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859人文地理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pdf

上传人:雁** 文档编号:304698 上传时间:2023-07-30 格式:PDF 页数:34 大小:36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859人文地理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859人文地理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859人文地理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859人文地理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目录2015年福建师范大学858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回忆版)2014年福建师范大学855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2013年福建师范大学814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2012年福建师范大学637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2011年福建师范大学641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2010年福建师范大学636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2009年福建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2008年福建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2007年福建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2006年福建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2005年福建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2004年福建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2003年福建师范大学人文地

2、理学考研真题2002年福建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2015年福建师范大学858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回忆版)一、简答题(60分)1简述时间地理学方法体系。2简述文化迁移扩散与人口迁移之间的关系。3文化景观的定义以及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4如何理解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5简述弗里德曼的中心边缘理论以及中心的6个自我强化机制。6简述经济活动空间关系的距离衰减率,从各区位理论的视角理解其中距离的含义。二、论述题(90分)1论述库兹涅茨法则及其演进机制。2什么是城市化,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有什么问题。3如何正确人口环境容量,论述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2014年福建师范大学855人文

3、地理学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一、简答题(615)1简述因果循环积累理论,并用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为例解释马太效应。2产业集群的概念,并概述其特征。答:(1)产业集群的概念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2)产业集群的特征有:特定区域空间上的集聚产业集群是对应于一定的区域而言的,是经济活动的一种空间集聚现象,地理上的邻近不仅带来了运输成本的节约,还有企业间直接的交流、竞争以及实时信息的传递。如德国的钢铁生产

4、集中在多特蒙德,刀具生产集中在佐林根,工具车床则集中在雷姆萨伊德。生产专门的产品产业集群聚集在一起要生产具体的产品,且地方优势明显,如诸暨大唐的袜业、河北清河的羊绒业、浙江嵊州的领带业等,不仅有专业的产品而且形成规模化的产业形势。企业间分工单个集群企业内部一体化程度很低,大量的企业在集群中只做产品作业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如在浙江苍南县金乡镇标牌产业集群,设计、熔铝、写字、刻模、晒版、打捶、钻孔、镀黄、点漆、制针、打号、装配以及包装等十几道工序,全部由当地独立的企业或加工专业户来完成。产业链的相对完整性 产业集群是一个包含了某一产业从投入到产出以致流通的各种相关行为主体完备的经济组织系统,它们处于

5、相同或是相近的产业链上,具有前后向或横向的产业联系。企业和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是决定集群效应和本质的主要特征,集群经济使同一产业内部分工更为精细化,使一家企业可以集中于该产业的某一道工序或某一种中间产品的生产。不但有生产性的企业,还有大量为生产提供辅助性服务的机构,如大学、研发机构、咨询公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利益共生体。众多企业形成复杂的网络关系 企业数量足够多,竞争与合作并存。集群所在地存在着复杂稠密的社会网络关系,人与人、企业与企业之间发生着频繁的互动活动和知识交流,人们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渠道共享知识和创新。产业集群内部综合了市场和政府的功能,综合了技术创新和组织设计的因素,但是

6、在整合力、竞争力、影响力上又超过了市场和政府。3什么是城市化,中国城市化的特征。4拉文斯坦人口迁移规律理论的概要。答:美国人口统计学家拉文斯坦被公认为人口迁移研究的先驱。他通过分析英国等欧洲国家19世纪后期的人口迁移趋势,提出了七条迁移法则,分别是:(1)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倾向于迁移到大的工商业中心。大都市的人口增长主要是人口迁移(即人口机械增长)的结果,相对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长不大重要。(2)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他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移民有从乡村到集镇,从集镇到小城市,从小城市向大城市的迁移倾向。即“工商业中心(城市)吸引周围乡镇的居民迁入,因此而留下的空缺则由更

7、远处乡村居民所填补,如此反复逐步影响到遥远的村落”。(3)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从源地向目的地的任何迁移都会有一个从目的地“返回”源地的补偿流。(4)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5)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6)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由祖国携家带眷全家移出是很少见的。(7)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的主要动机以经济为主。拉文斯坦推论道:迁移发生率与源地、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成反比。也就是说,迁移的距离越长,移民的人数就越少。5什么是文化景观,索尔的文化景观论的文化景观构成要素有哪些,并举例说明。二、论述题(320)

