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光萧条与太平天国时期通货膨胀内在关系研究田牛(河北师范大学中国史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河北石家庄 )摘要:太平天国时期,清政府被迫实行财政赤字货币化政策,引发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通货膨胀。既有研究认为全国性战争是导致通货膨胀主要原因,甚至将清廷发行货币弥补财政亏空作为其腐朽反映。然而,从较长时间段观察以及与川楚白莲教起义时期清政府财政、货币问题对比后发现,太平天国时期通货膨胀具有较深层的历史原因。道光朝以来,因世界性白银减产造成用银国通货紧缩、经济萧条,进而引起财政危机。外患的不期而至进一步引发财政枯竭,在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咸丰初年清政府已经陷入财政困境。太平天国起义的爆发仅是压断骆驼脊梁的最后
2、一根稻草。关键词:通货膨胀;太平天国;财政危机;道光萧条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明代之后,白银逐渐成为中国货币体系的核心,美洲白银供应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当世界性白银减产时,中国经济难以避免出现萧条。世纪初年,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爆发,引起世界性白银紧缺。受币材来源减少影响,清代经济再次进入不景气时期,史学界谓之道光萧条。在道光萧条作用下,清朝财政进入紧缺时期,国库存银日渐降低,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有所减弱。不约而至的鸦片战争在军事层面打击清朝之时,将财政赤字进一步扩大,最终造成咸丰初年“国用不足”。伴随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清廷财政短暂支撑之后即告枯竭。清政府在太平天国军
3、事进攻压力下,被迫将财政赤字货币化,诱发近代史上第一次通货膨胀。学界相关问题的既有研究多集中于道光萧条或咸丰朝通货膨胀的孤立讨论,探析时间相近的两个事件内在关联研究相对较少。道光萧条论述多集中于影响程度以及发生原因。李伯重指出道光萧条与气候变化存在内在关联。埃博拉火山爆发造成全球性农业减产,中国亦遭到波及。倪玉平采用关税为标准,指出道光萧条与关税收入的关系存在可疑。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通货膨胀讨论多集中批判清政府掠夺式货币政策,或指责清廷货币政策对财政依附性恶果。然而,分析两者内在联系论著相对较少。大规模战争对通货膨胀诱发作用相对有限。例如,乾隆末期,川楚白莲教起义造成巨额军费开销,清政府通过财政
4、结余基本满足战争需要,物价基本维持稳定。因此,本文在梳理、总结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道光萧条造成的财政困境引起社会危机、政府社会控制力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持续降低。当全国性战乱爆发后,清廷丧失在传统范围内调节财政危机的能力,被迫采用通货膨胀政策维持政权生存。李伯重:“道光萧条”与“癸未大水”经济衰退、气候剧变及 世纪的危机在松江,社会科学 年第期。倪玉平:清朝嘉道时期的关税收入 以“道光萧条”为中心的考察,学术月刊 年第 期。张国辉:晚清财政与咸丰朝通货膨胀,近代史研究 年第 期。彭泽益: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年版,第 页。一、道光萧条下的短缺财政新航路开辟后,
5、伴随中外贸易扩大,白银逐渐取代宝钞成为主要货币。尽管明朝政府一度限制使用白银,但在经济规律作用下,白银成为宝钞强劲对立物,并最终取而代之。万历年间,张居正采用一条鞭法取代两税法,正式确定白银的官方货币地位。白银作为主要货币,标志着中国货币体系核心币材来源国际化,经济风险系数有所增加。作为贵金属,白银适应货币市场客观需要。然而,中国属非产银国,白银供应基本依靠日本和南美。随着日本幕府封门锁国政策的实行,日本白银流入中国总量有所减少,美洲白银成为币材主要来源地。崇祯年间,美洲白银输华数量减少,对中国经济产生消极作用。货币市场白银紧缺,造成“钞法大坏”。清承明制,清政府基本继承明代货币体系,经济风险
