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沙洋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胜**** 文档编号:3113758 上传时间:2024-06-18 格式:DOC 页数:120 大小:2.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沙洋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0页
沙洋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0页
沙洋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0页
沙洋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0页
沙洋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沙洋“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报告沙洋“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报告八闽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10年8月2目 录第一部分 发展基础和发展背景1一、发展基础1(一)“十一五”发展基本情况1(二)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及特征7二、发展背景12(一)优势分析13(二)劣势分析16(三)机遇分析18(四)挑战分析20第二部分 总体战略23一、指导思想23二、基本原则23三、发展定位与目标25(一)发展定位25(二)发展目标27四、发展战略32(一)一大战略目标33(二)三大主攻方向33(三)三大发展领域35(四)六大发展举措35第三部分 空间布局37一、总体布局37(一)总体布局思路37(二)主体功能区划3

2、8二、经济布局40(一)“一核”41(二)“两轴”41(三)“一圈”42三、城市布局43(一)“一心”44(二)“四片区”44第四部分 经济发展47一、农业发展47(一)基本思路47(二)发展重点47(三)发展对策49二、工业发展52(一)基本思路52(二)发展重点52(三)发展对策55三、服务业发展59(一)基本思路59(二)发展重点59(三)发展对策61第五部分 社会发展65一、推进城镇群体系建设65(一)规划城镇群体系65(二)建设中心城市66(三)发展县域次中心69(四)统筹城乡发展71二、推进文教科技事业发展73(一)推进教育事业发展73(二)推进科技事业发展75(三)推进文化事业发

3、展78三、推进社会民生事业发展81(一)发展医疗卫生事业81(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82(三)优化公共服务管理85第六部分 环境发展87一、推进生态体系建设87(一)强化提升生态文明意识87(二)推进主体功能区系统建设87(三)构建永续的资源保障体系91(四)构建生态的休养生息体系93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95(一)基本思路95(二)发展重点95(三)发展对策97第七部分 发展举措103一、突出解放思想,扩大开放103(一)推动区域合作104(二)扩大对台开放104(三)促进对外开放106二、强化招商引资,壮大产业106(一)做大园区107(二)做强项目110三、完善交通设施,凸显区位112(一)

4、提速物流通道112(二)增强汇集功能112(三)形成发展合力113四、聚集城市人口,做旺人气113五、提升服务水平,优化环境114六、加强党的建设,强化保障114115第一部分 发展基础和发展背景一、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沙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发展环境不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改革开放继续深化,各项指标总体完成情况良好,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正逐步迈向宽裕的小康社会,为“十二五”时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十一五”发展基本情况“十一五”以来,沙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

5、济区的若干意见,全力推进生态工贸城市建设,按照县委提出的“提升工业,突破三产,调优农业,做靓城市,构建和谐,加强党建”工作思路,发扬“实说实干,敢拼敢上”的沙洋精神,适应新形势,把握新机遇,谋划新发展,实现新跨越,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攻坚克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呈现出总量壮大、增长提速、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总体发展态势,较好地完成了 “十一五”计划目标任务。见表1-1。表1-1 沙洋“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指 标 名 称“十一五”规划目标2005年2010年评价实绩预期地区生产总值(亿元)突破7342.4594.04提前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13

6、.314.5超额完成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300001750737240超额完成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15:50:3524.7:42.4:32.918.3:53:28.7难以完成城镇化率(%)5247.150有一定难度财政总收入(亿元)5以上3.27.18提前完成地方级一般财政收入(亿元)3以上1.784.5提前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101.320超额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10.119超额完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3左右102.1103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600010462750提前完成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72.410超额完成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

7、理率(%)70以上4890控制在目标内城市污水处理率(%)69以上70有一定难度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0910提前完成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万人)0.90.1931.2可以完成城镇登记失业率(%)5.2以内5.174控制在目标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8.311超额完成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以上10.510超额完成森林覆盖率(%)76以上75.575.5有一定难度人口自然增长率()8以内6.737以内控制在目标内总人口(万人)25.324.2325.3可以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力争8097.5超额完成1、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以来,全县

