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5975 上传时间:2023-07-3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1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卷 第 期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 月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 胜张佳齐(安徽理工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 淮南)摘 要:运用标准差椭圆、最近邻指数和核密度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表征安徽省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时空分异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安徽非遗在各历史阶段存在明显的空间动态变化非遗中心轨迹为西北东南西北整体向东南方向转移这与安徽地区的社会历史发展脉络基本一致()安徽非遗呈现出极核区与轴带集聚分布的空间格局特征分布有黄山、合肥等两处核密度较高值极核区以及长江沿岸、淮河颍河沿岸等两个核密度中等值聚集带低密度值区主要分布

2、于长江和淮河之间的区域()文化环境、河流水系、交通状况等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与安徽非遗项目的时空分异显著相关其中文化环境是主导因子而经济因素各因子与非遗分布相关性较弱 结果启示:通过结合历史与记忆研究丰富和提升非遗的意义与价值从区域整体性保护方面着手统筹协调非遗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应重视非遗的经济价值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相结合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分布影响因素安徽省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淮河流域“非遗”的时空分布及区域协同保护研究()安徽省高校质量工程项目: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团队()作者简介:方胜()男安徽桐城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

3、:中国古代文学、中国传统文化与区域文化 ():.:().().().:.: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的信息载体又包含丰富的空间信息综合其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认识才能有助于形成对区域文化遗产的整体认知和对区域人类文明史的解读 与物质性文化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由“人”口传身授而代代传承的其表现形态为人、物、空间的综合 故而非遗的衍化与区域地理环境形成了一种互动的关系非遗保护工作也更看重对其周边文化生态环境的整体性保护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确定了 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和数以千百计的省、市和县级非遗名录说明绝大多数非遗已经纳入了政府保护范围 基于各级政府文化部门统计公布的非遗名录内容(非遗名称、

4、类别、申请地区或单位、保护单位、传承人等)综合自然、人文、经济等多维地理环境信息使得对研究区内现有非遗的空间分布及其地理环境关系作整体性研究成为可能 这类研究通过运用区位熵、最近邻指数和核密度等空间计量方法对全国、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山西、浙江、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等大小尺度区域内非遗点的空间分布特征、类型结构进行测度和分析 不同区域、不同类型非遗均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同时一些学者也关注到了非遗分布的影响因素问题 非遗作为与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事项受所在地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研究普遍认为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和河流水系等是影响研究区内非遗分布、起源与传承发展的主要

5、因素 非遗还构成了各地方丰富而独具特色的一种本地文化资源具有极高的商业化和旅游开发价值 对此一些学者从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提出了适应不同区域分布特征的非遗保护策略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事务和现象的起源、分布、变动及其同自然环境和社会制度间关系的学科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特点和规律为其研究对象之一 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整合、文化生态和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的传统研究主题 非遗在本质上属于文化范畴同时非遗需借由人及一定的物质形态和文化场所来展现这便使其具有了空间属性 基于非遗传承地的地理位置坐标整合其他属性数据则可以通过 等技术进行数字建库 因此 的空间分析工具和地图可视化功能可作为开展非遗研究的

6、有力工具地理学理论和方法及地理信息技术的运用为非遗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视角但同时相关研究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鲜有研究利用空间分析方法来探知非遗的历史发展过程已有的相关内容也多只是按时间序列的统计和分析 为此个别学者引入标准差椭圆方法为解读非遗背后隐含的历史空间认知提供了有效借鉴 第二关于非遗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的研究多以定性化的描述为主较少地采用数理统计模型来分析非遗空间分异的驱动力和影响因子 地理探测器()是近些年来解决空间异质性影响因素分析最常用的模型之一已被广泛地运用于从自然到经济、社会各领域的研究 第三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构建仍不完善比如较少有对政策制度的关注等 目前关于安徽省非遗的分布

7、研究较少且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上述不足 有鉴于此文章基于已公布的安徽省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数据利用 空间分析工具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安徽省的非遗资源空间分布和历史地理演变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安徽非遗项目的保护开发和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一)研究区概况安徽省位于我国南北过渡地带自然生态多样文化发展自成一格非遗项目数量众多、类型齐全 十几年来安徽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以古徽州“一府六县”为主体范围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模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卷式的先头兵为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 近些年安徽省逐渐完善省级文化

