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36 卷 第 2 期Vol.36-No.2百色学院学报JOURNAL OF BAISE UNIVERSITY2023 年 4 月Apr.2023非遗视域下我国濒危语言资源保护的现状与路径谢颖莹,张莹莹,李大勤(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摘要: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我国语言保护事业蓬勃发展。但是,我国濒危语言资源保护及其口传文化保存工作中却存在两大难题:语料的欠缺和“翻译过滤”导致的误解。这要求在濒危语言资源保护过程中树立新的“非遗保护”观念,形成实态语料转写新规范,借鉴全新的技术手段,构建音、像、“文”共存的新模式。为此,有三方面亟须加强:一是尽快制定一套新的实态话语转写
2、、标注规范;二是开发新的技术以提高自动转写和标注的准确度和效率;三是依据统一的实态话语转写规范对濒危语言群体口传文化(摄录)语料展开大规模、持续的转写、标注工作,力争为每一种濒临灭绝的语言建立一个大型词库和一定规模的熟语料标注文本。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语言资源;语言资源保护;口传文化中图分类号:H1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33(2023)02-0045-07濒危语言资源保护问题日益受到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广泛关注。我国是当今世界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在现代化发展的浪潮中,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变化,一些语言、方言趋于濒危或面临消亡。为此
3、,2015 年中国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使濒危语言资源保护工作得到了国家层面的政策、资金支持,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10-17本文在梳理相关概念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以实际调查的格曼语和博嘎尔珞巴语为例,重点分析当前濒危语言资源保护,尤其是无文字濒危语言资源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出发,提出濒危语言保护与传承的路径建议。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濒危语言资源(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的语言资源2003 年 3 月,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收稿日期:2022-11
4、-22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民族语言大规模语法标注文本在线检索系统研制与建设研究”(21&ZD304-1)。作者简介:谢颖莹(1994),女,山东济南人,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语言调查研究、理论语言学;张莹莹(1998),女,辽宁葫芦岛人,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语言调查研究、理论语言学;李大勤(1964),男,江苏连云港人,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民族语言调查研究、理论语言学。45百色学院学报 2023 年第 2 期Organization,UNESCO,以下简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濒危语言国际专家会议,通过了 语言活力
5、与语言濒危(Language Vitality and Endangerment)报告,同年召开的第 32 届大会 通 过 了保 护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公 约(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Heritage,以下简称 公约)。公约 指出,口头传统及其表现形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oral traditions and expressions,including languageas a vehicl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6、heritage)。2我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也分别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3和“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4。可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我国的相关政策文件都关注到了“语言”这一重要对象。但在濒危语言保护的实际操作中,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例如,2008年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虽包括了“加利弗那语言、舞蹈和音乐”以及“扎巴拉人的口头遗产与文化活动”,但在具体介绍时,却将语言看作是神话和传说的载体,仅仅强调了讲述故事的艺术濒临失传或与歌舞之间的密切关系。
