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112136 上传时间:2024-06-18 格式:DOC 页数:77 大小:7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目录一、上海中长期科技发展的背景与基础(一)发达国家在人类迈向知识社会进程中占据先机(二)科技革命孕育知识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三)创新型国家被确立为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目标(四)上海已基本具备面向知识社会转型的良好基础(五)科技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是制约转型的主要瓶颈二、上海中长期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与基本思路(一)指导思想1、发挥知识人力资本主导作用。2、持续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3、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二)战略目标1、战略目标(2020年):2、阶段目标(2010年):(三)基本思路三、上海中长期技术创新的主要任务(一

2、)健康上海营造身心健康、安全和谐的生活1、公共卫生与防疫(1)重大呼吸系统传染病预防及疫苗(2)食品安全与生物安全保障2、疾病诊断与治疗(3)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和恶性肿瘤三大疾病诊疗(4)智能医疗装备(5)先进生物医用材料3、重大新药创制(6)基于中药的创新药物(7)转染色体动物的构建与应用关键技术1分子诊断技术关键技术2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关键技术3生物安全监测与评价技术关键技术4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和恶性肿瘤早期诊断与规范化治疗技术关键技术5生育与生殖健康相关技术关键技术6营养与健康相关技术关键技术7老年性疾病治疗与干预技术关键技术8人源(化)单抗制备技术关键技术9转染色体及其应用技术关键技术1

3、0疫苗制备技术关键技术11蛋白/多肽药物制备及其输送技术关键技术12创新药物发现与开发技术关键技术13中药现代化技术关键技术14非专利药及制剂新技术关键技术15数字化医疗影像技术与集成技术关键技术16干细胞技术关键技术17医用材料与组织工程关键技术(二)生态上海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都市4、资源再利用与环境污染控制(8)零排放煤气化多联产装置(9)面向能源和资源再利用的钢铁制造流程(10)水资源处理和再利用成套装置(11)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生态安全5、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清洁能源的开发(12)高效节能技术与产品(13)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与装备6、生态科技工程的应用和示范(14)崇明生态岛科技

4、示范工程(15)都市现代农业关键技术18高效、清洁、综合利用煤炭技术关键技术19天然气利用技术关键技术20节能与提高能效技术关键技术21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关键技术22先进能源动力技术与系统关键技术23钢铁制造新工艺技术关键技术24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关键技术25水净化及循环利用技术关键技术26大型地下综合体建设技术关键技术27土地、湿地、绿地保护与修复技术关键技术28生态建筑与社区建设技术关键技术29生态农业技术关键技术30城市重大突发性人为灾害防范和快速处置技术关键技术31城市生命线工程与高危行业生产安全监控技术关键技术32城市自然灾害监测与预警技术(三)精品上海铸造自主产权

5、、升级换代的产品7、新兴产业战略产品(16)半导体照明(17)高清晰、高灵敏显示器(18)服务机器人(19)面向装备制造业的光、仪、电关键功能产品8、交通运输与机电战略产品(20)城市轨道交通装备与控制系统(21)磁浮交通系统技术与装备(22)大吨位海洋油气储运装备(23)新能源汽车(24)核电机组关键装置9、空天战略产品(25)空间探测器(26)支线与干线飞机关键技术33数字化设计技术关键技术34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关键技术35数字化控制技术关键技术36结构金属材料制备技术关键技术37薄膜材料制备技术关键技术38纳米及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关键技术39发光二极管(LED)外延片的工艺装备及封装技术关键

6、技术40发光显示设备制造技术关键技术41先进压水堆核电关键技术关键技术42大型复杂构件的复合加工工艺与制造技术关键技术43汽车设计与系统集成技术关键技术44燃料电池等新型动力汽车设计制造技术关键技术45轨道交通系统和装备制造技术关键技术46船舶结构设计和制造技术关键技术47空间自主导航、驱动及供能技术关键技术48功能单元件及传感器关键技术关键技术49飞机制造技术(四)数字上海提供无所不在、高效可信的服务10、智能港建设的战略产品和服务功能(27)智能代理服务(28)家用设备智能化(29)智能社区(30)智能交通与物流(31)智能城市安全11、信息产业基础战略产品(32)微型芯片设计、制造及装备