8、地区生产总值从2006年的48.92亿元发展到2009年的81.42亿元,年均增长14.3%(按可比计算),比“十一五”规划9.5%的目标高出4.8个百分点;人均GDP由20131元增加到33783元,比“十一五”规划30000元的目标高出3783元,人均GDP近5000美元。农业产值由2006年的18.67亿元发展到2009年的25.86亿元,年均增长6.2%(按可比计算),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2006年的58.81亿元发展到2009年的150.34亿元,年均增长36.7%。地方级一般财政收入由2006年的2.1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3.88亿元,比“十一五”规划3亿元的目标多出0.88亿元

9、,年均增长22.7%。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由2006年的39.3亿元提高到2009年的65.84亿元,比2006年增加26.54亿元,年均增长18.8%。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活力日益增强 “十一五”以来,县域经济完成了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蜕变,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也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不断地调整、优化。2009年,全县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呈现工业化社会特点,三次产业比重排列顺序为“二三一”结构。三次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现“一升两降”现象;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9.4%,较2006年下降了4.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3.0%,较2006年提高了8.1个百分点

1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7.6%,较2006年下降了3.9个百分点。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迅速提高,2009年,工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42.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8.1%,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3、基础设施投资加快,区位优势凸显“十一五”以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9.87亿元(2006-2009年),比“十五”增加200.62亿元,年均增长41.6%,比“十一五”规划12%的目标高出29.6个百分点。在重点项目建设中,基础设施项目较多,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不断加快。“十一五”以来,基础设施投资40.64亿元,是“十五”的7.4倍。2009年基础设施投资23.92亿元,其中交通运

11、输投资1.47亿元,同比增长5.2倍,与上年同期交通运输投资下降的局面相比出现了明显的改观;电力投资2.35亿元,增长3.2倍,比上年同期提高了2.9倍,同时全力推进向莆铁路、沙洋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做好沙洋至三明快速通道、厦沙高速公路、南三龙铁路沙洋段等项目前期,抓好大洲大桥、泰和路改造等路网设施建设,构筑现代交通体系。随着这些项目的建设和建成,沙洋的交通区位优势正日益凸显,区域发展条件大大改善。4、城镇化进程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围绕加快城镇化进程,着力扩大规模、提升品位、完善功能,不断增强城镇的带动辐射能力。一是做大规模提高城镇承载力。立足城乡统筹,确立了以城区为核心,青州、夏茂为县

12、域次中心,国道、省道沿线集镇为骨架的三级城镇体系,紧扣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三个关键环节,拉开城市框架,高起点、高品味推进城市建设,促进城镇良性发展。目前,委托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修编的沙洋城市总体规划已完成正在报批,一批乡镇、村庄规划也已完成审批;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建成区达21.7平方公里,近几年以年均约2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张,从北至南初步建成高新产业区、商贸行政居住区、现代物流产业开发区的三大区域;人口进一步集聚,城市常住人口约12万人,城镇化率49.3%。二是做优环境提高城镇吸引力。做好城市绿化,提升夜景设施,落实城市综合管理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城市品味,彰显特色城市魅力。近年来

13、,沙洋先后荣获全省首批文明县城、省级园林县城、优秀旅游县等荣誉称号,并入选中国特色魅力百强县。5、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活力逐渐增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加大,审批环节和办事程序进一步简化和优化,财税、金融、投资等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大力实施“山海协作”和“要素回流”工程,开放型经济发展迅速。“十一五”以来,外贸出口累计达3.53亿美元,年均增长19.1%,比“十一五”规划10%的目标高出9.1个百分点;引进外资8415万美元,比“十一五”规划6000万美元的目标多出2415万美元,年均增长24.3%。6、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推进,成效日益显现。教育事业发展加快,校

