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历年考研真题.pdf

上传人:雁** 文档编号:304504 上传时间:2023-07-30 格式:PDF 页数:134 大小:1.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历年考研真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4页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历年考研真题.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4页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历年考研真题.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4页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历年考研真题.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34页
亲,该文档总共1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目录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考研真题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考研真题2007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考研真题2008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考研真题2009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考研真题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考研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考研真题2011年北

2、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考研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考研真题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考研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考研真题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考研真题及详解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考研真题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考研真题及详解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2

3、016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考研真题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考研真题2007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考研真题2008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考研真题2009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考研真题(回忆

4、版)第一部分文学理论一、名词解释1涵泳2点铁成金3语言学转向(linguistic turn)4启蒙辩证法二、简答题1简论公安派以“性灵”为中心的文学思想。2简论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关系。三、分析题马原说:“小说已进入了漫长的死亡期。”布鲁姆说:“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文字文化的显著衰退期。”“我们正处在一个阅读史上最糟糕的时刻。各家图书馆也难逃此劫。”为什么他们会形成如此判断?形成此判断的潜在依据是什么?此判断有无道理?请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和自己的经验,谈谈你对此问题的理论。第二部分外国文学史一、名词解释1塞壬(希腊神话)2四福音书3十四行诗4佛本身(生?)经5平行贯通法二、简答题1简述

5、歌德的“浮士德”。2如何看待川端康成的创作与日本文学传统的关系?3在比较文学研究中,“传播研究法”与“影响研究法”有何区别与联系?三、论述题以下是九三年第二章“巨剑号轻巡航舰”的一段译文,请自拟题目作短论文。(出题者注:此人是全书的主人公之一朗特纳克,是旺代叛军的领袖,是共和军首领郭文的叔叔。)附录:第三节交混在一起的贵族和平民“布瓦贝尔特洛先生,您这话说对了。冷酷无情,对,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到了血腥厮杀的关头了。弑君者将路易十六斩了首,我们要将弑君者五马分尸。是的,我们需要的将军应该是毫不留情的人。在昂儒和上普瓦图,首领们都宽宏大量,大方得没有边,所以一切都不顺。而

6、在马雷和雷兹,首领们残忍凶暴,所以一切都顺顺当当,因为夏雷特对帕兰绝不手软,一报还一报。”布瓦贝尔特洛还没来得及回答,拉维厄维尔的话就突然被一个绝望的尖叫声打断,同时传来一种闻所未闻的嘈杂声,它们都来自船的内部。船长和大副朝中舱急忙奔过去,但是进不去。炮手们都惊惶失措地跑上了甲板。刚刚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第四节ORMENTUMBELLI(拉丁文,意为战争机器原编者注)炮组中,一门二十四斤重弹的大炮脱开了这大概是海上最可怕的事故了。航行在大海上的战舰最怕的就是这个。一门大炮,挣断了缆绳后,就突然变成一头奇怪的、超自然的野兽。机器变成了妖魔。这个庞然大物在轮子上跑动,像台球一样冲来撞去,随着船的纵

7、横颠簸而起伏摇摆,来来去去,跑跑停停,似乎在沉思,接着又跑起来,像利剑一样从船的这一头冲到那一头,快速旋转、避开、逃跑、直立、碰撞、打洞、扼杀、消灭。它仿佛是击墙的撞锤,而这个撞锤是铁的,墙是木头的。物质完全自由了,这个永恒的奴隶似乎在报复。我们所称作的没有生气的物体仿佛突然将内部的邪恶全部发泄了出来,它失去了耐心,暗暗进行古怪的报复。无生物的愤怒是最不留情的。这个狂暴的庞然大物像豹一样跳跃,像大象一样沉重,像老鼠一样灵巧,像斧子一样坚决,像涌浪一样出其不意,像闪电一样骤然,像坟墓一样充耳不闻。它沉甸甸的,却像玩具球一样弹来跳去。它猛然作九十度回旋。怎么办?怎样控制它?风暴会停止,飓风会过去,

8、海风会停息,折断的桅杆可以更换,进水洞可以堵上,火灾可以扑灭,但怎样对付这个庞大而凶狠的铜家伙?拿它怎么办?你可以叫狗听话,叫牛惊愕,叫蟒蛇迷惑,叫老虎害怕,叫狮子心软,但你没有任何办法来对付这个恶魔,这个挣开索链的大炮。你没法杀死它,因为它是死的,但它又是活的,它那险恶的生命是无限的。它下面有底板,船使底板上下颠簸,大海使船上下颠簸,风又使大海上下颠簸。这个灭绝者又是玩具,受到船、浪、风的操纵,因此它的生命极为可怕。你拿这个机器怎么办?怎样才能预防它来去、回旋、停顿和撞击?对船壳板的每一次撞击都可能将它撞破。怎样才能判断它可怕的迂回跑动?它很像是很有主见,但又时时改变主意,改变方向的炮弹。怎

