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中的意境之美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是一个具有诗歌传统的国家,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歌遗产。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是古典诗歌艺术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它以丰富深厚的生活内容,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形成古典诗歌的典范,是古典歌诗中的精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唐诗之所以读了让人心旷神怡,心灵陶醉、荡涤魂魄,那是因为艺术形象创造的结果,艺术形象是诗歌的生命,诗歌是用形象反映生活的,是用形象抒发感情的,在诗歌里如果没有诗歌的形象,诗歌就失去了生命价值,诗歌的形象是怎么创造出来的?诗歌的形象创造具有它的独特性,它不仅像散文那样对事物作详尽的描写,也不像小说那样对事物发展过程作
2、具体的叙述,是通过“意境”来构建自己的艺术形象体系的,来抒发自己的主观感情的。宗白华先生说:意境“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也最有世界贡献的一面”说明了意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意境是诗歌艺术形象创造的核心。“意境”中的“意”是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所以意境是主观情感和客观景物相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形象,是主观和客观的产物,是心与物的产物。那么怎样鉴赏唐诗中的意境之美呢?唐诗的意境之美大体上分为三个类型:;“虚实相生”的意境之美;“含蓄朦胧”的意境之美。一“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情景交融是指诗歌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同人物思想感情抒发的结合,是指借客观的景物抒发主观的
3、感情。它也是中国古典诗歌最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在我国许多优秀的古典诗词中,情和景是不可分的。那些流传千古的名诗、名词、名句,情和景确实是“妙合无垠”的。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巅峰,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在唐诗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情景交融是诗歌意境创造的核心。唐诗中的情景交融艺术手法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一) 先写景再抒情,触景生情,由景入情 一年四季有不同的景物,这些景物又有不同的形貌,人的感情是随着景物变化而变化的,诗文是抒发这种变化着的感情的,也就是说,作家是触景生情,作品是有感而发。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
4、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题目里的“董大”,可能是指唐代著名音乐家董廷兰。诗的前两句是写景,写天气骤变,“千里黄云”,北风狂吹,大雪纷飞,象征董大的处境恶劣。后两句是诗人安慰董大的话,意思是说:不要为前途发愁天下认识你的人多得很呢!这两句安慰话看着平常,其实表现了诗人同董大的深厚情谊。(二) 先写情再描景,以景衬情,以景融情 在贺之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诗人一开始写事、议论,其实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含其中。而到第三四句笔墨荡开,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
5、自然涌上心头。于是以景衬情,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了眼前的一派景象中。(三) 情景交替,迂回反复,以景升情 在王绩的望野中。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第一、二句“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表现了他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接着的四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写薄暮中所见的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然而,王绩还没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
6、的人交朋友。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 景 情这一反复,诗的感情更深化了一层。(四) 有景无情,寓情于景,景中藏情一些成功的山水诗中,表面上乍一看,纯粹写景,实质上无不寄寓着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如张九龄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全诗描写的是庐山瀑布水的远景,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手法,取大略细,写貌求神,重彩浓墨,渲染烘托,以山相衬,与天相映,写出了一幅雄奇绚丽的庐山瀑布远景图,而寓比寄兴,景中有人,象外有音,节奏舒展,情调悠扬,赏风景而自怜,写山水以抒怀,又处处显示着诗人为自己写照。二