14、网布局得到整合优化,素质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积极推进。卫生、文化、体育、妇女、老龄、青少年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明显,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2006年的9504元增加到2009年的15898元,年均增长18.7%,比“十一五”规划6%的目标高出12.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5112元增加到2009年的7128元,年均增长11.7%,比“十一五”规划5的目标高出6.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年均增长15.6。同时,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低保对象实

15、现应保尽保,城镇“三无”、农村“五保”人员实行集中供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贫困家庭子女就学资助等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7、生态工贸县建设全面启动,整体环境质量改善森林、水、土地等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保护,流域治理、城镇防洪建设成效显著,抗灾减灾能力明显提高,生态公益林、“三废”污染防治等生态建设工程全面实施,整体环境质量改善,公众生态意识不断增强,森林覆盖率达75.5%。(二)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及特征1、沙洋经济发展阶段判断根据现有统计数据,从人均GDP、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城乡结构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沙洋目前尚处于属于工业化中期,即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一是基于人均GDP指标分析。根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16、H钱纳里理论,人均收入水平变动反映了工业化阶段。以1970 年美元计算,人均GDP介于280560 美元之间为工业化初级阶段,5601120 美元为工业化中级阶段,11202100 美元为工业化高级阶段,超过2100 美元进入后工业化阶段。见表1-2。表1-2 H钱纳里人均经济总量与经济发展阶段划分时期人均经济总量变动范围(美元)发展阶段按1970年美元计算1140-280初级产品生产阶段2280-560工业化阶段初级期3560-1120中级期41120-2100高级期52100-3360发达经济阶段初级期63360-5040高级期2009年,沙洋人均GDP达到33783元,折算成1970年美

17、元约为831美元。可见,从人均GDP来判断,沙洋目前经济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二是基于产业结构指标分析。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工业化往往是产业结构变动最为迅速的时期,其演进阶段也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表现出来,即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并超过第一产业。当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达到40%60% 时,工业化进入中期。其中还有两个重要的转折点,当第一产业比重降低到20% 以下时,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比重再降低到10% 左右时,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此后二产的比重转为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见表1-3。表1-3 西蒙库兹涅茨三

18、次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阶段关系产业结构(%)工业化时期经济发展阶段一产二产三产33.728.637.7工业化准备期初级产品生产阶段33.728.637.7工业化初期工业化阶段16.139.445.5工业化中期1450.935.1工业化成熟期105040工业化准后期经济稳定增长阶段2009年,沙洋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占GDP的19.4%、53.0%、27.6%。从一产比例来看,沙洋尚处于工业化初期与工业化中期之间的阶段;从二产比例来看,反映沙洋已处于工业化成熟期阶段;从三产比例来看,显示沙洋尚处于工业化准备期。综合来看,沙洋工业化水平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三是基于工业内部结构分析。霍夫曼在工

19、业化的阶段与类型(1931)中,通过对工业化过程中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之间的比较,提出了“霍夫曼定理”,即就是随着工业化进程,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之比是不断下降的。霍夫曼比值越小,重工业化程度越高,工业化水平越高。他把工业化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比重较高,霍夫曼比值约为5;第二阶段生产资料工业发展提速,霍夫曼比值约为2.5;第三阶段,生产资料工业与消费资料工业旗鼓相当,霍夫曼比值约为1;第四阶段,生产资料工业领先增长,霍夫曼比值小于1,标志着进入重化工业阶段。2009年,沙洋轻工业与重工业产值比重为0.65,低于1。根据霍夫曼理论,霍夫曼比值小

20、于1,表明生产资料工业领先增长,标志着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四是基于城乡结构指标分析。城市化与工业化是相伴而生、共同发展的,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而城市化所提供的集聚效应又反过来推进工业化进程。一般认为,在工业化准备期,城市化率小于32.0%;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增长时期,城市化率在工32.0%-65.2%之间;在工业化后期,即经济稳定增长阶段,城市化率在65.2%以上。见表1-4。表1-4 H钱纳里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阶段关系城市化率(%)时期经济发展阶段小于32.0工业化准备期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小于36.4工业化初期工业化阶段小于49.9工业化中期小于65.2工业化成熟期大于65.2工业化后期经济稳

