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灵活就业群体调查暨2023年四季度灵活就业景气指数报告.pdf

上传人:宇*** 文档编号:3072984 上传时间:2024-06-15 格式:PDF 页数:40 大小:4.4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灵活就业群体调查暨2023年四季度灵活就业景气指数报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灵活就业群体调查暨2023年四季度灵活就业景气指数报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灵活就业群体调查暨2023年四季度灵活就业景气指数报告.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灵活就业群体调查暨2023年四季度灵活就业景气指数报告.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灵活就业群体调查暨2023年四季度灵活就业景气指数报告.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灵活就业群体调查暨灵活就业群体调查暨 2023 年年四季度灵活就业景气指数报告四季度灵活就业景气指数报告北京腾景大数据应用科技研究院北京腾景大数据应用科技研究院蚂蚁集团研究院蚂蚁集团研究院2024 年 3 月目录摘要摘要.1一、灵活就业群体典型特征分析一、灵活就业群体典型特征分析.3(一)灵活就业群体特征动态分析.31.四季度高收入群体占比缩减,整体分布向低区间偏移.32.灵活就业群体工作时间持续下降,且降幅出现扩大趋势.43.部分传统灵活就业群体占比有所回落,线下生活服务场景热度不减.64.灵活就业群体合同稳定性出现下降倾向,就业形势有待改善.6(二)灵活就业群体系列景气指数.81.经济复苏

2、整体趋缓,景气指数进一步下行.82.多数行业景气指数呈回落态势,部分行业出现季节性反弹.83.部分职业指数明显好转,消费景气指数保持韧性.94.预期指数存在明显分化,消费指数延续恢复态势.10二、灵活就业群体专题分析二、灵活就业群体专题分析.12(一)家庭财务专题.121.灵活就业群体家庭年收入较低,且多数家庭资产低于 30 万元.122.工资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生活必需品购买在支出中占比较大.133.过半数家庭有债务负担,收入不稳定为多数灵活就业群体主要担忧.14(二)社会保障专题.161.灵活就业群体未参加养老金计划比例高于稳定就业群体,主要虑及工作不稳定和支付压力大.162.养老金计划有

3、力保障退休后生活,灵活就业群体退休金水平较低.183.健康和经济问题成退休后主要担忧,参加养老金计划群体更关注心理情感层面问题.20(三)人工智能专题.211.近四成工作岗位要求掌握人工智能,一线城市工作要求更高.212.使用人工智能后将提升认可程度,但也同时加剧行业内竞争.223.近半数群体担心人工智能使其失业,工作被替代和劳动力需求减少为主要原因.24三、失业群体分析三、失业群体分析.281.经济运行回升向好,就业形势总体改善.282.对工作不满意仍是离职主因,裁员情况较上季度有所增加.283.超七成失业者认为找工作困难,平均找工作时长与上季度基本持平.29四、政策建议四、政策建议.31附

4、录附录 1:调研基本情况:调研基本情况.32附录附录 2:灵活就业群体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灵活就业群体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33(一)调查设计及实施.33(二)问卷结果预处理方法.331.样本特征.332.灵活就业样本筛选过程.353.灵活就业样本筛选结果.36附录附录 3:团队成员介绍:团队成员介绍.37mNxPmRnPnNoNqPqRnRsRtMaQdNbRoMoOmOmQkPmMnOfQmOsP9PnMrRwMsQyQMYtRoO1摘要摘要基于本次调研分析结果,灵活就业群体典型特征变化呈现出如下特点:首先,第四季度灵活就业群体的平均收入为 6505 元,环比下降 7.4%;其次,本季度灵活

5、就业群体的平均工作时间为 49.9 小时,与上季度相比减少 0.5 小时,降幅约为 1.0 个百分点;再次,灵活就业群体职业分布总体保持稳定,其中传统灵活就业群体仍占主体地位,生产制造工人和线下生活服务人员占比分别为16.7%和 19.7%,与三季度相比,生产制造工人占比下降 1.5 个百分点,而线下生活服务人员则环比上涨 1.5 个百分点;最后,在灵活就业群体的合同稳定性方面,与三季度相比,第四季度灵活就业群体的稳定性降低,长期稳定合同环比下降 1.4 个百分点,而没有合同和短期/临时合同的合计占比环比上升 2.2 个百分点。通过分析发现,灵活就业群体景气指数呈现以下几方面特征:(1)202

