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661考古学综合》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pdf

上传人:雁** 文档编号:309018 上传时间:2023-07-31 格式:PDF 页数:86 大小:1.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661考古学综合》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661考古学综合》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661考古学综合》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661考古学综合》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亲,该文档总共8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目录第一部分河南师范大学661考古学综合考研真题2015年河南师范大学661考古学综合考研真题2014年河南师范大学661考古学综合考研真题2013年河南师范大学661考古学综合考研真题2012年河南师范大学661考古学综合考研真题第二部分兄弟院校考研真题2015年吉林大学619考古学专业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3年西北大学624考古学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2012年山东大学661考古学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2011年中山大学650考古学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2011年厦门大学635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及详解第一部分河南师范大学661考古学综合考研真题2015年河南师范大学661考古学综合考研真题

2、2014年河南师范大学661考古学综合考研真题2013年河南师范大学661考古学综合考研真题2012年河南师范大学661考古学综合考研真题第二部分兄弟院校考研真题2015年吉林大学619考古学专业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1试述明清时期的科学技术。答: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逐步确立;处于封建统治下的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只重其法,不重其理”的旧体系的束缚,也日益落在西方国家的后面。但某些具有传统优势的领域,仍然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科技著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西方的科学技术传入后,某些领域逐渐注重科学原理的探讨,得到新的进步。(1)天文学、数学与地理测绘 天文与历法西

3、方科技传入中国后,引起中西学术之争,焦点是天文学。许多人努力钻研天文历法理论,从宇宙结构等方面认识天文现象,从方法上使传统天文学得到更新。a明代行用的大统历源于元郭守敬授时历,到明末已历二百六十多年。屡次有人提出修改历法的建议,崇祯二年开设历局,由徐光启主持用西洋法编制新历。b崇祯历书的编订是官府组织的一次翻译、整理西洋天文历算学著作的活动,对西洋历算的介绍与传播有重要意义。清朝建立后,改名为时宪历,行用了二百余年。c王锡阐主攻天文星历之学,主要著作有历法六卷,历表三卷,大统历法启蒙五卷,杂著一卷,合编为晓庵遗书。数学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宋元间广泛使用的珠算法进一步普及,以解决应用题为特征的商业

4、数学发展起来。西方数学传入后,在士大夫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为了正确认识中西算学的异同,加速西算与中算的融合,清初梅文鼎与梅瑴成祖孙二人做出了重要贡献。a明代九章系统的数学著作首推吴敬九章算法比类大全,书成于景泰元年。它的格式除了开篇增加“乘除开方起例”,介绍有关算和数的基本知识外,完全像九章那样,按方田、粟米等九项分作九卷,每卷也由若干应用题组成。b程大位著算法统宗,成书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分十七卷,收录应用题595个。体例与九章算法比类大全相同,仍是属于旧算学系统的著作。c梅文鼎著作约九十余种,对算学的贡献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深入研究、整理了古代算学遗产,使古算义理更加昌明,许多失传者

5、也重现于世。如他的方程论、勾股举隅等就是这类著作;二是将西算中国化,更容易为中国士大夫接受,为中西算学的融合作了有益工作。地理测绘天文学和数学的发展,推动了地理测绘的进步。地理测绘也反转来促进了天文测量和数学应用的发展。康熙帝在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后,深感原有地图不准确的危害,决意进行全国性的地理测量。乾隆二十年和二十四年,又两次派遣明安图、何国宗等到天山补测。康、乾时的两次地理测量是兼用天文测量和大地三角测量两种方法进行的。由于当时经纬度测量(特别是经度测量)的精确度差,所绘地图的绝对精度不如相对精度大。但由于使用了科学的测量法,仍然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地图。(2)医学与本草学中国特有的传统医

6、学和本草学在明清两代有了较大的发展。医学著作大量出现,内容包括对古医经的诠释、药物研究、医方征集、医案选辑、中外医学交流等等。李时珍本草纲目的完成是本草系统的中药学发展到顶点的标志。医学中的显著成就是瘟病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藏族和蒙族的医学也取得了新发展。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涉及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经济地理学等各方面的知识,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例如金石部中的“金”,书中不但记述它的药性和主治这类医学内容,“集解”目下还记述了金的产地、伴生矿石、植物找矿法、开采法、冶炼法、金的种类、纯度的物理鉴别法等等,几乎包括了当时金的全部知识。由于书中收藏的自然物很多,就更显得珍贵。瘟病学