21、定增长阶段2009年,沙洋城镇化率为49.3%,进入36.4-49.9%范围,表明沙洋已进入工业化的中级阶段。综上所述,基于人均GDP、产业结构和城乡结构三个方面的分析,沙洋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基于工业内部结构分析,沙洋则处于重化工业阶段。因此,可以判断:沙洋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并呈现出向工业化后期过渡的趋势。这一阶段,沙洋工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最有力,并且将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发展,高新技术在加速经济增长方面起核心作用,从而带动产业转型,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联动发展。2、沙洋经济发展阶段特征作为处于工业化中期逐渐向中后期阶段过渡的沙洋,其经济

22、发展大致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结构调整是加速经济增长的核心。结构调整在推动工业发展、加速经济增长方面起核心作用。在工业化的不同时期,结构调整的范围和特点不同。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结构调整最频繁,结构变动最剧烈,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最有力,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轻纺工业向以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为主的重化工业升级的同时,服务业比重逐年扩大,将日益成为带动经济成长的支柱产业。 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在工业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上,不同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重要性相对不同。在工业化中期,资本投入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角,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但总的趋势是逐步下降的。而因技术进步引起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

23、上升,到工业化持续发展时期,它已取代资本而成为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因素。中间需求是总需求增长的主因在各类需求中,中间需求(或者生产需求、投资需求)的增长是总需求增长的主角。在工业化中期,相对于国内最终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来讲,中间需求的增加是制造业迅速成长、产业链拉长的主要原因。此外,社会公共需求快速增长,要求高度重视社会公共服务制度体系的建设。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保障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需要一个相对公平合理的分配格局。在工业化中后期,随着农业人口的减少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下层阶级人口也迅速减少,现代职业阶层和新中产阶级不断增加,居民收入不平等现象会不断改善,基本实现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步提升

24、。可见,沙洋经济社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正面临着一系列深刻的变化,结构调整、技术进步、投资消费、社会公平都成为沙洋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主题,而这些正是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题内容。换言之,“十二五”期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将沙洋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无论是经济发展方式,还是社会发展方式,都需要作出战略性调整。二、发展背景“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福建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三明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海峡西岸

25、经济区决策部署的实施意见及沙洋贯彻落实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决策部署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推动沙洋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又好又快发展,推动结构调整、加快经济转型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时期。(一)优势分析1、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积累丰富经验。沙洋在“十一五”的实践中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对“十二五”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实践证明,坚持科学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加快发展的两大重要抓手,坚持项目带动是促进发展的基础,坚持对外开放和改革创新是激发活力的根本。这些都为“十二五”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奠定了良好基础。2、海西中部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凸显。沙洋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位于福建省中部偏北,闽江支流沙溪

26、下游,又称“双肩挑两市”,与三明、南平两个工业城市相邻。沙洋城区周围多为丘陵,平均海拔高度为130160米之间,便于城市的规划、建设和拓展,适宜人居,是福建中部不可多得的投资兴业和居家旅游的宝地,可建城区面积达100平方公里左右,有望形成沙溪流域的经济繁荣带,成为海西中部发展的战略新高地。3、海西中部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确立。沙洋是国家交通部确定的新一轮规划中公路运输枢纽之一。近年来,随着福银高速公路、泉三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沙洋基础设施实现了跨越性发展,已赫然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之一。“十二五”期间,一系列重大交通工程向莆高速铁路和中心枢纽站、南三龙城际铁路、厦沙高速公路、沙洋至三

