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课题论文 小学高年级计算能力培养的研究学 校:乌鲁木齐市第107小学 学 科:数 学 作者姓名:杨小梅 联系电话:15709919978 通讯地址:乌鲁木齐市第107小学邮政编码:831400 小学高年级计算能力培养的研究 摘要: 计算是数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数学的基础。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主要表现在计算的是否正确、迅速,即 “又准又快”。 我通过分析高年级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教学的实际,对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提出具体的措施: 1、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3、提倡算法多样化、激发学生潜能 ;4、重视口算是
2、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5、让学生掌握算理、法则和运算的顺序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培养小学数学计算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之一,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质量,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质量。加强计算教学,有效地提高小学生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但实际计算中,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简单的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马虎、不进行验算造成计算的不正确。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来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 、
3、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探索知识的最大动力。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培养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对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有着很大的作用。兴趣还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小学生乐于计算、善于计算,对计算感兴趣。从而达到算得熟、准、快的目的。计算教学好象只是枯燥乏味的数字“开会”,只是在玩一系列的数字游戏。对于小学生来讲,比起好玩的游戏,动画片来说,计算真可以算得上是乏味,学生看了就烦。那么,怎样才能让小学
4、生对计算感兴趣呢?针对这一情况,我对五年级58名学生做过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喜欢计算的仅占20%左右,不喜欢计算占了50%以上,还有30%左右的学生则表示一般。 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较强而抽象逻辑思维较弱,有意注意较差,对具体形象的实物、教具、学具比较感兴趣。因而加强直观教学,指导学具操作,使学生手脑并用,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具,恰当合理地进行直观操作,能让学生做的应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例如:在进行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时我让学生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盒子拆开,由于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发现并总结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这样老师指导学生
5、在操作中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达,使学生既顺利的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学习兴趣,从而对计算也有了很大的兴趣。 另外,在数学计算教学中,我还适时地用生活中的数学来感染学生,或以学生喜欢的数学游戏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比如在进行异分母加减、法时我利用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利用曹冲把大象转化成石子的思想引导学生将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然后利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进行计算,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及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学生从乐中得益,从乐中长智,不知不觉就迷上了数学。从而为提高小学
6、生的计算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我在进行简便运算复习课的时侯先出示了一则启示是数学王国要竟选国王,孩子们看到启示后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这样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还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效果,更激发了学生的计算兴趣。古人说的好: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儿童的好奇心特别强,常为新奇的事物表现出异常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精心设计悬念,有意地创造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一些“困惑”,从而在似懂非懂的情境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渴望解决悬念的亢奋心理状态中,激发追根求源探索奥妙的兴趣。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浓,他们的兴趣易被新奇的东西所激发。因此,可以从更新与改革教法入手,运用灵活多样的教法,加强新异刺激