9、样才能避免必须避免的事?令人恐怖的大炮在跑动,向前,向后,向右撞一下,向左撞一下,迅速逃跑,令人猝不及防;它粉碎障碍,将人像苍蝇一样压碎。底板的摇摆不定使形势十分危急。怎样制服任性、倾斜的底板呢?船腹里仿佛关着霹雳,它时时想逃出来,就仿佛在地震的上空滚动着雷霆。刹那间,全体船员都站了起来。事故的责任在于那门炮的炮长,他没有拧紧固定铁链的螺母,也没有系牢大炮的四个轮子,因此在底垫板与烟架中间有空隙,两个底台互不一致,最后炮索脱开,钢绳断裂,大炮在炮架上失去了平衡。防止炮身倒退的固定炮索,在当时还没有。一阵海浪打在舷门上,没有系牢的大炮便往后一退,粉碎了铁链,开始在中舱里可怕地游荡起来。要知道这种

10、奇异的滑动是什么样子,你不妨想像一滴水在玻璃上滚动。当铁链断裂时,炮手们都在他队里,有的人聚在一起,有的人三三两两,都忙于筑工事作战前准备。大地前后滑动,在这群人中打了一个洞,一下子压死了四个人,接着又左右滑动,将第五个可怜的人劈成两半,而且撞到左弦船板上,将另一门炮撞坏。刚才听到的求救呼声就是这时发出的。人们都涌向楼梯,刹那间烟室里空无一人。大炮现在独自一人,无所顾忌了。它是自己的主人,也是这条船的主人,可以为所欲为。即使在战斗中也谈笑自若的船员们都在发抖。恐怖的气氛是难以描述的。布瓦贝尔特洛部长和拉维厄维尔大副是两个勇敢无畏的人,但他们也在楼梯口站住了,面色苍白、沉默无语、迟疑不决地朝中舱

11、看。这时有一个人用手肘推开了他们,走下楼梯。这人就是他们的乘客,那位农民,他们刚才议论的那个人。他走下楼梯,站住了。(提示与要求:字数不限;根据文本作答;可联系相关外国文学史作答;可联系同类题材作品作答;可联系作家艺术风格作答。)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考研真题第一部分文学理论部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1因文生事2隐含的读者3余味4夸示性消费5艺术自律二、简述题(共25分)1福斯特说:“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是故事;而“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则是情节。为什么?(10分)2“不平则鸣”的理论是谁提出来的?“不平”的含义究竟指什么?这

12、一理论此前此后还有哪些相关说法?为什么说此理论与其相关说法构成了中国古典文论的一个优良传统?(15分)三、论述题(共25分)结合新媒介给人带来的冲击,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试论视觉文化时代的文学阅读。第二部分外国文学史部分(含比较文学)四、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1阿卡奈人2“实验小说”3“心灵辩证法”4能乐5云史五、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怎样从“物哀”的角度解读源氏物语?(15分)2简述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历程。(15分)六、论述题(20分)结合具体作品论述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成就。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考研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第一部分文

13、学理论部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1因文生事【分析】考察古代文论,课本上有完整的论述。可从时间、作者、内容等方面考虑。答:因文生事是金圣叹小说评点理论术语。他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说:“因文生事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即在小说的创作中,并不需要依循实录史实的原则,而只需要按照文学成规与审美规律的要求,对素材进行艺术加工处理,其增删补减完全可以由作者依据自己主观审美感受和读者的审美需要来决定。金圣叹的“因文生事”说,确立了小说叙事的审美特质。尤其是他把“生事”提到小说创作的原则的高度,这对于作家在创作中自觉地冲破传统的习见,大胆虚构,充分发挥其艺术审美功能,打出了理论旗帜。2隐含

14、的读者00:00/00:00【分析】考察文学理论,课本有提及,但无完整论述。可从理论提出者、理论的内容、意义等方面回答。答:隐含的读者,implied reader,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本文自身设定的能够把文本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隐含的读者”是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对主导西方文论界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形式主义文评批判最为有力,并最终结束了它的使命,开当今“读者时代”之先河,而“隐含的读者”所针对的正是形式主义的文本自足论。但接受美学对形式主义的批判却最终导致了自身的

