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艺术资助体系形成机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78082 上传时间:2024-06-15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艺术资助体系形成机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艺术资助体系形成机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艺术资助体系形成机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华夏艺谭10一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须臾离不开政府、市场、社会与艺术机构各种力量经过博弈所形成的文化艺术资助体系及有效运转。在中国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如何让政府文化拨款公平高效”“如何在政府之外形成支持艺术发展的社会力量”始终是重要的实践课题和研究议题。2013 年成立国家艺术基金成立以来,艺术资助进入了“基金时代”,而一系列文化法规对艺术“赞助、捐赠、投资、税收减免”等措施的鼓励和提倡,更是使得文化艺术的社会公益性资助朝着多方位发展。正是随着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以及文化治理能力走向现代化,政府、市场、社会与艺术机构各种要素构成合力,一个全方位、多元化的中国艺术资助体系

2、已然形成。艺术资助是文化政策的重要事项,始终是学界所探讨的热门话题。在政策的语境下研究艺术资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各类要素的分别研究,比如分别研究政府拨款、商业赞助和公益捐赠,其中针对政府资助主要集中于重要性研究与政策研究,而商业赞助与公益捐赠大多通过梳理其历史脉络来展开研究;二是发达国家艺术资助体系研究,其中美国艺术资助体系的研究占大多数;三是中国艺术资助体系研究,该领域所现有的研究在默认我国已经形成完整且严密的艺术资助体系的基础上,大多聚焦中国艺术资助体系的内容、特点与功能,然而关于该体系的形成过程与机制的研究却被忽视了。然而该体系的形成过程与机制体现了具有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治理实践的示

3、范意义,对这一议题进行研究将更有利于认识与完善该体系,从而更好地繁荣我国的文化艺术。有鉴于此,本文依循系统论的视角,将中国艺术资助体系进行解构,从政府、市场、社会及艺术机构四个内部构成要素入手,分别探讨不同的主体力量在这一体系中国艺术资助体系形成机制董 峰 上海戏剧学院创意学院刘诗莹 上海戏剧学院创意学院摘 要一套完整且严密的艺术资助体系的形成与运转对于整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文化治理能力走向现代化,我国制度化的艺术资助体系已然形成,并呈现出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与社会等要素协同助力的鲜明特点,具有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示范意义。本文凭借系统

4、论视角,将中国艺术资助体系进行解构,从政府、市场、社会及艺术机构四个要素入手,分别探讨不同的主体力量在这一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所发挥的作用、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如何形成合力、构成体系。本文认为,中国艺术资助体系不同于西方的模式,它是完全镶嵌在中国整个社会环境之中的一个系统,以开放的、包容的姿态不断发展完善,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在各自的范围内形成了整体的合力,共同促进了我国文化艺术的进步发展。关键词艺术资助;政府;市场;社会动员;艺术机构华夏艺谭11中所处的位置、所发挥的作用、所产生的影响,如何以内部要素的进步带动艺术资助体系整个系统的完善,以及各要素之间如何形成合力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一、

5、从直接拨款到间接支持,政府资助始终发挥主导作用在任何国家与时代背景下,政府始终承担着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责任,扮演着引导国家艺术发展的顶层设计者的角色。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照抄照搬”苏联模式建立了统一的文化管理体制,设文化部、电影局,于 1952 年起在全国设立乡镇文化站,全民免费享受文化福利,艺术机构只有政府直接拨款一个资金来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艺术事业一直由单一的资助力量支撑发展,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资源配置实行平均主义,文化产品数量、质量与收入无关,一方面使得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另一方面打击了文化单位与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除此以外,文化艺术完全沦为政治思想传播与宣传的工具,忽

6、视了其“产业属性”,严重阻碍了文化艺术市场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摆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慢慢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得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各领域体制的调整,其中自然包括文化体制。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为我国文艺事业发展与艺术资助体系构建勾勒出一片光明的图景。1983 年,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文艺体制需要有领导有步骤地进行改革”,由此拉开了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序幕,至 1985 年上半年,全国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实行了“承包责任制”,文化事业单位的财政供养制度开始由“全额拨款”变为“全额补助、差额补助、自收自支”,文化领域提出“以文补文”“多业助文”等措