27、明快速通道、沙溪五级航道及港口、三明沙洋机场等将陆续建成,沙洋与福州、泉州、厦门等大城市和海峡西岸港口群联系更加紧密,融入省内沿海2小时经济圈,成为湘、鄂、赣等内陆腹地至福建出海口快速通道上的重要节点,沙洋的对外通达性将得到根本性提升。4、海西中部特色产业园区优势凸现。沙洋2001年4月开工建设金沙园,2006年6月开始建设金古园。经过几年的发展,随着大亚木业、厦工三重、三和番茄加工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产,两大特色产业园区已初具规模,已形成机械制造业、林产加工业、生物化工等三大产业集群,200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7.1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8.0%,已成为推动沙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并为未

28、来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园区平台。此外,2009年开始规划建设海西三明现代物流产业开发区,该开发区地处枢纽,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为现代物流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5、独特的区域文化带动效应显现。改革开放以来,沙洋人秉承“实说实干,敢拼敢上”的沙洋精神,经济社会蓬勃发展,始终走在三明前列。“十一五”期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带领下,团结拼搏,发扬“实说实干,敢拼敢上”精神,克服了要素制约、金融危机、自然灾害等一个个难关,实现了经济社会在全市率先发展的态势。实践证明,“实说实干,敢拼敢上”的沙洋精神正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创业激情,上下一心、团结奋进的发展格局已经形成。在新一轮发展实践中,沙

29、洋“实说实干,敢拼敢上”的区域文化将有力支撑沙洋人民根据新的形势,立足新的实践,不断探索出沙洋新一轮发展的思路。6、生态资源及后发优势明显。一是水资源充足。水资源总量可达15.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可达6485立方米,高于全省人均占有水量近一倍。二是土地和林木资源丰富。耕地面积16331.1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1%,人均耕地面积1.02亩;园地面积6527.1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4%;林地面积达147673.1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5.5%,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活立木蓄积量达1193.44万立方米。三是矿产资源星罗棋布。目前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29种,其中能源矿2种,金属

30、矿8种,非金属矿19种,已开发被广泛利用的矿种9种,大型矿床1处,中型矿床4处,小型矿床16处。四是生物物种多样性分布区域广。县内拥有植物156科917种,属国家级保护植物12科21种;鱼类47种;野生动物249种,鸟类15目35科172种,兽类6目14科34种,两栖类14科43种。由于生态环境得到较好保护,由此而来的后发优势将得到极好的显现。(二)劣势分析“十一五”以来,沙洋经济社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1、生产要素制约明显。一是工业园区建设资金短缺,企业融资困难。沙洋地处山区,山坡地多,平整土地,完善园区基础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资金短缺仍是制约园区开发建设的瓶颈。从企

31、业角度看,一方面部分中小企业因厂房、土地等两证未办理,抵押困难,融资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影响,资金回笼困难,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企业资金周转,阻碍了企业发展。二是存在人才短缺和招工难问题。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沙洋企业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目前沙洋人才市场无法满足企业用工需求,特别是机械制造产业需求的切割工、冷作工、电焊工、钻工、镗工、专业起重工等技术工人的储备、培养不足,企业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短缺。2、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较重。从三次产业的构成来看,2009年第一产业比重为19.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比重仅为27.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14个百

32、分点,这说明沙洋还待进一步加快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从沙洋2009年的三次产业发展形势来看,GDP总量增长迅速,年均增长速度达14%,但第三产业发展年均增长速度为12.1%,慢于经济总量扩张速度,说明沙洋近年来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一直难以突破。此外,在工业结构中精深加工产品少,产业链条短,节能减排任务重。通过比较可见,沙洋的三次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升级任务较重。3、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沙洋的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城乡统筹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压力很大。一是,社会结构调整滞后于经济结构调整。沙洋工业化

33、已进入中后期阶段,而城市化还处在初期阶段。二是,社会事业管理相对落后。沙洋的社会事业管理不善,软件建设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低,就业和社保问题突出,解决民生问题任务繁重。三是,社会事业的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滞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社会事业的管理体制却还没有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做相应的改变。多数事业单位还在按计划经济体制时形成的体制在运行,效率低、成本高、服务质量差。这些问题和困难将继续影响着“十二五”的发展,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努力加以解决。(三)机遇分析1、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的新机遇。在中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提下,调结构、发展新兴产业无疑具