15、危机,引发出后结构主义对“形式主义”进行新的本体思考,对西方形而上传统展开更加深入的批判,“隐含的读者”也因此不断受到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美学承上启下,是当代西方文论发展的一个主要阶段,而“隐含的读者”在其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联邦德国出现的美学思潮。联邦德国的文学史专家、文学美学家HR姚斯和W伊瑟尔提读过程和读者的审美经验以及接受效果在文学的社会功能中的作用等方面,通过问与答和进行解释的方法,去研究创作与接受和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的动态交往过程,要求把文学史从实证主义的死胡同中引起来,把审美经验放在历史社会的条件下去考察。要正确理解什么是隐含的读者,我

16、们需要掌握的一个重要理论是现象学理论。现象学是研究纯粹意识的学说,研究现象与意识之间的关系。3余味00:00/00:00【分析】古代文论术语。可从内容、例子、意义等方面回答。答:余味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术语。形容事物的性情未尽(余味正浓)(耐人寻味)。南梁刘勰文心雕龙隐秀:“深文隐蔚,余味曲包。”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五:“荆公题舒州山谷寺石牛洞泉穴云:水泠泠而北出,山靡靡以旁围,欲穷源而不得,竟怅望以空归。晁无咎编续楚辞谓此诗具六艺羣书之余味。”这种以味喻诗的传统屡见不鲜。在中国,许多文人学士又是美食家,因此,在鉴赏文学艺术时,便很自然地把味觉艺术引申到诗歌美学领域,以味作譬,阐释艺术美学中抽象

17、玄奥的道理。如论语述而云:“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尽善尽美的音乐可令人三月不知肉味,这话虽然有些夸张,但确深刻地说明了一个生理感受与心理感受可以打通的道理。孔子直接将对肉味的感受与韶乐的感受联系起来,并将音乐之美与肉味之美相比较,说明音乐艺术之美远远高于肉味之美,欣赏音乐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这些文字虽然尚未用于直接评析诗文,但可视为以饮食之滋味作譬而说明美学思想和艺术理论的滥觞。诗歌创作以形象思维为特征,通过艺术手段创造出独具的诗的意境与韵味。艺术的意境和韵味往往比较抽象而玄奥,有的只可意会但不可言传,很难领略和体会。而饮食之滋味,人人遍尝,感受具体。中国修辞学中关于修辞格比喻的运

18、用原则,以具体喻抽象,以浅显喻深奥,已行之有效,古人很自然地把日常生活的感受引申到文艺评论中,以日常的感觉喻不寻常的感觉,以具体的体味喻抽象的体味,以浅近的道理喻深奥的道理,真是合于自然,天然合情合理也。所以,自陆机文赋以味喻诗文之后,后继者蜂起,踵事增华,渐而形成中国古代文论中以味喻诗的一种传统的思维模式,或称之为一种优良传统,或称之为一种很有影响的文艺理论流派滋味说。00:00/00:004夸示性消费【分析】文学理论术语,可从提出者、内容、意义等方面回答。答:“夸示性消费”是美国经济学家维布伦在其1899年出版的有闲阶级论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社会“有闲阶级”成员

19、为自己博取名望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些成员相信,“要提高消费者的美誉,就必须进行非必需品的消费;要追求名望,就必须浪费;除非与衣食无着的赤贫者相比,否则,徒有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是带不来声誉的”(后被人称为“维布伦效应”)。维布伦所说的“夸示性消费”,在当时仅仅存在于社会上层,如今,伴随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以及消费者“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的沉淀积累,这一消费方式已为许多社会成员接受。就文学领域而言,文学消费固然主要指文学阅读,但也不尽然。有的文学消费者买来文学书籍,并不打算或并未进入阅读,而只是为了收藏、摆设或炫耀。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曾指出过,决不能把文学书籍的消费与阅读混为一谈。这种不阅读的

20、文学消费包括在文学书籍生产和消费的经济周期内,因而对于文学消费研究来说,也是不能忽视的。匈牙利学者豪泽尔也分析过这种显示式消费或“夸示式消费”,指出:上层阶级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对文化产品进行这种“夸示式”消费,其目的纯粹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社会地位。尽管他们没有对艺术的内在审美需要,尽管他们从未打算去阅读那些文艺作品,甚至对所收藏的艺术经典名著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但为了装点门面,附庸风雅,显示自己既富且贵,因而喜欢购买和引人注目地摆设一些豪华精美的文学经典名著,以营造一种有教养的文化环境。5艺术自律00:00/00:00【分析】考察文艺理论,可从内涵、与审美的关系等方面作答。答:艺术自律,是与艺术

