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当代青年的媒介使用与国家认同:群体差异与影响机制_刘佳静.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9413 上传时间:2023-08-0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4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青年的媒介使用与国家认同:群体差异与影响机制_刘佳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当代青年的媒介使用与国家认同:群体差异与影响机制_刘佳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当代青年的媒介使用与国家认同:群体差异与影响机制_刘佳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第4期传媒观察Media Review当代青年的媒介使用与国家认同:群体差异与影响机制 刘佳静张兵娟李彦龙【作者简介】刘佳静,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张兵娟,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彦龙,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22&ZD313。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322(2023)040090-6全球化给国家、民族乃至每个人创造了新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和风险。一方面,国际经济合作、跨文化交流、互联网传播等使原有国界及旧有结构逐渐消弭

2、,带来认同危机;另一方面,国家之间贸易战、舆论战等不断激发和强化身份归属、民族情感和国家认同。媒介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全球资源共享,信息传播和情感互动。在网络舆论战中,人们更加坚定了自身的主权意识,通过媒介了解新闻、参与表达、组织动员等,积极强化和塑造自身的国家认同。然而,我们仍需时刻警醒,在国际舆论场的话语博弈中,一些西方媒体将矛头指向中国,把精力放在散布阴谋论和假消息,蓄意破坏中国的发展与稳定上。这些不实的言论经过网络的发酵,变得更加荒谬且具有一定的迷惑力,会对青年群体的思想、价值观产生影响。青年群体是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其国家认同感的形成和稳固尤为重要。因此,深入研究青年群体媒介使用对国家

3、认同的影响具有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本文基于中国网民社会社会意识调查数据,对中国青年群体国家认同现状和媒介机制展开研究,探讨不同媒介使用对其国家认同的影响。一、文献综述和研究假设(一)国家认同认同包括归属的、地域性的、经济的、文化的、政治的、社会的以及国别的。国家认同是其中的一种,它是含有多重意义的体系。国家认同至少包含三个层面的意义:群族认同、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群族认同在国家层面指涉国籍;文化认同是指群体人由于分享了共同的历史传统、习俗规范以及无数的集体记忆,从而形成对某一共同体的归属感;政治认同指的是个体对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认可或者支持。国家认同的形成和建构过程体现为一种情感心理

4、活动,也体现为一种具体的实践。该过程具有主观能动性,但是也会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个体的国家认同会随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和国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当提及国家认同时,传播学领域的研究者更多关注的是建构国家认同的媒介载体、话语体系和传播方式。媒介是人们感知世界的渠道,不同类型的媒介通过不同的符号建构出“象征性事实”,成为人们认知社会的重要参照,从而影响人们的认同。传统媒体时代,人们对外在世界的感知主要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进行的。随着媒介形态的变化,又出现了互联网等新的“想象”方式。媒介的日常使用塑造了人们对国家的认知、情感与认同。当前,诸多学者开展了对国家认同建构路径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

5、已有成果表明,媒介在这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媒介建构了一种共享的现实世界,并通过文字、声音和影像等符号将事实“固化”和“再现”。【内容提要】媒介对青年人的思想、价值观、意识形态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本文基于2017年网民社会意识调查的数据,探讨三种不同类型的媒介使用对青年群体国家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的使用显著影响青年群体的国家认同,而社交媒介使用对青年群体的国家认同没有显著影响,三种媒介使用对国家认同的三个维度的影响效果也存在显著差异。异质性检验发现,使用传统媒介对男性青年、非党员青年、城市青年的促进作用更大,而使用新媒介对农村青年促进作用更大。机制检验发现,社会环境认知和社会信任

6、起到了中介作用,青年通过媒介感知到社会环境秩序越好获得的社会信任越高,其国家认同感就越高。基于此本文认为维持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的使用,同时规范社交媒介的使用,能够在提高青年群体国家认同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关键词】媒介使用;国家认同;国籍身份;民族文化;中介效应0902023年第4期传媒观察Media Review人们通过各种符号与象征来感知自身所处的环境和周围的世界。从这一角度来看,国家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种生动的体验,媒介技术将国家的政治意念转化为人们的生命体验、情感和日常生活。媒体所构建和传播的积极议题能够影响受众对国家的认知,从而成为提高国家认同不可忽视的因素。在万物皆媒的时