6、并未因政权改变而减小。恰如学界所言“国内货币供给量受制于国际市场货币金属价格的变化,无疑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一大隐患”。世纪初,拿破仑战争爆发,西班牙受战争冲击被迫放松对殖民地控制,间接导致拉美独立战争,形成白银生产转折点。此后,拉丁美洲白银产量锐减,直至 世纪 年代才有所恢复。美洲白银产量短期内骤减引发全球性经济萧条,宗主国相对集中的欧洲首先产生反应。世界工业强国英国 年爆发全国性经济危机,揭开资本主义经济衰退帷幕。以 年为基期,英国物价在 世纪末开始上涨,年物价指数达到 的顶峰。南美独立战争爆发后英国物价开始下降,年物价指数降至 ,降幅超过 。以从中国主要进口商品之一茶叶为例。年,英国茶价约为
7、每镑 先令 便士先令 便士。年降为 先令 便士先令 便士。虽然鸦片战争后,茶叶出口有所扩大,构成茶价下跌原因之一,但经济不景气同样是重要因素。英国经济衰退必然引发政府对白银的渴望。当产量恒定之时,向外国掠取白银成为唯一手段,逆差较大的中国成为首要猎取目标。产地距离中国较近,单位价值偏高的鸦片作为替代白银的理想选择。当白银减产袭来之时,鸦片逐渐取代白银变成主要输华物品。年鸦片输华量超过 箱。在鸦片贸易作用下,中国白银开始外流,进一步加剧国内白银紧张。在国内存量、外来供应减少情况下,中国经济面临新的挑战。国际经济形势恶化之时,传统王朝晚期弊端进一步彰显。长期以来生产力的停滞和农业开荒潜力下降引起政
8、府、社会恐慌。在“生之者寡,食之者众,势必益形拮据”的情况下,“世纪一开始就是暗淡无光的,孕育和积累于上一世纪的种种社会矛盾演化为人口、财政、武备、吏治的种种难题”。川楚白莲教起义烽火熄灭虽然短时期内缓和了货币危机等社会性问题,但过量的财政支出将清政府最后的元气消耗殆尽。经济潜力缩小、生产力停滞下的人地矛盾与经济下行形成互动,冲击着清王朝的基础。生产力的缓慢发展和农业主体地位客观要求生产资料与人口相适应,即人口需要相对应的土地维持生存和再生产。政府在既有经济基础之上通过农业税方式实现财政均衡。当人少地旷之时,经济增长潜力得到持续发挥,形成经济繁荣和社会安定的盛世。人口持续增加超过土地承载力后造
9、成流民等社会问题,以及民众纳税能力下降,引起社会隐患的积累。从清前期到近代早期,尽管耕地面积持续增加,但增速始终落后于人口增长。当工业革命号角吹响之时,古老的中国和暮气日深的清王朝丧失自我革新的机遇,农业为主的经济体系试图通过最后的活力完善之时,却只能将更大的隐患拖安徽史学 年第 期刘巍、郝雁:一种有害的货币供给机制:不可控外生性 对近代中国 年的研究,江苏社会科学 年第 期。刘逖:前近代中国总量经济研究():兼论安格斯麦迪森对明清 的估算,上海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林满红:中国的白银外流与世界金银减产 ,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 第 辑,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 年版,第 ,
10、、页。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 年版,第 页。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年版,第 页。延,最终引起全面危机。随着世界性白银减产、鸦片输入,中国经济整体形势恶化。鸦片泛滥、白银外流、贸易逆差、银钱比价失调、农作物产量降低、物价下降成为困扰清政府重大难题。在各种因素因缘巧合作用下,世纪初中国白银价格持续走高,币制问题发生根本性变化,由传统的银贱钱贵转为银贵钱贱。嘉庆时期,川楚白莲教起义造成户部库存白银大量进入市场,暂时将银钱比价限制在官价以内。然而,强心剂的作用是暂时的,随着时间推移银价再次上扬。年,银钱比价超过官价达到 文,年为 文,鸦片战争前夕突破 文,年内涨幅超
