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旅游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前言*市在“十二五”旅游规划中,提出将*打造成为全国著名的冬季 阳光度假旅游目的地和大香格里拉重要旅游集散地的发展目标,并且规划了攀枝 花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一心一轴两翼”旅游产业发展格局。*虽然拥有亚 热带阳光休闲旅游资源、亚热带水果资源、亚热带山地景观资源、工业文明旅游 资源、彝族民俗文化资源等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但是目前市内有市场竞争力的 旅游项目匮乏,休闲空间稀少。*急需发展高品质的旅游度假区,实现阳光 花城和旅游新城的发展目标,从而满足市民对宜居生活的要求和外地游客对阳光 度假的市场需求。*镇*片区是距离市中区最近的彝族村寨,位于飞机场西侧,东邻金
2、 江片区,北邻攀密片区,西邻炳草岗片区及大渡口仁和片区,是进入*的门 户,离市区仅 8 公里,城市干道紧濒西南,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阿署 达村为中低山区宽谷地貌,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山势呈“U”形椅靠状,最 低海拔 1060 米,最高海拔 2143.8 米,谷内视野开阔,梯田错落,林木成荫,山 塘掩映,屋舍俨然,环境清幽,风景秀丽,冬暖夏凉,气候宜人。优越的自然条 件和气候条件,使这里拥有最宜人居的环境,故而人寿年丰,村寨里不乏精神矍 铄的百岁老人,在神秘的村寨文化中,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长寿文化。将* 景区打造成为集休闲度假、会展接待、避寒养生、生态观光于一体的旅游景区、 国际知名养
3、生产业城,已经成为*市旅游开发建设的重要任务。在此背景下,*市住建局和*景区实业有限公司共同委托上海 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 *总体规划 (20122030),*市*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3-2030),规划范 围是*市东区*镇*行政村村界,总用地面积为 1334.16 公顷。按环评法、规划环评条例、环发201199 号的要求,应对本次规划进行环境 影响评价。*景区实业有限公司委托*众望安全环保技术咨询有限公 司承担该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接受任务后,评价单位技术人员开展了现场 踏勘、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在掌握了充分的资料数据基础上,对有关环境现状 和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
4、后,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要求,编制了*市*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现提交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查。*市*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符合国家产业政 策,与*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市城市总体规划、*市 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市十二五旅游规划、*市东区十二五旅游 业发展规划等规划相协调。景区选址较合理,功能分区明确,规划布局较合理。 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规划方案实施不会导致区域性的大气环境质量明显下降,地表水水环境容量可支撑本规划区的发展,规划区的水污染物排放量不会对金沙江水环境产生明 显不利影响,规划实施不会对地下水环境环境明显不利影
5、响。评价范围内不涉及 各类生态环境保护区,环境的影响范围可控制在规划区范围。*的建设将利用区位优势、交通优势、文化优势、景观 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对于*市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社 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区域环境质量改善是必要的,迫切的。综上,评价认为:在对规划进行调整后,按照要求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对 策和措施的前提下,克服和减缓相应的环境制约因素后*景区景 区的建设从环保角度总体可行。在本报告编制过程中得到了*市环保局、*市东区环保局、业主 单位、监测单位等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目录1总则. 11.1规划背景. 11.2评价目的与原则. 31.3与规划有关的环境保护政策.
6、41.4环境功能区划、环境保护目标及评价标准. 71.5评价范围与评价因子. 151.6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拟采用的方法. 171.7评价工作程序. 172 规划概述 . 202.1 规划概况. 202.2 规划原则. 202.3 规划指标. 202.4 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222.5 土地利用规划. 232.6 道路交通规划. 252.7 绿地系统规划. 272.8 景观系统规划. 282.9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292.10 市政工程规划. 303 规划分析 . 553.1 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 553.2 与相关规划的协调性分析. 553.3 规划选址合理性分析. 623.4 规划产业定位
7、合理性分析. 633.5 规划总体布局和功能分区的合理性分析. 643.6 与周围环境相容性分析. 653.7 景观及文化协调性分析. 663.8 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度分析. 673.9 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 703.10 零方案对比分析. 723.11 规划不确定性分析. 744 规划区现状调查与评价 . 774.1 自然环境状况. 774.2 社会环境概况. 854.3 环境质量现状. 874.4 规划区建设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1064.5 受规划实施影响的主要区域和涉及的部门. 1085 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 . 1095.1 环境影响识别. 1095.2 环境目标与评价指标.