7、代,不仅语言、文字、影像、以及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媒介可以成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建构认同的载体,媒介处在发展进程中,所描绘的拟态环境也带给人们不尽相同的感知。因此,探讨媒介使用对国家认同的影响既有现实意义又有理论价值。在国家认同的影响因素和实现路径的探讨上,社会环境的中介过程也有待进一步挖掘。本文综合考虑国家认同的三个维度国籍身份、民族文化和社会政治认同,探讨影响国家认同的机制。(二)媒介使用对青年群体国家认同的影响莱文森曾提出了当代媒介的“三分说”,即旧媒介、新媒介、新新媒介。旧媒介又被称为传统媒介,是指互联网诞生之前的一切媒介,如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新媒介是指互联网上

8、的第一代媒介,滥觞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如门户网站、网络论坛等。新新媒介是指依托于互联网的第二代媒介,如微博、微信、Twitter、Facebook等,它们融合了旧媒介和新媒介的特征和优势,赋予了用户更强大的信息生产权力。由于新新媒介更加突出表达、社交和互动的功能,也有学者将其称之为社交媒体。麦克卢汉曾指出,媒介正在发挥着塑造和控制的作用。媒介所建构的拟态环境是塑造青年群体意识形态认同的重要场域,媒介所呈现的文本内容、话语体系是凝聚青年思想情感的有效途径。作为网络原住民的青年一代,不仅享受媒介发展带来的便捷,同时也在接受媒介的塑造。“超真实”的媒介建构青年对世界的认知,同时也在促进他们社会化

9、的行动,影响他们的人格和心理。一方面,媒介技术的发展为青年人提供了多种学习和娱乐的途径,他们通过媒介接触到更广阔的天地,丰富和强化了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和认知。调查数据显示,历史纪录片、电视新闻报道、电视访谈节目在青年群体中具有较高的接受度,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有效途径。网络技术的发展,给青年人创造了自我表达、形象呈现和互动交流的自由空间。在网络中与朋友的交流能够对青少年自我身份的认知起到积极的作用。依托于网络媒介的优势和特性,青年群体缔造出网络互动仪式,通过建构情感符号和国族身份来询唤现实世界的国家意识。另一方面,伴随着信息茧房、媒介依赖、国际舆论战等的出现,青年群体的认同、价值观、思想情感等都

10、备受考验。网络中的复杂情况,会带来青年群体的迷失。微博、微信等社交空间成为青年群体情感表达和日常交往的媒介场域,深刻影响着青年群体的价值共识和身份认同。社交场域的诸多问题,会让青年人出现方向感弱化、无力感滋生、价值感模糊的认同危机。有实证研究进一步表明,对于不同的青年群体,社交媒体的使用对国家认同的影响存在差异性。例如,一项基于中国留学生的调查研究表明,Facebook使用行为会对中国留学生的母国认同产生负向影响。算法技术和媒介技术的结合实现了信息传播的个性化推荐,使得受众所获取的信息窄化。多位学者提出,这种“过滤气泡”传播效应对青年群体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既往研究中,媒介对青年群体国家认同

11、的影响机制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媒介与社会的互动路径;二是用户与媒介的互动路径。第一条路径的研究表明,传统媒介使用频率越高,青年的国家认同感越强。这是由于媒介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塑造了青年人的成长,他们通过新的文化形式和媒介信息认知社会,完成价值观念的内在化。同时,媒介会影响到青年人的社会信任,进而影响他们对国家的认同和评价。有学者对印刷媒介和网络媒介予以比较,表明网络媒介使用越多,社会信任感越低,同时社会信任与政治评价呈显著正相关。第二条路径的研究表明,青年对于媒介的态度和参与度是影响国家认同的核心因素。大学生对于媒介内容的接受度越高,信任感越强,其国家认同水平越高。青年用户通过媒介进行政治信息的