11、过 。银价快速提高对社会、经济产生消极影响。清政府宣称银钱并重,实际执行重银轻钱政策。民间交易多使用制钱,交税时按照市价外加火耗等附加税兑换白银缴纳政府。这种税制客观要求银价在政府规定价格左右保持稳定,当银价快速提高时,居民纳税能力进一步降低,最终威胁国家财政。年,据给事中孙兰枝估计,年中江浙两省因银价上涨,制钱为标准的田赋负担增加 万余串,农民已是以“一年四月之粮,完一年之赋”。江西全省每千枚制钱仅可换“纹银六钱八九分至七钱不等”,“小民交纳赋税多系以钱易银投柜。按现在钱价计需制钱一千四百余文其中亏折亦甚,不无苦累”。年,直隶宁津县大柳镇“统泰生记”商店因银价提升,商人实际负担增加 以上。清
12、廷铸币以银为标准,银价上扬造成铸钱成本陡增。地方政府为减少亏空进一步减少铸造制钱,客观加剧经济萧条。年,各省督抚鉴于银价昂贵,“成本过重,奏准停铸”。为维持货币供应,户部要求各省“永远开铸,不致旋停旋铸”。福建等省指出“近年银价愈贵,若照部议开炉鼓铸,比道光四年亏折更多”,如根据中央要求每年亏损达 万串,超过财政承受能力。银价快速上涨的 年,全国多数省存在数量不等的欠税,极端者已达数百万两。户部统计显示,“安徽、山东各四百余万,江宁、江苏各二百余万,福建、直隶、广东、浙江、江西、甘肃、河南、陕西、湖南、湖北各积欠百余万、数十万、数万不等”。未能按章交付解款多达 省。历来富庶的江苏、浙江同样未能
13、及时征足税额,说明民众承担税负能力发生较大程度下降。年,江苏巡抚陶澍发现因银价骤涨,民众售米所得制钱换取的单位白银持续下降,已经呈现“多寡悬殊,情形拮据”的危机局面。在群众收入减少的前提下,地方官吏“催征更难”。银价增长已经“不单民商俱病,实有关碍国计”。更为严重的是,银价变化已诱发社会危机。湖南铸钱主要供应地方军队军饷。因 文制钱购买力仅相当于 钱白银,部分官兵“不愿多搭”制钱。巡抚嵩孚迫于形势,被迫将次年军饷中铜钱比重降为 以安军心。相对贫穷的陕西则“公私俱困”,部分民众被迫以妇女叉(钗)环缴纳赋税,财政已处于“以有定之帑金,供无穷之耗费”的危险处境。清朝陷入“艰窘之状,各省大略相同民生日
14、困,国用现在经费支绌已极”的交困之中。道光初年,户部银库存银由嘉庆二十五年()万两降至道光六年()万两,国家道光萧条与太平天国时期通货膨胀内在关系研究彭凯翔:清代以来的粮价:历史学的解释与再解释,上海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孙兰枝:江浙两省钱贱银昂商民交困宜清积弊(道光十二年闰九月十一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金融史料组编: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 第 辑上册,中华书局 年版,第 页。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钱币卷,(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 年影印本,第 页。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版,第 页。刘鸿翱:奏请缓办闽省宝福局鼓铸制钱事,道光二十三年六月二
15、十七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档(以下简称“宫中档”),档案号:。杨端六编著:清代货币金融史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年版,第 页。陶澍:奏为宝苏局洋铜不敷请筹款发典生息采买铜斤抵补事,道光八年四月初八日,宫中档,档案号:。嵩孚:奏报局铸钱文缺额请减搭兵饷并加买滇铜缘由事,道光四年九月十四日,宫中档,档案号:。王庆云:奏为银少价昂请以黄金红铜辅银三金并用事,咸丰四年八月二十七日,宫中档,档案号:。财政出现“费用不赀而逋赋日增月积,仓库所储,亦渐耗矣”的严峻局面。值得注意的是,此阶段清王朝内部大规模战事较少,而库存银数迅速下降,客观证明经济萧条和民众纳税能力的降低。龚自珍将社会形势形容为“富户