34、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可以预见,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实施阶段的工作将贯穿整个“十二五”时期。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将创造出新产品、新技术和新产业,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引发新的产业调整转移,而且将创造出对绿色产品、节能环保技术和设备等方面大量新的需求,带来更多贸易和投资机会。为此,沙洋应抓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历史机遇,适时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调结构和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的步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可带来更多的贸易和投资机会。2、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重组带来的机遇。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在加快经济发展方

35、式转变的进程中,面临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国内发达地区如长三角地区的工业正向内陆地区进行梯度转移,三明市区的第二产业也逐步移向沙洋,沙洋充裕的土地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也吸引着工业项目的进驻。为此,沙洋应创造机会,主动对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与重组,进行拜访和洽谈活动,吸引大项目的入住,深度挖掘国际国内市场,以迎接国际国内产业重组和资本转移机遇的到来。3、海西先行先试重大战略带来的新机遇。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有力提升了福建在全国经济发展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为福建省加快发展带来了历史的新机遇。2010年春节期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福建时发表重要讲话,又一次吹响海西跨

36、越发展的号角。总书记此行对新形势下两岸关系寄予了厚望,对台胞释放了极大的善意,极大地鼓舞了台商扩大投资福建的热情。可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国家大局,也是福建发展的重大机遇。面对这些有利条件,沙洋应抓住大好机遇,抓住难得历史机遇,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中贡献自己的力量。4、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带来的新机遇。当前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着力点之一就是通过增加投资扩大内需,促进发展。国家的“十二五”规划将进一步把扩大内需作为主攻方向,这将给沙洋加快发展、追赶发达地区提供难得机遇,也给沙洋的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

37、提供了利好机遇。 5、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新机遇。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大规模的购买汽车、住房等大宗商品。一般说来,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进入到这个时期的时候就是消费结构升级的时期,消费结构的升级也意味着很多新的需求、新的产业空间的出现。这对沙洋来说就要抓住发展经济、发展产业的机遇,满足新的消费需求。6、南平市行政中心转移带来的新机遇。南平市实施“东扩”战略,带动经济和社会事业项目向新区转移,但人口却无法实现东移,这对沙洋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沙洋可通过加快发展现代商贸业、休闲旅游业等服务业,吸引、辐射南平市西南区域的人口。7、三明市县一体化战略带来的新机遇。三明市提出的三明沙洋

38、市县一体化发展战略,为沙洋提供了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机遇,沙洋可优先承接三明“退二进三”的产业转移,也可大力发展沙洋三明之间的城际快速通道,有利促进市区、沙洋经济持续增长。(四)挑战分析1、国际金融危机后续影响带来的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再平衡调整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世界经济难以重现危机前几年的快速增长,外需减弱将制约我国主要出口市场。此外,各国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纷纷加强贸易、投资和金融保护措施,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际资本流动,制约了跨国并购和多边贸易谈判。为此,我国外贸出口将面临更多外部因素制约,难以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带来的

39、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随着后京都议定书时代的到来,“十二五”时期我国将面临更大的减排压力,不仅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硬约束增大,而且发达国家也会从各方面施压,要求我国承担减排责任,这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沙洋正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工业占经济比重超过50%,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在工业中占有相当比重,导致环境污染特别是水污染问题比较严重,节能减排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3、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面临的挑战。从发达地区及周边地区发展态势来看,沙洋承接产业转移面临严峻挑战。一是招商引资竞争日趋激烈。在国内经济回暖的背景下,各地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层出不穷,从财政补贴到税收

