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当代社会中产阶层竞争偏好代际传递问题初探--基于教育视角.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5774 上传时间:2023-07-3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社会中产阶层竞争偏好代际传递问题初探--基于教育视角.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当代社会中产阶层竞争偏好代际传递问题初探--基于教育视角.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当代社会中产阶层竞争偏好代际传递问题初探--基于教育视角.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22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285(2023)02012206当代社会中产阶层竞争偏好代际传递问题初探1基于教育视角 张格2【摘 要】作为长久以来便备受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竞争偏好与竞争心理之于个体乃至是社会均有着深刻的意义。本文从国内中产阶层家庭教育的视角,通过对部分异质性较强的子代个体进行深度访谈,围绕新中产和老中产阶层子代内部的群体性特征和差异,分析影响竞争偏好在阶层内部代际传递的形成原因,同时提出关于新老中产阶层的子代们竞争偏好引导的相关建议。【关键词】竞争偏好 中产阶层 家庭教育 竞争心理 一、国内外竞争心理理论沿革与问题的提出竞争心理一直以来都是

2、社会学与心理学所关切的研究议题。一般说来,竞争心理学说是围绕竞争目标性和排他性所形成的不同心理状态等问题的相关理论研究。作为人格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无论是针对其型构阶段的归因分析,抑或是基于既有心理模型的阐释及对后果性图式的推演,围绕着竞争心理,学界在与其相关的诸多领域中均投注了相当程度的努力,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一)西方竞争心理理论与国内本土化尝试在西方学界,Sampson 在早期关于竞争心理的结构性研究中提出,个体的竞争态度由极端的个人主义和整体的个人主义组成。其中,极端个人主义将很可能引发行为主体对他人的强烈敌视,相较之下,整体个人主义则通常并不排斥互惠导向的合作关系。

3、沿着这一思维进路,Ryckman 等人又提出了“过度竞争性态度量表”和“个人发展竞争态度量表”以实现具体研究中的操作化落地,并将竞争偏好区分为了恶性的过度竞争与良性的个人发展竞争两个相互独立的类型3。李林等学者对以 Sampson 为代表的西方学术成果进行了本土化的尝试,认为过度竞争性态度和良性竞争态度这一被西方学界所普遍认可的二分模型之于中国社会具有较强的跨文化适用性,但文化水平、职业惯习和性别差异等因素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同时作用于这两个相互独立的维度4。岑延远、1本文系北京师范大学第三十一届“京师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获奖作品。2张格: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2020 级在校生。3可见于

4、Richard M.Ryckman et al.Construction of a Hypercompetitive Attitude Scal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1990,55(3-4):635 页.以及 Ryckman R M et al.Values of hypercompetitive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competitive individual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1997,69(2):274 页.4李林、陈国鹏、王卫: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个体竞

5、争性,心理科学2001 年第 2 期,第 221 页。张 格:当代社会中产阶层竞争偏好代际传递问题初探1232023年第 2 期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总第 122期刘奕偲根据本土场域做了更进一步的补充,形成了包括良性竞争态度、过度竞争态度、竞争行为与动机和竞争情感四部分的中国人竞争心理量表5。由于竞争议题之于个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教育领域的工作无疑是最受关注的。而关于竞争心理所可能导致的后续问题,学界普遍认为,如果放任它肆意异化,强竞争偏好的负面影响如攻击倾向,或者强化自我符号化的恶性循环6等,会带进整个社会系统,值得引起高度重视。(二)国内中产阶层的内部分化与问题的提出围绕着竞争偏好和竞争

6、心理这一议题,国内外学界已然获得了相当丰厚的成果,且搭建起了良好的理论模型。然而,在研究方法的选取上,社会学方面的既有文献大都采取了发放问卷和量化研究的路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机制阐释力上的缺失;相对而言,有关竞争偏好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动因议题虽然更受心理学的青睐,但其研究进路却总是充斥着强烈的精神分析色彩,使得它们又难以兼顾到个体的生活经历等社会因素。就国内学者相关研究来看,对样本社会背景的类别化工作往往十分宏观,特别是在社会阶层的划分中尤为如此,但是缺少围绕某一个特定阶层群体的细致关照。再者,着眼于单一阶层而言,中产阶层内部也演进出了繁复的分化样态。从经济体制的视角,李路路提出了“内源

