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扶桑怎么了——中班探究活动.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56291 上传时间:2024-06-14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扶桑怎么了——中班探究活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扶桑怎么了——中班探究活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扶桑怎么了——中班探究活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年第期幼儿教育研究R e s e a r c ho nE a r l yC h i l d h o o dE d u c a t i o n微课程扶桑怎么了?中班探究活动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幼儿园林志芳一、活动过程(一)扶桑的叶子“破”了每天早晨入园之后,是幼儿参与户外活动的时间.这段时间里,种植区显得格外热闹 有的幼儿带着任务去照顾自己的植物,有的幼儿带着期待去发现新秘密,有的幼儿安静地记录着植物的变化徐徐突然发出一声:“扶桑的叶子破了,它是不是生病了?”陈成第一时间赶到,看了看扶桑的叶子,说:“这么多洞,这也太惨了吧!是谁吃的?”其他幼儿开始讨论起来:“肯定被毛毛虫吃掉了.”“我觉得是被小鸟

2、吃掉的,我刚才还看到好多小鸟在我们头上飞来飞去.”“应该是蝴蝶咬的,刚才有只黑蝴蝶停在这边.”“这么多圆圆的洞,应该是小鸟的嘴巴啄的.”幼儿边观察扶桑叶子上的洞边大胆猜测.经过讨论,认为小鸟啄破树叶的幼儿人数最多.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扶桑叶子“破洞”的产生进行了猜测.有的幼儿根据洞是圆形的,猜测是小鸟啄的;有的幼儿根据毛毛虫会吃树叶的经验,判断是毛毛虫咬破的;有的幼儿根据自己发现蝴蝶停留过,认为可能是蝴蝶吃了树叶到底是谁把扶桑的叶子弄“破”了呢?探究活动拉开了帷幕.为了进一步梳理经验,笔者在班级自然角举行了一场“科普博览会”.笔者把幼儿所猜测的小动物(蝴蝶、毛毛虫、小鸟)的饮食习惯、嘴巴

3、构造、进食等的图片,布置在自然角,引导幼儿观察、交流.幼儿通过观察、讨论,很快发现:蝴蝶的嘴巴是由一根长且弯曲的、像吸管一样的口器组成,用于吸食植物的汁液;小鸟的嘴巴是尖尖的,喜欢吃各种昆虫等;毛毛虫有牙齿,喜欢吃树叶,能把树叶吃成一个圆形的洞.经过经验梳理,幼儿初步得出结论:蝴蝶细细的嘴巴无法咬破扶桑叶子;小鸟的嘴巴尖尖的,但不爱吃树叶;最大的可能是毛毛虫用它的牙齿把扶桑叶子咬破了.佳明提出了问题:“林老师,毛毛虫喜欢吃嫩嫩的树叶,我发现破洞的树叶都在底下,底下的树叶是粗粗的,不像是毛毛虫吃的.”到底是谁吃的?幼儿陷入迷茫.笔者以参与者的身份倾听了幼儿的想法,以助推者的身份鼓励幼儿进一步思考

4、和讨论.幼儿以小组为单位继续讨论:“毛毛虫躲在哪里呢?”“没有发现毛毛虫在吃树叶,就不能说是毛毛虫吃的.”“我妈妈说没有亲眼看见的事情,就不能乱说.”陈成提议:“我们再去找一找是不是毛毛虫吃的,不就知道了嘛.”这个提议引发了更多幼儿的议论:“对,我们可以去找一找毛毛虫藏在哪里.”“有毛毛虫的地方就会有毛毛虫大便.”幼儿你一言我一语地分享着他们的想法,最后大家决定用实地观察、寻找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二)原来是蜗牛咬“破”了扶桑的叶子第二天,幼儿早早地来到扶桑前,开始寻找毛毛虫.幼儿像侦探一样围着扶桑.有的幼儿摸摸扶桑,有的幼儿闻闻扶桑,有的幼儿寻找毛毛虫泽明指着扶桑的叶子,说:“下面的叶子太