12、接触、加工和交换,从而将主流政治价值内化为自身的政治心理与政治信仰,构建坚实的国家认同。当前互联网浪潮俨然成为青年社会化的核心因素,网络已成为一种对青年发展有极其深刻影响的社会化力量,也成为开辟青年社会认知的新渠道。为更好验证推断,本文将重点探讨媒介与社会之间的互动,结合拟态环境、媒介认同理论,讨论社会环境认知、社会信任作为中间过程对国家认同产生的作用。基于以上理论基础和逻辑关系,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假设1a:媒介使用对青年群体国家认同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并且不同媒介的使用对青年群体国家认同的影响存在差异。假设1b:媒介使用对青年群体国家认同不同维度的影响存在差异。假设2:媒介使用对提升不同类型

13、青年群体的国家认同存在差异。假设3:社会环境认知、社会信任在媒介使用对国家认同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二、研究设计(一)数据来源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国家调查数据档案馆(CNSDA)公布的“网民社会意识调查”。本文选择2017年的数据,共有2379人参与了调查,删除缺失或无效数据后样本量为2355,其中18-40岁的青年样本量为1691。0912023年第4期传媒观察Media Review(二)相关变量自变量:本文的自变量为媒介使用,选取问卷中被调查者回答“您主要使用哪个渠道获取信息”这一问题的选项来测量。回答问题的选项有:“否”=0,“是”=1。根据莱文森提出的分类原则和命名方式创建虚拟变量

14、:传统媒介、新媒介和新新媒介。传统媒介选项包括: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新媒介选项包括:新浪网、腾讯网等门户网站,天涯社区、凯迪社区等专业论坛或网站;社交媒介选项包括:微信朋友和QQ,微信公众号和微博。虚拟变量之和大于等于1则赋值为1,其余为0。因变量:本文的因变量为国家认同,根据前文所论述的国家认同的三个维度生成,即民族文化认同、国籍身份认同和社会政治认同。民族文化认同通过问题“尊崇我们的儒家传统文化和习俗很重要”及其回答选项来测量;国籍身份认同通过问题“作为中国人我很自豪”及其回答选项来衡量;社会政治认同通过问题“总体来讲,你对目前我们国家的政治社会现状满意吗”及其回答选项来测量。国家认同

15、变量由上述三个维度的加和平均值确定,取值范围1,5,数值越大国家认同感越高。中介变量:本文的第一个中介变量为社会环境认知,选择问题“目前我们的国家虽有问题但总体上还是秩序井然,欣欣向荣”来测量。回答问题选项及其编码为“强烈反对”=1,“反对”=2,“中立”=3,“同意”=4,“非常同意”=5;第二个中介变量为社会信任,选择问题“在我们这个社会,大多数人是可以信任的”来测量,回答问题的选项及其编码为“强烈反对”=1,“反对”=2,“中立”=3,“同意”=4,“非常同意”=5。控制变量:为了更好地评估其他条件相同的效应,排除了潜在的混杂因素,本文的控制变量包括性别、收入(对数)、教育程度、政治面貌

16、和户口(见表1)。变量类型自变量因变量中介变量控制变量变量名称传统媒介使用(media-trad)新媒介使用(media-new)社交媒介使用(media-social)国家认同(index)国籍身份认同(index1)民族文化认同(index2)社会政治认同(index3)社会环境认知(cog)社会信任(tru)收入(对数)(inc)教育(edu)性别(gen)户口(dom)政治面貌(party)均值0.7790.7270.7033.7654.0633.6903.5443.7553.6292.0992.1510.4670.0690.295标准差0.4150.4460.4570.6640.93

17、80.9100.8580.8220.8970.9050.5080.4990.2530.456最小值000111111-2.3031000最大值1115555555.2983111表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三)研究方法为检验媒介使用对青年群体国家认同的影响,本文设定如下基准回归模型:index=0+1media-trad+2media-new+3media-social+1inc+2edu+3gen+4dom+5party+i三、数据分析结果(一)媒介使用对青年群体国家认同的影响表2呈现了使用不同类型的媒介对青年群体国家认同的影响。第(1)列和第(2)列数据显示,传统媒介使用和新媒介使用变量的估计