7、说与人痘接种术a瘟病学说中医的内科理论原是建立在伤寒论之上。瘟疫等传染病的流行,促使瘟病学说得到发展。瘟病学说的奠基人是明初丹溪学派的医家王履。他首先从论症、治法两方面对伤寒与瘟病加以区别。明清之际吴有性摆脱了“六气说”束缚,提出“戾气说”。认为瘟病是戾气所致,由口鼻传入,与伤寒病因根本不同。著瘟疫论,进而指出戾气有不同类型,各能产生不同疫病。经过清代名医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等人的努力,瘟病学说逐渐建立起体系。b人痘接种术接种人痘预防天花是人工免疫法的先驱,是我国医学的一大贡献。清初传入日本;康熙间俄国人来中国学痘医;十八世纪初已传入欧洲。直到一七九六年英人真纳发明牛痘接种法以前,一直是最

8、有效地预防天花病的方法。藏医与蒙医a藏医早自吐蕃王朝时即已形成。明代的帕竹王朝,藏医形成南北两大学派。清代拉萨、日喀则等地建立了藏医学校,以吐蕃时代的藏医著作四部医典为教材。还经常延聘名医到布达拉宫讲学。b蒙医以正骨、饮食疗法为特色,自元代以来逐步形成。此后受藏医、汉医、阿拉伯医的影响,有了长足发展。(3)农学著作与技术科学 农政全书明代人口增长,嘉靖以来,水旱频仍。农学受到学者的重视。继承前代编修农书的传统,出现了农学的集大成著作农政全书。明代,自美洲经南洋输入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烟草等多种农作物。农政全书详细记述了番薯的种植、贮藏、加工法。讲到番薯育苗越冬、剪茎分种、扦插、窖藏干藏等

9、技术,是最早系统介绍番薯种植法的著作。天工开物继农政全书之后出现的天工开物是科学技术史上的又一部奇书。天工开物成书于一六三七年,分上、中、下三卷,分为“乃粒”、“乃服”、“彰施”等十八目。分别记述织染、农产品加工、制盐、制糖、陶冶、舟车等手工业生产,是世界最早的一部手工业生产技术专著。技术科学明清两代的技术科学,一般说来,进步迟缓,但建筑、纺织、机械制造等也取得了一些新成就,并有专门著述传世。a建筑继宋代李诫著营造法式后,清工部编制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是又一部建筑学专书。b纺织纺织历来是手工业中的重要部门。明代,古老的丝织和新兴的棉纺形成两大部类。有关纺织技术的纪录和研究,主要见于天工开物一书。天

10、工开物记载,明代养蚕已知用杂交法培育优良蚕种。天工开物还载有纺织五枚经斜纹绫的织绫技术。C机械制造明代西方的某些器械东传,中国开始仿造。奇器图说第一次使中国零散的力学器械纳入理论体系,为研究器械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在中国机械制造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2考古学的分支学科以及和其他学科的关系。答:(1)分支学科按照考古学的年代范围、对象、手段和方法的不同,考古学可以划分成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田野考古学和各种特殊门类的考古学分支。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从研究的年代范围来划分,考古学可分为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两大分支。史前考古学研究的年代范围是文字未出现前的历史阶段,历史考古学的研究范围是有了文献记

11、载以后的人类历史。史前考古学主要是研究石器时代(有的地区也包括青铜器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历史考古学主要是研究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文化遗存。两者所研究的文化遗存存在着性质上的较大差异,所以研究方法不同。从判断绝对年代的手段来说,史前考古学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地层学及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技术,而历史考古学则主要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田野考古学20世纪初叶,欧美的考古学家开始重视田野调查和发掘,注重发掘技术,田野考古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后世界各地的田野考古逐步转入以发掘为中心,并扩大调查对象和范围,发掘方法逐步完善,技术快速进步。各种自然科学的手段相继用来进行田野调查和发掘。特殊门类

12、的考古学除这三大分支外,还有许多特殊门类的考古学分支。这些特殊门类的考古学分支,有按研究对象的不同而划分的,如美术考古学、宗教考古学、古钱学、古文字学和铭刻学等;有按研究方法和手段的不同来划分,如航空考古学、水底考古学等。(2)考古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考古学是一门涉及面很广的学科,与许多自然学科、技术学科及人文社会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与考古学有联系的自然学科主要是自然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生态学以及生物学、体质人类学等。前四种学科,主要是协助研究遗址所在地区的地史与自然资源,以复原当时自然环境。后两种学科,主要是用以鉴定发掘出土的动、植物遗存和人类的骨骼,并判断其年代。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与

13、考古学关系比较密切的学科,主要有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人文地理学、社会学、宗教学、政治学、法学及美术史学、建筑史学等。上述有关学科中,考古学与第四纪地质学、考古动物学、考古植物学、体质人类学和民族学等的关系最为密切。与第四纪地质学的关系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第四纪重要地质事件的时间和空间的分布规律的科学。第四纪隶属于新生代,包括更新世与全新世两个阶段,是地史上最新的一个时间单位。第四纪是地史上时间极短的一个纪,至今尚未终止。第四纪地质学与考古学,尤其是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关系十分密切。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成果是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必不可少的依据之一。人类本身是地质历史的产物,而早期人类遗迹通常作为地