5、可怜,被吃了太多洞了,我们一定要找出真凶.”陈成翻了翻下面的叶子,又翻了翻上面的叶子,说:“上面的叶子没有被吃掉,虫子肯定藏在底下.”佳明说:“没有发现毛毛虫的大便,也没有看到毛毛虫.”小伟说:“毛毛虫的家又不在泥土里,毛毛虫有可能藏在树叶后面.”思恒翻开扶桑底下有破洞的叶子,惊奇地说:“你们看,有蜗牛.”多个幼儿被熟悉的蜗牛吸引了,争先恐后地寻找、观察蜗牛,并分享着自己的发现:“这么多小蜗牛,是蜗牛吃的吗?”“蜗牛的家在泥土里,下雨天它就爬出来吃叶子.”“下雨天,我住的小区会出现很多蜗牛.它们会吃树叶的.”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年度常规课题“自主游戏中教师对幼儿情感支持的有效策

6、略探究”(课题立项号:F J J K X Q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扶桑怎么了?中班探究活动有了之前观察蝴蝶、毛毛虫、小鸟嘴巴的经验,幼儿很快就讨论起来:“这么老的树叶蜗牛能咬破吗?”有的幼儿认为蜗牛那么小,没有牙齿;有的幼儿认为蜗牛嘴里藏着很多牙齿;有的幼儿认为蜗牛是软软的,它的牙齿也是软软的幼儿在“蜗牛有没有牙齿”的问题上争执时,佳明提议:“我们可以到活动室找 小爱同学(语音交互的人工智能服务平台,有知识问答、人机交流等功能)帮忙.”佳明主动寻求帮助的想法得到伙伴的认同.一到活动室,佳明就熟练地对着“小爱同学”说:“小爱同学,蜗牛有牙齿吗?”“小爱同学”回答:“蜗牛有一万多颗牙齿,是世界上牙

7、齿最多的动物.它们的牙齿最多能有 排,每排都有 颗牙齿.它们的牙齿非常小,人类的肉眼是无法看到的.蜗牛的牙齿非常锋利,它们的牙 齿 并 没 有 长 在 口 腔 里,而 是 长 在 舌 头上.”幼儿感叹:眼睛看不到蜗牛的牙齿,不代表蜗牛没有牙齿,原来小小的蜗牛长着锋利的牙齿.活动后,为了加深幼儿对蜗牛牙齿构造及饮食情况的了解,笔者借助视频,帮助幼儿提升经验.经过一系列的观察、比较、猜测、讨论、寻求帮助后,幼儿终于找到了弄“破”扶桑叶子的“真凶”蜗牛.(三)一起来抓蜗牛吧徐徐提议:“蜗牛这么坏,专吃我们的扶桑.我们要把蜗牛抓起来,扔掉.”陈成说:“我爸爸说蜗牛身上有很多病菌,看到就要把它踩死.”佳

8、明说:“我敢抓蜗牛.我们一起把它们抓走吧.”幼儿相约来到扶桑旁,开始抓蜗牛.徐徐手抓着蜗牛,犹豫地说:“这蜗牛也太可爱了吧,不要把它踩死.”佳明说:“不踩死,它还会来吃扶桑.”思宁说:“这么小的蜗牛,踩死了,它的妈妈会伤心的.”小伟说:“不把蜗牛抓走,我们的扶桑就会被吃掉.”陈成说:“我们可以把蜗牛放到别的地方.”思宁提议:“我们可以把蜗牛放在杂草地(园内一处未开发、使用的小地块,长满了杂草,师幼称之为杂草地),这样蜗牛就不会吃扶桑了.”思宁的主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幼儿把抓到的蜗牛放到了杂草地里.笔者肯定了幼儿的举动:“老师替扶桑感谢你们,也替蜗牛感谢你们,因为你们拯救了扶桑,也没有踩死蜗牛.

