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交融视域下的蚕神文化——以江南地区蚕神名称为中心.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109075 上传时间:2024-06-18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7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交融视域下的蚕神文化——以江南地区蚕神名称为中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交融视域下的蚕神文化——以江南地区蚕神名称为中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交融视域下的蚕神文化——以江南地区蚕神名称为中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4年第2期034丝绸之路是中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之所以以“丝绸”来命名,是因为丝绸在古代丝绸之路中是最主要的贸易商品,而中国是最早的丝绸生产地。中国远古的桑蚕养殖衍生了丰富的桑蚕文化与蚕神信仰。江南地区蚕桑文化十分丰富,这与它的蚕桑业紧密关联。这里养蚕历史悠久,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出土有一批绸片与丝带,证明这一地区很早就已经利用蚕丝纺织。这一区域的桑蚕业一直得到很好的延续,在明清时期,江南可谓是全国最发达的桑蚕生产区,有“无尺地之不桑,无匹妇之不蚕”之说。发达的蚕桑业是蚕神信仰的肥沃土壤,它既可产生自身的蚕神信仰,也可接纳外来的蚕神信仰

2、文化。江南地区崇奉的蚕神名称各异,有马头娘、蚕花五圣、马鸣王、马明王、嫘祖,等等。这些蚕神名称的交互使用,反映了江南地区与华夏大地各区域的文化交融。一、马头娘与马鸣菩萨的融合江南一带,所祭祀的蚕神名称有多种,其中有一种为马头娘,或称为蚕花娘娘、马鸣王、马明王、马明菩萨。在湖州含山,蚕花圣殿内有蚕花娘娘塑像,其形象是蚕女与白马的组合,这可以说是马头娘的演化。动物神像的演化规律一般是这样的:一开始是动物原型;第二阶段是人与动物的结合,比如人首马身;第三阶段是动物成为人的伴随物,比如牛郎与牛;最后发展到完全的人,此时已经没有了动物的痕迹。含山蚕花娘娘(马头娘)的形象就处于第三阶段。为什么蚕神会被称为

3、马头娘?这是因为蚕虽然属于昆虫类,但它的头部却和马头有些相似。中国是最早养蚕的国家,考古发掘曾经挖出6000多年前仰韶早期的石雕蚕蛹。在如此漫长的养蚕过程中,古人注意到了蚕头的这一奇异特点。先秦古籍山海经大荒北经就有关于蚕头形状的描写:“有三桑无枝有虫,兽首蛇身,名曰琴虫。”这里说的琴虫,当是指蚕,因为山海经海外北经说:“三桑无枝,在欧丝东,其木长百仞,无枝。”其中的“欧丝”,指其前文所说的“欧丝之野在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描写的便是一个女子在树上吐丝,而此树正是蚕虫所吃的桑树。这一记载很可能就是下交融视域下的蚕神文化以江南地区蚕神名称为中心吴晓东【摘要】江南地区曾经是蚕桑生产的重镇,其

4、蚕神信仰文化也十分浓厚,这一区域的蚕神名称有马头娘、马鸣王、蚕花五圣、嫘祖等多种。马头娘这一名称源于解释蚕头的形状,它与印度的马鸣菩萨发生了融合。五圣神具有输运财帛的功能,各行业神的名称都与之结合,桑蚕行业也在其中,产生了“蚕花五圣”的说法。嫘祖为先蚕的神话传说,源于中原地区,是蚕桑神话传说的一个类型,江南地区接纳了这一类型的神话传说并广泛使用嫘祖这一名称。通过这些梳理可以发现,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相似性以及同音是发生融合的两大动因。【关键词】蚕神;马头娘;蚕花五圣;嫘祖035交融视域下的蚕神文化以江南地区蚕神名称为中心文将要提及的蚕马神话,用来解释蚕的来源以及蚕的头为什么像马头。山海经里只模

5、糊地说蚕的头是“兽首”,还没有明确地直接说是马头,马头的说法显然是后期对“兽首”的具体化。蚕头的形状是特别引人注目的,针对这一特点编出故事来加以解释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那么,古人编出了什么样的故事呢?上述山海经的记载显然就是其中的一种,具备了蚕马神话的一些元素:桑树、女孩、吐丝。搜神记所记载的蚕马神话是这样的:旧说太古之时,有大人远征,家无余人,唯有一女。牡马一匹,女亲养之。穷居幽处,思念其父,乃戏马曰:“尔能为我迎得父还,吾将嫁汝。”马既承此言,乃绝缰而去,径至父所。父见马,惊喜,因取而乘之。马望所自来,悲鸣不已。父曰:“此马无事如此,我家得无有故乎!”亟乘以归。为畜生有非常之情,故厚加刍

