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济源市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总体实施方案.doc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3104643 上传时间:2024-06-18 格式:DOC 页数:105 大小:1.61M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济源市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总体实施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济源市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总体实施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济源市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总体实施方案(2013-2017) 济源市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总体 实施方案(2013-2017) 济源市东方水利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二O一三年二月 编制单位:济源市东方水利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资质等级:丙 级 证书编号:A241006821 批 准:段兴林 核 定:张开学 审 查:郭东祥 编 写:段 晓 韩军伟 张龙龙 董晓辉 段 超 杨 晓 王利丹 常 林 李 楠 工程设计:韩军伟 段 超 董晓辉 杨 晓 王利丹 估算编制:张龙龙 99 目 录 1、综合说明 1 1.1项目背景及依据 1 1.2项目区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2 1.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 1.4项目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布局 4 1.5项目区水资源平衡分析 4 1.6工程建设内容 5 1.7项目管理 6 1.8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6 1.9效益分析及环境影响评价 6 1.10保障措施 7 2、概况 9 2.1济源市基本情况 9 2.1.1总体情况 9 2.1.2社会经济状况 11 2.1.3水土资源状况 12 2.1.4灌溉发展情况 13 2.2项目区概况 15 2.2.1社会经济情况 16 2.2.2农业生产状况 16 2.2.3水土资源状况 16 2.2.4灌溉发展情况 17 2.2.5存在问题 18 3、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0 3.1必要性 20 3.2可行性 23 4、建设目标任务和布局 29 4.1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 29 4.1.1指导思想 29 4.1.2建设原则 29 4.2编制依据 30 4.3设计水平年和实施年限 31 4.4建设目标及任务 31 4.4.1建设目标 31 4.4.2建设任务 32 4.5建设布局 36 5、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37 5.1项目区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状况 37 5.1.1水资源量 37 5.1.2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8 5.2现状水平年供需平衡分析 41 5.3设计水平年供需平衡分析 42 5.3.1需水预测 42 5.3.2可供水量预测 43 5.3.3供需平衡分析 43 6、工程建设内容 45 6.1工程设计标准 45 6.2主要建设内容 45 6.3建设方案 47 6.3.1方案比较 47 6.3.2典型工程设计 50 6.4分年度实施计划 69 7、项目管理 70 7.1工程建设管理 70 7.2工程运行管理 71 7.2.1管理机制改革 71 7.2.2服务体系建设 72 7.2.3建立信息管理系统 72 8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74 8.1 投资估算方法 74 8.2 编制依据 74 8.3 投资估算 75 8.3.1基础价格 75 8.3.2工程单价编制 77 8.3.3安装费 78 8.3.4建筑工程估算编制 78 8.3.5独立费用 78 8.3.6基本预备费 79 8.3.7临时工程和价差预备费 79 8.4 典型工程投资 79 8.5 总投资估算 79 8.6 资金筹措 80 8.7 分年度投资计划 80 9、效益分析及环境影响评价 82 9.1效益分析 82 9.1.1经济效益 82 10 保障措施 90 10.1 组织措施 90 10.2 资金保障 91 10.3 推行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93 10.4 建立监督检查与考评奖惩制度 94 10.5规范节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95 10.6 落实管护机制,保障长效运行 96 10.7 加强宣传培训,完善技术支撑 97 1、综合说明 1.1项目背景及依据 水利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加强水利建设在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业产值中起着决定作用,事关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用水激增,用水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全社会都必须大力提倡节约用水,提高水的综合利用效率。