7、(33)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关键技术50智能代理技术关键技术51传感网器件及系统技术关键技术52新型人机环境及智能监控技术关键技术53家用设备网络融合技术关键技术54嵌入式相关技术和标准关键技术55知识的智能处理技术关键技术56可信计算及系统可生存性关键技术57微型芯片设计及测试技术关键技术58先进器件和互连技术关键技术59先进光刻机技术关键技术60前沿网络技术四、上海中长期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一)生命科学领域1、生物复杂系统的结构及其活动过程2、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3、干细胞与再生医学4、生殖与发育5、重要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模式生物6、化学基因组与新药发现7、农业生物的遗传控制和分子改良(二)材料

8、科学与工程领域8、材料的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制备与表征9、新型特种材料制备科学及其原型器件与部件研制10、纳米材料结构与表征11、面向过程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工程科学问题(三)物质科学与信息领域12、量子调控13、极端条件下的强场物理14、空天与海洋工程中的力学问题(四)空天与地学领域15、对地观测和深空探测16、天文和地球动力学17、河口、海岸及城市的生态与环境18、深海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五)交叉科学领域19、纳米电子学20、纳米生物与医学21、脑发育和可塑性及脑高级认知功能22、“深部生物圈”及其微生物的基因组学23、应用数学模型与方法五、上海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一)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巩固

9、创新人才根基1、扩大科技创新人才的储备。2、激励和培育新一代创新者。(二)建立引逼创新机制,加速企业主体到位3、强化国有企业的创新活动。4、建立产学研有效结合机制。5、探索开放的企业创新机制。(三)鼓励中小企业创新,构建集群创新网络6、加速成果转化与企业创业。7、促进技术转移与扩散。8、加速区域创新集群的形成。(四)建设创新基础设施,改进研发公共服务9、面向重点产业建设知识库。10、改善优势学科的科研设施。11、强化标准与计量技术基础。(五)优化学科机构布局,培育科技创新源泉12、调整与优化重点学科布局。13、优化研发机构的地域布局。14、优化研发机构的功能布局。(六)完善创新相关市场,激活价

10、值实现机制15、发展创新相关的各类市场。16、鼓励科技企业海内外上市。17、培育创新相关的中介服务。(七)优化财政投入模式,提高创新产出绩效18、发挥公共财政的杠杆功能。19、推动公共服务的政府购买。20、强化政府项目产学研导向。(八)提高公众科技素养,营造创新文化氛围21、促进社会与自然科学融合。22、强化市民的科学技术普及。23、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九)制订完善相关政策,规范引导创新活动24、推动地方的科技创新立法。25、制定相关科技及产业政策。(十)加强规划落实评估,形成推动创新合力26、建立统筹的科技管理体系。27、开展规划落实的动态跟踪。28、加强规划落实的评估监督。为进一步落

11、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加速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推动上海经济、社会、科技可持续发展,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上海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行动纲要,编制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一、上海中长期科技发展的背景与基础(一)发达国家在人类迈向知识社会进程中占据先机20世纪中叶特别是80年代以来,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全球财富增长方式和分配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一种以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的全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开始出现,人类致富的手段发生了根本变化,知

12、识的创造和应用成为财富增长的主要源泉。发达国家凭借其坚实的知识基础、高效的创新体系,使知识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并迅速转化为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处在全球知识社会发展的“领跑者”行列。新兴国家在追赶先进国家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知识的应用,通过强化知识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将外来知识转化为自身财富,并不断缩小与知识生产先进国家的差距。发达国家在加速进入知识社会的同时,凭借强大的知识储备和应用能力,充分利用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等工具,制约和削弱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力,使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的知识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发展中国家正积极应对挑战,紧紧抓住信息化、网络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力争在世界科技、经济竞争格局

