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什么是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个人的要求以及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个性,发展智力与体力,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和个人所期望的那种人的活动。既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1、教育有哪几种上起源说:心理起源,劳动起源, 生物学起源说 2、教育的发展分哪几个阶段:生活化教育阶段,专门化-,扩大化-,普及化3、当代教育发展的特点: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已成为共识;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教育的民主化、法制化与高程度的普及化倾向日益明显;教育内容日益综合化和个性化;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已成
2、为各国的共同追求;教育的信息化与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 4、什么是教育学:教育学是一门专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5、教育学各个发展重要时期的教育家及其代表作:萌芽时期: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王守仁、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独立与发展时期:培根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洛克教育漫话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等;繁荣时期: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实验教育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布鲁纳教育过程,凯洛夫教育学6、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特点:教育学理论基础的不断扩大与理论体系的多元化;教育学较加强了对教育学的反思,元教育学理论产生;传统派教育理
3、论与现代派教育理论从对立走向融合。第二章 1、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经济制约教育,教育反作用与经济。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紧密。1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为教育提供物质保障;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内容的选择;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手段、方法以及组织形式。2社会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制度;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3教育的经济适应性与适度超越性 2、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再生产劳动者,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和专门性人才;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促进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的更新; 作为直接经济手段的教育投资。3、教育与文化的
4、关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决定教育的丰富性和独特性。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和教育内容的选取,教育又起到继承、保存和创新文化的作用。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性: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决定教育的丰富性和独特性;文化传统对厘定教育目的的影响;文化传统直接影响教育内容;教育的文化适应性与独特蕴涵性4、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具有传承文化的功能;教育具有创新文化的功能;教育具有普及文化的功能;教育具有文化选择的功能;教育具有文化分层的功能;教育具有对文化的整合功能5、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一定的社会教育要反映一定的社会政治要求,为当时的政治服务,或者说政治制约着教育,同时教育又反作用于一定社会
5、的政治。1政治对教育的制约性: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政治决定教育目的性质和教育内容;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制度;政治体制改革制约教育体制改革;政治意识形态钳制教育思想。2教育的政治适应性与适度独立性6、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教育为社会培养各种政治人才;教育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养的社会公民,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认同)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改革的功能(教育的普及化推进社会政治变革;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教育参与社会政治活动,促进社会政治的变革。) 7、什么是教育先行: 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
6、经济的发展第三章 1、什么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发展,人的发展是指身心两个方面的发展2、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生物因素:先天遗传素质的影响;(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人身心发展的过程和阶段;遗传素质的差异影响着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遗传因素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个人的后天生理因素对自身发展的影响;环境因素:环境是人身心发展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环境推动和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进程;教育因素: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学校教育可自觉地调控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能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学校教育能促进个体的个性化;主体因素3、
7、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差异性规律第四章 1、 什么是教育制度:除了对组织系统、管理机制的制定外,还包含一定社会对教育的理想和价值追求,以及实现这种价值追求的组织模式方面的内容。 2、什么是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管理体制、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3、我国教育制度的发展概况:古代:明显的阶级性和等级性特点。近代: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实施;教育的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20世纪后:教育制度已有原来相对单一的学校教育制
8、度发展成为以学校教育制度为主体的,包括其他教育机构在内的更为完整的状态。由封闭走向开放,高等教育正在走向大众化和多元化,越来越有利于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4、我国的教育法规体系及基本法的颁布状况:1教育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2部门教育法或单行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成人-,教育人员法) 5、什么是义务教育: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第五章 1、教育途径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2、家庭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意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21世纪人才的必要条件;有助于净化孩子的心灵和优化社会环境;家庭
9、教育是孩子认识世界的起点。作用: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篇章,是个体社会化的奠基教育。家庭教育可以起到影响和调整学校教育的效应。家庭教育使儿童受到始终如一的道德熏陶。特点:家庭教育具有先导性、多样性、感染性、权威性、针对性、终身性、个别性等特点。3、社会教育的意义和作用:社会教育是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社会教育寓于活动之中.社会教育直接面向社会,影响面更广泛,更能有效地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社会教育不仅面向学校、青少年更面对社会的成人劳动者,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满足成年人继续学习的要求;形式多样,没有制度化教育的严格约束,很好地体现教育的民主性;现代人的成长要同社会实践相结合,有利于人
10、的社会化;社会教育的手段多样化、现代化,受影响大。4、学校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职能的专门性;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学校教育作用的全面性;学校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教育形式的稳定性。第六章 1、什么是教师、什么是学生: 是教育过程的主体,是学校教育活动中两个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要素2、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集体性3、学生的本质属性: (一)学生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各自的思想感情,具有独特的个性(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身心发展的全面性,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三)学生是以学习为主
11、要任务的人(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4、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的特点:从工作关系来看:各自担任不同的社会角色,各有不同的社会责任和特定的义务和权力。从心理交往关系来看:存在着师生之间的认知心理交往和情感心理交往5、教师的能力素质包括哪些: 细致观察学生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第七章 1、什么是教育目的:是社会通过教育活动要使受教育者达到它所期望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与规定。2、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强调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注意促进人的个性和特长发展;根
