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黑龙江省军转干部安置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点手册.pdf

上传人:雁** 文档编号:307596 上传时间:2023-07-31 格式:PDF 页数:339 大小:5.6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军转干部安置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点手册.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39页
黑龙江省军转干部安置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点手册.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39页
黑龙江省军转干部安置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点手册.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39页
黑龙江省军转干部安置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点手册.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目录第一部分考情分析第二部分考点归纳第一章常识判断第一节国情常识第二节世界地理常识第三节政治常识第四节法律常识第五节经济常识第六节管理常识第七节人文历史常识第八节自然和科学常识第二章言语理解与表达第一节逻辑填空第二节语句表达第三节片段阅读第三章数量关系第一节计算问题第二节行程问题第三节比例问题第四节几何问题第五节排列组合与概率第六节其他问题第四章判断推理第一节图形推理第二节演绎推理第三节定义判断第四节类比推理第五章资料分析第一节基础知识第二节解题技巧第一部分考情分析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主要考查与军转干部职业密切相关的、适合通过客观化纸笔测验方式进行考查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素,主要包括五大部分,即常识

2、判断、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与公务员考试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查的内容差不多。一、常识判断1考查内容常识判断主要测查报考者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重点测查对国情社情省情的了解程度、综合管理基本素质等,涉及政治、经济、法律、人文、科技、地理、环境、自然等方面。2题目特点(1)组合型题目增多随着考试的逐渐成熟,组合型题目越来越多,题目难度系数不断增大。完成了由考查单一知识点向考查系列知识串的转变,对考生知识结构和素质素养的纵深考查日益显现。(2)考查知识点日趋增多并且细致相较于单一题目来说,同样数目的组合题考查的知识点必然成倍数增长。从广度上来说

3、,围绕的主题,涉及古今中外;从深度上来说,题目可围绕一种现象或者某一事件、某一新生事物,穷尽考查其知识点。这种考查方式要求考生在平时备考时注意同类型知识点的专题式总结和体系性梳理。(3)选非题增多常识判断题目,带有“不正确、不对、不属于、不符合、不能体现、无关”字样的选非题占比增大。考生在考试时一定要审好题目,看清楚是选非题还是选是题。不要在看到熟悉知识点时放松警惕,犯非知识性错误。3题型分析常识判断的题型均为单项选择题,常识判断题一般为两种:一种是题干给出一个常识性的现象,备选项提供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四种原因,要求考生选出最合理的一项;另一种是单纯性的知识测试,要求考生对题目涉及的知识有一定的

4、了解,并从备选项中找出正确答案。4重要考点分析近年来考查内容的变化趋势为时事政治相对较少,比较偏重人文历史、科技生活常识;其次,经济、法律的比重一直较重。其余涉及政治、地理、国情、管理常识。(1)地理常识中,多与国情结合考查。由于西藏的特殊性,青藏高原容易考查。(2)政治常识中,民族关系是一个重点。(3)法律常识中,行政法和宪法是考试的重点。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许可考查比例尤高。也会涉及到对新法的考查。(4)经济常识中,通货膨胀、通货紧缩、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都是常规考点。(5)人文历史模块的知识点多且杂,多来自于中学语文、历史教材。(6)科技常识中,多考查涉及重大科技成就以及与日常生活有

5、关的物理、化学、医学等知识。二、言语理解与表达1大纲解读言语理解与表达主要考查的是应试者对语言文字的掌握及对现代汉语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对书面语言在理解和表达方面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包括:对词和句子一般意思和特定意义的理解;对比较复杂的概念和观点的准确理解;对语句隐含信息的合理推断;在干扰因素较多的情况下,能比较准确的辨明句义,筛选信息等。2考查范围言语理解与表达主要考查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具体考查以下几个方面:(1)逻辑填空逻辑填空是在一个句子中抽出一个或几个词,从备选项中填入最恰当的一项。主要以常用实词和成语为主要考查对象。(2)片段阅读片段阅读是言语理解