13、中占有一席之地。(二)科技革命孕育知识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未来的科技将沿着更加深入微观和宇观,更加走向复杂和综合,更加揭示生命和智慧本质,更加与经济社会互动的方向发展,在不断突破人类传统认识极限的基础上,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引发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这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完成面向知识社会过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信息技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继续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技术。重大的科技突破将主要在纳米、生物、信息、认知等多个领域的相互交叉、渗透与融合的技术群落中产生。生物、纳米等技术的影响力将显著提升。同时,全球分工中的研发与创意环节趋于向创新活跃的地区集中,区域层次的科技创新与竞争

14、进一步成为国家间综合实力比较的关键因素,科技特色和创新优势也因此成为区域及其中心城市发展和制胜的重要砝码。(三)创新型国家被确立为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目标面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在对全球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趋势作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立足现实国情,明确了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显著提升国家整体科技竞争力和持续创新能力,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支撑,并为我国在本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对上海科技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上海更加充分地整合与利用科技创新资源,在实现创新型国家目标中贡献更多的力量。同时,在全面

15、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全社会对于科技创新的需求将会明显增长,上海科技发展的内涵将进一步得到丰富。(四)上海已基本具备面向知识社会转型的良好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累,上海已初步具备了实现知识社会转型的前提和基础。一是创新的社会环境逐步形成。创新的经济基础和人才基础进一步巩固,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外资研发机构大量涌入,科技型企业的创业热情高涨,创新活力不断增强。二是科技投入产出同步增长。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逐年增长,公共平台不断完善,研发能力全面提升,国际科技论文收录和引用数量、专利申请与授权数量同步增长,并在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航空航天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科技成果。三是经济

16、结构加快转型。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步高速增长,产业的技术密集程度不断提高,产业结构正在向资本密集与技术密集型转变。(五)科技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是制约转型的主要瓶颈虽然上海科技发展的经济与社会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科技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从上海进一步发展的更高要求以及面向知识社会转型的需求来看,上海科技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产业竞争对科技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成本的上升,上海产业的比较成本优势正逐步丧失,而长三角及其他地区基础设施的完善和配套水平的提高,又增强了上海都市圈的产业竞争优势,不断提高上海产业的知识含量与附加价值因此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

17、社会发展对科技提出了新的需求。在经历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后,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多样化和高度化的社会需求不断增长。这些需求中,有的需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保障(如能源、环境、安全、卫生、交通等),有的则以知识消费、知识服务为核心内容(如精神、文化、健康、娱乐等),科技创新的空间因此获得进一步拓展。然而,上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地区,上海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供给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贡献有限,对产业能级的提升支撑力度不足。因此,从长远来看,如果上海内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进步动能还没有培育起来,上海经济增长的动力将面临衰竭的危险,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将受到

18、影响。所以,大幅度增加科技创新的有效供给,提升上海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在全球的知识竞争力,是上海科技服务国家战略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重任。二、上海中长期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与基本思路(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发挥知识资本与人力资本的主导作用,持续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升上海面向全球的知识竞争力,为提高上海的国际竞争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1、发挥知识人力资本主导作用。全面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充分发挥和释放知识资本以及人力资本的潜在能量,使之成为创

19、造高附加价值的核心生产要素,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为上海知识竞争力的提升创造先决条件。2、持续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完善和优化科技创新体系,提供适宜的制度安排和创新环境,在若干优势领域内,聚焦有限目标,进一步夯实上海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基础,持续增强上海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上海知识生产、知识应用、知识转移的层次和效率。3、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科技发展和知识竞争力提升的目标与归宿。科技创新既要为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作出贡献,又要为人口、资源、环境等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出路,支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要

20、在满足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提出的现实需求基础上,更加着眼未来知识社会发展的潜在需求,不断拓展新的空间,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更高的层次。(二)战略目标根据世界发展趋势以及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结合上海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提出以知识竞争力为测度的上海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发展的目标。1、战略目标(2020年):知识竞争力充分提升,知识社会形态初现。区域创新体系高效运转,知识竞争力名列亚洲前列并进入世界先进地区第二集团,成为亚太地区的研发中心之一。若干科技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全社会研究开发(R&D)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5%以上(