12、本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内涵: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一个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两个重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三个要义)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
13、苦奋斗的统一。(四个统一)德、智、体、美、劳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五育协调)4、我国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和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一些自然、社会和生活常识,培养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5、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包含哪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第八章 1、什么是课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
14、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是指某一门学科。2、什么是学科课程:以学科逻辑为中心,从各门学科中选取最基本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分学科安排教学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的课程3、什么是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它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4、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知识、社会、学生 5、课程的表现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第九章 1、什么是教育原则:具体指导教育活动的一般原理、法则,是对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2、我国中小学具体的教育原则体系、基本要求和教育原则在教学、教学管理中的运用:顺序性和一致性相结合的原
15、则(要求:按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系统进行教育;从学生原有的水平出发,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进行教育;校内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保持一致;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一致)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要求:首先要保证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科学性;在传授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努力提高教育的艺术性;注意修炼和运用教育机智)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为学生打好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加强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累积直接经验;补充乡土教材,联系当地实际;培养学生既重视理论学习又重视实践活动的品质)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根据学生认识活
16、动的规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智力;注意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智力因素的协调训练,尤其是创造力;注意培养和发挥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心理品质)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始终明确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对教育工作有周密的计划安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扬教学民主,做到教学相长)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首先要尊重信任学生;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状况,提出适当、明确、有序、有恒的教育要求;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观察和监督,及时恰当地进行表扬和批评)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面向整个集体,依靠集体并通过集体进行教育;面向整个集体,做到因材施教3、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正确;教
17、学方法恰当;教学组织严密;教学语言清晰;学生积极性高第十章 什么是教育方法:为实现教育目的而采取的各种活动和方法的总称1、什么是讲授法:教师用学生能接受的简明语言系统讲授教材传授知识的方法,是讲解、讲述、讲读等教学方法的总称2、什么是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使他们经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和能力。3、什么是注入式教学法:是指教师不顾学生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无视学生在学习上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并向他们灌输现成的知识,强迫他们呆读死记的教学思想4、什么是榜样示范法:通过向学生提供模范人物、事迹,用他们
18、的崇高境界和先进事迹感染学生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师常规性的、周期性的和最基本的教学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指导与批改、课外辅导、考查与考试及成绩评定等 6、什么是班级: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有纪律、有凝聚力的一个班的学生群体,是下学生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学校学生集体的基层性集体。7、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了解和研究学生(资料分析、日常观察、谈话、调查访问)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确定班级奋斗目标;选拔和培养班干部和积极分子;制定班级规范;形成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组织班会(班务会、民主生活会、主题班会)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对优秀生得培养教育、中等生的促进教育
19、、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协调和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影响(统一校内教育者、学校与家庭对学生的要求、利用社会教育力量)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和课余生活;评定学生操行,评选优秀学生;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与总结第十一章 1、什么是学习方法:广义:在学校过程中,一切为达到学习目的,掌握学习内容而采取的手段、方式、途径,以及学习所应遵循的一些操作性原则、组织管理等环节。狭义: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所采取的具体活动措施与策略。2、中小学生常用的学习方法及运用:小学(制定学习计划;预习;听课;复习;写作业;考试)中学:(阅读;记忆;解决问题;自学;反思) 3、教育研究的类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宏
20、观研究、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 4、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操作原则;伦理原则三)学校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为什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晓知以理,动知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具有知行的统一性 2、德育过程是激发和促进学生思想矛盾发展的过程,具有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结合性3、德育过程是组织引导学生多方面活动与交往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4、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渐进性和长期反复性 为什么:学校德育过程一般包括知、情、意、行等基本成分,知即道德认识,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在德育过程中,知、
21、情、意、行的统一是衡量思想品德形成的标志。是构成人的思想品德的基本因素,由知到行的统一不是自然实现的,离不开情和意等因素的中介作用;在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知、情、意、行等要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所以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晓知以理,动知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结合实际论述师生关系的内涵及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由彼此所处的地位与彼此的交往所构成的角色关系和心理关系。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热爱学生;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理解学生;对学生充满期待;建立教师威信.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决定了教师是学生指导者的
22、角色。为使学生乐意接受指导,必须建立教师威信。教师威信的建立受四大因素的制约:1、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2、人格魅力3、与学生交往的能力4、评价手段的运用(九)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工作存在哪些弊端?你认为怎样才能提高德育工作实效?(1)认识的片面性。对德育功能和地位认识不足,忽视学生个体的发展,存在着思想教育成人化倾向(2)忽视道德行为能力训练,形式主义倾向明显。(3)教育方法机械简单。(4)教育内容较贫乏,重书本理论学习,远离学生现实生活。措施:(1)提高对德育功能和地位的认识,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克服思想教育成人化倾向。(2)遵循德育活动自身的规律,创设积极有效的道德教育情境,加强道德实践,注重德育实效。(3)改变传统德育重说教或惩罚的习惯,忌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学生,善于结合学生面临的具体问题开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4)加重心理品质教育,青春期教育,人生观教育,法规教育等教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