7、施。1988 年,国务院转发原文化部关于加快和深化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艺术表演团体的运行机制逐步实现“双轨制”,即国家扶持的少数全民所有制院团与多种所有制艺术团体双轨发展。正是这一制度的形成,标志着长期以来国家对于文化艺术事业进行统包统揽的体制开始被打破,开始由直接拨款的资助形式向间接支持的形式转变。“文化市场”概念的首次正式使用、文化市场管理局的设立以及进入 21 世纪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划分,文化艺术市场管理体系的逐步成型,我国的艺术行业由“政府艺术机构”的点对点的管理模式转变为“政府市场艺术机构”三元体制,政府对于艺术机构的资助也不再局限于直接拨款,而将资助模式向刺激艺术市

8、场以间接支持转变,通过贴息贷款、税收减免、融资等多种政策手段引导个人、企业等社会力量进行间接的艺术资助。政府也并没有完全放弃直接资助的模式,而是形成了两种资助模式并存的姿态,直接资助的方式包括建立国家艺术基金、省级艺术基金和各类专项基金,事实上,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国家已经开始在文化领域以基金形式资助文化事业的发展,2006 年 9 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设立国家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和基金,并作出相关规定。到了“十二五”时期对于文化艺术的资助已然上升至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在 2012 年 2 月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再次提出“设立国家文化发

9、展基金,扩大有关文化基金和专项资金规模,提高各级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比重”,终于在 2013 年 12 月国家艺术基金成立,标志着中国艺术事业发展步入了新的里程。我国自 2012 年起每年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地方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专项资金”等,并于 2016 年明确提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快向市场化配置转型,2021 年财政部修订并发布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定以项目补助、投资基金、绩效奖励等方式对文化产业发展进行资助,并鼓励社会力量资助文化产业发展。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开始大力发展“文化旅游

10、产业”,“文旅融合”成为又一新的趋势,国家对于文化和旅游的投入经费也在逐年增长,文旅事业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也每年都在提华夏艺谭12高。2021 年,全国文化和旅游事业费 1132.88 亿元,比上年增加 44.62 亿元,增长 4.1%;全国人均文化和旅游事业费 80.20 元,比上年增加 3.12 元,增长 4.0%。文化和旅游事业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 0.46%,比上年提高 0.02 个百分点。近年来,针对政府资助的效果很难得到监控的问题,即政府直接给出资金或优惠政策,对于相关项目或艺术家的作品与成果质量却无从监管,在艺术表演行业出现了一种新型的资助手段“群众文化补贴”,即资助对象由艺

11、术生产者转变为艺术消费者,社会公众的艺术消费能够获得政府一定比例的补贴,一方面给予了观众选择权,为公众提供更为广阔、便利的艺术教育平台,促进社会资助力量的发展;另一方面能够倒逼生产者产生竞争,为吸引消费者而更努力打造更贴近人民的优秀剧目,推动艺术行业更加繁荣发展。由此可见,无论是政府的直接经济拨款还是通过刺激市场、鼓励社会的间接全面支持,政府在艺术资助体系中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把控着艺术行业的发展方向。二、从利益交换到责任承担,企业赞助逐步成为中坚力量随着改革开放以后经济体制的转变使得我国经济开始快速发展,人们的需求已从原本的物质需求上升为精神需求,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不断推进,“文化产业”

12、概念的提出,艺术领域开始走向市场化与商业化,市场机制投入艺术领域,一方面使得艺术家可以正大光明地展露其作品的商品性,另一方面为艺术资助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环境机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艺术家能够毫不掩饰其对于资金的需求,无须为其作品的商业性进行辩解;公众的艺术消费越发热情与活跃,收藏家依据各自的艺术审美投资艺术品;企业提供资金、物资与服务直接资助艺术家、赞助艺术活动或为艺术家与艺术机构提供艺术商品生产服务,以谋求其带来经济收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由此艺术市场繁荣发展的同时也为艺术资助体系引入了市场力量。90 年代以来,国内企业赞助艺术开始崭露头角,逐渐成为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资金来源,企业在艺术资助中