8、生态区制度相继设立了安庆戏剧文化生态保护区和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 截至目前安徽省共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 项、省级 项(二)数据来源和处理根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安徽省人民政府网、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等官方网站公布的资料对安徽省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数据进行摘录和核对并对收集到的非遗项目数据进行了如下处理和统计:有多个申报地区或单位的非遗项目按其所在县级行政区进行拆分既是国家级项目又是省级项目的同地区同一非遗项目按照 个项目数量统计且将项目类型不一致的按国家级项目来认定根据官网公布的项目介绍或文献资料统计各非遗项目的起源时期最后以项目发源地或者保护单位作为定位点通过百度地图拾取坐标系统得到 个国家级

9、和省级非遗项目的地理坐标点数据行政区、河流水系、湖泊和道路等矢量数据来自于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目录系统公布的 万全国基础地理数据库 数据来自于地理空间数据云网站提供的 分辨率数字高程数据 安徽省各市的人均、博物馆数量、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占 比重等社会经济数据来源于安徽统计年鉴和各市官方网站公布的统计公报基于上述数据利用 .软件建立安徽非遗项目地理空间数据库从而实现对安徽非遗项目进行时空分布的分析与可视化表达(三)研究方法.空间分析方法 标准差椭圆 通过标准差椭圆方法可以从全局角度显示和分析要素的空间分布方向性特征 将非遗所在地抽象为点状要素利用标准差椭圆方法对安徽非遗项目进行时空上的整

10、体分析用标准差椭圆的偏角和长轴来反映非遗各历史时期和总体空间格局的主导方向及演变趋势以中心的偏移轨迹体现安徽非遗演变的历史地理过程和发展差异程度最近邻指数 最近邻指数 是表示点状要素在地理空间中相互接近程度的地理指标本文利用其来评价安徽非遗项目的空间分布类型核密度分析 核密度分析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地理要素的集聚程度和集聚区域采用核密度定量表征安徽非遗项目的空间分布格局.因子探测模型 地理探测器模型()是一种探测空间分异性并揭示其背后驱动因子的统计学方法其优势在于共线性免疫也不需要作规一化处理 本研究主要利用其中的因子探测器计算式为:()()式中 和 分别为非遗样本量和方差和 是第 类影响因素的样

11、本量和方差 为第 类影响因素的分类个数用 值来表示自变量 对于因变量 的解释力取值范围为二、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布特征(一)安徽非遗的地理重心演变非遗是人类在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产物其研究离不开历史属性 根据已有研究可将安徽非遗起源的历史阶段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和明清共 个时期 按照文献资料记载可以确定或大致推测各项目的起源年代最终统计为 处(见表)另有铜陵牛歌、贵池民歌和全椒民歌等 项非遗尚无法确定其起源时期表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历史时期类型数量分布历史时期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合计先秦秦汉魏晋南北

12、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第 期 方胜等: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基于非遗项目的地理坐标点及其时间属性利用 .软件的标准差椭圆工具可以得到各历史时期安徽非遗项目时空分布的动态变化(见图)结果表明:在空间上安徽非遗总体呈西北东南的分布格局但在时间上非遗在各历史阶段上分布标准差椭圆的范围、主趋势方向存在明显差异 从图 可以看出安徽各历史时期的非遗中心基本沿着总体标准差椭圆的长轴分布并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发生了明显的空间动态变化: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非遗中心位于安徽北部并逐渐从西北方向往东南方向移动隋唐五代时期和宋元时期的非遗中心位于安徽南部的长江两岸而明清时期的非遗中心则趋于非遗分布

13、总体标准差椭圆的中心图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历史时期中心分布图最后结合各历史时期的类型数量分布对安徽非遗项目的历史地理演变过程进行具体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远古至春秋战国时期淮河流域尤其是淮河以北地区开发较早深受中原文化影响六成以上的非遗项目在此集聚 因此该历史时期的非遗中心位于安徽北部的淮南市寿县境内 先秦时期的非遗项目类别涉及 大类以民间文学和传统技艺居多“老子传说”“庄子传说”和“鞭打芦花”等民间文学既富有神话色彩又具有教化意义.发源于秦汉时期的非遗项目以传统技艺和民间文学为主 豆腐、桑皮纸、歙砚等传统制作技艺闻名于世“孔雀东南飞”、垓下民间传说、二乔传说等民间文学展现了当时人们浪漫的精神追

