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简答题: 1、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变动的异同。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某一特定价格水平时,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的数量,它在图上表现为一个点。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其他条件不变,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变动,在图上表现为点在曲线上的移动。 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它在图上表现为一条曲线。 需求的变动是指价格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变动,在图上表现为曲线的移动。2.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1)购买欲望。如果购买欲望强,这类商品需求弹性大;反之,则反之。(2)可替代程度。一种商品的替代品数目越多,则该商品的需求弹性大,反之,则反之。(3)用途的广泛性。一种商品
2、用途较广,则需求弹性较大;反之, 则反之。(4)使用时间。使用时间长的商品,其价格需求弹性较大:反之,使用寿命短的商品,其价格需求弹性就小。3、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类型 、计算公式及影响因素 (1)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2)需求价格弹性的类型:1)Ed1,称为富有弹性。一般指高档消费品。2)Ed=1,称为单一弹性,这是一种特例,即属特殊情况。3)Ed1,称为缺乏弹性。这类商品为生活必需品。4)Ed=0,称为完全无弹性,需求曲线和纵轴平行,这是一种特例,如火葬费、自来水费等近似于无弹性。5)Ed=,称为无穷大弹性,需求曲线斜率为零。如战争时期的常规军用物资。 (3)
3、计算公式(4)影响因数:购买欲望;可替代程度;用途的广泛性;使用时间。4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变动规律 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当边际效用为正数时,总效用是增加的;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达到最大;当边际效用为负数时,总效用减少;总效用是边际效用之和。用公式表示二者之间的关系:MU = dTU/dQ。 5 、无差异曲线、预算线和消费者均衡 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是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 图:无差异曲线从图上可知,无
4、差异曲线有四个基本特征:A 无差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其斜率是负值; B 在同一平面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 C 在同一条平面图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D 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 预算线又称为消费可能线 消费可能线是用来表示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数量最大组合的一条线。消费可能线表明了消费者消费行为的限制条件,限制支出或收入一定,即 PxQx+PyQy=M 。 消费可能线随着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改变而改变。具体表现如下: A 价格不变,收入上升,消费可能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 B 收入不变,价格同时成倍上升,消费可能线向左下方平行移
5、动。 C 一种商品的价格和收入水平不变,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消费可能线绕着某点转动。 消费者均衡:是指消费者的收入一定时,消费者所获得的总效用达到最大。条件是消费可能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的切点。6. 从序数效用理论分析,消费者均衡的条件,为什么?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消费可能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的切点。如果消费可能性与I1相交, 则是以较多的钱实现较低的满足程度, I1I2,但无法实现。如图:7、等产量曲线的特征等产量线Q表示两种生产要素L、K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可以带来相等产量的一条曲线。等产量线的特征:a)等产量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b)在同一个平面上可以有无数条等产量线。同一条曲线代表相同的产
6、量水平,不同的曲线代表不同的产量水平。c)等产量线不能相交。d)等产量线凸向原点。 (图:等产量曲线) (图:等成本曲线)8、等成本线的特征一条表明在生产者的成本与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生产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数量(K,L)的最大组合的线。等成本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明劳动和资本之间存在着互相替代的关系。9、一种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 。(1)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其他不变的生产要素中去,随着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产品的边际产量先增加后减少。 (2) 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间 (TP:总产量,MP:边际产量,AP:平均产量)总产
7、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关系: (1)MP0 时, TP 上升; MP=0 时, TP 最大; MPAP ;相交后, MPSAC时,获得超额利润;当PSAC时,存在亏损;当P=SAC时,获得正常利润。图形分别如下:图 长期均衡: 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是: MR=LMC=SMC=AR=LAC=SAC在长期中,所有的生产要素的数量都是可变的,厂商就可通过调整自身的规模或改变行业中厂商的数量来消除亏损,或瓜分超额利润,最终是超额利润为0,实现新的均衡,即长期均衡。 2、完全垄断市场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 短期均衡 均衡条件是MR=MC短期有几种情况1)供给小于需求,存在超额利润;2)
8、供给等于需求,存在正常利润;3)供给大于需求,亏损;4)存在亏损的情况下,但价格大于或等于平均可变成本,生产比不生产好;5)存在亏损的情况下,但价格小于平均变动成本,停产。均衡条件是MR=MC从以上分析可知,在完全垄断市场上,厂商短期均衡的条件是: MR=SMC 。 长期均衡 均衡条件为 LMC =SMC=MR 在 LMC=MR 时,厂商实现了长期均衡。同时,厂商在实现长期均衡时,也实现了短期均衡。其均衡条件为 LMC =SMC=MR ,此时产商总是获得超额利润。3、投资乘数形成的原因、作用及其计算公式。 投资乘数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社会经济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当某一个部门投资增加,不仅会使
9、本部门收入增加,而且会使其他部门发生连锁反应,从而导致这些部门投资与收入也增加,最终使国民收入的增加量是最初自发投资增加量的数倍。同理,当投资减少时,国民收入也成倍减少。 乘数发挥作用是有一定前提条件的。总的来说就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否则乘数就会相应的缩小。也就是说,在各个轮次上产出出现梗阻,则乘数的大小会减小,梗阻的程度越严重,乘数相应就越小。 在没有税收的情况下,投资乘数 在有税收的情况下,投资乘数4、 短期消费曲线与长期消费曲线的异同。 国民收入的增加虽然会造成边际消费倾向减少,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截距C0,也就是最低开支在不断上升。因此长期国民消费曲线的斜率