农业作为用水大户,节水潜力十分巨大,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技术”,为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指明了方向。 济源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高效节水灌溉推广工作,“十一五”期间,在水利部和省水利厅的关心支持下,济源市以国家级节水增效示范项目、省级节水灌溉示范项目、“民办公助”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为带动,大力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产生了巨大的节水、增产效益。但济源市水资源矛盾仍十分突出,存在着山区面积大、水利欠账多、水源工程少、节水面积小、灌溉条件差等实际问题,因此只有大力推广节水灌溉,特别是高效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必由之路。 根据水利部《关于开展西北华北十省区高效节水灌溉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的通知》(办农水[2012]545号)精神,以推进农业节水、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现有灌溉面积节水改造,充分利用地表水为前提,严格依据水资源承载能力,以供定需、量水而行,突出重点区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济源市未来5年高效节水灌溉总体发展目标、布局、模式和建设任务。市水利局委托济源市东方水利勘测设计有限公司组织编制《济源市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总体实施方案(2013~2017)》。 1.2项目区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济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南临黄河,与洛阳隔河相望,东与沁阳、孟县接壤,西部和北部与山西省交界,地处北纬34°53'~35°16'和东经112°01'~112°45'之间。 济源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季风进退与四季替换比较明显,年平均气温14.6℃ ,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0℃,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7.3℃,历年平均日照时数2364小时,多年平均无霜期223天,最长年份262天,最短年份195天。 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30.6mm , 年际差别大,降水多集中在夏季(6—9月份), 平均达428mm,占全年的68%左右,年均水面蒸发量为804mm。降雨量年内不均,年际差别较大。 全市总面积1898.71平方公里,其中:山区、丘岭面积1534.1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0.8%;平原区面积364.5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9.2%。全市辖11个镇,5个办事处,526个村(居)民委员会,其中居委会72个,村民委员会454个。区内主要种植作物为小麦、玉米、果树、烟叶、蔬菜等,因水资源短缺,水利工程设施薄弱,农作物产量受天气影响严重。全市总人口67.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6万人。济源市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373.4亿元,财政收入3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341元。 1.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通过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项目,不仅解决项目基地本身农业灌溉问题,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而且高技术、高标准、高效益引导该地区农民应用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带动周边高效农业节水灌溉的发展,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示范推广作用。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项目区防旱抗灾能力;(2)、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增加项目区农民收入。(3)、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切实高效地利用有限的水利资源,通过大力推广应用高效田间节水灌溉技术,大幅度减少农业灌溉用水量。(4)、缩短灌水周期,减少水事纠纷,降低项目区农业生产成本。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符合中央支持工程建设范畴。(2)、济源市政府对项目建设高度重视。(3)、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区内干部及群众已经认识到节水灌溉就是增收的道理,节水意识不断增强,项目建设决心大,积极性高,要求迫切,愿望强烈。(4)济源市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区水源主要利用王屋山水库、天坛山水库、鳌背山水库、小浪底水库、引沁总干渠水及山区河流蓄水,灌溉水源相对有保证,项目规划经深入调查、符合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条件,并充分征求村镇群众意见,节水措施可操作性强,便于施工。(5)工程技术上可行,效益显著。