21、其中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的比重达到70%左右),万人R&D人员全时当量达60人年/万人,公众科技素养达标率超过15%,国际科技论文年收录数量达40000篇,百万人年专利授权数量达3000件(其中百万人年发明专利授权数量达450件),知识密集产业的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为上海基本建成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为我国成为科技强国奠定基础并发挥引领作用。2、阶段目标(2010年):知识竞争力加速提升,知识社会基础夯实。区域创新体系逐步完善,知识竞争力居全国前列,全社会R&D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8%以上

22、(其中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的比重达到65%以上),万人R&D人员全时当量达45人年/万人,公众科技素养达标率超过10%,国际科技论文年收录数量达25000篇,百万人年专利授权数量达1500件(其中百万人年发明专利授权数量达200件),知识密集产业的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科技创新成果为上海世博会提供技术支撑,上海成为国家重要的知识生产中心、知识服务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在夯实创新型国家建设基础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三)基本思路根据上海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提出“以应用为导向的自主创新”竞争策略,并以此为基点,明确上海中长期科技发展的基本思路:定位上,在

23、确保一定的科学发现作为必要的战略储备的前提下,重点关注技术创新的效率和效益。路径上,在若干优势领域内聚焦有限目标,通过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持续增强上海自主创新能力。抓手上,将战略产品研发、示范工程建设作为上海科技创新的两个重要突破口,前者以商业价值实现为重心,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产品并带动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发展;后者以社会价值实现为重心,建成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具有推广价值的工程示范。载体上,将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战略产品必须由企业提出并作为主要执行单位,由企业组织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开展联合攻关。三、上海中长期技术创新的主要任务贯彻以应用为导向的自主

24、创新竞争策略,按照科技发展的趋势,围绕新兴产业的培育和传统产业的提升,面向上海在健康社会、生态环境、高端制造和智能城市方面的战略需求,将构筑“健康(Healthy)、生态(Ecological)、精品(Advanced manufacturing)和数字(Digital)上海”的“引领工程”(HEAD)作为上海中长期技术创新的主要任务,围绕11个应用方向,研发33个战略产品或功能,攻克相关的60项关键技术。(一)健康上海营造身心健康、安全和谐的生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满足人口老龄化、居住高密度、交往多流动、工作快节奏、体力低消耗等带来的健康需求,整合生命科学、医学和药学的综合科技优势,以“

25、早”(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快”(快检测、快诊断、快康复)、“低”(低创伤、低毒副、低价格)以及“个性化”等特点和功能为方向,围绕公共卫生与防疫、疾病诊断与治疗、重大新药创制等3个应用方向,重点支持开发7项战略产品或功能,攻克17项关键技术,带动相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使上海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新药开发的技术总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居国内领先地位,并具备技术扩散、产业扩散和服务扩散的能力,成为亚洲生命健康科技和产业的重镇。1、公共卫生与防疫以防治结合、重在预防为指导方针,构建覆盖面广的公共卫生与防疫科技支撑体系,开展重大传染病传染源及食源性疾病病因、流行趋势、波及范围分析,在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

26、件处理、食品安全与检测、生物安全和防恐等领域突破关键技术,形成重点产品。(1)重大呼吸系统传染病预防及疫苗研制可快速诊断、发现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及耐药等生物学特性的技术和产品;开发流感、流脑、禽流感及结核病等预防用疫苗;建立针对呼吸道传染病特点的早期发现、隔离和接种疫苗的社会化技术预警体系。(2)食品安全与生物安全保障建立跨部门的食品中关键污染物监测点与网络、预警和食品污染应急处理技术体系,建成上海主要食品中化学污染物检测基本数据库;建立生物污染快速检测及预警系统技术与标准体系;食品安全和生物污染的监测预警、检验鉴定、防治疫苗与药物、污染消除、应急处置等技术和装备跨入国际先进行列。2、疾病诊断

