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基于“互联网+”的《电工与...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探究_周欣.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5452 上传时间:2023-07-31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3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互联网+”的《电工与...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探究_周欣.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基于“互联网+”的《电工与...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探究_周欣.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基于“互联网+”的《电工与...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探究_周欣.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65传媒课堂基于“互联网+”的电工与电子技术 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探究周欣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凭借其便捷、高效的优势,在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提升教学效率、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等许多方面都展现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以后的高校教育模式一定会向智能化、信息化以及网络化的趋势不断发展,教学质量将成为此种教育资源中的主要因素。“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不断完善,对传统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为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带来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关键词:“互联网+”;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就社会发展层面而言,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在整个工科类教学体系

2、内占有重要地位。在新课改愈发深入的背景下,各高校对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时间做出了一定的调整,不仅课时有所减少,并且还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并能够熟练应用所学知识。“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相关教师可以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借助有效措施开展实践教学,从而找到最适宜学生专业发展与其自身特性的教学模式,有利于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与压力。但是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即使许多高校在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方面已经获得了良好的成绩,却依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对电工与电子技术的教学质量与效率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任课教师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做好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工作,从而实现提高教学

3、效率、推动技术发展的最终目的。因此,对基于“互联网+”下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展开更深层次的分析具有现实意义。一、教学改革的目标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便是执行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并找到一种集各种教学方法于一体、灵活多变、科学有效,有助于加强学生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能力的新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激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困惑与不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升工程意识,培养并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突出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地位与价值,找回学生在应试教育理念下消失的求知欲。基于“互联网+”下的电工与电子技能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便是在实现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还应该挖掘“工程教育”模式,

4、形成符合实践、面向工程的新教学理念。二、基于“互联网+”下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主要问题(一)理论和实践教学比例缺少合理性。在对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时,不但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其具备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对于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来讲,在教学期间对学生技术原理的理解与逻辑思维水平具有较高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同样能够说明高校对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必须有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作为基础。但是因为课程所包含的理论知识不仅内容复杂,且难度较高,所以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更倾向于理论知识教学,并未对实训教学予以足够的重视,课时安排也都集中在理论知识教学的方面,与此同时,就教学引导的

5、层面来看,同样更为注重理论知识。整体而言,实训教学极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促使其课时安排较少,同时其开展形式也十分单一,导致理论和实训教学比例缺少合理性的情况普遍存在。(二)教学内容体系固定。就技术型课程特性与性质层面来看,不仅对相关人员的创新性与发散性具有较高的要求,技术自身在运用与研究期间同样需要一直优化与发展。然而和技术持续更新状态有所差异,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较为单一,促使其和技术更新状态之间出现许多偏差。相关教师在根据固有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时,不仅课程内容安排上和技术更新状态之间存在许多偏差,并且学生在学习期间同样会感到无趣,内容提要2023年第7期采写编166传媒课

6、堂由此一来便无法取得预期教学效果。除此之外,教学内容体系固化同样表现在教学期间对先进教学辅助工具的应用方面。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教学质量的层面着手,虽然教学内容单一,但教师如果可以借助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与资源展开课堂教学,也可以获得良好的成效。然而因为大部分教师并未对先进教学工具有深入了解,对前沿式教学方法与模式的应用缺少合理性,从而对教学内容体系的创新产生制约。(三)教学评价主观,缺少灵活性。现如今,许多教师在对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进行评价时,往往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加之形式固定,无法从技术、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等多个纬度对学生学习能力予以客观评价与观察。此种评价形式不仅缺少科

7、学性与全面性,同时还会让学生过度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其往往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被动地进行学习,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三、基于“互联网+”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有效策略(一)依托“互联网+”技术,建设网络化教学平台。网络教学平台是以“互联网+”技术作为依托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最必不可少的硬件支持。基于云技术的“互联网+”教学平台(如图1),可以将Tomcat服务器作为Web服务器,将Web logic服务器作为应用服务器;对于网络结构部分而言,可以借助以太网进行通信,依托于分布式知识信息云教育平台确立应用底层数据库Oracle与基于JBuilder下开发平台。在网络教育

8、资源、个性化教学、交互双向学习以及移动学习等多方面IPv6获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并且愈发完善。为了改善IPv4存在的地址资源不完善、服务质量不高以及路由器速度缓慢等一系列问题,对IPv6的在线个性化教学平台的确立指标及其运行规划展开了全面剖析。基于“互联网+”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软件可以利用数据库开发各种应用模块,其中包含学习管理、课程教学设计、教案、实践活动记录、录播课程、系统管理、课程测试、微课、历史案例以及自学辅导等多个部分。基于“互联网+”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应用模块体系(如图2),借助数据库开发应用模块时,还应该合理融入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先进理念与模式。依托于“互联网+

9、”技术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关键就是网络化教学平台的软硬件,就好似建设了一个平台后,需要选择适宜的电工与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并且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是否可以取得良好成绩的关键便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图1 基于云技术的“互联网+”教学平台图2 基于“互联网+”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应用模块体系(二)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供学习资源。基于“互联网+”时代,网络内相继出现了各种优质的课程资源平台,并且这些资源往往都没有使用限制,有利于学生进行在线学习。在这其中同样涉及许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资源,在完善教学方案的基础上,还能够为学生安排和教学内容有关的讨论专题与随堂检测、课后作