6、养。马不肯食,每见女出入,辄喜怒奋击。如此非一。父怪之,密以问女,女具以告父,必为是故。父曰:“勿言,恐辱家门。且莫出入。”于是伏弩射杀之,暴皮于庭。父行,女与邻女于皮所戏,以足蹙之曰:“汝是畜生,而欲取人为妇耶?招此屠剥,如何自苦?”言未及竟,马皮蹶然而起,卷女以行。邻女忙怕,不敢救之,走告其父。父还求索,已出失之。后经数日,得于大树枝间,女及马皮,尽化为蚕,而绩于树上。蚕除了头像马头这一特点外,另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会蜕皮,小蚕虫钻出蚕茧后,要反复蜕皮几次,长为成虫,之后作茧自缚,作茧自缚是蚕吐丝的过程。蚕马神话便是古人借用蚕的蜕皮特点,对其头像马头的特点加以解释,说蚕是因为蜕皮后换上了马皮

7、,它的头便像马头了。古籍仙传拾遗也有类似的故事记载:蚕女者,当高辛氏之世,蜀地未立君长,无所统摄,其人聚族而居,递相侵噬。广汉之墟,有人为邻士掠去已逾年,惟所乘之马犹在。其女思父,语马:“若得父归,吾将嫁汝。”马遂迎父归。乃父不欲践言,马跄嘶不龁。父杀之,曝皮于庖中。女行过其侧,马皮蹶然而起,卷女飞去。旬日见皮栖于桑树之上,女化为蚕,食桑叶,吐丝成茧。搜神记是晋代干宝所著,文中没有提到故事在哪里发生。仙传拾遗 是唐末五代时期杜光庭所著,说故事是发生在蜀地,也就是今四川一带。干宝的老家是汝南郡新蔡县,在今河南省新蔡县,后迁居海宁盐官之灵泉乡,今属浙江。干宝写作搜神记的具体时间虽然难以定论,但大抵

8、是被征召为著作佐郎之后,他才有机会查阅大量典籍,以及搜集民间传说。这一时期,他已经定居江南。从搜神记中所记载的蚕马神话语言风格看,很可能是根据当地的民间传说所记录的。如此说来,蚕马神话很早就在江南流传了。仙传拾遗记载的蚕马神话晚于搜神记,语言风格相对简洁,且将故事发生地说是蜀地,故事情节与搜神记记载的基本一致,当是同源,是文化交融的结果。蚕马神话的另一交融现象表现在马头娘这一名称,又被称为马鸣王,这是与印度马鸣菩萨的结合所致。马鸣是古印度佛教诗人,大乘佛教著名论师。传说他在小月氏说法,连马匹也饿着肚子听他说法,而不知去吃草料。人们认为他讲佛法之精到可以让马也能理解佛法,便尊其为“马鸣菩萨”。唐

9、代以后随着佛教的传播,国内遂有“马鸣寺”和“马鸣庙”。因马头娘与马鸣都是被信仰的对象,便发生了关联。余杭一带有一则蚕马神话最后是这样说的:“大家为了纪念那个姑娘,就按那姑娘的形象塑了一个像,并让她骑在一匹白马身上,称她为马鸣王菩萨。每逢养蚕时分,大家便纷纷祭拜她,叩求她的保护,把她看成是蚕神菩萨。”马头娘与马鸣大师结合之后被称为马鸣菩萨,这是容易被理解的,那为什么又在“马鸣”后面加一个“王”字成为“马鸣王”呢?释神校注里将马鸣王解释为浙西的藩镇:“马鸣王,浙江统志:神姓裴,名璩,为浙西藩镇,败黄巢以保境。按:石门县志 称裴、蒋。”并注释说:“马鸣王,浙江石门民间祭祀之俗神。”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二

