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 录第一章 总 论2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6第三章 市场分析11第四章 建设地址及条件14第五章 建设方案16第六章 节能措施34第七章 环境保护36第八章 消防及安全防护38第九章 项目组织管理与劳动定员44第十章 项目招投标46第十一章 项目进度建议50第十二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51第十三章 经济评价56第十四章 结论60第一章 总 论1、项目概况1.1项目名称: 储棉有限公司棉花仓储扩建项目1.2项目承办单位:山东某某储棉有限公司1.3项目建设地址:夏津县南城镇城东经济开发区1.4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该项目为山东某某储棉有限公司棉花仓储设施扩建工程,设计仓储容量5万吨。该项目总
2、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其中:建设仓储仓库10栋,建筑面积18500平方米;办公楼及职工宿舍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监控室、配电室、器材库、机修房、消防泵房、磅房、门卫室、等附属设施建筑面积500平方米。1.5项目实施进度:建议该项目建设期为一年。1.6总投资及资金来源:该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资金来源:项目所需资金分两条渠道筹集,一是企业自筹资金1800万元,占总投资的60%;二是申请银行贷款1200万元,占总投资的40%。2、夏津县概况夏津县位于北纬3655-3710、东经11545-11616,地处鲁西北平原,北依德州,南邻聊城、临清,东连济南,西隔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与河北省相望。夏津
3、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县志曰:左环马马颊、右带卫河、古堤绕乎东南、沙河纵贯全境。唐、虞、夏、商周属兖州,春秋战国为赵、齐、晋会盟之要津。西汉初设鄃城,西汉末王莽鄃为善陆,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为夏津。自设鄃县至今有进2000多年的历史。全县东西长39公里,南北宽32公里,辖银城办、北城办、南城镇、东李镇、苏留庄镇、新盛店镇、郑保屯镇、白马湖镇、雷集镇、宋楼镇、香赵庄镇、双庙镇、田庄乡、渡口驿乡10镇2乡2街道办事处507个行政村,总面积871.9平方公里,人口50万,其中农业人口44万,占总人口的91.7%,以汉族为主,占99.9%,另外有回、蒙、朝鲜、满等少数民族。夏津历史上文物
4、古迹较多,著名古迹有:窦建德兵站遗址、三山井、玉石井、琉璃井、栗祁墓、白龙王庙汗墓、城隍庙、孔庙、地藏寺、岳庙等。黄河故道生态园,万木葱茏,鸢飞草长,胜景迷人。“将台雄风”、“梨园晓月”等名胜景点,更是让游人流连忘返,叹为观止。常见的民间艺术形式有龙灯、彩车、旱船、高跷、架鼓、秧歌等。地方戏曲有哈哈腔、夏津小调;新民歌和剪纸艺术闻名省内外。夏津主要曲种有山东大鼓、河西大鼓等。吹打动是夏津民间娱乐形式之一。全县有影剧院两处,夏津地处黄河冲击平原,地势自西南向东北缓慢倾斜,坡度在1/5000-1/8000之间,最高点与最低点海拔差10.5m。土地肥沃,光照充足,物产丰富。夏津县属暖湿带半湿润大陆气
5、候,四季变化明显。年平均气温12.7,年极高气温41.7,极低气温零下22.5冷热、干湿明显。晚秋经常出现干旱,干旱对于喜温好光的棉花影响比其他作物小,这是夏津种植棉花历史悠久的气候原因。盛产棉花、杂果、地瓜、蔬菜等作物。棉花是夏津的特色作物,植棉历史悠久,素有“银夏津”之称。棉花产量曾两度突破百万担大关,是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和棉花出口基础县,列全国棉花百强县第54位。夏津县境内栽培以棉花、小麦、玉米、谷子为主。林果业是夏津县又一支柱产业,盛产苹果、梨、桃、杏、葡萄等十几个品种。老鸹枕头杏,馥郁醇美,世产珍品;夏津大桑葚,汁浓味甘,声明远馨,“杂果之乡”名副其实。近年来,以三倍体毛白杨为主的工
6、业用才材林发展迅猛,是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和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蔬菜种植有4个品种荣获全国绿色食品称呼,被评为“国家级三绿”工程示范县。畜牧改良和规模饲养成绩显著,大牲畜存栏量达到31万头,是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县,苏留在黄牛市场是鲁西北最大的黄牛专业市场,日交易量3000多头。青银高速、308国道、315省道和德商公路穿境而过,京九和京沪铁路距县城仅有20公里和30公里,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植棉历史悠久,是全国优质棉生产和出口基地,常年植棉65万亩,总产120万担,稳居全国棉花生产县十强,素有“银夏津”之美誉,被评为国家级优质棉标准化生产基地。近年来,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全县形成了棉纺织、