21、他律(他性、外部性、社会性)相对的一个概念,艺术活动永远是以人工性为主的创造活动.艺术家必须遵循艺术的内部规律。艺术的自律性具体表现在,独创性,艺术审美原则,艺术与生活相连,艺术内在价值超越,艺术非商品化原则等。以中国绘画发展的历史来看,艺术作品的自律性是存在的,最为典型的当属中国的元代与清代,这两个时代由于统治阶级的特殊性,产生了一大批负有民族气节的艺术家及其作品。元代绘画山水、花鸟盛极一时,人物作品则廖若星辰,而山水、花鸟则多为水墨,不挟设色,这正体现了特殊时期艺术家对自己作品的自律,也反映出艺术家灰暗苦涩的心情,例南宋遗民画家郑思肖,画兰不画土,言“国土为北人所夺,”其所画兰花成为后世典

22、范。这正是艺术家自律的体现,也充分说明了艺术发展是有着自律性的。二、简述题(共25分)1福斯特说:“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是故事;而“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则是情节。为什么?(10分)00:00/00:00【分析】引用了福斯特在小说的面面观中对故事、情节二者下定义做区分的一段话,实际上是让考生回答对故事、情节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解。答:关于“故事”和“情节”的区别,最常提到的就是英国的福斯特举出的例子:“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和“国王死了,王国因伤心过度也死了”,前者只是强调了时间关系,而后者突出了因果关系,所以,因果关系成了判断两者区别的标志。但是,常常我们也把时间关系误为因果关系

23、,或者说因果关系本身也呈现出时间关系,如我们经常说前因后果,所以,福斯特的区分也不是一定的。按俄国形式主义学说的观点,“故事”是原生形态的,遵循事情发生的正常顺序的,而“情节”则是人为操作的结果,对“故事”进行了某种结构、层次等方面的重新安排。我们看小说时候经常可以发现采用倒叙、插叙等手法,或者“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这样的技术处理,这也是两者的区别。一般按内容和形式的两分看,“故事”往往是属于内容层面的,和题材等概念直接挂钩;而情节则复杂些,有形式层面也有内容层面,或可以这么说,“情节”就是呈现于文本当中的“故事”,已经是形式化的内容了。故事原本是一张白纸,等待着组成它的一个个情节慢慢充实它,

24、组成一个五光十色的画面。上面有被修改过的痕迹,有被泪滴打过的印迹;故事好比浩瀚无边的大海,情节让它找到了停靠的彼岸;故事就是一个漏斗,情节就是所有通过的沙粒,旧的情节过去了,新的情节用发生了,不被预知的情节在点滴积累着,酝酿着 故事和情节原本是一对素未谋面的朋友,它们彼此独立的生存在这个客观世界里,但当打破了时00:00/00:00空距离后,它们成为了相识相知的知己。因此,离开故事谈情节是枯燥的,索然无味的;离开情节谈故事是空洞的,毫无意义的。只有当两者融为一体,才是有血有肉的精灵。2“不平则鸣”的理论是谁提出来的?“不平”的含义究竟指什么?这一理论此前此后还有哪些相关说法?为什么说此理论与其

25、相关说法构成了中国古典文论的一个优良传统?(15分)【分析】这一题对考生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需要阐发古典文论的优良传统,即这一理论的线性发展过程。答:“不平则鸣”之说,是韩愈的文论中最有理论性,最具价值的观点,它出自韩愈的一篇送孟东野序,其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这里韩愈指出,世间万物之所以发声,之所以“鸣”,皆因其受到外界

26、的冲击扰乱而打破了自身的平衡与稳定。人的创作也如此,由于某种环境或人为因素的影响而使正常的思想与感情得不到自由抒发,作为一个人,需要也必然要“鸣”。至于人“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都是不无根由的,人们的理想和愿望无法顺利实现,必定要形之于言、发之于声。因此,众多文学创作以及学术著作的产生,往往都是作家的心灵产生“不平”的结果。00:00/00:00“不平则鸣”的理论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文学思想传统,有书评价说它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富有民主精神和反抗精神的重要命题”。它揭示了封建社会士人创作的一条重要的心理规律,为那些抒发不平,表现对现实的抗争的作品之产生和存在打出了理论旗帜。然而像这样带有