7、,以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大脑皮层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好奇心强是小学生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适当开展一些竞争性的学习活动,使学习活动热烈紧张,有利于激发求知兴趣和培养竞争意识。当学生们精神松弛之机我便常常酌情组织学生进行三至五分钟的小竞赛。可以各组选代表参赛,也可以是全组都参加的集体赛,或者是对一组小题的“接力赛”。当场评出名次。此外,“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夺红旗”,“争坐第一把交椅”等等,都能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以争高低的求知心理与学习兴趣。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当学生一旦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时,就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有的学生对
8、“零做除数没有意义”提出疑问时,我在鼓励的同时让学生把下列的除式写成相应的乘式:( );( )( );( )结果学生在老师启发下自己找到了根由:( )内是“不存在”;是“不唯一,可以是任何自然数”,所以零做除数没有意义。可见当学生遇到疑问时,教师应抓住有力时机,及时给予点拨、诱导、“架桥、铺垫”等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十二年的教学经验证明,要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1、 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对于计算题,有的学生提笔就算。这时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
9、算符号。很多学生在计算时算理可能掌握得不太好,但对于计算的方法掌握得还是比较好,还是明白该怎么做。但是为什么会算错呢?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没有认真审题而造成的。比如把符号看错,把数字看错,特别是四则混合运算,拿着题没有先观察运算顺序,没有弄明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随时都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所以很多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算出来了,却算错了。比如:36+2036+20这类题,很多学生容易出错,觉得很简单,就是3232=1嘛,这明显就是没有认真审题的结果。所以在计算之前一定要让学生认真读题,先弄清楚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那么,为了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练习题来进
10、行专项训练。比如:(1).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如:9680(986-4920)(2). 只列式不计算如:75除以5的商与18乘以3的积,它们的和是多少?9182减去182的差,除以52加上48的和,商是多少?通过练习,学生的审题能力会有很大提高,使学生明确了认真审题是正确列式和准确计算的前提。从而我在数学计算教学中,分三步走:一要审清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二要确定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三要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以通过分、合、转换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才动手解题。 2、使学生养成估算
11、和验算的好习惯。教给他们估算和验算的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一些学生以为验算可有可无,其实不然。验算不仅能保证计算正确无误,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对学习一丝不苟的态度。一道题有没有做对,很多学生心中没数,这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养成认真检查验算的好习惯。一道题做完了就完了,加法看成了除法,或者运算的顺序错误,或者把题中的数字看错了都不知道。所以除了要求学生在做题前要认真读题,做题时要准确计算,还更应该要求学生在做完题后进行认真的检查和验算,要力求做到计算无误。当然老师首先应该教给学生检查的方法,现在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检查,所以不管检查多少次,都没能检查出错误。在检查
12、的时候要从题目开始,每一个数字,每一个符号都要认真检查,四则混合运算还要先检查运算顺序是否正确,然后每一步的计算结果要去验算,这样才能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3、使学生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学生书写工整、格式正确、字迹端正、做到不潦草,不涂改,保持作业整齐美观。4、使学生养成相互检查的习惯。要求学生在作业完成后,在做好自查的基础上,对作业进行互查,然后上交学习小组长复查,对于出现的问题随时指出,帮组分析错误原因,及时纠正,对于普遍或典型问题,及时统计、汇总、上报,进行统一分析讲。这样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协作意识,更能让学生掌握知识,进而逐步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和计算能力。 5、培养学生准确
13、计算的习惯。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为学习比较复杂的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些学生由于口算能力差,做什么题都要列竖式,成绩好的都做几道题,他们有些一道也不能做出来。我在五年级,发现有些学生在做除法试商的时候,非得拿除数从1开始乘,有时从1乘到9都没有找到需要的商。这就说明他们的口算能力差,试商估算的能力差。所以在低段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非常重要。学生具备了口算基础,掌握了运算顺序后,运用具体的法则或定律计算每个题时,可以抓住以下两点,以确保计算的准确性。 教育学生认真书写,要求学生对所书写的数字、运算符号,书写格式准确、分明、规范,教育学生增强责任感。四则混合式题,只有对每一步的计算都一丝不
14、苟,确保准确无误,才能保证最终结果的准确、正确。要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应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反复的训练,才能见到成效。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对学生的计算提出要求,通过坚持不懈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一定会慢慢养成,计算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三)、提倡算法多样化、激发学生潜能 算法多样化就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计算。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进行数学交流,而且有利于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它能使学生在计算中得到成功的愉悦,而且能使不同层次学生学到不同的数学。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
