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最新版本)第一部分 前 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全社会的追求。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行纲要的精神,引导视障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敢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小学低年级阶段是视障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提高视障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实地为他们形成对的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等打好基础,必须充足关注低年级课程在形态、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与中、高年级及幼儿园阶段的区别与衔接,构建符合本阶段视障儿童身心发展
2、特点和素质教育精神的课程。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视障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视障儿童为目的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性:1生活性本课程遵循视障儿童生活的逻辑,以视障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重要源泉,以密切联系视障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对的的价值观引导视障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2开放性本课程面向视障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视障儿童的发明性。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视障儿童故意义、有爱好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视障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
3、评价关注视障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3活动性本课程的呈现形态重要是视障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的重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重要作用是指导视障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视障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4、补偿性本课程遵循视障儿童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满足视障儿童补偿缺陷和发挥潜能的特殊需要,通过生动、有效的教学形势及教学内容促进视障儿童全面素质的提高,并帮助他们克服残疾带来的困难。二、基本理念(一)道德存在于视障儿童的生活中道德寓于视障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
4、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视障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结识和感悟,只有源于视障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干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视障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二)引导视障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低年级的课程应当通过进一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引导视障儿童对的结识和对待残疾与社会,为视障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对的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三)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视障儿童的权利童年是一个蕴藏着
5、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不仅仅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或教育的手段,其自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快乐、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视障儿童的权利。(四)在与视障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视障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重视课程与视障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视障儿童故意义,这将有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三、设计思绪(一)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位置本课程在课程目的、内容、形态、实行方式等方面与幼儿园课程衔接,同时又为小学中、高
6、年级阶段的“品德与社会”、“科学”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打下基础(参见下图)。(二)课程结构框架视障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结识自然、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并在其与自然、社会的互动中发展着自己,建构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因此,“品德与生活”课程以视障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并据此拟定课程的目的、内容标准和评价指标。三条轴线是: 视障儿童与自我 视障儿童与社会 视障儿童与自然四个方面是: 健康、安全地生活 快乐、积极地生活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了视障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健康、安全地生活是视障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它
7、旨在使视障儿童从小懂得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的生存的关系,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打下基础。快乐、积极地生活是视障儿童生活的主调,它旨在使视障儿童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发展主体意识,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为视障儿童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奠定基础。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视障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规定,它旨在使视障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对的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其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民奠定基础。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视障儿童提