10、百十九“马鸣庙”条:“邝世修马鸣庙碑:神裴姓,名璩,唐广明中,官浙西藩镇。会黄巢由湓寇浙,公力战破之,此土弗熸,没而庙食,以报其功。配飨者为蒋都官,佚其名,则与公戮力者也。”清光绪嘉兴府志卷十一“马鸣王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4年第2期036条引石门县志:“(庙)在上字圩,其神亦称裴、蒋二王。”可见在浙江,马鸣庙祭祀的马鸣神与历史名将结合了,因其为王,故在名称后加“王”字而成为马鸣王。马鸣王因书写的随意性又写为马明王。苏州桃花坞印刷的彩色木版年画有蚕花茂盛,蚕神马明王骑在一花马上,手捧一篮蚕茧,穿红袍长裙,戴簪冠,后有一侍女擎旗,旗上写有“马明王”三个字。海宁县有一首马明王歌谣:“马明王

11、菩萨到府来,到你府上看好蚕。马明王菩萨出身处,出世东阳义乌县。爹爹名叫王伯万,母亲堂上柳玉莲。马明王菩萨净吃素,要得千张豆腐干。”可见,在海宁所祭祀的蚕神也叫马明王。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载:“北高峰,石蹬数百级山半有马明王庙,春月,祈蚕者咸往焉。”西湖梦寻 介绍北高峰时这样说:“在灵隐寺背后,有数百级的石阶,需蜿蜒曲折三十六次,才能攀登到山顶。山顶上有一座华光庙,用来供奉五显财神。在半山腰处则有马明王庙,每到春天,养蚕人都会到这里祈祷。”此处延续了“马明王”的写法。在浙江一带,蚕马神话有马变异为牛的异文,流传着一则黄牛皮裹走姑娘变化为蚕的神话,其故事结构与蚕马神话一致。故事情节是这样的:传说在

12、很早以前,钱塘江北岸有一户富豪人家,家中有一个小姐,自出娘胎十八春,还从来没有走出过房门一步呢。她生得眉清目秀,十分美貌,整天只知道躲在绣楼之上,描龙绣凤,做着女红。有一天,小姐觉得有些气闷,在贴身丫环的再三劝说下,才和丫环二人一起下了楼,到花园里去游玩了半天工夫。谁知道从此以后,小姐就觉得自己的身子有些不适意。日子一长,连肚子都有些大起来了。小姐的父亲大吃一惊,请来医生给女儿看病。医生说小姐是有了喜。啊呀呀,这可怎么了得!父亲心想:女儿长到一十八岁,还从没见她跟哪一个陌生的男人来往过,怎么会出这种事的呢?就把那丫环叫了来,再三盘问。问到后来,丫环说:“小姐确实从来没有和外人来往过,就是那天游

13、花园,看见一头大黄牛。小姐很喜欢它,和它在一起玩了一阵子,难道是”听到这里,小姐的父亲早已火冒三丈,哪里还有心思再听下去!当场派人到花园去,把大黄牛活活杀死,剥下一张皮,晾在花园的一棵大树上。过了两天,小姐知道了,心里十分难过,正在自己房里伤心哩。突然,天空中刮起了一股龙卷风,先把牛皮卷了起来,接着又把小姐也裹了进去,一眨眼工夫就飞得无影无踪了。小姐的父亲得到这个消息,连忙派人四出寻找小姐的下落。东寻西找,最后终于在一棵大树上找到了那张牛皮。派出去的人把牛皮带回来,交给主人。大家打开牛皮一看,只见里面有许许多多黑油油的小虫子,在蠕蠕爬动着。大家说:“也许这就是小姐变的吧?”小姐的母亲心疼死了,

14、就把这些小虫子收集起来,放在一只竹匾里喂养。又从当初发现牛皮的那棵大树上采来许多树叶,这就是后来的桑叶,拿给它们吃。慢慢地,黑虫子就变成了白色的蚕了,最后结成茧。蚕马神话的另一个发展方向是牛郎织女。织女的原型是蚕女,而牛郎是蚕马神话中马的变异。牛郎织女故事的结构依然保留了蚕蜕皮的痕迹,笔者在蚕蜕皮为牛郎织女神话之原型考一文中指出,织女的衣服被偷是蚕蜕去旧皮,而牛郎踩着牛皮去追织女,来源于蚕马中的马皮飞起来裹走织女。浙江的这则“蚕牛神话”,正好是蚕马神话向牛郎织女神话演变的一个过渡。从这一演变也可以看到,蚕神在江南一带的演变是非常复杂的,不仅仅体现在所信仰的神的名称上,也体现在神话故事上。马头娘