15、力的人才。算法多样化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和谐、统一的共同体,两者并不矛盾,也不对立。1、算法多样化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创新灵感。 每一种算法都是学生思维活动的体现,无论对错都是学生思维的火花在闪烁,一种算法就是一种思维过程。算法多样化体现了思维方式的多样性,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思考角度的多元化。创造力作为一种复杂的高层次的心智操作方式,是多种认知能力、多种思维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此之中学生可以捕捉到许多思维的亮点,从而激发创新灵感。 2、算法多样化促进学生学习方式个性化,开发创新潜能。 算法多样化,尊重学生的思维活动,肯定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不同学生由于生活经验,认知水平
16、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他们对同一数学现象做出不同的认识、理解和掌握,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个性。算法多样化给了每个学生表达的机会,在一次次的交流中,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个性,这种学习个性,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3、算法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创新习惯。 学生在完成自己思维活动的同时,又听到其他同学不同的算法,很自然地会想听一听别人是怎么算的,怎么还会有不同的算法?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再去听、再去想、再去算。好奇心是保证人类探索未知世界最强大的动力,是创新的萌芽,是创新的潜在能力。算法多样化,就会一次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一次次的探索中,就
17、会想方设法去思考、体验不同的算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的习惯。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提倡用不同方法计算,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大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尝试,标新立异。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解放自己的思想,敢于放手。只要是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出来的办法,就是好办法,教师都要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提倡不同方法进行计算,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逐步形成创新的习惯。 4、注重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要遵循“留给学生更多自主思考的空间”这一原则,避免让教师“画点”学生“连线”,教师“铺路”学生“爬山”,否则学生只能在封闭
18、的预定轨道上运行。开放的目的是让学生多一份感悟,多一份理解,提供更多的创新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填空 (1)+8= (2)21= (3)+= 以第(3)题为例,这是两个两位数在加法计算过程中有进位的情况,两个两位数加法从“10+10”到“99+99”,共有8100种算式,这其中答案为三位数是从“10+90=100”到“99+99=198”的算式,共有4860种。让学生们把这些算式写成笔算的形式,不知不觉中就进行了多次计算练习。制作这些算式时,如能按顺序排列下去的话,就能列举既不重复也不遗漏的全部算式,这个活动本身也是具有数学性质的活动。学生可能开始是随机列式,慢慢地有些学生会发现规律
19、,学生一般都能想出许多像“10+90、11+89、90+10”答案为100的算式。有些学生经过大量列式后发现这样的规律:先固定加法算式中的第一个加数,从“10+90、10+91、10+92、10+98、10+99”到“89+11、89+12、89+98、89+99”,其中各类算式个数依次为10、11、89,而从“90+10、90+11、90+98、90+99”到“99+10、99+11、99+98、99+99”这10类算式,他们的算式个数都是90个,因此,容易得到所有算式个数为(10+89)8029010=4860。此类问题结果是开放的,实际上计算过程也是开放的。开放性问题的教学一般分为两步进
20、行:第一步先让学生完成书上题目,想出尽可能多的答案;第二步让学生也想出类似的题目,并在组内完成。在第一步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要填出两个数,必须先确定其中的一个数,这时训练学生思考问题要有序,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多的填出答案;在第二步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功能,在这种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5、有计划的组织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运算技能。 练习时,我首先训练学生用文字叙述的形式答题。如:(186-15)3读作18乘以6的积减去15,所得的差除以3,商是多少?通过读题学生就会明确应该用两数的积减去15的差除以3了。就不会发生运算顺序的错误。其次,采取对比性练习。将易混易错的题目
21、放在一起,让学生区分比较,以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计算中,学生容易被一些相似的数目所混淆,影响其对法则的正确掌握和定律的运用。如:1.234+2.345、12.34+2.345学生容易被相同的数字所吸引,忽视了小数点的位置不同,误认为结果是相同的,所以进行这种对比练习不仅巩固了基础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注意力。 综上所述:在计算教学中,提倡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从变革“计算观做起,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改革学习方式,在思考中求“多样”,在“多样”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算法多样化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实施