14、求该时期非遗标准差椭圆的短轴较长说明其分布较为分散同时长江以南地区的非遗数量有所增加因此此时期的非遗中心向东南方有所偏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非遗数量最少传统技艺类非遗占主导地位有阜阳剪纸、皖南木榨油、紫金砚等传统制作技艺涉及的种类较之前增多体现了当时人们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此历史时期长江以南地区非遗数量明显增加说明当时皖江地区已得到了充分开发但淮河流域非遗数量依旧最多因此该时期的非遗中心向南移动幅度不大仍处于安徽中部偏北的位置.隋唐五代时期的非遗数量明显增加达到了 项 其中以庙会活动为主的民俗类非遗数量急剧增加且主要富集于皖南山区 九华民歌、徽州民歌、齐云山道场音乐、九华山佛教音乐的发展表明随着

15、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宗教在安徽尤其是皖南地区逐渐兴盛起来 这一时期长江以南地区的非遗占到了一半以上非遗中心也产生了较大距离的移动到达了芜湖境内的长江北岸.宋元时期的非遗数量出现下降以花鼓灯为代表的传统舞蹈类非遗数量明显增多 由于黄河夺淮加之战乱频繁黄泛区民生凋敝 而皖南地区在这一时期相对安定特别是北宋时期徽州府的正式设置标志着徽州文化的逐渐形成 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富足的生活催生出了徽派传统民居、徽笔、徽派盆景、徽州竹雕、徽菜系等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非遗项目 这一时期的非遗中心向东南偏移至铜陵境内的长江南岸.到了明清时期由于距今时间较短加之安徽在该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徽商的兴盛使得众多的非遗项目

16、得以传承和保留 在安徽省 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中源于这一时期的就达 项文化的繁荣尤其体现在戏剧和曲艺的发展上这一时期徽剧、庐剧、黄梅戏、花鼓戏、目连戏、凤阳花鼓等遍地开花徽班进京更是国粹京剧诞生的标志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卷此一时期的非遗中心移动至安徽中部且基本位于非遗点分布总体标准差椭圆的中心(二)安徽非遗的空间分布格局从行政区划分统计来看安徽省各市非遗的数量分布具有明显差异(见表)通过自然断点法将安徽省非遗项目在各地级市的数量分布状况分成个梯队 首先黄山和宣城两市居第一梯队分别占全省的.和.其中黄山市的国家级项目和省级项目的数量均为 个地级市之首其次合肥、亳州和安庆为第二梯队占比

17、为.阜阳和宿州为第三梯队占比分别为.和.芜湖、池州、滁州、淮南、六安和马鞍山为第四梯队占比为.各市的非遗项目数量非常接近最后是蚌埠、淮北和铜陵其非遗数量最少占比仅为.、.和.表 安徽各地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分布地级市省级以上项目总数 占比/国家级项目数量合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黄山.合计通过 .软件的平均最近邻工具运算得到安徽非遗总体的最近邻指数值为.表明其在空间上总体分布为聚集分布型 随后运行 .软件的核密度分析工具生成安徽非遗项目的核密度分布图(见图)结果表明安徽非遗的空间分布整体上南部密度大于北部和中部其中中部地区

18、密度最低 在分布形态上安徽非遗总体呈极核区与轴带分布其中以黄山为中心形成了 个高密度核心区涵盖了黄山市大部分区域和宣城市绩溪县全域以合肥市主城区为中心形成了 个次高密度核心区分别以九华山及其以东的长江干流、颍河淮河干流为轴形成了 个中密度聚集带其中沿长江中密度聚集带与黄山高密度核心区相连接还有一些范围较小的中密度核心区散落在亳州、淮北、宣城市区及其周围低密度区主要分布于蚌埠西北部、滁州中部、淮南寿县南部、合肥北部和南部、六安西北部、安庆西部以及宣城东南部等区域图 核密度分析图三、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的影响因素(一)因子选取根据相关理论并参考已有研究成果将影响非遗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分为自然因素

