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4教材教法课程建设指向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道德与法治项目化学习曾霆(常州市新北区西夏墅中心小学,江苏常州213000)【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如今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学习环境全面改善。但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小学生,责任意识却愈发欠缺,亟须重视。基于此,分析了小学生责任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的有效策略,即以道德与法治项目化学习为抓手,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实践等层面着手培养学生责任意识,进而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作用,培养具有主人翁意识和担当精神的新时代好少年。【关键词】小学生;责任意识;道德与法治;项
2、目化学习【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24)01-0104-03【DOI】10.16550/ki.issn.2095-9214.2024.01.032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使当今的学生可以快乐地享受优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然而,物质生活的丰富也带来了学生精神层面教育的缺失,当今小学生责任意识缺乏的问题不容忽视。教育部颁布的 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指出,中小学生要“自己事自己做,主动分担家务,参与劳动实践,热心志愿服务”,勤劳笃行乐奉献,诚实守信有担当。在学校教育层面,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培养学生责任意识、政治认同、道
3、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作用,培养具有主人翁意识和担当精神的新时代好少年。一、小学生责任意识存在的问题(一)以自我为中心,责任意识缺乏现在的小学生家境比较优越,或者是独生子女,家长不科学的教育方式和过度溺爱,导致很多学生形成了骄纵、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一些学生在父母面前我行我素,认为父母的辛劳理所当然,缺乏责任意识。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引导,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极为不利。(二)依赖心理严重,动手能力较差部分家长由于教育观念的偏差,对学生“保护”过度,不注重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长此以往,学生依赖心理
4、严重,动手能力较差,责任意识缺乏。更有甚者,沉迷手机,游戏成瘾,无心学习,也不主动承担家务劳动,或者事事靠父母,依赖心理严重。(三)公德认知度高,责任行为较弱现在的部分小学生知道不能在公共场所大喊大叫,坐公交车要主动为老弱病残孕让座,应遵守交通规则,要按秩序排队,不可以随手乱扔垃圾,这说明小学生的公德认知度较高。但是,在学校里依然可以发现随地乱扔的果皮纸屑,长流的水龙头没有人去关掉,放学了教室里还亮着电灯、运转着电风扇,或者有学生随地吐痰、破坏学校的花草树木、不爱护学校的公物等。这说明小学生在社会公德的认知和责任行为的落实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偏差,他们具有105课程建设教材教法较高的道德认知,但是
5、在责任行为上有所欠缺,需要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宣传上加以引导。二、基于道德与法治项目化学习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策略(一)立足学校教育,唤起责任意识在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涯中,学生有超过一半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成为影响学生成长的关键场所。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其作为小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重要学科,开设时间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一直延续到六年级,并承接初中和高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如果能够在学校教育上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置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2 年级;第二学段:34 年级;第三学段:56 年级。每个学段对于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都有
6、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在责任意识上侧重集体荣誉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亲近自然、爱护动物、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大家庭;第二学段侧重承担家庭责任、参与集体活动、懂得保护环境和维护祖国统一的重要性;第三学段侧重为父母分忧、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自觉保护环境、树立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意识。以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与班级共成长”为例,可以将“我与班级共成长”作为主题,并融合“书香校园”的内容,开展项目化学习。组织学生开展班徽或者校徽制作大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组织学生集体制定、修改班级规章制度,树立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纪律观念;组织班级之间卫生、班级文化、体艺特长等方面的比拼,激
7、发班级凝聚力;组织班级之间的各种联谊活动,增进班级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此外,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还可以融合爱护学校公物、保护学校环境清洁、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美德少年评比等方面的内容,激发和唤起学生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作用。(二)开展劳动教育,增强责任意识2020 年 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作出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融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的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磨炼意志、增强体魄、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锻炼实践