7、面粉加工、植物油加工、造纸、工艺品等特色产业,被评为山东省十大产业集群和山东省县域经济十大高效农业聚集园区之一;被国家食品工业协会评为全国食品工业强县。3、承办单位概况夏津县博新仓储贸易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货物仓储,仓单质押贷款业务的公司。凭借公司自身的资金实力和良好信誉,与各银行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为生产企业和贸易公司提供周到、快捷的服务,以缓解企业压力,保证正常生产经营。目前公司已与多家企业和公司跨地区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仓储和仓单质押业务及进出口代理业务。公司以“诚信共荣、服务至上、以人为本、合作共赢”为企业的经营理念,根据客户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扩展仓储和仓单质押
8、贷款服务项目,实现共赢。4、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1)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2)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3)夏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4)工程设计节能技术暂行规定(GBJ6-85);(5)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JJ36-79);(6)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GB5083-85);(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8)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9)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10)建筑防雷设计规范;(11)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版);(12)国家及地方的有关政策、法规;(13
9、)项目单位提供的有关本项目的基础资料;(14)项目单位委托我公司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委托书;5、可行性研究范围针对项目的特点、任务与要求,对其建设的背景、建设的意义和市场需求状况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在项目建设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项目的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建设资金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深入分析论证了本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经济的合理性与实施的可行性。其主要内容如下:(1)市场分析与项目建设规模(2)建设条件与选址(3)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4)经济效益分析(5)项目的结论及建议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2.1项目提出的背景2.1.1我国棉花物流业存在的问题我国是世
10、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与消费国,棉花产量占世界产量的1/4,使用量占世界消费量的1/3。棉花物流业连接着棉花的生产与消费,在棉花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棉花物流业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国产棉和纺织品国际市场竞争力提升的瓶颈。虽然近几年我国棉花物流在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和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很落后,与现代流通体制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棉花物流系统性差,物流效率较低棉花产业本身即成了一个完整的棉产品供应链系统:棉花种植 采摘籽棉收购棉花加工皮棉打包销售仓储运输棉纺织用棉。由于供应链各环节相互脱节,物流系统性差,未能真正产生协同效应,棉花