8、 1106 污染源分析 . 1126.1 污染源分析. 1126.2 施工期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1126.3 营运期的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1137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 1187.1 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 1187.2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277.3 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1327.4 地质灾害影响分析. 1357.5 运营期环境影响分析. 1367.6 外环境对规划区的环境影响分析. 1477.7 环境风险影响分析. 1498 环境容量及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 . 1668.1 大气环境容量及污染物总量控制. 1668.2 水环境容量及污染物总量控制. 1689 规划方案论证和优化调整建议 .
9、 1719.1 规划方案论证. 1719.2 规划调整建议. 17210 环境影响减缓对策与措施 . 17510.1 施工期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17510.2 运营期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17610.3 规划区行业准入条件. 17710.4 环境监管措施. 17810.5 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方案. 17910.6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18210.7 移民安置对策措施. 18210.8 清洁生产要求. 18410.9 循环经济分析. 18510.10 规划区总量控制措施. 18510.11 规划区建设主要制约因素及对策措施. 18711 监测与跟踪评价. 18911.1 对后续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10、的要求. 18911.2 环境管理. 19011.3 环境监测. 19211.4 跟踪评价. 19512 公众参与 . 19712.1 公众参与的目的和作用. 19712.2 方法与原则. 19712.3 公众参与调查结果分析. 20012.4 结论. 20313 评价结论 . 20413.1 规划背景. 20413.2 规划的主要目标及定位. 20513.3 评价过程. 20513.4 规划合理性. 20613.5 区域环境现状. 20713.6 环境影响分析. 20813.7 污染物总量控制. 21013.8 环境风险及防范措施. 21113.9 减缓措施. 21113.10 公众参与.
11、21513.11 总体评价结论. 21513.12 建议. 216一、附图附图 1 规划区区位图 附图 2 外环境关系图附图 3 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监测布点图 附图 4 功能分区图及噪声监测布点图附图 5 规划区水文地质图附图 6 规划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附图 7 规划区土地利用规划图 附图 8 给水工程规划图附图 9 污水工程规划图 附图 10 雨水工程规划图 附图 11 燃气工程规划图 附图 12 环卫工程规划图 附图 13 景观系统规划图 附图 14 对外交通规划图附图 15 内部道路系统规划图 附图 16 绿地系统规划图附图 17 地质灾害分析图二、附件附件 1 授权委托书附件
12、2 *片区控规评审会议纪要 附件 3 环境保护执行标准函附件 4 环境现状监测报告附件 5 地质灾害评估意见及备案表 附件 6 第一次公示截图附件 7 第二次公示截图 附件 8 公众参与调查样表 附件 9 公众参与调查统计表1 总则1.1 规划背景*位于*西南、滇西北结合部,金沙江、雅砻江在此交汇,是全国唯一 以花命名的城市,是古“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和万里长江上游第一城。1965 年建市,辖三区两县,面积 7440 平方公里,总人口 121.99 万,全市 98%的城镇 人口由全国各地汇集而来,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移民城。经过 40 多年的开发建设, *已逐步发展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钢铁、钒钛、
13、能源基地和新兴工业城市, 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省“环保模范城市”、“中 国钒钛之都”等称号,成功跻身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被命名为国 家钒钛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市,其旅游资源独特,集溶洞、石林、瀑布、 温泉、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地下海子、世界第三高坝、象牙微雕钢城为一体; 拥有国家、省级森林公园多处,被称为植物学家的天堂,其中*苏铁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内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原始苏铁林,这里铁树年年开花,被誉为奇观。 还有植物立体分布的大黑山;有号称“中华奇洞”的米易龙潭溶洞;有稀有的氡 气温泉;有举世惊叹的攀钢和雄奇的二滩高峡平
14、湖;有奇趣横生、有惊无险的“万 里长江第一漂”等等。另外,该地区南亚热带气候特征明显,日照充沛,亚热带 光热资源独特,物产丰富,客源市场广阔,特别适合发展休闲、度假、运动、养 生等阳光生态旅游,对于带动当地经济,促进西南地区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巩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市的游客接待量持续增长,旅游经济收益增长迅猛。2004 年 开始,在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经济效益方面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游客总数以 平均每年 43%的速度递增,增长幅度较大。2006 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 300 万 人次,实现旅游收人 10.45 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15、 2.15%。2008 年受地震影响,全市旅游总收入和游客接待量均有小幅下滑,但是 2009 年 以来,*市旅游业得到迅速恢复和持续健康发展,2012 年,全市旅游总收 入为 66.83 亿元,同比增长 32.29%,增速全省排名跃居第 8 位。*市在“十二五”旅游规划中,提出将*打造成为全国著名的冬季 阳光度假旅游目的地和大香格里拉重要旅游集散地的发展目标,并且规划了攀枝44花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一心一轴两翼”旅游产业发展格局。*虽然拥有亚热带阳光休闲旅游资源、亚热带水果资源、亚热带山地景观资源、工业文明旅游 资源、彝族民俗文化资源等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但是目前市内有市场竞争力的 旅游项目匮