22、算法多样化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四)、重视口算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要坚持经常练习,逐步达到熟练,因为任何一道题都是由若干个口算题组成的,它是笔算的基础,口算能力直接影响到笔算的正确率和速度。口算能力强的学生,笔算的正确率高且速度快;口算能力差的学生,往往笔算速度慢且错误率高。口算能力加强了,计算的速度就会提高。口算能力作为计算能力的一个方面,是不可忽视的。把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作为基础训练效果较好。具体口算要求是,先将一位数与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相乘,得到的数立即加上一位数与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相乘的积,迅速说出结果。这项口算训练,有数
23、的空间概念的练习,也有数位的比较,又有记忆训练,在小学阶段可以说是一项数的抽象思维的升华训练,对于促进思维及智力的发展是很有益的。这项练习可以安排在两段的时间里进行。一是早读课,二是在家庭作业的最后安排一 组。每组是这样划分的:一位数任选一个,对应两位数中个位或十位都含有某一个数的。每组有18道,让学生先写出算式,口算几遍后再直接写出得数。这样持续一段时间后(一般为23个月),其口算的速度、正确率 也就大大提高了。计算在生活生产劳动中运用最为广泛。在小学,计算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纵观全国小学数学试题,涉及计算内容的题目在一份试卷中均占85左右。我们的数学不曾一度被称作“算术”吗?从这个
24、意义上说,加强计算教学,有效地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多少年来,小学教师都在研究这个问题,但是,近几年来由于素质教育的开展,教师对这个问题又有所忽略,认为计算易教,不重视计算教法的研讨。教学过程重算法轻算理;重练习轻理解。大搞题海战术。而学生则认为计算好学,一听就会,不用动脑筋,只要作练习就可以了。因此,有些学生不懂算理,计算法则的运用比较僵化。习题错误将经常不断。当出现错误时,师生都没有分析错误原因而只是将其归罪于粗心。久而久之,就出现了教师埋怨学生计算能力差。学生见到计算就发憷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农村小学尤其明显。我采取了以下几方面具体措施及方法 : 1、拟定训练计
25、划。口算是学生必备的基本功,我们应作出长计划,短安排,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和训练,体现出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在计划中详尽的拟定了训练时间和训练方法。在教学中加强针对性,根据不同的”病因“开出不同的”处方“对症下药,使训练收到实效。 2、加强口算练习,运用多种形式,使学生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口算是一种不借助于计算工具、不表达计算过程而直接通过思维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计算,都要通过口算来计算。小学数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口算训练方法,坚持经常练习,逐步达到熟练。”这充分说明了口算训练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口算训练。3
26、、加强口算的培养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能力是在口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口算基础的笔算是不存在的,一个学生笔算能力的强弱一定意义上是口算能力的反映。在口算的过程中,有记忆和思维的参与,合理进行口算训练,可以促进学生记忆力和思维的发展,因此,就要重视口算的培养,加强口算的训练。 在口算训练时,我采取了定时定量的卡片练习的方法。卡片上的习题是按照题组的形式出现的,与教材内容紧密配合。使用时间,一般为课前5分钟。一张卡片的题量是一定的,并根据内容和题量规定口算时间。这种定时定量的限制,实际上是对准确和速度上的要求,因为计算速度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如:在学习完小数运算这部分知识后,就设计了
27、这样一张口算卡片,要求在2分钟内完成。 (0.95= 0.8+0.5= 1.34= 0.78+0.2= 6.80.4= 9.8-8.8= 10.4= 600.05= 1-0.78= 0.8+0.27= 10.79= 0.12+0.8= )4、搞一些竞赛,以激发学生对计算的兴趣 由于计算题是由数和计算符号构成的,比较抽象,没有生动的情节,就采取了习题形式多样化。如选择题、判断题等。在练习方式上也尽量使其多样化。如接力比赛,抢答。评智慧小星等。 计算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计算能力也是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计算能力的培养,不仅与数学基础知识密切相关,而且与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等也是相互
28、影响,相互促进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每一个数学老师都应该重视题。学生做计算题的速度和正确率与学生的口算能力是密不可分的,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加强基本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加强口算教学和练习。口算不但是计算、简算和估算的基础。而且口算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对学生的注意、记忆、逻辑思维(特别是思维的敏捷性)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笔算的技能技巧是口算的发展,笔算是由若干口算按照笔算法则计算出来的。如果口算出错误,笔算必然出错误。因此,不仅低中年级基本口算的训练要持之以恒,随着学习内容的扩展、加深,在高年级也应同样重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概念、法则,增大课堂教学的密度,提高计算能力,而且可以
29、在口算训练中,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注意力和记忆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科学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良好的口算是正确计算的基础,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也是发展学生智能、智力的良好方法。 5、变换口算形式,激发口算兴趣,培养口算习惯;口算能力的形成,要符合儿童特点,灵活多样,要通过经常性的训练才能实现,且训练要多样化,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练习的积极性。包括:分散集中结合练,多种形式变换练。例如:视算训练、听算、抢答口算、口算游戏、“对抗赛”、“接力赛”、“对口答”,“开火车”、“找朋友”等等。对于一些形式上相似实质不同
