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解析 从劳动经济学角度解析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家。随之而来的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就业后的“隐性失业”等问题。本文借助劳动经济学相关理论对大学生就业供求关系进行分析进而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并相应提出解决措施以此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健康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平衡。关键词:劳动经济学 大学生 就业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enterprise in our country, to become the largest count
2、ry in the world. Followed after the university graduates employment, employment issues of hidden unemployment. In this paper, with the aid of labor economics related theory analysis of supply and demand of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then analyses the reason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dif
3、ficulty,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olving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labor market supply and demand balance.Key words: Labor economics Employment Graduate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每年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同时,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人数呈明显的增长趋势: 2004年是69万人,2005年是79万人,2006年是9l万人,2007
4、年是145万人,2008年是173万人,2009年196万人,2010年259万人,2011年279万人,2012年达到304万人。在已经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很多人从事的工作是过去由受教育水平较低者所做的工作,其部分知识闲置,并非学以致用,类似于我们通常所说的“隐性失业”。当大学毕业生的失业比较严重时,他们为了找到理想的工作并实现其预期收入,会选择进一步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但这种选择是为就业形势所迫,而非毕业生的自我愿望,我们可以称之为“被迫上学”。如何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关注。已有学者、专家从教育制度、社会心理学等多视角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这一问题。本文将从劳动经济学
5、角度分析解决此问题的思路。一、我国大学生劳动力难以就业的原因(一)我国“大就业”环境的劳动力供大于求对大学生就业空间形成挤压在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随着城市化的逐步推进,农村1亿多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安置;国企改革出现持续十年的“下岗”问题,排除约5000万隐性失业者尚有一部分等待再就业;各个群体就业竞争激烈,很多用人单位减少和取消接收大学毕业生的计划。我国现阶段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集聚在资本密集型项目的第二产业,而非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不是消化毕业生就业的主体,在第三产业中,毕业生去和农民工竞争岗位并非毕业生所愿,也未必就有特别的优势。(二)劳动力市场结构性问题1中国劳动力市
6、场资源分配结构性矛盾。目前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很不均衡,从表中很明显可以看出来。因此大量的资源和人才涌向中心城市,造成局部地区的人才积压与贬值,导致劳动力市场发展不完善,资源分配结构性矛盾突出,每年有10左右毕业生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求职择业。另一方面,广大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存在着大量的空缺岗位急需人才却无人问津,长此以往就进入了类似于“滞胀”的局面。通过调查在我校2010级毕业生中,在覆盖10个专业的104名调查者中有86名选择东部地区,7名选择中部地区,只有一名选择西部,如图表1所示。中国8个省市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省份上海广东浙江江苏贵州云
7、南西藏青海GDP/亿元17,879.4057,067.9234,665.3354,058.226,852.2010,309.47701.031,893.542劳动力供给与产业结构升级矛盾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主线之一就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目前高校培养的人才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一方面,专业设置不合理,专业趋同现象言重,造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另一方面,综合素质培养的忽视。学生的发展空间被束缚在校园。课堂以及书本里,使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导致当前大学生就业出路无论在地域选择上,还是行业人才输送上都无法顺应当下中国的区域产业结构发展与行业劳动力需求。人才资源应当按照社会需求实现有效配置
8、。大学生择业应当体现差异竞争和比较优势,真正在需要自己的地区、行业、岗位发挥自己的特点与个性,做到职业谋求与个人事业发展的平衡。在针对本校毕业生所做的调查中显示,他们首选的前五个专业分别为金融、保险、房地产业,党政机关,新兴咨询服务业,文体娱乐业以及高校、科研单位,如图。然而这些主要劳动力市场行业能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岗位非常有限。(三)人力资本投资的收入预期增加了大学生就业难度从大学生的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来看,上大学的总成本包括货币与非货币成本。其中货币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机会成本)。上大学的总收益也包括经济收益和非经济拉动收益。由于非货币成本和非经济收益不能精确衡量,仅就收入分析
9、,人力资本投资获得的经济收益应当大于货币成本。国高校即大学毕业生就业预期工资要高于未接受大学教育的人,否则大就没有人愿意选择接受高等教育。所以大学生就业期望值高无可厚非。问题在于由于大学毕业生人数众多且劳动供给时间相对集中,用人单位可挑选余地更大,会尽可能地压低工资,这就使得大学毕业生进行工作搜寻的难度加大。通常大学生不愿意接受用人单位所给出的工资标准。由于工资刚性的作用,使得一部分大学毕业生选择考取更高学历层次,一部分毕业生放弃现在的工作机会继续等待观望。二、缓解就业困难的途径(一)从理论上,关于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基本理论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要取得合理的报酬,合理的报酬制度能刺激人们进行人力
10、资本的投资,因此大学生就业会追求高报酬,通过获得更高的学历来赢得更多的回报。劳动力作为一种资源,必须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在劳动力市场价格信号的引导下,在不同产业和地区自由流动,因此大学生劳动力在不同地区和产业之间流动产生矛盾。劳动力商品的本质是人,因此用人单位一方必须要满足其基本的社会、人身、心理安全以及能够进行再生产的需要,而对于大学生自身则应该调整自身期望,确定对用人单位基本保障和福利合理要求。 (二)提高就业弹性,增加就业容量近几年来我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但对就业的拉动效果十分有限,要增加就业容量,就要增加就业弹性。因此,在对产业类型、企业规模和经济类型的发展取向上,应选择扩大就业取向,侧
11、重发展就业弹性系数大的产业和企业。加深认识第三产业在解决就业问题时的巨大作用,我们在进行产业选择时,应向人力资源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第三产业倾斜,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尤其是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保险、房地产等就业弹性大的行业,从而提高整体经济发展的就业弹性:注重扶持中小产业,发挥中小企业资本投入的就业弹性系数大的特点,不断拓展就业岗位的空间:针对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传统就业渠道对大学生的有效需求小的现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使其成为吸纳知识型劳动力的主要渠道。(三)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由于我国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大,大学生到农村或西部就业预期收益较低、就业机会成
12、交高,由此,造成了我国大学生在东部大中城市的集聚,而西部人才短缺和较高素质劳动力供应不足。出现了区域结构性失业的现象。因此,我们应当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农村发展、西部地区发展,提高农村和西部地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降低大学生就业选择的机会成本。这样,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岗位有限的情况下,由于收入差距的缩小,大学生愿意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而不愿意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处于失业状态。另外,就业空间的扩大为大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也会降低大学生过度教育率。(四)扩大大学生就业渠道四川大学组织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心对就业渠道的有效性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最有效就业渠道是公开招聘与学校推荐,而作为人才市场主
13、要表现形式的猎头公司、职介公司、招聘会等中介组织并未发挥到应有的作用。人才市场在运作过程中质量不高,导致市场上信息不对称,求职方和供职方双方不通信息,使得求职和供职的渠道都不通畅。政府要制定相应措施扩大大学生就业渠道,人才市场要提高自己的服务意思,提高服务效率,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参考文献:1 张杰,张丽蓉,就业难,人才供需的悖论【J】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10).2 杨河清,胡建林主编.劳动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M】200299:82823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118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