16、变贫户,贫户变饿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贱,各省大局岌岌乎不可以支月日”。冯尔康则将当时社会问题归结为:贫困者众多,民变频生、民间秘密宗教活动绵延不断、民间秘密结社盛行。继康熙萧条之后,道光年间中国经济再次进入不景气时期。与康熙年间不同,此次萧条发生于近代史的大门即将打开之时,具有较深的国际背景,传统的应对方式将难以发挥以往作用。同时,清王朝已从巅峰时期跌落下来,自身应对危局能力有所降低,在危机即将到来之际清政府执政能力面临巨大挑战。二、王朝周期律与鸦片战争共同作用下的财政亏空近代前夜的中国,技术对经济、社会结构,以至于国运具有较大影响。长期精耕细作和缺乏技术进步的小农经济在支撑康乾盛世之时,埋下
17、嘉道中衰的隐患。在小农经济潜力耗尽、传统币制弊端在外力作用显现的历史背景下,经济萧条不可避免,最终导致国家平息内患与抵御外侵水平下降。从小农经济角度解释清朝兴衰具有一定可行性。康乾之时人口偏少、人均土地面积较大。乾隆时期开边为国家提供了更多的耕地资源。伴随开荒与屯田,人口逐渐增加,经济在恢复性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繁荣,形成康乾盛世。但与传统盛世衰退不同,康乾盛世生产力发展较慢,未能进入工业化,造成农业潜力消耗殆尽后,人口持续增加,超过小农经济包容量,诱发流民、会党等问题。受国际银价波动等影响,经济萧条进一步加剧,最终造成国家财力削弱、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当清王朝步入衰世之时,外患不约而至。年 月,
18、英军到达广州海面,并于当月攻陷浙江定海,鸦片战争正式爆发。持续 年 个月的战争对清政府财政造成新的伤害。战争消耗、战场破坏和战后赔款形成新的支出压力。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军费开支迅速增加。清史稿 记录“一千数百万两”,和贾士毅统计相当。魏源则估计为“靡帑七千万”。茅海建判断清政府军费开支为 万两,若包含捐输超过 万两。从统计口径差异分析,一千数百万两数字可能是战区省份直接军事开销;七千余万两则包含间接损失。巨额战争对清政府财政产生沉重压力是不容置疑的。鸦片战争末期,浙江巡抚刘韵珂在 官兵在慈溪失利事深可危虑折 中奏称“七省一月防费为数甚巨,即费难数计,靡饷劳师,伊于胡底”,直接指出战争已经使
19、国家财政不堪重负,清廷已经丧失继续作战的财政能力。战后户部存银降为 万两,较之 年下降数百万两。战争过程中,英军为减少自身消耗对战区富户强加勒索,攻克城市后即掠夺官府库银。前者造成商人纳税能力减弱,间接减少清政府税源;后者直接降低清廷库存白银数量。广州之战,英军强行索取赎城费 万元。江浙战场,扬州盐商被迫交付 万元议退英军。慈溪官绅在英军“前来刀催”的恐吓下,天内支付 万两白银。据不完全统计,英国军队抢掠总额达到 两。随着 南京条约 签订,鸦片战争正式结束。清政府在割让香港本岛、五口通商、协定关税之外被迫承担 万元(约合 万两)战争赔款。道光二十二年(),清政府财政收入约 万两,盈余 万两。鸦
20、片战争赔款相当于 年财政盈余 倍。另据 南京条约 规定,年内结清赔款可免除利息,第年开始应按 支付利息。为减轻长期财政负担,清政府决定 年年安徽史学 年第 期赵尔巽等:清史稿,第 、页。龚自珍:龚定?全集,世界书局 年版,第 页。魏源:道光洋艘征抚记,近代名家名人文库 林则徐、魏源,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茅海建:天朝的崩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年版,第 页。刘韵珂:浙江巡抚刘韵珂奏报官兵在慈溪失利事深可危虑折,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初十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 第 册,天津古籍出版社 年版,第 页。史志宏:清代户部银库收支和库存统计,福建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彭泽益
21、: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济,第 页。中分别支付 、和 万两赔款。虽然英方同意以部分掠夺财物抵充战争赔款,但此时道光萧条尚未结束,中国经济依然处于低谷,短期内财政支出骤增对财政压力可想而知。杨端六曾言“道光二十二年()中英江宁条约二千一百万元,约合国家岁入三千七百十四万两的一半,而其他各项损失尚不在内”。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依然在低迷中徘徊,银贵钱贱、物价下降等萧条表象如故。在经济萎靡情况下,地方政府税收日益减少,对中央解款欠额逐渐扩大,中央和地方均陷入困境之中。中国经济“突出的现象是银贵钱贱,物价下跌,交易停滞,商民皆困”。世纪 年代,鸦片输入更加严重,平均每年入华数量超过 箱,在抵补合