13、发挥的力量开始得到关注。通常企业通过资金支持、服务支持、实物资助以及活动赞助等方式进行艺术资助,资金方面通过商业赞助、慈善捐赠的方式,物质方面通过免费提供场所、设备、产品以及志愿者服务等形式,除此以外,还会通过企业基金会进行资助活动。曾经的企业赞助,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利益诉求的交换,企业愿意资助艺术与艺术需要企业的资助必然都源于资助后为双方所带来的有形或无形的利益回报,通过艺术家、艺术机构所需的资金、物质或服务来换取企业自身所需的知名度、社会形象,从而增强客户与员工的忠实度、扩大顾客群体,间接地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一方面,从艺术家、艺术机构的角度来说,企业所能带来的财力、人力、物力对于艺

14、术创作与生产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另一方面,企业自身较为成熟的运作管理模式与营销推广手段都是艺术品以及艺术活动所需要的,企业以其专业知识与手段为艺术搭建沟通观众的桥梁。企业赞助艺术的前提一方面是赞助活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则是需要相关政策法规的保障与支持,这便是我国企业赞助艺术所面临的一处困境,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针对企业进行艺术赞助的优惠税收政策文件,仅在企业所得税法中说明企业公益性捐赠的免税额为年度利润的 12%,此外在部分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的文件中提出要积极引导企业支持文化艺术发展,但并未给予一定优惠政策,大部分则是针对艺术机构、艺术企业自身的扶持政策。尽管目前我国的企业赞助

15、仍面临一定的困境,但在市场力量的驱动下,企业赞助艺术已成为艺术资助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是由于现今企业赞助艺术的动力已从商业利益诉求转换为了社会责任驱动,社会责任是法律责任之外的、高于组织自身目标的一种社会义务,文化艺术贡献已然成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大型企业,以其审美趣味与道德选华夏艺谭13择为艺术家、艺术机构提供资助,主动承担起了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的责任,而艺术家也能够借助于其品牌的影响力进一步展现自己的才华,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与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过程相结合传递给消费者。企业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利益追求,而是将社会责任的真实行动与真诚态度展现给大众,艺术家将自己的艺术追求与企业

16、的经营理念、社会责任相结合,使得商品也具备了成为艺术品的可能性,摆脱了即时利益追求后的商业赞助,其产物一定程度上也摆脱了资本的限制,艺术家能够更加大胆展示自己的想象力与艺术魅力。三、从私人善举到公民权利,公益捐赠的社会动员成常态公益捐赠是我国艺术资助体系中的一个特别机制,主要包括私人赞助和社会组织、基金会的慈善捐赠。私人赞助作为一种重要的资助方式,主要是指个人购买艺术品或为艺术家、艺术活动提供不求回报的资金、物质或服务支持。最初仅仅只是一种传统的“献爱心”或是“购买”的行为,个人对于艺术品、艺术展览或活动的购买欣赏便是艺术资助,然而个人资助在我国的艺术资助体系中的比例仍然较低,社会公众对于艺术

17、的公益性事业热情不高,一方面由于我国艺术的普及度仍然不高,社会公众对于艺术购买本就不积极,更不用说赞助或捐赠意识;另一方面部分艺术家的“个性”使得艺术创作处于矛盾境地,需要社会公众的资助却又不愿顺从社会的主流审美,使得艺术与社会大众相距甚远。虽然目前个人资助成长较缓,但却拥有巨大潜力,可塑性较强。当前我国对于个人捐赠的优惠政策主要在个人所得税法中体现,其中明确个人的公益捐赠支出可以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扣除应纳税额的 30%。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促进被纳入法制轨道,艺术普及工作不断推进,同时文化权利公平的实现与保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任务,公益性的文化艺术事业开

18、始得到大力发展,也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大众关注到弱势群体、文化相对落后地区人民的文化权利,公益捐赠成为自身及他人公民文化艺术权利得到保障的支撑力量。狭义的慈善捐赠包括直接的资金、物质支持,广义上来说便是文化艺术公益,包括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社区艺术的支持与发展。根据2021 中国文化艺术公益白皮书的数据,近 30 年来,我国图书馆、博物馆数量迅速增长,博物馆数量增加了近 4 倍,文化艺术基金会自 20 世纪 80年代起步,至 2020 年已有 500 多家,其中超过一半的基金会在 2020 年获得税前扣除资格,并且文化艺术类的非公募基金会数量已经远超公募基金会,大量优秀的基金会项目提升了