6、与表达最为重要的考查部分,命题者通常会设置一个250字左右的阅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提问方式、文字材料,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要求的答案。(3)语句表达语句表达可以细分为语句排序题,语句衔接题,结语推断题,病句、歧义句辨析,修辞辨析,标点辨析,熟语辨析,字音字形辨析等。主要考查应试者对句子的语法规范、成分结构及内在逻辑等的理解程度。3题型分析(1)逻辑填空题型比较固定,从考点来说,仍是实词与成语的综合考查。从考查内容来说,成语考查数量有所下降、实词考查有所上升。(2)片段阅读题型也比较固定,从考点来说,主旨概括题和意图判断题占据主要位置,且意图判断题多考查主旨化的意图判断。(3)语句表达在

7、言语理解与表达中占比相对较小,主要考查语句排序和语句衔接。4命题特点分析(1)逻辑填空类题目已经由考查对词汇的理解逐渐向考查语境的分析过渡,不再考查偏、难、怪的成语。(2)片段阅读类题目中主旨概括题和意图判断题是重点考查题型,主旨概括题考查量下降,意图判断题题量上升,且主旨化的意图判断题占据较大份额。(3)语句表达类题目更加要求考生能够读懂材料主题,按照主题进行作答,其中语句排序与语句衔接为考查重点。三、数量关系1考查要求与内容考试大纲对数量关系的表述为:数量关系主要测查应考者理解、把握事物间量化关系和解决数量关系问题的能力,主要涉及数量关系的分析、推理、判断、运算等。常见的题型有:数字推理、

8、数学运算等。数学运算包括代数问题和几何问题,其中代数问题算术运算和排列组合问题为主,要熟练掌握并运用不等式、方程式、函数、等差等比数列等代数工具来求解。几何问题涉及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对几何基本公式的运用和空间想象能力有较高要求。2题型综述(1)题型上,包括数字推理和数学运算,一般以数学运算为主。(2)考试试题注重考查考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如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列、解方程式;将立体几何转化为平面几何等。基础运算、工程问题、行程问题、利润问题、概率问题、组合问题以及几何问题是考试的重点。3解题策略(1)熟练运算题型数学问题虽说是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每一题型都有对应的基础

9、知识和核心解题思路。如果考生对各个类型的数学问题都有一定的了解和训练,能做到举一反三的话,那么在考试中遇到类似的题型,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因此,考生在复习备考时,要结合历年真题进行模块化训练,即熟知数学运算各类题目的特点,比如行程问题、利润问题、几何问题、容斥原理、抽屉原理等。在了解了常见题型的命题规则和解题方法之后,做起题目来自然得心应手。(2)准确把握题意考试中的数学运算题往往是各类基本题型的复合,其中隐含着某些等量关系,以文字、数据或图形的方式表达出来。考生在做题时,应审清题目的背后隐含着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在文字、数据和图形间进行数量转化,形成解题思路,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求解。(3)精准高

10、效运算那种单纯依靠繁琐计算而得出结果的题型在考试中越来越少,多数计算问题都存在速解技巧。掌握了这些技巧,解题时就会大大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各种不同类型的题目,各有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比如,多位数问题、年龄问题适合用代入排除思想;容斥原理往往需要牢记两集合或三集合的公式等等。数学运算类考题不仅考查考生的解题方法,更多考查的是考生运用解题技巧快速得出答案的能力。常见的数学运算解题方法有:代入法、数字特性法、赋值法、极端构造法、方程法、十字交叉法等,这些都需要考生花时间专门学习和训练。四、判断推理1考点综述判断推理是考查应试者逻辑推理判断能力的一种测验形式,测试应试者对图形、词语概念、事件关系和文字

11、材料的认知、理解、比较、组合、演绎、综合判断等能力。常见的题型有图形推理、定义判断、逻辑判断、类比推理等。2题型综述(1)图形推理图形推理是判断推理部分的必考题型,图形推理是对观察、辨别、推理等多种能力的综合考查。其考查方式一般为:题干给出按一定方式排列的图形,要求应试者根据其中所蕴含的图形推理规律,在备选图形中选取符合题干规律的图形。(2)定义判断定义判断可分为单定义判断和多定义判断,也有两种提问方式,一是选出一个最符合定义的选项,二是选择一个最不符合定义的选项。主要考查的题型为单定义判断题目,命题点多设置于主客体、目的、原因、条件、结果及其方式。(3)逻辑判断主要考查应试者的思维素质。这种