9、”幼儿得到笔者的肯定,满脸骄傲.(四)扶桑花“发霉”了晨间户外自主探索时,小姜指着一朵扶桑花,对笔者说:“老师,扶桑花发霉了,长出好多白白的毛.”连续数天的阴雨,幼儿也常议论家中的发霉物品.小姜的“发霉”话题,很快引起了伙伴的共鸣.易鑫说:“我家里的沙发因为一直下雨也发霉了.”思宁说:“我奶奶说,一直下雨,衣服没晒太阳,也会发霉.”晓琪说:“吃的东西发霉了,就不能吃了.”笔者以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幼儿的交流:“连续几天下雨,我们的扶桑花是不是真的发霉了?”幼儿在笔者的提醒下,再次认真观察扶桑花.小姜说:“老师,你看,除了白白的毛,还有黑色点点,太可怕了.”俊凯说:“老师,我发现扶桑花上面有白色、绿

10、色、黑色的小点点,太多了.”陈成说:“老师,这不是发霉,发霉是可以擦除掉的.这是有虫子在吃扶桑花.”俊凯说:“这是什么虫子?都不动.”小姜说:“这虫子也太多了吧!”最近,班级幼儿谈论最多的就是扶桑怎么了.幼儿对它的关注更多、更仔细了.扶桑花骨朵上密密麻麻的“霉点”,再次引起了幼儿的探究兴趣.幼儿借助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出了生活中所见的霉点与花骨朵上的“霉点”有不同之处.笔者为了让幼儿更清晰地分辨两者的不同,把两者的图片投放在种植区,鼓励幼儿观察、对比.有了之前观察小动物不同之处的经验,幼儿很快就总结出:真实的霉点,颜色比较单一,有毛发状绒毛,可以擦除;花骨朵上的“霉点”不是发霉,而是密密麻麻

11、的虫子,外观类似发霉.(五)不是发霉,那是什么虫子?幼儿在惊叹动物伪装高明的同时,也对得虫害的扶桑花产生了同情.思宁说:“密密麻麻的虫子叫什么?会不会把扶桑花给吃没了?”俊凯指着一个受虫害严重的花骨朵:“老师,这朵花都快死掉了.”陈成说:“这些虫子在花骨朵上,专吃嫩嫩的花朵和树叶,和蜗牛吃老树叶不一样.”佳明说:“赶紧把这些虫子消灭掉,不然虫子会把我们的花给吃没了.”思宁说:“可是,我们不知道这是什么虫子,也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消灭.”到底是什么虫子?有了之前自主咨询“小爱同学”的经验,佳明提议再次咨询“小爱同学”.在咨询的过程中,因为幼儿对虫子的认知不够且问题描述不 清,“小 爱同学”无法给出准

12、确的答案.笔者鼓励幼儿讨论“怎样能查到是什么虫子”的问题.陈成提议:“我们可以把虫子照片发到微信群里,问问爸爸妈妈.”第二天,幼儿一来到幼儿园,就迫不及待地和大家分享:小小的虫子是蚜虫.蚜虫常聚集在幼苗、嫩叶、嫩茎上,对黄色、橙色有强烈的趋扶桑怎么了?中班探究活动性(幼儿园的扶桑花是橙黄色的),取食寄主汁液.佳明说:“我爸爸说有蚜虫的地方就会有瓢虫的身影.”他还特意念了一首儿歌 小瓢虫:“青青小草刚发芽,/一群蚜虫吃嫩芽./长牙大象直摇头,/穿山甲也没办法./哎!怎么办呢?怎么办呢?/飞来一只小瓢虫,/不言不语不惊讶./哎呀,真棒,真棒!/全都吃光啦!”幼儿再次来到扶桑花旁,惊奇地发现蚜虫边上

13、真的有 瓢 虫 的 身 影.他 们 兴 奋 地 朗 诵 起 儿 歌 小瓢虫.(六)我们来照顾扶桑花照顾扶桑花,一直是班级幼儿最近的主要任务.陈成在保护扶桑花时发出感叹:“蜗牛我敢抓,蚜虫我可不敢碰.”思宁说:“扶桑花开始出现了好多洞洞,要赶紧消灭蚜虫.”小姜说:“蚜虫那么小,会不会有毒?”佳明说:“我们可以请瓢虫来帮忙.”笔者问:“哪里有瓢虫?”佳明说:“我知道在丝瓜园里有很多瓢虫,我们可以过去,把瓢虫抓来,放在扶桑花上吃蚜虫.”“抓瓢虫来吃蚜虫,保护扶桑花”的主意得到伙伴们的认可.幼儿穿梭在丝瓜园地里抓瓢虫,但很快就失落地表示:“瓢虫太少了,不好抓.”笔者提议,灭蚜虫、保护扶桑花的事还是交给