10、业等。所以,相关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MOOC或是慕课等课程资源平台内选取适宜的教学资源,以此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与课前预习提供更多帮助,并且,任课教师同样能够针对较为抽象、晦涩难懂的重难点知识,安排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课前预习。例如,在对“基本放大电路”有关内容展开教学时,无论是工作原理,还是动静态分析等许多内容都需要应用电路图,学生无法快速掌握,加之课堂教学和分析也缺少趣味性,使学生无法在课堂学习时完全掌握与了解。167传媒课堂相关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找到有关资源,并组织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使其对课程的主要内容与重难点知识有一个大致了解,同时记录自己的困惑、问题,在教师展开课堂教学时,进行重点

11、讲解,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并且,经过完成和课程资源有关的随堂练习,学生还可以把预习的具体情况及时反馈给教师,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进度做出调整。又如,在对“电机与控制技术”有关内容展开教学时,因为课时紧张,线下教学无法达到这方面的需求,任课教师可以借助线上平台完成微课录制,使学生能够借助线上学习的措施深化记忆,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三)利用线上作业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因为高等院校课时安排较少,因此教师必须借助加强课后作业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与记忆所学知识。以原本的作业安排作为基础,教师必须以教材习题当做核心安排作业,同时要求学生利用书面的方式上交。随着“互联网+”时

12、代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各种移动终端的运用愈发普遍,因此教师便能够利用这一优势,结合线上平台安排作业,利用相关应用程序进行线上作业收取与批改,由此一来便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成果。例如,在利用应用程序安排作业时,教师还能够将这些题型的答案同步发送至应用程序内,能够在学生上交作业后利用应用程序完成作业批改,快速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吸收程度,并且学生同样可以立即获得教师反馈。不仅如此,在分析计算题时,相关教师能够利用移动终端接收学生的解题文件,实现线上批阅。借助此种作业安排与批改措施有利于教师随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为后续教学方案的调整提供支持。(四)借助“互联网+”的应用优势,提高实训力度

13、。在对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时,实践训练一直都占据重要地位,借助实训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与巩固所学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相关教师能够利用网络实现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实训方法进行教学,以展现二者优势。在具体工作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重要测量仪器与设施的规范操作方法,掌握电路连接方法,并且借助虚拟实验的支持,使学生能够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展开虚拟操作。在进行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时,包含各种验证类实验,相关教师可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虚拟实验平台,使学生可以在课外完成线上操作。借助虚拟与现实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把

14、所学知识付诸实践,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五)采取线上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工作。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内容,结合电工考证可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一课程体系经过课程组的反复修改,结合电机拖动技术、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等一系列课程,基本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对维修电工的实际需求。现如今,课程组依旧在不断完善教学改革,并以“互联网+”作为中心展开课程改革创新。首先,制作慕课。提前制作慕课,并传送到教职云平台,借助现有平台,对优秀课程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在为教师日常教学工作提供便利的同时,还有助于更好地完成课前预习与课后作业,不受到传统课堂教学的制约,让学生能够不受时间与空

15、间限制地进行。其次,微课教学。碎片化知识要点微课,借助短视频平台,让学生能够利用碎片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凭借多元化的音乐与课程内容,能够让无聊的知识点更具有趣味性。最后,仿真动画教学。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模拟电机控制机理与线路连接,促使学生能够更真切地了解电机控制机理与电路设计思路,实现虚实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目的。除此之外,在线课程的开放还能够为教师提供科学且完善的考核机制。学生借助平台完成在线测试,按照测试结果可以获得对应的积分,在积分符合合格标准时才可以得到这一课程的相关证书。而教师借助后台,按照学生答题情况能够随时掌握学生学习难点,以此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六)利用线下教学突出学

16、生主体地位。借助线下教学,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核心从原来的教师讲解为主,转换成学生的课后交流、教师答疑解惑引导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若是学生在线上学习后遇到不解之处,线下便能够向教师或是同学寻求帮助,促使其学习观念从以往的被动式接受转换为主动式研究。例如,在对“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机理”相关内容进行讲解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实现方法是怎样的”或是“异步电动机可以转动的重要因素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回答:“缺少旋转磁场切割,转子绕组便无法产生电磁转矩,那么转子就无法旋转,因此只需对三相电相序进行调整,便能够让电动机定子旋转磁场进行正转或是反转,促使异步电动机

17、正反转得以实现。”“三相异步电动机定子绕组与三相交流电源予以连接,能够在电动机气隙内形成旋转磁场,而这便是异步电动机可以转动的重要因素。”这样学生参加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便会提升,从而提高教(下转第170页)2023年第7期采写编170佳作赏析物。这种表达往往因过于抽象而带有多向性解读的可能。“肖像”的优势在于直接逼向人物内心世界,但人与环境的关系则无法传达。“劳作(场景)”影像既保留了人与环境(或物品)的关系,人物的体态、神态也参与到表达中来。在气势与冲击力上虽然比不上远景影像和肖像,但在现场语境中平淡地书写人物精神正是其特色所在,也是其不容被忽视的原因。总之,对各“文化单元”中人的不同层面的刻

18、画,正是人类学影像的优势,也是其合法性的支撑。如果仅仅是记录生活各个维度,其影像充其量是一般意义上的资料留存,将跳不出文字仆役的局限,自然也就称不上“影像人类学”或“人类学影像”。在记录文明维度的基础上,致力于对人的精神状态的刻画,则使影像超越文字,一跃成为人类学视觉表达的中心要素,在承载文化阐释与精神记录的同时,也建构了自身的合法性。参考文献:1李媚.三十年代的社会纪实与报道摄影https:/ 互联网+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文信息,2020(6):164-165.5康迎曦,唐北平.混合式金课教学模式的信息研究与实践以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为例J.软件,2021,42(9):38-41.6刘德兵.“互联网+”背景下士官高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职业技术,2020,19(8):82-86.(作者单位: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