8、操作能力。家庭、社会和学校应重视劳动实践教育,为学生的劳动教育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理想的环境,促进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磨炼意志、锻炼身体、增强责任意识。就学校层面而言,可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项目化学习为依托,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校外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劳动的快乐,感悟劳动的价值,形成尊重劳动的心理和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如在学习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美好生活哪里来”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主题的项目化学习。组织学生到田间地头观摩农民伯伯插秧、除草、收割等农业生产活动,感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组织学生到粮油、蔬菜瓜果、水产
9、超市参观,明白衣食住行样样离不开农业生产,农业为人们提供了食物来源,为工业提供原料;组织学生参观生产生活用品的社区工厂,观看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视频,感受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组织学生调研身边的农民伯伯、建筑工人、厨师、商场工作人员、公交司机、清洁工、交通警察、小区保安、医生等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明白生活离不开他们的劳动,从而进一步用实际行动来感谢他们的劳动。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在学校积极参与校园卫生清洁、校园环境改善等劳动实践活动,用劳动维护美丽校园,在劳动中提升责任意识。(三)重视家庭教育,培养担当精神家庭是除学校之外的第二教育阵地,家长的一言一行和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对学生的个人成
10、长和责任意识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在的小106教材教法课程建设学生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有些学生在家里从不或者很少帮助父母承担家务劳动,这是缺乏担当意识和责任心的表现。如果不加以重视并及时教育引导,很容易让学生成为生活上的“巨婴”,这样的学生即使学习再好,长大后步入社会也难以对社会做出太大贡献,反而容易因为缺乏生活的基本能力而被社会所淘汰。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家庭教育,通过家校联合,建立家校共育机制。例如,在教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是一家人”时,可以组织开展“担当家庭责任,建设和谐家庭”主题的项目化学习。通过开展“我与父母做朋友”家庭教育实践作业,让学生与家长进行一
11、次敞开心扉的交流,体会父母的关爱,理解父母的辛劳和用心良苦,也让自己的合理需求和做法得到家长的支持和理解;让学生通过调研列出爸爸、妈妈的“家庭责任单”并寻找其中的共同之处,和同伴交流自己的家庭责任,列出自己在家中自理、自立方面的表现,并同父母期望的表现进行对照,与父母分享交流自己是否做到了自立自强;就家庭中出现的长辈年迈生病、父母外出务工、家中新添了小弟弟或小妹妹等这样或那样的新变化,让学生思考要考虑哪些问题、如何为家庭做贡献,为父母减轻负担;组织开展家庭民主生活会,弘扬优秀家风,建设和谐美满的家庭。(四)参与社会实践,勇担社会责任“社会是最好的学校,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而言,丰富多
12、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丰富“第三课堂”的内容,另一方面还可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培养能力、锻炼思维品质。更重要的是,参与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个人健康成长。如在教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让生活多一些绿色”时,可以开展“保护环境,我们在行动”项目化学习。组织学生通过实地调研,了解身边的“白色污染”,并与父母商议家庭“减塑方案”,在亲朋好友中推广;让学生调查学校和家庭一天产生多少垃圾,了解自己所在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情况,学会垃圾分类,看看哪些是可以再回收利用的资源,为家庭、班级或者所在社区制定一些垃圾分类或回收利用的小妙招,在父母的协助下将废旧物品再利用,在班上办一
13、个“变废为宝创意展”;组织开展义务植树、清扫社区街道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为节能减排做贡献。这些活动可以进一步让学生关注生态环境,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为创造美好生活家园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勇担环境保护等社会责任。综上所述,对于部分小学生责任意识缺乏的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引导,及时矫正。应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功能,联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力量,协调三方的教育资源,以道德与法治项目化学习为抓手,以家校共育为依托,有效培养学生责任意识。让学生在学校学习、家庭生活、社会实践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成长奠定良好基础,从而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担当、有理想追求、有
14、扎实学识、有强健体魄的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好少年。【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 中小学生守则(2015 年修订)的通知 EB/OL.(2015-08-20)2023-09-25.http:/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5-8.3 李海云,赵霄冉.小学高年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研究 J.中国德育,2021(03):30-33.4 王晓蓉.新课标视角下道德与法治课项目化学习初探以“理解权利义务”单元教学为例 J.现代教学,2022(24):56-59.【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常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青年教师专项课题“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曾霆(1988.11),男,汉族,江苏泰兴人,硕士研究生,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