11、产业体系的整体效率不高。(2)搬运技术装备落后,标准化程度较低我国许多地区籽棉销售主要靠农户,棉花运输工具混杂,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装备,如籽棉运输有人力车、拖拉机和汽车等;皮棉运输主要通过汽车和火车运输。棉包装卸、搬运和再包装等物流环节多为人工作业,导致效率低、 破损大和成本高。我国棉包包型尺寸和质量不统一,虽然I型包已经与国际通行的标准棉包接轨,但II型和III型包同时存在,给棉包的装卸和运输带来很大不便,无法按照标准程序使用标准工具进行物流操作。(3)信息化程度低,信息资源不能共享涉棉企业信息化程度低目前,绝大多数企业在籽棉收购中采用手工记录和人工结算,在加工中采用手工记录数据以及手抄码单报
12、表等落后方式进行信息的采集和保存,致使效率低下,信息清晰度差,难以进行查询统计。信息渠道不畅目前还没有一个畅通的渠道来收集、整理和发布棉包信息,致使已经实现信息化的棉花加工厂数量还比较少,而且棉包的条码信息在流通的各个环节还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信息资源不能共享缺乏把政府、市场、客户和生产者联接起来以及将各地区信息连接的棉花信息网络体系,市场供求信息不能快速传递。对农民的信息服务不到位棉农居住分散,沟通渠道不畅,网络在乡村出现断层,许多信息难以收集和传递。(4)缺乏专业棉花物流组织和配送中心目前,我国专业化棉花物流组织不多。方便快捷的网上棉花交易给棉花用户提供了充足适宜的货源,但棉花运输配送则成
13、了一大难题。按照传统的运输模式,棉花的运输以公路运输为主,跨省市地区的长距离运输则主要靠铁路运输。然而,公路运输方便灵活,但价格高,规模小;而铁路运输线长,费用低,申请车皮耗时费力。因此,目前任何一种单一的运输模式都难以独立完成全国范围的棉花配送。为确保棉花货畅其流,发展专业物流配送中心势在必行。受诸多因素影响,辐射全国范围的棉花专业物流配送中心尚未形成。2.1.2中国棉花物流体系的现状(1)棉花流通体制不断完善,交易方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自2001年我国棉花市场放开后,打破了由供销社系统垄断经营棉花的传统模式,逐步建立起了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棉花流通体制。一些棉花加工龙头企业、民营企业、棉花经纪
14、人和棉花协会等中介组织也参与到棉花流通中来,使棉花流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棉花交易方式由传统的看货定价交易发展为现货交易、市场交易、网上交易和棉花期货交易等多种交易方式,这标志着我国棉花交易从传统的现货交易走上了多元化的交易模式。棉花流通体制和交易方式的改变推动了我国棉花物流业的发展,使之向与新的流通体制和交易方式相适应的方向发展。(2)棉花质量检验体制的改革促进棉花物流现代化2003年12月17日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五部委联合下发的发改经贸20032225号文件,正式启动了我国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改用国际通用棉包包型,在加工环节采用快速检验仪实行仪器化公证检验,并对成
15、包皮棉逐包编码实行信息化管理。这次改革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总量控制,适度竞争”的原则,从我国棉花产需发展和棉花加工企业的实际出发,按照国家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的要求,引导棉花加工业进行设备更新改造,提高加工效率,实行仪器化公证检验。可见,改革为我国棉花行业规范棉包包型以及在加工检验环节与国际接轨,为实现棉花物流的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山东某某储棉有限公司认识到我国棉花物流业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国产棉和纺织品国际市场竞争力提升的瓶颈。面对夏津县棉花物流配送产业的现状,山东某某储棉有限公司提出了本项目,拟在采购、仓储、配送、流通、管理、专业化和信息技术应用程序等方面使夏津县棉花物流配送
16、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形成可为夏津县及周边区域提供准确快速的棉花配送的新格局,从而为确保夏津县棉麻纺织业的快速发展,为促进夏津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2.1是提升夏津县棉花仓储能力的需要夏津县植棉历史悠久,是全国优质棉生产和出口基地,常年植棉65万亩,总产120万担,稳居全国棉花生产县十强,素有“银夏津”之美誉,被评为国家级优质棉标准化生产基地。夏津县中小型棉花企业众多,由于没有专业的棉花产品仓储公司。一直以来棉花的仓储方式主要由企业自己存储,棉花的存储除专门的棉库外,还需配套安装消防、通风等设备,修建棉库对中小棉花企业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棉花的仓储难题也困扰