40、减免,从廉价土地出租到免费提供户口指标等等,竞争日趋白热化。二是发达地区对产业转移项目进行拦截。发达地区一方面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寻找新的高附加值产业;另一方面,出于“一盘棋”考虑,大力提倡市区向郊区转移,优先向同省欠发达地区转移。三是周边市县对产业转移项目争夺日趋激烈。沙洋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与周围县市比较具有土地资源和交通条件上的优势,但由于大多农村劳动力外出经营小吃,沙洋劳动力缺乏,在某些方面还与他们有一定差距。而沙洋与周边县区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项目上也存在竞争,对产业转移项目的争夺是县承接产业转移战略的严峻挑战。第二部分 总体战略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

4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落实“强化主轴”发展战略和“提升工业,突破三产,调优农业,做靓城市,构建和谐,加强党建”的发展思路,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大局,加快市县一体化进程,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着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着力推进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两岸交流合作,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海西中等规模工贸新城建设,促进沙洋经济社会进入科学跨越发展期。二、基本原则1、科学发展原则科学发展原则强调从实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在发展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环境保护等重大关

42、系。2、协调发展原则要把统筹兼顾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好发展中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的关系,促进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城乡区域发展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3、创新发展原则创新发展原则强调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在发展中要树立战略眼光,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明确发展主题,突出发展主线,增强规划的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和可操作性。4、绿色发展原则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谋划发展,强化全社会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发展循环

43、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5、优化发展原则优化发展原则强调县域内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在县域内要推动各类资源的整合,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功能定位和产业基础,突出比较优势、产业特色,促进优势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三、发展定位与目标(一)发展定位在“十二五”期间,沙洋应充分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努力把沙洋建成“海西中等规模生态工贸新城和海西中部新兴产业集中地、重要物流集散地、一流休闲宜居地”(一城三地),争当三明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增长极的“排头兵”。1、总体定位:一城“一城是指将沙洋建成中等规模生态工贸新城。一城建设要十二五”期间,沙洋要以“提升工业,突破三产,生

44、态宜居”为基本发展思路,以“工贸双引擎”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力争使沙洋人口规模达到40万人,到2017年跻身全省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县”。把沙洋建设成为“工贸繁荣、物流畅通、生态休闲、和谐宜居”的“中等规模生态工贸新城”。一是工贸繁荣要把沙洋建设成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均衡发展且处于三明前列的城市;二是物流畅通要把沙洋建设成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重要物流集散城市;三是生态休闲要把沙洋建成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相互交融的休闲者的游园;四是和谐宜居要把沙洋建成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社会和谐的安居者的家园,使之成为经济持续繁荣、社会和谐稳定、文化丰富厚重、生活舒适便捷、景观优美怡人的城市,是具有公共安全的城

45、市,是最适合人们居住的城市。2、具体定位:三地把沙洋建成“海西中部新兴产业集中地、重要物流集散地、一流休闲宜居地”。一是海西中部新兴产业集中地。充分发挥沙洋区位、交通、生态、人文优势,分层次、有重点地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培育形成现代物流、现代商贸、休闲旅游三大新兴行业,大力发展金融、商务、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公共服务业,建成海西中部新兴产业集中地,使之成为三明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者和排头兵。二是海西中部重要物流集散地。要培育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三明(沙洋)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建设立体化、枢纽型的交通运输系统和综合性信息中心,打造综合交通、现代物流、区域协作等枢纽,建成服

46、务周边地区发展的海西中部重要物流集散地,使之成为湘、鄂、赣等内陆腹地至福建出海口快速通道上的重要节点,福建省四个重点交通运输枢纽城市之一,将沙洋建设成为闽中通道。三是海西中部一流休闲宜居地。要充分发挥沙洋的生态优势,坚持以人为本,确保人口、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把沙洋建成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社会和谐的休闲者的乐园和安居者的家园。(二)发展目标依据以上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发展定位,参照国家提出的“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沙洋的“十二五”发展目标和主要指标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指标、经济结构指标、民生改善指标、资源环境指标和公共服务指标。具体如下:1、经济发展指标该类指标综合反映“十二五”期间沙洋经济增长情况,这一类指标选用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人均GDP、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额、规模化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比率等10项经济指标。沙洋“十二五”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期性目标为15%(福建省“十二五”规划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