经过对工程实地勘察、测量,工程地质条件较好,技术上可行。项目建设可充分利用管道工程输水能力,恢复和增加灌溉面积,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1.4项目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布局 充分利用现有资料,结合济源市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十二五”规划,研究提出济源市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总体思路,逐步形成发展高效节水农业规划体系。结合水利建设重点项目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集中资金,重点突破,通过实施规划,使全市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体系,达到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明显加快、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的效果。项目工程实施后,2017年达到以下目标: ⑴ 项目区灌溉设计保证率达到90%,项目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平均达到0.86。⑵ 全市节水灌溉面积由现状8.03万亩达到15.53万亩,管灌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由现状4.14万亩提高到11.64万亩。⑶ 项目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由原来的2827.5万kg提高到4363.7万kg,提高54%。⑷ 形成配套完善、运行方便、灵活高效的项目区灌溉工程体系。⑸ 项目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区域资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6)通过济源市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逐步建立良性的工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本次高效节水农业规划项目涉及王屋、下冶、邵原、大峪、思礼等5个乡镇涉及103个行政村。共规划高效节水灌溉面积7.5万亩,其中水源采用地表水灌溉面积为6.9934万亩,采用地下水灌溉面积为0.5066万亩。灌溉方式均采用管灌。 1.5项目区水资源平衡分析 济源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总量为:25667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为:18204万立方米,重复计算量为8470万立方米,扣除重复计算量后水资源总量为:35401万立方米。水资源可利用量为64048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可利用量为11477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5573万立方米,客水可利用量为43910万立方米,其它(指中水)水资源量为:3088万立方米。 济源市可利用客水资源较为丰富,其主要来源为:一是已建成的引沁灌区,该灌区年均实际可供水量为13529万立方米;二是拟建的小浪底北岸灌区,济源市年均可利用水量为17500万立方米;三是前期工程已经开工的河口村水库,济源年可用水量为12881万立方米。 由于济源市山区土地面积分散,灌溉条件恶劣,部分耕地仍为旱地,而且严重缺水,所以本此项目区均安排位于济源山区,主要包括王屋、下冶、邵原、大峪、思礼5个镇,耕地面积10.645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9.6%。水资源总量12771万立方米,可利用量只有3939万立方米,占全市可利用量的6.1%。区内主要水利工程有王屋山水库、鳌背山水库、天坛山水库、引沁渠水和部分塘坝,水资源相对紧缺。根据设计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结果来看,各项目区内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水资源是有保障的。 1.6工程建设内容 济源市项目区共规划高效节水灌溉面积7.5万亩,其中大田粮食作物5.5862万亩,大田经济作物1.9138万亩。根据项目区片区情况来看,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小型水源工程、引水蓄水工程、输配水管网工程和田间灌溉设施等。 根据规划,项目区共划分41个片区,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有小型泵站118座,机电井67眼,蓄水调节池148座及相应田间配套设施。 1.7项目管理 工程建设管理方面积极推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有关法律确定的规模以上的项目要严格执行招投标程序。建立项目公示公告制度,及时将项目建设内容、资金拨付使用、筹资筹劳等情况在项目区受益村公布公示,主动接受农民群众和社会监督,强化项目管理,保证工程质量。 工程运行管理方面主要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体系和信息管理体系。 1.8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采用典型工程亩均综合投资估算法进行估算,济源市高效节水灌溉规划项目总面积按75000亩计(其中提水灌溉工程7758亩,提蓄灌溉工程15276亩,蓄水灌溉工程51966亩)单位亩均投资1349.99元,共需投入资金10124.89万元。按照中央、地方投资各占50%的原则,共需资金10124.89万元,其中:中央投资5062.45万元,地方配套5062.44万元。 1.9效益分析及环境影响评价 项目建成后可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8668亩,可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56332亩,提高了农业的灌溉保证率,农作物产量将稳产高产。