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XXX县XX生态移民供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目 录第一章 综合说明121.1项目概述及设计依据121.2工程地质171.3工程任务和规模171.4主要建设内容221.5工程管理241.6施工计划安排251.7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251.8经济评价251.9结论和建议26第二章 水文及水资源272.1 项目区概况272.2气象282.3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状况312.4洪水382.5泥沙及水质392.6设计断面水位流量关系39第三章 工程地质403.1 概述403.2 区域地质403.3输水主管道工程地质条件433.4泵站工程地质条件443.5王古窑蓄水池工程地质条件463.6水文地质条件463.7
2、天然建筑材料47第四章 工程任务和规模494.1 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工程建设第必要性494.2生态移民安置规划524.3水土资源平衡分析554.4种植结构规划584.6需水量分析594.7供需平衡分析654.8供用水调节计算704.9供水工程总体规划78第五章 工程总布置及主要建筑物795.1 工程等别和标准795.2工程总布置795.3调蓄水池布置815.4泵站工程布置875.5节水补灌骨干管网布置905.6节水补灌田间管网布置955.7人畜饮水工程布置97第六章 机电及金属结构1016.1水利机械1016.2泵站电气1036.3金属结构1066.4供电工程1076.5通信及自动化工程1
3、09第七章 工程管理1147.1 管理体制1147.2 管理机构及管理设施1147.3 管理办法116第八章 施工组织设计1208.1施工条件1208.3主体工程施工1238.4施工总布置及总进度127第九章 工程永久占地1299.1占地范围及实物指标1299.2占地补偿投资估算130第十章 水土保持方案13210.1项目区水土流失及防治现状13210.2建设项目防治责任范围13210.3水土流失预测13410.4水土流失防治目标与方案13710.5水土流失监测13810.6水土保持投资估算139第十一章 环境影响评价14011.1评价标准14011.2环境现状14011.3环境保护目标141
4、11.4环境影响分析14211.5环境保护措施14511.6环境监测计划和环境管理措施14711.7环境保护投资估算14811.8环境影响初步评价结论148第十二章 节能设计14912.1设计依据14912.2能耗指标分析15012.3节能措施15212.4节能效果评价154第十三章 工程招标15513.1招标范围15513.2 招标组织形式及招标方式155第十四章 投资估算15714.1 编制说明15714.2投资估算160第十五章 经济评价17915.1 概述17915.2 国民经济评价17915.3供水成本分析18415.4综合评价187附图:另册XX县XX生态移民供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5、附图目录序号图名图号备注1灌区水系图2总布置图3区域地质图4灌区水文地质图5灌区土壤分布图6天然建筑材料产地分布图7XX项目区总布置图8XX项目区主管线纵断面图9XX项目区加压泵站布置图10XX项目区调节水池布置图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XX县XX生态移民供水工程特性表序号项 目单 位指 标备 注1总土地面积万亩33.82高效节水补灌面积万亩15.1设计灌溉面积枣薯间作种植万亩6.0枣瓜间作种植万亩4.0马铃薯种植万亩3.6设施农业(日光拱棚)万亩1.53生态移民规模人63903XX项目区,基准年2007年就地旱改水人23
6、216异地搬迁人406874供水水量总计万m31302.234.1灌溉用水万m31055.17XX生态移民规划15.1万亩4.2非灌溉用水万m3247.061)村镇生活用水万m3194.29XX项目区万m3119.84预旺项目区万m374.45按生态移民规划3.94万人计算2)工业用水万m352.76XX项目区预留5原设计流量m3/s0.8/0.6一泵站/二泵站6本工程设计流量m3/s1.0一、二、三泵站相同7灌溉水利用系数0.87以红寺堡五干渠为水源计算8农业灌溉供水保证率75%9取水水源设计水位m1436.74红寺堡五干渠15+65010灌区控制高程m1680.0011泵站座数座312一泵
7、站前池设计水位m1436.5513三泵站出水设计水位m1705.00王古窑调蓄水池设计水位14累计净扬程m239.7115累计总扬程m286.8616机组台数台3/3/3一泵站/二泵站/三泵站17总装机容量kW7950新增4200kW18总运行容量kW5580新增3080kW19总运行轴功率kW4908.64新增2765.26kW20总负荷kVA5820新增1134kVA21年用电量万kWh175522输水管道总长度m23.708一/二/三泵站=8.232/6.476/9.023主调蓄水池座1王古窑XX县XX生态移民供水工程特性表序号项 目单 位指 标备 注总库容万m3346调节库容万m327
8、1淤积库容万m375淤积30年设计水位m1705.30池底高程m1695.00坝顶高程m1706.50最大坝高m9.0坝顶轴线长度m1875取水水位m1697.5024节水补灌工程支干管长度km20.5支管长度km36.0田间斗管长度km906.67移动软管长度km750户均50m滴灌带长度km1500025人饮工程净化水处理厂座1水处理能力m3/d3980供水人口万人12.1设计水平年2020年,含预旺。配水管网长度km300.62526通信及自动化系统套127工程永久占地亩236128主体工程数量明挖土方万m3713.61填筑土方万m3183.38砼和钢筋砼万m32.09浆砌石万m30.1