8、出的规定,它旨在发展视障儿童的发明性和动手能力,让视障儿童能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补偿缺陷,发挥潜能,充足地展现并提高自己的智慧,享受发明带来的欢乐。第二部分 课程目的一、总目的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视障儿童。 二、分目的(一)情感与态度 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对的结识残疾,自信、诚实、求上进。(二)行为与习惯 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 乐于参与故意义的活动。 保护环境,爱惜资源。(三)知识与技能 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9、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 了解有关祖国的初步知识。(四)过程与方法 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健康、安全地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劳动习惯 1准时作息,做事专心。2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3热爱劳动,具有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4爱惜家庭和公共环境卫生。5知道初步的健康常识,克服盲态,养成对的的坐、立、走姿势。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6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照顾自己。7了解卫生保健设施的作用,并能在成人指导下运用。8结识常见的安全和交通标志既无障碍设施,提高定向行走能力,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9知道基本的紧急求助和
10、自救办法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10在学校里情绪安定,心情快乐。11熟悉学校环境,能运用学校中的设施解决自己的问题。快乐、积极地生活快乐、开朗1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快乐地学,快乐地玩。2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3能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与长处。4能在成人帮助下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积极向上。5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并为此而快乐。6乐意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自己的生活。7心中有楷模,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有应付挑战的勇气。8学习与生活中碰到问题时乐意想办法解决。9有勇气尝试富于挑战性的活动,不怕苦,不怕难、不胆怯。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诚实友爱 1能初步分辨是非,不说谎,做诚实
11、的孩子。2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做事认真、不敷衍,有耐心,有毅力。3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认真完毕集体交给的任务,爱惜班级荣誉,关心和爱惜同伴。4能用自己的方式爱父母长辈,积极积极做家务劳动。乐于帮助别人,特别是老年人和比自己困难的残疾人,懂得回报社会。爱惜花草树木和动物。遵守社会规范。5懂礼貌、守秩序、行为文明。6初步结识规则和纪律的作用,遵守学校纪律。7爱惜公物和别人的劳动成果,节约水、电、纸张等资源。 爱家乡、爱祖国8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9为保护周边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有初步的生态意识。10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崇敬人民英雄,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动脑筋、
12、有创意地生活,有发明的愿望和乐趣1有好奇心,喜欢提问。2对自然现象或生活中的问题有探究的爱好。动手、动脑3在自己的生活中尝试一物多用,废物运用。4能为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建议。5选择生活和学习用品时有自己的判断,不盲从。6会对的使用简朴的工具。养成探究的习惯,学习探究的方法7学习用观测、比较、小实验等方法进行简朴的探究活动。8能用多种办法收集资料,并进行简朴的整理和应用。9能与别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想法或活动成果。 获得知识、积累经验10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常识。11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总结、提高获得的经验和信息。 “内容标准”说明本内容标准为基本标准。在开展教
13、学活动和编写教材时,可根据各地区、学校和视障儿童的实际有所调整。“内容标准”中四个方面的内容虽然各有侧重,但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贯通、整体呈现的。在健康、安全的前提下,视障儿童的生活既要充满乐趣与色彩,也应当富有责任与发明。因此,实行中不要将它们割裂开来。第四部分 实行建议一、教学建议(一)全面把握课程目的课程的总目的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分目的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的,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视过程与方法等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的。(二)教师的角色和任务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
14、传授者转变为视障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重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视障儿童的品德和习惯,保护视障儿童的好奇心,引发视障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可以生动、活泼、积极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三)教学活动指导的注意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把握视障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视障儿童展开活动。活动教案和活动指导应具有计划性和灵活性。针对年龄较大的视障儿童,教材内容较浅,教师可深化主主题内容。视障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15、因此,教学活动要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视障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教学活动应源于视障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对的的价值观引导视障儿童的生活。教师要善于从视障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获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视障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积极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本课程的教科书重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视障儿童活动的工具,是视障儿童开展活动时可运用的资源。教师应发明性地使用教材,联系本地和视障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视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取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
