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医院消毒、灭菌与隔离制度消毒、灭菌制度 一、各部门应根据本制度,结合本部门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可操作的消毒灭菌制度,并具体落实。 二、各部门应加强对医务人员消毒灭菌工作的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消毒灭菌工作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意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消毒灭菌的基本原则与知识、消毒灭菌工作中的职业防护等。三、诊疗器械、器具与物品的消毒灭菌,应符合以下要求: 1、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组织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灭菌。2、接触完整皮肤、完整黏膜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消毒。四、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基本原则。 1、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
2、后应先清洁,再进行消毒或灭菌。 2、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 3、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 4、被软病毒、气性坏疽及突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根据相关规定进行消毒或灭菌。 5、消毒工作中使用的消毒产品应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或符合相应标准技术规范,并应遵循批准使用的范围、方法和注意事项。五、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原则。(一)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高低选择相应的消毒或灭菌方法。 l、高度危险物品应采用灭菌方法处理。 2、中度危险物品应采用达到中水
3、平消毒以上效果的消毒方法。3、低度危险物品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做清洁处理;遇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择有效的消毒方法。(二)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 1、对受到致病菌芽孢、真菌孢子、分枝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高水平消毒或灭菌。 2、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应采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 3、对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或低水平的消毒方法。 4、杀灭被有机物保护的微生物时,应加大消毒药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
4、间。 5、消毒物品上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时,应加大消毒药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间。(三)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1、耐热、耐湿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耐热的油剂类和干粉类等应采用干热灭菌。2、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宜采用低温灭菌方法如环氧乙烷灭菌、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或低温甲醛蒸汽灭菌。3、物体表消毒,宜考虑表面性质,光滑表面宜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擦拭或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照射;多孔材料表面宜采用浸泡或喷雾消毒法。六、紫外线灯消毒。 l、应进行日常监测、紫外线灯辐照强度监测和生物监测。日常监测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用人签名。对新的和使用中的紫外
5、灯管应进行辐照强度监测,普通30W直管型紫外线灯,新灯管的辐照强度应符合GBl9258要求;使用中紫外线灯辐照强度70w/cm2为合格;30W高强度紫外线新灯的辐照强度180w/cm2为合格。应每年监测紫外线灯的辐照强度,当辐照强度降低到要求值以下时,应及时更换。生物监测必要时进行。2、在室内无人状态下,采用紫外线灯悬吊式或移动式直接照射消毒。灯管吊装高度距地面l.8m-2.2m。安装紫外线灯的数量为平均1.5w/m3,照射时间30min。3、应保持紫外线灯表面清洁,每周用70%-80%(体积比)乙醇棉球擦拭一次。七、低度危险物品的消毒。l、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写粘膜接触器材如血压计袖带应保持清
6、洁,若被血液、体液污染应在清洁的基础上使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后再清洗干净,晾干备用;听诊器可在清洁的基础上用乙醇擦拭消毒;体温计每次用后应在清洁的基础上选用75%乙醇或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处理后,清水冲净,擦干,清洁干燥保存备用。含氯消毒剂(文华消毒片)具体浓度及消毒时间参考本章文华消毒片常规配置使用方法。2、应保持患者床单元的清洁,对床单元(含床栏、床头柜等)的表面进行定期清洁和(或)消毒,遇污染应及时清洁与消毒;患者出院时应进行终末消毒。直接接触患者的床上用品如床单、被套、枕套等,应一人一更换;患者住院时间长时,应每周更换;遇污染应及时更换。更换后的用品应及时清洗与消毒。间接接触患者的被芯、