19、、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三个维度(见表).自然因素:文化生态学认为一定的地理空间是区域文化不可或缺的有形载体由各种自然生态要素组成的地理空间具有差异性必然会影响到人们文化事项的产生和发展因此选取海拔()和河流水系()个因子作为该影响因素的表征.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包括制度环境)是区域文化生态要素的基本组成部分社会组织是不可忽视的文化生态条件因此选取交通状况()、文化环境()、政府政策第 期 方胜等: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个因子.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文化产业()及产业结构()个因子 经济发展和生计活动对延续文化传统、传承技术发明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经济发展因子可以反映

20、出地区的经济实力而文化产业和产业结构则体现了该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和产业优化升级程度表 解释变量的选择和数据处理维度因子具体含义分层方法自然因素海拔()海拔平均值自然断点法河流水系()省内主要河流、湖泊等水域 缓冲区内非遗数量自然断点法社会因素交通状况()国道和省道 缓冲区内非遗数量自然断点法文化环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数量、中国传统村落数量、博物馆数量自然断点法政府政策()近 各地级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非遗”的词频数自然断点法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人均(元)自然断点法文化产业()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 比重()自然断点法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占 比重()自然断点法 (二)因子作用分析以安徽各地级市的

21、非遗项目数为因变量以上述 个因子为自变量导入地理探测器模型最终得到表 的运算结果表 模型运算结果.注:、分别表示其因子在.、.水平上达到显著在自然因素中河流水系(.)达到了显著水平 通过 .软件的缓冲区分析工具将安徽非遗与境内河流水系进行空间耦合(见图)随后利用空间查询工具查询结果显示安徽主要水域的 缓冲区范围内共覆盖了 个非遗点占总量的.河流在一个地方文化起源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河流为人类提供了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水资源如巢湖有巢氏传说这一非遗项目就表明从远古时期开始就有人类在此聚居繁衍生息而巢湖作为一个地名也成为其地方重要的一个精神文化符号其次河流又是各地方之间连接的交往通道尤其

22、是上下游人民可以通过水路频繁交流来往长此以往在一定的流域范围内就会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地理区 最后河流的水利与开发更是人类与自然相处过程中产生的精神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建造于公元前六世纪的“芍陂”即安丰塘是中国水利史上最早的大型陂塘灌溉工程至今仍发挥着显著的灌溉作用后人围绕此工程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艺术 从图 中还可以发现在淮河、长江、新安江等干流以及颍河、涡河等重要支流的两侧聚集分布着较多的非遗点在社会因素中交通状况(.)、文化环境(.)达到了显著水平其中文化环境因子对影响安徽非遗空间分布的解释力最大 通过对图 分析可得出安徽省内国道和省道的 缓冲区范围内共覆盖了 个非遗点占

23、总量的.表明交通与非遗显著相关 从本质上来看非遗仍属于文化范畴历史文化传统是非遗产生的沃土从历史发展和地理条件等方面考虑本文将安徽划分成以淮河文化区、皖江文化区以及包括黄山市和绩溪县全域的徽州文化区三大文化地理区(见图)实际上安徽北部的淮河流域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辐射而皖南地区则具有吴越文化特征 淮河文化区内有 个非遗点非遗项目类型齐全且主要分布于淮河以北的地区 受地理位置影响淮河文化区内的非遗主要呈现出南北交融特点兼具农耕文化与水乡文化之风格 同时由于战争与自然灾害交织该文化区的非遗还具有明显的尚武特点武术类非遗项目突出涉及战争题材也比较广泛 皖江文化区内分布有 个非遗点历史上皖 安徽理工大学

24、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卷江两岸戏剧文化、书画文化、宗教文化独树一帜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文学艺术成就卓著 以古徽州府为中心的徽州文化区内有 个非遗点虽然该区域面积占全省面积比重小但其非遗数量占全省总数的约/明清徽商兴盛他们又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宗族观念深厚产生了以徽州三雕、徽州楹联匾额和徽州祠祭等众多徽州文化代表性非遗项目在经济因素中经济发展(.)、文化产业(.)和产业结构(.)等因子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这与国内其他地区经济因素对于非遗分布响应强度较高的经验有所不同但与现有关于安徽地方经济与非遗分布相关性不明显的结论相一致 究其原因是当下安徽省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尤其非遗产生的历史经济环境与现代经济发展格局差