27、批判精神的文论,并不单单只是韩愈这个时代才有的,这并非无源之水。他的“不平则鸣”之说,既是前人思想的延续,又可以说是后人一些文学观念的起点。韩愈之前,早有汉代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再论起其历史根源,更可上溯至先秦时期孔子“诗可以怨”的诗歌文论;而在其之后,宋代的欧阳修,及至明代的李贽,都或多或少受着“不平则鸣”思想的影响。“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段文字出自论语阳货,是孔子的一个诗学理论,即“兴观群怨”之说,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个“怨”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批判精神的源头。孔子在这里是将“怨”规定为诗歌的基本功能

28、之一,“怨”不是一般地发牢骚,而是向着君主表达对政事不满的方式,目的是引起当政者重视而有所改变。孔子之后,经过战国后期屈原的“发愤抒情”,及至西汉刘安的淮南子“愤中形外”的精神,“批判”的大潮可谓是前波逐后浪。屈原在他的离骚、九章中反复说明他写这些作品是由于其“志”不能得以实现,受到压抑,即所谓“屈心而抑志”(离骚)、“有志极而无旁”(九章惜诵),为此就要“陈志”,表明自己永远“不变此志”,要“坚志而不忍”失路(九章惜诵)。而后稍晚于刘安出现的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他的“发愤著书”说更是如同一朵绚丽而巨大的浪花,将“发愤”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认为,大凡历史上怀才不遇、“意有

29、所郁结,不得通其道”的贤圣皆因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发愤著书:“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而在其观点的基础上进行了发挥。除了对先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韩愈的文论对后人的思想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北宋前期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其在文学思想上最有价值的便是他发展了韩愈“不平则鸣的”思想,提出了“穷者而后工”的重要见解:“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

30、者,多喜自放于山颠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欲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这出自欧阳修的梅圣俞诗集序。他认为,这些文人之所以“穷”,乃是由于他们坚持自己的理想,对现实的黑暗深恶痛绝,他们或被贬谪、或被流放,身处逆境而情志不移,心中有郁积的愤懑不吐不快。至于到了明清,“发愤著书”“不平则鸣”的影响则是涉及到了对小说的评论上。这一时期的小说戏曲批评中,李贽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他的小说批评观集中体现在水浒传的评点中。他在忠义水浒传序中说:“太史公曰:说难、孤愤,贤圣发愤之所作也。由此观之,古之

31、贤圣,不愤则不作矣。不愤而作,譬如不寒而颤,不病而呻吟也,虽作何观乎?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他指出水浒传的创作是由于作者“施、罗二公身在元,心在宋;虽生元日,实愤宋事”,乃是发愤之所作,即所谓的“不愤不作”。类似的,清初的金圣叹也说水浒传是“怨毒著书,史迁不免,于稗官又奚责焉。”(水浒第十八回评语)这些观点,都无疑是对前人理论的延续和发展。从孔子的“诗可以怨”,到屈原的“发愤抒情”,及至汉代淮南子的“愤中形外”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中间经过唐代韩愈的“不平则鸣”之说,往后发展为欧阳修的“穷而后工”以及李贽提出的“不愤不作”,这些带有强烈批判性的理论与思想都是一脉相承的,它们随着时代的变迁

32、不断升华发展,汇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条批判的长河。而这其中,韩愈“不平则鸣”的理论无疑是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它不仅是对孔子、司马迁等人思想的继承和发挥,而且对宋代以后的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产生了很大影响。它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宝库,是文学理论批评史上重要的一笔。三、论述题(共25分)结合新媒介给人带来的冲击,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试论视觉文化时代的文学阅读。【分析】开放式的题目,主要考察媒介和文学的关系,是文学理论的热点问题。注意一定要结合实际的阅读感受来谈,也就是要拿作品文本说话举例。答:媒介原是指一种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中介物。在现代传播学里,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的物质实体及与之相应的媒介组

33、织,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和国际互联网等。文学媒介是文学语言与意义得以传播的物质形态及渠道,包括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类型。在今天,文学的常见体裁如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都是需要以特定的物质媒介如书籍、报纸、杂志等去传达的。而文学的一些交叉形态,如戏剧文学、广播文学、电视文学、音乐文学和网络文学等,则分别是以戏剧、广播、电视、电影、音乐和网络等媒介传达的。就中国文学发展的特殊历程而言,文学媒介主要经历了一下阶段: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大众媒介和网络媒介。后两种又被称为新媒介。媒介在文学中的作用表现在:媒介不只是文学的外在物质传输渠道,而就是文学本身的重要构成维度之一;