14、质现象被埋藏在地层中。这说明,第四纪地质学是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旧石器时代考古调查,需要应用第四纪地质学资料,如恢复更新世的地理环境,确定在适合于古人类生存条件下形成的第四纪地层等。对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研究,也能为第四纪地层的划分提供依据。与考古动物学的关系考古动物学与第四纪古动物学有密切的关系,但两者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第四纪古动物学侧重于动物本身进化发展的研究,化石是否与文化遗存共存,都可作为研究对象。考古动物学通过研究遗址的动物遗存,揭示古代人们对食物的选择,渔猎和家畜饲养业等方面的经济生活与文化生活状况,以及居址周围的生态环境和气候。与考古植物学的关系考古植物

15、学是对古遗址出土的植物遗物进行研究的学科。它是考古学与古植物学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考古植物学与考古学的关系十分密切。通过对古代遗址中苔藓、蕨类植物的孢子和种子植物的花粉遗存的分析,可以了解当地古气候、古地理的变化,对石器时代的断代有重要意义。与体质人类学的关系体质人类学是将人类作为一种生物种,研究其体质形态、身体结构及其生物学的变异和进化,以阐述人类起源、人种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科学。体质人类学和考古学的关系十分密切。不论是史前考古学,还是历史考古学,都要依靠体质人类学。从骨骼判断死者的年龄和性别,是体质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与民族学的关系民族学是研究民族的一门科学。民族学将民族作为

16、一个整体进行考察,研究民族的起源、发展及消亡的过程。考古学与民族学的关系很密切。两者在获得资料的方法及研究方式上有许多共同之处。考古资料的来源主要依靠考古调查和发掘,民族学资料的获得也主要依靠到民族地区去调查。所不同的是民族学是以现代民族的现实生活作为研究对象,而考古学则是以古代人类的文化遗存为研究对象。民族学和考古学互相利用对方的研究成果。3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分区和编年。答: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分区和编年如下:(1)黄河流域 黄河上游该区界定于青海东部、甘肃的洮河流域、渭河上游和河西走廊的东部、宁夏的南部,这部分大致可以划归为一个文化区系。该地区的新石器文化主要有马家窑

17、文化和齐家文化。在甘肃东部的渭河上游地区有早于马家窑文化的仰韶文化(即含有半坡类型因素和庙底沟类型因素的文化遗存);在甘肃东部的秦安大地湾遗址,含半坡类型因素的文化层之下压着大地湾一期文化层。大地湾一期文化时代相当于关中、豫西和晋南的老官台文化。黄河中游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小的文化区系: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豫中及周围地区;冀中、冀南和豫北地区a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以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为中心的地区,其文化主要包括: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三里桥二期文化及陶寺类型。b豫中及周围地区,以豫中(郑州至洛阳)为中心地区,其中包括豫北的安阳以南地

18、区和豫南的淮河以北地区,其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序列是:裴李岗文化大河村文化秦王寨类型王湾类型即王湾三期。c冀中、冀南和豫北地区,豫北、冀南和冀中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序列是:南庄头类型磁山文化后岗一期文化大司空一期后岗二期。磁山文化发现以前,后岗一期文化和大司空一期文化被称为仰韶文化的两个地方类型,即后岗类型和大司空类型;磁山文化发现后,一些研究者认为,后岗类型是磁山文化的发展,应将其归入磁山文化系统,而不应归人仰韶文化系统。黄河下游下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大致可以分为前后相承袭的四种文化,即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典型龙山文化)。在龙山文化之后出现的是一种进入青铜时代的岳石

19、文化。(2)长江流域长江流域各个不同地区生态环境的差别,使其各个地区的新石器文化面貌也各不相同。从川东的三峡地区至鄂东的长江流域,其新石器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文化区:长江三峡和鄂西地区;江汉平原和鄂东地区;鄂西北和豫西南地区。长江上、中游地区仙人洞和玉蟾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彭头山文、皂市下层文化和城背溪文、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从现有资料来看,可将长江中游的湖北和湖南北部地区晚于屈家岭文化的遗存分为三类文化:石家河文化、青龙泉三期文化、桂花树三期文化。长江下游自鄱阳湖的湖口至东海海滨的长江干流,称为长江下游。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主要有薛家岗文化、北阴阳营文化,以及太湖流域的马家浜文化、

20、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在杭州以南的宁波至绍兴一带有一种属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河姆渡文化。4秦汉墓葬制度,地面设施和陪葬品。答:(1)墓葬制度秦汉时期人殉制度到汉代基本结束。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位于陕西临潼县。秦始皇陵园开创的陵园制度,对此后历代帝王陵园产生了重大影响。汉代普遍用横穴式的洞穴作墓圹,用砖和石料筑墓室,在形制上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这是中国古代墓制的一次划时代的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从西汉中期才开始的,首先发生在黄河流域,然后普及到各地。在秦和西汉前期,贵族地主阶级仍沿用竖穴式土坑墓,墓中设木椁。在长江流域及南方和北方的边远地区,竖穴式木椁墓一直延续到西汉后期,甚至东汉前

