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弹幕在微课中的开发应用研究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3044420 上传时间:2024-06-13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1.7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弹幕在微课中的开发应用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弹幕在微课中的开发应用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弹幕在微课中的开发应用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弹幕在微课中的开发应用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弹幕在微课中的开发应用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南京邮电大学毕 业 论 文题 目弹幕在微课中的开发应用研究专 业教育技术学(网络教育和知识工程)学生姓名 班级学号 指导教师 指导单位 日期:2014年12月31日至2015年6月12日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毕业设计(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并表示了谢意。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2015 年 6 月 1日摘 要 微课程是由一线教师自行开发的时间在五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是用于解决某

2、个教学知识点或反映某个教学环节、主题的教与学活动。什么,21世纪,我们步入了微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全球慕课的热潮,微课程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热切关注。然而,目前国内外关于微课程的研究大多仍在解析其含义,特征及发展趋势,部分会对其设计、应用方面进行探讨,而在微课程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方面却几近空白。弹幕技术是一项源于日本的视频实时评论技术,深受青少年的喜爱。除了众多的弹幕视频分享网外,近年来弹幕的应用领域正不断扩宽,形成了如弹幕电影,弹幕广告,弹幕电视节目等众多观影新形式。然而,其应用范围始终没有跳出娱乐的范畴。首先,(弹幕)本文通过在搜集、整理、分析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文献分析法及

3、内容分析法阐述了弹幕与微课程目标明确、主题突出、内容精炼、时间短暂、依托网络、使用方便的鲜明特点的概念及特点。在分析微课不同于传统课堂的特点的基础上其次,结合能够进行快捷即时的互动,能够打破时空限制,能够满足用户交流需求且操作简单方便等众多弹幕的功能优势,本文在把握两者特点的基础上,运用相关学习理论,从微课程与教学方法有效整合的角度出发,围绕微课程反馈机制的建立分析了弹幕应用于微课程的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可能性:。弹幕应用于微课程课前预习阶段的教学视频中,可以衔接教学与互动两个环节,实现即时互动与多维交流,为教师提供预习情况的反馈。同时,弹幕作为一种珍贵的学习数据,可以为教学视频的修改完善提供重要

4、的依据。弹幕营造的“现场感”更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弹幕应用于课后阶段基于线上的作业中,可以让学生对难点难题进行实时讨论,为学生创设“交互学习”情景,让他们学会共同探究。同时,弹幕也可以帮助老师实施课后补救措施。弹幕技术能够帮助建立微课程课前及课后的各种动态反馈机制。反馈机制的建立是微课程与教学方法整合的关键,把握了这个关键就能促进微课程与教学方法的有效整合,促进翻转课堂模式的产生与发展,从而发挥微课程应有的教学内涵,最终实现微课程与学科教学的完美融合。最后,本文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阐述了弹幕应用于微课的具体过程,指明了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给出了可行性建议。本文为微课程和弹幕的研

5、究开辟了全新的方向,得出了将弹幕应用于微课程有重大教学意义的结论,拓展了弹幕的应用领域,深化了其实用意义。为全新教学模式的开发指明了新思路,对未来弹幕应用于微课的实践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关键词:弹幕;微课程;应用;可行性;反馈机制 ABSTRACT Micro courses are instructional videos of about five minutes developed by frontline teachers. They are teaching & learning activities for solving a teaching point or reflecti

6、ng a teaching theme. This paper used Literature analysis method and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to describe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micro courses, based on the collection, coll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large number of documents. A micro course has a clear objective and a prominent theme. Its time is

7、 short. And it is very easy to use through the interne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micro courses characteristics that are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combining many functional advantages of barrage that its capable of quick instant interaction, able to break the constraints of time, abl

8、e to meet the needs of users exchange and has very simple operation, this paper analyzed a specific program for adding barrage to micro courses: adding the barrage to the instructional video in the prep stage before class can link up the two stages of teaching and interaction, can achieve real-timei