22、法贸易逆差之外,吸纳中国白银 亿元。白银外流对银贵钱贱产生催化剂作用。华北地区除受鸦片战争影响短暂下降外,其余年份皆呈现快速提高之势,太平天国运动前夕的 年达到 文的峰值。江南地区银钱比价绝对值低于华北,但总趋势与之类似,年两者比价为 文,较之 年提高约 。在西方势力初步渗入的历史背景下,清政府财政收支失衡是经济萧条在财政层面的折射。银价上升之时,极易造成经济衰退。近代初期,农业、手工业构成中国经济主体。此类产品体积大、附加值低,钱计物价涨幅有限。当银钱比价提高时,商品银计物价有所下降,引起商业萧条。以 年为基期,年华北地区零售物价指数由 提高到 ,农产品指数由 上升到 ,手工业品涨价幅度为
23、。同时期,银钱比价提高率则为 ,超过物价增长速度。世纪 年代米价较 年代下降 。世纪 年代,银计物价继续呈现下降趋势,表明经济萧条并未结束。在清政府重银轻钱政策下,民众实际税负有所增加。曾国藩经过调研发现在物价下降和银钱比价提高共同作用下,农民负担急速加重,“小民力田之所得者米也,持米以售钱,则米价苦贱而民怨;持钱以易银,则银价苦昂而民怨。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朝廷自守岁取之常,小民暗加一倍之赋”。曾国藩的记录详尽说明银钱比价提高的情况下,民众纳税能力减弱。当居民难以承担税收之时,国家财政势必受到影响。以直隶为例,年,直隶地丁实际征收 两,次年降为 两
24、,年进一步下降到 两。地丁属于国家财政支柱项目,它的减少对政府财政冲击可想而知。地丁之外,清政府另一项支柱性收入 盐课,同样受到银贵钱贱影响。吴嘉宾指出“银价加昔日一倍,即系以一岁完两岁之课,是病商也,若盐价照银亦加往日一倍,是病民也”。商人以制钱为单位向百姓出售食盐,用白银向政府纳税。当银价上涨之时,盐商难以承担高额税收。同时,民众收入有限难以支付较高的盐价。在两面夹击下,盐商自然难以按时完成纳税,导致“病国”。年,军机大臣潘世恩指出因“引滞商疲,总未足额”,导致“京饷不裕,部库未充”,户部银库存银持续减少。在地丁、盐课等重要税收项目持续减少情况下,地方拖欠京饷成为常例。年,各省共欠京饷 余
25、万两。年,潘世恩指责各省督抚“未知部库紧要情形,各顾本省。借此任意拖延,或请留款待用,或请免拨他省”,导致“入册报拨款项甚属寥寥,以致部库支绌日甚一日”。两个月后,户部尚书卓秉恬再次上奏请求各省尽快补足京饷。与潘世恩不同,卓秉恬指出地方未能及时解交京饷根本原因在于地方财政亏空。年 月,潘世恩统计户部存银和在途京饷共计 万两,道光萧条与太平天国时期通货膨胀内在关系研究杨端六:清代货币金融史稿,第 、页。吴承明:经济史理论与实证,浙江大学出版社 年版,第 页。林满红:银线:世纪的中国与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彭凯翔:清代以来的粮价:历史学的解释与再解释,第 页。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
26、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奏稿 上册,河北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王庆云:直省地丁表,石渠余纪 卷 ,北京古籍出版社 年版,第 页。管理户部潘世恩等密折 报告外省解银减少库存支绌情况(道光二十八年二月二十三日),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 第 辑上册,第 页。仅够支付当年和次年 个月开支。年 月以后经费只能指望上忙税收抵补,而春拨经费不过 万两,财政已是“应用款项所短实多”。经济萧条之时应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加大货币供应量,刺激总需求增长,促使经济复苏。但是,清政府开支采用白银为标准,当银价持续高涨之时,铸钱成本随之提高。年,军机大臣潘世恩要求各省恢复铸造制钱,遭到部分督抚反对。在