6、3 年第四季度就业、消费、收入三大景气指数较上季度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就业景气指数环比下降幅度最大,降幅为 4.9 个百分点。(2)与三季度相比,第四季度除电、热、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外,各行业三大景气指数(消费、就业、收入)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四季度只有采矿业和电、热、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两个行业的三大景气指数位于荣枯线之上。(3)从不同职业来看,四季度三大景气指数呈现分化特点:就业景气指数方面,四季度各职业景气指数环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均跌破荣枯线;收入景气指数方面,四季度所有职业景气指数均处于荣枯线以下,多数职业景气指数出现环比下降,只有物流运输人员、平台接单人员和在线服务

7、人员三个职业的景气指数呈小幅上升趋势;消费指数方面,尽管过半数职业景气指数较上季度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多数职业仍处于景气区间。(4)从对 2024 年第一季度预期看,就业和收入两项预期指数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仅消费预期指数出现小幅上涨,但三大预期指数仍处于景气区间。关于家庭财务的议题,本次调研以家庭为切入点,深入探究了当前灵活就业家庭在收入、支出及债务等方面的真实现况。基于调研数据有如下发现:(1)灵活就业家庭普遍面临收入较低、资产较少的双重困境,即所谓的“双低”现象;(2)从收支结构来看,工作收入是九成家庭经济的主要支柱,而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则是八成家庭支出的主体部分;(3)在债务方面,

8、灵活就业家庭与稳2定就业群体的情况颇为相似,尽管其债务余额略低于后者。然而,近四成灵活就业群体担忧的是未来收入的不稳定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他们的经济压力与不确定感。关于社会保障问题,本次调研主要考察了当前灵活就业群体的养老金参与状况及其保障效果。基于调研数据有如下发现:(1)相较于稳定就业群体,灵活就业者中选择不参加养老金计划的比例更高,已超过 30%,这主要源于他们对工作不稳定性的担忧以及支付压力的增大;(2)养老金在保障退休后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灵活就业群体的养老金水平相对较低,接近半数灵活就业群体退休金不足 5000 元,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保障效果;(3)退休后,近

9、半数群体主要关注健康和经济问题。同时,参与养老金计划的群体对精神层面的问题关注比例高于未参加养老金计划的群体。关于人工智能的影响,本次调研主要考察了灵活就业群体在工作中所面临的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基于调研数据有如下发现:(1)近四成的工作岗位要求从业者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并且这一要求随着城市层级的提升而愈加显著;(2)在工作中使用过人工智能的灵活就业者比未使用人工智能的灵活就业者对人工智能的正面认可程度高出一倍,但负面影响未能显著下降;(3)由于担心人工智能可能导致的工作替代和用工需求下降,近半数的灵活就业群体对失业问题表示担忧,但也有近半数的群体考虑到人工智能不具备某些人类当前所独有的能

10、力,且人工智能本身也将会创造工作机会,所以不会导致失业。3一、灵活就业群体典型特征分析一、灵活就业群体典型特征分析(一)灵活就业群体特征动态分析(一)灵活就业群体特征动态分析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有工作、没有工作正在找工作、没有工作也不在找工作的三类群体,分别对应的是就业群体、失业群体和非劳动力供给群体。在就业群体中,灵活就业群体、全职工作群体和个体户稳定就业群体1的占比分别为23.3%、71.7%和 5.0%,其中全职工作群体和个体户稳定就业群体共同称为稳定就业群体。本部分重点追踪了 2023 年四季度以来灵活就业群体典型特征的动态变化,包括职业分布、劳动合同、工作时间以及收入等方面的情况。经

11、过分析,灵活就业群体典型特征呈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变化:1.四季度高收入群体占比缩减,整体分布向低区间偏移四季度高收入群体占比缩减,整体分布向低区间偏移调查数据显示,自 2023 年后半年以来,受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等风险冲击影响,建筑工人、老板、管理人员等部分行业高收入人群收入有所下滑,进而对灵活就业群体整体平均收入产生影响,四季度平均月收入下滑至 6505 元,环比下降幅度为 7.4%。具体来看,由于灵活就业群体自身收入不稳定、季节性强等特点影响,灵活就业群体收入分布持续呈现出“中间高,两端低”的分布特点,多数群体月平均收入集中在 2000-8000 元区间