17、着当地的棉花企业。山东某某储棉有限公司棉花仓储扩建项目,通过专业、规模的仓储服务,能够解决当地中小棉花企业的仓储难问题。2.2.2是改善夏津县棉花流通的需要以往棉花的运输方式主要为产地企业与纺织企业之间的小规模运输,不仅运输周期长,成本也较高。山东某某储棉有限公司棉花仓储扩建项目,通过快捷、规模、专业的运输,畅通棉花从产到销的渠道,从而有效改善和优化夏津县棉花流通市场环境,拉近产销之间的距离。2.2.3是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中国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十多年中,棉花贸易方式发生了巨变。一是供需双方自由棉花贸易往来;二是棉花进口贸易大幅增加;三是出现中远期棉花现货贸易方式以及棉花期货交易;四是国
18、家吞吐储备机制逐渐健全。与发达国家相比,实现传统贸易方式的彻底变革必须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完善的棉花物流体系,才能为贸易各方提供保管、分拨、运输、保险、装卸等多方面的统一服务。2.2.4该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该项目符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第一类“鼓励类”第二十九条 “现代物流业”第1款“粮食、棉花、食用油、食糖、化肥、石油等重要商品的现代化物流设施建设”,属国家鼓励发展产业,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 2.2.5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当地利税大户,同时还可以带动并促进夏津县及周边县市其它相关棉花产业的迅速发展;对于解决当地富余人员就
19、业,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将起积极作用,社会效益十分显著。本项目建成后,将使年仓储棉花能力达到5万吨,这对提高山东某某储棉有限公司的市场综合竞争优势,加快促进当地农业产业化进程,为企业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三章 市场分析3.1市场分析3.1.1全球棉花的生产情况1961年以来,全球棉花的种植面积基本维持在4.5亿5亿亩之间,总产量由原来的1000万吨增加到目前2000万吨以上。一般来说,全球年均棉花产量在2000万吨以上。2008/2009年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全球棉花生产量有所减少,但仍维持在2000万吨左右。2010年全球棉花产量在2500万吨左右。3.1
20、.2全球棉花的消费全球棉花消费从1999年起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目前棉花消费达到2200万吨左右,棉花消费最多的五个国家依次是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美国和土耳其,另外欧盟和东亚也是棉花的主要消费地区,上述国家和地区的棉花消费量占全球总消费量的80%左右。2008/2009年,棉花消费量由上年度的2145万吨,减少至2000万吨。3.1.3全球棉花库存情况近几年,全球棉花市场总体是当年产需缺口较大,库存继续减少。根据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ICAC)分析,2008/09年度,全球期末库存为1131万吨,库存消费比回升至46%。通过对全球2008/2009年度棉花市场供需形势分析,年度全球棉花供需基本
21、平衡。2008/2009年度,产量与消费量均有增加,全球供求基本平衡。3.1.4我国棉花的消费我国棉花的消费量位居全球第一,棉花以直接供应棉纺工业为主。棉农自用部分一般局限于絮棉,用量较为稳定,因而,棉花的商品率很高,棉纺工业的发展状况构成了棉花需求的基本格局。1980年以后,我国沿海城市建立起发达的棉纺加工业,我国棉花主销区位于沿海及中心城市,如京、津、沪、广东等地。分省来看,江苏、山东、河南、浙江等省份的棉花消费量排名靠前。加入WTO后,我国纺织品及服装的生产优势逐步体现出来,出口量逐年递增。国内棉花需求近10年来一直稳步增长,纺纱量1999年为566万吨,2004年达到了1263万吨,增
22、长了123%。2004/05年度,国内棉花需求892万吨,其中纺织用棉856万吨,军需民用絮棉20万吨,加上棉花正常出口0.5万吨,全年棉花总消耗量892万吨。2008年国内棉花消费持续增长,棉纱、棉布产能大幅增加,发展势头稳健,国内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总体形势看好。夏津县历史上就是我国主要的产棉区,适宜棉花生长。由于抗虫棉品种和其他新技术的推广,棉花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60万亩左右。加之棉纺织产业的发展,对棉花的需求量将会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因此,建设棉花仓储项目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为本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提供了保障。今后几年我县也将大力扶持棉花产业的发展,这些企业将会对现代化物流配送服务形成巨