7、“语言”这个名称更像是一种无意中被忽略了的综合艺术的载体。评审团在公布第一次遗产名单之后,又在其评估经验的基础上展开了进一步的讨论,认为将某些语言作为遗产与人类语言平等的原则是不相容的,决定不应把语言本身作为遗产。5156-165UNESCO 公布的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书编写指南 中也明确指出:“语言就其本身形态而言,不宜作为申报主体。”6在此后公布的名单中,再也没有直接以“语言”作为名目的代表作。在我国,各地的行动或措施都强调语言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属性。例如,在我国已经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第一批至第四批共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
8、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等 10 个类别,其中的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戏剧、曲艺、民俗等大量口头传统类或表演艺术类项目都依靠语言来表达。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有将“语言”作为直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的项目。(二)语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性一方面,联合国和我国政府的文件都强调语言在非物质(intangible)、文化(cultural)、遗产(heritage)方面的重要性,把语言尤其是濒危语言视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2003年 3 月 10 日,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在保护濒危语言国际专家会议上明确指出:“语言遗产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联合
9、国教科文组织的计划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放在优先地位。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进行了酝酿,该定义将语言,尤其是处在消亡危险中的传统语言,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74-5曹志耘(2009)也指出:“语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是最典型、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81-2另一方面,濒危语言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列举性和濒危性(endangerment)。公约 要求“各缔约国编制一份或多份清单来展示其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 2010 年 该报告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和抢救濒危语言的纲领性文件。参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加利弗那语言、舞蹈和音乐,访
10、问网址:https:/ 扎巴拉人的口头遗产与文化活动,访问网址:https:/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第 12 条,访问网址:http:/ 世界濒危语言地图,展示了全球语言濒危的基本信息。就我国濒危语言而言,孙宏开(2006)针对我国国情,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 9 项评估“语言活力”指标的基础上,将少数民族语言活力分为 6 个级次。98濒危语言的身份更满足了 公约 所强调的“濒危性”。总之,语言不仅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还深刻地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完整性和复杂性。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没有文字或文字不发达,其(口头)语言是本民族文化传承和延续的重要载体,如果翻译为汉语或用其他语言来记
11、录传承,就失去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韵味。语言更是无文字语言口传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工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密不可分,脱离语言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就失去了必要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综上,我们应看到濒危语言自身的濒危性和非物质文化性,承认濒危语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进而把各种濒危语言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保护工作有章可循。二、我国濒危语言资源保护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一)我国濒危语言保护的主要成果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我国语言保护事业蓬勃发展。2015 年以来,中国教育部、国家语委启动了“中国语言资
12、源保护工程”(简称“语保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语言资源调查、保存、展示和开发利用等为核心的各项工作,在少数民族语言及方言的保护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很多学者也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濒危语言保护”这一热点问题从不同角度做出了探讨,如孙春颖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语言保护:现状与对策 分析了我国目前基于“非遗”保护的语言保护工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语言保护的思考和建议。1078-80孙宏开的 语言濒危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论证了保护濒危语言的必要性,并从我国民族语言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语言保护的对策性建议。116-7肖建飞、刘海春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少数民