12、内。同时,四季度高收入人群延续三季度的减少、低收入群体扩大的态势,整体分布向低区间偏移,其中 5000 元-2 万元区间占比收缩 5.2 个百分点。1详细定义见附录 2。4图 1 灵活就业群体收入分布动态变化2.灵活就业群体工作时间持续下降灵活就业群体工作时间持续下降,且降幅出现扩大趋势且降幅出现扩大趋势调查数据显示,自进入 2023 年以来,灵活就业群体工作时间持续下降,且降幅呈现扩大趋势,四季度灵活就业群体平均工作时间为 49.9 小时,较三季度下滑 0.5 个小时(降幅扩大 0.2 个小时)。其中,超七成灵活就业群体每周工作时间超过 40 个小时,工作时长在 60 小时以上的占比最大,达

13、 30.0%。具体来看,周工作时间在 30-40 小时区间的占比与上季度持平;不到 30 小时和 40-50 小时区间的占比分别较上一季度上升 0.9 与 0.8 个百分点;50-60 小时和 60 小时以上的群体占比较上一季度分别下降 0.7 和 1.0 个百分点。5图 2 灵活就业群体工作时间动态变化从职业角度看,传统从业群体(线下生活服务业人员、务农人员、物流运输人员和建筑工人等)工作时间相比新型灵活就业群体(在线服务人员、平台接单人员等)更长。其中,在线服务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最短,为 42.1 小时,而线下服务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基本在 51.2 小时左右。从季度变化上看,相比三季度,本

14、季度在线服务人员、平台接单人员工作时间分别降低 4.5 个小时和增加 1.9个小时;物流运输人员、线下生活服务业人员、建筑工人工作时间分别降低 0.2、1.9、0.3 个小时,生产制造工人工作时间增加 2.7 个小时。表 1 各灵活就业职业平均每周工作时间动态变化单位:小时2022Q32022Q42023Q12023Q22023Q32023Q4务农人员52.754.758.376.152.850.8在线服务人员46.347.247.048.846.642.1平台接单人员55.854.756.153.852.053.9建筑工人55.254.455.554.753.953.5销售业务员47.852

15、.051.652.452.748.9物流运输人员53.654.856.053.654.053.8线下生活服务业人员52.754.653.151.853.151.26生产制造工人53.449.750.647.949.252.0个体户和企业管理人员51.549.551.044.848.849.1财务文员46.444.245.544.951.245.5其他49.650.150.851.549.548.0注:平均值的计算方法分别假设不到 30 小时、30-40 小时、40-50 小时、50-60 小时、60 小时以上的区间均值为 25、35、45、55、65 小时,各区间人员数量比例为权重,简单加权平

16、均计算得到每周工作时长平均值。3.部分传统灵活就业群体占比有所回落,线下生活服务场景热度不减部分传统灵活就业群体占比有所回落,线下生活服务场景热度不减调查数据显示,本季度所调查的灵活就业群体仍以制造业、建筑业和生活服务业等传统行业为主。在房地产业持续下行等因素的影响下,建筑工人占比进一步下降,相较第三季度,第四季度再次下降 1.3 个百分点至 8.7%。尽管进入冬季,寒冷天气对居民出行活动产生一定制约,但线下服务场景的热度依旧不减,线下生活服务业人员占比仍在提高,与第三季度相比,本季度线下生活服务人员占比提高 1.5%至 19.7%。近年来,新经济、新业态的出现催生了大批直播自媒体运营、在线服

17、务、网约车和快递外卖等新型灵活就业群体。从本季度数据来看,包括在线服务人员和平台接单人员在内的新型灵活就业群体占比与前几个季度相比整体保持相对稳定,其中,平台接单人员小幅上升 1.1 个百分点至 6.8%,与在线服务人员占比相等。图 3 灵活就业群体职业人数分布动态变化4.灵活就业群体合同稳定性出现下降倾向,就业形势有待改善灵活就业群体合同稳定性出现下降倾向,就业形势有待改善7调查数据显示,灵活就业群体的合同类型主要以短期/临时合同(28.4%)和无合同(32.0%,非正规就业)为主,拥有长期稳定合同者占比不到三成,显著低于稳定就业群体(88.4%)。从动态变化情况来看,灵活就业群体的合同结构

18、整体保持稳定,部份小幅波动。其中,长期稳定合同的占比由三季度的 30.0%小幅下降至 28.6%,但较去年同期相比提升了 1.2 个百分点,呈微幅上升态势。另外,没有合同和短期/临时合同的合计占比较三季度上升了 2.2 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上升了 0.8 个百分点。图 4 灵活就业群体合同类型动态变化图 5 稳定就业群体合同类型动态变化8(二)灵活就业群体系列景气指数(二)灵活就业群体系列景气指数1.经济复苏整体趋缓经济复苏整体趋缓,景气指数,景气指数进一步下行进一步下行调查数据显示,过去三个季度经济增长动力持续回落,复苏基础仍不稳固,就业、收入、消费指数呈现继续回落趋向。具体来看,疫情后经济