7、型中产阶层”和“外生型中产阶层”的区分方式7;张宛丽等借鉴了米尔斯的既有成果,对中国情境下的“新中产阶层”和“老中产阶层”进行了描述8。但无论在哪一种视角下,中产阶层的内部分化均使得他们在阶层意识、社会态度、社会参与以及都市运动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异质性9。鉴于此,本文将聚焦国内中产阶层这一体量较为庞杂、内部分化较为显著的群体之上,通过对其部分异质性较强的子代个体进行深度访谈,考察该群体内部的时序性差异,即新中产和老中产之间的裂隙,将是否及以何种途径实现竞争偏好在阶层内部的代际传递。而就本文中“中产阶层”的界定问题,一般来讲,中产阶层是社会中对社会资源拥有中等水平支配能力的阶层,可以从职业、收入

8、、教育、社会活动参与度、消费能力等指标进行总体考量。根据上述中产阶层的考量标准,本文把世代以来均为中产阶层的群体称为老中产阶层,把仅从父代开始的中产阶层群体称为新中产阶层,力图从家庭教育的视角出发,对新老中产阶层子代竞争偏好在阶层内部代际传递问题进行考察。二、老中产阶层子代们的温和竞争态势(一)对先赋性要素的显著偏好为研究主题及结论的科学性,本研究开始之初,设计并发放了调查问卷(300 余份)和开展了深度访谈(50 余人),便于归纳梳理,从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个别深度访谈附于文中。首先关注来自老中产阶层家庭的子代们。通过引导受访者们去回忆自己的高中生活这一普遍经验上较为“努力”的阶段并加以评价,

9、笔者希望以此来考察他们之于后天获致性要素的主观态度,即对奋斗收益的有限性认可。以下面这段访谈内容为例:“你要说你不学,那肯定成绩差,可你就算努力学了,也不一定能考得过前面那几位。咱们都不用说数学,第二次模拟考试的时候人家王利(化名,受访者一位成绩优异的同学)拿文言文写了一篇议论文出来,让老师足足夸了一周多。所以说啊,这很多事感觉就是得认命,把自己整得苦哈哈的,何必呢?不过话说回来,当时语文老师说我作文有灵气,确实让我得意了好一阵。再有就是我小时候我妈不是给我放英文磁带吗,所以5 岑延远、刘奕偲:中国人竞争心理结构的探索性研究,肇庆学院学报2018 年第 6 期,第 73 页。6 董磊明、李柯涵

10、、李欣灿:高校学生会干部身份符号的自我塑造,中国青年研究2018 年第 11 期,第 99 页。7李路路、李升:“殊途异类”:当代中国城镇中产阶层的类型化分析,社会学研究2007 年第 6 期,第 22 页。8张宛丽、李炜、高鸽:现阶段中国社会新中间阶层的构成特征,江苏社会科学2004 年第 6 期,第 104 页;张宛丽:对现阶段中国中间阶层的初步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2 年第 4 期,第 89 页。9朱斌:当代中国的中产阶层研究,社会学评论2017 年第 1 期,第 12 页。124我英文发音也还凑合,靠这个还当了三年英语课代表。”(访谈记录 3,2022.11.9)从上述对话中不难看出

11、,受访者虽然不完全否定“奋斗”的作用,但仍认为“前几名”的角色是注定属于“王利”那种聪明人的,因为其他人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弥补天赋所带来的差距。相互呼应地,在谈及自身的优势条件时,受访者提到了自己写作上的“灵气”和流畅地道的英文口语,前者再次指向了天赋的重要性,后者则更多地受惠于其前期的家庭教育,它们都可以被归类于先赋性要素的范畴之中。于是,“先天条件是成功的首要因素”这一信念导致了老中产阶层的孩子们对后天的“努力”与“奋斗”往往嗤之以鼻,仅把它当做某种效果鸡肋、聊胜于无的保底手段。当然,出于从众心理,这些受访者在高中情境下同样会付出一定的勤勉:“虽然我家里不怎么管,但看人家都在做题,你也不好意