27、与治疗通过对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的防治研究,在预防和治疗两方面集中攻关,形成一批具有明显应用价值、适合心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防治迫切需求的防治手段和规范,为重大疾病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提供新技术、新装备和新途径。(3)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和恶性肿瘤三大疾病诊疗开展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和恶性肿瘤高危人群早诊技术及规范化治疗研究,完善高危人群综合干预和优化筛检方案,使三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显著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4)智能医疗装备研制用于诊断和治疗的临床数字医学影像产品和信息系统;开展全自动酶免生化分析系统、核磁共振超声消融系统、医用回旋加速器中的质子束治疗系统、全身正电子发射体层

28、像扫描系统等关键技术研究,进行样机试验和临床验证,实现诊断治疗智能复合设备的商品化生产。(5)先进生物医用材料研发用于诊断、治疗、修复或替换病损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新材料,促进组织修复、人工器官替换、药物传递取得应用。人工皮肤、人工软骨、人工神经、人工肝等进入临床应用;纳米技术应用于药物控释材料及基因治疗载体材料取得重大进展;复合生物材料得到大规模临床应用。3、重大新药创制探索药物研发新途径,开辟疾病治疗新领域,促进上海医药产业由仿制为主向创新为主、由生产主导型向研发主导型的根本性转变。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化学技术创新药物,并争取进入国际医药市场;构筑上海中药研发体系,突破中药现代

29、化关键技术,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拳头产品。(6)基于中药的创新药物开展中药及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群)分离纯化与制备等研究,发现新先导化合物和候选药物;开展基于新策略和新靶标的先导化合物的结构改造与优化研究;推进基于中药先导化合物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通过新药临床研究,实现中医药传承和创新发展。(7)转染色体动物的构建与应用基于重组染色体技术,对动物基因进行群体设计和工程改造,研制多品种的体内诊断、预防和治疗用完全人源单克隆抗体药品,进入临床应用。关键技术1分子诊断技术分子与基因水平上的传染病流行规律和传播机制研究;基于核酸扩增技术与质谱技术组合联用的新现、再现传染病的快速诊断,基于

30、荧光素酶报告噬菌体的诊断技术,基于检测耐药相关基因突变位点的生物芯片;病原菌分子分型监测系统所涉及的新技术。关键技术2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致病微生物、农药、兽药、食品包装等食品关键污染物点的现场快捷化、便携化和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检测试剂(盒)和相关标准建立。关键技术3生物安全监测与评价技术生物安全应急体系所需的外来入侵生物监测、预警和防御技术;转基因动、植物安全性评价与监测技术。关键技术4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和恶性肿瘤早期诊断与规范化治疗技术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方法优选,以冠状动脉搭桥技术、介入治疗技术为核心的冠心病临床规范,非瓣膜性房颤消融技术,心力衰竭综合防治;脑卒中综合规

31、范化临床诊治,脑卒中外科治疗技术,急性脑血管病三级康复;糖尿病早期筛查、人群综合干预;肝癌、肺癌、胃癌、乳腺癌复发转移标志物的确证。关键技术5 生育与生殖健康相关技术重要出生缺陷的遗传和环境研究,重要出生缺陷疾病致病基因的确定;无创、高效及多种生物标记物联合分析的出生缺陷筛查诊断技术;常见生殖道感染与艾滋病、宫颈癌等生殖系统疾病病因学关系;前列腺癌、乳腺癌、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生殖相关疾病的预警技术。关键技术6 营养与健康相关技术基因组框架内影响代谢调控与代谢平衡的代谢分子和营养因素研究,分子、细胞、动物和临床水平上的破坏代谢平衡靶标基因和蛋白的识别与判定,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分析测试技术

