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 认识高等教育心理学1、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含义:研究高等院校这个特定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及其规律)的学科。2、 实验教育学及其代表人物:实验教育学派是实验心理学与教育学结合的产物。是教育心理学的先驱。在德国的代表人物是莫依曼和拉伊,实验教育学的名称是莫依曼提出的。在法国的代表人物是比纳和西蒙。1905他们编制了比纳-西蒙智力测验量表。3、 桑代克及其科学教育心理学诞生及其标志:教育心理学创始人桑代克(美国),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1913年扩充为三卷本教育心理学。分别为: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工作疲劳与个别差异。4、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特点:(1)以大量
2、学习实验与测量材料为基础;(2)建构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心理学体系。5、联结派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观点:(1)把一切心理现象都归结为刺激(或“清静”)与反应的联结,把刺激与反应作为心理或行为的最高解释的原则或公式;(2)把所有的学习都归结为刺激与反应联结的形式;(3)在学习问题的研究方向上,注重外部现象与外部条件的探索,忽视内在过程与内部条件的研究。6、认知派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学习不是由于试误及强化而形成的“联结”,而是通过有目的对情境的整体理解而产生的“顿悟”。7、联结认知派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观点:(1)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仍是心理现象的发生机制与解释原则,但这种联系不是直接的、机械的,而是存在一个
3、“有机体的内部状态”的中介环节;(2)学习是通过主体对情境的领悟而形成认知图式或认知结构而实现的;(3)强调注意学习的外部反应与外在条件,同时也强调注意内部过程与内在条件。8、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尊重人的价值、人的潜能与人的差异。强调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能够适应变化,成为知道如何学习的“自由”人。9、现在信息加工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将人的认知过程或学习过程看做信息加工的过程,即看成是信息的获得、传递、变换、储存和提取运用的过程。10、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5)教育性原则(伦理性
4、原则)。方法:(1)哲学方法论: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2)学科方法论:系统科学方法: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3)学科具体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法、测量法等。第二章 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1、人的心理现象:心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2、大学身心活动的基本特点与教育:(1)大学生认知、情感、自我意识、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特点a.心智日趋成熟;b.情感日益丰富、趋向社会化;c.倾向高度的独立自主;d.社会性趋于多样化、群体意识增强、人际关系复杂化、社会交往范围不断扩大。(2)不同阶段大学生的心理特点a.入学适应阶段;b.稳定发展阶段;c.准备
5、就业阶段。(3)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新特点a.视野更为开阔、接受能力强;b.竞争意识强、求知欲望强、追求自我实现;c.市场意识和现代意识强;d.具有较强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与教育:(1)加强生理卫生和青年性心理教育指导;(2)培养创新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与意识;(3)引我意识调节与情绪自我调控;(4)引导闲暇生活;(5)引导社会适应与职业生涯规划;(6)加强心理健康教育,(7)引导自我心理保健;(8)注意因材施教。第三章 高校学生学习心理概述1、学习的含义广义:有机体由后天获得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和行为倾向的变化。狭义:学生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掌握
6、前人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培养个性和思想品德的过程。2、 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将学习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他把认知学习划分为六类: 知识:学习具体的知识,能对知识进行简单的回忆,并能运用一般知识。理解(领会):对所学习的内容能进行解释和推断。应用:能将学习的概念、原理、规则应用到特殊的、具体的情境中解决问题。分析:能对事物的内部结构进行区别,并能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综合:能将事物的各种要素和部分在思想上形成整体,并且能产生一种新的结构。评价:对所学习的材料能根据内部的证据和外部的标准进行判断。 3、加涅的按学习结果分类:(1)智力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学习
7、;(4)动作技能学习;(5)态度学习。4、冯忠良按学习类容分类:(1)知识的学习;(2)技能的学习;(3)行为规范的学习。5、桑代克的联结学习论:(1)学习是联结的观点;(2)尝试错误的观点;(3)三个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6、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学习理论(1)操作条件发射的含义(2)强化的观点7、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1)顿悟的含义:学习的过程是顿悟而不是试误。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做个别反应,而是在对问题情境的整体知觉和理解的前提下作出的有组织的反应。这种理解和组织的反应常常是突然发生的,故称为顿悟。(2)顿悟产生的条件:8、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发现理论(1)认知结构:即是指由个体过去对
8、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它可以给经验中的规律以意义和组织,并形成一个模式,它的主要成分是“一套感知的类别”。 (2)发现学习的含义及其特征含义:学科基本结构的获得不是灌输给学生的,而是要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索和发现。特征:发生较早 、发现学习的内容是尚无定论的实际材料 、学习的过程较为复杂。 9、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学习(1) 有意义学习的含义: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识结构中适当观念建立非认为的、实质性的联系;如果学习者未能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只是依据符号字面上的联系,记住某些符号的词句或组合,则是一种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2)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材
