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古今作家的桃源理想-论文--大学毕业论文设计.doc

上传人:胜**** 文档编号:3045049 上传时间:2024-06-1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今作家的桃源理想-论文--大学毕业论文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古今作家的桃源理想-论文--大学毕业论文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古今作家的桃源理想-论文--大学毕业论文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古今作家的桃源理想-论文--大学毕业论文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古今作家的桃源理想-论文--大学毕业论文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古今作家的桃源理想王瑞目 录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1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2一 桃源理想的萌芽 3二 桃源理想的成熟 4三 暗恋桃花源对桃花源记的接受 6注释 13参考文献 14摘 要“桃花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文化符码,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从山海经到桃花源诗并序再到暗恋桃花源,桃源理想的内容在不断的丰富,不仅有自然理想、社会理想,还有个人理想。本文分别选取了最具典型的三部作品进行赏析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接受过程与具体的桃源理想内容。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在未来一定还会有更多意含丰富的桃源理想诞生,人类追求幸福的脚步不会停歇,相信世界会朝着“桃花源”的方向发展。关键词:桃源 理想 赖声

2、川 陶渊明 效应理论ABSTRACT The Peach Blossom as Chinese i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a cultural symbol, there ar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periods. From 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to the Peach Garden poems and its preface to “Secret Love In Peach Blossom Land”, The Peach Blossom idea

3、l content in the rich, not only the natural ideal, social ideal, and personal ideal. This paper selected the most typical of the three works for the appreci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acceptance process between them and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The Peach Blossom ideal. Wit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4、technolog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The Peach Blossom ideal birth more rich in Italy will be the future, human will not stop the pace of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believe that the world will move toward the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ach Blossom .Key Words:The Peach Blossom Land I

5、deal Lai Shengchuan Tao Yuanming Effect theory古今作家的桃源理想桃,是古已有之的中国本土植物。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自古以来,上到文人墨客下到普通民众,都对桃树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桃花可以观赏;桃子是可口的水果,位于五果明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学苑,2007.5.1.637之首,可以延年益寿,亦称其寿桃;桃根、桃叶、桃木也都各擅其用,可制作成驱邪避秽的物件,如桃剑、桃符、桃扇。桃,除了助益人们生活的实用价值之外,更以它独特的观赏价值和文化品格为中国古今作家提供了持久且具有永恒魅力和创作灵感的素材。早在上古神话时代,就有了关于桃林的传说;诗经时代,

6、诗人们把夭夭、灼灼的桃花喻为即将出嫁的美丽少女,人面桃花,宜室宜家;投桃报李,桃的人文精神也被阐发出来,得入歌咏,成为人们之间建立深挚友谊的信物。在晋人陶渊明笔下,终于把人生理想幻化为美丽的桃花源。之后,在历代雅士文人笔下,歌咏不衰。阮籍、李白、王安石等历代诗人,都留下了咏赞桃的佳句。其中的桃源理想,一直影响到了现代作家的文学创作,如赖声川创作的暗恋桃花源。一 桃源理想的萌芽桃,在抒情类作品诗歌中,主要是以意象的身份嵌入的,是诗人抒发情感、表达意念的载体。而在本文所探讨的记叙类文字中,桃,则多为一种理想的寄托。早在保存了大量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山海经一书中,就记载了一则关于追寻理想的故事,即夸父

7、逐日的故事:夸父执着的追赶着太阳,但却因饥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作了邓林,邓林也就是桃林(山海经海外北经)。笔者认为,这个叫夸父的男子,是位殉道英雄,他是为理想而死的。在他的心中,肯定存在着一块他理想的目的地,他追逐着太阳行走,他是有目标的在行走,并不是漫无目的的游荡。他想要去的地方应该是一个能令他感到满足的地方,那个地方即是他的理想之地,若他是一个部族的首领,他所要寻找的便是一个能满足部族全体成员生存的丰腴之地,他到达河、渭,但河、渭未能使他满足让他停留,说明这并不是他的理想之地,这并不适宜部族的繁衍生息,所以他选择向着大泽继续前行,向着理想继续前行。追求理想的道路是险阻且漫长的,虽然他还未到达