12、思玩吧。”老中产子弟在为人处世中的保守思维使得他们倾向于“随大流”。而客观地讲,哪怕自身没有意识到抑或不愿承认,他们在环境裹挟下所完成的这些“勤勉”行径,却常常会取得不错的收益和成效。事实上,26 位受访者的高中成绩都相当不错,优越的家庭教育资源与不低于平均水平的后天“奋斗”相结合,加之轻松的家庭氛围,以及中产背景在物质资源方面带给他们的松弛感,老中产阶层的子代们或许缺乏力争绝对上游的内在动因,但满可以在社会的中上游站稳脚跟。然而,这也就意味着老中产阶层有着一种极强的“自我持久倾向”10,并将一些负面隐患深埋入该群体宏观层面上的继替效率之中。也就是说,稳定、优渥的生活现状会再度反哺和强化“小富

13、即安”“知足常乐”式的保守心态,形成一个严密的逻辑闭环,从根源上对中产阶层原有的冒险精神和竞争取向予以抑制。(二)在社交活动中的良好表现访谈所展示出的另一个普遍现象在于,当面对比自己“更成功”的个体时,老中产阶层的子代持有的通常都是认可、仰慕一类较为积极的情感体验。例如在评价“王利”时,受访者讲到:“人家那是真厉害,你都不知道他那个文章是怎么想出来的。”而对于那些较为普通的个体,乃至是身边的失败案例时,他们的评价总是十分委婉,且会主动地转移话头。进一步地,笔者考察了他们的社会交往经历,发现受访者在日常生活中都有着相当不错的人缘和关系网络,对于社交活动与团队协作也有着较为积极的主观意愿。作为在现

14、实维度上的可视化映射,温和的竞争取向为老中产子弟们的人际交往营造了充足的空间,26 位受访者均表示自己在班委选举和学生社团等活动中有着出色的表现,其中一人更是从小学的“三道杠”开始,直到大学辩论队队长。在谈及社交相关话题时,他们往往都兴致高昂,并表现出对个人声望的极度偏好:“你可以说我学习不好,说我长得丑,但我真的很希望大家都觉得我是一个好人,是一个可以深交的朋友。”(三)对可视化成就的淡然态度与此同时,围绕行为动机所展开的访谈内容也在彼此间呈有高度的统合性。26 位受访者中的五人都倾向于将“全面发展”作为自身努力的目标,还或多或少地在言语上表达了对可视化成就的淡然态度;另外一位受访者的认识则

15、更为深刻,他讲到:“我当然希望赚大钱,或者当个大官什么的,但这些都需要搏一搏。就算我想,而且我和那些(社会资本不如我的)人比我肯定更有可能成功,但首先要保证的是我不能过得比我爸妈差。”与上文就“勤勉”的分析异曲同工地,老中产子弟间所弥散着的某种惰性气体,似乎正在消磨他们的竞争偏好。为了掩饰和压制对世俗成就的渴望,他们开始把“品性”等抽象概念推到前台。而就算那些尚还保有一定野心的个体,也常常会在权衡过后选择较为保守的目标。换言之,尽管老中产阶层在社会中的相对地位是比较稳固的,可一旦失去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勇气,他们实现阶层跃迁的可能性只会随着代际的推移而渐次落入谷底。10该概念最初被特纳用来阐

16、释权力中心的固化现象,笔者在此谨借用其抽象层面上的意涵。美乔纳森H.特纳:社会宏观动力学:探求人类组织的理论,林聚任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08 页。张 格:当代社会中产阶层竞争偏好代际传递问题初探1252023年第 2 期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总第 122期三、竞争导向的英才之路:新中产阶层的子代们(一)对竞争性的积极认同不同于“偏安”的老中产子弟们,新中产阶层的子代有着一些全然相反的景象。当笔者同样以高中阶段做情境切入时,类属于这一部分的 25 位受访者并不认为高中生活是“特别辛苦”的,或至少没有体验到老中产阶层孩子们口中的那种“落差感”和“冲击感”,因为他们在更早的年龄