经计算粮食可增产1536.2万公斤,折价3379.65万元,经济作物年可增加收入1148.28万元。现项目区农业灌溉主要依靠蓄积地表水或引水库蓄水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灌区节水工程实施后,项目区每年可节水675万方,节水效益显著。 项目的实施,对改变项目区面貌、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引导当地农业逐步向优质、高效、节水、增产型农业发展,对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 项目的实施,可以提高区域内农作物的灌溉保证率,改善土壤结构状况,改善水环境和田间气候,提高项目区灌溉水利用率,可以避免地下水污染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改善当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环境。通过节水灌溉,可以保护地下水资源、遏制地下水逐年下降的趋势。同时,回补地下水、改善地下水水质,同时有利于植树绿化,增加空气湿度,减少风沙天气,使项目区空气清新,生态效益显著。 从上述各项经济评价各指标中可以看出,净收益现值9307.32万元大于零,静态投资回收期5.55年,财务内部收益率25.42%大于12%,经济效益费用比1.71大于1.2,说明该项目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项目实施后,不仅经济效益显著,而且可以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当地的社会环境起到重要作用。 1.10保障措施 主要是完善项目区的各项管理体系与制度建设,保证工程长效运行。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完善组织措施;(2)、建立资金保障体系;(3)、推行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4)、建立监督检查与考评奖惩制度;(5)、规范节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6)、落实管护机制,保障长效运行;(7)、加强宣传培训,完善技术支撑。 2、概况 2.1济源市基本情况 2.1.1总体情况 济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南临黄河,与洛阳隔河相望,东与沁阳、孟县接壤,西部和北部与山西省交界,地处北纬34°53'~35°16'和东经112°01'~112°45'之间。全市总面积1898.71平方公里,其中:山区、丘岭面积1534.1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0.8%;平原区面积364.5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9.2%。全市辖11个镇,5个办事处,526个村(居)民委员会,其中居委会72个,村民委员会454个。全市总人口67.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6万人。 济源市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季风进退与四季替换比较明显,年平均气温14.3°C ,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0°C,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7.3°C,大于或等于0°C。历年平均日照时数2364小时,平均日照百分率为54%,全年太阳辐射量118.2千卡/平方公里,光有效辐射量57.9千卡/平方公里。年内5、6月份光照时间最长,太阳辐射值最高,对小麦后期生长发育有利,多年平均无霜期223天,最长年份262天,最短年份195天。 济源市太行山区的土壤多为灰棕色森林土和砂土,土层极薄,分布不均。山麓梯田多为红、棕、灰色壤土,冲积层一般为0.5~2.0米。西部浅山区为土母质多为紫红色泥页岩,其上覆盖着第四系黄土及红色粘土。除王屋、邵原附近有较厚的黄土类亚砂土外,其余地区土层薄,耕层浅,肥力低,水土流失严重。东南黄土丘陵区为土母质为泥页岩和砂岩,第四系黄土覆盖,厚薄不均,丘陵西部土层较薄,东部黄土覆盖较厚,可分为立黄土、白面土等,厚度10~50米不等。山前倾斜平原区多为冲击土,市区附近及沁河两岸多为沙壤土,苗店以东多为黏壤土。另外在济河两岸,西许、裴村以南,马头、亚桥以北,以及丘陵地区的沟底以前有稻畦分布。这一地区土层厚,肥力高,耐旱涝,适宜耕作。 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31.3mm , 年际差别大,降水多集中在夏季(6~9月份), 平均达429mm,占全年的68%左右,年平均蒸发量为804mm。 济源市北部为太行山脉,海拔高程为600~1200米以上,西部为低山丘陵区,海拔高程为200~600米之间,东南部为黄土丘陵区,海拔高程为150~400米。李八庄以东为山前倾斜平原和沁河冲击扇,三面环山,形成了西高东低的簸箕形盆地,地面为笫四系物质组成所覆盖,海拔高程为131~260米,地面向东及东南倾斜,坡度为百分之一至六百分之一,属华北平原的边缘地带。 济源市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干旱缺水、旱涝灾害严重。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旱、风、雹等。从历史来看,影响济源农业生产的首要问题是旱灾。建国以来60年中,几乎年年都有旱灾发生,即使在大涝年份,也会有局部旱灾。60年代旱灾面积在资料中显示最小的是1964年,受灾面积0.04万亩,成灾面积0.04万亩。即使在1982年大水年份,仍有旱灾,受旱面积30多万亩(春秋两计),成灾面积26万亩。全市受灾面积小于5万亩的有17年,大于5万亩的有43年,即不足两年就会发生一次受灾面积大于5万亩的旱灾;可见旱灾的发生是十分频繁的。受灾面积大于5万亩小于10万亩的有6年,大于10万亩小于20万亩的有10年,大于20万亩小于30万亩的有11年。