16、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四)教学活动本课程以视障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重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寓补偿于活动之中。本课程的活动以贯彻课程目的为目的,以“内容标准”中的某一内容或几个内容的融合为主题,以视障儿童的年龄特性、经验背景和学习爱好等为设计基础,将知识、技能教育的规定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视障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或与视障儿童合作选择内容,或运用视障儿童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教学活动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形式服从内容,可根据具体目的、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
17、,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教学活动形式可以是单一的,也可几种形式结合使用;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比较灵活机动,根据主题、内容,可在一课时内完毕,也可连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间可在课堂上完毕上也可安排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本课程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有:1.讨论 讨论是最常用的视障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视障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2.资料调查 在成人的指导下,通过图书、报纸、广播、电视、电话、网络等途径搜集资料是视障儿童自主学习
18、的重要方式之一。可根据学习内容的规定、视障儿童的爱好和水平进行组织与指导,拟定搜集的目的和范围,将得到的资料按规定或以视障儿童熟悉的方式进行整理、运用、交流。3.现场调查 通过组织视障儿童到现场观测或与当事人交流,使视障儿童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进一步的了解。调查活动中,要指导视障儿童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并互相交流。调查活动合用于熟悉环境、了解学校及周边的发展变化、革命传统教育等方面的活动。4.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 这类活动是为了让视障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令其经历的仿真性演习活动。活
19、动的关键是让视障儿童获得体验,演技好坏并不重要。如学习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在紧急情况下的求助和自救、交通安全标志的辨认与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的教育等都可运用这一形式。5.操作性、实践性活动 这类活动涉及视障儿童自己动脑动手的小实验、小制作、饲养、种植等活动,合用于开展科学探究学习、发展情趣和操作技能、学习实际的劳动本领等方面的活动。小实验、小制作等类型的活动可安排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作为课后的实践或专题活动进行。饲养、栽培等活动一般需要连续较长时间,应加强过程指导,并可与班级、学校的其他活动配合进行。6.教学游戏 这是在教学中所采用的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配合的活动方式
20、。游戏是视障儿童有效的学习方式,对培养视障儿童的情感,让视障儿童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理解规则、学习科学知识等是很有用的。7.参观访问 这类活动旨在充足运用各种校外教育资源,让视障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爱好,发展实践能力。如参观烈士陵园、参观博物馆、科技馆、工厂、农村以及各种社会设施,访问社区和各种社会人士等。可在了解家乡的变化、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科学教育以及培养视障儿童的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应用这种活动形式。8.欣赏 这是一种以视障儿童的体验、感受为重要学习方式的活动。欣赏的对象可以是人文作品、自然景色,也可以是视障儿童喜欢或佩服的同伴或其别人物。如师生共
21、同搜集某一专题的故事、绘画、照片、录像、电影、多媒体作品等来一起欣赏;运用雪景、星空、春色等来欣赏和感受大自然的美;视障儿童通过讲述同学的优点或自己的成长来欣赏自己和同学的进步等等。9.练习 这是指针对某一项或几项教育目的,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或课后强化练习,以让视障儿童学会对的的方法,克服盲态,养成良好的习惯。如学会对的的坐、立、走姿势,学会对的的阅读姿势或刷牙方法,自己整理书包等。10.讲故事 讲故事是以故事情节或主人翁的形象去感染、教育视障儿童的活动方式。作为教学活动的讲故事可有多种形式,如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个或几个故事;把讲故事与角色表演相结合;举行“故事大王”演讲会等。故事要有趣
22、味性和教育性,让视障儿童能通过故事激发情感,领悟道理。11.讲授 这是以教师言语传授为主的活动形式。为让讲述生动、有效,应在充足了解视障儿童理解水平的基础上,尽量运用各种直观教具、故事和可以调动视障儿童积极性的方法。(五)与其他学科、教育活动的结合本课程教学活动应注意运用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的成果,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如少先队活动、班会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互相结合,互相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二、评价建议本课程的评价目的是:激励每个视障儿童的发展;促进课程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提高专业能力。(一)评价的特点1.过程化强调对视障儿童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视障儿童
23、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视障儿童活动中付出努力的限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即使活动的最后结果没有达成预期的目的,也应从视障儿童体验宝贵生活经验的角度加以珍视。2.评价多样化主体多样化评价是教师和视障儿童共同合作进行的故意义的建构过程。视障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强调视障儿童的自评、互评等方式和家长以及其他有关人员的参与。角度多样化分析视障儿童的言语或非言语表达,收集视障儿童的各种作品,汇集来自教师、同学、家庭等各方面的信息。尺度多样化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视障儿童,关注每一个视障儿童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发展。3.重视质性评价“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不宜
24、所有量化,而是重视对视障儿童在健康、安全地生活,快乐、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四个方面的个性化表现。 (二)评价方法本课程的评价重要采用的方法有观测、访谈、问卷、成长资料袋评价、作品分析等。1.观测:教师观测并记录视障儿童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以此对视障儿童进行综合评价。2.访谈:教师通过开展与视障儿童各种形式的谈话,获得有关视障儿童发展的信息,并了解视障儿童思想观念的变化。3.问卷:教师设计问卷和组织视障儿童回答问卷,获得有关视障儿童发展的信息。4.成长资料袋评价:用成长资料袋或活动记录册等方式收集视障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资料。这是评价视障儿童成长比较有效的一种方