19、复苏过程持续承压,各指数整体下降趋势,2023 年二季度修复进程分化,位于高景气区间的消费指数呈现增长态势,就业、收入指数回落至荣枯线附近,进入三季度经济复苏趋缓,消费指数见顶回落,但仍处于扩张区间,就业和收入指数跌破荣枯线,进入四季度经济增长动力仍未恢复,指数回落幅度存在扩大趋势,就业、收入指数延续趋势性下降态势,分别降至 43.2%和 45.6%,消费景气指数小幅下降至56.1%,灵活就业群体消费意愿、消费能力有待提高。图 6 灵活就业群体系列景气指数2.多数行业景气指数多数行业景气指数呈呈回落回落态势态势,部分行业出现季节性反弹部分行业出现季节性反弹调查数据显示,相比 2023 年三季度

20、,四季度除电、热、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呈现向上趋势外,其余行业景气指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就业指数方面,电、热、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有所回暖,指数回升至荣枯线以上,达到 50.3%,这可能与四季度气温下降,供暖需求季节性提升有关。农林牧渔业、制造业指数跌破荣枯线,分别降至 44.0%、42.8%。收入指数方面,建筑业回落至收缩区间,9较上一季度下降 5.3 个百分点至 44.8%;制造业降幅明显,较上一季度下降 5.8个百分点至 43.9%。消费指数方面,部分行业指数波动较大,但仍保持在荣枯线以上,建筑业、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分别下降 3.6、7.4、3.2 个百分点至 54.5%、56.9%

21、、55.2%。面对经济复苏持续承压,灵活就业群体信心需要尽快提振。表 2 四季度末灵活就业群体系列景气指数(分行业)景气指数就业收入消费2023Q32023Q42023Q32023Q42023Q32023Q4采矿业57.4%51.2%53.1%52.7%58.6%57.5%电、热、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47.8%50.3%48.2%50.0%58.5%58.8%服务业46.7%42.6%47.8%45.5%56.7%56.5%建筑业48.6%42.5%50.1%44.8%58.1%54.5%农林牧渔业55.4%44.0%51.1%49.4%64.3%56.9%制造业50.8%42.8%49.7%

22、43.9%58.4%55.2%3.部分职业指数明显好转,消费景气指数保持韧性部分职业指数明显好转,消费景气指数保持韧性调查数据显示,进入四季度,多数职业景气指数持续回落,部分职业呈现恢复态势。就业景气指数方面,各职业指数均位于荣枯线以下,平台接单人员、物流运输人员分别下降 0.4 和 0.6 个百分点,降幅明显收窄,较上一季度分别减少3.1、3.7 个百分点;收入景气指数方面,个体户和企业管理人员(57.1%)、生产制造工人(42.6%)回落至收缩区间,分别下降 7.2、6.7 个百分点;物流运输人员(47.2%)、平台接单人员(46.8%)、在线服务人员(46.1%)景气指数较上一季度有所好

23、转,分别提升 0.7、2.8、0.2 个百分点;消费景气指数方面,多数职业处于景气区间小幅波动,财务文员(62.8%)、个体户和企业管理人员(61.3%)保持扩张态势,景气指数较上一季度增长 9、4.8 个百分点,灵活就业群体保持较强消费动力。表 3 四季度末灵活就业群体系列景气指数(分职业)景气指数就业收入消费2023Q32023Q42023Q32323Q42323Q32023Q4财务文员42.4%39.0%46.7%46.3%53.8%62.8%建筑工人47.8%43.9%48.2%45.1%58.6%56.8%物流运输人员48.4%47.8%46.5%47.2%55.0%53.6%个体户

24、和企业管理人员52.2%45.0%57.1%49.9%56.5%61.3%平台接单人员42.5%42.1%44.0%46.8%55.4%56.6%其他42.2%37.8%44.4%42.1%58.0%54.2%10生产制造工人50.0%42.0%49.3%42.6%57.4%52.9%务农人员59.1%37.1%45.2%39.5%65.4%45.8%线下生活服务业人员47.7%44.3%49.7%46.9%58.0%56.8%销售业务员41.0%35.2%43.4%38.2%55.6%51.0%在线服务人员47.2%45.6%45.9%46.1%57.0%58.2%4.预期指数存在明显分化,