10、要比短期国民消费曲线的斜率来得大(陡直)。如图:5、失业的含义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劳动人口,有劳动意愿并在劳动力市场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寻找没有找到有报酬的工作。(2)失业按产生的原因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3)失业会直接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和社会损失。失业就是劳动力资源的闲置,而劳动力资源具有即时性,不能利用的劳动力资源无法移至下期使用,本期可利用的劳动力闲置是这部分资源永久性浪费。(4)从社会方面来看,失业的不利影响也是巨大的。失业不但使失业者及其家属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下降,还会给人们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创伤,影响社会安定团结。失业者长期找不到工作,就会悲观
11、失望,高失业率往往伴随着高犯罪率和各种社会骚乱。 当然,这是从经济学的角度上讲的,但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适当的失业会使在岗的人员更加努力工作,积极进去,促进经济的发展。 6、通货膨胀的种类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货膨胀是指一般产品和劳务价格水平的普遍而持续的上升。1)从物价上涨率角度:分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奔腾的通货膨胀、恶性的通货膨胀;2)从市场机制作用,可分为放开的通货膨胀和抑制的通货膨胀;3)从人们的预料程度,可分为预期的通货膨胀和非预期的通货膨胀;4)从其形成原因,可分为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成本推动通货膨胀、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混合型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体现在:1)收入分配效应;2
12、)名义税制下的实际收入的变动;3)财富分配或转移效应:对抵押合同和养老金合同的影响;对借债合同及有关合同的影响;4)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7、财政政策的内容。1)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支出的政策工具包括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和政府投资;财政收入的政策工具包括税收和公债等。 2)政府购买支出是指各级政府购买劳务和物品的支出。如购买军需品,科技、教育开支,机关购买公用品、政府公务员报酬及维持治安支出。转移支付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失业救济金、农业补贴及退伍军人津贴等方面的支出。政府投资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只包括公共项目工程和国家特殊重大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 3)在
13、经济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政府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投资,增加政府购买和增加转移支付,以及减少税收(主要是降低税率)。 4)在经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政府通过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来抑制总需求。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减少政府投资,减少政府购买和减少转移支付,以及增加税收(主要是提高税率)。 8、货币政策的内容及运用。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运用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的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总称。货币政策的具体手段如下:(1)公开市场业务就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
14、上买卖政府债券,其目的不是牟利,而是调节货币供给量。 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增加。中央银行卖出政府债券,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减少。(2)再贴现就是指商业银行将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到中央进行再贴现。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节再贴现利率和贴现条件来调节货币供给量。 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以及放宽再贴现条件,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增加。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以及苛刻再贴现条件,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减少。(3)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就是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将其存款的一部分缴纳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制度。调节准备金率可以调节货币的供给量。 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增加。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
15、金率,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减少。 在经济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使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包括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和在公开市场上买入国债,来增加货币的供给量,以刺激总需求。在经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着通货膨胀,则使用紧缩性货币政策,包括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国债,减少货币的供给量,以抑制总需求。9、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及其波动的意义。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各种制度规定本身可以对经济产生稳定作用。这种自动稳定作用通常称为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 政府税收与转移支付具有适应经济波动而自动增减。作用如下:在税收方面,累进制的自动稳定机
16、制可以很好的减缓经济波动;在转移支付方面,能够影响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从而有利于减轻总需求的波动。在农产品支持价格方面,政府按支持价格制度给予补贴,避免了农产品价格下跌,增加农民收入,扩大社会总需求。总之,在经济扩张时期,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有助于缓和经济衰退。因此,自动稳定器能够减轻周期的波动幅度,降低波峰高度,提高谷底高度。 政府税收与转移支付具有自动调节社会总需求的作用,因此这种政策工具被称为自动稳定器。例如,在通货膨胀时期,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税收会增加,转移支付会减少,抑制总需求的过度膨胀和经济过热发展;反之亦然。 但是,自动稳定器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是有限的。10.资源禀赋理论。这一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他的学生俄林提出,人们称这一理论为赫-俄资源禀赋理论,亦称H-O模型。他们认为由于各国资源禀赋不同,即各国所拥有的资源不同,每一个国家都应该主要出口由本国丰富资源所生产的产品,进口本国稀缺的产品,这对各国的贸易是互利的。而且使资源配置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最优化,会增加世界各国的福利。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一个国家的发展一定要强调自己的比较优势,用自己的优势资源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有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