15、的名称到底起于何处,目前没有定论。山海经里就已经有将蚕虫的头描写为“兽首”的记载了,山海经当是中原之地的文献,而古代蜀地也有“马头娘”的信仰:“元妃西陵氏为先蚕,实为要典。若夫汉祭菀窳妇人、寓氏公主,蜀有蚕女马头娘,又有谓三姑为蚕母者,此皆后世之溢典也。”从考古来看,1926年中国第一代考古学家李济组织发掘的山西夏县西阴村的遗址里面,就发现了被人为切割的半个蚕茧,此蚕茧距今5600年至6000年。2021年,考古人员在对夏县另一处遗址师村遗址进行发掘时,037又发现了距今6000年前4枚仰韶早期的石雕蚕蛹,其中一枚形状大小如枣核,呈浅褐色,上面用尖锐器物刻上了条状的花纹,这充分证明当时已经有了

16、人工养蚕。不过,养蚕只是蚕马神话诞生的基础,并不能说明哪里最早养蚕哪里就是蚕马神话的诞生地。二、“蚕花”与“五圣”的融合在江南地区,被信奉、祭祀的蚕神里还有一个“蚕花五圣”。清代杨屾豳风广义记载:“蚕室备,内设先蚕位,不忘本也。历代所祭不同,即如:汉祀宛窳妇人、寓氏公主;蜀有蚕女马头娘,又有三娘为蚕神者;又南方祀蚕花五圣者,此后世之溢典也。”这里只比较宽泛地指出“蚕花五圣”是在南方被祭祀。中国风俗辞典将“蚕花五圣”的信仰范畴缩小到浙江杭嘉湖地区:“蚕花五圣,蚕神的别称,流行于浙江杭嘉湖地区。蚕农在养蚕期间,凡蚕儿大眠、上山、回山以及缫丝等过程中必祭之神。或赴庙焚香祷祝,或在家中祭祀,俗称拜蚕花

17、五圣。对此神有两说:一说即蚕花娘娘;一说为男性,其像三只眼睛六只手,来历不明。”关于“蚕花五圣”这个名称,显然是“蚕花”与“五圣”的组合。蚕花指蚕茧、蚕,这个问题不大,那么,“五圣”是指什么?为什么“蚕花”与“五圣”会结合?关于五圣的来历,有多种说法。在浙江台州葭沚一带,每年渔休季节的大暑日,都要举行送瘟神活动,“五圣”便是活动的主要信仰神。关于“五圣”的来历,当地认为他们五人生前是五个进士。皇帝为了试探张天师的捉妖本领,让人在地下挖个洞,让五个进士在洞里奏乐,然后召张天师进宫,问他这是什么妖怪?张天师说,这好办,他用手里的宝剑在地上这么一划,地洞里五进士的头就全都掉了下来。这五进士死后冤魂不

18、散,常要作祟。皇帝便封他们为“五圣”。另有传说,“朱元璋平定天下以后分封诸臣,梦见千万阵亡的将士要求祀典,于是就以其中的五位阵亡的将士为代表,命江南民间立庙祭祀,俗称五圣堂”。或说,“唐光启年间在婺源城北有一座王喻的园林,有一天园中红光冲天,五位神人从天而降,自称是奉天命福佑当地人,然后又升天而去。于是,官府与民间百姓纷纷修庙虔诚供奉,据说所求必应”。以上这些传说未必真实,这里想指出的是,从字面上看,“五圣”不是一个指称明确的名词,圣乃神圣,五圣相当于五神,不管“五”是实指还是虚指,五圣都不是一个确指的概念,因此人们自然会去阐释五圣到底具体指的什么神。也正因如此,“五圣”便与其他诸多名称纠缠在

19、了一起,显现出一种文化交融的样态来。辞海中有“五圣”条:“亦称五通。中国旧时南方(一说不限于南方)乡村中供奉的神道。相传为凶神。本是兄弟五人,唐末已有香火,庙号五通。宋徽宗大观年间赐庙额曰灵顺。宋代由侯加封至王。因其封号第一字为显,故又称五显公。赵翼陔余丛考五圣祠:七修类稿又谓五通神即五圣也。然则五圣、五显、五通,名虽异而实则同。”在此,“五圣”与“五通”“五显”另外两个名称被说成是同一性质的神。乌丙安的中国民间神谱这样解释:“五圣,又称五显五通五郎神安乐神木下三郎木客独脚五通 花果五郎 护界五郎等。”在此,“五圣”又与“五郎”“安乐神”“木下三郎”“木客”等名称发生关联,并且在“五通”前还加