17、段便已经领教过了类似的学习模式:“我其实觉得(高中生活)还好吧,至少没人管。而且那些作息什么的,其实我们初中小学也差不多吧,也就个别知识点可能确实难点,总体没觉得很辛苦什么的。再说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当学生努力学习还是天经地义的吧,更何况这是为了自己奔个好前途。”(访谈记录 8,2022.11.13)事实上,这些受访者们的父母普遍从小学阶段开始对他们实施的高强度教育投入,使得他们很早就习得且惯于在这种高压的状态下生活。尽管老中产阶层的父辈也会为孩子报一些补习班,但新中产阶层们在家庭教育上的功利主义色彩显然更为浓厚。以英语课外班为例,前文所提到的那名来自于老中产阶层的受访者称其在小学五年

18、级到初二的这段时间里一直在接受外教的一对一或小班辅导,他的母亲还曾因一位菲律宾籍外教的发音“十分蹩脚”而转投另一家教育机构;反观新中产家庭这边,有英语课外辅导经历的 12 名受访者均表示他们父母更看重能出成绩的语法和词汇量,另外 13 人则讲到自己的父母并不觉得英语基础需要从小培养,所以为他们挑选了奥数班。与之类似地,根据对访谈文本的整理,笔者发现 26 位老中产阶层的子代们共上过 20 余种无关学校课业的兴趣班,其中数量最多的一人甚至上过包括篮球、国际象棋、软笔书法、素描和萨克斯在内的五门课外班;而将 25 位来自于新中产阶层家庭的受访者们所上过的兴趣班相加,也不过 4 种而已。更加引人注目

19、的则是他们对于竞争心理和竞争性行为的态度。相比于那批自我封闭性较强的老中产阶层子代,这些出身于新中产阶层的受访者们虽然在访谈初期并不特别热情,却总是愈发健谈,给研究的分析工作省去了不少麻烦。应该说,新中产阶层家庭对其子代竞争偏好的培养通常都相当成功,如果说孩子们先前还会对强竞争性有所犹疑,那高中阶段则往往能令他们开始对竞争心理产生真正的认同。子代们对竞争偏好所带来的种种不满,基本都会随着高中生活的到来而烟消云散,因为他们发现,校方乃至社会所要求的,正是父母从小便时常在自己耳边时常念叨的事物。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国现行的高考制度可以说是新中产们“竞争导向型教育”的最后一道保险和催化剂,它能以第三者

20、的身份向子代们印证强竞争性的合法性。或者可以认为,竞争偏好在新中产群体内部的代际传递,是在子代的高中时期被完成的,孩子们开始领悟到了自己父母的“良苦用心”:“反正我感觉考试张榜这些没什么的,还能确认一下自己在班里的定位、激励一下自己学习,也挺好的。而且说句不该说的,那些因为什么竞争压力过大然后心理崩溃、休学的人,照我爸说早晚都得被刷下去,要是这都扛不住还怎么进社会?(笑)以前小学放学之后我和几个同学喜欢玩追人游戏,我总是当被追的。当时也没多想,就觉得让他们追,遛得他们到处跑挺有意思。后来有一次我和我爸因为其他事吵起来了,他就骂我没出息,说我玩个游戏还天天被人当狗撵。”(访谈记录 7,2022.

