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8167 上传时间:2023-07-3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983.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思政教育思政教育2023年 7月第 13期(总第 811期)2023年 7月第 13期(总第 811期)课程思政指的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凸显高校宏观教育效果的重要举措,在该项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中会涉及多个层面的内容,要求高校各个专业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做好专业课与思政内容的融合。而作为思政课教师,也应该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持续性地优化和改进,注重协同教育方法的恰当使用。只有在科

2、学的理念引导下,掌握科学的协同教育方法,才能提升协同教育水平,培养新时代高素质的人才。一、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原则分析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作为当前高校教学工作创新的主要方向,在实际落实过程中,需明确协同育人的原则,提升育人实效。第一,遵从学生本位原则。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落实中,需要全面尊重学生的中心地位,将每一个学生作为独立个体开展相关教育工作。大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性都是较高的,而且学生作为教学工作落实的主体,教师应关注学生实际状况,以学生为本,从学生需求出发,保证协同设计严格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以此全面发挥思政教育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二,保障教学

3、结构立体多元化原则。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实现协同育人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保证专业知识传授,真正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帮助学生塑造价值观,并且促进学生多元化能力培养;另一方面,教师要真正明确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教学目的,保证学生能在协同育人设计下真正对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有所领会,创新思政教学方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基于以上分析,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沟通协调注重对教学结构的改革,实现立体化、多元化的教学结构变化,以此共同承载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内容,实现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有机结合与统一。第三,理论与实践并重原则。当前在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过程中,从专业教学出发,在教学收稿日期:202

4、3-5-07作者简介:杨亚娟,女,汉族,四川阆中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研究杨亚娟(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四川 南充 637400)摘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符合高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及发展要求,应当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文章明确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原则,重点从不同的层面针对教育策略进行了分析探讨。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思政课程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052(2023)13-0021-0321思政教育思政教育2023年 7月第 13期(总第 811期)2023年 7月第 13期(总第 81

5、1期)工作开展中一般以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两方面为主,根据这一现实情况,必须充分保证在坚持“课程思政”理念下,思政教育融入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特别是在高校专业课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更要高度重视对思政教育的融入,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显性与隐性结合地感受思政教育内容,以此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的引导与培养,促进其能力和素质的共同发展。二、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策略(一)创新打造平台,让协同育人有所依托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实施中,需要基于两者的区别,搭建协同育人平台,以平台为桥梁,共享教学资源。部分高校对协同育人理念认识不准确,实际落实操作缺乏精准的指导,因此实际改进中需要进

6、行系统化的设计,构建协同育人合作机制,以平台为依托提升协同育人落实水平。1.积极推进教学设计合作,落实协同育人效果。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参与到专业课程教学中,与专业课教师共同探讨,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立足思政教学层面,根据教学大纲,审核所选用的这些元素,真正让专业课程中的育人资源价值得到发挥。因此,这就需要学校督促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打破学科壁垒,积极实现教学设计合作,形成具体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以此落实到实际课程教学中,全面推进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2.重视教学过程之间的合作,健全协同育人教师合作机制。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落实中,教师之间要密切合作,依托对话交流平台开展各种

7、教育活动,构建协同育人教师合作机制。如,集体备课、大备课、共享教学资源、建立互相听课机制等,相互渗透,深入教学过程,相互指导,优势互补,共同提升。3.开展教研或科研合作,提升协同育人水平。高校为了促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应加强教科研合作,积极促进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之间的日常交流,以项目教学为引导,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共同参与项目研讨,在项目研讨中实现双方对话,同时借助互助小组的成立,真正实现协同育人资源的应用和落实,不断发现协同育人中的教学问题,并积极加以改进。4.打造信息化交流平台,为协同育人工作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促进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教学中,要充分借助信息化交

8、流平台,依靠新媒体技术的支持,创新教师思维,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应用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协同育人机制中。如使用课程 APP、超星学习通等先进教学工具丰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也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协同育人提供更多的途径支持,在网络信息平台的参与下,建设传播影响范围更加广泛的思政教学体系,让协同育人的教学价值全面发挥出来。(二)健全制度管理体系,提升培育效率1.统筹规划,引导落实。在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调落实中,需要高校实现统筹规划,进一步开发、整合育人资源,从而形成更广泛、强大的育人合力。这就需要高校将分散的资源实现优化整合,要加强教育教学与行业背景、社会经

9、济之间的联系,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教育和深度引导。同时高校与教师应积极完善、创新校企合作育人模式,落实协同育人机制,邀请行业精英担任课程嘉宾,通过线上线下方式,让课程嘉宾从亲身经历和人生阅历出发,构建别样的教育视角,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行业现状、职业环境。如,某校邀请某国企电厂的高级工程师,就“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人才培养不仅需要专业教育更需要重视价值塑造”这一主题进行教学,遵照协同育人理念,该工程师在专业基础课“电路理论”教学中,从“电”的字形讲起,从电学历史讲起,引出“李约瑟难题”和当代青年的使命担当;从身边停电现象破题,分析中国电力系统的世界之最,探究单位GDP耗电量的隐忧,引导学生们理解