13、族语言保护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应相互协调、同步进行。12140-145庄初升的 濒危汉语方言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角度进行探讨,明确提出濒危汉语方言应该尽早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加以大力保护。13247-255纵观前人的研究,大都是立足宏观政策层面提出对策性建议,呼吁国家、政府及社会各界对濒危语言保护作出努力。下文将以实际调查的(无文字)濒危语言格曼语和博嘎尔珞巴语为例,分析濒危语言在保护过程中仍存在的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二)濒危语言群体口传文化保存中存在的问题第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对于濒危语言群体的口传文化保
14、护而言,仅仅进行音视频摄录和其他语言(汉语、英语等)的翻译是不够的。音视频价值得以发挥的前提是该族群还有人能听懂乃至会说该语言,这对很多濒危语言使用群体而言是不现实的。一方面,年轻一代是接纳、吸收新鲜事物最快的群体,加之人们的日常交流均使用普通话,年轻一代基本不会说本民族语言,甚至已经听不懂自己的母语。此外,年轻人对民族传统文化兴趣日益减少,濒危语言因而也就失去了发挥传播载体的作用,大多处于濒临消亡的境地。另一方面,濒危语言的民间口头文学等传统文化的传承大都依靠口传心授的方式,对语言有很大的依赖性。因而,如果语言面临消失的困境,依附于语言上的神47百色学院学报 2023 年第 2 期话、传说、
15、歌谣、曲艺等民间口头文化也必将面临消失的危险。例如,格曼语是一个自称为“格曼”的僜人族群所使用的一种语言,属于无文字极度濒危的语言。142,11李大勤团队曾先后多次前往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察隅县下察隅镇的沙琼村对格曼语展开调查。2001 年,团队展开对格曼语的第一次调查工作,对格曼语的词汇、长篇故事、歌谣等进行了音视频摄录,保存了大量珍贵的音视频材料。2015 年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调查,并对搜集的语料进行了国际音标的转写、标注工作。遗憾的是:一方面,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和新旧事物的交替,很多反映旧事物的词汇在人们日常生活用语中日渐退出,逐渐演变成了“语言化石”;另一方面,格曼语使用的人群和范围有
16、限,使用频率降低。2001 年摄录的音视频材料很多已失去应有的价值。例如,格曼语中关于“鼠”si类的词汇表达,2001 年调查时,晓明龙可以说出近 20 种老鼠的名称(表 1)。当 2015 年李大勤团队再次调查时,晓明龙仅能说出约 10 种老鼠的名称,其他鼠类的名称,由于日常交流中极少提及,加之晓明龙本人平时使用达让语,格曼语中这些词汇如何表达他已经无法记起。表 1老鼠的名称鼠si老鼠家 里 的sinu老鼠统 称sinu家鼠1si家鼠2nmsi松鼠insi松鼠可 食 的 一 类insi田鼠mkusi田鼠ntshu母老鼠母 的 家 鼠nmsiu白肚子松鼠mdzu白腹山鼠sikro橙腹长吻松鼠n
17、dzo短尾山鼠khrntso飞鼠lsu黄肚子松鼠nisi鼠兔tsholi竹鼠过 去 常 被 捕 食khrntso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博嘎尔语中。2017 年 7 月,李大勤团队在西藏自治区米林县南伊乡对博嘎尔语展开语言保护工程调查工作。当询问到关于月份的表达时,发音人达久自己已经无法用博嘎尔语顺利说出相关的表达式,需要提前询问年长一辈的老人,或者需要我们根据前人调查记录进行提醒,发音人才能用博嘎尔语说出月份相关的词汇。间隔几天再次询问时,还会出现遗忘的情况。究其原因是:当地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日常交流主要采用汉语或藏语进行交流,缺乏使用博嘎尔语的语言环境。由此不难发现,在现代文明的冲击和其他强势语言
18、的包围下,无文字濒危语言消亡的速度在日趋加快。句子、长篇故事是以词汇为“建筑材料”构成的,上文词汇消亡的现象必然会影响到长篇故事的转写。2001 年调查格曼语时,发音人晓明龙就“阿加尼创世传说”的故事能够讲述近10 个小时,然而 2015 年李大勤团队根据当年的录音进行转写时,晓明龙对自己当年讲述的很多内容已经无法记起,最终只能转写出一半的内容(约 5 个小时)。仅短短的 4 年时间,同一个人就出现了忘记前面所讲的内容以及前后讲述出现差异的问题。在选取不同的人进行转写时,这一问题更加明显。2015 年调查时,李大勤团队曾经尝试让晓明龙根据巫师讲述的长篇叙事诗的录音进行转写,其中很多词汇他已经听
19、不懂,很多内容也已经无法理解。博嘎尔语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于乃昌的 珞巴族文学史15是 20 世纪 90 年代针对珞巴族语言大调查的成果之一,里面记录了很多神话、歌谣、古史歌及民间故事,李大勤团队根据书中记录的这些内容询问发音人达久,由于作者采用汉语进行记录,且无实际的发音材料,发音人已经无法讲 晓明龙是格曼语调查的主要发音人和合作者。除了母语格曼语外,他还能流利地使用达让语、藏语(康方言)、汉语普通话(带有川方言口音)进行交际。达久是博嘎尔语调查的主要发音人和合作者。除了母语博嘎尔语外,他还能流利地使用藏语(康方言)、汉语普通话进行交际。48谢颖莹,张莹莹,李大勤/非遗视域下我国濒危语言资源保