7、 “虚实相生”的意境之美虚实相生是意境的结构特征。虚与实是一对哲学范畴,在我国古典文论中有广泛的应用,在意境结构论中也表现出来。宋人梅尧臣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这句话含意十分丰富,其中有一层是告诉我们,意境包括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素;一方面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意境从结构看,正是二者的结合。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的第三、四句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表面看来这两旬诗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独特的感受。诗人是把全部感情倾注在这个“孤帆远影”之上。诗人送行,看着友
8、人乘坐的小船,渐去渐远,最后终于消失在天水之间,可是诗人仍然久久伫立,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深挚的友情意托付给江水之中,可是“友情”这个字眼在诗句中找不到,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把无形的情诗化为有形的景物,真正做到了虚实相生的余味无穷的境界。再如乌衣巷诗人自眼前实景写起:只见昔日冠盖如云的朱雀桥,近日已十分冷落,只有桥边的野花野草长得十分旺盛,再写乌衣巷昔日王谢煊赫的宅邸的废墟上,如今建起了许多平民百姓的住宅,沐浴在一片春日夕阳的斜晖里;只有那不解人间沧桑和诗人心中悲苦的燕子,仍在人们眼前翻飞不停,它不知道如今只能在平民百姓家做窝了。这中间野花野草
9、的茂盛,夕阳的灿烂,燕子的忙碌与无知都成了强烈的反衬和讽刺,不知不觉把人们引入了历史的深思。首先浮现在读者脑海的应是通过朱雀桥、乌衣巷这些历史旧址引起的对昔日六朝国都金粉楼台和王谢府第的极盛一时的联想;接着通过昔日繁华和今日荒凉的强烈反差,又形成对历史沧桑的一种感悟。而当诗人用这种洞察历史兴衰的眼光描写历史陈迹时,他发现今日的大唐帝国正步六朝历史后尘而去。显然,它是一首警世之作,诗人发思古之幽情,全是为着现在。这首诗的意境结构十分明显。除夕阳黄昏,春燕翻飞于六朝荒凉旧址的画面是实景外,其余对六朝繁华景象的联想,对历史变化的洞察和领悟,对现实的联想和对比,对大唐社稷的担忧以及诗人忠贞正直的形象和
10、无边的思绪等等,均表现在虚境之中;这数层意蕴均由实境开拓的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得来。由此可见虚境的开拓,才是意境创造的目的所在,意境便是这种虚实相生的产物。再好的虚境,也要由实境得来。虚境和实境看似两部分,但一到艺术表现时,功夫全落到实境的描写上。三“含蓄朦胧”的意境之美意境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和人性情昧的艺术空间,所以在意境美的感悟中,诗人通过有限的形象把握世界人生的无限意味之中。古人说诗无达诂。诗的载体是语言文字。由诗人的语言结构所决定,其诗意的表达往往具有更多的容量,在诗的题材、主体、感情、寓意、美与刺等方面形成许多不同意义的系统。此外,从欣赏者角度考虑, 读者在欣赏中还会以自身的期待视野来丰
11、富、扩充诗歌的内涵,从而产生诗歌的多义性和模糊性。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见与言外”特点的诗歌,往往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多层意义。有的诗在深层意义上表现出哲理性。如苏轼的题西林璧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诗的第一层意义很明显是写庐山景物,千变万化的姿态,身处山中,层峦叠嶂,云雾缠绕,难以识的庐山真面目,但诗中蕴含的深层含义绝不止于此,而是要从欣赏庐山的景色中揭示出一个哲理,即人们观察任何事物都不能为局部现象所迷惑,必须处于超脱的位置,从多方位多角度观察,才能避免片面性,从而认识把握事物的全面真相和本质。诗的朦胧性是多义性的更高境界。如果在一
12、首诗中所蕴藏的意义系统超过三个以上,就在欣赏者的审美心理上构成了意义群,使欣赏者对诗的内涵产生出模糊的、难于捉摸的感觉,从而进入了一种酣畅、舒适、晕美的境界,形成审美心理上的朦胧美。如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小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首诗的每联都是朦胧的。起联两句,聆听锦瑟之繁弦,思华年之往事:音繁绪乱,怅惘难言。千重往事,九曲情肠,形成了诗的多层次的朦胧的内蕴。颔连两句由庄周梦蝶写到杜宇魂化为鸟。庄周在虚渺的梦境中,忽而“梦为蝴蝶 ,栩栩然蝴蝶也”,忽而又醒来“, 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
13、蝶乎 ,蝴蝶之梦为周欤?”这是朦胧的意境。杜宇号望帝,死后化为杜鹃,每年三月啼鸣求偶,口中流血,声哀情苦。诗人写梦迷、写冤禽,所要表达的仍然是朦胧的内心世界的悲戚怨愤。颈联以“泪”、“暖”为诗眼,写了明珠和良玉。月为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形成一个月、珠、泪三者难分难解的朦胧妙境。下一句写的则是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的朦胧景象。朦胧的自然景象所体现出的是朦胧的感情世界。尾联两句更是多层次的,曲折的感情世界的剖析:如此情怀,今朝已化为不堪回首的往事,然而,当初是何等地使人怅惘迷恋啊。通读全诗,我们便会发现:诗人托物传情,一往情深所追求的对象,
14、究竟是一为情人呢,还是某中令其神往、促其献身的政治目标,抑或是其它? 诗人没有明说,也未曾暗示,以至后人在解说此诗时形成了有写爱情、写瑟、写政治、写自伤、写悼亡等说。该诗也被历代诗家称为“锦瑟之谜”。再如李商隐夜雨寄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诗前两句写现实情景,含有离别之愁,后两句写未来相会情景,含有欢聚情绪,写离愁是实,写相聚是虚,作者从现实场景跨越时空想到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未来欢乐的情景。所以虚写未来的欢聚,正是为了衬托眼下的孤寂和思恋,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重聚时的乐。诗人把现在的孤寂、思念和未来的欢聚表达的含蓄朦胧,深婉隽永,达到了“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的艺术效果,为读者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艺术天地,为读者的鉴赏提供了艺术空间,激发了读者的无限的想象力,达到了读者欣赏唐诗的目的。总的来说,不论唐诗所使用的手法如何,唐诗所表现出来的意境都美妙至极而难以言表,吸引着读者徜徉在唐诗的海洋里,尽情享受唐诗的世界。 (注:幼儿教育越显重要,但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