25、消费指数延续恢复态势预期指数存在明显分化,消费指数延续恢复态势展望2024年一季度,灵活就业群体的就业、收入、消费预期指数分别为53.1%、51.9%、54.0%,较四季度预期指数分别变化-3.7、-4.2、+1.5 个百分点,整体依然处于景气区间,灵活就业群体对一季度保持乐观预期。就业预期指数方面,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小幅回升,相比上一季度提高 1.6 个百分点,其它行业呈现收缩态势,采矿业明显回落,较上一季度下降 10.3 个百分点;收入预期指数方面,制造业、建筑业降幅明显,分别降至 49.5%、45.6%,跌落至荣枯线以下,采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相对保持

26、韧性,分别较上一季度小幅下降 1.0、2.6 个百分点;消费预期指数方面,各行业预期指数继续保持在较高景气区间,对未来消费能力信心较强,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提升幅度最高,较上一季度提高 2.1 个百分点。表 4 就业预期指数2023Q42424Q1变化农林牧渔业60.4%56.7%-3.7%采矿业63.7%53.4%-10.3%制造业59.4%52.4%-7.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6.6%58.2%1.6%建筑业53.1%47.7%-5.4%服务业56.9%53.9%-3.0%总体总体56.8%53.1%-3.7%表 5 收入预期指数2023Q42024Q1变化

27、农林牧渔业59.0%55.2%-3.8%采矿业52.6%51.6%-1.0%制造业55.2%49.5%-5.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7.7%55.1%-2.6%建筑业53.2%45.6%-7.6%服务业56.9%53.5%-3.4%11总体总体56.1%51.9%-4.2%表 6 消费预期指数2023Q42024Q1变化农林牧渔业52.5%54.0%1.5%采矿业58.6%54.1%-4.5%制造业52.6%52.7%0.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4.2%56.3%2.1%建筑业52.4%53.5%1.1%服务业52.3%54.3%2.0%总体总体52.5%54.

28、0%1.5%总体来看,2023 年四季度灵活就业群体就业、收入预期指数呈现回落态势,部分细分行业的预期指数较上一季度降幅明显,但整体仍处于景气区间,消费预期指数整体回升向好,被调查者对于未来就业、收入和消费状况总体保持乐观态度。随着未来经济温和恢复,行业发展预期与信心将企稳回升。12二、灵活就业群体专题分析二、灵活就业群体专题分析(一)家庭财务专题(一)家庭财务专题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攀升,广大民众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灵活就业作为一种新兴且重要的就业形态,在我国的发展势头强劲,灵活就业群体的规模日益壮大。通过深入剖析和精准理解这一群体的家庭财务状况,能

29、够为政策制定者和金融机构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助力他们制定出更加符合实际、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和产品。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品质,更是推动社会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本季度调研以家庭为单位,对灵活就业群体的家庭财务状况进行了深入探究,重点关注灵活就业群体的家庭收入、支出和债务等方面的实际情况。1.灵活就业群体家庭年收入较低,且多数家庭资产低于灵活就业群体家庭年收入较低,且多数家庭资产低于 30 万元万元相比于稳定就业群体,灵活就业群体分布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双低”(低收入、低家庭资产)特点。灵活就业群体家庭年收入水平低于稳定就业群体,调查结果显示,有超六成家庭的家庭年收入低于 10

30、万元。从分布上看,灵活就业群体的家庭年收入多数集中在 5 至 10 万元,其中家庭年收入低于 5 万元的占比约为 25%,5 至 10 万元占比最多,约为 40%,10 至 30 万元的占比为 27.5%。而稳定就业群体中多数家庭年收入集中在 10-30 万元,占比为 41.5%。家庭持有资产方面,有过半数灵活就业群体家庭低于 30 万元。从分布上看,资产范围位于 10万元以下的占比 37.6%,10 至 30 万元的占比 25.1%,30 至 50 万元的占比 13.8%,以上三个组别占比分布均高于稳定就业群体,而家庭资产在 50 万元以上的占比则显著低于稳定就业群体。13图 7 家庭年收入

31、情况图 8 家庭资产范围情况2.工资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生活必需品购买在支出中占比较大工资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生活必需品购买在支出中占比较大调查结果显示,工资和经营或创业收入这两类成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支出中多数用于生活必需品的购买。经济来源方面,对于稳定就业群体和灵活就业群体,工资都是收入来源中占比最多的一项,其中 90%的稳定就业群体认为工资是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之一,这一比例高于灵活就业群体的 78.5%,而 24.8%的灵活就业群体认为经营或创业收入作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之一,高于稳定就业群体的 18.0%,这样的分化可归因于灵活就业群体自身工作的不稳定性,经营或创业14占比较多,且群体中