8、1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及其演进机制。答:(1)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时,就业人口便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人们称这种由人均收入变化引起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称为配弟-克拉克定律。库兹涅茨产业结构论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的部门结构将趋于下降;政府消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趋于上升,个人消费比重趋于下降。在理论前提上,他把克拉克单纯的“时间序列”转变为直接的“经济增长”概念,即“在不存在人均产品的明显减少即人均产品一定或增加的情况下产生的人口的持续增加”。同时,“人口与人均产品双方的增加缺一不可”,而“所

9、谓持续增加,指不会因短期的变动而消失的大幅度提高”。而后,他将产业结构重新划分为“农业部门”、“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并使用了产业的相对国民收人这一概念来进一步分析产业结构。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将经济成长的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一是传统社会;二是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三是“起飞”阶段;四是向成熟挺进阶段;五是高额大众消费阶段;六是追求生活质量阶段。(2)产业结构理论演进机制 产业结构理论演进的阶段a在前工业化初期第一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缩小,其地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有较大发展,工业重心从轻工业主导型逐渐转向基础工业主导型,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也有

10、一定发展,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比还较小b在工业中期工业重心由基础工业向高加工度工业转变,第二产业仍居第一位,第三产业逐渐上升c在工业化后期第二产业不比重在三次产业中的地位占有支配地位,甚至占有绝对支配地位d在后工业化阶段产业知识化成为主要特征。产业结构的发展就是沿着这样的一个发展进程由低级向高级走向高度在内代化的。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具有顺序性产业结构的演进有以农业为主导、轻纺工业为主导、原料工业和燃料动力工业等基础工业为重心几个阶段;有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低度加工型的工业为主导、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为主导、信息产业为主导等几个阶段。三大产业具有依次替代的性质产业结构的演进史沿着以第

11、一产业为主导到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的。产业结构演进的阶段区间具有可塑性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各阶段是难以逾越的,但各阶段的发展过程可以缩短。从演进角度看,后一阶段产业的发展是以前一阶段产业充分发展为基础的。只有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充分的发展,第二产业的轻纺产业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第二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基础上,其中加工组装型重化工业的发展又是建立在原料、燃料、动力等基础工业的发展基础上。2西方“行为革命”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影响3城市地域结构的构成要素及主要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2013年福建师范大学814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一、

12、简答题(每题15分,共6题)1什么是人口构成?人口构成对人口发展有什么影响?答:(1)人口构成的涵义人口构成是指按人口的自然、社会经济和生理等特征划分后的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人口构成,可分为三大类:人口自然构成;人口地域构成;人口社会构成。(2)人口构成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人口年龄构成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人口年龄构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间各个年龄组人口在其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如果在总人口中幼年和老年人口比重小,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大,有利于人口再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社会负担也较轻。人口性别构成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性别构成是男性与女性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性别构成与经济发展、劳动力供应

13、、就业安排等也有密切关系,因不少行业具有较高的性别选择性。此外,性别比例平衡还是维持社会安定和正常运转的基本保证。人口文化构成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文化构成是指具有不同文化教育水平的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一个人口群体的文化水平也是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的反映。故研究人口的文化构成,对分析人口的文化教育现状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制定相应的教育文化政策具有重大意义。人口职业构成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人口职业构成是指国家或地区人口中,劳动者人口在各个社会部门分配的比例。城市中,也即各个部门如工业,交通运输,商业,服务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行政机关等劳动职工或工作人员占在职人员总数的比例。2什么是文化

14、景观?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相比,有何特点?以自己熟悉的文化景观为例,谈谈文化景观研究的重要意义。答:3什么是实证主义方法论?谈谈实证主义方法论对人文地理研究产生的影响。答:4试述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其中一方面的内容展开谈谈自己的看法。答:(1)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城市化研究包括城市化的衡量尺度,城市化过程,世界各国城市化的比较,城镇人口集聚的规律,大城市的优势,以及城市化的效果和问题等。城市职能研究把城市产业分解为以满足市外需要为主和以满足市内需要为主两类,从而确立基本职能与非基本职能的概念,研究城市的性质及其对所在区域的作用。城市分类研究可根据不同目的采取不同的分类方法,其中最重

