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计划(2014-2016)1.需求论证(1)背景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发展迅速,机电技术应用领域得到大力拓展,几乎涉及到了各行各业。机电专业人才有了广阔的就业市场,社会对机电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从而推动了与此相关的教育服务的改革与发展。2014年,丹阳市实现GDP830.5亿元,增长13%;财政总收入118.15亿元,增长15.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0.09亿元,增长21.7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0亿元,增长21.6%;完成工业投入677亿元,实施亿元以上项目156个。规模企业达712家、销售超10亿企业14家、超百亿企业4家、上市企业8家,眼镜、五金工具、汽车
2、零部件、木业、航空制造业等传统产业优势进一步彰显,成为全国、全省重点扶持产业。“十二五”期间,丹阳市将继续通过大项目、大投入,发展大产业,通过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工贸一体、创新为本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着力打造2个千亿级现代产业集群,培育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主业突出、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从2014年上半年丹阳市人才需求调查来看,生产及操作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仍是2013年上半年企业需求的主体。按丹阳市“十二五”规划发展要求,技术性人才需求将按每年10%15%递增,至2016年,我市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达到8万人。丹阳市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
3、型人才作支撑,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与之形成了有效对接,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了广阔的空间。(2)专业建设基础专业办学规模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开办于1984年,为我校重点建设专业及江苏省首批职业学校品牌专业。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专业发展需要,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与数控技术应用、机械加工技术组成了专业群,加强了相关专业内涵建设。师资队伍本专业有正式专业课教师15名;外聘专业课教师3名,资深专家顾问数名。机电技术专业核心成员教师全部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业资格证,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操作技术。课程建设本专业建设机械制图、机械基础、金属加工与实训、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平台课程,和机电设
4、备拆装与检测技术、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技术、维修电工中级工训练、机电产品故障诊断与检测技术、机电产品维修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实训条件机电技术应用实训基地是省级实训基地,基地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它融实践教学、实验实训、职业素质训练、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技能鉴定于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培训中心,形成了包括装配钳工实训室、维修电工实训室(1)、维修电工实训室(2)、电子装接室、CAD机房、钳工实训室(3),设备累计资金达371.6492余万元。2.建设目标(1)总体目标构建“工学交替、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科学的创新精神和熟练技能的机电技术人才为目标。
5、提高学生职业道德水平、专业技能和学习能力;加强课程建设,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建设核心课程、配套教材,整合教学资源,增强教学实践性;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制定与企业岗位要求相一致的评价体系,形成以能力为本位,(突出综合能力)多元评价模式建设,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实现工学交替。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工学交替运行机制等方面走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前列。(2)具体目标构建符合制造类企业的需求、符合中职学生特点的“工学交替、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并结合丹阳及周边区域经济市场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满足社会需要。建立多元评价的机制,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多
6、元评价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通过引入社会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方法,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通过采用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性;通过现场操作、提交案例分析报告、成果演示、作品评价等质性评价、笔试、答辩、设计等量性评价和完成企业项目或任务的最终产品的态度、各项技术指标的测量和鉴定等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性。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课堂教学能力、专业能力、“教师+技师”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和多名课程负责人。进行深度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共建、工学交替,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在岗培训。本专业与多
7、家企业建立了学生顶岗实习关系。3.建设思路按照“突出优势、聚焦特色、创新机制、打造品牌”的工作思路,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科学发展、优质发展的核心环节,紧紧围绕“全面推动中等职业教育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的职教改革发展方向和重点,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建立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4.建设内容(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学交替,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为目标,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从机电技术的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入手,依托本
8、地行业协会和企业,在调研基础上,结合专业实际,通过“专业基础学习(学校)-生产实践(企业)-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实训(学校)-顶岗实习(企业)”的工学交替教学实施,完善“工学交替、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与核心课程建设按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框架实施教学,并在实施中进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行动导向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课程结构如下:公共基础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与健康。专业核心课程:机械制图、机械基础、金属加工与实训、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PLC编程与应用技
9、术、液压与气动系统安装调试,机电设备拆装与检测技术、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技术、专业限选课程:装配钳工、自动生产线组装与装调技术完成机械制图、机械基础、金属加工与实训、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4门核心平台课程的建设。核心课程采取实境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积极实行问题式、讨论式等教学。灵活采用问题式、讨论式等互动式教学,辅以仿真、模型、挂图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注重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数字化资源建设建立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及相关专业群的视频教学资源,满足教师教学及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建设多媒体课件库,收录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所有课程的教师多媒体课件,从而为师生搭建