20、上定语“独脚”,在“五郎”前加上“花果”“护界”,情况更为复杂,其文化交融可见一斑。“五通”其实是来自印度的“五通仙人”,是具有五种神通的人物,他们所具有的这五种神通是天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至于“五通”为什么与其他神名发生融合,黄景春如此解释说:“由于都有个五,就在神坛上塑五位神仙,合称五郎神。他们在庙坛上并排而立,一起接受香火。在信仰过程中,依托佛经中一角仙人独角仙人的说法,因谐音而出现一脚五通。因南方山魈(木客)也是一脚,于是五通神跟山魈融合起来。同时,五通神跟五盗神相结合,因盗与道同音,演变成了五道神;道 与路 同义,又说成了五路神。五通神有盗财行径,五盗神是盗窃者,又

21、都是五人一伙,比较容易混淆。其实五道神是佛教阴间之神,跟交融视域下的蚕神文化以江南地区蚕神名称为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4年第2期038五通原本没有关系,但通过相同的音义、人数的周转,竟然共用同一个神名。”不过,我们可以推测,应该是因为“通”有通达的意思,与“道”吻合,五通才与佛教阴间之神五道神结合,而“道”与“盗”同音,五通神演变为五盗神,从此具有了可以“输运财帛”的功能,受到民众祭祀。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六载:“杭人最信五通神,亦曰五圣,姓氏源委,俱无可考。但传其神好矮屋,高广不逾三四尺,而五神共处之。或配以五妇,凡委巷若空园及大树下,多建祀之,而西泠桥尤盛。或云,其神能奸淫妇女,输运财

22、帛,力能祸福见形,人间争相崇奉,至不敢启齿谈及神号,凛凛乎有摇手触禁之忧,此杭俗之大可笑者也。”由此可见,五圣除了具有淫的特点之外,更重要的是具有“输运财帛”的功能。正因为五圣具有“输运财帛”的功能,很多行业所祭祀的行业神都冠以“五圣”,如“棚头五圣”(家畜养殖)、“塘头五圣“(养鱼)、“利市五圣”(商贸)等,蚕桑业所祭祀的神自然也不在例外,于是便有了“蚕花五圣”。这里的“五圣”,显然相当于“神”的含义,以上的这些行业神即可称为棚头神、塘头神、利市神、蚕花神。所以,无论五圣的起源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与蚕神关系不大,“蚕花五圣”这个名称,是一种文化交融的结果。三、嫘祖故事的变异与交融江南一

23、带的蚕神也被说是嫘祖。嫘祖文化在江南地区也很盛行,耕织图原为南宋绍兴年间于潜县令楼璹所作,后来分离为耕作图与蚕织图,其中蚕织图有24幅图,描绘了自腊月浴蚕到下机入箱的养蚕、织帛整个过程,其中部分内容反映了对嫘祖先蚕的信仰与祭祀。嫘祖作为先蚕被祭祀和传说的地区很广,尤其在几个声称为嫘祖故里的地方盛行。目前声称为嫘祖故里的地方除了属于江南的浙江杭州,还有山东费县,湖北宜昌、远安、黄冈、浠水,河南开封、荥阳、西平,四川盐亭、茂县、乐山,山西夏县。这说明关于嫘祖的故事不仅流传广泛,而且还在地化了,在当地有了相应的风物、信仰民俗。从这些地区的分布来看,江南地区关于嫘祖故里的传说虽不算多,但毕竟有,那嫘祖

24、是原产的还是流传过来的呢?纵观嫘祖故里的考证,最主要的证据便是古籍记载“西陵”为嫘祖住地,民间传说中的嫘祖也总是与西陵联系起来。国语云:“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那么,要证明嫘祖的故里所在,大多是在当地找出有关西陵的记载,而声称是嫘祖故里的地方,也大多是从典籍文献里找到本地存在西陵的记载。比如河南省的西平县,其主要依据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有相关记载:“春秋左传所谓江、黄、道、柏,方睦于齐也。汉曰西平,其西吕墟,即西陵亭也。西陵平夷,故曰西平。”另外,西平在汉代属