9、nteraction and multidimensional communication. That can also provide teachers with feedback on the preview situ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barrage as a kind of precious learning data will be an important basis for revising and improving teaching videos. Besides, the barrage greatly improved the stu

10、dents enthusiasm and participation through building liveness. Adding the barrage to the online work in the review stage after school can let students discuss the difficulties in real time, can create interactive learning scenes for students and can let students learn explore together. The barrage ca

11、n also help teachers implement after-school remedial measures. Barrage technology can help build a variety of dynamic feedback mechanisms before and after class. The establishment of feedback mechanisms is the key to the integration of micro courses and teaching methods. If we grasp the key, we can

12、improve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micro courses and teaching methods. Then we can promote the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lipped classroom model. The educational connotation of micro courses will be showed. Eventually, we will achieve the perfect integration of micro courses and subject te

13、aching.This paper opened up a whole new direction for the research on the both of barrage and micro course, concluded that there would be great significance in adding the barrage to micro courses and expanded the applications of the barrage and deepened the barrages fact meaning. This paper indicate

14、d a new idea for developing a new teaching model, being of great methodological guiding significance in the future practice of adding the barrage to micro courses. Key words: barrage; micro courses; application; feasibility; a feedback mechanism目 录 第一章 绪论11.1相关内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1.1.1微课程国内外的研究实践现状11.1.2弹幕技术

15、国内外研究现状41.2研究内容71.3研究意义与价值7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学习理论运用92.1弹幕的概念及特点92.2微课程的概念及特点102.3学习理论122.3.1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122.3.2基于建构主义的微课程促进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14第三章 应用及案例分析163.1应用分析163.1.1微课程与教学方法的有效整合163.1.2弹幕应用于课前预习阶段173.1.3弹幕应用于课后知识探究环节203.2案例分析213.2.1案例介绍及分析213.2.2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23第四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25结束语26致谢27参考文献28南京邮电大学2015届本科生毕业设计(

16、论文)第一章 绪论 1.1相关内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1.1微课程国内外的研究实践现状微课程的相关概念起源于国外,早期的研究与实践都集中于国外。在全球信息化的浪潮下,这个教育界的新兴理念很快便传到了国内。我国从2011年开始进行关于微课程的研究,随后的1-2年微课程逐渐成为学者们的关注焦点。在研究借鉴国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对于微课程的研究渐渐发展出本土特色。本文搜集大量可靠资料,通过科学分析,对微课程的国内外研究及实践现状进行了探讨。(一)国外的研究与实践现状在国外的研究中,Mini course、Micro lecture、Micro lesson等名词皆与“微课程”有关,

17、但其对“微型课程”的研究取向不完全相同。我们将“micro lecture”作为关键词在EBSCO教育学学术资源搜索大全(ERC)中进行检索,可以检索出7篇文章。其中,4篇发表于学术理论期刊,剩下的3篇发表于杂志。选取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Little Lectures?,Online Formative Tests Linked to Micro Lectures Improving Academic Achievement,Using Micro Lectures to Improve Your Online Courses这4篇与我们

18、研究内容有关的论文进行探究。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主要介绍了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法明顿市的圣胡安学院将微课应用网络课程的项目。文章详细描述了微课应用于课(尤其是网络课程)的积极性,其对于学习的促进性,同时也指出了微课的弊端不具有普遍性而只可作为一种教学补充手段。最后,文章也提到了戴维彭罗斯教授提出的制作微课的五大步骤。在Little Lectures?里,作者对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中阐述的微课程概念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并对“一分钟课程”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思考。Online Formative

19、 Tests Linked to Micro Lectures Improving Academic Achievement的研究内容是将微课程和网上形成性测试结合以提高学生成绩。而Using Micro Lectures to Improve Your Online Courses则通过实验证明了利用微课程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在线学习。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国外关于微课程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微课的概念和设计,而研究方向则是将微课应用于在线学习,或将微课同形成性测试结合以提高学生成绩,从而变革学习方法,探索全新的知识传播方式。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在1960年创造性地提出了微型课程(MJ_Dicou

