一些原则问题上必须有家长做最终的决策,而不是迁就孩子的任性;做孩子的老师,讲应该尽量少,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身教比言教更有效,更重要,每一位家长都应该给孩子树立榜样,带着孩子去做;开明的家长不做“轿夫”,而当“导游”,引导孩子在人生旅途中前行凭借自己的
27、知识和阅历,像孩子介绍“旅行”路线。在没有明智的家庭教育的地方,父母对孩子的爱只能是孩子变成畸形发展。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和家庭教育策略,直接关系这子女的未来发展。因此,明智的父母总要时时修正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失误,并且牢记一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7总之,真正的问题不是学前家庭教育本身,而是应怎样进行“合理化的学前家庭教育”。家长要更新教育观念,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学会思考、学会判断、学会选择。只有这样,家长才能够把握好学前教育的方向,走出学前教育的误区,陪伴孩子度过快乐的童年,从而为孩子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8参考文献1小松博客.幼儿教育.百度百科.2011.2卢莉. 父母的爱,有时是害.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10).3李生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6-33. 4陈鹤琴.家庭教育怎样教小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187 .5多萝茜洛诺尔特.学习的革命. 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12).6诺伯特维纳.控制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7).7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名人谈教育.本站原创.2006.8米阿西林.爱尔维修.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