23、大需求。夏津县棉花物流配送业目前处于萌芽时期,物流配送市场发育程度低,物流配送基础设施尚待完善,物流配送企业仍处于发展探索时期,离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业要求差距甚大。总体来看,夏津县是我省重要的棉花种植、加工、纺织产业城市和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区域,经济相对发达,交通便利,具备了发展现代棉花物流配送业的重要物质和环境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夏津县棉花加工企业将会形成对现代棉花物流配送业强大的需求压力,现代化棉花物流配送业在夏津县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山东某某储棉有限公司实施棉花仓储扩建项目,其市场是有一定的保证。第四章 建设地址及条件1、项目地址该项目建设地址位于夏津县南城镇城东经济开发区,该区土地平
24、整,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2、场址建设条件2.1地形、地质、地貌条件该项目厂址的场地地形平坦开阔,无坑塘,无不良地质作用,周围无污染源。土层埋深2.5-3.2米处,为粉红粘土。拟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级为第一组;综合判定场边土的类型为中软土,建筑的场地类别属 II 类,属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2.2气象条件夏津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年平均气温12.7C,年极高气温41.7C,极低气温零下22.5C,冷热、干湿明显。冬季多北风,干冷、雪雨多,平均气温零下2C左右;春季多风有雨;夏季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集中,对小麦的
25、生长十分有利。据30多年的气象统计,夏津县全年降雨量平均为565.5毫米,约67%集中于夏季;全年日照时间平均为2599.1小时,年总辐射量123.4卡/平方厘米。2.3建筑材料来源山东、河北均为是全国著名的建材基地,有着丰富的建材资源,各种沙石料储备丰富且运输便利,运程较短,水泥钢材就近采购,供应木材也可在当地市场购得,可满足工程需要。因此项目建设所需材料有保障。2.4交通运输及公共设施条件2.4.1交通运输夏津县地处山东省西部平原、鲁冀两省交界处,青银高速、308国道、315省道和德商公路穿境而过,京九和京沪铁路距县城仅有20公里和30公里,交通区位优势明显。2.4.2公共设施条件通讯条件
26、夏津县通讯设施配套已完成100000门程控电话系统工程,拥有程控交换等现代化通讯设施和技术,开通国内、国际直播及有线、无线电话,用户可直播因内各大中城市和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本工程利用这一条件,直接引入程控系统的外线,作为行政管理电话,厂内另设生产调度电话和火灾报警系统。供电该项目用电由县供电管网提供。给水该项目用水量少,均由自来水公司提供。排水地面冲洗水和生活废水的排放。地面冲洗水、生活废水,经臭氧生化处理后达到排放标准。雨水由雨水暗沟排到厂外雨水管网。第五章 建设方案1、设计方案1.1设计原则本设计遵循适用、安全、经济、美观及节约用地的设计原则。以技术先进、着眼发展的指导思想,合理确
27、定仓型,工艺流程和设备选型,努力实现主要设施的标准化、系列化和现代化的目标。1.2总平面布置1.2.1按照进出粮工艺要求,平房仓间距16m。1.2.2功能分区明确。库区按功能分为仓储区和库前区两大区,互不干扰。1.2.3总平面布置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和土地利用率要求。1.2.4根据工艺要求,库区设大门两个。1.3贮棉工艺及主要设备选择贮棉工艺设计方案:采用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安全贮棉工艺,主要包括棉花输送、棉花情况检测、机械通风三大部分。其中棉花检测采用达到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的新工艺。使棉花更方便、快速地进出棉花仓,并保证棉花在长期贮存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选择设备的原则是,对已有国家标准要求的一
28、定要严格符合国家标准。目前还没有国家标准要求的要达到棉花仓储设施的质量要求。1.3.1棉花输送主要由地中衡、大型带式输送机,从棉花进库到发运出库整个输送过程,全部实行机械作业,减少了操作人员数量,提高了棉花质量和劳动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而且能够准确方便地计算进出棉花数量。1.3.2棉花情况检测棉花情况检测系统由计算机监控机、监控分机、分线器、测温电缆、仓温仓湿传感器、气温气湿传感器、库内通讯电缆、库外通讯电缆组成。在库区范围内,将各个单独仓库的棉花情况检测设备通过软件、硬件连成局域网,在储藏的过程中实现棉花情况自动化检测。系统具备单仓测试、多仓测试、定时自动巡检、数据远程传输,数据储存与检索