9、1土工膜万m250.9229主要建筑材料木 材m393.68水 泥t6416钢筋t119钢 材t5030所需劳动力万工日15.4331施工占地亩5443XX县XX生态移民供水工程特性表32总工期年1.533静态投资万元21351.571)供水工程20432.79含供电工程645.34万元其中:建筑安装工程15676.49机电设备工程746.78金属结构工程68.13临时工程494.74其它费用1589.12基本预备费1587.532)水土保持2003)环境保护1004)占地补偿费用618.7834经济效益指标1)稳产期产量粮食(马铃薯)万kg45000红枣万kg3600瓜菜万kg195002)
10、年净效益节水补灌万元21370综合亩均1415.2元/亩其中:本工程分摊万元7475分摊系数取35%人畜饮水万元11343)国民经济评价指标计算期30年,折现率6%经济内部收益率13经济净现值万元34929经济效益费用比1.7736供水成本1)经营成本元/m31.85节水补灌元/m31.51人饮元/m33.282)全成本元/m32.69节水补灌元/m32.32人饮元/m34.24第一章 综合说明1.1项目概述及设计依据1.1.1项目概述XX中部干旱带国土面积占全区的近二分之一,人口占全区的四分之一,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全国目前经济最落后、最贫困的几个地区之一。加快中部干旱
11、带发展,是实现全区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区各族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中部干旱带发展不上去,就会影响全区的协调发展。加快中部干旱带发展,不是一个局部问题,而是一个全局性问题,不仅是一个紧迫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中部干旱带最大的特征就是 “干旱”,十年九旱,甚至是十年十旱,最大的问题就是缺水,发展的关键在水、希望在水。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自治区相继建成了固海、固海扩灌、红寺堡、盐环定四大扬黄灌溉工程与多处中小型库井灌区,已发展灌溉面积175万亩,灌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00元左右。但灌区以外更大范围的雨养旱作区,由于缺水
12、,生态环境脆弱,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艰苦,生活贫困,经济发展落后,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000元左右,不到扬水灌区的50,是中部干旱带的贫困区,是XX最需要扶持的地区。目前自治区政府已经采取多种有力措施,变被动抗旱为主动调整,变单纯追求解决生存问题为追求解决生态、生产、生计、生育相统一,在旱作区发展硒砂瓜、马铃薯等特色农业近100万亩,效益显著。2007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我区时明确指出:“要切实解决好中部干旱带的人畜饮水问题,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要抓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尤其是抓好引黄灌区节水措施和中部干旱带节水农业。”2006年5月,温家宝总理在中部干旱带调研时指出:“对
13、全区讲,XX总体是干旱地区,除沿黄地区有水利条件,可引水灌溉,其他地区靠天吃饭,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十分恶劣,这也是长期困扰经济发展的因素。因此,XX要考虑加强抗御自然灾害、尤其是旱灾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了加快XX中部干旱带的脱贫致富步伐,自治区单位先后三次召开固原工作会议,两次召开中部干旱带会议,提出了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总的要求、思路目标和措施,制定了XX中部干旱带发展纲要,批准了XX中部干旱带县内移民规划、XX中部干旱带农村饮水安全总体规划、XX中部干旱带高效节水补灌总体规划等规划,经过5年努力,在中部干旱带发展设施农业20万亩,南部山区发展30万亩,把扬黄、库井灌区建设成为具有市场竞
14、争力的设施产业带,旱作雨养区建设成抗旱稳产型的特色农业产业带,构建起抗旱减灾长效机制,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营造坚实的物质基础。按照XX中部干旱带县内移民规划、XX中部干旱带高效节水补灌总体规划,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以固海、红寺堡、固海扩灌、盐环定四大扬水工程为水源依托,延伸拓展供水范围,发展设施农业15万亩、特色农业100万亩,使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特色、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150万亩;将自然条件极差、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地区,实施县内生态移民,整建制的搬迁到水土资源条件较好的扬黄灌区,规划20072011年实施生态移民20.68万人。根据XX中部干旱带县内移民规划和XX中部干旱带XX县生态
15、移民规划,XX县规划了16个生态移民安置区,整建制搬迁窑山、田老庄、张家塬、马高庄、预旺等5乡镇83个行政村2.27万户9.6万人;整行政村搬迁王团、河西、韦州3镇29个行政村0.86万户3.6万人。生态移民总规模为3.13万户、13.33万人,开发安置移民土地24.44万亩。韦州XX预旺节水灌溉项目区则是自治区、XX县规划的重点地区之一,规划以红寺堡扬黄五干渠为水源,主要采用拉水补灌、穴灌点灌、膜沟灌等高效节水补灌措施,发展枣薯、枣瓜、马铃薯等优势特色作物和日光中棚为主的设施农业,开发节水灌溉土地30万亩,其中安置县内生态移民用地12.8万亩,就地旱改水17.2万亩,安置生态移民63858人