21、期。在秦和西汉的竖穴式木椁墓中,棺椁制度沿袭周代的礼制,有严格的等级。(2)地面设施秦汉墓葬,特别是皇帝及高级官吏的墓葬,在地面设施上继承战国旧制并有所发展,新兴的设施有墓碑、祠堂、墓阙、人物或动物的石雕像等。墓碑主要流行于东汉,石制,碑身长方形,碑额有一圆孔。祠堂始于西汉,流行于东汉,系供祭祀之用。墓阙为墓域门外礼仪性建筑,始于西汉,东汉流行,如东汉时嘉祥武氏阙、新都县王稚子阙、雅安高颐阙等。人物和动物石雕像,始于西汉,如霍去病墓前的石人、石兽,东汉流行,并成为定制。人物像主要有亭长或门卒等,动物像有狮、虎、马、羊等,前者以示守卫墓域,后者含有镇墓之意。汉代墓上设施对后代有深远的影响。(3)

22、陪葬品秦汉墓葬中随葬品和战国时代相比,青铜器减少,漆器的比重进一步增加。为了储存大量的食物和饮料,墓内常有许多大型的陶器。西汉前期和中期,主要随葬生前的实用器。西汉中期以后,增添了各种专为随葬而作的陶制明器,包括仓、灶、井、磨、楼阁等模型和猪、狗、鸡等偶像。到了东汉,明器的种类和数量愈多。这是中国古代墓葬在随葬品方面的一次大变革。在西汉中期的贵族墓中,仍然有用车、马殉葬的,但车和马都埋在墓室和墓道内,而不是在墓的附近另设车马坑。西汉晚期以后,不再用真车、真马殉葬,而是用木制或陶制的车马模型来替代。在南方地区,还有用木船或陶船的模型随葬的。5试述安特生、梁思永、苏秉琦对中国考古学的贡献。答:安特

23、生、梁思永、苏秉琦被称为中国考古史上的三座丰碑。(1)安特生安特生是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拉开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掘的序幕,被称为“仰韶文化之父”。他改变了中国近代考古的面貌,曾被中国评价为“了不起的学者”,也被骂作“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帮凶”,但最终还是回归为一个成就卓著的学者。1914年,安特生作为中国政府的矿政司顾问应邀来到中国,但是当时的中国政府不知道怎样利用这样一个地质学家,是丁文江发现了安特生,并给予了他施展抱负的机会,使他先是在地质学上,继而在史前考古学的发现和研究上开辟出一片新天地。19211949年,周口店遗址的发现,仰韶文化的发现,均是中国史前史上极为重大的发现。安特生的

24、贡献使得中国的传统史学家意识到考古是了解中国古史的必由之路,尤其是田野考古。(2)梁思永梁思永是中国考古学的先驱者之一,早年留学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考古学和人类学,1930年,他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祖国的考古学事业。他的许多学术活动,赢得了国内外考古学界的赞誉。他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突出了中国考古学在世界考古学史上的地位,使我国的考古学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梁思永对中国的考古学事业做出的贡献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建立科学的考古方法。他发表的远东考古学上若干问题,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的一篇指导性论著。他把亚洲东部地区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分成不同的文化群,对动物

25、化石和文化面貌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各文化遗存之间的异同和要解决的问题及方法。他把中国的考古资料纳入亚洲范围来研究,在考古理论方法上,对我国史前时期的文化类型和分期分布有着指导意义。树立田野考古工作的光辉典范。梁思永先生以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精细的工作,富有创造性的把地层学应用于昴昂溪五福遗址发掘工作中。这是我国田野考古工作的首次科学发掘,为中国田野考古工作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奠定了田野考古工作的基础。使我国田野考古工作开始跨入世界先进水平,先生在中国考古学史上树立了不朽的丰碑,为后来田野考古工作树立了光辉典范。培养了大批考古专业人才。为了培养考古方面的专业人才,梁思永先生积极举办考古工作人员

26、的训练班,许多教学工作他都认真地建议和安排。他对中国考古学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已故的夏鼐、尹达、郭宏钧和尹焕章等人都在历次殷墟发掘中受到梁思永先生的熏陶和培育。(3)苏秉琦苏秉琦是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从1934年开始在陕西省的渭河流域从事田野调查,并参加了宝鸡斗鸡台墓地的发掘。在他所著的斗鸡台沟东区墓葬(1984)报告中,就周秦文化的面貌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先周、先秦文化的问题。1950年,参加了河南辉县战国墓的发掘和辉县发掘报告的编写工作。1954年主持了洛阳中州路(西工段)沿线的发掘工作,对认识洛阳地区的仰韶文化和商殷、西周、汉唐各时期的物质文化工作面貌及其发展的阶段性来说,是一项基