34、它不仅具体地实现文学意义信息的物质传输,而且给予文学的意义及其修辞效果以而又重要的影响。不同的媒介选择会影响文学文本的意义走向。刘恒的中篇小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先后被三种不同的媒介文学、电影和电视传输,正式一个合适的例子。小说原发表在北京文学1997年第10期,以一种类似“黑色幽默”的看似轻松实则凝重的笔调,叙述了北京胡同一个普通平民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唤起读者对着普通人及其生存困境的反思与同情冲动,读后感受到一份久久难以释怀的沉重。这是与小说的杂志媒介的特点紧密相连的。这种文学杂志要求读者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至少具备中学教育学00:00/00:00历,能够耐心阅读和思考,透过语言而想象其

35、传达的形象并品味其意义。显然,这一杂志的读者多是文化人,他们大体能够体会作者传达的“高雅文化”意义。不同的是,当这部小说于1999和2000年先后被改变成电影没事偷着乐和同名电视连续剧时,就特别突出了:电子媒介所特有的表现上的视觉性面向普通受众的内容上的通俗性相应的明星效应(相声和小品明星冯巩饰演影片中的张大民,电视剧中的则由话剧演员梁冠华饰演)。这种影视改编的突出效果之一,就是着力渲染了张大民的平民生活的“幸福”感,极大地满足了主导文化所规定的表现普通群众幸福生活、适应人民娱乐愿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视听觉需要。相比之下,杂志小说里原有的那份个体理性反思的沉重感和批判性以为,就轻易地被视听觉

36、上的似乎实在的“幸福生活”幻觉给消解掉了。第二部分外国文学史部分(含比较文学)一、名词解释:1阿卡奈人【分析】考察文学组品,可从作者、创作时间、作品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回答。答:阿卡奈人(公元前425)是阿里斯托芬第一部成功的喜剧。在“开场”中,农民狄开俄波利斯看见雅典公民大会不让一个提倡议和的人讲话,他给了那人八块钱币,派他替他自己一家人同斯巴达人议和。在“进场”中,雅典附近受战祸最深的阿卡奈人(合唱队)用石头追打狄00:00/00:00开俄波利斯,指责他叛国。他在“对驳场”中争辩说,他并不想投靠斯巴达人,他本人也受到他们的蹂躏,但雅典人也要对引起战争负责。有一些阿卡奈人不服,请主战派将领拉

37、马科斯来帮忙,狄开俄波利斯当场和他扭打,把他打败,并去和伯罗奔尼撒人通商。接着的“插曲”表现了作交易的场面,显示和平的好处。拉马科斯再度出征,在“退场”中,他跛着脚上场,他在战争中负伤,痛苦万分。狄开俄波利斯却由两个吹双管的女子伴着,饱食大醉,得意洋洋。阿卡奈人通过漫画式的夸张手法和表面上很不严肃的讪笑打诨的场面来反映生活,很像闹剧。例如,狄开俄波利斯和拉马科斯的争辩本来是件正经事,但两人却在台上撒野,通过扭打来解决问题;又如,有一场写一个农民在战乱中丢掉耕牛,几乎把眼睛哭瞎,他来到狄开俄波利斯的市场上买“和平眼药”,谐谑地表现了农民的和平愿望。这些场面都很滑稽。但是,在“退场”中,堂皇的雅典

38、将军在台上哇哇大叫的场面就很丑。在这些滑稽和丑陋的事件中,寄寓着非常严肃的思想。阿卡奈人的政治作用在于扫除雅典公民中的主战心理,号召订立和约。诗人在剧中指出,战争对政治煽动家和军官有利,对人民有害;他认为战争双方都有过错,主张各城邦团结友好,发扬马拉松精神,共同对付波斯的侵略威胁。阿里斯托芬正是从这个思想高度去俯视脚下的现实,才把生活中丑陋的本质挖掘出来,尽情地加以嘲笑。2“实验小说”【分析】考察小说流派,可从产生的背景、时间、代表作者作品、艺术追求等方面回答。答:实验小说,又称先锋小说,是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借鉴西方20世纪文学后在中国出现的小说创作潮流。他们借助西方20世纪文学所提供的00