18、系数为正且在1%水平下显著,这说明使用传统媒介、新媒介有助于提高青年群体的国家认同。比较得知,新媒介使用的系数大于传统媒介使用的系数,这说明新媒介的影响力大于传统媒介。第(3)列数据显示,社交媒介使用变量的估计系数为正,但社交媒介使用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社交媒介对青年群体国家认同的影响不明显。逐一加入自变量后,传统媒介使用、新媒介使用变量的估计系数变化不大,说明模型结果较为稳定。在人口学特征方面,受教育水平变量的估计系数为负且在5%水平下显著。说明青年学历越高,其国家认同越低。性别变量的估计系数为负且在1%水平下显著,说明女性青年的国家认同对比男性青年高。政治面貌变量的估计系数为正且在1%

19、水平下显著,说明青年党员的国家认同比非党员青年高。变量名称传统媒介使用新媒介使用社交媒介使用收入(对数)教育水平性别(男性=1)政治面貌(党员=1)户口(农村=1)常数项样本量R2国家认同(1)0.218*(5.63)-0.001(-0.08)-0.068*(-2.04)-0.118*(-3.68)0.155*(4.19)0.060(0.92)3.750*(42.15)16910.036(2)0.216*(5.65)0.240*(6.81)-0.006(-0.34)-0.081*(-2.46)-0.125*(-3.96)0.161*(4.39)0.072(1.13)3.616*(40.19)1

20、6910.062(3)0.217*(5.67)0.239*(6.74)0.016(0.46)-0.006(-0.36)-0.081*(-2.47)-0.124*(-3.90)0.161*(4.39)0.071(1.12)3.606*(38.86)16910.062表2 媒介使用对青年群体国家认同的影响注:*、*、*分别表示在10%、5%、1%的水平下显著,括号内为t统计值。(二)媒介使用对青年群体国家认同不同维度的影响为进一步分析媒介使用对青年群体国家认同三个维度的影响,本文分三次进行检验。表3呈现了媒介使用对0922023年第4期传媒观察Media Review青年群体国籍身份、民族文化和社

21、会政治认同的影响。第(1)列的统计结果显示,传统媒介使用、新媒介使用变量的估计系数为正且在1%水平下显著,说明使用传统媒介和新媒介有助于提高青年群体国籍身份认同。比较得知,新媒介使用变量的系数大于传统媒介使用的系数,说明新媒介的影响力大于传统媒介。社交媒介使用变量的估计系数为正,但社交媒介使用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社交媒介对青年群体国籍身份认同的影响不明显。第(2)列的统计结果显示,新媒介使用变量的估计系数为正且在1%水平下显著,说明使用新媒介有助于提高青年群体民族文化认同。传统媒介、社交媒介使用变量的估计系数为正且在5%水平下显著,说明使用传统媒介和社交媒介能够提高青年群体民族文化认同。

22、相比之下,传统媒介使用的系数大于社交媒介使用的系数,这说明传统媒介的影响力大于社交媒介。第(3)列的统计结果显示,传统媒介使用变量的估计系数为正且在1%水平下显著,说明使用传统媒介有助于提高青年群体的社会政治认同。新媒介使用变量的估计系数为正且在5%水平下显著,说明使用新媒介能够提高青年群体的社会政治认同。社交媒体使用变量的估计系数为负且在1%水平下显著,说明使用社交媒体不利于青年群体社会政治认同的产生。变量名称传统媒介使用新媒介使用社交媒介使用控制变量常数项样本量R2(1)国籍身份认同0.217*(4.01)0.372*(7.42)0.071(1.44)控制3.824*(29.14)1691

23、0.062(2)民族文化认同0.113*(2.10)0.231*(4.67)0.105*(2.16)控制3.503*(26.98)16910.024(3)社会政治认同0.322*(6.45)0.113*(2.46)-0.128*(-2.83)控制3.490*(28.89)16910.050表3 媒介使用对青年群体国家认同不同维度的影响变量名称注:*、*、*分别表示在10%、5%、1%的水平下显著,括号内为t统计值。(三)稳健性检验前文的因变量国家认同是基于国籍身份认同、民族文化认同、社会政治认同三个指标的加和平均值确定的,是一种主观的赋权方法。为了检验基准回归模型的结果是否稳定,本文使用变异系