27、各省压力下,道光帝被迫同意部分省停止、暂缓铸造制钱。据统计,道光年间宝福局、宝直局等 家铸币厂停铸,宝陕局减半,只有东川、宝黔等寥寥数局继续铸造制钱。年,铸造制钱成本已是铸造面额 倍,以至于清廷内部争议不断。内阁学士朱?上奏称“工本日见其亏,钱价益流于滥,上失利柄,下困有司”。官铸减少之时,私铸开始泛滥。不仅民间私人铸币蔓延,甚至部分官局在政府额定之外擅自铸造制钱。年,御史孙兰枝在苏州发现市面公然存在私人伪造制钱和官方造币厂额外铸造制钱分别标价流通的现象。从经济层面分析,私铸是在经济萧条、政府铸钱削减之时对货币市场的有益补充。清政府将货币政策从属于财政政策则是传统财政、货币思想占据主体地位的反
28、映,在维护财政收入前提下,一味减少货币投放量客观加剧了经济萧条。面对财政亏空的现实,清政府尝试在传统范围内进行适度调整。如定郡王载铨上奏建议以二两平银发八旗军饷,以节省政府开支。道光帝以安稳军心为由婉拒。川楚白莲教起义的事实证明八旗兵基本战斗力已丧失殆尽,只能作为治安力量存在。道光帝守成做法虽然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但对于处在乱世之前的清廷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难以挽救深重的社会危机。三、军需与赤字矛盾下的通货膨胀政策随着道光年间社会问题的激化,咸丰初年终于以战争形式爆发。年,太平天国起兵于广西,随之席卷南方大部分省区。为应对危局,清政府被迫调集全国军队迎战。庞大的军费开支自然是羸弱的财政难以支付
29、的。战事初起,清政府国库、内帑即陷入空虚之中。当太平军北伐兵锋指向天津之时,通货膨胀政策成为无法规避的选择。年,清政府防堵军费开支达 余万两,内务府和户部存银已耗费殆尽。年 月,军机大臣祁轠藻奏报“自广西用兵以来,迄今三载(军费开支)已达二千九百六十三万余两”,除去样板银之外,可用之款不足 万两。唯一可靠的陕西、山西等省税银尚未到京,户部“所筹各款,为数无几”。伴随战争区域扩大,战区各省无法按时、按量解交京饷,未受波及省份纷纷要求缓征。当战事波及财税重镇江苏,盐商币利银与两淮盐课锐减后,清廷正常财政手段已无法承受军费压力。祁轠藻感叹“备员户部,多或十余年,少亦一二载,未见窘迫情形竟有至于今日者
30、”。如果战争继续蔓延,“大局涣散,不堪设想”。年,户部存银总量最高值仅为 万余两,与以往数千万两库存相比差若天渊,已不具备应对大规模战争能力。户部银库枯竭说明嘉道年间“虽有欠缺,尚可通融,虽非现银,尚可停待”的惨淡经营的财政局面宣告破产。在军费骤然增加,财政危机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清政府陷入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为应对太平军咄咄逼人的攻势,改革币制、筹措军费成为清政府重大议题。在传统财政、货币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历史背景下,强化货币政策对财政的附属性,以通货膨胀解决财政危机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安徽史学 年第 期 管理户部潘世恩等密折 报告外省解银减少库存支绌情况(道光二十八年二月二十三日),中国近代货
31、币史资料 第 辑上册,第 页。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钱币卷,第 、页。载铨:奏报恩赏官员兵役红白事件银两清单,咸丰朝,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军机处档,文献编号:。王庆云:石渠余纪 卷 直省出入岁余表,第 页。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 第 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年版,第 页。彭泽益: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济,第 页。祁?,?年,四川学政何绍基鉴于财力窘竭,力主铸造大钱弥补亏空。何氏建议铸造当五百、当千大钱取代银两流通,政府以面额收放,坚持币信。咸丰帝鉴于历代大钱恶劣后果,持保留态度,并未立即批准。次年,太平军突破广西,攻入两湖,御史蔡绍洛再次奏请铸造大钱。伴随战