14、管理种植的阿姨来做.听到笔者的这一提议,幼儿手舞足蹈地欢呼着:“那我们赶紧去告诉阿姨,扶桑花等不及了.”和扶桑花相处一段时间后,幼儿对扶桑花有了更深厚的感情.他们乐于照顾扶桑花,关心扶桑花得虫害的问题,想尽办法解决问题,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增强了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七)我们一起为扶桑做爱心告知牌吧经过阿姨的精心管理后,扶桑花上的蚜虫终于被彻底消灭了.为了不让扶桑再次遭虫害,幼儿提议将大家发现的秘密用自己的方式(绘画、图片、符号等)记录下来,并告 知所有的 幼儿,让大家一起来爱护扶桑.在制作告知牌的过程中,佳明画了一个禁止抓瓢虫的标志,说:“瓢虫爱吃蚜虫,我们不要再抓瓢虫.”陈成画了

15、“发霉”的花骨朵,说:“扶桑花没有发霉,是长满了蚜虫,要赶紧治虫.”思恒画了一只满嘴都是牙齿的蜗牛,说:“蜗牛的牙齿长在舌头上,能把树叶咬破.”思宁画了瓢虫吃蚜虫,说:“瓢虫一天可以吃掉一百只蚜虫.”俊凯画了下雨天抓蜗牛,说:“下雨天泥土里的蜗牛会跑出来吃树叶,我们要帮忙抓蜗牛.”幼儿在绘画与制作告知牌的过程中,回忆了活动的全过程,系统地了解了扶桑“生病”的原因.幼儿在反复观察、猜测、查证、验证、总结的过程中,逻辑思维得到了锻炼.另外,幼儿在关心扶桑、照顾扶桑、号召大家一起保护扶桑等系列活动中,对扶桑的情感得到了升华.二、活动反思(一)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幼儿在和扶桑相处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科学

16、经验,提高了科学素养.幼儿通过猜测、观察、比较、主动寻求帮助、查证资料、讨论,构建了自己对扶桑“生病”原因的全新认知,学会了简单的分析与推理、记录与表现、分享与交流等.同时,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地得到锻炼与提升 为了解决问题,他们想出了咨询“小爱同学”、拍照寻求家长帮助、画画告知大家一起保护植物等.幼儿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及观察所获得的经验,积极与教师、同伴分享交流,找出了扶桑“生病”的原因、真假“发霉”的不同之处(二)教师的成长与收获在探究有关扶桑的活动中,笔者始终追随幼儿的兴趣与需要.笔者基于幼儿的问题与需要 扶桑的叶子为什么“破”了、蜗牛怎样吃“破”扶桑的叶子、扶桑花为什么“发霉”了、倡

17、议大家一起爱护扶桑等,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充分践行了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幼儿收获经验、得到发展的同时,笔者的教育理念也得到了丰富与提升.笔者始终以支持者和助推者的身份追随幼儿的每一个探究活动,不断鼓励和支持幼儿大胆猜测、亲身实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活动中,笔者还特别注意到,教育不仅仅是经验、知识的习得,情感教育也是教育的组成部分.笔者不仅为幼儿营造了一个宽松、自主的探究环境,还支持、满足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需求,为幼儿提供情感表达的机会,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取更全面、更有益的经验.即将进入大班阶段,笔者可以带领幼儿继续照顾、管理扶桑,防止扶桑再次“生病”;通过饲养蜗牛,引导幼儿探索蜗牛的生活习性及蜗牛与植物间的关系,甚至可以带领幼儿通过对比、经验迁移等方式去发现植物生长过程中与动物间的关系(责任编辑:赵玮叶保娇)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