12、思维素质的差异,本质不在于知识量的多少,而在于日常的逻辑思维是否严密。逻辑判断部分题量较大,以可能性推理为重点。(4)类比推理类比推理考察的是考生的一种推理能力,先给考生一对相关的词,然后要求考生在备选答案中找出一对与之在逻辑关系上最为贴近或相似的词。解答这类题目时可考虑利用自己掌握的常识对所给选项进行分析类比,在多数情况下也可以采取排除法。五、资料分析1资料类型资料分析给定资料的主要类型有文字类资料、表格类资料、图形类资料和综合类资料(主要是前面三种基本资料的组合)四种基本形式。资料分析要求考生能快速锁定资料中的文字和相关数据,分析并准确计算。其考察的能力主要包括信息提取能力和分析加工能力。

13、2题目类型资料分析的题目主要分为直接题、计算题、综合分析题三类。其中,直接题即可以直接从题目所给资料中找出答案的题目。这类题目往往在统计图、表类题型中较为常见。相对来说较为简单。计算题即经过一定的数学运算后才能得出答案的题目。对增长、下降、比重、倍数、平均数等进行单独或综合考查。如“该产品比上年同期增长了多少?”综合分析题则要求应试者根据资料提供的各种信息总结出正确的结论,这类题目不仅考查应试者对资料的综合分析能力,还考查其判断推理能力,故难度较大。如“能从上述资料中推出的是?”“以下结论与资料不符的是?”3命题原理总的来说,历年来资料分析题型紧紧围绕着材料和数据两个部分命题,该题型对文、理科

14、考生能力的均衡化提出了一定要求,它既考查应试者的阅读能力,又考查其搜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相对应的,资料分析的命题原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阅读分析无论是文字资料、统计表或统计图,还是综合资料问题,考生在答题时都要立足于所给资料,绝不能脱离原文。命题原理为:读懂资料,明确需要回答的问题,分析问题,查找资料中的关键联系点。(2)数据处理由于资料来源多为生活中的实际数据情况,所以在资料分析题的设置中,需要通过数据的比较和计算来得到某个结果,这一过程主要考查考生数据计算能力。命题原理为:数据的对应查找、比较分析、复杂计算等。(3)快速估算资料分析题会涉及很多小数、分数、百分数、比例、平均值等,其中往

15、往暗含各种数量关系,在考试中,由于时间有限,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一去详尽计算,一部分题目可以通过估算法等速算技巧准确快速地选出答案。命题原理为: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做大致的比较和估算,巧妙答题。第二部分考点归纳第一章常识判断第一节国情常识【考点1】我国地理位置及地理分区一、地理位置1半球位置:北半球、东半球;2海陆位置: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3纬度位置:南北跨纬度近50,大部分在温带,南部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二、地理分区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可以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其中,秦岭-淮河一线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

16、-阴山-贺兰山为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分界线;我国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为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考点2】我国主要的地形类型一、四大高原表1-1我国四大高原二、四大盆地表1-2我国四大盆地三、三大平原表1-3我国三大平原四、我国主要山脉表1-4我国主要山脉【考点3】我国主要的河流、湖泊一、我国主要河流1河流的基本特点河流众多、水量丰富、水能蕴藏量极大。河流年径流量达27000亿立方米,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水力资源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首位。2主要大河(1)流入太平洋的河流: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海河、辽河、澜沧江(境外称湄公河)。(2