19、文化艺术公益的影响力。在艺术资助体系中强化社会慈善捐助的作用有助于艺术事业发展的良性循环,由社会组织和基金会积极支持与资助文化艺术的普及与传承工作,从而提高艺术普及率,培养社会公众的艺术审美,进而激发企业与社会大众资助艺术的激情,而在这过程中还需要政府对社会组织、企业与个人进行积极的引导,加大优惠力度,促进我国艺术资助体系的蓬勃发展。四、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出击,艺术机构实现筹资主体转变谈及艺术资助体系,必然无法忽视被资助者艺术机构自身,通常来说,艺术机构、艺术家都是被动地接受来自企业、社会、政府的资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机构开始纷纷跳脱出传统的思维,由被动接受资助转变成主动筹资,并主动为企业

20、、社会提供艺术服务,同时艺术机构自身的营业收入也是其主要的资金来源。现今,越来越多的艺术机构开始扩展业务,不再局限于原本的展览与演出的门票收入,而是开发出大量衍生品、艺术活动,如文创产品、展厅出租、艺术教育等方式以获得更多的收入,同时也为社会提供艺术普及的资源与路径,开发更多的衍生品与艺术活动,更多需要艺术机构自身主动与企业或是个人展开合作交流,双方成为追求合作共赢的平等关系,而不是被动等待企业或社会为其提供资金与产品。进入新时代以来,华夏艺谭14美育受到重视,近两年在“双减”的政策背景下,艺术教育培训更加成为火爆的产业,吸引了更多创业者、企业的同时也吸引了剧场、美术馆开展“剧场+”“美术馆+

21、”的产业合作,越来越多的剧场剧院开始进行舞蹈、合唱、表演等艺术讲座与培训,若是针对剧院开展的实时性的、由企业赞助的艺术讲坛、公益活动来说,剧院作为艺术作品展现的中心,主动承担艺术教育普及的责任,能够为艺术普及提供大量的艺术资源,以其更专业的艺术环境与知识为社会美育提供便利,同时也为艺术家、艺术机构提供更广阔的宣传平台;然而针对一些小型剧场中所展开的艺术培训班,其教师资源通常来自社会,通过招聘或是与社会中的培训机构进行合作,直接由机构内的教师进行授课,很难保证其教学质量。结 语总的来说,我国的艺术资助体系基本包括政府资助、市场与社会资助以及艺术机构自身,其中政府资助包括直接拨款与间接支持,如国家

22、艺术基金、专项基金、税收减免政策等;市场与社会资助包括企业的商业赞助,以及来自社会的个人、组织、基金会的资助;而艺术机构自身的资助包括其票房、会费、衍生品销售等的自营收入,以及其主动出击所寻求的资助。该体系特点表现为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与社会共同助力。由此可见,我国艺术资助体系是由各个要素合理构成的体系,是由内部机构开展、外部权力驱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政策由上而下、实践由内而外两方结合为艺术资助体系的形成机制。本文认为,中国艺术资助体系不同于西方的模式,它是完全镶嵌在中国整个社会环境之中的一个系统,以开放式的、动态的姿态不断被完善,该系统的要素、结构、环境的协调统一与构建将直接决定我国文化艺术的进

23、步发展。艺术资助体系实际上是一种筛选机制,它决定了哪种艺术作品的生产能被大众看到,也决定了艺术作品将通过何种方式传递到消费者。不可否认的是,艺术资助在一定程度上繁荣了艺术的发展,同时为艺术普及提供了动力,然而在文化导向、过程监管、成果验收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弊端。(责任编辑:牧鑫)参考文献:1 闻翔.中国艺术市场崛起的动力学机制一个社会学的视角J.江海学刊,2021(06).2陶小军,侯力.艺术赞助机制与政策研究:兼论艺术赞助政策的若干建议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1).3董峰.当下艺术筹资的学理建构框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4(01).4于迅来.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历程及发展路径演化以吉林的实践为例D.吉林大学,2014.5黄宗良.一个主义,两种模式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中国社会主义的飞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1).6邱慧君.企业赞助艺术研究从策略性合作角度探讨赞助模式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