9、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的适当观念。(3) 有意义学习的三种同化模式10、 建构主义学习论:(1)建构主义知识观知识相对论;(2)建构主义学习观意义的生成与建构;(3)建构主义学生观有准备的头脑。第四章 高校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1、 知识学习的界定:是主体与环境或思维与客体相互交换而导致的知觉建构,知识不是客体的副本,也是由主体决定的先验意识。2、 知识的分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3、 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1)命题;(2)命题网络;(3)图式。4、 奥苏泊尔关于认知同化的观点及学习中的三种同化形式(1) 同化的相互作
10、用观:是同化论的核心。强调学习者的积极主动精神,即有意学习的心向;强调新学习的观念必须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找到适当的同化点。(2) 三种学习同化的形式:下位学习(派生下位或派生类型和相关下位或相关类属);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5、 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方式:(1)产生式;(2)产生式系统。6、 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简单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接触到的材料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并赋予一定的意义,这种意义可以是认为的,也可以是非认为的。精细加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
11、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组织策略: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7、 高校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1) 运动技能的定义:是人类一种习得的能力,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身体动作去完成一项任务的能力。(2) 运动技能的分类:连续断续;精细粗壮;内反馈外反馈;简单复杂。8、运动技能结构(1)运动技能的构成成分:一般认为运动技能包括三个方面的成分,动作或动作组;知觉能力;体能。(2)运动技能层级:动作语汇的获得;连锁与辨别;问题解决。9、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和操作熟练。10、高校学生运动技能的培养:(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12、;(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第五章 高校学生学习迁移1、学习迁移的界定: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2、学习迁移的分类(1)按迁移的内容分: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 一般迁移:把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和态度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去。特殊迁移: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种学习中去。(2)按迁移的水平分: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加涅将一般迁移又分横向(水平)迁移和纵向(垂直)迁移。横向迁移:是处于概括水平同等层次的两种学习之间的影响。纵向迁移:是处于不同概括水平不同层次的两种学习之间的影响。(3) 按迁移的方向分: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顺向
13、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将迁移顺序和迁移效果两个维度结合起来,形成顺向正迁移、顺向负迁移、逆向正迁移、逆向负迁移。(4) 按迁移对学习的影响分: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 正迁移:一种学习促进另一种学习。负迁移:一种学习妨碍另一种学习。零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没有必然的影响。通常习惯于用迁移一词指代正迁移。3、 形式训练说基本观点:是一种古老的学习迁移理论,来自于官能心理学。它认为人的心理是由诸如意志、记忆、推理等官能构成,这些官能经过训练即得以发展;某些特定学科的学习或教育正是这种训练,它可以增强人的官能;训练的效果与训练难度有关 。共同要素说基
14、本观点:(1)心理学家CH贾德(Judd,CH)在批评相同要素说的基础上认为,只要学生能够把自己在一种学习中得到的经验加以概括,就可以把它们用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在这里,两种学习之间的共同因素只是迁移的必要条件之一,而学生能够概括出一般原理是迁移的关键所在。(2)根据此种理论,在学校教学中,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对核心的、基本的概念进行概括。如果这种概括化能结合实际进行,那么正迁移的出现就会有更大的保证。经验类化说基本观点:关系转换说基本观点:迁移的关键:不在于掌握原理和经验的概括化,而在于对两种学习情景中共同关系的“顿悟”,特别是对手段目的之间关系的觉察,顿悟情境中的一切关系才识获
15、得迁移的根本条件。4、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1)学习对象的共同要素;(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3)认知技能与策略;(4)定势的作用。5、 高校学生迁移能力的促进:(1)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2)科学精选教学材料;(3)合理组织教学内容;(4)有效设计教学程序;(5)教会学生学习与迁移。第六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1、 什么是问题和问题解决问题: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将问题定义为:给定信息与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由给定、目标、障碍三要素构成)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2、 问题的分类:(1
16、)精确问题与模糊问题;(2)呈现型问题、发现型问题和创造型问题;(3)对抗性问题与非对抗性问题;(4)语义丰富的问题和语义贫乏的问题。3、 创造力的含义: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各种信息,生产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产品的能力。4、 问题解决的过程: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5、 奥苏泊尔和鲁宾逊问题解决的模式:(1)呈现问题情境命题;(2)明确问题与已知条件;(3)填补空隙过程。6、 问题解决的策略:算法策略和启发策略(手段目的分析、目标递归策略)7、 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1)有关的知识经验;(2)习惯定势与功能固着;(3)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4)酝酿效应;(5)原型启
17、发;(6)情绪和动机状态。8、 大学生创造力的开发:(1)影响创造力的因素(知识与创造、智力与创造)(2)创造力的开发(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激发问题意识开发创造力;运用创造思维规律开发创造力)。第七章 高校学生的学习动机 1、 学习动机的界定:就是推动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过程或心理状态。2、 动机与需要的关系: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是一切行为动力的源泉,但并不等于说需要就是人现实的行为动力,需要要成为人的行为动力必须要转化为动机。3、 学习情境中的动机:(1)认知内驱力;(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3)附属内驱力。4、耶基斯多得森定律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一方面决定着学习的方向和