20、护的现状与路径述这些故事。随着语言中部分词汇及长篇故事的消失,其背后承载的文化也就彻底消亡了。第二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翻译带来的误解。根据 公约 第 2 条第(3)款中“保护”的定义,文献是旨在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能力的措施之一,对于文献,必须以原始语言写下文本,并制作音像记录。现有的对无文字语言群体的口传文化记录成果,主要来自人类学、民间文学领域,使用的主要方法就是用主流语言翻译对象群体的口传文化作品,以至于今天我们阅读和研究的大多数国内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都是采用汉语翻译而留存至今的。美国汉学家梅维恒(Victor H.Mair)曾提出少数民族文学翻译过程中的“汉语过滤器”问题。语言调查者在对
21、无文字语言的口传文化进行记录时,不可避免地面临原文要经历多重过滤: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从民族语言到汉语记录,从汉语记录再到各种外文的转译。16163-164格曼僜人口传文化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由巫师传诵下来的各种长篇叙事诗。不过,今天见到的僜人历史传说都是汉字记录下来的长篇故事。珞巴族文学史 中记录的古史歌 斯金金巴巴娜达萌 阿巴达尼 金岗岗日15也都是汉语长篇故事。究其原因是:本族人讲述时,直接使用了汉字进行记录。此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丛书”中记录了各民族大量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但由于统一编写规划的原因,均使用汉语书面语作为媒介或载体,这在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
22、口传文化内在的民族性。翻译无疑有助于同外界分享一个群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为一个正在失去其语言的群体及其子孙后代保存其传统的知识。我国很多民族文学的著作已经译为外语走向世界,例如,彝族撒尼人长篇叙事诗 阿诗玛 已被译成 20 多种文字在国内外发行,藏族史诗 格萨尔也有英、俄、德、法等语言的译本。如今“一带一路”背景下倡导的民族文学“走出去”也为少数民族文学翻译带来了新的契机。我们也应该看到,不同语言之间在表达上的差异性,使用汉语或外语进行翻译其实就是用另一种文化观念体系来诠释乃至替代对象语言的文化观念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对该语言文化观念的系统提取,会让人产生误解。这是濒危语言资源保护中值
23、得注意和需要克服的问题。三、我国濒危语言保护的新路径针对上文的问题,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出发,尝试提出下面几点建议,以期进一步推进我国濒危语言资源的保护和传承。(一)树立新“非遗保护”观念树立新“非遗保护”观念,即把语言保护作为“非遗保护”的起点和重点。不仅要一如既往地对濒危语言进行语言本体的单项记录、归档和保存工作,还要充分运用现代音视频技术,对鲜活的语言材料进行现场摄录,更加注重大规模地记录“活态语料”。同时,要结合濒危语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的属性,对濒危语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密切相关的部分进行重点记录和保存,充分完善濒危语言语料库。(二)健全实态语料转写的新规范音频、视频语料
24、需要经过编辑、转写和标注才能立档保存或研发语料库做其他用途。尤其对非母语研究者而言,经过转写、标注的语言资料是当代语言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极其重要的记录和解读手段。1779-80考虑到目前研究的现状及语料的未来可利用,今后的濒危语言保护工作要格外注意以下两点:49百色学院学报 2023 年第 2 期第一,要采用统一的转写规范对无文字口传文化进行大规模转写。目前,我国濒危语言资源的数字化记录和立档还没有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18140-143为此,我们应尽快在国际音标、莱比锡标注体系和会话分析规范的基础上制定一套新的规范。制定规范时,要全面考虑到无文字濒危语言的实际、国际通用性以及使用和操作
25、的简易性。第二,要保证转写的精准、客观。前人在研究中进行翻译记录时,会涉及记录者对内容的理解,理解就涉及个人主观性及语境的干涉。国际音标采用“一音一符、一符一音”的注音规则,既可以保证记音的准确性,又能保证语料记录、转写的客观性。此外,国际音标具有国际通用性,形体简单清晰,便于学习运用。然而,对于有文字的语言,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记录虽然能保证记录的准确性,但是由于掌握该语言文字的群体少,同样不利于相关作品的传播。例如,侗族民歌和款词中的“句中韵”和上下句之间的“勾连韵”,用侗文记录可以完好地保存原汁原味,但考虑到掌握侗文的人少之又少,客观上也限制了其传播和推广。1174-78(三)借鉴全新的技
26、术手段先进的数字技术为保护濒危语言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在保护濒危语言的实践中,既要善于运用传统的、惯用的方法与手段,又要重视创新性方法与手段的运用。为此,语言保护工作者特别需要从我国语言实际出发,构建适合我国濒危语言,尤其是无文字濒危语言的口语转写标注系统,合理解决国际音标转写及语法标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自动转写和标注的准确度和效率;在此基础上,依据统一的实态话语转写规范对濒危语言群体口传文化(摄录)作品展开大规模、持续的国际音标转写工作,力争为每一种濒临灭绝的语言建立一个词库和一定规模的熟语料标注文本。(四)构建音像“文”共存的新模式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在记录和保存语言、方言资料方面