7、枕芯、褥子、病床隔帘、床垫等,应定期清洗与消毒;遇污染应及时更换、清洗与消毒;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患者、不明原因病原体感染患者等使用后的上述物品应进行终末消毒,消毒方法应合法、有效,其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等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或按医疗废物处置。八、中度危险物品的消毒。1、中度危险物品如口腔护理用具等耐热、耐湿物品,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热的物品如体温计(肛表或口表)、氧气面罩、麻醉面罩应采用高水平消毒或中水平消毒。2、通过管道间接与浅表体腔粘膜接触的器具如氧气湿化瓶、胃肠减压器、吸引器、引流瓶等的消毒方法如下:(l)耐高温、耐湿的管道与吸引瓶应首选湿热消毒。(2)不耐高温的部分科采用中
8、效或高效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等以上的消毒剂浸泡消毒。(3)所有物品应送消毒供应中心统一处理,科室不得自行清洁、消毒。九、内镜的消毒灭菌。l、凡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者经外科切口进入人体无菌腔室的内镜及附件,如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膀胱镜、官腔镜等,必须灭菌。2、凡穿破粘膜的内镜附件,如活检钳、高频电刀等,必须灭菌。3、凡进入人体消化道、呼吸道等与粘膜接触的内镜,如喉镜、气管镜、支气管镜、胃镜、肠镜、乙状结肠镜、直肠镜等,应当按照相关要求进行高水平消毒。4、内镜的清洗、消毒、灭菌过程中应严格遵从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十、口腔诊疗器械及环境的消毒与灭菌。口腔诊疗器械的清洗、消毒或灭菌、
9、贮存等应严格按照卫生部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执行,诊疗区和清洗、消毒区应布局合理,环境整洁,每日对口腔诊疗、清洗、消毒区域进行清洁、消毒。十一、应采取适宜的空气净化措施,使室内空气质量符合国家相应标准的要求。十二、地面和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1、地面和物体表面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洁。当受到患者血液、体液等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再清洁和消毒。细菌繁殖体污染时用500mg/L的“文华消毒片”消毒液擦拭,细菌芽孢、分枝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毒等)污染时用2000mg/l-5000mg/L“文华消毒片”消毒液擦拭。消毒剂使用液应现
10、配现用,使用时限24h。 2、感染高风险的部门如手术室、产房、导管室、洁净病房、骨髓移植病房、器官移植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血液透析病房、烧伤病房、感染疾病科、口腔科、检验科、急诊等病房与部门的地面与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干燥,每天进行消毒,遇明显染随时去污与消毒,采用5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min。十三、清洁用品的消毒。l、擦拭布巾清洗干净,在250mg/L有效氯消毒剂(或其他有效消毒剂)中浸泡30min,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2、拖布清洗干净,在500mg/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min,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3、布巾、拖布应分区使用。十四、医务人员应按照医务
11、人员手卫生规范的要求,正确实施洗手、卫生手消毒、外科手消毒等;必须配备合格的手卫生设备和设施,应设置流动水洗手设施,重点科室应配备非手触式洗手设施。附录A“文华消毒片”常规配置使用方法医院隔离制度 一、医院内各科室建筑布局应符合医院卫生学要求,并应具备隔离预防的功能,区域划分应明确、标识清楚。 二、根据患者获得感染危险性的程度,应将医院分为4个区域:低危险区域(生活服务区)、中等危险区域(普通门诊、普通病房)、高危险区域(感染疾病科)、极高危险区域(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器官移植病房)等,同一等级分区的科室宜相对集中,高危险区的科室宜相对独立,宜与普通病区和生活区分开。三、应明确服务流程,保证
12、洁、污分开,防止因人员流程、物品流程交叉导致污染。四、应加强传染病患者的管理,包括隔离患者,严格执行探视制度。五、应采取有效措施,管理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六、隔离的实施应遵循“标准预防”和“基于疾病传播途径的预防”原则。七、应加强医务人员隔离与防护知识的培训,为其提供合适、必要的防护用品,正确掌握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隔离方式和防护技术,熟练掌握操作规程。八、各科室应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WS/T 313)配备手卫生设施,医护人员应严格遵从手卫生。九、应对患者出院、转院、死亡后所用的床及床周围物体表面进行床单位消毒。十、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患者等出院、转院或死亡后,应按要求对病室或床单位进行终末消毒。十一、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十二、传染病患者或可疑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如受条件限制,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