20、rse)的概念,也被称为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于1998年开展了微型课程(Micro LESSON ) 项目,这里的微型课程是指一系列半独立性的专题或单元,通常只有l-2个学时,持续时间较短,它将信息技术同课堂进行深度融合,为学生创设了充满意义的学习情境并为之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2004年7月,英国启动教师电视频道(www.teacher.tv),该频道的每个节目视频时长均保持在15分钟。频道开播以后得到了教师的普遍认可,据统计,其拥有高达35万分钟微课视频节目的资源累积;2007年,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设了一家教育性非营利组织可汗学院。他通过使用写字板,麦克风等硬件

21、设备在十分钟内讲解不同科目的内容,将录制的课程视频悉数上传网络并在线回答学习者的问题;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一分钟教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声名远播,因其首创了 “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程”(Micro lecture),影响十分广泛,“微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综上所述,总体上,国外对于“微课程”,“微视频”的研究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课程本身的核心组成资源并不统一,有教案式也有视频式。同时,课程结构较为松散,主要用于学习及培训等方面,应用领域有待拓宽。最后,课程资源的自我生长、扩充性不够也是一大问题。(二)国内的

22、研究实践与现状关于微课程的含义特征。国内很多学者对微课程进行过定义和解读,其核心和理念是一致的,只是目前还未达成具体的共识。关于微课程在提法上有“微型课程”、“微课程”、“微课”等。然而即使是名称相同,其界定的范围、资源组织模式也不尽相同。2011年关中客发表微课程一文,是国内可考的与微课程相关的首篇文章。在该文中,作者首先阐述了国内外“微课程”概念的源头,而后又提出了“微课程不可能适用于所有课程”这一批判性观点,至于其到底适用于哪些课程及哪些教学内容,文章则指出这需要我们通过实践去检验。随后,广东省的胡铁生老师率先正式提出了“微课”的概念,他从系统观的角度进行了解读: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

23、堂教学实践,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反映教师在针对某个知识点或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所运用和生成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结合体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9-21.。“微课”拥有很多优点,比如主题突出、资源类型多样、应用情景真实、交互性强、可生成性、使用方便等。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程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李巧芳.我国微课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教育科学论坛,2014,(5):15-17. 。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课程。同时他还指出

24、“微视频”并非等同于“微课程”,其只有与学习单、学生的学习活动流程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微课程”,否则它只是一个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李巧芳.我国微课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教育科学论坛,2014,(5):15-17. 。关于微课程的开发与设计。研究发现,微课教学设计模式创建和策略探究两个方面是国内微课设计的研究热点。关于教学设计模式创建,梁乐明等人认为,微课教学设计要考虑以下要素:微课是一堂完整的课,应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应注重教学视频与现实课堂的结合;学习资源是动态生成的,师生应相互构建学习内容何秋兰,徐占春.梳理中国微课研究现状J.中国教育网络,2014,(2)74-76.。关于

25、微课教学设计策略,有人认为 “微课程”创始人彭罗斯教授提出的五个步骤是很好的参照,我们可从“在哪里挖掘知识”、“需要挖些什么”、“怎样对学习进行监督”三个维度提出相应的微课设计策略何秋兰,徐占春.梳理中国微课研究现状J.中国教育网络,2014,(2):74-76.。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认为设计微课时应统筹分析微型资源、学习活动、学习评价、认证服务等构成微课的四要素间的关系何秋兰,徐占春.梳理中国微课研究现状J.中国教育网络,2014,(2):74-76. 。胡铁生是我国微课资源库的开发者,其认为微课程的开发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在现有的优秀完整课例或视频课例中经加工改造完成;二是原创开发,即设计开

26、发一节全新的微课程李巧芳.我国微课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教育科学论坛,2014,(5):15-17. 。金陵认为微课程是对原有课程的再开发,在原有课程分解到课时教学的基础上,再把课时教学继续分解若干个微小课程李巧芳.我国微课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教育科学论坛,2014,(5):15-17. 。李玉平认为微课程的设计制作实质是精细观察和深度思考,是从一个个小细节中发现亮点,通过不断追问,将看似价值不大的叙述开发成策略、梳理成故事,通过后期制作形成李巧芳.我国微课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教育科学论坛,2014,(5):15-17. 。以上学者为我们说明了微课程的内容设计来源,并阐述