大于30万亩的有10年,平均六年就有一次受旱面积在30万亩以上。可见旱灾不仅频繁发生,而且受灾面积是很大的,大旱年几乎受灾面积占总耕地面积一半以上。 影响农业生产的第二个主要因素是涝灾。建国以来,通过兴修水利,涝灾范围和危害程度有所减轻。平均每年受灾面积3.8万亩,成灾2.2万亩。大水年份有1952年、1953年、1958年、1964年、1976年、1982年、1996年、2000年。其中1953年、1964年1982年受灾最为严重,1953年受灾面积达23.77万亩,成灾14万亩;1964年受灾面积达24.8万亩,成灾16.23万亩;1982年受灾面积达26.49万亩,成灾16.34万亩。建国以来,全市成灾面积5万亩以上的涝灾年份有10年,成灾10万亩以上的年份有4年,即1952年、1953年、1964年和1982年,至于局部性涝灾则二年发生一次。 2.1.2社会经济状况 济源市全市总人口67.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6万人。全市总耕地面积为62.56万亩,主要种植作物有小麦、玉米、果树、烟叶、蔬菜等,作物复种指数1.653。2008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85.95万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62.04万亩,总产量21.4万吨,平均亩产量344.9公斤。2011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86.16万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62.66万亩,总产量21.58万吨,平均亩产量344.4公斤。项目区位于王屋、下冶、邵原、大峪、思礼5个镇,项目区涉及103个行政村,总耕地面积10.645万亩。区内主要种植作物为小麦、玉米、果树、烟叶、蔬菜等,因水资源短缺,水利工程设施薄弱,农作物产量受天气影响严重。 济源市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373.4亿元,财政收入3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341元。 2.1.3水土资源状况 济源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总量为:25667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为:18204万立方米,重复计算量为8470万立方米,扣除重复计算量后水资源总量为:35401万立方米。 水资源可利用量为64048万m3,其中地表水可利用量为11477m3,地下水资源量为5573万m3,客水可利用量为43910万m3,其它(指中水)水资源量为:3088万m3。 济源市可利用客水资源较为丰富,其主要来源为:一是已建成的引沁灌区,该灌区年均实际可供水量为13529万m3;二是拟建的小浪底北岸灌区,根据规划,济源市年均可利用水量为17500万m3;三是前期工程已经开工的河口村水库,济源年可用水量为12881万m3。 截至2011年底,全市共拥有中小型水库21座,有效库容2299万立方米;中小型灌区15处;塘坝208处,有效库容804万立方米;灌溉泵站298处,装机7277千瓦;机井2349眼,装机18451千瓦;水窖、水池、水柜2493处,有效容积98.15万立方米。以上工程的修建,大大提高了济源市防旱抗灾能力,为济源市农业生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济源市土地总面积284.06万亩,其中农用地172.21万亩,建设用地38.59万亩,未利用地73.26万亩,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60.62%,13.58%,25.80%。在农用地中,耕地62.56万亩,园地6.05万亩,林地92.56万亩,牧草地0.03万亩,其它农用地11.23万亩,分别占农用地的36.20%,3.51%,53.75%,0.02%,6.52%。在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4.53万亩,交通及水利设施用地14.06万亩,分别占建设用地的63.56%,36.48%。在未利用地中,未利用土地71.63万亩,其它土地1.63万亩,分别占未利用地的97.78%,2.22%。 2.1.4灌溉发展情况 济源市历届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将节水灌溉工作做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来抓,积极推进节水灌溉工作。 解放初期至70年代末,水利工程建设主要以骨干工程为主,主要灌区的干渠均采用砌石渠道,农田灌溉一般利用土渠,水利用率极低,浪费较大。到80年代初期,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需水量急剧上升,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地面砌石渠道开始由平原井灌区到山区、丘陵区逐步发展起来。但由于砌石渠道容易损坏,防渗漏效果仍不理想。在此期间,济源市还率先在五龙口镇的裴村建成了3000亩自压喷灌、滴灌工程,但由于当时社会经济力量薄弱,未能进一步推广。 进入90年代,济源市的节水灌溉多以硬化渠道为主,管道输水和微灌技术开始出现。90年代期间,先后建设国家级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1个,省级节水灌溉示范项目2个,对全市发展节水灌溉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全市先后完成砼硬化渠道1800公里,建成平原区高标准节水小区31个,完成地埋砼管道32公里,完成大田半固定喷灌面积6200亩,温棚渗灌面积80亩,果园渗灌面积120亩,山区梯田渗灌面积300亩,山区梯田滴灌面积146亩。在完成以上节水工程的同时,鹏源公司在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自行研制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微孔渗灌管材,这种管材表面无孔,在低压下全身出流,具有节水、节电、节地、省工、增产等多种效益。 