32、。关键技术7 老年性疾病治疗与干预技术老年性痴呆、帕金森氏综合症、骨质疏松症、前列腺增生症等重要老年病以及重要代谢性疾病发病机理及综合干预技术。关键技术8 人源(化)单抗制备技术关键技术9 转染色体及其应用技术关键技术10 疫苗制备技术细胞来源流感病毒疫苗、新型脑膜炎球菌疫苗、结核病预防用改良卡介苗疫苗和核酸疫苗、肝炎、艾滋病等病毒性疾病和肿瘤等的新型预防或治疗性疫苗;利用生物反应器研制预防重要疾病疫苗。关键技术11 蛋白/多肽药物制备及其输送技术重组蛋白药物的药用多肽基因工程高效表达、纯化与修饰等技术;延长在人体的半衰期、提高生物利用度的生物药物输送技术;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核糖核酸干扰技术、核

33、苷类药物的临床药理、毒理研究。关键技术12 创新药物发现与开发技术基于疾病相关基因、蛋白等新靶标的识别和确证;基于新靶标和新策略药物的设计;药物高效合成与分离制备,大规模高通量药物筛选,成药性快速分析和预测、结构修饰和优化;先导化合物的结构改造与优化,小分子创新药物的设计筛选优化。关键技术13 中药现代化技术基于疗效确切、用药安全,具有特色古方、验方的新药开发,现代中药小复方、复方中药有效部位群研究;中成药的二次开发,中药传统制剂改进及增加适应症;中药质量控制技术,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及有害物质限量标准;中药化学成分和脱氧核糖核酸指纹图谱的分析技术,中药标准物质库。关键技术14 非专利药

34、及制剂新技术手性(生物)合成技术及自主创新的工艺专利,规模化生产的新工艺及质量控制体系;新型药物载体系统的构建和功能,药物的靶向传导系统、靶向给药系统及靶向前体药物、透皮给药系统及应答式给药系统,粘膜、口服生物粘附、控释等新型给药系统。关键技术15 数字化医疗影像技术与集成技术数字医学影像功能与结构信息的高质量快速重建;感兴趣区病灶或解剖结构的自动分割与识别;图像的三维重构与可视化;高效的图像压缩与远程传输;与临床应用密切相关的图像后处理软件与装置;高灵敏、微创或无创、易操作、易联网的诊断仪器中生理信息和数据采集、处理和控制的智能化。关键技术16 干细胞技术干细胞体外培养诱导分化和治疗应用,胚

35、胎干细胞及各种组织(成体)干细胞的分离纯化、表型与生物学性能鉴定;干细胞体外长期培养、扩增或非分化增殖、分化与定向诱导分化和调控技术;细胞核移植、体细胞克隆与治疗性克隆等技术。关键技术17 医用材料与组织工程关键技术修复和改善损伤组织结构与功能的生物替代物,骨、软骨、皮肤等结构性组织的组织工程再造,肝脏、肾脏、胰腺等代谢性组织器官工程临床应用。(二)生态上海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都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对能源资源短缺、环境承载力限制等严峻挑战,以替代、节约、修复、再利用和循环等特点和功能为方向,以上海具有优势的生物技术、环保技术、材料技术和制造技术为基础,围绕资源再利用与环境污染控制、能

36、源的高效利用和清洁能源的开发、生态科技工程等3个应用方向,重点支持开发8项战略产品或功能,攻克15项关键技术,建立有利于生命健康和符合循环经济特点的资源能源利用模式、环境保护体系及生态科技示范基地,促进自然生态的逐步恢复和改善,产业生态的不断提升和发展,人居生态的绿色化、宜人化,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都市型生态环境。4、资源再利用与环境污染控制促进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相结合,实现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相协调,提高环境污染控制水平和能力,研发清洁生产共性技术及废弃物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开展绿色制造与再制造,实现资源低消耗、生产高效率和污染低排放,以较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获取更高的效率和效益。(8)零排放煤