17、)流入印度洋的河流:雅鲁藏布江(在印度境内称布拉马普特拉河)、怒江。(3)流入北冰洋的河流:额尔齐斯河。二、主要湖泊我国湖泊众多,分布范围广而不均匀,以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分布最为集中。1青藏高原湖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湖区,也是我国湖泊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绝大多数为内流湖,属咸水湖和半咸水湖。2长江中下游平原湖区全部为外流湖、淡水湖,鄱阳湖(赣)、洞庭湖(湘)、太湖(苏)、洪泽湖(苏)、巢湖(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泊。3我国的几个湖泊之“最”(1)青海湖(青)我国最大的咸水湖;(2)鄱阳湖(赣)我国最大的淡水湖;(3)纳木错(藏)我国最高的湖泊;(4)艾丁湖(吐鲁番盆地南部)我国最低的湖

18、泊;(5)班公错湖(青藏高原西部)我国最长的湖泊;(6)长白山天池我国最深的湖泊;(7)察尔汉盐湖(青海柴达木盆地)我国最大的盐湖和我国矿化度最高的湖泊。【考点4】我国的自然资源一、土地资源我国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耕地数量居世界第四位。但土地资源人均量小,按农林牧合计,我国土地资源总面积为144亿亩,但平均每人土地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左右。1主要类型空间分布(1)耕地主要分布在半湿润、湿润平原、盆地及低山丘陵,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2)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的深山区和边远地区及东南山地;(3)草地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半干旱高原,山地及青藏高原;(4)建筑用地。2特点(

19、1)资源丰富,类型多样;(2)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少,难利用土地比重大;(3)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4)耕地质量不高(高产田不及三分之一),退化严重,可耕地的后备资源少;(5)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3我国土地利用中的核心问题与基本原则(1)核心问题: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2)基本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二、淡水资源和水能资源1淡水资源(1)我国淡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贫乏。从总量上来说,我国的淡水资源是世界上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300立方

20、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2)造成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不是总量不足,而是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衡。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从时间变化看,我国水资源季节变化大,夏秋多、冬春少。2水能资源(1)水能资源的特点水电与火电相比,具有清洁、廉价的特点,而且水力发电是可再生资源,可循环使用。(2)我国的水能资源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许多河流在流经阶梯交界处时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蕴藏巨大。我国水能资源蕴藏量居世界第一位,其中长江水系、雅鲁藏布江、黄河中上游和珠江水系尤其丰富,已开发的水电站大

21、多分布在长江、黄河和珠江的上游。目前,发电量居前列的电站有三峡、二滩、葛洲坝、龙羊峡电站等。重要工程建设有:三峡工程(世界最大水利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三、矿产资源1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1)矿产资源总量大,种类多;(2)分布广泛,相对集中;(3)伴生矿多,某些重要矿种(例如铁矿)贫矿多、富矿少,增加了开采运输和分选冶炼的难度;(4)矿产资源形势严峻,主要表现为:人均占有量少;采富弃贫,滥采滥挖,破坏环境、破坏矿山,浪费严重,利用率低。2我国能源矿产的分布我国能源的储量和产量居第一位的是煤,其次为石油、天然气。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东北地区。我国大陆上已开发的油田,主要分布在东北、华

22、北、西北地区。3我国金属矿的分布(1)铁矿:我国铁矿资源丰富(居世界第三),但贫矿多,优质富铁矿少;(2)有色金属矿:我国是世界上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其中稀土、锡、钨、钛、锑、锂、菱镁矿居世界首位。四、森林资源1特点(1)宜林地区广,森林树种丰富;(2)森林覆盖率低,林木蓄积量小;(3)森林资源地区分布不均;(4)森林资源破坏严重。2种类根据树种结构和外貌特征,可把我国的天然森林分为五种自然结构类型:寒温带落叶针叶林、中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季雨林。3分布中国的天然森林主要分布在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西南的横断山地和藏东南,以及长江

23、上中游的山地丘陵地区。(1)全国最大林区东北林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以天然林为主;(2)第二大林区西南林区: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和喜马拉雅山南坡,以天然林为主;(3)第三大林区东南林区:台湾、福建、江西等省的山区,以次生林和人工林为主。五、海洋资源海洋资源是蕴藏在海洋中人类可能利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的统称,主要包括海洋生物、海洋矿物、海水化合物、海洋能和海洋空间等自然资源。1渔业资源(1)四大渔场: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部沿海渔场、北部湾渔场。(2)渔场形成的有利条件:宽浅大陆架,水温适宜;河流注入带来丰富有机质和营养盐类;寒暖流交汇,使营养盐类丰富。2盐业资源我国是世界第一大