8、那个理想之地便撒手尘寰,但他之前所做一切努力并不会像他的生命一样落入虚无之中。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夸父是位冒险家,是位拓荒者,是人类文明的先驱,他迷路时混乱交叠的脚印,会给后继者以提醒。他的理想虽然半途而废了,但是那片美丽的桃林会成为后继者开辟新家园的路标和力量。幸福美好的生活会像桃林一样,在蕴含着丰富知识与强大力量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由以上分析可知,夸父逐日的故事,应为桃源理想的萌芽,从此,桃林、桃树,这些词汇,便多了“理想”这个内涵。诚然,此时的理想还处于模糊的蒙昧状态,是一种征服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理想,是人类为了繁衍、壮大种族而产生的一种自然的合理需求,是单个个体的一种偶发的

9、求生本能,是纯自然状态的,它是对自然的崇尚与反叛的极端表现。在上古时期,人类对世界和宇宙的认知还处于蒙昧阶段,面对自然界中发生的种种奇特复杂的自然现象与自然灾害,如风、雷、雨、雪、彩虹、闪电、地震、泥石流、干旱、洪涝等等,并不能给予客观的理性的科学的解释,只能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想象来理解,一方面对无法理解的自然怀有的崇高的敬畏心理,另一方面又不甘受自然的制约和束缚,从而产生想要认识、探索、征服、改造自然的欲望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夸父逐日这则故事,体现的正是人类这种反叛自然、追求理想的意识冲动。后来的作家文人从这里受到启发获得灵感,使得桃源理想日趋丰富。二 桃源理想的成熟桃源理想的形成和正式确立,是

10、由东晋末期归隐田园的诗人陶渊明完成的。陶渊明不仅在读山海经一诗中,直接肯定夸父崇高的人生追求并对夸父不畏艰难困苦,执着追逐理想的行为给予高度的赞扬。更为重要的是,他在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中构建出了一个和谐自然的理想社会形态,一个他内心向往的香巴拉英詹姆斯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译林出版社,2012.12.176。在陶渊明的笔下,桃花源不仅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一树树桃矗立着,纷纷扬扬的花瓣雨下落着,芳香的花与鲜嫩的草也倚靠在一起,环境幽美;而且物产丰饶,生活富足,有平旷的土地,有建造整齐的房舍,有肥沃的土壤,有美好的池沼,种有桑麻竹麦之类的作物。这里没有尊卑贵贱的等级,只有男女老少的怡然自得,没有冰

11、冷的国家机器,没有残酷的战争,没有沉重的赋税,没有令人椎心泣血的剥削与压迫,有的只是和美健康的人际关系,温柔敦厚的民风和炙热的浓浓乡里情。太阳一出外出劳作,太阳下山回家休息,男耕女织,与世无争,人人平等,人人古道热肠,人人温良恭俭让。在这个美丽的桃花源,人们过的是闲适自足、自由自在的安定生活,没有政治风暴的侵扰,没有横征暴敛的索取,没有生杀予夺的特权,这是一个富庶安定的人人平等的社会。桃花源,这个藏匿隐沦颇深的美好生活之地,体现的不仅是陶渊明对当时动乱残酷黑暗现实的厌弃,以及对隐逸生活的追求,更象征了陶渊明对社会未来的美好憧憬。联想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仕途经历,联想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末年的社

12、会乱象,可以肯定,陶渊明用语言文字建构的桃花源,是他为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所勾画的社会理想。也许,有人会说,那不过是作家为逃避现实而虚构的故事罢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那个虚构的故事,那个虚构的桃花源,正是人们心所向往的栖身之所,一个理想国。这个理想国,是陶渊明杂糅了多家思想而创造出来的,其中既有夸父逐日神话的启迪,也受到了老子所谓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理想的影响,还可以看到先秦儒家大同理想的影子。陶渊明将先贤曾经的社会理想统统附着于他建构的桃花源上,为生活在现实中痛苦挣扎的人们设置了一个美丽的镜像,提供了现实奋斗努力的目标。由此看来,“桃花源”不仅仅只是陶渊明具体文学作品中的象征符码