10、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信息化教学。学生评价模式改革以模块法的方式教学,重视过程培养,突出实际技能训练,建立以阶段性任务为导向的学校评价模式和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突出技能考核学生,技能促进学生。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衔接统一,达到企业用工标准。构建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它社会组织多方共同参与的最终评价机制,按照企业用人标准构建学生、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建立以贡献为导向的学校评价模式和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突出技能考核学生的教学,促进学校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统一。(2)师资队伍建设选派优秀教师积极参加相关专业的学术交流,参与行业、企业专家
11、的专业技术科研,培养具有 “双师型”素质的骨干教师,并对其中12名优秀教师进行深度学习与培训,作为带头教师。定期选派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到相关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提高教师技能水平,培养四名具有“双师型”素质的专业课教师。聘请四名行业专家,企业技术能手任兼职教师,使专业部兼职教师达到五名。骨干教师对各专业进行共享。通过以上措施对教师进行培养,使专业教师中本科教师达100%,高级职称教师达46.6%,具有“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125%以上,硕士研究生学历达到26.7%。(3)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运行机制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我校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加强我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共同做好
12、毕业生就业工作,向企业输入所需应用型技术人才,共建长期的人力资源供需协作关系。我校积极探索校企共赢的长效运行机制,建立长期、可持续的校企合作关系,激发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的积极性。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有装配钳工车间、维修电工实训室(一)、 维修电工实训室(二)、 钳工实训室(三)、机电一体化设备装调室3、机电一体化设备装调室2、电子装接室、电气设备装调与维修2、电气设备装调与维修1、单片机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2单片机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1 PLC实训室(一) PLC实训室(二) CAD机房2。其中共享实训室有装配钳工实训室、维修电工实训室(1)、(2)、电子装接室、CAD机房、钳工实训室(3)。加
13、大与企业开展“双向基地”建设的力度,使企业成为学生实训和教师实践锻炼的基地,使学校成为企业的职工培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总投入达371.万元,实训开出率达100%,就业率达95%。校企合作根据学校校企合作的整体规划,在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通过与企业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加强与企业的产学结合。与两个以上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选派管理教师、学科负责人及骨干教师对企业进行技术服务,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彼此促进。邀请行业专家参与学校课程改革,并直接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召开校企合作论坛,到合作企业回访,学生、教师深入企业,参与企业实际生产,完成学习项目。企业专家参与教学研究、课程设置和教
14、学讲座等。深化校企合作层次,双方共同进行产品开发,学校提供技术服务,学生参与研究与制作;开设企业特色课程,为企业培养专门人才;制订阶段实习方案,实现学生阶段实习,最终达到工学交替的目的。实行学生服务企业订单式培养模式,共同确定“以解决实际生产能力为中心”的专业核心课程,共同开发学生的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制定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完成学生学习和工作的评价。最终实现校企共同管理和共同教学的目的,使学校培养更加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工学交替培养机制改革制定适应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教学管理制度;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与运行制度;初步建立校企结合的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工学交替管理;建立毕业生
15、跟踪调查制度,建成信息反馈网络。5.保障措施(1)组织保障为确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并实现预期目标,学校特建立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工作小组。工作小组成员及职责如下:组长:谭星祥(机电专业部主任)成员:郦玉祥张亮朱晓忠欧阳向荣 石金炳 徐泓职责:制定本小组负责的建设项目的计划和实施方案;在示范学校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下,根据建设方案的要求,按照任务书提出的建设内容、建设进度、验收要点和资金安排,具体组织实施本项目的建设工作;定期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报专业项目建设过程和存在的问题;分年度向示范学校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本专业项目建设工作报告;组织接受对本项目的检查验收;做好项目
16、建设全过程中的各类文件资料档案管理工作。(2)思想保障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组织师生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央9号文件等文件精神,转变思想,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了解项目建设的重要意义,了解项目建设工作的内容、程序和目标,认识到人人都是项目建设的主人。(3)制度保障统一认识,宣传发动本专业建设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综合工程,建设要求高,意义大。本专业将深入进行宣传发动,明确创建要求,让师生在创建中受到教育、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做出实绩。统一行动,全员参与学校将对本专业全体师生落实具体任务,提出具体要求,充分调动本专业全体师生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人人为创建献策,个个为创建出力,齐心协
17、力完成各项创建工作任务。统一步调,落实目标高标准、严要求,全力推进本专业建设的各项目标的建设。本专业建设是提升学校基础能力的重点工程,建设标准高、难度大,必须花大力气,把工作的主要目标定位在专业建设上,把专业建设工作作为学校重点工作来抓,大力推进专业的建设工作。(4)机制保障制定科学的工作计划制定科学的工作计划,认真规划部署。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制定详细科学的工作计划,确保建设规范有序地进行。建立严格的工作制度建立严格的工作制度,确保专业建设顺利进行。坚持每期期初召开一次有领导小组成员参加的工作小组全会,研究部署专业建设工作。每月进行一次检查,每季度召开一次调度会,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具
18、体问题,期末进行检查总结。在建设中,要让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当好参谋,唱好主角。要严格落实工作制度,确保项目建设按工作制度规范实施。建立项目建设监督机制建立项目建设监督机制,确保专业建设效果。要实行领导监督,群众监督,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监督;要坚持全程监督,全面监督,让建设在监督机制的制约下进行,确保建设质量。建立奖惩机制,把专业建设纳入相关责任人年度考核内容,与政治、经济待遇挂钩,奖惩严明。6.预期效益通过三年的建设周期,把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成工学紧密结合、校企深度合作、融产学研一体的具有培养与培训多种功能的重点核心专业。以本专业为核心,引领带动数控技术应用、机械加工技术等专业同步发展,形成师资优良、实力强劲、教育教学质量一流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在区域内中职学校中发挥出较强的示范、骨干、辐射作用。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