29、、自动智能棉花情况分析、表格曲线显示、打印,具有检测速度快,监测范围广,检测重复误差小等特点。在收购过程中配备必要的先进棉花化验设备,如水分检测仪、容重器、降络仪等。1.3.3通风系统由离心通风机、通风道和轴流风机组成。通风可以改变棉花仓或棉花堆内的空气性质,排出棉花堆内的积热,具有降温降湿作用,防止出现由于棉花堆内湿热扩散引起水分转移而导致的揭露现象,从而可以保护棉花品质,延长棉花安全储存期。棉花仓采用下送上排通风方式,根据棉花情况检测的结果分析,须降温降湿时,可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是打开上部轴流风机通风,还是打开窗户、通风口,利用离心风机通风道进行通风或二种通风方式并用。1.4仓型选择1.4
30、.1为满足棉花仓储设施的要求,适于长期储存,选用密肋、空腹墙体砖混结构,保温承重合一,即节约用地,又降低了通风造价。1.4.2按照棉花仓储设施建设的要求。1.4.3仓型特点:保温能性能好,防鼠、防虫、防雀、防水、防潮、配备通风与棉情控制系统。1.5地基处理依据项目单位提供的地质勘测报告提供的数据,自上而下表层为粉质粘土及杂填土4-5米厚;粉土:粉质粘土;地基承载力标准值为表层土fk=120kpa,天然地基不能满足上部仓库主体对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根据经验,采用水泥系深层搅拌法处理地基,既经济又能满足强度和变形的要求,可达到理想的效果。1.6设计仓容设计总仓容为5万吨。2、工程方案该项目总建
31、筑面积20000平方米,其中:建设仓储仓库10栋,建筑面积18500平方米;办公楼及职工宿舍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监控室、配电室、器材库、机修房、消防泵房、磅房、门卫室、等附属设施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功能设置如下:2.1计算机网络及信息管理系统仓储设施信息管理系统由信息平台子系统、业务管理子系统、管理决策系统组成。系统将综合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决策分析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在统一的信息平台上实现储运全流和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以符合标准化和开放性为原则,充分考虑先进性、实用性、可靠性、经济性、准确性、可扩充性、可维护性和安全保密性的特点。在办公综合楼内设置计算机信息中心。2.2信息平台网络设计
32、2.2.1信息网络结构采用TCP/LP网络协议,利用光纤、双绞线和无线传输介质,构建企业内部局域网,实现企业生产和管理信息化。2.2.2网络宽带设计该方案设计为千兆主干局域网络系统,从交换机到桌面终端的宽带为100Mbps速率。这样可完全满足内部数据流量及信息的交换。以DDN或其他宽带接入方式外接Internet互联网。根据业务信息流量接入带宽可采用2M。2.2.3网络系统结构在网络的整体设计中以高性能价格比为标准,充分考虑数据传输速度、宽带的可扩展性、网络的可靠性、以及网络的可管理性等方面的要求。网络拓扑结构为星型,以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可维护性和可管理性。企业外网通过路由器接入Interne
33、t互联网,入口处部署防火墙,以提高内部局域网的安全性。2.2.4网络设备网络核心交换机提供若干个千兆输出口,连接各种服务器及分支主干。储备库内部主干网采用符合LEE802.3Z标准的1000Base-SX千兆光纤。交换机到桌面采用100兆超五类双绞线互连。计算中心、中心领导、财务、业务等部门,设置部分计算机可连接外网,其它信息点只能连接内网。网络系统安全保证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安全管理包括技术、组织和制度三个方面的内容。三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2.3信息管理系统功能信息管理系统有以下主要功能模块:物流信息管理子系统、业务管理子系统、管理决策子系统等。2.3.1信息管理子系统计划管理:包括计划管理和
34、合同管理,储备粮购销合同签订及计划的下发、分解、调整、确认、履行和备案等业务和台帐管理等;统计管理:库点统计报表管理;财务管理:包括费用核算、利息处理等;数据交换:包括原数据定义、数据采集机制、数据传输策略、数据加载等;系统管理:包括参数设置、用户管理、权限管理等。2.3.2储运业务管理子系统储运业务管理是信息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储运工序间作业信息的管理和共享,采用科学的管理模式,实现仓容、运输能力的统筹计划、匹配调度;并通过对储运信息的分析和挖掘,有效引导规划储运活动,科学决策。同时通过互联网,为各方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和交流,实现对所有的仓库资源的统一管理。采用条码、LC卡、电子地中衡、