27、础性的有意义的工作。在洛阳中州路(西工段)(1959)报告的结语中,他运用地层学和类型学,对仰韶文化和商、周、汉、唐几种不同文化遗存的分期和性质进行了理论性探索。其中对东周墓葬的分期研究,为建立中原地区东周墓葬的断代标尺奠定了基础。19571960年间,先后主持了河北省邯郸市涧沟和龟台龙山商周遗址、山西华县泉护村遗址和元君庙墓地以及洛阳王湾遗址的发掘,这些工作对揭示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面貌及其类型划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他发表的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考古类型学的新课题等学术论文,就一些考古学文化的渊源、特征、发展途径等问题做了尝试性分析,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区域分布的格

28、局、系统等问题,提出了创见,并对此赋予研究方法的意义,在考古学界有广泛影响。6试述文化遗产的类型,与考古学和博物馆学的关系。答:(1)文化遗产的类型文化遗产,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有形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

29、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无形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无形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2)文化遗产与考古学和博物馆学的关系 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的关系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实物资料,即古代的文化遗存,包括古代的遗迹和遗物,有形文化遗产为考古学提供了大量可供研究的实物资料。考古学研究的重点是遗迹和遗物的整个系列和类型,探究他们从

30、发生、发展到消亡的一般规律,无形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等,有助于考古学研究分析遗迹和遗物的制造工艺、自然条件、社会背景等,进而进行科学的分类和研究。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学的关系博物馆是文化遗产的收藏机构,博物馆学的研究有助于文化遗产的科学分类、鉴定、评定价值和等级以及科学保管,此外,博物馆学在宣传文化遗产,发挥其教育作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013年西北大学624考古学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名词解释1细石器与小石器答:细石器是指以间接打击法产生的细石核、细石叶及其加工品为限。它是一种形状细小的打制石器,但并非所有的小型石器均为细石器。严格

31、来讲,细石核本身并不属于工具,细石器是有使用痕迹的石叶或采用石叶加工而成的石器,它们主要是作为装备复合工具的石刃而专门制作的;小石器是指小型的石器,石器个体较小,用锤击和砸击两种方法剥片加工。2封土与封泥答:封土是指墓室之上高出地面的土堆。墓穴都在地表以下,但通常下葬后并不是再把土填平成跟地表一样平,而是高出地面堆出一个土丘。封土的目的是为了封护墓室,也有标识墓位甚至含有显示墓主等级地位的作用。即“审棺椁之厚薄,营丘垄之大小,高卑薄厚之度,贵贱之等级也”。最早的封土墓大约出现在春秋战国之际。秦汉以来除崖墓外,一般墓葬多有封土,帝后陵墓的封土顶小而底大,整体似覆斗形;封泥又称泥封、艺泥,是一种官

32、印按于泥上作为实物和木制牍函封缄的凭证,春秋末期出现了印玺,封泥也随之产生,主要流行于秦汉时期。“上林丞印、蓝田丞印、东园章丞”等封泥很好地验证了秦汉时期苑囿管理结构的实际情况。在纸出现之前的中国古代,主要的书写工具为简牍。在封缄公私信函时在简牍外面加以封检,然后用绳索将封检捆缚起来。并在槽内捺上湿泥将绳结盖住,再用印章在泥上打出引文。封发物件时也用此法。这种铸印有印章的土块就称为封泥。3陶土与陶衣答:陶土即制陶用土,是制陶的主要原料。古代各地的先民,多根据本地区的资源条件,就近选择合适的黏土作为陶土。我国史前时期的陶土主要是一些低钙高铁易熔黏土以及少数高铝质黏土。如华北的黄土地区,人们常选择

33、红土、再生黄土或黑土等黏土作为原料。但并非自然界所有的黏土都适合于制陶,太细的黏土,制成陶坯易干裂,需加入羼和料;而含砂较多的土,可塑性差,应先行淘洗;陶衣又称色衣,是涂在器表的色层,目的是增加陶器表面的光洁度和美观性。具体做法是把较细的陶土或瓷土,用水调和成泥浆涂在陶胎或瓷胎上,器物表面就留有一层薄薄的色浆,经烧后即成各种颜色的陶衣。常见的陶衣有红、紫、白等颜色。一般泥浆中含有较多的铁元素,则烧成后呈红色或棕色。白衣中则可能是含有较多的三氧化二铝或方解石、石膏等。陶衣的作用有美化胎面,起装饰作用,避免坯胎大量吸收釉水和烧裂,填补坯胎气孔。涂施陶衣的做法多见于黄河流域仰韶时期的诸文化中。4陶模