13、,它还是中华传统文化理想中的文化符码张双英.现当代西洋文学批评综述.文史哲出版社,2013.9.104。它并不单纯象征理想和追求,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无比诗意无比美好为一代代诗人智者集体潜意识中所反复补充、修正、完善、向往着的一个典型的文化意象,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标签。在中华传统文化里,就像月亮之于故乡的意义,月是故乡明成为共同的民族心理;桃花源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和谐合美幸福生活的代名词。自陶渊明之后,尽管日迈千里月征万丈,桑田沧海岁月变迁,但渗透于桃花源中的幸福理想意味,一直未变,而且代代相传,就像詹姆斯英詹姆斯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译林出版社,2012.12.1消失的地平线中所描写的万众向

14、往的香格里拉一样,成为人们心中的一个情结,美景历历在目,却又遥不可及无处寻觅。陶渊明对桃源理想的构建,所包含的视点并不多,其中叙述者(作者)的视点与武陵渔夫的视点基本重合,这使得我们很容易将武陵渔夫的视点作为我们观察桃花源的立足点或角度,从这个角度出发所看到的一切,便是这个桃源社会的全部风貌,由此为基础可以让我们对陶渊明的桃源理想有充分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秦乱六国与晋宋易代都造成了社会的剧烈动荡,正如意大利导演贝尔托鲁奇所说的:个人是历史的人质。活在悲惨现实中的人们,想要脱离生灵涂炭的战争,摆脱繁重的徭役赋税,从艰辛的生活中觅得一丝悠闲是不可能的,所有人都难以从时代的洪流中全身而退,就算是归隐

15、田园的陶渊明也不例外。为人们构建了桃源理想的陶渊明,在有生之年试图努力践行这一理想,这在他的诗歌如归园田居饮酒,以及散文如归去来兮辞等作品中都有很好的体现。在这些作品中,陶渊明对生活抱着满怀希望,因为心中永怀理想。他与残酷现实的割席断交,他辞彭泽令归隐田园,躬耕陇亩,早晨到田里除草,晚上披星戴月而回,每天所交道的不过是和睦相处的邻里,目之所见,耳之所闻,不过是东篱盛开的菊花,安然稳坐的南山,从深巷中传出的吠吠狗叫,从桑树顶端散开的阵阵鸡鸣,所有的一切与自东奔流的江河一样是自然的,是美好的,没有羁绊,没有逢迎,他尽量与残酷的现实自觉拉开了距离,因为美好的田园才是他的理想之所。而这田园,正是现实世

16、界中的桃花源,它可以部分实现桃花源中的理想,部分满足对桃花源的神往之情。然而,美好的理想总是易被残酷的现实绞碎。陶渊明的现实生活并不如他所预期的那样美好。人是社会动物,需要物质基础,而拙于生计的诗人对农业生产田间劳作缺乏经验,所以收获与辛勤付出总是相违。诗人的晚年生活并不安逸,甚至非常潦倒,他乞食一诗中描写自己的生活窘况说,饥饿逼得人无路可走,乞讨又拉不下脸,开不了口,幸而主人善解人意,主动馈赠食物,才不致白跑一趟。这样的生活情状,依旧不改解嘲自娱,有酒必醉的生活习惯。而且让人高兴的是,新结交的朋友非常知心,常常一起吟诗作赋。想到古人漂母的一饭之恩尚思报答,不禁感到非常惭愧。既然今生衔环无以为