进入新世纪,由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财力的不断增强,为节水灌溉的发展创造了积极的条件。2001年以来,济源市在全市开展了“愚公精神杯”竞赛活动,将节水灌溉作为“愚公精神杯”竞赛活动的主要指标来考核,除实行优胜奖励外,全市每年还列支部分资金支持发展节水灌溉工作。2001年以来,全市共发展国家级节水增效示范项目1个,省级节水灌溉示范项目3个,国家级“民办公助”节水灌溉示范项目1个,省级“民办公助”节水灌溉项目1个,小农水专项县节水灌溉工程1项,同时大力推进面上节水灌溉工程建设。 全市62.56万亩的总耕地面积中,灌溉面积达34.1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1.2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8.03万亩,其中:渠道防渗面积3.89万亩,低压管道输水面积4.14万亩。 根据济源市高效节水“十二五”规划,济源地区总体布局上分为三个板块。一是实施王屋山水库灌区高效节水工程建设,实现新增高效节水面积5万亩, 涉及王屋、下冶和大峪镇,涉及72行政村;二是实施鳌背山水库灌区高效节水工程建设,实现新增高效节水面积3万亩, 涉及邵原镇个34行政村;三是在适宜地区发展小规模高效节水工程建设,实现新增高效节水面积2.41万亩, 范围涉及王屋镇、邵原镇、大峪镇、下冶镇个32行政村。截止2010年底,共有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1万亩,到2011年达到2.98万亩;到2012年达到7.98万亩;到2013年达到8.74万亩;到2014年达到11.74万亩;到2015年达到12.51万亩。 2.2项目区概况 济源市高效节水农业项目区拟规划41个片区,耕有面积10.645万亩。项目片区内有效灌溉面积为5.73万亩,水源工程主要是王屋山水库,天坛山水库,及山泉蓄水。由于项目区水利配套不完善,输水多为渠道,渗漏严重,同时,地方财政十分薄弱,导致水利工程维修不及时,并逐年老化,区内末级渠道均未衬砌,大水漫灌,粗放经营,用水高峰期水量供不应求。随着灌区人口的增加,工业的发展以及城镇规模的扩大,项目区用水量将大大增加,而在来水量不变的情况下,用水矛盾日趋严重。水将成为制约项目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为此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发展高效节水已经刻不容缓。 项目区内根据不同水源类型,可新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8668万亩,其中利用小浪底水库和引沁干渠为水源可发展节水灌溉0.298万亩,利用地表径流拦蓄来水或取用地下水为水源可发展节水灌溉1.5688万亩;根据原灌溉水源类型可改善或恢复灌溉面积5.6332万亩,其中王屋山水库灌区可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1896万亩,其他已有水源(机电井、山泉水、塘坝蓄水)可发展灌溉面积1.4436万亩。 2.2.1社会经济情况 济源市本次规划发展高效节水农业项目涉及5个乡镇办事处103个行政村。项目区总人口9.12万人,农业人口9.12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3.79%;耕地面积10.645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7.46%;项目区国内生产总值5.104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36%,农业总产值为1.295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7.03%。区内农民人均收入为4876元。 见附表1济源市社会经济基本情况表 2.2.2农业生产状况 项目所在地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烟叶和果树,粮田复种指数1.653,粮食生产总产量为2827.5kg。区内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滞后,致使灌溉保证率低,特别是山区,丰水年份作物收成相对高,而遇到干旱年境产量急剧下降,甚至出现“望天收”。 截止到目前,项目区还未实施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因此,要借此机遇,加快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作进度。 2.2.3水土资源状况 项目区位于山岭地区,主要包括王屋、下冶、邵原、大峪、思礼5个镇,耕地面积10.56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7%,水资源总量12771万m3,可利用量只有3939万m3,占全市可利用量的6.1%。区内主要水利工程为王屋山水库、鳌背山水库、天坛山水库三座小型水库和部分塘坝。项目区可利用客水资源主要来源为:一是已建成的引沁灌区,该灌区年均实际可供水量为13529万m3;二是拟建的小浪底北岸灌区,根据项目建议书,济源市年均可利用水量为17500万m3;见附表2济源市项目区土地资源基本情况表 2.2.4灌溉发展情况 项目区有效灌溉面积5.73万亩,其中地表水灌溉面积5.4万亩,地下水灌溉面积0.33万亩。灌溉方式主要是渠道灌溉,由于配套设施不到位,加上工程维修经费短缺,工程管理手段落后,项目区骨干工程老化损坏非常严重,基本丧失了灌溉功能。项目区灌溉渠系工程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渠系坍塌严重,加上地形条件复杂,许多渠段岸坡塌陷将过水断面堵死,严重影响灌区正常输水,直接制约着灌区灌溉效益的发挥。 2)渠系建筑物老化失修,坍塌破坏问题严重,完好率低。灌排工程大部分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渠系建筑物多系砖混结构,经过多年运行,设施老化及损坏严重,病险工程和卡脖子工程随处可见,基本上丧失了灌溉功能,水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3)项目区乡镇水利站共有5个,农民用水协会共19个,管理面积5.4万亩,管理设施落后,信息化程度低。