32、自发创业人员比例较高。另外,分别有 3.5%和 1.3%的灵活就业群体将政府补助和社会资助两个方面作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均高于稳定就业群体,这说明了目前仍有部分困难群体需要依靠外界补助维持生活。日常支出方面,80.4%的灵活就业群体受访者表示家庭的主要开支是生活必需品、食品、水电费等,这一组别显著高于其他支出类型;而认为债务还款是家庭主要月度支出的比例在各组别中最低,仅有 21.7%。图 9 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图 10 灵活就业群体家庭主要月度支出3.过半数家庭有债务负担,收入不稳定为多数灵活就业群体主要担忧过半数家庭有债务负担,收入不稳定为多数灵活就业群体主要担忧15据调查结果显示,当前灵

33、活就业群体与稳定就业群体均有超过六成家庭有债务负担。在当前有债务负担的群体中,灵活就业群体中负债 10 万元以下的占比高于稳定就业群体这一占比,负债 10 万元以上的占比则低于稳定就业群体,即灵活就业群体平均负债额相对更低。面对当前的家庭经济情况,灵活就业群体家庭主要关注收入不稳定这一因素,比例高达 38.8%,而稳定就业群体对此方面关注度较低,比例仅为 18.4%。对子女教育、收入不足和父母养老等问题,灵活就业群体关注比例均超过了 30%。对于买房有困难这一问题,灵活就业群体和稳定就业群体关注度相似。这一现象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相符合,灵活就业群体由于其自身收入较低,对于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较

34、为关注,而稳定就业群体对于更高层次的需求较为关注。图 11 家庭当前是否有债务负担16图 12 灵活就业群体家庭当前债务负担范围图 13 家庭经济情况主要担忧方面(二)社会保障专题(二)社会保障专题社会保障是为了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而实施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老保险保障了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为其提供稳定可靠的生活来源。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支出,要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完善养老保险体系,对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经济发展,灵活就业群体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但由于其不稳定,收入低的自身特点,在社会保障方面

35、落后于稳定就业群体,深入探究灵活就业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特别是其退休后的养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本季度调研针对灵活就业群体社会保障中的养老金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重点关注当前灵活就业群体的养老金参与情况以及养老金对其保障程度。1.灵活就业群体未参加养老金计划比例高于稳定就业群体灵活就业群体未参加养老金计划比例高于稳定就业群体,主要虑及工作不稳定主要虑及工作不稳定和支付压力大和支付压力大调查结果显示,当前灵活就业群体中未参加养老金计划的比率为 34.1%,显著高于稳定就业群体的 10.1%。在参与养老金计划的群体中,多数灵活就业群体参与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包括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

36、养老保险,且前17者参与比例略高于后者。而稳定就业群体中,参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较多,比例接近 60%,超过灵活就业群体。关于退休后主要收入来源类型,稳定就业群体分布较为集中,多数受访者依靠政府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作为退休后主要收入,分别占比 45.0%和 48.3%,而灵活就业群体退休后收入来源类型种类分布呈多样化特点,其中包括个人养老金(38.9%)、退休后再就业(27.4%)、银行存款(26.0%)、政府养老金(22.0%)、子女提供的赡养费(21.0%)等,这或可归因于灵活就业群退休后养老经收入较低,难以覆盖其生活支出,需要多渠道补足退休后收入较低的问题。图 14 参加养老金计划情况图 1

37、5 退休后主要收入来源18值得关注的是,关于未参与养老金计划的原因,超过 40%的灵活就业群体表示,主要是目前无固定工作单位,且收入较低,支付养老保险压力较大。而考虑到退休后养老金回收周期较长和无法预期养老保险未来支付金额的两类灵活就业群体均超过了 15%,而在稳定就业群体中,虑及这两个原因而未缴纳养老保险的群体更多,均超过了 25%。图 16 未参加养老金计划原因2.养老金计划有力保障退休后生活,灵活就业群体退休金水平较低养老金计划有力保障退休后生活,灵活就业群体退休金水平较低调查结果显示,养老金作为退休后生活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保障老年人自身的生活需求,还能够为家庭提供一定的经济支