24、海盐生产国,有四大盐场:长芦盐场(我国最大的盐场)、辽东湾盐场、莱州湾盐场、淮海盐场。此外,苏北沿海、台湾西部(布袋盐场)和海南岛西部(莺歌海盐场)等也是良好的晒盐场所。3石油资源我国近海石油丰富,目前已在渤海、东海、南海等部分海域开采出海底石油。采用国际招标是海底油气开发的可行方式。此外,海洋水的淡化、海洋能源资源开发、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景也十分广阔。【考点5】我国的人口与民族概况一、人口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主要是:东南多,西北少;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二、民族中国共有56个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

25、国家。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92%;其他55个民族被称为少数民族,其中壮族人口最多,有1500多万人。超过400万的少数民族还有满、回、苗、维吾尔、藏、彝、土家、蒙古族等。我国民族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特点。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考点6】节气与气候一、我国气候的总体特点1气候复杂多样;2季风气候显著;3夏季气温均匀,冬季气温悬殊;4降水沿海多于内陆,南方多于北方。二、二十四节气表1-5二十四节气第二节世界地理常识【考点1】世界自然地理之最最高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面积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面积最大

26、的沙漠撒哈拉沙漠;最长的河流尼罗河;最长的内流河伏尔加河;最长的运河京杭大运河;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面积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面积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面积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面积最大的内陆国哈萨克斯坦;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面积最小的国家梵蒂冈;面积最大的群岛国家印度尼西亚;最长的裂谷带东非大裂谷;石油运输最繁忙的海峡霍尔木兹海峡。【考点2】世界主要城市的标志性景观表1-6世界主要城市的标志性景观第三节政治常识【考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

27、、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根本依据。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哲学史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指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其基本类型有:(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3)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

28、是物质的本质规定。2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指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其基本类型有:(1)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等)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至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2)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变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三、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认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

29、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四、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辩证法指对世界联系的、发展的看法;形而上学指对世界的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看法,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五、认识论1认识的本质: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2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3认识的基本规律:认识的发展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

30、性认识回到实践。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指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是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5认识过程的无限性:指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运动也必然随之不断发展。【考点2】毛泽东思想一、内涵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二、形成和发展1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土地革命战争的初期和中期,即从1927年的八七会议到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理论的提出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最主要标志。2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遵义会议以后,直至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1945年党的七大,

31、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3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提出了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并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三、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其中,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四、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形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其所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指导着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推向前进。【

32、考点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1邓小平理论(1)内涵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2)形成和发展 开始形成: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强调,全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政策,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进一步发展: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基本形成:198

33、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概括了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挥和发展的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形成科学体系: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从理论上深刻地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了新境界。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深刻阐述了

34、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定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9年又载入宪法。(3)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邓小平理论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也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主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三个代表”具体指: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

35、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3科学发展观(1)指导思想的确立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写入党章。(2)内涵 第一要义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统筹兼顾。(3)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

36、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考点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一、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二、基本原则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工作方针;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主要动力;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重要保证;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重要条件;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考点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包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

37、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二、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是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基本要求;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三、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1首要任务: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2理论创新的要求:(1)在理论创新问题上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2)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3)理论创新必须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第四节法律常识【考点1】

38、法理学一、法的概念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或人民)的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或人民)所期望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目标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法的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二、法系表1-7法系类型三、当代中国法的形式我国法的形式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包括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行政规章(包括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经济特区法规和军事法规等。四、当代中国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立法的指导思想:当代中国立法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思想。2立法的基本原则:

39、合宪性与法制统一相结合原则;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则。【考点2】宪法一、宪法的基本理论1宪法的含义宪法是规定国家根本制度、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规范国家权力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根本法。2宪法的法律特征和政治特征(1)法律特征: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根本问题;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程序上,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2)政治特征:宪法是民主政治的法律化;宪法是对民主政治的保障;宪法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宪法规范国家权力,保障公民基本权利。3宪法的基本原则(1)西方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