24、数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并重新计算生成因变量国家认同。计算步骤如下:(1)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缓解极端值的影响,采取线性功效函数法,其公式如下:dxi=(x-xmin)/(xmax-xmin)。其中,xmin和xmax分别代表指标x的最小值和最大值,dx代表指标x无量纲化之后的数据。(2)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本文根据客观赋权法中的变异系数法进行计算。首先,变异系数CVj的计算方法是:标准差(Sj)/平均值(Mj)。其次,各指标权重wj的计算方法是:CVj/CVj。最后,国家认同变量的计算方法是:index=w1*dx1+w2*dx2+w3*dx3。各指标权重的计算结果分别为0.312、0.3

25、45和0.344,使用变异系数法生成的3个指标的权重,与基准回归模型中使用均值时的系数(w=0.333)相差不大。这说明三个子维度指标的权重大体相同,前文采用相等权重的方法计算出的国家认同大体也是合理的。表4呈现了媒介使用对青年国家认同影响的稳健性检验结果。为便于比较,第(1)列汇报了加和平均值所得因变量国家认同的回归模型结果;第(2)列汇报了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加和平均值所得因变量国家认同的回归模型结果;第(3)列汇报了变异系数法计算所得因变量国家认同的回归模型结果。比较第(2)和(3)列的数据可知,自变量的影响系数和显著性检验的结果一致,t值结果相差不大。第(3)列的数据所得出的基

26、本结论与前文基本一致,说明本文的估计结果具有稳健性。变量名称传统媒介使用新媒介使用社交媒介使用控制变量常数项样本量R2国家认同(1)0.217*(5.67)0.239*(6.74)0.016(0.46)控制3.606*(38.86)16910.062(2)0.054*(5.67)0.060*(6.74)0.004(0.46)控制0.651*(28.08)16910.062(3)0.054*(5.68)0.059*(6.64)0.004(0.41)控制0.650*(28.08)16910.061表4 媒介使用与青年国家认同:稳健性注:*、*、*分别表示在10%、5%、1%的水平下显著,括号内为t

27、统计值。(四)异质性检验本文进一步检验了媒介使用影响青年群体国家认同的效果在不同类型人群之间的异质性(见表5)。其中(1)和(2),(3)和(4),(5)和(6)分别比较了媒介使用对青年群体国家认同在性别、政治面貌、户口之间的差异。比较(1)(2)列数据可知,传统媒介使用变量的估计系数为正且在1%水平下显著,男性变量的估计系数大于女性,说明使用传统媒介对男性青年的促进作用大于女性。新媒介使用变量的估计系数为正且在1%水平显著,男性和女性变量的估计系数相差不大,说明使用新媒介对于男性和女性青年的促进作用基本均等。0932023年第4期传媒观察Media Review比较(3)(4)列数据可知,传

28、统媒介变量的估计系数为正且通过了5%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非党员的系数大于党员的系数。说明使用传统媒介对青年党员和青年非党员均具有显著影响,使用传统媒介对于青年非党员的促进作用大于青年党员。新媒介使用变量的估计系数为正且在1%水平下显著,非党员的系数大于党员的系数。这说明使用新媒介对于青年非党员的促进作用大于青年党员。比较(5)(6)列数据可知,对于城市青年来说,传统媒介使用变量的估计系数为正且在1%水平下显著,说明使用传统媒介对他们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对于农村青年而言,传统媒介使用估计系数为正,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使用传统媒介对其作用不明显。新媒介使用变量的估计系数为正且在1%水平下显著,农

29、村青年的估计系数大于城市青年的估计系数。这说明使用新媒介对于城市青年和农村青年均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对于农村青年的作用更大。此外,在各列估计结果中,社交媒介使用变量对青年国家认同在性别、政治面貌、户口方面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社交媒介使用对不同性别、政治面貌和户口的青年之间均未表现出显著影响。变量名称传统媒介使用新媒介使用社交媒介使用控制变量样本量R2(1)女性0.151*(3.15)0.239*(5.43)0.044(0.97)控制9010.056(2)男性0.299*(4.86)0.235*(4.07)-0.015(-0.28)控制7900.066(3)非党员0.244*(5.30)0.2