38、持,在子女教育、家庭生计等方面,退休金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帮助度过难关。在对已参加养老金计划的群体调查中发现,超过 80%的受访者表示仅依靠退休金,退休后生活水平并不会大幅低于目前生活水平,且这一预期在灵活就业群体和稳定就业群体之间并未有较大分化,对不同类别的预期分布基本一致,这充分表明了养老金计划对退休后生活的有力保障。19图 17 退休后仅依靠退休金生活水平变化情况但同时也要看到,由于灵活就业群体本身收入弹性较大且工作稳定性相对较低,导致未参与养老金比例多于稳定就业群体,在参与养老金计划的群体中,其退休金水平低于稳定就业群体。其中接近 50%的灵活就业群体当前或预期每月退休金低于 5000

39、 元,同时有 25.0%的灵活就业群体无退休金。而稳定就业群体中有超过半数的群体当前或预期退休后每月退休金水平超过 5000 元,且无退休金比例显著低于灵活就业群体,仅为 8.5%。图 18(当前或预期)退休后每月退休金水平203.健康和经济问题成退休后主要担忧健康和经济问题成退休后主要担忧,参加养老金计划群体更关注心理情感层面参加养老金计划群体更关注心理情感层面问题问题据调查结果显示,对于退休后生活的担忧,多数灵活就业群体受访者表示主要是身体健康和退休后的经济问题,比例分别达 46.6%和 30.1%。值得关注的是,参加养老金计划将会降低对退休后的健康问题和财务问题的关注度,同时提升对退休后

40、的精神生活方面问题(例如,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住房安排、处理退休后的心理和情感层面的挑战、社交圈和人际关系的变化和适应)关注度。其中,对于社交圈和人际关系变化这一问题的关注,参加养老金计划的群体比未参加养老金计划的群体高 15.3%。图 19 灵活就业群体退休后主要生活担忧图 20 灵活就业群体中参加与未参加养老金计划退休后主要生活担忧21(三)人工智能专题(三)人工智能专题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泛指计算机应用程序模拟人类智能,并实现特定目标和任务的技术平台。自工业革命起,机器开始对体力劳动产生替代效应,步入 21 世纪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人工智能逐

41、渐对脑力劳动形成替代。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AI 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目前,AI 已经广泛应用于自动驾驶、医疗保健、金融、制造业、零售业等多个领域。同时,新的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涌现,例如智能家居、智能客服等。面对新发展给各行业带来的机会与挑战,不同地区、行业的就业群体对人工智能持有不同的认识。在此背景下,本季度调研针对人工智能对工作岗位的影响进行了专项调查,重点关注人工智能对灵活就业群体的影响。1.近四成工作岗位要求掌握人工智能,一线城市工作要求更高近四成工作岗位要求掌握人工智能,一线城市工作要求更高在对全样本(包含灵活就业群体和稳定就业群体)调查分析中发现,38.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当前

42、所在岗位要求掌握人工智能相关技术或工具。其中,城市层级越高,工作岗位要求掌握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比例越高,一线及新一线城市有 30.2%的受访者群体表示自己当前所在岗位要求掌握人工智能相关技术或工具,而随着城市层级下降,该比例也随之下降,在五线城市仅有 13.5%的受访者当前所在岗位要求掌握人工智能,与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相比,降幅超过一半。图 21 当前所在岗位是否要求掌握人工智能相关技术或工具(全样本)22图 22 当前所在岗位是否要求掌握人工智能城市分布(全样本)2.使用人工智能后将提升认可程度,但也同时加剧行业内竞争使用人工智能后将提升认可程度,但也同时加剧行业内竞争在对全样本(包含灵活就业

43、群体和稳定就业群体)的调查中,当前工作中要求使用人工智能的群体中有 31.9%的受访者认为人工智能对其自身工作有正面影响,而当前工作岗位中未要求使用人工智能及其相关技术的群体中仅有 16.4%的受访者认为人工智能对自身工作具有正面影响,前者比例显著高于后者,可归因于在工作中使用人工智能及其相关技术后会显著提高使用者对人工智能的正向认可程度。另外,在对当前工作没有使用人工智能的群体调查中发现,分别有25.1%和 17.4%的受访者认为人工智能对工作没有影响或不确定是否有影响,而在工作中已使用人工智能群体中持有这两个观点的受访者比例分别下降至15.9%和 8.4%。23图 23 人工智能对灵活就业

44、群体工作产生的影响重点关注灵活就业群体,首先在工作效率方面,接近六成的灵活就业群体认为人工智能对工作产生的正面影响主要是提高工作效率,而超过 20%的灵活就业群体认为人工智能使其在工作中变得更加焦虑;其次是行业内竞争力提升方面,有 32.0%的灵活就业群体认为人工智能通过提升个人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对自身产生正面影响,但同时有 44.5%的灵活群体认为人工智能通过增加行业内卷程度对起产生自身产生负面影响;然后是工作机会方面,有接近 50%的灵活就业群体认为人工智能减少了自身的就业机会,仅有 14.9%的灵活就业群体表示人工智能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图 24 人工智能对灵活就业群体工作产生的正面影响类型

