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在山的那一边说课教案.docx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056781 上传时间:2024-06-1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66.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山的那一边说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在山的那一边说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在山的那一边说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在山的那一边说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在山的那一边说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在山的那一边说课教案 指导思想 以新课标为依据,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以朗读贯穿始终,在师生平等互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及赏析能力,给学生以有益的人生启示。 一、说教材: 在山的那一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首诗歌语言清新、凝练、意味隽永,因而既是指导学生朗读的好材料,又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的典范之作。 二、说目标: 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意在培养学生初步的语感。) 2. 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意在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及审美情趣。) 3. 联系生活,感悟人生。(意在引导学生在熏陶感染中,逐步形成积极

2、的人生态度。) 其中目标1、2是教学重点,目标2同时又是本课的难点。 以上目标的确定依据了新课标、单元学习目标、诗歌特点及学生实际。 第一,新课标对诗歌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二,本课所在单元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人生,还要提高朗读能力。” 第三,丰富的想象、浓烈的感情、简约的语言是诗歌的基本特点。本文语言的形象性、含蓄性及深刻性的特点也决定了教学的重难点。 第四,对于刚踏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对于诗歌的知识知之甚少,因而只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整体感知形象,初步体会作者情

3、感即可。 三、说教法: 为达成目标,我准备采用的方法有:创设情境法、朗读指导法、诱导点拨法。 1. 创设情境法,诗以情成篇,以情动人。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一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引起共鸣的氛围。如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大山绵延不绝的画面,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范读时,以钢琴曲海边的星空配上优美的画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带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讲析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板书,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2. 朗读指导法: 有感情地朗读是诗歌朗读的最高境界,但对初一学生来说较难达到,因而应加强朗读指导,我将通过示范读、指导读等形式从停顿、节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给学生朗读技巧。 3. 诱导点拨法 新课标强调

4、,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则是学生的引导者,因而诱导思维,指点迷津、宏观调控应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四、说学法 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情感及凝炼形象的语言。 2. 联想想象法:学会展开联想与想象,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精炼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 3. 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对诗中意象含义的理解,对语言的品味及情感的把握,都应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从小聆听着黄河雄壮的涛声长大,看惯了滔滔河水奔涌向前的气势,却对巍峨挺拔的大山充满了向往。如果我们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看到的只有高耸入云的大山,苍苍茫

5、茫,绵延不断,你会想些什么呢?(课件播放大山的画面) (此环节意在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 学生畅所欲言,师适时导出课题: 诗人王家新从小生活在山里,他的童年,从未走出过山的世界。一片寂静的校园,一条清澈的小溪以及无数座无言的群山,便构成了他幼小的心灵世界。面对大山,他又想了些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翻阅在山的那一边,去探寻人生的哲理。(师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 师生合作,制定目标: 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诗歌方面的知识,讨论制定出学习目标,师作简要板书: 1. 有感情朗读; 2. 品味语言; 3. 感悟人生。 (三) 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此步骤共分三大环节:初读,求流利;再读,显技巧;三读

6、,含感情。 第一环节以学生为主,通过反复朗读达到正确、流利的要求;第二环节以教师指导为主,通过范读、指导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第三环节需要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达到要求。 1. 自读诗文,整体感知: 此环节要求扫除障碍,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初步感知诗歌感情。 2. 检查朗读: 指生朗读,其余学生从语速、语调、停顿等方面进行评价,师做及时点拨。在评价过程中,找同学进行局部示范朗读。 3. 教师范读:教师配乐朗读诗文(课件显示重重高山、碧蓝的大海及诗文内容,并配有较舒缓的音乐),帮助学生确立本课的感情基调,进一步体会重音、停顿等技巧。学生对比初读情况查找不足,并总结出朗读要领: 停顿要合理 重

7、音要突出 感情要饱满。(师作简要板书) 4. 学生再读,思考: a)诗中的“山”与“海”各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b)作者借助“山”与“海”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意向的含义及文章的主旨,师作及时板书。 (四)品味语言,探究赏析: 感情是以文字为载体的,在学生初步理解感情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对语言的品味。学生尝试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或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细细品味,并随时标记遇到的疑问。 (此环节的设计意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体会语言的魅力。) 学生可能涉及的问题有: 1. “铁青着脸”怎样理解? 2.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如何理解? 3. “一颗

8、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 4.为什么说“枯干的心灵”? 5.“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透过语言体会内涵,感悟人生哲理,明确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只有不懈努力,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在理解诗句的同时,穿插朗读,使理解与朗读互相促进,融为一体。如:当学生理解了“铁青着脸”是运用拟人的手法,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心情的难过时,让学生试着读出难过的感情。 (一边赏析,一边将诗句要体现的情感补充在屏幕上的诗文中) 探讨完以上问题后,学生带着对诗歌的深层理解再次齐读课文。 (五) 联系生活,体味人生: 对海的向往使诗人一次次翻越重重山岭,相信他最终一定会看到心中向往的海。在同学们的生活与学习中,遇到过山吗?你们又是怎样面对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谈谈类似的生活经历。 (以上环节的设置,意在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激发学生面对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 (六) 小结: 在学生畅所欲言后师作小结: 翻越重重高山的过程是艰难的,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只要肯付出努力,碧蓝的大海就会展现在你们眼前。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感情的齐声诵读最后八句诗。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附:板书设计20 20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