25、于汝南郡,甘肃武威磨咀子于1981年发现汉简将近40枚,其中的“王杖诏令”简上有“汝南西陵县”等文字,也被用来佐证西平以前确实是西陵。其逻辑是,西平既然是西陵,而嫘祖是西陵人,西平自然是嫘祖的故里。以上推理是建立在认为嫘祖为真实历史人物的基础之上的,但关于嫘祖的研究有两种完全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是历史真实人物,另一种则认为是神话人物。嫘祖是黄帝的妻子,她的历史真实性自然与黄帝有关。顾颉刚、何新等许多历史学家都认为黄帝是神话人物,何新更是直接认为黄帝的“黄”其实是“光”的变异,是古人对太阳的称呼。太阳运行的轨道称为黄道,根据太阳运行规律制定的历法称为黄历。如果黄帝是太阳,那么嫘祖自然是月亮的化身

26、。古人习惯将东边与日对应,而将西边与月对应,并在东边祭祀太阳,西边祭祀月亮,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近代。北京目前依然保留有位于东边的日坛与位于西边的月坛。在中国文化里,西边与月亮对应,西边的山是月亮的归宿,因此,以月亮为原型的嫘祖,就被说成是西陵氏。撇开嫘祖是否为历史真实人物的争论不说,嫘祖总归是黄帝的妻子,所以嫘祖的传说故事当结合黄帝来考虑其属地。目前声称为黄帝故里的地方为河南新039郑,而黄帝的“行迹”主要在中原地区,也就是说,黄帝文化主要在中原,因此,嫘祖文化源于中原的可能性要大一些。那么,嫘祖怎么与蚕神关联起来了呢?为什么要把蚕花娘娘附会到嫘祖身上呢?在河南民间有关于嫘祖最早发现蚕的传说:

27、黄帝打猎来到西山,看见一位从嘴里往外吐丝的女子,经叙谈得知,她原是王母娘娘的侍女,名叫嫘祖,偷吃了一种仙草,这种仙草不论喂人喂蚕,吃了都会吐丝。她因此违犯了天规,被打下了凡间,经西陵氏收养。黄帝见她有大本事,便不顾她长相粗黑,和她结了婚。从此,在嫘祖的教导下,人们学会了养蚕、缫丝、织锦,越来越多的人穿上了衣裳。为了不忘她的功绩,农家的织机房里都敬祖神,就是嫘祖。从“嫘”这个字也可以梳理出一些线索来。这个字的声符为“累”(繁体字为“纍”),说文解字云:“从糸畾声。”按象形字典的解释,“累”字原来只有“畾”部,篆文才在“畾”的下面加上“糸”字构成“纍”。“糸”是丝线,“累”字强调将丝线缠绕成团。由

28、此我们可以推测,本来嫘祖这一名称是由“月”的古音演变而来,只不过它的音经过长期的演变,与“累”的音相同了,于是用“累”字来记录。为了区分,再加上一个“女”字构成“嫘”,成一个专用字。由于语音的雷同,导致嫘祖与丝线发生关联。古人为什么要在“畾”这个字上加上与丝线有关的“纟”字?按照古人造字的规律,应该是因为“畾”这个音具有丝线的意思,而“畾”这个字本身又体现不出它与丝线的关系,于是便加上“糸”这个表意的偏旁。嫘祖与黄帝是汉语区的神话人物,其起源地当在中原地区,江南地区流传嫘祖故事,是文化交流的结果。江南地区之所以接纳并盛传嫘祖先蚕的故事,是因为这里是养蚕的聚居地,具有很好的语境。综上所述,在江南

29、地区蚕桑信仰文化中,蚕神的名称十分复杂,马头娘是解释蚕的形象的,是最底层的,它与马鸣菩萨发生了融合,之后又与当地的“五圣”发生关联,产生了“蚕花五圣”的说法。嫘祖为先蚕的神话传说源于中原地区,是蚕桑神话传说的另一个类型,江南地区也接纳了这一类型与嫘祖名称。文化融合是普遍的现象,从以上这些名称可以看出,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相似性以及同音是发生融合的两大动因。本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创新工程项目“南方民族口头传统基础与转化应用研究”(项目编号:MWS2024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交融视域下的蚕神文化以江南地区蚕神名称为中心 注 释】山西夏县师村:中国最早的石雕蚕蛹与盐湖之畔的仰韶早期聚落EB/OL.(2021-01-05)2024-01-02.https:/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