32、局恶化,关于大钱争论由最初是否铸造大钱向如何制造过渡。太平军攻克南京,膏腴之地的陷落进一步恶化清政府财政。大理寺卿恒春上奏请求将制钱重量降为一文,变相制造大钱。恒春建议相对稳健,得到户部尚书孙瑞珍等部分官员支持。孙瑞珍从历代鼓铸大钱失败教训出发,力主先铸当十、当五两种大钱。咸丰帝在筹款无着情况下批准孙瑞珍奏折,大钱政策正式确立。大钱发行引起币材紧缺,清政府迫于铜料短缺决定发行纸币,可望“数百万如银之票在外流通”,“协济兵饷,亦不至甚费筹划”。值得注意的是,清廷提出利用民间资本确保兑换安全,明确要求“如有殷实钱、当两行,愿代行者,尤属简易”,成为日后五宇等官私合营金融机构的开端。在各方面压迫下,
33、咸丰帝迫于财政危机压力基本同意放弃金属货币作为钞本。按照既定政策,户部开设京师官钱号,仿照民间钱票发行纸币。为扩大流通范围,户部命令各省“请颁发粮台官票,又推行官票颁发样钱”,并要求“各省将军督抚等不可稍存畏难之心”。在财政诉求下,尽管清政府意识到无节制发行的危害,却强调“变通利用之中,寓酌盈剂虚之法”,暗含利用纸币材料价值较低特点实现补充财政诉求。伴随纸币、大钱等新货币发行,清廷根据“今因银不足而以钞辅之,钞不虚行而以钱实之,欲行钞必先铸钱,欲行钱尤贵重钞,务使钱可济钞,钞可济银,钞即是钱,钱亦是银”理论,形成各种劣质货币之间互为担保,以资周转的新体系。大钱充作银票钞本,银票代替白银流通,形
34、成大钱、纸币部分取代白银的新货币体制。随着劣质货币通行,清中央政府控制力较强地区相继出现通货膨胀。外省大面额纸币流入直隶,政府收买物资因“整数不能分拆”,不仅造成零星花费困难,又因使用劣质货币,通化膨胀率在不同区域出现较大差别。北京城外仅数十里依然坚持使用铜制钱,不仅“诸物价平”而且社会安定“民情安乐”。北京一带“粮价日昂,民生日蹙”。年,浙江铸造大钱后,因以当十大钱为主,币信相对坚挺,“行用颇见流通。”咸丰四年到咸丰七年,共铸造大钱 卯,“铸出当十大钱十万一百六十余串,抵制钱一百余万串”。瑏瑠但是 年制钱停铸和私销加剧,在格雷欣法则促动下,全省各地“制钱不无短绌”。与此同时,伴随当十大钱发行
35、增加,物价逐渐波动,货币实际购买力呈现下降走势。当十大钱在浙江部分县市“渐形壅滞”。官兵军饷中原有 制钱份额中掺入二成当十大钱,军人买物只能“二八搭用”。河工经费制钱部分约道光萧条与太平天国时期通货膨胀内在关系研究瑏瑠何绍基:奏请铸用大钱,咸丰二年十月十九日,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军机处档,文献编号:号。孙瑞珍:奏为预筹库饷仍请照前议将绿营兵制裁复旧额以节糜费,咸丰二年四月十八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案,文献编号:号。庆惠:请捐铜鼓铸大钱设局立票协济八旗兵饷,咸丰四年三月十四日,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 第 辑上册,第 页。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第 页。英桂:报设局铸造大钱开炉日期事,咸丰四年闰七月十二日
36、,宫中档,档案号:。祁?谭廷襄:议推行大钱钞票章程并于天津等府设局铸钱事,咸丰七年闰五月十四日,宫中档,档案号:。沈兆霖:请加铸铁制钱,咸丰七年七月二十二日,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 第 辑上册,第 页。晏端书:议开铸制钱暂停铸大钱并改拟搭放兵饷塘工章程事,咸丰八年二月二十六日,宫中档,档案号:。,其余 搭放大钱,造成购买力迅速下降,并形成“剩之大钱无制钱以相辅”等实际问题。陕西大钱发行一年,弊端已经显现和加剧。大钱实际购买力迅速下降,银价“每两至三千钱内外”,铁大钱“入春以后,壅滞异常”。受金属货币币材与面额特点制约,各种大钱价值“仅敷工本”,和币材实际价格接近。大面额大钱铸币收入过大,引起普遍性