18、进程;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学习的效果:(1)学习动机既不是学习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学习的充分的条件。但它是对学习起促进作用的重要条件。(2)对于长期进行有意义学习来说,学习动机是绝对必要的。(3)学习动机不直接影响和改变学习中的认知过程,因而它对学习的影响是间接的。(4)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通常是互为因果关系,绝非一种单向线关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任务较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这就是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YerksDodson Low,1908)(简称倒U曲线规律)。 5、学习动机的理
19、论(1) 强化理论基本观点:论为人类行为动力取决于先前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的联系。(2) 成就动机理论基本观点:认为人的成就动机强度取决于动机水平、期望和诱因的乘积,并将成就动机划分为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代表人物:默瑞、麦克兰德、阿特金森。(3) 归因理论基本观点:认为人的行为动力取决于三个维度的归因(内部与外部、稳定性与非稳定性、可控制与不可控制)与行为责任的六个因素(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代表人物海德(F.Heider,1958)的观点:环境归因(situatial attribution) 个人归因(person attribution)罗特(
20、T.B.Rotter,1966)的观点: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内控型 外控型韦纳(B.Weine)的观点:三维归因理论归因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a.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b.根据行为者自身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动机;c.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4) 自我效能感理论基本观点:认为人的行为动力来源于自己对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语。结果期待:是指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效能期待: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影响自我
21、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一是个体成败的经验,一是个体的归因方式。代表人物:班杜拉4、高校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1)设置合理目标;(2)有效利用反馈与评价;(3)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4)合理运用奖励与处罚;(5)利用竞争与合作;(6)增强自我效能感;(7)进行归因训练。第八章 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1、 自我意识的内涵:是人的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指的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并根据这种认识来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个体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种心理成分所构成。三种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统一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中)。2、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主要特点:(1
22、)自我认识方面(认识更具主动性;自我评价能力提高,但存在片面性;自我概念更具丰富性、完整性、概括性与稳定性);(2)自我体验方面(自我体验的丰富性与波动性;自我体验的敏感性与情境性;自尊感与自卑感相互交织);(3)自我调控方面(强烈的自我设计、自我完善愿望;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反抗倾向;相对薄弱的自控能力)。3、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1)自我意识的分化;(2)内心矛盾的出现;(3)内心矛盾的统一(积极的自我意识的统一、消极的自我意识的统一)。4、 自我教育的含义:指个体(群体)根据社会规范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在自我意思的基础上,把自身作为发展对象,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而影响其身心
23、发展的社会活动。5、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与方法(1) 全面地认知自我通过他人来认识自我;通过自我来认识自己(2) 正确地对待自我积极悦纳自我;理智对待自我;乐观憧憬自我(3) 努力地完善自我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将理想自我细化为具体的子目标;培养健康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培养坚强的意志与顽强的毅力;进行积极有效的自我调控。第九章 高校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关系1、 群体和群体特征群体:是指人们为了一个共同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到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特征:(1)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2)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3)成员间心理相容度比较高。
24、2、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由官方组织正式设立并明文规定的一种组织形式。(大学中的班级和学生党团组织)非正式群体:自发形成的群体,是在工作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没有明确目的和任务的组织。3、 群体对个体的影响:社会助长;社会惰化;群体极化;从众。从众的含义:指人们在群体压力的影响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影响从众的因素:群体的一致性;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个性特征。4、 班集体的类型:简单聚合型;一般型;成熟型。5、 集体舆论及其作用集体舆论:是集体成员知识水平、道德水平、价值观、信仰、兴趣、需要和期望的集中反应。作用:舆论对集体成员起着一种评价、监督和行为
25、引导的作用。舆论代表了集体中大多数成员的意见和态度,因而它会成为集体中个别成员的一种心理压力,从而作为一种集体控制力量去约束每个成员的言论和行动,迫使每个成员都必须做出符合集体规范的言论和行为。正确的集体舆论,还可以帮组集体成员有效抵制来自外部群体的错误观点和社会舆论的影响。6、 集体凝聚力的培养:(1)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2)创造同学相处的机会;(3)发挥学生干部骨干作用。7、 非正式集体及其特点:(1)心理相容;(2)凝聚力强;(3)会产生非正式领导。8、 高校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平等性;感情色彩浓厚;富于理想化。9、 高校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平等原则;尊重原则;真诚原则;理解原则