灌区缺少通讯、交通设备,整体运行调度困难。 由于以上原因,导致项目区有限的水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灌溉面积消失,粮食生产能力不能稳产高产及自给,严重影响了山区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农民增收,也给社会增加了不可忽视的不稳定因素。 见附表三济源市项目区灌溉面积基本情况表 2.2.5存在问题 项目区因水利工程设施薄弱,灌溉面积只占耕地面积的16.3%,农作物产量受天气影响严重。由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滞后,致使灌溉保证率低,特别是山区,丰水年份作物收成相对较高,而遇到干旱年境产量急剧下降。项目区农业灌溉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标准偏低、配套不全、且老化失修严重,威胁到农业生产的稳定。现有的骨干水利工程大部分是20世纪60~70年代修建的,当年设计标准较低,配套不全,大部分渠道为土渠、没有衬砌,衬砌的渠道也因年久失修渗漏严重;由于先天不足(质量不好,配套不全),后天失调(维修管理跟不上),普遍老化破损严重,效益衰减,直接威胁到农业生产的稳定。 二、灌溉技术落后,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难度较大。 发展节水灌溉前期工程投入较大,没有政府扶持难以自发建设;农民不愿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太多;另一方面是农业生产体制与节水灌溉技术不相适应,农田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与节水灌溉的规模化运行管理相矛盾,农民分散经营是先进实用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的“瓶颈”;发展节水灌溉是目前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唯一途径。要致力于水环境改善,只有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规模经营,才能突破“瓶颈”,实现灌溉节水化和农业产出高效益。 三、投入严重不足,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从投入状况来看,项目区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量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原因如下:①是投资结构正在发生变化,随着两工的取消,农民投资比例呈逐年减少趋势。②是村集体投入主要来源于赊欠和机遇性收入。大部分村集体经济力量薄弱,无力投资水利建设。投入方向主要集中在与群众生活紧密相关的饮水工程建设中,且赊账现象十分普遍,某种程度上加重了村级负担。个别获得占地赔偿、水利设施损坏赔偿和周边大企业支持等机遇性收入的村开展了一些农田水利建设项目,但数量有限③是市级财政资金这几年主要投向饮水工程建设和一些骨干水利工程建设,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每年只有不足300万元。 四、建后管理问题仍是难题。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问题一直是水利部门的一个难题。近年来尽管实施了拍卖、承包、租赁等管理制度改革,但效果均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模小,经营者营利难度大,群众传统观念难以改变等。 五、建后维护资金短缺。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点多面广,主要靠受益群众进行维护管理,维护资金来源单一,数量严重不足。特别是对于一些穷村,一旦工程出现较大损坏,往往因缺乏维护资金导致工程报废。 3、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必要性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农村群众生存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济源市农田水利建设经过长期努力,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建成了一大批农田水利工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洪抗灾能力显著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使济源市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增强。但是与农业发展的需求相比,农田水利设施还严重不足,山岭区灌溉问题尤其突出;工程管理维护资金的短缺,加快了工程老化,进而加剧了济源市灌溉设施不足的矛盾;工程建设投入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尚未建立农田水利建设长效投入机制。 通过实施高效节水农业项目,不仅解决项目基地本身灌溉问题,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而且高技术、高标准、高效益引导该地区农民应用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带动周边高效农业节水灌溉的发展,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示范推广作用。 (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灌区抗灾能力。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使抵御灾害能力进一步增强,在缓解、减轻当地灾情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尤其在近几年的抗旱中得以充分现和有力验证。 (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增加灌区农民收入。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生态高效农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提供水利基础设施保证,促使农产品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加快,农业对水利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民迫切希望通过先进的灌水设施对高效作物实行精确灌溉,以此增加产品产量,改善产品品质,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赢得最佳农业效益。面对农村新形势新变化,有必要加快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必要的水利支撑。因此,要从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发展水利对提高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的必要性,进一步增强加快农村水利发展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把解决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的问题摆在更加重要的突出位置,进一步增强农业抗御灾害的能力,充分发挥水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保障粮食安全、改善农村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基础性作用。 (三)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切实高效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通过大力推广应用高效田间节水灌溉技术,大幅度减少农业灌溉用水量。农业节水主要为种植结构调整起到主导作用。使项目区供水能力显著提高。农业灌溉用水的减少与项目区供水能力的提高有效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矛盾。 随着济源市社会事业的高速发展,一方面工农业用水量急剧增加,另一方面受地下水连年超采、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影响,水资源日趋紧张。近年来济源市降雨量呈逐年下降趋势,70年代年均降雨量680毫米,80年代降到580毫米,进入90年代年均降雨量只有540毫米,较70年代减少了20%。2002年全市降雨量仅371毫米,其中6~8月份降雨量只有历年同期降雨量的三分之一,致使大部分河道断流,全市21座小型水库在汛期有12座出现干枯,平原区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导致60%以上的机电井不能正常工作,严重的旱情使大面积秋作物减产或绝收,农业生产遭受了沉重打击。2009年春天,我市持续100多天无有效降雨,出现较为严重的旱情,夏秋又逢连续降水,低洼地区面临涝灾,在省委、省政府、省水利厅领导大力支持下,济源市积极发动群众建设抗旱夺丰收应急灌溉工程,使济源市农业生产得到暂时保障。 旱情的连年加剧,说明了济源市水资源的短缺和水利设施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的不足,这种状况继续下去,不仅会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农村稳定的大局,同时水环境的恶化还将直接影响到工业生产和投资环境。只有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力度,才能保持农业的稳定高产,才能保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和农村稳定的大局,只有通过农业节水措施,才能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充沛的水源保证,才能逐步实现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才能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四)缩短灌水周期,减少水事纠纷,降低农业生产成本。通过节水改造工程的实施,供水效率显著提高,大大缩短灌水周期。项目区改造后能够大大缓和用水矛盾,即使在抗旱放水时也不会有水事纠纷发生。彻底结束以往灌溉高峰期乡、村干部齐上渠道,三步一岗的管水历史,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应有的作用,水利用系数和供水能力的提高,亩均灌溉用水费用大大降低,节约了农业生产成本。这无疑也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对适应和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2可行性 (一)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符合中央支持工程建设范畴。水利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加强水利建设在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业产值中起着决定作用,事关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技术”,为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指明了方向。 济源市近年来在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济源市防旱抗灾能力,为济源市农业生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标准偏低、配套不全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