27、已经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我们希望在大型词库和大规模文本语料库的支撑下,借鉴成熟的英语词典模式,构建濒危语言的文本电子词典。在之后的研究或学习中,也可以实现随文查词,一键点击便可以显示该词汇语音、语义、语法的全方位信息。这就要求我们做到第二点,通过借鉴 EP 同步技术和模式来形成一种音、像、“文”共存的新的保存模式。在实现语言调查“即录即转即存”,音、像、“文”同步产出的同时,尤其要注意电子出版物(E)和纸质出版物(P)的同步发行,这样可以给语料的安全保存加上“双层保险”。20 世纪 50 年代和 80 年代,曾经分别有过两次针对珞巴族、门巴族,尤其是珞巴族语言和文学的调查。当时语言调查过程中
28、也使用了录音录像技术,但根据笔者的了解,由于没有进行妥善保管,这些宝贵的材料已经遗失。目前,仅留下一本汉语文本专著 珞巴族文学史。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吸取教训,在之后的濒危语言保护工作中做到“EP 同步”。同时,还要不断攻克数字化技术的“先天不足”(存储和传播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濒危语言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结语本文把语言,尤其濒危语言看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了目前(无文字)濒危语言的保护及其口传文化保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就(无文字)濒危语言群体的口传文化保护而言,仅仅进行音视频摄录及其他语言(如汉语、英语等)的翻译是不够的;其次,翻译其实就是用另一种文化观念体系来诠释
29、乃至替代对象语言的文化观念体系,这不仅会带来一定误解,50谢颖莹,张莹莹,李大勤/非遗视域下我国濒危语言资源保护的现状与路径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该语言文化观念体系的提取。要解决上述问题,一是应该树立新的“非遗保护”观念,即把语言保护作为“非遗保护”的起点和重点;二是采用统一的转写规范进行无文字口传文化的大规模转写,并借鉴 EP 同步技术和模式,来形成一种音、像、“文”共存的保存模式。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语言保护工作者在这方面应做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尽快在国际音标、莱比锡标注体系、会话分析规范的基础上制定一套新的规范;(2)开发新的技术,合理解决国际音标转写及语法标注过程中出现的
30、问题,提高自动转写和标注的准确度和效率;(3)依据统一的实态话语转写规范对濒危语言群体口传文化(摄录)作品展开大规模、持续的国际音标转写工作,力争为每一种濒危语言建立一个大型词库和一定规模的熟语料标注文本。参考文献:1 曹志耘.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定位、目标与任务J.语言文字语用,2015(4).2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EB/OL.(2003-10-17)2022-10-25.http:/ 国务院办公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EB/OL.(2005-10-26)2022-10-27.http:/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31、会第十九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EB/OL.(2011-2-25)2022-11-01.http:/ Rieks S.Language as a Vehicl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J.Museum International,2004(1-2).6 文化部外联局.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书编写指南EB/OL.(2015-10-26)2022-11-02.http:/ 范俊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语言与文化多样性文件汇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8 曹志耘.论语言保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1).9 孙宏开.
32、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活力排序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10 孙春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语言保护:现状与对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1 孙宏开.语言濒危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12 肖建飞,刘海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少数民族语言保护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4).13 庄初升.濒危汉语方言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方言,2017(2).14 李大勤,朱苗苗,刘洁,吕佳.西藏察隅格曼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15 于乃昌.珞巴族文学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16 王军.民族志翻译:少数民族典籍外译的有效途径J.贵州民族研究,2014(11).17 范俊军.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有声语档建设四论:关于语料采录和加工、技术培训等问题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8 范俊军.关于濒危语言研究的几点思考J.南京社会科学,2006(4).【责任编辑:张建春】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