27、了微课的制作过程。梁乐明等在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比分析一文中,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典型性的微课程网络学习资源的设计,构建了包含前端分析、微课程要素与设计、评价与反馈等环节的对促进学习效果显著的微课程设计模式。该模式是我们设计制作微课程的重要参考。在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中,黄建军等从选题设计、时间设计、教学过程结构设计、资源设计和教学语言设计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微课程的教学设计。通过统计分析相关文献可知,我国关于微课程的论文数量逐年递增,但大部分论文尚未形成理论性、专业性以及系统性很强的设计体系。评价方式的研究少,评价标准少。同时,文献中微课程涉及的教育层次以高等教育居多,高中教育

28、相对较少,说明目前我国中小学及教师培训等领域的微课程仍由大学主导开展的“微课程”科研项目带动发展。文献中涉及的应用领域也以学科教育居多,有待扩展。由于我国微课程相关的研究起步较晚,当前大多数研究仅探讨微课程的含义、概念、特征等浅层次内容,对微课程的设计、应用方面则涉及较少。图1 微课程广东省于2010年建设了“广东省名师网络课堂”项目;2010年11月,佛山市教育局又开展了“佛山市中小学新课程优秀课例片段(微课)征集评选活动”,活动要求教师在选题设计和拍摄制作视频时针对课堂教学的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以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为核心内容,同时提交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

29、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由此可见,我国微课的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首先体现在建设环节,建立了微课程资源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我国数字化信息资源的丰富做出了探索;其次体现在基于微课的教学改革研究上,对我国微课教学改革起到了先导作用;最后体现在一线教师基于微课的教学教研应用上,。但同时,在设计和应用环节上微课实践稍显不足,还有待加强。在设计环节,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对于微课教学的设计理论,理念,策略,方法以及模式理解尚浅, 制作“微视频”的技术比较拙劣,急需专业培训。在应用环节,由于目前国内各平台的微课资源应用情况极不乐观,应着重加强微课应用模式,策略,机制的研究,以此引导

30、微课的应用。1.1.2弹幕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弹幕技术即视频实时评论的技术,它依附于视频存在并发展,很自然便会与视频分享网站结合,形成特殊的弹幕网站。从纯技术方面而言,弹幕技术主要是指弹幕播放器的编写与应用。弹幕播放器在载入时从服务器获取已有的弹幕,并格式化它们。当影片播放到有弹幕出现的时间点时,播放器就会初始化该弹幕并根据其形式将其直接覆盖到影片之上。用户在发新弹幕的时候,弹幕播放器会立刻将新弹幕初始化,为其设置相应的时间点,然后即时将其覆盖到影片上,并在后台将此弹幕提交到服务器。总体来看,弹幕技术并不是很复杂,目前已然纯熟,且革新十分缓慢。弹幕的技术性研究在计算机领域也不是热点,几乎很难在各

31、资源库中找到技术方面的专业论文。为数不多的一些论文也仅集中于改进原有弹幕系统或开发新的弹幕系统,研究新的弹幕效果,及提升用户体验几个方面。当然,弹幕技术的纯技术领域的研究不是本文的重点,本文更多关注的是弹幕的社会人文性研究。(一)弹幕的国外研究实践现状鉴于欧美文化的特性,欧美等国至今为止甚至没有发展出有代表性的弹幕网站,只有一小部分特定用户(ACG御宅族)听说或使用过弹幕功能。当然,他们也只是在niconico弹幕网(日本弹幕网站鼻祖)的北美版才使用。可想而知,欧美的研究者鲜少会将目光投放在弹幕这一小众事物之上,因而,其对于弹幕的研究自然也缺乏典型性。众所周知,日本是弹幕技术的发源地,世界上第