30、,容易混淆的试题组织对比练习,不仅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而且有利于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形式上有时是老师读题,学生听题写出答案;也可以是选择一两个同学轮流值日,带上口算训练卡片到讲台念题,学生写题写答案。学生相互出题,对答式的口算练习等方式。采取听算和看算的形式训练,有时采用听算比赛的形式,看谁听得准答(写)得快,训练记忆力,提高速度能力;有时进行速算比赛,看谁在规定时间内能做得多而准,通过多种形式、不同角度进行口算强化训练,这种紧张而有序的训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的注意力。 6、掌握口算方法,形成口算技巧。口算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效
31、果,大大提高口算的速度和准确性,并形成口算能力,在应用中进一步理解、巩固算法,灵活运用算法,逐渐简化思维过程,形成口算技巧。熟记常见值,提高运算速度。比如:1/2=0.5 1/4=0.25 3/4=0.751/5=0.2 1=100 2/5=40等等要求学生熟记,做到脱口而出。 7、阶段性小结,适时有效评价。我还注意做好练习后的讲评,通过多交流、多反馈,普遍出现的细小问题及时加以解决,极少数比较差的学生课后多加辅导、鼓励。每个星期进行一次总结,学生通过互评、自评,对照老师的要求,看看每次口算达到了哪个等次,存在什么问题,及时纠正;有时可以根据以前教学获取的反馈信息,给予进步的学生、优秀的学生以
32、精神甚至物质奖励,及时的评价表扬,能有效地保持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在提高学生口算能力的训练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持之以恒的训练,决不能热一阵、冷一阵,更不能浮于形式,才能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口算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借助口算能力的训练,使学生的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科学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得到发展,所以口算不是单纯的口算,是一项综合能力的训练,在新的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我们在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的同时,不要忽视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口算能力的训练。 (五)、 让学生掌握算理、法则和运算的顺序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 每一种计算都有一定的理论根据,
33、掌握这些根据,是培养和提高计算能力的前提。如正确地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就是进行异分母分数四则运算的前提。我在教授混合运算的顺序时,除了要求学生熟记之外,还要能针对不同的算式灵活运用。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要在计算前对一道题进行全面地分析,想想算式有什么特点,运算符号有几个,能不能用简便运算。我在学生熟练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后,便引导他们充分运用有关计算法则、性质的定律,进行合理的灵活的计算,提高计算的效率,同时我还帮助学生归纳整理,理清思路,掌握方法,减少错误,提高计算速度,降低难度。计算法则是计算方法的程序化和规则化。如果不懂算理,光靠机械训练,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更谈不上灵活运
34、用。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除了使他们能准确理解和掌握算理计算法则,并能够灵活运用法则外,还要使他们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同时还应注意训练他们具有一定的记忆力。而这些要求都要靠日常教学来实现。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要加强教学上好新授课,处理好算理与算法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循“理”入“法”,以“理”“法”,并通过智力活动,促进计算技能的形成,具体方法如下: 1、利用教具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的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如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认识,运算定律和性质,及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都是运算法则的依据。但是这些都是抽象的数学知识,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这样
35、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小学生的思维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对算理的剖析就要根据小学生的认识特点,通过教师的“架桥”,寓抽象的知识于具体形象之中,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导到抽象的彼岸,从而概括出计算法则。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的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感性材料,选择直观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动手操作创造条件,为进一步进行思维加工奠定基础。 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学具,是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而且可以把抽象的算理具体化,化难为易,缩短掌握计算法则的过程,特别是课上人人动手操作,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的投入到推导计算法则的过程中去,增强计算的自觉性。 “同分母分数
36、加减”是五年级学生新接触的知识,所以对算理不能理解,尤其是法则中“只把分子相加减”更感到困难,所以,在教学时,分别把两个相等圆平均分成4份,其中一个圆取1份用红色表示,也就四1/4,另一个取2份,用黄色表示,也就是2/4。上课前,通过投影演示,请学生观察:什么变了?什么没变?1个1/4加上2个1/4是多少?学生通过观察演示,明白了1/4+2/4,分母没有变(也就是合在一起,还是将圆平均分成4份),只是合在一起后,所取的份数变成了原来所取份数的和,也就是两个分子相加,就是和的分子,这样通过演示,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为什么同分母分数相加,只把分子相加的道理了。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