25、法。5.视障儿童作品分析:通过对视障儿童各种作品、活动成果的分析,了解视障儿童活动过程和发展状况。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评价方法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在实行中,要注意综合运用。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运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的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行的质量。有效地开发、运用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发明性的重要标志和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一)本课程的资源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可涉及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学校中常用的如教科书、教师指导书、音像材料、互联网;其他学科、班级或学校活动;视障儿童的经验、爱好;老师和同伴等;视障儿童家庭
26、、社区中的各种物质设施、文化教育机构;文化活动、节日;与视障儿童相关的从事各种职业的人们等。 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山川、自然现象等。(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学校和教师应树立浓厚的资源开发与运用的意识,采用各种措施,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这一工作。1.教师开发和运用课程资源的途径(1)充足运用教材中的活动范例教科书或教师指导用书中所提醒的活动案例,都力图体现本课程的目的和内容,应是基本的课程资源之一。学校和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规定及本地、本校、本班的具体情况自编乡土材料。(2)充足运用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充足挖掘学校、社区图书馆(室)及家庭中的图书资源、媒体资源,并促进视障儿童之间、班级、年级和校际之
27、间图书、资料的交流和共享。重视运用视障儿童自身的爱好、经验和活动中的发现、体验等作为活动的资源。 2.学校开发和运用课程资源的途径本课程的实行需要学校在教育资源的开发上做出积极的努力,承担更多的责任。 (1)充足挖掘校内资源充足运用学校现有设施,有条件的地方可增设有关设施,如扩大图书阅览室的功能,增长有声阅读设施,开辟学校植物园、动物园,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等,并进一步转变观念,努力把整个学校变成视障儿童可参与的学习空间。 (2)因地制宜,运用本校所处的环境资源学校要充足结识学校周边环境的价值。如地处农村的学校的自然资源、生产劳动资源、民俗资源;城市学校的社会、科技、文化资源;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特
28、色、风俗文化资源等。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校外活动基地,或若干学校联合建立种植、养殖园等劳动基地,或与学校周边的工厂、部队、乡村等建立联系。(3)建立课程资源开发的社会网络开发课程资源不仅要靠学校和教师,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社区和家长的支持。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与家长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建立密切联系。 四、课程管理建议课程的实行涉及校内外的联系、学校课程的安排等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学校、教师、家长、社区等各方面的互相配合,并建立相应的课程管理机制。(一)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树立新的课程管理思想,认真贯彻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明确自己的职责,
29、在经费投入、条件创设方面做出相应的安排,同时给学校实行课程赋予相应的责任和权利。运用符合本课程标准精神的督导评价机制来调动学校和教师实行本课程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导向,推动课程贯彻,并促进教师成长。本课程的实行需要各方面机构、部门的配合,因此行政的协调、支持十分重要。(二)教研部门的管理为了本课程的顺利实行,教研部门要配备合格的教研员,以对的的教育观念进行教学管理和指导。教研员应针对课程实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教师一起开展讨论研究,让教研活动、评价活动有效地帮助教师对的理解本课程标准,提高教学质量。(三)学校的管理学校的管理和教师的有效参与是本课程实行的关键。学校的领导者要明的确施本课程的重要意
30、义,准确全面地把握本课程的理念、性质、目的和内容,按本课程的教学规律推动课程的实行,指导和评价教师的工作。建立民主与开放的学校管理机制。学校要努力营造积极的工作氛围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其教学管理要为教师个性化、发明性地进行工作提供支持。学校要选拔合格的教师担任教学工作。由于“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新课程,与教师熟悉的学科课程差异很大,对教师的素质规定较高。学校要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量,并通过激励机制和有效的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不断成长。学校要计划管理、统筹安排。帮助教师做好本课程的学期(学年)整体计划安排;加强各门课程教师之间的合作;把该课程的活动与学校有关活动结合起来;在发挥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优势的同时
31、,保证课程内容的均衡,全面贯彻课程目的。 五、教材编写建议(一)教材编写的重要依据本课程教材的编写应充足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残疾人保障法为重要依据。(二)教材编写原则1思想性原则教材的编写必须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行纲要的有关精神,根据小学低年级视障儿童品德发展的规律和认知特点,在整个教材中渗透对视障儿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重视视障儿童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养成。2科学性原则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活动的安排与呈现、版式的设计与表现等都应符合小学1-2年级视障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学习特点和结识规律,适合视障儿童的审美、阅读习惯和接受能力
32、,有助于激发视障儿童学习的爱好。教材呈现方式应直观、形象,语言符合视障儿童特点,以图为主,图文并茂;版式应突出主题,符合规范,生动活泼,时代感强,建议一年级上学期以音像教材为主。3现实性原则本课程的教材必须关注视障儿童的现实生活,选择贴近视障儿童现实生活的故意义的内容。教材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充足考虑不同地区经济、文化、教育以及师资状况、视障儿童发展水平的差异等,精选基础的、易行的、大多数地区和学校在现有条件下可以操作的内容。教材的形式、印制等应考虑不同地区多样化的需要,为地方和学校发明性地使用教材留出空间。4综合性原则本课程教材的编写必须体现综合性原则。内容要避免单一、简朴和割裂等倾向,注意各学习领域内容横向与纵向的联系与整合。5活动性原则本课程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呈现要突出活动性,有助于教师和视障儿童采用活动型的教与学方式。要注意将活动的过程、方法、技能与知识融合起来,而不是仅仅罗列知识或事实。活动设计要具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三)教材的范围本课程的教材是一个综合的资源体系,涉及教科书、学习资料包、成长资料袋、活动材料、多媒体辅助材料和教师指导用书等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材料。本课程的教材(教科书)可由各地和各学校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