26、;社会交换原则。10、 高校学生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1) 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a. 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b.主动交往;c.发现并赞赏别人的有点;d.合理对待批评。(2) 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a. 避免争论;b.维护他人的自尊;c.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d.学会批评;e.加强交往,密切关系。第十章 高校学生的品德心理1、 品德与道德的界定品德:亦称道德品德,它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采取行动时,经常表现出来的一些稳定的特征或倾向。道德: 是一种社会现象,基于社会意识形态。它是协调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以及集体之间关系的一类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人们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并指导和调节行为的准则。2、
27、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区别:(1)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以行为规范的形式反映社会生活的。它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却不以某一个体的存亡为转移。而品德则是一种个体现象,它要依赖与个体的生存而存在。(2)道德的内容是整个社会的要求,特别是一定经济基础的反映,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品德的内容往往只是道德规范的部分体现,是社会道德要求的局部反映。(3)道德是一定社会生活的产物,因此,它要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完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品德则是社会道德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因此,它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社会发展制约,而且也要受生理、心理规律制约。(4)道德是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教育学、心理学
28、研究的对象。联系:(1)品德的内容来自道德,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人身上的具体表现,离开社会道德就不会有个人品德。(2)个体的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和家庭、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个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3)社会道德风气的发展、变化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个人的品德面貌。当然,个人的品德面貌对社会道德风气也有一定的作用。3、 几种主要的品德理论(1) 皮亚杰品德发展阶段的理论(2) 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的理论(3) 埃里克逊新精神分析品德理论4、 高校学生不良品行的矫治(1) 学生品行不良矫正的心理依据(2) 不良品行矫正的几种常用方法a. 防范协约法;b.表征性
29、奖励法;c.强化暂停法;d.过错矫正法;e.榜样示范法。第十一章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 心理健康界定: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它主要包括: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良好、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2、 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智商在80以上;(2)了解自我,悦纳自我;(3)接受他人,善与人处;(4)有较强的情绪调节能力;(5)适应社会生活;(6)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7)人格完整和谐;(8)心理行为特点符合年龄特征。3、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2)环境因素;(3)生活事件因素;(4)自身因
30、素。4、 高校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分析(1) 什么是心理障碍(2) 高校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分析神经症(神经衰弱、恐惧症、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疑病症、癔症)精神病(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人格障碍5、 高校心理咨询的原则:(1)保密原则;(2)信赖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4)主体性原则;(5)时间限定原则。6、 高校心理咨询和治疗常用方法和技术(1) 高校心理咨询的一般方法(会谈法、观察法、测验法)(2) 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精神分析疗法、行为治疗、认知疗法、人本主义疗法)第十二章 高校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1、 教学设计中的心理问题(1) 教学设计的概念:就是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课
31、程、内容)和怎么教(组织、方法、传媒的使用等)进行设计。前者又称课程决策,后者又称教学决策。(2) 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确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对象、选择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选择教学形式、选择教学传媒、确定教学效果)2、教学交往的型式分析(1) 教师会跟全班学生仅保持单向交往,它是传统的教师讲课型的师生交往型式。(2) 教师会跟全班学生发生着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的来回交往。(3) 既有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有生生交流。(4) 教师和学生都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进行来回交流。3、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原理(1) 教学设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基础(2) 教学设计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基础a. 认知结构学习论与教学设计b.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3) 教学设计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基础4、教师的威信与师生关系(1) 高校教师威信的构成(思想威信、学识威信、品德威信、情感威信)(2) 教师威信的形成(客观因素、主观因素)5、教师的成长与发展(1)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过程(适应阶段、分化定型阶段、突破阶段、成熟阶段)(2)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策略(系统的理论学习、完善的技能训练、科学的自我反思、自觉的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