30、47*(5.90)-0.000(-0.01)控制11930.067(4)党员0.144*(2.07)0.211*(3.17)0.071(1.09)控制4980.053(5)城市0.229*(5.69)0.230*(6.19)0.022(0.60)控制15750.062(6)农村0.050(0.40)0.318*(2.74)-0.126(-0.97)控制1160.097表5 媒介使用与青年国家认同:异质性注:*、*、*分别表示在10%、5%、1%的水平下显著,括号内为t统计值(五)媒介使用对青年群体国家认同的机制检验以上回归结果表明,媒介使用是解释青年群体国家认同感生成的关键因素。为进一步探析媒

31、介使用影响国家认同生成的过程机制,本文使用中介效应检验展开研究(见表6)。为便于比较,本文在表6列(3)同时汇报了本文的基准回归结果(即表2第(3)列)。表 6列(1)呈现了社会秩序感知变量为因变量的模型结果。传统媒介使用变量的估计系数为正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新媒介使用变量的估计系数为正且在 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使用传统媒介和新媒介能够显著影响青年的社会秩序感知。第(2)列呈现了社会信任变量为因变量的模型结果。传统媒介使用和新媒介使用变量的估计系数为正且在1%水平下显著,说明使用传统媒介和新媒介显著影响青年群体的社会信任。注:*、*、*分别表示在 10%、5%、1%的水平下显著,括号内为t

32、统计值。社会环境认知社会信任传统媒介使用新媒介使用社交媒介使用控制变量常数项样本量R2社会环境认知(1)0.108*(2.25)0.345*(7.81)0.022(0.51)控制3.554*(30.68)16910.048社会信任(2)0.164*(3.1)0.209*(4.28)0.033(0.68)控制3.334*(26.08)16910.025国家认同(3)0.217*(5.67)0.239*(6.74)0.016(0.46)控制3.606*(38.86)16910.062(4)0.424*(25.62)0.172*(5.27)0.092*(3.02)0.006(0.22)控制2.098

33、*(21.34)16910.326(5)0.344*(22.08)0.161*4.760.167*5.320.0050.15控制2.458*(25.39)16910.273(6)0.316*(17.68)0.210*(13.00)0.149*(4.79)0.086*(2.94)0.002(0.07)控制1.782*(18.40)16910.387表6 社会环境认知和社会信任的中介效应分析第(4)列显示了基准回归模型加入社会环境认知自变量的模型结果;第(5)列显示了基准回归模型加入社会信任自变量的模型结果;第(6)列显示了基准回归模型加入社会环境认知、社会信任自变量的模型结果。比较(3)至(6)

34、的估计系数,传统媒介使用变量的估计系数为正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依次引入社会环境感知和社会信任变量之后,影响系数分别从0.217下降到了0.172、0.161。同时引入两个中介变量之后,影响系数下降至0.149。这说明,传统媒介通过提高社会环境认知和社会信任增加了青年群体的国家认同,其中社会信任的中介效应更强(见图1)。图1 传统媒介对国家认同的影响路径新媒介使用变量的估计系数为正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依次引入社会环境感知和社会信任变量之后,影响系数分别从0.239下降到了0.092、0.167。同时引入两个中介变量之后,影响系数下降至0.086。这说明新媒介通过改善社会环境认知和社会信任提高

35、了青年的国家认同,其中社会环境认知的中介效应更明显(见社会环境认知社会信任国家认同传统媒介使用0.108*0.164*0.210*0.316*0942023年第4期传媒观察Media Review图2)。社交媒介使用变量的估计系数在引入中介变量后都有所下降,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中介效应存在但不显著。图2 新媒介对国家认同的影响路径四、总结与讨论本文基于2017年网民社会意识调查的数据,考察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媒介使用对青年群体国家认同的影响以及异质性,从媒介与社会互动的角度检验媒介使用对青年群体国家认同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如下:一是使用传统媒介和新媒介显著提高了青年群体的国家认同;二是社交媒