40、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2)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二、宪法的修改和解释1我国宪法修改权专属于全国人大;2国宪法修改提案权主体只能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和1/5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3全国人大通过宪法修改的议案必须经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4我国宪法修正案不由国家主席公布,而由全国人大通过其主席团公布;5我国对宪法的解释只有立法解释,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立法机关,有权解释宪法。三、我国国家基本制度1国体国体是指国家的性质,我国的国体为人民民主专政。2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政体,也是

41、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3我国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它包括全民所有制经济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两种形式。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经济结构的重要成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和外资企业。四、国家机构及其职权表1-8国家机构及其职权五、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公民的基本权利表1-9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2公民的基本义务(1)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

42、社会公德;(3)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5)依法纳税;(6)计划生育的义务。六、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普遍性原则;平等性原则;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的原则;秘密投票原则;差额选举的原则。【考点3】行政法及行政诉讼法一、行政法概述1含义行政法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和接受行政法制监督过程中而与行政相对人、行政法制监督主体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以及行政主体内部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2基本原则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行政应急性原则。3行政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是指经过行政法规范所调整,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政关系,由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

43、、客体、内容等要素构成。二、行政行为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作出的能够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按照行政行为的对象是否特定为标准,可将行政行为划分为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1抽象行政行为指国家行政机关制定法规、规章和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行政规则的行为,包括国务院行政法规、国务院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的制定等。2具体行政行为常见的有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裁决、行政征收、行政征用、行政给付、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等。3行政处罚的种类警告(书面形式);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吊销许可证或执照;行政拘留(15

44、日以下,并罚时不得超过20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主要包括劳动教养、驱逐出境和通报批评。三、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依法向法定的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行政行为。1行政复议中的重要时限规定(1)行政复议申请人应自知道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之日起60日内申请行政复议。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申请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2)复议申请人如对行政复议机关作出的复议决定不服,可

45、以自收到行政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2不可申请行政复议的范围内部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行政调解、国家行为。四、行政诉讼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定程序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制度。1行政诉讼特有基本原则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则;行政诉讼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原则;被告负举证责任原则;不适用调解原则;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的原则;司法变更权有限原则。2诉讼程序我国行政案件的审理采取两审终审制度。【考点4】刑法一、

46、犯罪的特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二、刑法的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适用刑法一律平等原则。三、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1犯罪故意(1)直接故意: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2)间接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2犯罪过失(1)疏忽大意的过失: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到,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2)过于自信的过失:指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四、排除犯罪事由: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1正

47、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我国刑法赋予公民特殊防卫权(也称无限防卫权),对某些犯罪采取绝对防卫而不受限度限制的权利,即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强奸、抢劫、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2紧急避险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损害较小的合法权益,以保护较大的合法权益的行为。属于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紧急避

48、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五、刑事责任能力与形式责任年龄1刑事责任能力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须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者即使实施了客观上危害社会的行为,也不能成为犯罪主体,不能被追究刑事责任;刑事责任能力减弱者,其刑事责任也要相应地适当减轻。(1)应负刑事责任:醉酒的人犯罪。(2)应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人有三类:又聋又哑的人;双目失明的人;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2刑事责任年龄的划分(1)完全无刑事责任年龄:不满14周岁。(2)完全刑事责任年龄

49、:已满16周岁。(3)减轻刑事责任年龄: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已满75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4)相对刑事责任年龄: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六、犯罪中止与犯罪预备、犯罪未遂1犯罪预备、犯罪未遂行为停止下来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犯罪中止是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2能达目的而不欲,为犯罪中止;欲达目的而不能,为犯罪未遂。“能”与“不能”,以行为人的认识标准进行判断,即行为人是否觉得“想干的话就能继续下去”

50、。七、刑罚的种类1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2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附加刑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附加于主刑适用。)【考点5】民法一、民事权利能力及民事行为能力1民事权利能力指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是民事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也是作为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的前提条件。我国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2民事行为能力的分类(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能够独立进行民事活动,主要有两类人:18周岁以上的人;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能够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或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研究生课件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