25、异比较大因此导致经济因素中各因子与非遗分布的相关性不高图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与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四、结论与建议(一)结论.安徽非遗在各历史时期的总体空间格局呈现西北东南方向分布 非遗中心基本沿着总体标准差椭圆的长轴分布中心轨迹为西北东南西北整体向东南方向转移 发源于远古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非遗数量较少隋唐五代之后非遗数量开始明显增加 安徽非遗的历史地理演变基本与安徽地区的社会历史发展脉络相一致非遗所涉的题材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当时社会文化的状况.安徽非遗呈现出极核区与轴带集聚分布的空间格局特征 黄山、宣城两市为安徽非遗数量分布的第一梯队 通过核密度分析发现在黄山形成了 个高密度

26、核心区在合肥形成了 个次高密度核心区分别在长江两岸、淮河和颍河两岸形成了 个中密度聚集带低密度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与淮河之间的区域.通过地理探测器模型计算得出文化环境、河流水系和交通状况等因子与安徽非遗的空间分布相关性显著文化环境是主导因子.的安徽非遗分布在主要河流的 缓冲区内说明河流在一个地方文化起源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化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内非遗的文化艺术特征 政府政策因子以及经济因素各因子与安徽非遗相关性较弱说明安徽非遗未能充分得到政府和市场的重视(二)建议.将历史研究与非遗阐释有机融合 是当代与过去的连接 我们保护和传承非遗就是为了认知历史与过往在文脉传承中塑造文化认同、地方

27、认同乃至身份认同 因此要将非遗研究与历史研究、记忆研究结合起来探讨地方的历史文化渊源进而丰富和提升非遗的意义与价值.加强整体性保护实践 就安徽省而言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等 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立为区域范围内的非遗集中保护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政策保障 从空间分布特征和自然因素的分析中得出安徽非遗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还有合肥、长江两岸以及淮河颍河两岸具有河流指向性 由于地理接近性这些地区的非遗表现出相同的文化特第 期 方胜等: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性 因此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并打破行政壁垒以流域范围或特定的非遗类型为对象合力实施区域性整体保护统筹协调非遗的保护和开发工作.重视非遗的经

28、济价值 对安徽非遗的活化传承要适度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进行生产性保护实现非遗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融合文章主要对安徽省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进行了研究但还有更多市、县级非遗名录有待进一步挖掘 非遗项目的空间分布还缺乏更多的尺度分析如城市与乡村非遗类型的划分、文化空间的考量较少等 此外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略显不足如历史文化因素的选取和解释、政策因子的量化等笔者将在后续研究中加以完善参考文献:赵生才.人类文化遗产信息的空间认识.地球科学进展():.萧放.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概念阐释与地方文化传统的重建.民族艺术():.黄永林.“文化生态”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

29、():.程乾凌素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地理科学():.吴清李细归张明.中国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与成因.经济地理():.李江敏赵青青陈静.长江经济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经济地理():.廖岚钦胡娟.长江经济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时空特征及演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梁君汪慧敏.珠江西江经济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社会科学():.王萍刘敏.地理要素在传统无形文化传承中的空间印迹: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地理研究():.方琴章明卓马远军.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探析.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

30、学版)():.卢松王立妹.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田小波胡静.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格局及旅游利用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张建忠温娟娟刘家明等.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分布特征及旅游响应.地理科学():.袁振杰何兆聪蔡晓梅等.中国社会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发展与反思:基于 年中英文文献分析.热带地理():.那玉林.试论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李凡.在历史、文化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及展望.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韩顺法徐鹏飞马培龙.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地理科学():.杨宜男王原.福建省国家 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与驱动因素分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朱佩娟郎泽慧贺清云等.长沙城市空间破碎化的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地理研究():.张莉莉姜琦刚吴倩等.黄河流域城市公园景观型湖泊时空演变与关联模式.世界地质():.王劲峰徐成东.地理探测器:原理与展望.地理学报():.林艺刘涛.区域文化导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葛剑雄.河流与人类文明.民俗研究():.彭建王艳平阮盛楠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乐山师范学院学报():.责任编辑:范 君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