15、要的是以职能为依据的分类。城市体系研究旨在掌握地域城镇综合体的分布特征和功能、规模结构。城市群和大城市集群区研究。城市形态研究。包括城市聚合特征、城市总平面布置格局以及城市景观的研究。城市地域结构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研究。城市综合地理研究。此外,在城市地理研究内容中,还包含从国土规划和城市规划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城镇最优布局,新城合理规模,城市再开发以及未来城市形态结构等等。(2)以城市职能研究为例我国城市众多,根据城市职能,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以几种职能为主体的综合性城市这些城市是全国或区域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中心。如北京、上海、天津、广卅、沈阳、重庆、武汉、南京、合

16、肥等。以某种经济职能为主体的城市。如矿山城市鞍山、抚顺、本溪、渡口、马鞍山;交通枢纽和港口城市宝鸡、鹰潭、秦皇岛、连云港,郑卅;林业城市伊春;渔业城市沈家门等。特殊职能城市如革命历史名城遵义、延安;风景旅游城市桂林、杭州、黄山、苏州、扬州、绍兴、泉州、景德镇、曲阜、洛阳、开封、江陵、长沙、广州、昆明、大理、西安;边境城市满州里、二连、丹东等。5比较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区别。答:6简述经济区的概念及组成要素答:二、论述分析题(每题20分,共3题)1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以2个方面的影响为例展开具体分析。答:(1)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 对区

17、域大气化学性质及过程的影响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大气CO2含量增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仅次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如森林向农业用地的转化以及森林的采伐都向大气中释放了大量的碳。人类以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通过对局部生态系统的强烈影响,改变了温室气体的全球收支平衡。对气候的影响一是由于化石燃料燃烧使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增多,由此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而且变幅加大:另一个是由于下垫面性质的改变,即由于地表反射率、粗糙度、植被叶面积以及植被覆盖率比例的变化引起的温度、湿度、风速以及降水的变化,由此引起局地与区域气候变化。对土壤的影响a对土壤养分平衡的影响。随着耕作制度、肥料(包括化肥与有机肥)的施用、农

18、田管理等农业生长经营方式的改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b使土壤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在农业生产中随着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化肥施用量的不断加大,使土壤板结现象日趋严重,土壤的酸性日趋增强c使土壤可蚀性增强,土壤侵蚀加剧。例如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大平原地区的黑风暴事件,是由于在当时大平原地区广泛的农业化所导致的环境退化造成的 对水文的影响随着土地开发利用范围的扩大与强度的增加,造成对水资源需求量的急剧增加,使全世界许多地方水资源的供给都变得非常紧张。在景观水平上的影响土地利用变化使景观类型以及结构发生改变。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对生物多样性变化预测的重要性与CO2增

19、加对预测气候变化重要性是相同的。土地利用变化不是多样性变化的唯一驱动力,但却是最重要的一个,它与其他许多全球变化因子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生物多样性。这种改变必然会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极大的影响。2何谓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与实践形式有哪些?请以某种形式的人口迁移为例,分析人口迁移的机制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答:3区位理论针对运费与经济活动区位的关系有过许多论述,其中具有加大影响的有哪些?并根据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分析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选择影响。答:2012年福建师范大学637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1简述实证主义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的影响。2简述西方人文

20、地理学发展历程以及你对其最新研究趋向的理解。3简述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的含义,适度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4什么是城市化?结合城市化的机制,简述科技进步对城市化的影响。二、综合分析题(每题30分,共90分)1人口转变的含义是什么?结合布莱克的人口转变理论,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转变的过程及原因。简述人地关系研究与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关系,以某个区域为例,阐述区域人文地理学为什么从区域人地关系研究入手。3文化地理学的研究主题是什么?简述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及文化地理学研究的现实意义。2011年福建师范大学641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一、简答题1当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什么特征?答:(1)城

21、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渐趋协调中国城市化经历了一个由改革开放前波动起伏、发展缓慢,到改革开放后速度明显加快,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演进过程。在50多年的城市化进程中,国家对城市化的推进由被动转为主动。在此期间,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也由不协调逐步趋于协调。当前,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已进入了一个较为协调发展的时期,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城市化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而相应提高,反过来又进一步提升了经济要素配置的整体效率,扩大了投资和消费需求,推动了经济增长。(2)城市化的动力机制趋于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得益于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不断演进,目前已经形成了政府与市场、工业与第三产业、国家战