32、一家弹幕网站niconico于2006年在日本成立。短短几年,该网站不仅一跃成为日本仅次于YouTube的第二大视频分享网,更成为了全世界少数几个盈利的视频网站。弹幕网站的崛起在日本无疑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自然会吸引很多研究者对其展开研究。所以,本文将国外的范围局限于日本,进而展开研究。国内能够系统查阅日本论文的途径很少,笔者通过google搜索、查阅书籍等多种途径了解到日本国内对于弹幕的研究集中在对弹幕数据的研究。这些数据可以反映用户的发言习惯,日本学术界逐渐重视用户潜在的商业价值。目前,日本已经有学者开始利用情报研究所提供的nico弹幕数据来分析热门动画弹幕,圣地巡礼及当地旅游观光业之间

33、的利益关系,具体的目标是通过分析弹幕评论来更好的调整当地旅游观光业策略,从而吸引更多的动画爱好者前来圣地巡礼,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目前已有研究者计划花费三年时间来研究花开物语、真实之泪、冰果、战车少女四部动画的成功案例以及其他动画的失败案例,具体分析动画质量、观众心理、网络语言与圣地巡礼的关联性,以期进一步提高cool Japan(日本政府文化输出战略)在全球娱乐市场的占有率。实践方面,弹幕自然还是主要应用于视频分享网,但其应用领域正不断拓宽。2011年,日本电视剧“Piece Vote”因显示了观众对该节目的实时评论,引起轰动。但这些评论仅仅出现在电视屏幕下方,并不会像弹幕网站一样,直接叠加

34、到视频上。此后一段时间,日本出现了一系列可以在屏幕边上显示实时评论的节目。就在去年,ABC朝日电视台首次宣布将在其一档深夜hybirdcast的适配节目中采用“niconico式评论”,引起网友热烈讨论。图2 弹幕视频(二)弹幕的国内研究实践现状在中国知网搜索关键词“弹幕”,可以找到392篇文献,其中与本文研究内容相关的有284篇。论文研究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研究弹幕背后隐藏的文化现象,例如:弹幕流行的原因及青少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影响。或通过分析“弹幕”这一新媒介的话语特征对青少年ACG亚文化爱好者族群的特征发展进行研究。第二种是研究弹幕视频,主要是从不同视角出发,运用不同理论,

35、论述弹幕视频的特点,传播模式及发展趋势。其中,有一些论文具体解析了“弹幕”对大众传播模式的革新与影响。其次是从多维度分析弹幕视频的互动模式特点及互动现状,提出发展意见,并挖掘隐藏在“弹幕”互动形式后的巨大社交价值。最后是论述弹幕视频产生的意义,它激发了大众二次创作的新革命,使人们的观影体验产生巨大改变。当然,它也有很多消极影响。第三种是研究弹幕网站,主要是详述弹幕网站的兴起,发展现状及趋势,发展策略。也提到了弹幕网站存在的弊端。其中,有些论文对目前国内一些代表性的弹幕网站进行了详细分析,还有一些则对弹幕网站受众的主动性进行了分析。第四种是研究弹幕的各种应用方向,包括电影,广告,电视,阅读软件等

36、。其中,一部分论文对成功的实例进行全方位介绍,或对可能的应用方向进行可行性分析。另一部分论文则着重探讨弹幕电影这一热点问题:基于不同的视角给出了弹幕电影出现的经济文化背景;分析了弹幕电影的兴起过程,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讨论了它的传播和应用;解释了弹幕电影的互动观影新模式以及它是如何对观影空间进行改革和重构的;探讨了弹幕电影带来的全新的商业模式,揭示了浅层营销的弊端,给出了深度营销策略;提出了弹幕电影的弊端,即过度娱乐化,失去内容本质性。实践方面,首先,国内模仿niconico建立了一系列弹幕网站,比较著名的有:AcFun,bilibili等。后来,一些老牌视频分享网站纷纷推出弹幕功能,201