17、报,只好以待来生。从这首诗所述光景可知,自从家中失火后,陶渊明的生活过得便愈加的贫寒,甚至乞讨为生,距离他的桃源生活理想日益遥远,但淡泊乐观的精神依旧。三 暗恋桃花源对桃花源记的接受自自从陶渊明之后,有很多文人把自己的理想寄寓于桃花源中,从哲学的角度对整个社会、人生进行着思考。如王维桃源行、杜甫不寐对桃源难寻的感慨,都是以桃花源为理想蓝本,向社会现实发出叩问,桃源何在,幸福美好的生活何在?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台湾著名剧作家、导演赖声川,在他执导的电影暗恋桃花源中,对传统的桃源理想进行了新的演绎。暗恋桃花源这部电影讲述的故事,暗含在片名之中。这部影片中,暗恋,桃花源,是两个排演不同剧目的剧

18、组的名称。然而无巧不成书,阴差阳错的是,两个剧组不约而同地与剧场签定了同时同地彩排的契约。由于双方演出的时间都在彩排后的一两天,时间紧迫,谁也不肯放弃这次彩排的机会,于是双方不得不轮流在舞台上彩排,在彩排的过程中双方互相影响,在两剧的高潮部分双方的矛盾迅速激化,演绎了一幕动人肺腑的悲喜剧。下面,笔者就从暗恋桃花源的召唤结构张双英.现当代西洋文学批评综述.文史哲出版社,2013.9.229和其组织上的策略入手,对影片中的意义空白、焦点与背景、主题与视野、格式塔的阅读方式和隐在读者等内容进行分析,从而探讨这部影片与传统桃源理想的关系。(一)暗恋桃花源中的召唤结构暗恋桃花源中的第一个意义空白,便是从

19、三个喝酒却打不开酒盖的画面中产生:第一个是在家苦闷焦急等妻子归来的老陶想要喝酒的画面。第二个是袁老板在挂满尿布的家中烦闷想要喝酒的画面。第三个是老陶从桃花源归来,面对春花、袁老板的争吵和小孩无休止的哭闹,手足无措想要喝酒时的画面。这三个画面分别发生在不同的时间段,都有同一个相同点,就是想要去倒酒喝的人总是拔不开酒的瓶盖,或者就算瓶盖已被别人拔开,可自己还是不能顺利的喝到酒,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画面呢?第二个意义空白,是暗恋剧组的男女主角在排演过程中的表演总是不合导演要求产生的。导演他所想要的40年前的上海的感觉到底是什么样的,白色山茶花一样的女主角云之凡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子,剧组导演他所追求的

20、到底是什么?第三个意义空白,就是疯女人的出场,她是谁?她的出现意味着什么?第四个意义空白,是桃花源剧组里那棵从幕布里逃出来的桃树,这棵逃出来的桃树有什么意涵?它想要对观众传达些什么?赖声川导演通过这些意义空白给观众带来的疑问,凝聚出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召唤着读者去探寻答案。通过以上这些意义空白的连接可以看出,作者想要传达的其实是“桃源理想的寻构与崩落”这一个大主题。老陶、袁老板、春花,他们都是在自己内心苦闷烦躁焦虑的情况下想要去喝酒,但最终都不能如愿以偿。他们都是主动的想要去转移自己内心中这种不稳定的、波动的、消极的情绪,但最终都没有成功。把导演所安排的这三个喝酒的画面连接起来的话答案就是:当人

21、处在一个浮躁喧哗的社会环境之下时,醉,不是一个让自己平静下来,解脱出去的办法。虽然处于那个环境的自己有着一百个不愿意,面对那些夫妻失和,家庭破碎,愤世嫉俗,情绪失控等问题时,除了“醉”还有一些别的方法能让自己从负面的泥淖中走出来,因此你要去寻找或构建一个让自己释然的“桃花源”。“暗恋”剧组导演他的追求就是对故土家乡的沉沉思念,以及对纯洁爱情与热血青春深深的怀念。因为战争,他辗转来到台湾,离开家乡几十载,记忆中的家乡味道犹如一盒抽惯了的本地烟,到了新的地方换了新的烟,时间不长,是抽不惯的。热血的青春犹如一道横在脸上的疤,每每回忆时总是忘不掉当时勇气与胆量。纯洁的爱情是行军路上的一首旋律单调的歌,