45、24图 25 人工智能对灵活就业群体工作产生的负面影响类型3.近半数群体担心人工智能使其失业近半数群体担心人工智能使其失业,工作被替代和劳动力需求减少为主要原因工作被替代和劳动力需求减少为主要原因在对全样本(包含灵活就业群体和稳定就业群体)的调查中,有接近 50%的群体担心人工智能会导致个人失业被替代。其中,有 8.9%的群体表示非常担心人工智能的发展导致自己失业。图 26 是否担心人工智能导致个人失业(全样本)25具体分析原因,由于担心人工智能可能导致的工作替代和用工需求下降,近半数的灵活就业群体对失业问题表示担忧,但也有部分从业者认为人工智能不具备某些人类当前独有的能力,同时人工智能本身也

46、将会创造工作机会,所以不会导致失业。在针对担心人工智能导致其失业的调查中,平台接单人员中有 65.7%的受访者认为工作内容很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是导致失业的主要原因;线下生活服务业和生产制造业从业人员中均有超过 50%的受访者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是导致失业的主要原因;老板和管理人员等工作从业者中有52.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无法适应新技术的发展是导致失业的主要原因。在针对不担心人工智能导致其失业的群体调查中,在线服务人员中有 62.3%的受访者认为自生的工作内容高度依赖人的主观判断、情感理解和人际交往,而人工智能不具备以上能力,故无法导致其自身失业;建筑工人中有 46.5%的受访

47、者则认为其工作内容需要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不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老板和管理人员等工作从业者中有 39.1%的受访者相信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会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图 27 担心人工智能导致个人失业的原因(全样本)26图 28 是否担心人工智能导致个人失业(分工作类型灵活就业群体)图 29 担心人工智能导致个人失业的理由(分工作类型灵活就业群体)27图 30 不担心人工智能导致个人失业的理由(分工作类型灵活就业群体)28三、失业群体分析三、失业群体分析我国劳动力调查对失业人口的定义,是指 16 周岁及以上,没有工作但在三个月内积极寻找工作,如果有合适的工作能够在两周内开始工作的人。在此次问卷中,我们针

48、对样本人员过去一个月的工作状态做了调查,其中“没有工作正在找工作”的群体,被认定为当前的失业群体。1.经济运行回升向好,经济运行回升向好,就业形势总体改善就业形势总体改善2023 年全年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全国城镇新增就业 1244 万人,12 月城镇调查失业率为 5.1%,较去年同期下降 0.4 个百分点;31 个大城市城镇调査失业率为 5.0%,较去年同期下降 1.1 个百分点。总体上,过去的一年,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强调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各地区各部门坚持就业优先,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全力稳住了就业大局,就业形势总体改善。图 31 城

49、镇调查失业率2.对工作不满意仍是离职主因,裁员情况较上季度有所增加对工作不满意仍是离职主因,裁员情况较上季度有所增加离职原因方面,个人意愿仍是影响离职的首要因素,占比最高的两项分别为“对工作不满意”(23.1%)及“个人和家庭原因”(17.6%)。因为被裁员而离开工作的人员占比有所上升,较三季度上升 1.3 个百分点至 15.5%;尽管和上29季度相比,之前没有工作的群体占比下降 0.7 个百分点,但 9.0%的失业人员离开上一份工作是因为“短期季节性工作完成”,占比较前值提升 3.1 个百分点,表明当前灵活就业群体的失业率修复水平出现下降。图 32 失业人员离开上一份工作原因3.超七成失业者

50、认为找工作困难,平均找工作时长与上季度基本持平超七成失业者认为找工作困难,平均找工作时长与上季度基本持平对于再就业情况,四季度失业者找新工作的时长较三季度基本持平,平均约为 4.8 个月。问卷询问了“失业群体已经花费多长时间找工作”情况,调查结果显示,1 个月以内占比 21.8%,1-3 个月占比 31.5%,近六成的失业发生在 3 个月以内;6-12 个月占比 10.9%,12 个月以上占比为 14.4%,意味着样本失业群体中超过 20%的人员已经失业半年以上。71.9%的失业人员表示感受到当前找工作困难,原因主要在于企业用人需求降低(24.8%)、年龄问题(25.1%)、缺乏工作或实习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