21、11.12)(二)作为继替路径的家庭教育新中产阶层家庭教育显然更加具有培养子代竞争偏好的主观性。新中产阶层的父辈们由于自身依然持有着强烈的竞争偏好,进而无意识中型塑了一种可供孩子耳濡目染的外在环境;而且,即使自己的竞争偏好已然退潮,但出于年轻时的成功经验,他们仍有意识地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子代的竞争性。正如上面那段访谈内容所表明的,受访者父亲其强竞争心理的外显行径多发生在吵架等一些极度情绪化和非理性的情境中,这也对应了岑延远有关竞争偏好存在后台化趋势的观点。此外,根据受访者们的回忆,很多新中产父辈们在孩子尚还年幼不太具备学习能力时,就流露126出激进的竞争心态。比如这位受访者所讲述的童年趣事:“我

22、家是我妈张罗事,从小她就特想让我走仕途。满周岁不是流行抓阄吗,我上来就抓了一束鲜花。小姨后来跟我说,当时我妈脸都绿了,最后折腾了半天才让我抓到那个印章(寓意以后仕途顺利)。但后来,我妈不管是跟我还是跟别人,都说我一下就抓到了印章,挺较真儿的吧反正。”(访谈记录 12,2022.12.2)客观来看,这种竞争导向型教育的成果的确实现了竞争偏好在新中产阶层之间的大规模代际继替,从而保证了新中产阶层的子代们基本上仍更倾向于“组合本能”而非“聚合韧性”11,使得该群体在阶层跃迁方面保持着较大的上行空间,或至少一定程度地留存住了中产阶层主观上的竞争精神。(三)强竞争偏好可能导向的异化后果尽管较强的竞争偏好

23、使得新中产阶层子代们在整体上呈现着积极的进取精神,但仍有部分个体在过分极化的竞争性中偏离了群体特征。借由一位受访者(后文简称为 S)的一个极端案例,文章在此希望用较短的篇幅来明确一下该种可能。首先,在行为目标的选择上,部分竞争心态较强的个体一般会偏爱于物质的、可视化的成就,比如前文案例中受访者母亲对子代仕途的执着。但根据 S 的表述,他希求的却是与众不同:“当时同学们都在看杨红樱和沈石溪,最多也就是看看曹文轩(三人都是儿童文学作家)。他们太俗气,我那会看的是杀死一只知更鸟。”值得注意的点在于,S 否定自己同学的原因是“俗气”而非“幼稚”,他并不关心差异的维度是纵向的还是水平的。打个比方,在相同

24、的情境下,他可能会选择窗边的小豆豆而抛弃红楼梦,因为后者还是太“有名气”了。再有,S 在访谈中多次抱怨了与他人合作的不易,认为自己周围的绝大多数人都难以与自己的水平相持:“现在上大学了最烦的就是小组作业,那些组员都跟木头一样总之感觉我这种还是少,大多数人都比较平庸吧。”类似的现象也部分地发生在其他几位来自新中产家庭的受访者身上,他们在言谈中对普罗大众的鄙夷或许不如 S 来得这么明显和尖锐,但仍不免让笔者联想到老中产子弟们先前所表现出的友善与谦恭。在访谈的过程中,部分新中产的子代们常常会分享他人的糗事来与自己进行对比;此外,将他人的成功归因于“运气”或“投胎”的情节也可谓屡见不鲜。美国心理学家卡

25、伦霍尼的研究之于 S 的案例有着匪浅的阐释力。她认为病态的竞争心理会导致个体的野心不仅是要比其他人取得更大的成就,更是要让自己显得独一无二、卓尔不群12,这很好地回应了 S 关于行为目标的态度。而就合作关系与社会交往的问题,霍尼指出竞争心理和自尊心理的极化可能会令人迷失在侮辱他人的欲望之中,使得个体的人际关系网络因广泛的敌意而崩溃13。也就是说,在精神分析学派看来,竞争偏好的烈度绝非越高越好,如果不对新中产阶层在竞争心态方面的代际传递予以引导和控制,异化后果将很可能在社会面上流行开来,并最终生产出一批与新中产父辈们截然相反的子代一批在日常生活中消极怠工的神经症者14。内心强烈的竞争偏好反倒会促