37、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可见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想发展学生的思维,就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 如:在数学“分数乘以分数”的算理时,只用书上的示意图,学生很难理解。于是在数学中,我采取了让学生动手折线来理解算理的方法:用一张表示一公顷,怎么说明1/2公顷的1/4是多少公顷呢?并出示思考题(两个分数各表示什么意义?用“?”表示所求的部分。列式后,观察图上的结果是多少公顷?)让学生结合思考题动手操作,学生在活动中,一边动手,一边思考,不但知道了两个分数相乘后的结果,而且对分数乘以分数的算理也很清楚,即:把1/2公顷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
38、1份,也就是把1公顷平均分成(24)份,1份是1/8公顷。当1份的数会求后,2份、3份的数自然也会求了。与此同时“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也深深的印在学生的头脑中,达到了理法相融,理为法服务的目的。 2、运用迁移规律,加强计算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算理和法则。 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一切新的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水平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对新知识的理解是建立在和原有的有关知识发生联系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所谓迁移,简单的说就是学生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对新知识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有消极的。积极的影响就是正迁移,反之,就是负迁移。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
39、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能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学生一但形成了迁移能力,就能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计算课也是如此,恰当的运用迁移规律,会促进学习的正迁移,使学生能更准确的理解算理,掌握法则。 先掌握的运算法则对后学习的运算法则,既有积极的影响,又可能产生干扰。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注意运用法则之间的正负迁移。要充分发挥正迁移作用,防止负迁移的消极影响。在学习掌握新的计算法则时,引导学生比较新旧知识点的异同点,使学生在比较中,能确切把旧知识从多角度、多侧面的发生联系,新知识才会在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生根”,使原由染指结构得到发展。 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法则”时,我是这样进行的
40、,首先复习了商不变的性质、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整数除法等知识,然后,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入新课“小明去商店买文具,每支笔0.3元,他用1.2元可以买几只笔?”学生因为有生活经验,所以很快就得到答案。可以买4支笔。可当我请他们用竖式解答时,学生们就产生了疑惑,0.3除以1.2,商4应该写在哪呢?这时,有的学生就说,如果都是整数就好了。我及时抓住学生的这个迁移点,因势利导的提出,如果把除数变成整数,要是商不变,有什么办法?学生思考,检索有关知识,不一会就回答了:除数扩大1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也得扩大10倍。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学生恍然大悟。这里的教学就是抓住了“把除数是小数转化为整数而商不变
41、,“这个小数除法法则算理的关键。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铺路“,使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联系。接着,我又设计了把除数变成整数时,要使输尿管不变被除数的几种情况(小数位数比除数多,比除数少)的练习。从易到难,引导学生”拾级而上。然后,出示例4,2.4340.17=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独立解决,并边计算边叙述解题思路。从而归纳出计算法则,这样,就使新的法则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获得了实际意义,生“根”,射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真正的理解了算理。 3、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的运用法则,并简化运算过程,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 运算法则的掌握过程是从开展的、详尽的思维活动过度到压缩的、省略的思维活
42、动。开展是为了理解,以确保初期运算的准确,压缩是为了简化中间环节,提高计算速度,学生理解并掌握新的运算法则之后,开始训练时,要严格要求学生用法则进行运算,还应要求口述计算过程,培养学生言而有理,行必有据,以确保运算的自觉性和正确性。口述运算过程,不是简单的背诵计算法则,而是按照法则结合具体题目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讲述,并逐渐过度到语言简练,这就是对计算法则的理解阶段。但计算能力的培养又不能只停留在这个阶段上,还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压缩运算的思维过程,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最本质的内容。这才能形成技能。如:在讲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后训练时,让学生边计算边说运算思路、运算法则,并写出计算
43、的全过程,一段时间后,逐渐省略中间过程,并挖掘出本质,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如:1/6+1/7开始时,写全过程,最后,总结规律直接写结果。即,分母互质,分子是一的分数相加,和的分母是两个分母的积,和的分子是两个分母的和。这样 ,就大大提高了计算的速度。 总之,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该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只要我们认真挖掘教材,领悟新课标要求,多渠道开发小学生潜能,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陈清容,吕世虎.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3 廖定金加强口算训练,提高学生能力广西灵山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