10、“双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此种教学方式充分应用了外部优秀资源,丰富了协同育人教学形式,真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协同育人效果。2.家校合作,全面落实。实现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以及健全管理制度体系,需要加强家校合作,多方面整合资源。家庭作为学生的情感依托和发展支持,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高校应定期与学生家长展开沟通,就学生成长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交换意见。高校应主动为家长开展家庭德育提供指导,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尤其要帮助家长在人际交往、恋爱交友等方面给予学生正面引导。在学生面临就业、升学等重要抉择时,教师要与家长一起承担引导责任,帮助学生在自

11、我认知、自我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合适选择,为学生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家校合作能充分应用家庭在学生成长中的特殊性,促进协同育人目标全面落实。3.健全评估考核体系,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在促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时,首先,学校方面要形成22思政教育思政教育2023年 7月第 13期(总第 811期)2023年 7月第 13期(总第 811期)特定的规章制度,确保教师协同育人工作落实具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在评价体系形成中,调动教师参与协同育人的积极性。如,学校成立奖惩机制,对于协同育人工作中表现良好的组织和个人,应当加大奖励力度,通过教学业绩考核评奖评优,或者是职务职称晋升等多项激励策略来调动教

12、师的参与积极性。其次,在协同育人机制形成过程中,根据专业课程教学特征,构建相适应的育人评判标准,同时形成和应用多样化的评级方法。此外,在评估考核中,注重客观量化评价和主观效度检验的一致性,将结果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动态评价结合,做到全面评价。整体而言,学校方面有必要出台配套的规章制度体系,遵循协同育人的理念和目标指引,包括相应的实施方法、建立全面的监督机制、保证检查力度。(三)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实现科学育人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需要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及时发现并解决协同育人中存在的问题。1.积极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要加强教师培训,让教师学习协同育人机制和相关理念以及

13、应用方法。如,加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交流对话,开展多样化的主题活动。2023 年 4 月某地推进了“三校手拉手大备课”活动,在该活动中各个学校充分发挥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师资培训等优势,依托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通过联合开展集体备课、师生同上一堂课、学术研讨、座谈交流等形式,有力推动了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在相互合作中,各个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要锚定协同育人的共同目标,在具体行动上充分发挥两地的资源优势,在组织保障上建立健全沟通交流、年度通报等工作机制。同时,积极加强业务交流,针对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积极反馈,共同把备课中心打造成为高水平、有特色、专业化的思政课改革创新平台,激活

14、思政育人的“一池春水”。此外,积极推进共建共享,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以“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为纽带,以“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切实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挖掘专业课教学中的思政元素,以“手拉手”实现协同育人的“共同富裕”。2.增强教师队伍创新教学能力。如,某校在实现高电压技术这一门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过程中,教师队伍在教学过程中以思政目标为牵引,基于课程特点,结合学校与专业特色,通过分析思政目标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耦合关系,来挖掘育人元素。该学校设计了四个课程思政融入点,即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史、国家战略与专业历史融合,生态文明建设与外绝缘放电特性理论融合,大国名片特高

15、压工程与绝缘配合理论融合,职业精神与电力设备检修及实验融合。为顺利构建上述思政融入点,教师设计了一系列与课程思政强耦合的教学活动,比如通过工程案例剖析,唤醒电气类专业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通过展示大国名片特高压工程,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等。可见,只有教师队伍教学能力不断创新,才能让协同育人教学走“新”更加走“心”,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育人效果。此外,在建立高水平创新教师队伍过程中,应在不断提升教师思想素质的基础上,强化对当前学生所熟悉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如,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视频、音频、弹幕、聊天等功能,采用“案例+讨论”“分享+感悟”“直播+讨论”“直播+测试

16、”等多种教学形式,充实学生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教学情境的代入感与还原感,让学生能够切身感知教学过程中的思政要点,实现学生道德品格的升华。三、结语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实现协同育人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实际落实过程中,应遵从学生本位原则、系统落实原则,深入实际,建设高水平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完善教学体系,健全管理制度,创新打造育人平台,真正提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效果。随着外部教育环境的变化,教师还应该对教学工作作出恰当的调整,使得各项教育安排更加符合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培养新时代高素质的大学生人才。参考文献:1强飙,陈明胜.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建设刍议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43(5):61-67.2沈慧,浦爱东.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研究 J.亚太教育,2021(16):68-70.3张静芳.高校“课程思政”的内化逻辑与行动方略J.中国高等教育,2021(11):3.4王莹.王婧菲.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探索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路径选择 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12):5-6.5陈雪梅,周斌.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路径探索 J.中国成人教育,2022(8):5.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