16、乏,休闲空间稀少。*急需发展高品质的旅游度假区,实现阳光 花城和旅游新城的发展目标,从而满足市民对宜居生活的要求和外地游客对阳光 度假的市场需求。*镇*片区是距离市中区最近的彝族村寨,位于飞机场西侧,东邻金 江片区,北邻攀密片区,西邻炳草岗片区及大渡口仁和片区,是进入*的门 户,离市区仅 8 公里,城市干道紧濒西南,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阿署 达村为中低山区宽谷地貌,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山势呈“U”形椅靠状,最 低海拔 1060 米,最高海拔 2143.8 米,谷内视野开阔,梯田错落,林木成荫,山 塘掩映,屋舍俨然,环境清幽,风景秀丽,冬暖夏凉,气候宜人。优越的自然条 件和气候条件,使
17、这里拥有最宜人居的环境,故而人寿年丰,村寨里不乏精神矍 铄的百岁老人,在神秘的村寨文化中,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长寿文化。将* 景区打造成为集休闲度假、会展接待、避寒养生、生态观光于一体的旅游景区、 国际知名养生产业城,已经成为*市旅游开发建设的重要任务。在此背景下,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 2013 年 2 月完成了* *总体规划(20122030),于 2014 年 8 月完成了*市* 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3-2030),规划范围是*市东区*镇*行 政村村界,总用地面积为 1334.16 公顷。通过该规划的开发,使其成为“阳光花 城”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引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
18、评价法的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 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 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及“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 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应当组织 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为实现*市的经济高速、稳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消除或降低因规划 造成的环境影响,从规划源头上控制环境问题的产生,促进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 策,使*规划在整体上与环境相协调,把负面影响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景区实业有限公司正式委托*众望安全环保技术咨询有限公司承担该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接受任务后,评价单位技术人员开展 了现场
19、踏勘、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在掌握了充分的资料数据基础上,对有关环 境现状和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后,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要求, 编制了*市*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 告书,现提交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查。1.2 评价目的与原则1.2.1 评价目的 通过评价,提供规划决策所需的资源与环境信息,识别制约规划实施的主要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生物资源、景观资源 和海洋资源等)和环境要素(如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海洋环境、声环 境和生态环境),确定环境目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析、预测与评价规划实 施可能对区域、流域、海域生态系统产生的整体影响、对
20、环境和人群健康产生的 长远影响,论证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和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论证规划实施后 环境目标和指标的可达性,形成规划优化调整建议,提出环境保护对策、措施和 跟踪评价方案,协调规划实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以及当前利 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为规划和环境管理提供决策依据。1.2.2 评价原则(1)全程互动 评价应在规划纲要编制阶段(或规划启动阶段)介入,并与规划方案的研究和规划的编制、修改、完善全过程互动。(2)一致性 评价的重点内容和专题设置应与规划对环境影响的性质、程度和范围相一致,应与规划涉及领域和区域的环境管理要求相适应。(3)整体性 评价应统筹考虑各种资源与环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重点分析规划实施对生态系统产生的整体影响和综合效应。(4)层次性 评价的内容与深度应充分考虑规划的属性和层级,并依据不同属性、不同层级规划的决策需求,提出相应的宏观决策建议以及具体的环境管理要求。(5)科学性 评价选择的基础资料和数据应真实、有代表性,选择的评价方法应简单、适用,评价的结论应科学、可信。1.3 与规划有关的环境保护政策1.3.1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年 12 月 26 日;(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 年 9 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