34、与陶范答:陶模是制作陶器时使用的模具,即用专门烧制的陶模具或已烧制好的陶器作为模具,在外表敷泥成型。模制法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盛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陶范是指用范铸法制作青铜器时用的模具,除陶范(又称泥范)外,还有石范和铜范。陶范的制作需要经过制模、翻范、分范、烘范等工序。陶范因其原料(黏土和沙子等)广泛,易于制作、耐火性高、透气性好,应用最为普遍。5遣策与哀册答:遣策是指古代人在丧葬活动中记录随葬物品的清单,以竹简和木牍为主要书写材料。遣策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是指单纯的随葬物品清单;广义是指与丧葬礼仪有关的各种物品,包括赗赙赠奠及随葬物品等的记录。遣策的类型有记录随葬物品、记录随葬物品和

35、葬仪用物、记录随葬衣物、记录葬仪所用的车马兵甲等。以记录随葬品为主的遣策主要见于战国楚墓至西汉早期墓葬,西汉中晚期墓葬中常见衣物劵,而记录葬仪用的遣策仅见于战国楚墓,既记录随葬品又记葬仪用物的遣策见于战国楚墓到西汉早期的墓葬;哀册又称“哀策”,是指古代颂扬帝王、后妃生前功德的韵文,多书于玉、石、木、竹之上。行葬礼时由太史令读后埋入陵中。古代帝王死后,将遣葬日举行“遣奠”时所读的最后一篇祭文刻于册上,埋入陵中,称为哀册。6铜钟与铜锺答:铜钟是一种以木制、竹制、陶制为主的一种简单的打击乐器。钟为古代祭祀或宴飨时使用的打击乐器,可能是从商代的铙演化而来的。目前所见最早者为西周时期。西周以来的青铜钟可

36、以分为甬钟、钮钟和镈钟三种类型。其中甬钟和钮钟常大小相次组成编钟。钟也是礼器,西周以来,天子用4套编钟,诸侯3套,大夫2套,士1套。随着青铜文化的发展,在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钟;铜锺是盛酒器,一般为圆体,细颈,肩部常有对称铺首衔环,圈足。在陕西咸阳塔尔坡秦墓中曾出土过这类青铜器。汉代这类青铜器常自铭为锺。7自然层与文化层答:自然层是指在地质勘探或者遗迹发掘中,由各种自然堆积形成的堆积层,是不包含任何人类文化遗物的地层。但是相对于文化层的定义,自然层也指没有人类活动遗留物和遗迹的地层。在进行环境考古学研究中,不仅要研究文化层,自然层也不能忽略;文化层是指具有一定空间和时间含义的人类活动堆积的总称,

37、每一层代表一定的时期。考古工作即是从地层上正确划出上下文化层的叠压关系。人类居住于某一地区往往会在原来天然堆积的生土层上面堆积起一层熟土。这层熟土中夹带有人类无意遗留或有意丢弃的器物或垃圾。这种包含有文化遗物的熟土层即文化层。文化层的时间含义是指文化层形成的时间,空间含义是指文化层分布的范围。8郭城与宫城答:郭城与宫城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平民与贵族分区居住城市划分。郭城是指平民居住区,宫城则主要是王室、贵族居住之所。宫城与郭城内都有手工业作坊。这种宫城与郭城分开的都城建造模式一直为以后历代都城所沿用。二、简答题1简述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的特征并举例说明。答:华北地处中纬地带、暖温带区域,气候温

38、和半湿润,更新世时大部分地方植被属于疏林草原或灌丛草原。更新世几次全球性的气候剧烈变化对这一地区影响较大,特别是更新世晚期的末次冰期的巨大影响加速了黄土堆积和之北草原化的过程。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文化的遗存主要分布于桑干河流域、晋豫陕交界地带、渭水流域、周口店附近。(1)主要特点 各种石器以单面加工为主。时期的基本类型为刮削器、尖状器和砍砸器。其中以刮削器为主,尖状器也有重要地位,砍砸器数量相对较少。石片和用石片制作的石片石器在全部石制品中占有主要比例,石核和砾石石器相对较少。这一系统的石器文化从早到晚是连续发展的,不同时期的石器在基本特征一致的前提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时期的制作技术不断进步,类型

39、由简单到复杂、由粗糙向精细演化,最终演化出细石器文化。(2)文化的分区及各自特点 以山西和河北北部的桑干河流域为中心,包括周口店等地区的华北北部文化区。旧石器时代初期的桑干河流域的阳原马圈沟、小长梁、东谷陀等。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周口店猿人文化、河北阳原岑家湾等。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周口店第15地点、阳高许家窑遗址等。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朔县寺峪遗址和阳原虎头梁遗址等。打片以砸击法为显著特色,锤击法也是经常使用的方法,碰砧法少见;石片多形体较小,石片角也较小,大多在90100之间;石器以小型者居多,类型较为复杂。主要的器型有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石锥等。刮削器占据绝对优势,小型尖状器也居重要地位,有一定