22、能化解一身的疲累与忧愁,也是满地血红里的一抹白,能治愈受伤身体与破碎的心。这所有的念想永远停驻在了他的心上头,永远停驻在了他生命长河的上头,停驻在了他记忆里的“桃花源”中。疯女、刘子骥、桃花源,三者之间的关系,终极追求最高理想是寻找桃花源。寻找刘子骥是疯女人的理想,由此看来,疯女人她所有的行为行动都是在围绕着自己的理想展开的,她为寻找而寻找,似乎她生命的要义只剩了这个寻找,她迷失在这个寻找中,为这人生目的所异化,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在影片中,自我内心的清醒与迷失同时在她的身上显现着,迷失体现在行为举止上,塑化出了她的“疯”。清醒体现在她缓和两个剧组间矛盾的语言上,流露出了她思想中的“清醒”。她

23、在混乱的剧场里寻找,在拥挤的人群中寻找,她在台前幕后穿梭,最后她终于在舞台上停住了,清醒的现实停在了她狂洒花瓣的动作上,停在了最后她歇斯底里的呐喊中。行为动作的停止,象征着精神世界思想意识的觉醒。而那棵从幕布里逃出来的道具桃树,它所要表达的正是以上所有的答案:这棵桃树原本就是桃花源中的一棵树,是一棵生长在所有人心中理想之地幸福之源的树,可是,它竟然从中逃了出来,连它都出逃了,那“桃花源”真的有寻找的意义吗?这棵“逃树”像是一种对现实与理想国的折射,同时也是自我内心的折射,人们不满足于现状,因此想要去寻找更理想的地方,可不断的向外寻找其实是找不到的,因为外界本就没有“桃花源”。寻寻觅觅,殊不知一

24、直寻找的“桃花源”其实就在我们自己的心中,我们应该更多的去观照自己的内心,恢复自己内心本来的平静,照见五蕴皆空,才能度一切的苦厄,才能真正的到达“桃花源”。(二)暗恋桃花源在组织上的策略影片的焦点,是两个剧组同时同地彩排的矛盾冲突。而台上的所有演员、布景和台下的导演、编剧、观众则一同扮演了焦点元素的背景。随着两个剧组的彩排,演员们肢体上的碰撞、语言上的碰撞、剧组道具间的碰撞越来越多,矛盾也越来越激烈,并在同台划线合演的时候达到了整个事件的高潮,虽然表面上看上去双方的碰撞越来越猛烈,逐渐朝争吵的方向演变,可是双方所说的台词却又意外巧合的自然的衔接与组合在了一起。这样一来使得整出戏在视觉与听觉上的

25、表现力达到了最大,趣味性与它所辐射的隐喻意象范围也有了急速的扩大。作品在表达“桃源理想的寻构与崩落”这一主题上,观众可以从作品中的各个角色人物的视点出发,站在各个视角的观众便能产生出众多视野,随着剧情的推移,逐渐的各个视野开始互相重迭交织,最终使主题顺利的突显了出来。1理想的寻构从老陶的视角出发,由于自己的无能(“小船”和“打渔”这两个意象所隐喻出的一个意涵是在维持家庭生计上他因为条件所限,能力不足,打不到大鱼让家庭变得富裕。另一个意涵是在性生活上他也是“小的”且“无所收获的”,因为自己身体的原因,无法满足妻子的需要,无法让妻子怀孕,无法如愿收获一个自己的孩子),他察觉到了妻子与袁老板之间的苟

26、且行径,察觉到了家庭中的异变,于是他选择离开,终于下定了决心,到上游去,为自己的未来另辟蹊径,寻一个自己理想的生活。从江滨柳的视角出发,他忘不掉云之凡,他时常在幻想的,全是他和云之凡共同的未来,他在病危时报登寻人启事的行为便是他为自己所幻想的未来做的最后一次努力,他自以为这是挽救梦想的唯一蛛丝。而从另一个人物春花的角度而言,她已经受够了厌倦了过去那种窘迫而又乏味的婚姻生活,因而对袁老板的甜言蜜非常享受。自以为哪怕是天涯海角,都是你我自己的园地。埋藏于心中的伟大抱负,就是二人私奔到一个遥远的地方,生一大群孩子,然后是孩子的孩子,孩子的孙子,子子孙孙,延绵不绝。最美好最理想的婚姻就是,夫妻二人手牵