26、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逃避竞争,因为最令他们恐惧的不是失败本身,而是例如“努力之后依旧一事无成”的嘲讽;为了维护潜意识中有关竞争回馈和获致要素的神话,他们宁可躺平。于是在面对他人的指摘时,这些神经症者可以坦然地讲到:“我只是还没有努力。”四、关于新老中产阶层子代们竞争偏好的异同及相关建议(一)新老中产子代竞争偏好差异主要源于家庭教育围绕竞争心理这一基点,设计并发放收集问卷调查 300 余份,开展深度访谈 50 余人,基于受11 意帕累托:普通社会学纲要,田时纲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年版,第 132 页。12 美卡伦霍尼: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冯川译,译林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27、137 页。13同上书,第 128 页。14同上书,第 155 页。张 格:当代社会中产阶层竞争偏好代际传递问题初探1272023年第 2 期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总第 122期访者的深度访谈,本次研究发现较之于老中产阶层的子代,出身于新中产阶层家庭的孩子们往往具有更加显著的竞争偏好,这体现于他们对“勤勉”的态度、对行为目标的选择和在社交活动中的表现等方面上。就其机制问题而言,研究认为这种发生在阶层内部的心理分化的继替与遗传主要源于新老中产群体在家庭教育中的差异。(二)新老中产群体在家庭教育中的同质性文章并不希望隐喻这样一种误区,即新老中产阶层在竞争心理的维度上已然形同陌路了。事实上,二者仍旧具

28、有相当的同质性,例如新中产的子代们同样认可个体天赋、家庭背景等先赋要素的作用,这点从他们对某些“不经努力也能轻易成功”的个体的抱怨与慨叹中便可窥知一二,只不过老中产子代们对“类命定论”的秉信在程度上显然要来得更高。再比如,这些来自中产家庭的受访者们都十分看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出现分化的路口其实已经非常具体,在老中产子代悉心呵护自身社交声望的同时,新中产的子代们更倾向于通过获得可视化的成就来赢取社会的认可。(三)培育健康的竞争心理任重道远文中提到,部分新中产阶层子代个体其强竞争偏好的异化后果,即某种极化竞争心理,常常会在一些更为具体的层面上如自我审视标准的选用、对待他人与社会的态度等方面表现出来

29、,并型塑出一整套偏激的社会行为模式。与之相反,老中产子弟群体中也存在着保守性回避型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消极应对竞争活动,落入另一个极端的窠臼。因此,如何就新老中产阶层子代的竞争心理进行引导,使其沿着健康轨道发展便显得尤为关键。第一,要基于群体差异做好心理教育的类别化工作。针对竞争偏好较强的新中产阶层子代们,健康人格的养成显得尤为重要,要引导他们有意识地自我纠偏、自我培育,正视自我的优点与缺点,接受一个不完美的自己,化解竞争极化;而至于部分消极竞争的老中产子代们,要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走出保守心理,从而确立积极竞争心理。第二,要注重家校协同教育在竞争心理培育中的重要作用。在个体成长过程

30、中,家庭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学校教育承担着共同的使命和责任,二者需形成良性互动,协调共育。唯有如此,才能确立起健康的竞争心理,正确看待人生和世界,以对自身能力、价值与努力程度相匹配的正确认知为前提,昂首向前,接受来自社会、人生的各种挑战。需要指出,围绕新老中产阶层子代们竞争偏好问题,研究的视角是多元的,研究进路既可以从收入、教育、职业、行为、社交、消费等方面进行不同维度的单一维度分析考察,也可以从上述各个方面的综合维度展开研究。本文仅从教育维度进行了初步探索,分析了家庭教育、家庭氛围对代际竞争偏好的影响,在后续的研究中将围绕其它视角或维度逐步深入展开。(责任编辑:邢彦明)【Abstract】As

31、 an important issue that has been concerned by the academic community for a long time,competitive preference and competitive psychology have profound significance to individuals and even societ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mily education of the middle class in China,this paper conducts in-depth interv

32、iews with some highly heterogeneous offspring individuals,focuses on the group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ces within the offspring of the new middle class and the old middle class,analyzes the reasons that affect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competitive preferences within the class,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on the guidance of competitive preferences among the offspring of the new and old middle class.【Keywords】competitive preference;middle class;family education;competitive psychology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