40、数量的雕刻器,砍砸器数量较少,缺乏三棱大尖状器。以晋豫陕交界为中心,包括汾河中下游等地区在内的华北地区南部文化区。旧石器时代初期的山西芮城西侯度遗址、陕西蓝田王公岭遗址。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山西芮城匼(ke)河遗址、河南三门峡水沟和兴会沟遗址。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山西襄汾丁村旧石器文化。打片多用碰砧法,也有锤击法,石片多粗大,石片角也较大,在115-120之间;器型较为简单,形体相对较大。主要有砍砸器、刮削器、三棱大尖状器、小尖状器、石球等;砍砸器比例较高,三棱大尖状器器型特殊,基本不见雕刻器,较早阶段有少量砾石器。2简述陶器在考古学研究中的意义。答:陶器是古代人类相当长时间内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器具之

41、一,具有分布广、数量大、易保存等特点。陶器耐腐蚀、耐风化是最常见的古代遗物之一。陶器易碎,易更新,是古代诸文化生产量最大的产品之一。陶器易生产,广泛见于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各时期、各民族文化中。因此陶器对考古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1)陶器分布广、数量大、易保存,广泛见于古代各地区、各时期的遗址中,是田野调查中最易发现的古代遗物,因此是探索古代遗址最重要的标志之一。(2)陶器易损坏、易变化。在时间过程中,变化快是考古学判断古代遗迹、遗物相对年代和考古学文化分期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3)陶器的空间分布区域性特征也很明显,是考古学区分不同考古学文化或同一考古学文化不同区域类型的重要依据之一。总之,陶器是

42、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对象,陶器在反映考古学文化时空变化方面有着其他类别的遗物难以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史前和夏商周考古中,陶器是考古学研究最为重要的一类器物。3简述殷墟分期和陶鬲演变。答:商文化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郑州二里岗遗址为代表,后期以安阳殷墟为代表。(1)商前期陶器郑州二里岗遗址的堆积可以分为上下两层,分别代表了商前期前后两个发展阶段。陶器以灰陶为主,制法有模制和轮制,器形有鬲、甗、斝、簋、大口尊、瓮、觚、爵等。前段的陶器一般器壁较薄,绳纹较细,鬲的实足根较瘦长,器高大于器宽,大口尊形体较粗短,口径与肩颈相等,真腹豆较多。后段的陶器器壁一般较厚,绳纹略粗;鬲的实足根稍粗短,器高大于或等于器

43、宽;大口尊体较瘦长,口径大于肩颈;假腹豆常见。(2)商后期陶器安阳殷墟的陶器以灰陶为主,还有红陶、黑陶和白陶;制法主要是模制和轮制;纹饰有绳纹和刻画纹等;器形有鬲、簋、豆、盆、罐、尊、盘、爵、觚等。一般可以分为四期:第一期以灰陶为主,也有红陶和刻纹白陶;鬲呈长方体,裆与实足较高;纹饰多绳纹。第二期的陶器亦以灰陶为主,红陶极少,刻纹白陶常见;陶鬲腹稍深,三足变矮、胎变厚、绳纹变粗。第三期绳纹普遍变粗;陶鬲接近方体,裆与实足较矮;新出现了一种三角绳纹圈足陶簋。第四期的陶器中泥质红陶增多,除三角划纹外,新兴网状划纹;陶鬲体扁宽,矮裆,无实足尖;表面饰三角形的陶簋最多。4简述新莽铜铸币系统。答:王莽在

44、其摄政和称帝期间,曾经发行新的货币,按其形制可以分为泉、刀、布三种。泉钱:圆形方孔,有内外郭。居摄二年,始铸大泉五十。始建国元年,始铸小泉直一、幺泉直一、中泉三十、壮泉四十,合起来称为六泉。地皇元年,王莽还铸造了货泉和布泉。(1)布钱形似东周货币,上部有圆孔。始铸于始建国元年,计有小布一百、幺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壮布七百、第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黄千,总计十布。地皇元年,还铸造了货布。(2)刀币上部为圆形方孔钱,下部为直刀形。始铸于居摄二年,有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在新莽货币中,以大泉五十、小泉直一、货布、货泉、布泉最为常见。王莽时期的货币,将以前的计重货币改为计值

45、货币,独创了我国货币的十位进制,这是我国货币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同时,王莽货币铜质好,铸造精美,钱文书法规整,达到了空前绝后的水平,是我国古代货币中的珍品。5简述西安地区粟特人墓葬的发现。答:(1)安伽墓安伽墓坐北朝南,方向180度,墓葬由斜坡墓道、天井、过洞、砖砌拱形甬道及砖砌穹隆顶墓室组成。属于北周时期的墓葬,位于西安市北郊龙首原。天井东西两壁及过洞、甬道进口上方原绘有壁画。墓葬中首次出土的围屏石榻及祆教祭祀图,反映的多为中亚人的生活场景,安伽墓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墓葬主人可能是掌握“丝绸之路”贸易的具有一定官职的粟特贵族。石刻图案所反映的内容大部分为粟特人的生活场景,另有一部分则反