27、手,肩并肩,右手葡萄,左手美酒,嘴含菠萝。为了心目中的桃花源,她气走了老陶,生下了袁老板的孩子,选择在新家庭中,重新构建自己的未来。从云之凡的视角出发,她相信着江滨柳对她说过的话:他们注定总有认识重逢的一天,那是命。所以她放弃了继续在昆明等他,她相信她能和江滨柳重逢,于是便随着她的亲戚奔赴了台湾,寻找那个约定中的理想未来,那是她生命的桃花源。在这多个视野的融合中,逐渐的,“理想的寻构”这一主题便得到充分的诠释与彰显。既然自己内心已经杂乱不堪了,停留在原地是无法实现自己理想的了,那便踏出去好了,到别处去,找一个清净的地方,重新构筑自己的理想2理想的崩落戏中戏,影片中暗恋、桃花源俩剧组不断穿插与切

28、换的彩排场面,使得观众产生了游移视点,然后用“疯女人”寻找“刘子骥”这一视点缓解“暗恋”和“桃花源”的矛盾,使二者画面的转换自然的过渡。整部影片中上演的这两个故事不是一气呵成的,而是断续呈现的,读者需要将其中的这些视点连接起来,才能形成出个人对本部影片的一致性阐释。这种读者观影者对作品的再创造,使影片的思想内涵更加丰满。这其中的所有冲突,可以看作是“新与旧”的冲突。人们在对未来抱着无限向往与憧憬的同时也充满了担忧、恐惧和忧虑。当时暗恋桃花源首次登台是1986年,那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实施了关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863”计划。台湾于1987年宣布解除对大陆的戒严体制,并解除报禁和党禁,允许

29、人民自由办报,自由组党。大陆和台湾都进入了一个新旧交替的拐点。作为一个小小的百姓,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间点上,大家普遍都会产生对“新”的恐惧、不安、怀疑和猜忌和对“旧”的顾虑。这种繁杂的多重焦虑感也体现在了“暗恋”和“桃花源”之间的碰撞与矛盾上,这也正是“新”与“旧”的碰撞和矛盾同时也是人内心出现波动的原因之一。若无法平复内心的矛盾与焦虑,那人便会迷失。看完影片不难发现,江滨柳迎来的是一个孤悲的未来,老陶迎来的是一个更加混乱的未来,云之凡迎来的是一个平平淡淡的未来,春花迎来的是一个更加劳苦的未来。人人都有理想,人人都有一个理想中的桃花源,支撑人们去寻找美好未来。但最终老陶,江滨柳,春花,云之凡,

30、他们的理想却都崩落入了现实的泥淖中,崩落入了他们自己塑造出的心之漩涡中。他们心中的桃花源和传统桃源理想一样,近在眼前,又显得遥不可及,不管付出多少努力多少挣扎,最终都很难到达。因为,不是人人都能找到那个属于自己的美好的幸福的未来,浮躁的人找不到,不思进取的人找不到,被回忆陷住双脚的人找不到,陈旧的人找不到,没有理智的人找不到,不断逃避的人找不到,不切实际的疯子也找不到。那个被追寻了几千年的桃源理想,只能处于暗恋状态,存在于人们的精神世界。如此巧合,更是导演的巧妙安排,“暗恋”和“桃花源”两个剧组的无意交集,却是如此天衣无缝,它的字面意义和人物情节所传达的丰富意蕴,把握住了传统文化中桃源理想的实