37、气化多联产装置构建基于羰基合成、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和规模化制氢的清洁工艺与仿真平台,突破以二氧化碳资源化回收为特色的煤气化多联产清洁工艺与集成技术,建成适用于燃料电池的煤制氢气示范生产线。建设零排放煤气化多联产生态工业园区,成为国际先进的煤气化多联产研发基地。(9)面向能源和资源再利用的钢铁制造流程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促进现有钢厂流程结构的调整与优化,重视流程中的资源和能源利用,使钢厂具有冶金材料制造、能源转换(包括发电和大容量氢气制备等)和废弃物处理三种功能,成为循环经济的标志型企业。(10)水资源处理和再利用成套装置解决水资源高效、优质利用并与水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关键技术问题,建立

38、新型城市水环境发展模式。针对水质型缺水城市特点,重点围绕长江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研发水资源优化配置、淡水优质深度处理、水污染高效低耗治理及循环利用、水环境生态化代谢及保护技术,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可靠,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11)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生态安全针对上海特殊地质条件、环境效应和地面空间布局,开展受污染土层与地下水的处理和修复,承压水防治、软土地基深层加固、临近建筑物及地下管线保护等特殊地质与环境条件下的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使城市中心密集区的地下空间开发与周围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城市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5、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大力发展化石燃料的高效清洁利

39、用技术,及时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推进后续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研发天然气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利用、煤制油装置及先进能源动力系统,促进节能与提高能效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加强能源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为“保证供应、节能优先、结构优化、环境友好”的上海能源提供经济、高效、清洁的先进能源技术和保障。(12)高效节能技术与产品研发原创性、系列化的节能和提高能效的新理论与技术,首选能耗大且节能潜力大的工业、建筑和交通等主要耗能领域,在新型能源使用及转换技术、高效节能技术及产品上取得突破,大幅度挖掘节煤、节油和节电潜力,为上海建成能源节约型城市提供技术支撑。(13)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与装备研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40、大型风力发电技术,具备批量生产的技术能力,开展海上风电场示范;突破太阳能规模化低成本综合利用技术;研发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形成可再生能源装备和产品制造基地。6、生态科技工程的应用和示范以崇明生态岛建设为生态科技攻关与示范的载体,通过土地修复、湿地保护和绿地建设、建筑和社区生态化、工业与农业生态化、重大灾害与风险监测和预警等生态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集成、示范推广,推进自然生态、产业生态与人居生态和谐、持续发展。(14)崇明生态岛科技示范工程建立崇明岛生态保护、安全保障体系,为自然生态系统达到国际健康标准提供科技保障;初步形成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格局,构建完备的生态产业链体系,推进循环经济尤其是生态

41、农业发展;长江口特色水生生态系统资源平衡得到修复和保持;发展崇明地方特色动植物品种;创建崇明岛生态社区综合示范,推进崇明基础设施与人居环境生态化发展,为科技引领和支撑我国都市郊区发展及城镇化建设提供典范。(15)都市现代农业按照农产品高品质、个性化发展方向要求,围绕种源农业、装备农业、生态农业、数字农业,利用生物技术和特殊种质资源,实现农产品由依赖表型的传统育种逐渐转变到针对基因型的分子育种,由品种间杂交优势扩展到利用物种间的基因转移;发展高效种养殖技术;提升以全球定位系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核心的精准农业技术;开发新型农机具及农产品贮藏、加工和冷链中的装备;开发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建立质量标准体系,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研发非传统农业的生物技术产品。关键技术18 高效、清洁、综合利用煤炭技术羰基合成模试技术装置及催化剂;二氧化碳回收工艺与装置设计及埋存技术;适用于燃料电池的煤基制氢气分离与纯化技术;煤直接液化工艺路线和催化剂合成技术;煤化工联产电力、醇、二甲醚与氢气的系统集成与优化技术;不同配置条件下的技术可靠性、经济性与环境特性的全生命周期分析体系。关键技术19 天然气利用技术天然气发电及燃气轮机技术;天然气分布式供能系统;天然气发动机高效低排放技术;燃气热泵建筑物供热制冷一体化技术;天然气合成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