46、映了他们旅居中国后的生活场面。安伽墓的发掘,为我们研究北周时期粟特文化及其对中原文化的影响等方面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出土一批罕见的浅浮雕贴金彩绘石刻,为研究祆教徒的葬俗以及中国与西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珍贵的资料。(2)康业墓位于西安北二环底寨村,坐北朝南,由长斜坡墓道、甬道、土洞穹窿顶墓室组成。甬道两侧发现有壁画痕迹。墓中出土有围屏石榻,甬道、墓壁绘有壁画。据墓志记载墓主人是康居国王的后裔,名业。墓志青石质,由志盖和志石两部分组成,志盖方形,盝顶,素面。志石方形,其内容介绍了墓主人的生平、族属等。康业墓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3)史君墓位于西安未央区大明宫乡井上村东,属夫妇合葬墓。墓葬

47、坐北朝南,形制为长斜坡土洞墓,由长斜坡墓道、5个天井、5个过洞、拱券形甬道和横长方形墓室组成。墓葬使用了石门、石椁和石榻,这些石刻上均采用浮雕彩绘贴金,内容涉及汉文化、祆教和佛教等内容。出土有金戒指、金币、金饰品等文物。在墓室淤土中发现一长方形石刻残块,上面分别有汉文和粟特文字,从汉文部分可释读出墓主人姓史名君。过洞上方和墓道、天井靠过洞两侧、甬道和墓室周壁绘有壁画,但所绘内容已不清。(4)李诞墓位于西安市北郊南康村,属夫妇合葬墓。随葬有方形盝顶墓志。据墓志记载,李诞是罽宾国人,北魏正光自罽宾国来到中国。墓葬形制为长斜坡墓单室砖墓。墓主人夫妇合葬,葬式为仰身直肢葬,口含东罗马金币。该墓是目前所

48、知的第一作明确记载为婆罗门种罽宾国人的墓葬。李诞墓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6简述西安地区唐墓分期和女俑的变化。答:(1)第一期隋至高祖、太宗时期。这一时期流行长方形或方形单室土洞墓和砖室墓。大墓则盛行带长斜坡墓道的多天井、多小龛的形制。墓室四壁通常较直而无弧度。随葬佣一部分是表现家居生活的仆侍佣,一部分是表现墓主人出行的仪仗佣。镇墓佣只用武士,镇墓兽无天王。镇墓兽一个人面,一个兽面,皆兽身,蹲坐,蹄足。人物佣体态清瘦、亭亭玉立,而欠生动。(2)第二期高宗到玄宗时期。这一时期是唐代墓葬特征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高宗、武则天至玄宗之前为前一阶段,玄宗时期为第二阶段。高宗年间前后室砖墓开始

49、出现,前墓室面积比后墓室小,与天井同大。单室砖墓墓室四壁略向外弧。这一时期天王佣基本上代替了武士佣的地位,通常做成脚踏卧兽的形式。镇墓兽往往在肩部塑出几根短而粗的鬃毛。其他人物佣仍旧体态清瘦、亭亭玉立。武则天至中宗时期这一时期的前后室砖墓具长斜坡墓道,多天井,多小龛,前后室面积相近,前室面积比天井大很多,这是唐代前后室砖墓的典型特征。单室土洞墓一般为纵长方形,墓道和墓室在同一水平线上,即所谓的直背刀形墓。这一时期的天王佣分为两类。一类是脚踏卧兽,另一类脚踏俯卧式小鬼。镇墓兽一类蹲坐、兽蹄、长鬣耸立,肩附双翼,形象比较凶猛。另一类头生角、握蛇、爪状足。其他人物佣造型匀称,胖瘦适中,体态生动。玄宗

50、时期这一时期墓道长度缩短,天井和小龛的数量减少。单室砖墓变化不大,单室土洞墓有明显变化,多为直背刀形墓和墓道偏于一侧的曲背刀形墓。对墓室构筑更加重视。有的墓室改呈梯形。有的是用了竖井和段斜坡相结合的墓道。这一时期的天王佣流行脚踏蹲坐小鬼的样式。镇墓兽一类面目狰狞,长鬣直竖,四肢舞动,手握蛇,脚踏怪兽,爪状足。另一类头有角、肩生翼、蹲坐、兽蹄。人物佣面颊丰腴,身躯肥胖,神态可掬。(3)第三期玄宗以后至唐亡。这一时期的天井变小,带小龛的墓葬减少。单室砖墓和土洞墓与前一期差别不大,但斜坡墓道更短,竖井式墓道流行。墓葬反映的情况是因循、简化。德宗以后普遍采用竖井与段斜坡相结合的墓道。竖井部分多呈梯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研究生考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