39、:00/00:00经验,寻求创作题材和艺术方法上的各种可能性。主题上追求对具体现实社会政治问题的超越,艺术上摆脱“写实”方法的拘囿,以追求“本体意味”的形式和“永恒意味”的生存命题这在当时成为很有诱惑力的目标。这种“本体化”形态的想像,与他们曾经预期的“世界化文学”的想像是一致的。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余华、格非、苏童等。3“心灵辩证法”【分析】考察作家提出的创作论的观点。可以从提出者、内容等方面回答。答:车尔尼雪夫斯基对托尔斯泰早期创作中独特心理描写的概括,即作家善于“描绘心理过程本身,这一过程的形态和规律”。托尔斯泰善于通过描写心理变化的过程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的演变,他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

40、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规律,他能描述出一些感情和心理怎样演变成为另一些感情和心理,展示心理流动形态的多样性与内在联系。复活中聂赫留朵夫每一次反思,几乎都是这种“心灵辩证法”的全过程的细腻展示。这一手法特别适用于作者塑造如聂赫留朵夫这一类忏悔贵族形象,这类人物是十九世纪后半期一些试图背叛本阶级却未能背叛成功的贵族知识分子。这些人物以鲜明的深刻反省与精神探索为主要特征,他们的人生多表现为一种道德的自我完善的过程。4能乐00:00/00:00【分析】考察日本文学中的一种文学样式。在东方文学史中,日本文学和印度文学史考察重点。答:“能乐”是日本的一种成熟的戏剧样式,是由一种名为“猿乐”的歌舞发展而来

41、的。“能乐”已经具备了戏剧文学(剧本)、表演艺术、音乐、舞蹈、舞台美术等各种因素,但它主要还属于一种歌舞剧,台词、对白较少,而以歌舞为主。“能乐”的文学剧本叫作“谣曲”。能乐最著名的剧作家、表演艺术家和戏剧理论家奠基人是世阿弥,他的名剧是熊野和赖政。5云史【分析】考察印度文学中的作品。可从作者、创作时间、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回答。答:印度古典梵剧诗人迦梨陀娑写的一首抒情长诗。共125节,每节4行,分“前云”和“后云”两部分。诗作中心形象是“云”。它是爱的使者和00:00/00:0000:00/00:00爱的象征。诗人依靠神奇美妙的想象,在雨云的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又赋予它以人性和人情,借雨云

42、的缓缓推进,歌颂印度中北部美丽的自然风光,抒发了爱的思念、焦灼与渴望。这部诗作感情缠绵,想象丰富,比喻优美,韵律和谐,代表了古典梵剧抒情诗的最高成就。自从它问世后,不断出现模仿之作,形成了文学史家统称的“信使诗”的诗体。歌德赞之:“这云彩使者,谁不愿意他称为自己心灵的朋友?”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怎样从“物哀”的角度解读源氏物语?(15分)【分析】要求用日本文学的审美标准解读源氏物语,即主要谈其在艺术手法上的特色即可。答:(1)物语物语是日本散文文学的一种很独特的样式。它是一种叙事性散文的统称。不同时期的物语性质有所不同,有的相当于传奇故事,有的相当于轶闻趣事,而成熟的物语则是真

43、正意义上的古典小说。日本最早的物语是竹取物语,约产生于10世纪初。11世纪初,女作家紫式部写的长篇杰作源氏物语标志着日本平安朝物语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2)物哀日本18世纪的著名学者本居宣长认为源氏物语是以“物哀”为宗旨的。“物哀”的含义大致是人由外在环境触发而产生的一种凄楚、悲愁、低沉、伤感、缠绵悱恻的感情,有“多愁善感”和“感物兴叹”的意思。00:00/00:00源氏物语的确是一部充满“物哀”情调的作品,由于选取日常男女私情而不是政治斗争这样一个角度表现人物的命运,就使得作品能够从最细微处着手,详尽细腻地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他们的可悲结局。“物哀”也恰恰只能在这种看上去十分琐屑的日常情感生

44、活中得到体现。“物哀”表现的是主体对客体的敏锐的感受,而这种感受是直观的、情感化的、非逻辑的。“物哀”实质上是日本式悲剧的一种独特风格。它不像古希腊悲剧那样有重大的社会主题、宏大的气魄、无限的力度和剧烈的矛盾冲突,它也不像中国悲剧那样充满浪漫的激情和深重的伦理意识,而是弥漫着一种均匀的、淡淡的哀愁,贯穿着缠绵悱恻的抒情基调,从而体现了人生中和日常生活中的悲剧性。由于平安王朝佛教盛行,紫式部本人也笃信佛教,这就使得这种悲剧性建立在了佛教悲观主义、虚无主义的基础之上。如果说“物哀”作为一种悲剧风格,也表现为悲剧冲突,那主要就是现世的情欲享乐与深层意识中的悲观主义、虚无主义意识的矛盾冲突。这种矛盾冲