35、电子散料秤等先进的物流和计量设备,对出入仓库物资实现联机登录、存量检索、容积计算、仓位分配、损毁登记、简单加工、盘点报告等仓储信息管理。采用以非接触IC卡和网络实现所有自动衡器的计量操作和信息自动采集;以固定于所有货位的无源编码标签标识货位空间信息;以非接触IC卡随作业过程流转;以员工标识卡和手持信息读写器对流转卡进行读写,在作业过程中自动生成流转凭证。是一套方便、周密的物流作业全流程信息采集系统。使用本系统能够达到在物流作业过程中,空间、数量及时间信息的自动生成,构成仓储物流企业与物流实时对应的信息流,实现真实与即时的基础数据采集,为企业管理工作提供可靠及时的基础数据。2.3.3管理决策子系
36、统(MIS)经营管理决策是企业内部生产运行的信息共享和智能决策单元,通过高速网络连接,实现信息共享,并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挖掘,实现辅助决策、统筹计划。主要有以下模块:1)办公自动化:实现办公信息化、自动化,主要有公文管理、个人事务管理、公共信息、辅助办公、人力资源管理等。2)财务管理:由帐务处理、企业内部资金管理、应收帐管理、应付帐管理、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报表、财务分析等部分构成。业务与财务实现无缝连接。企业内部资金管理一体化、财务报表随时汇总等。3)经营决策:以信息流为决策基础,实时跟踪、可视控制营销管理的各个重要业务环节,实现对资金、商品流通全面、及时、准确的调控。主要有:生产计划、
37、物料需求计划、车间作业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辅助决策、报表查询等功能。3、公辅工程3.1给排水工程3.1.1设计依据国家现行的本专业有关规范及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棉花仓库建设标准提供的设计基础资料及现场踏勘收集的有关资料3.1.2总平面图布置。(1)设计范围本专业设计范围为库内各有关子项的的室内外给排水及消防给水设计。(2)给水工程用水量最高日生产、生活用水量为30m3/d,主要为检化验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包括绿化、浇洒用水)。3.1.3给水系统(1)给水系统给水系统共分
38、为两个系统:生产生活给水系统:供生产生活用水,由自备水井供给。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系统:供室外消防用水和建筑室内消防用水,由消防泵房加压供给。(2)室外给水管网系统生产生活给水系统成枝状管网布置,消防给水系统成环状管网布置,管材采用球墨铸铁给水管,承口橡胶密封圈接口。(3)室内给水管网系统建筑物生活、生产用水由室外管网直接供水,管道采用PP-R给水管,粘接接口。3.1.4排水工程(1)排水量最高日生活污水量为12.0 m3/d。(2)排水制式、排水方向室外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雨水和污水经排水管道分别排至排污网,其中生活污水经室外化粪池做局部处理后再排入室外排水管。(3)管材污水管、雨水管采用硬聚氯
39、乙烯排水管。3.2供配电工程3.2.1设计依据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50055-93)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93)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94)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以及其它国家行业现行有关规范、标准建设单位提供的设计基础资料。相关专业提供的设计条件。3.2.2设
40、计范围仓库、办公楼及职工宿舍楼、门卫、厕所、消防泵房等子项的供配电、照明、防雷与接地设计。3.2.3供配电设计3.2.3.1供电电源供电电源为10KV单回路引自东环路,上一级变电站电力充足,可保证新建项目的生产、生活用电。3.2.3.2负荷等级及容量分析(1)负荷等级本工程消防用电为二级负荷,其余按三级负荷供电设计。(2)容量分析根据总体规划,负荷密度的分布情况,以及近期、远期的发展需求等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计算,并经技术经济比较最终确定,在库区设10KV变配电间一座。选用100KVA变压器两台,以保证消防等应急设备的用电。3.2.3.3供配电系统变配电间一次侧采用电缆进线方式,主结线为单母
41、线设计,采用AC220V交流操作电源系统。供电系统接地保护型式统一采用TN-C-S系统。10KV高压开关柜选用中置柜,配备真空断路器,弹簧操作机构;低压柜选用抽屉式,主进用断路器选用框架智能型,其它出线断路器选用高分断能力断路器。为操作方便,所有容量大于400A的低压断路器均为电动操作。变压器选用S11系列低损耗变压器。10KV高压柜内均安装有避雷器,低压主进和联络柜均安装有SPD。变电所内所有需要接地的用电设备和所用不带电的金属体均统一接地,沿变配电间四周设环形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小于1欧姆。变配电间10KV高压系统具有过电压保护(避雷器)、过电流保护、短路保护。低压系统具有过电压保护(SPD