37、2年8月,土豆网正式推出弹幕播放器豆泡。2014年8月,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秦时明月之龙腾万里、小时代刺金时代、绣春刀三部国产影片接连开出弹幕电影专场,首次实现了弹幕技术在大荧幕的应用。2014年10月,湖南卫视首次将“弹幕”搬到了金鹰电视节的直播现场,用户通过视频直播的pc端,移动端发送弹幕,这些“吐槽”将不定时出现在直播屏幕。2015年1月,北京中关村的某电子屏上打出了手游大主宰的弹幕广告,令人新奇不已,引发广泛讨论。综上所述,在弹幕的社会人文性研究领域,国内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管是弹幕本身,还是它的实践应用都有涉及。研究手段丰富灵活,研究视角独特新颖。特别是对于弹幕应用的研究,内容饱满

38、,很有深度。然而,对比日本,便会发现,国内的研究广度还有所欠缺。国内往往侧重于弹幕与视频结合对传播模式,互动模式以及观影体验产生的影响,或是侧重于弹幕的应用,却忽视了弹幕本身。弹幕实质上就是被存储的数据,数据是由用户发出的,自然代表用户的声音(想法观点)。因此,我们可以从弹幕本身记录的内容着手,分析数据,开发新的研究方向。实践方面,国内也是硕果累累,不仅模仿日本成立了很多弹幕网站,为视频网站的发展开拓了新方向。又学习日本将弹幕技术应用于电视节目中,带给电视用户不一样的体验。更创新的做法就是将弹幕与商业电影结合,直接变革了观众的观影模式,创造了一种新的营销方式,带来无限商机,这甚至是日本都没有做

39、到的。然而,应用范围看似广泛,实则并没有跳出娱乐的大框。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已经有人开始探寻弹幕与视频教学的结合性了。在西华师范大学李振华发表的弹幕视频在视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作者通过分析弹幕在用户交流互动方面的特点,挖掘其隐藏的教育功能,以期为视频教学带来变革。1.2研究内容本文在搜索、查阅、整理、分析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文献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阐述了微课程和弹幕的具体概念,分别对它们的概念进行了剖析,并重点突出了各自的特点。依据微课程和弹幕的特点,本文运用相关的学习理论,分析了弹幕应用于微课程的可能性,阐述了弹幕应用于微课的实际意义与价值。同时,本文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详细论述

40、了弹幕是如何应用于微课程的。针对实际案例,本文亦指明了应用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为未来结合的方向趋势等提出了策略与意见。1.3研究意义与价值本研究在思考微课程和弹幕国内外研究实践不足之处的基础上,结合两者的特点优势,为两者的研究实践开辟了新的方向弹幕应用于微课程。本文拓宽了弹幕的应用领域,深化了弹幕的实用意义。弹幕自出现就是单纯的娱乐产物,虽然其应用领域一直不断拓宽,但到目前为止都没有跳出娱乐的大范畴。纵观国内外对弹幕的研究可以发现鲜少会有人对其除娱乐外的属性或实践进行研究。本文在分析弹幕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其运用于教育领域的可行性,撕掉了弹幕身上的娱乐标签,丰富了弹幕的属性,深化了其实用意义。

41、纵观国内外对微课程的研究会发现大部分研究者都把目光集中在微课程自身的含义特征或其设计开发之上,对微课程与学科教学的融合问题提之甚少,本文则在微课程与教学方法的整合领域进行了探索,为传统教学的改革及全新教学模式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在实践上,本文对弹幕应用于微课的实践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学习理论运用2.1弹幕的概念及特点弹幕技术即视频实时评论技术。弹幕视频在播放过程中可以将观众的评论以滚动字幕或其他特定的形式实时叠加在视频上显现出来。当大量的评论一并从视频上飘过时,其效果宛如游戏中大量密集子弹一般,“弹幕”的称呼由此而来。借助弹幕功能,观众可以随时随意得发表自己的评论,并且