36、介对青年群体国家认同及其三个维度的影响效果较为复杂。总体来看,使用社交媒体对于国家认同并没有显著影响。但使用社交媒体显著提高了青年群体的民族文化认同,而显著降低了青年群体的社会政治认同;三是使用传统媒介对男性青年、非党员青年、城市青年的促进作用更大,使用新媒体对农村青年促进作用更大,而使用社交媒体对不同性别、政治面貌和居住地的青年的促进作用差异性不大;四是在媒介使用-获得国家认同的路径中,社会环境认知和社会信任起到了中介作用。青年群体所选择使用的媒介部分或完全地影响他们的社会环境认知和社会信任,进而影响国家认同,即青年群体通过媒介感知到社会环境秩序越好,所获得的社会信任越高,他们的国家认同就越

37、高。本研究结果的政策启示在于,青年群体国家认同感的产生不仅在于传统媒介主流话语的引导和塑造,也在于新媒介的建构和影响,其核心在于营造积极的拟态环境,传播正能量的新闻讯息,能够让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了解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序发展。此外,青年群体是社交媒介的核心受众,社交媒介对于提高青年群体的国家认同具有较大的潜力。由于社交媒介的用户既可以是,同时又可以是信息传播者,因此规范社交媒介的传播内容,提高青年群体的社交媒介素养,可以成为提高国家认同的有效途径。参考文献与注释:美塞缪尔 亨廷顿著,程克雄译: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页。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

38、,扬智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15页。肖振南:台湾社会科教科书“国家认同”教育变迁研究,九州出版社2018年版,第35页。暨爱民:国家认同建构:基于民族视角的考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98页。刘燕:媒介认同论:传播科技与社会影响互动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6页。英戴维 莫利著,史安斌译: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315页。鞠玉梅:香港媒体“国家认同”的修辞建构以 南华早报 粤港澳大湾区新闻文本为例,当代修辞学 2021年第5期。丁云亮:媒介化社会国家认同的修辞建构,学术界 2018年第4期。王娟:从仪式传播到主流意识形态培养央视春晚对国家

39、认同的建构,当代传播 2021年第2期。美保罗 莱文森著,何道宽译:新新媒介,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3-7页。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19页。覃川、戚天雷:媒介化生存与大学生成长,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6-7页。陈嬿如:电视节目与爱国主义教育,电视研究 2006年第12期。Davis,K.(2013).Young people s digital lives:The impact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digital media use on adolescentssense

40、 of identity.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9),pp.2281-2293.徐明华、李丹妮:互动仪式空间下当代青年的情感价值与国家认同建构基于B站弹幕爱国话语的探讨,中州学刊2020年第8期。葛彬超、孟伏琴:青年身份认同的“微”建构,中国青年研究 2020年第6期。杨凯、程羽童:中国留学生海外社交媒体使用与国家认同基于海外中国留学生的实证调查,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1年第9期。韩志超、邹吉鹏:智能传播“过滤气泡”效应对青年价值观建构的风险与应对,出版广角 2021年第17期。阎国华、韩硕:“过滤气泡”现象影响青年价值观的内在逻辑与应对策略,

41、思想教育研究 2021年第4期。刘森林:当代中国青年国家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王正祥:传媒对大学生政治信任和社会信任的影响研究,青年研究 2009年第2期。朱多刚、任天浩:媒介使用对青少年国家认同的影响,新闻记者 2020年第4期。李城: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对红色影视剧的接受与国家认同研究基于全国12所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綦天哲、李拓、金恒江、姚君喜:政治新闻使用对中国青年女性国家认同的影响研究,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风笑天、孙龙:虚拟社会化与青年的角色认同危机对21世纪青年工作和青年研究的挑战,青年研究 1999年第12期。董海军、马忠鹏:青年的屏幕媒介:从电视、电脑到智能手机,中国青年研究 2014年第4期。童兵:让每个社会成员分享媒介化社会成功,新闻与写作 2006年第1期。社会环境认知社会信任社会信任国家认同新媒介使用0.345*0.209*0.316*0.210*09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