31、质,现实和理想的落差是一道永远无法填补的鸿沟,无法逾越。暗恋,就是没有机会表白的单恋,拿到生活中,是一出悲剧;桃花源,是一个美好生活的理想所在,然而,它又是虚无飘渺的,美好的看似喜剧,最终却成落空的悲剧。影片的巧妙在于将毫不相干的二者结合起来。在笔者看来,暗恋桃花源的隐在读者就是以赖声川导演的舅舅为代表的流落台湾的国民党军官将士们。大量的国民党军人在解放战争爆发后随蒋介石来到台湾,从此与故土家乡便断了联系,他们大部分人在台湾的生活过得并不如意,很多将士不得不开辟荒地以保证温饱,他们难以看清自己的未来,他们内心中充满了处在时代大潮中身不由己的无奈还有顾影自怜的悲哀。赖声川导演从他舅舅的生命经历中

32、洞察到了那批背井离乡的战士们的心之伤,这群隐在读者就像剧中的“疯女人”一样,静静的注视着台上两个剧组喧闹的彩排模样,亦如注视着浮躁混乱的现实社会与自己的坎坷人生,但同时又在不断的追问着自己的理想与未来。这时的桃源理想是一种个人理想,它主要是对个人命运的观照,作品中的主人公都试着找寻“桃花源”,找寻幸福。可最终均一无所获。幸福是什么?每个人定义它的标准不尽相同,有人说它像昙花,赏味期限是片刻;有人说它像钻石,永恒闪耀在指尖。当你察觉到幸福的存在时,它就已经被你收获了。可你能即时的察觉到它吗?你能控制它停留的时间吗?“桃花源”它是那么的缥缈,神秘。走在遥遥不见尽头的人生之路上,一路感受着孤独、常常

33、丢失自我、遭遇不幸、在迷茫中周旋,警惕时时袭来的危机还要压抑内心的恐慌,咬紧牙关,竭尽全力,仍在求索“桃花源”的路上萍踪不定的飘泊,也许关于幸福的答案就飘零在风中。风吹过,路依然,希望所有前行者能有所觉悟,观自在,悉心耕植心园,待来年春风起,又会是满树满树桃花开。在汹涌的时代大潮之下“桃花源”这个符码的意涵不断的被丰富,桃源理想的内容除了原始的自然理想之外,还包括了社会政治理想与个人命运理想。陶渊明从山海经中发现了夸父的追求,那是一份对幸福的忠诚,是赴汤蹈海也要去完成的事业,夸父强大精神力量来源于他向往的幸福之地,思考过后,陶渊明试探着发现了自己在霜雪下仍微温的内心,那里也曾喷发过火山般炽热的

34、抱负理想,他随之加以想象,把它们隐匿到了桃花源诗并序中等待着能将它们实现的后人出现。赖声川从桃花源诗并序中发现,当“桃源”不再是一个领袖独裁的个人意识而成了每一个中国人都拥有的集体潜意识之后,桃源社会理想会便会私人化,当人都纠结困顿于如何才能实现自己所期待幸福时,人就会容易“生病”,精神上的亦或肉体上的。因此赖声川将一剂醒神药研磨入了暗恋桃花源中,希望寻路者在看到这个路牌后,能暂时驻足,冷静下来,认真思考,接下来的路,往哪走。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相信桃源理想还会有新的内容产生。注 释14 参考文献1. 张双英.现当代西洋文学批评综述M.文史哲出版社,2013.92. 朱立元.接受美学M.上

35、海人民出版社,1989.73. 金元浦.接受反应文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54. 金元浦、周宁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45. 邬国平.中国古代接受文学与理论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3.6郭锡良.古代汉语M.商务印书馆,2010.77. 星云大师.禅学与净土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128. 赖声川.暗恋桃花源 红色的天空M.东方出版社,20079. 张双英.文学概论M.文史哲出版社,2002.410. 张双英.当代文学理论M.合森文化公司,1991.511. 张双英.中国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M.国文天地杂志社,1990.312. 江世平.世外桃源:农耕时代理想社会的特殊模式J.九江师专学报,198913刘刚.陶渊明“桃花源”社会理想新论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314. 潘宇广.“桃花源”的取名与桃花源理想的渊源J.九江师专学报,199915. 宋艳.话剧暗恋桃花源赏析J.大舞台,2013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