22、略与地方需求、城市的拉力与农村的推力等多种多元力量共同推动的城市化发展格局。(3)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城镇大规模流动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特别是沿海城市,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征之一。城镇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岗位的增加,有力地吸引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全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人数持续增加,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口流动的速度加快,迁移规模日趋扩大。(4)区域城市化的发展呈非均衡状态由于自然环境、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历史发展基础等影响因素的不同,中国城市化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区域间城市化的发展始终维持着东部地区相对较高、中西部地区相对较低的格局,

23、发展水平自东向西呈梯度递减态势。(5)城市发展的区域集群化趋势显现在空间发展格局上,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发展条件相对优越、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城市发展的区域集群化趋势日趋明显。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化处于起步阶段,小城镇发展迅速,在空间上广泛布点、分散布局。到1990年中期后,城市化进入中期加速发展阶段,大中城市集聚效应不断增强,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张加快。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优势地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普遍发展,若干以特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加速成长。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等为代表的城市密集地区,凭借其良好的经济社会基础和区位条件,保持了更快的发展势头,城市化水平迅速

24、提高,城镇数量日益增多,城镇密度不断加大,成为城镇、经济、人口集聚的重点地区,在推进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2试析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3试从文化生态的视角分析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4试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主要特征。二、综合分析题1试以中国的某个城市为例分析其城市地域结构形成的动力。2试以中国人口分布为例,分析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3试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应用文化扩散理论、文化区类型研究理论分析闽台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特点。4试述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特点和意义。答: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特点有:(1)经济地域综合体的主体是专业化生产部门及

25、其相关的 综合发展部门。其目的是为区外提供某些重要的产品,进行区际 产品交换,服务于全国或大经济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体现出 地域分工。(2)经济地域综合体的专业化生产部门是建立在区域 的自然资源优势基础之上的,所以,它的分布是以自然资源的分 布为依据,一般不受行政区的限制。(3)经济地域综合体内不仅 形成完整的生产体系,还要发展完善的为区域生产和生活服务的 基础设施,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配合。(4)经济地域综合体 是在科学规划指导下,有计划地建设而成的。经济地域综合体的意义有:(1)经济地域综合体能够促成区域内各经济部门的有机结合,通 过专业化与协作,形成内部联系紧密的经济系统,增强经济

26、运行 的稳定性,提高产出能力和效益。(2)通过完善生产体系,综合利 用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自然环境。(3)各经济和社 会组织共同利用统一的基础设施,可以节约社会公共投资,获得 外部经济效益。(4)有利于以它为中心,开展大规模的区域开发活动。2010年福建师范大学636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一、简答题120世纪50年代人文地理学方法论新发展,对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的影响。2人文地理学与地理学的关系3“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与“千城一面”的地理学分析。二、论述题1从人口地理学角度分析民工潮对城市化的影响和作用,对“三农”问题的影响。2“优先发展大城市,带动中小城市的发展”战略与“控制大城市

27、规模,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不同城市战略的城市化作用。3福建自然地理环境对区域文化的影响,区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009年福建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一、问答题1何谓人口构成?试析人口构成对社会经济大战的影响。2如何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城市化?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机制是什么?3试述我国汉语方言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这种空间格局形成的地理背景。4辨析人文地理学中经验主义研究方法与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二、综合分析题11949年以来我国省际人口空间迁移模式发生了哪些变化?试析这种空间模式转变的动力机制。2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能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

28、,决不能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一起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我们对整个自然界的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试从人地关系的内涵和特点出发,分析恩格斯人地观的科学意义,并谈谈对当前实现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指导作用。3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题是什么?试述这些研究的现实意义。2008年福建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1农村聚落体系2人口年龄构成3文化史层4文化生态论5行为地理学 6国际人口迁移 7城市景观8多核心城市二、问答题(共110分)1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试分析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

29、20分)2试结合中国的一个城市为例,说明城市地域结构发展的动力。(20 分)3什么是经验主义方法论?试结合一实际例子说明在实际中如何运用它?(20 分)4试结合实际例子说明为什么区域人文地理学研究要从区域人地关系研究为出发点?(20 分)5结合伊斯兰教的形成和发展说明文化扩散的形式及特点?(15分)6什么是适度人口?适度人口有何意义?(15 分)2007年福建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共40分,每小题5分)1文化适应2制度文化3人文地理学4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5麦金德的“大地腹地说”6人口的两重性7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型8罗士培的适应论二、问答题(共100分)1试析工业革命对人