42、你发表的评论对此时所有正在观看该视频的用户都是可见的。可以说,弹幕正真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提升了观众的互动体验,满足了观众的交流需求。这是目前其他任意一种观看形式都做不到的,比如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我们最多只能和坐在一旁的亲朋好友小声嘀咕几句,不可能做到大家一起交流。又或是在家里看电影,虽然我们可以大声随意进行评论,但毕竟人数有限,不能打破空间的限制。传统的视频分享网站同样做不到,用户在传统的视频网站里唯一可以进行评论的地方就是评论留言区,它通常位于视频下方,与视频几乎脱节,没有实时互动感。因此,弹幕一经推出,就获得了很多青少年朋友的拥护。如今,它正以蓬勃向上的姿态进入主流群众的视线。从功能上

43、看,弹幕视频是将所有用户的评论信息按照其发布时间逐一显示。但这个发布时间并不是用户发布的绝对时间,而是视频播放的相对时间。视频播放到某个时刻时会将所有观众在该时刻发布的评论全部显现。当然,这些观众并非同时在线,但这却会给观众造成所有评论都是此刻发出的错觉。然而,正是这种错觉恰恰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现场感”。这是弹幕视频的一大特点优点。此外,弹幕中的互动快捷及时,观众可随时随意发布弹幕,并且立即就可以看到。由于系统限制,弹幕信息大多比较简短,它划过屏幕(或停留在屏幕上)的时间也比较短。便捷的操作使得观众参与互动的意愿增强。通过积极参与互动,大部分用户自身的情绪也可得到舒缓和解放。图3 微课程的概

44、念及特点2.2微课程的概念及特点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及1995年龙比亚大学T.R.Kee教授提出的“一分钟演讲”形成了微课程的雏形。McGrew教授将他的60秒课程设计成三部分:总体介绍,解释说明,举例分析,并推荐其他专家也用这种方式普及自己的专业。Kee让学生进行一分钟演讲,要求演讲精炼,逻辑清晰,他认为演讲可以避免所学知识片面孤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教授于2008年率先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他将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并认为其只要在相应的作业和讨论的支持下,就能与传统的长时间授课取得相同的效果。此外,“一分钟”教授

45、彭罗斯先生还提出了建设微课程的五个步骤:(1)核心概念梳理(2)为核心概念提供1015秒的介绍或总结(3)录制13分钟包含以上内容的视频或音频(4)设计指导学生探究的课后任务(5)将教学视频和课程任务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彭罗斯认为微课程将提供一种知识挖掘的框架和平台,它让学生对于学习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告诉学生如何搜索所需的学习资源,如何自主挖掘所需的知识点,展开针对性的学习。同时,鉴于它的主题十分集中,其对学习时间的节约有重要作用。然而,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并非适合于所有课程。实验证明,对于那些需要理解复杂概念的课程,微课程形式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尽管具有局限性,这种短时间内提炼出核心概念的微课

46、程形式确实能够促使教师,学习者,研究者与利益相关者从一种新的角度审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Morris(2009)认为彭罗斯提出的“微课程”概念以网络课程形式存在,可能为现实课堂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来展开教学。也有其他学者认为微课程将成为网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老师首先提出了“微课”的概念。“微课”是一种以微视频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资源,是指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技能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网络课程。微课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视频,同时也包含了与教学主题

47、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对比彭罗斯阐述的“微课程”概念,胡老师从教育信息资源的角度深化了对它的理解:首先,将微课程的受众从单纯的学生扩大到学生和教师。如同学生可以更加自主的选择所需的学习内容,教师也可以自主选择所需的微课程作为教学资源并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其次,将微课程定位为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补充与扩展资源,契合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与“泛在学习”得出结论:随着wifi网络和便携式移动数码产品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成为未来主流,“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与学方式;对微课程的具体形式进行了分类;最后,彭罗斯的微课程概念实质上改变了网络课程的教学形式,却忽略了资源的“活性”,即微课程是否会与传统开放教育陷入相同的泥沼,面临资源利用率极低的问题。而胡老师则考虑到了资源的活性,他认为只有那些满足学生和教师的需求,具有半结构化,能够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才具有活性,能够提高微课程资源的利用率。综合分析国内外微课程概念的具体理解,笔者认为,微课程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