37、私铸。尽管地方政府立法严惩,但“钱已因之阻滞”。年,陕西银钱比价超过 文,中央政府规定官银票 两仅兑换 文,“较之市价太觉悬殊”,因“以虚权实,民不知贵”,以至于未能流通。持银票者不愿易银钱,而留置缴纳税款,形成纸币空出空入,政府难以收到金属货币。民间排斥纸币,市场官票流通较少,官方大钱无从搭放。唯有加快纸币流通,“庶推行可期久远”。陕西物价波动,“民生日困现在经费支绌已极”。铁钱贬值速度较铜大钱为快。年,直隶制造铁制钱已经出现“铸本危机”。省内拥有铁钱炉 座,虽然每炉每天可制造铁制钱 万枚以上,然除去成本,铸币收入“所余无几”。如期望盈余只能寄希望于“经理认真,钱质精良,庶不至于赔累”。当货
38、币区域性问题日益突出之时,通货膨胀在地区和币种间存在差异,主要体现为劣质金属货币贬值较快,购买力下降速度快于币材较高的币种。咸丰八年()御史征麟在奏报物价持续上涨之后,发现铁制钱价值开始降低,由最初每吊兑换铜大钱 吊以上逐渐降低至 吊,铁制钱相对价值开始降低。次年,御史恩雯上奏铁制钱价值有加速贬值趋势;年春季,铁制钱约合 铜大钱,冬季则为 余文,年春天与当十铜钱价值持平,五月,则仅相当于当十铜钱数百文,且有逐渐不能流通的倾向。从铁制钱与当十铜大钱相对价格对比发现,不同种类货币之间相对价值出现不同的变化走势。币种兑换价格变动趋势的不同必然引起购买力变化程度的差别。结语太平天国时期通货膨胀具有深刻
39、历史原因。横向解析,明代之后,白银成为中国货币体系核心。作为非产银国的中国,对币材供应缺乏必要控制权。当日本白银输华渐少之后,南美白银几乎成为唯一的重要来源。在币材源头单一,且失去中国政府掌控的背景下,中国经济风险有所增加。世纪初叶,拉美独立战争爆发造成白银产量下降,客观引发中国经济萧条。在道光萧条影响下,清政府财政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状态。同时,部分西方国家同样遭受白银短缺的困扰,为弥补贸易逆差转而向中国出售鸦片引起中国白银进一步紧缺,使中国经济不景气更加严重。纵向分析太平天国时期通货膨胀具有中国王朝周期律的典型特征。嘉庆年间,川楚白莲教起义持续 年,消耗军费 亿两,对清廷财政形成较大压力,乾隆
40、时期丰厚的财政积累消耗殆尽。然而,大规模战争和善后款项的支出引发的物价波动却相对较小,银价甚至因大量白银投入民间一度下降。战乱之中物价相对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即康乾盛世留下的财政基础依然雄厚,乾隆年间巨额白银库存成为支付军费的最后保障,有力维护国家财政平衡。咸丰年间,清王朝已从巅峰跌落下来,在道光萧条影响下国家财政长期入不敷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前夕,清廷国库存银仅为一千万两左右,基本丧失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总而言之,太平天国时期通货膨胀具有较浓厚的近代特征。诱发因素既有中国传统王朝周期律的作用,亦有西方殖民势力初入中国对既有社会矛盾的激化。在各种纷繁复杂的原因中,外来影响已安徽史学 年第 期晏端
41、书:议开铸制钱暂停铸大钱并改拟搭放兵饷塘工章程事,咸丰八年二月二十六日,宫中档,档案号:。王庆云:银少价昂请以黄金红铜辅银三金并用事,咸丰四年八月二十七日,宫中档,档案号:。钱桂森:建议多铸铁制钱,咸丰七年四月初四日,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 第 辑上册,第 页。王庆云:报试行官票筹议分成搭放兼用大钱制钱以期流通事,咸丰四年二月十七日,宫中档,档案号:。谭廷襄:议推行大钱钞票章程并于天津等府设局铸钱事,咸丰七年闰五月十四日,宫中档,档案号:。初露端倪,这种因素随时间推移持续增强,并最终成为与传统要素并驾齐驱地促发近代通货膨胀的重要诱因,最终,它以变体的方式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田牛(),男,安徽蚌埠人,河北师范大学中国史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历史学博士。责任编辑:张秀玉 (,):,:;(上接第 页):“”(,):“”(汉留四书),(袍哥),(天地会),(三点会),(三合会),(洪门),(红帮),(青帮),(哥老会)(卫大法师),:(卫大法师);(袍哥);(洪门);(红帮)道光萧条与太平天国时期通货膨胀内在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