30、口增长的影响。(10分)2举例说明什么是文化的等级扩散。(10分)3怎样从文化的角度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0分)4试析新中国人口转变的历程和模式及其形成原因。(10分)5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的异同。(15分)6试以中国的某个特区城市为例分析城市区位对城市形成发展的影响。(15分)7什么是人地关系协调论?举例说明区域人地关系协调的复杂性。(20分)8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实际,评述拉文斯坦的人口迁移法则。(20分)2006年福建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1环境决定论2人生地理事实的三纲六目3文化的刺激性扩散4形式文化区5实力适度人口6环境问题二、问答题1联系

31、实际谈谈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2举例说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与区域文化整合的关系。3如何全面,正确理解资源问题的内涵与实质?4阐述发达国家人口转变模式的过程及其促使其人口转变的主要原因。三、综合分析题1什么是人口迁移?试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空间形式的主要特点,以及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影响。2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分析城镇化在我国现阶段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3从文化与环境的关系出发,谈谈文化景观建设与人地关系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2005年福建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一、简答题1从观点、内容、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等方面对人地关系理论中的可能论和文化决定论进行比较,并对这两种理论进行评价

32、。2画出经济主义方法论的模式图,说明人文地理学运用这种方法论的特征,并对这种方法论进行评价。3概述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的背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及其指导下的几层含义。4从文化的结构分析出发,谈谈文化整合的现实意义,并举例说明。5如何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出发理解“适度人口”的概念?谈谈适度人口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6试分析文化扩散与人口迁移之间的关系。举例说明人口迁移对文化扩散的影响。运用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特点,分析全球资源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形成原因。二、论述题1运用科学发展观,评价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人本主义方法论。试以你所熟悉的区域为例,应用科学发展观,利用人本主义方法论中的

33、积极因素,提出该区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某个关键问题的对策。2概述可持续发展与人地关系协调之间的关系。试以你所熟悉的区域为例,从科学发展观的“五个统筹”中选择对该区域特别重要的某个统筹问题,提出协调人地关系的对策。3什么是文化景观?举例说明为什么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重要的研究对象?4从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出发分析人口、环境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举例说明之。2004年福建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一、简答题1从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出发,分析说明人地关系的动态性。2运用美国学者巴罗斯人类生态论的观点,说明文化生态的内涵和特点。3根据人文地理学的综合性特点,分析综合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内容。4可持续发展

34、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社区有哪些功能?5比较资源危机论与资源无限论的异同点。6比较书面调查与口头调查的优缺点。7举例说明人文现象的时空特性。二、论述题1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试以一个具体问题为例,说明人地相关论是如何分析并解释人地关系的。2阐述人文地理学研究中人本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举例说明其基本方法。3阐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联系实际,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说明如何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2003年福建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1人文地理学2综合人文地理学3资源问题4环境问题5人地协调论6人地适应论7人地关系的动态性8区域可持续发展二、简答题1阐述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白吕纳的人地关系论的主要观

35、点,并简要评价。2什么是人口爆炸?人口爆炸对地理环境有何影响?3举例说明区域文化与区域地理环境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4从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特点出发,阐述什么是正确的资源观?5叙述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共识。6分别画出实证主义方法论、经验主义方法论的研究模式图。三、问答题1试以某个区域为例,说明人类应该如何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2为什么说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课题?3比较调查研究方法与实验研究方法在人文地理研究中的作用、优势和局限性。4举例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2002年福建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一、简答题1什么是人文地理学?说明人地关系研究在人文地理研究中的意义和地位

36、。2怎样理解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综合性和区域性。3什么是文化景观?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关系?4试比较资源危机论与资源无限论的不同观点与共识各有哪些?5如何全面理解持续发展的概念?6规定持续发展所应达到标准的原则有哪几项?相应的持续发展的目标有哪几项?二、综合分析题1试从人地关系历史发展过程,正确分析和评价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的地理环境决定论。2试比较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产生的背景和主要观点,并评价这两种观点。3试以中国或全球的实际为例,分析为什么说人口问题是当今全球性资源、环境、区域发展问题的核心。4以你熟悉的某个区域为例,说说三大全球问题在该区域的表现,试提出在该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5比较三大全球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不同表现,世界各国在环境问题和持续发展问题上有哪些共识?6试就某个人文地理学研究课题设计一份调查提纲。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研究生考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领证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