42、)、过电流延时保护和短路速断保护。总供电计量由变配电间10KV侧高压系统完成,各作业区域可以以单位对用电量进行核算。在变配电间低压系统设低压补偿柜,它可根据本区域负荷的变化情况自动投切电容器组数,使低压系统运行在最佳状态,个别大功率用电设备实行就地补偿方式。3.2.3.4电力系统本工程供电的负荷设备均为连续性生产负荷。0.4KV低压配电线路采用放射式与树干式相结合的供电系统由变配电间向各用电负荷供电。10KV供电线路及0.4KV低压配电线路均选用YJV22型交联电缆埋地敷设。3.2.3.5照明系统仓储设施内各建筑物内灯具选择及设计照度值根据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的要求设计。对
43、大面积的照明场所采用集中控制方式,其他小容量照明均为现场控制方式。中心道路照明由变配电间统一控制。3.2.3.6防雷及接地系统仓库、办公楼及职工宿舍按三类防雷建筑设防。各子项均做总等电位联接。3.3暖通、动力3.3.1设计范围设计范围包括:生产、生活配套附属建筑物采暖、供热外网、空压机房工艺压缩空气管道设计。3.3.2热源尽量采用太阳能、地热能、电能等热源取暖,以满足新建采暖建筑物的采暖要求。3.4计算机监控与信息管理系统3.4.1设计依据(1)根据总平面布置图、工艺图及其它工种所提条件。(2)国家及国际有关规范和标准。3.4.2设计范围(1)计算机监控系统(2)棉情测控系统(3)安全防范系统
44、(4)通信与有线电视系统(5)计算机网络和作息管理系统(6)火灾自动报警系统3.4.3设计特点综合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建设单位的实际情况,总体设计体现为:监控系统采用分布式结构,应用先进成熟的工业计算机控制检测技术、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结合有线及无线移动通信技术,以构建功能完善、设计先进、管理科学、调控有力的仓储物流体系,满足不同的业务需求;设备选型先进、可靠、操作维修简单方便,并具有合理的性能价格比。(1)棉花中转区计算机监控系统:根据“分散控制、集中管理”的原则,采用工业控制网络技术和分布式结构,该系统具有冗余功能、网络控制管理功能和工业级别的高可靠性;具有远程监控、故障诊断和数
45、据交换等功能。(2)棉花中转区棉情测控系统:采用数字式棉情测控系统,为了安全保棉,对中转区的散棉平房仓和立筒仓进行棉情自动监控和通风控制。(3)安全防范系统:为了保障整个项目区经济活动的安全,在项目区重要区域设置监视点,以监视整个中心的生产作业和安全状况;同时在中心周界和重要场所设置入侵报警装置。在人防的基础上,再配合以高技术为基础的安全技术防范措施,以尽可能地减少或防止项目区的经济损失。该系统具备与计算机信息管理网络通信的功能,管理层可通过网络实时察看或调阅存储在硬盘录像机的报警信息和监控图像。(4)通信与有线电视系统:采用有线和无线通信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在综合楼设置有线电视,以满足生产调度
46、和日常办公等不同通信方式的需求。(5)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中心内部局域网与网络安全设计、储运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及决策支持系统等。3.4.4计算机监控系统(1)系统基本结构系统采用监控计算机-PLC自动控制系统结构,包括监控计算机(上位机)、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电动机控制中心(MCC),现场操作箱、现场传感器等主要设备组成。PLC和MCC配置采用分布式结构,按设备集中区域合理布置,分区设置MCC室,使其尽量靠近所监控的设备和现场装置,达到显著减少线缆敷设、节约工程费用、方便系统维护的目的。(2)系统基本功能监控计算机(上位机):监控计算机安装HMI(人机界面)软件用
47、于生产流程选择,状态监控、操作指令输入、报警记录及打印、报表统计和生成。上位机通过工业控制网与PLC相连,进行数据采集和指令输入,并通过中心内部局域网与设在综合楼的中心控制室进行数据通讯,实现数据共享。可编程控制器(PLC):进行信号采集,逻辑控制并输出启停信号;根据输入条件和设备状况控制设备和流程的自动启动、停止,以及故障联锁保护。为增强PLC系统的输入输出信号隔离效果,提高抗干扰能力,开关量信号为DC24V信号,模拟量输入信号为4-20MA。电机控制中心(MCC);安装电机回路中的断路器、电动机保护开关、接触器、按钮及指示灯等元件。大功率电机回路采用智能软启动器,改善电动机启停性能,并有节能作用。现场操作箱:对应每台设备,设一个现场开关,用于设备现场单机操作、调试和检修。并设置紧急停止开关,在紧急情况时可停止该设备,以保障人员和财产安全。现场传感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