45、突是内向化的,冲突的舞台就在人物的精神世界里。“物哀”所奠定的这种独特的感受性、抒情性、悲剧性的美学风格,成为日本传统文学的一大特征,并被近现代的作家所继承下来,我们在日本近代“私小说”,在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等人的作品中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美学风格的影响。总之,“物哀”是源氏物语审美理想的核心。它不但是正确地理解源氏物语的一把钥匙,也是理解日本传统美学的一把钥匙。2简述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历程。(15分)00:00/00:00【分析】考察整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对综合能力要求高,分阶段论述即可,注意要举出代表作家和作品。答: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得到很大的发展。在19世界

46、前30年里,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是欧洲成就最高的文学,对欧洲其他国家的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英国浪漫主义先驱:彭斯和布莱克。彭斯从苏格兰民歌中吸取养料,长于抒情和讽刺。代表作苏格兰方言诗集,揭露贵族的贪婪,赞美农民的纯朴,风格清新刚健,语言通俗,达到了18世纪英国诗歌的高峰。布莱克运用清新的民歌体和奔放的无韵体写诗,具有象征意义和神秘色彩。代表作四天神。(2)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湖畔派”诗人群“湖畔派”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他们对资本主义文明及人与人之间的现金交易关系极为反感,向往中古时期的封建社会。他们曾隐居于英国西北部的湖区,由是得名“湖畔派”。他们的诗作或讴歌宗法式的

47、农村生活和自然风景,或描写奇异神秘的故事和异国风光,一般都是远离社会斗争的题材。他们常常是通过缅怀中古时代的“纯朴”来否定丑恶的城市文明。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序言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华兹华斯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他特别强调诗人在“选择普通生活里的事件和情境”时,要给它们以想象力的色泽,使得平常的东西能以不寻常的方式出现于心灵之前”。华兹华斯强调写“微贱的田园生活”,主张用民间的纯朴语言写诗人的真实感受,不要用那些美丽的“诗意词藻”。华兹华斯关于诗歌改革的主张以及他的创作实践结束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有力地推动了英国诗歌的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3)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拜

48、伦、雪莱和济慈。这三位诗人与“湖畔派”诗人不同,他们始终忠于法国革命理想,反对专制暴政,同情人民苦难,支持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倾向。拜伦在“东方叙事诗”中塑造了一系列“拜伦式英雄”,而其唐璜更因其思想艺术上的突出成就而成为世界不朽的名著。雪莱的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其西风颂、致云雀等抒情诗歌,音韵铿锵,感情真挚,闪耀着深邃思想的光辉。济慈的诗,形象生动,想象丰富,真正达到了诗中有画的境界。代表作夜莺颂。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把“湖畔派”开始的诗歌革新推进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艺术上有重大创新。此外还有司各特,他早期创作诗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后转向

49、小说,成为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人。从整体看,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家不满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愤世嫉俗和向往大自然的倾向。六、论述题(20分)结合具体作品论述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成就。【分析】这道题考察的相当平稳,只要注意全面、细致就好。答:根据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现实情况和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可分作三个时期:(1)早期(15901600),一般称为历史剧、喜剧时期,写出亨利四世上、下篇和亨利五世等历史剧部,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喜剧10部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裘力斯凯撒等悲剧部。早期创作充满愉快乐观的浪漫色彩。莎士比亚早期的历史剧取材于13世纪初到15世纪末的英国史实,鲜明地

50、表达出人文主义的政治历史观点:反对封建诸侯割据,拥护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他的优秀历史剧中,莎士比亚通过丰富生动的情节、众多的人物和广阔的场面,再现出14、15世纪的英国历史和当时各种社00:00/00:00会力量之间的冲突。莎士比亚早期的喜剧,主要是正面宣扬人文主义的生活理想,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等,力求摆脱宗教禁欲主义和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2)中期(16011607),一般称为悲剧时期,共写出哈姆莱特等悲剧7部、一报还一报等喜剧4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揭露批判的力量加强了,剧作的情调和风格也发生变化,带上了悲愤沉郁的色彩。总起来说,这时期莎士比亚的悲剧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更趋成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研究生考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