16、。本工程是韦州XX预旺节水灌溉项目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开发土地17.42万亩,其中安置县内生态移民用地12.8万亩,就地旱改水17.2万亩,安置生态移民40687人。1.1.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1.1.2.1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5)国务院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6)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7)国务院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8)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9)XX回族自治区取水许可制度实施细则;(10)X
17、X回族自治区节约用水条例(2007.03)。1.1.2.2规程、规范及标准依据(1)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DL 502093);(2)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 2522000);(3)防洪标准(GB 5020194);(5)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T 5028899);(6)泵站设计规范(GB/T 5026597);(7)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DJ 2078);(8)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 182004);(9)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503632006);(10)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 7294);(1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
18、范(SL20498);(12)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设计规范(SL290-2003);(13)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1/400万)(14) 其它有关现行规程、规范。1.1.2.3技术文件及相关批复(1)XX扶贫扬黄灌溉工程一期工程初步设计(XX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1998.06);(2)XX扶贫扬黄灌溉工程一期工程初步设计修改概算综合报告(XX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2004.05);(3)水利部关于XX扶贫扬黄灌溉工程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的批复(水总2000405号)(4)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XX扶贫扬黄灌溉一期工程建设规模及初步设计概算调整的批复(发改投资20051821号,2005.09)(
19、5)XX扶贫扬黄灌溉一期工程红寺堡灌区五泵站技施设计说明书(XX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2003.01);(6)XX扶贫扬黄灌溉一期工程红寺堡灌区五干渠技施设计说明书(XX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2003.10);(7)XXXX节水灌溉供水工程初步设计报告(XX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06.03);(8)XX东部农村饮水安全重点供水工程(扩建)可行性研究报告(XX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08.04);(9)XX中部干旱带高效节水补灌工程规划报告(XX水利厅,2007.08);(10)XX中部干旱带县内移民规划;(11)XX中部干旱带XX县生态移民规划(XX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20、有限公司,2008.04);(12)XX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纪要(103)(2007.12.10);(13)XX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批准的XX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建设征地拆迁补偿标准”(宁政办1996147号)。1.1.3可行性研究工作过程简述2008年3月,受XX县水务局的委托,我公司承担了XX高效节水补灌工程可行性研究。在充分利用该区域由我公司完成的红寺堡五干渠工程、XX节水灌溉工程、XX东部饮水工程等已建工程和将要开工建设的XX东部农村饮水安全重点供水工程(扩建)的勘测设计等前期工作成果,以及由XX县水务局等有关部门完成的XX生态移民水利工程实施方案等相关成果,对蓄水池、主管线等主要建
21、筑物进行李补充测量和工程地质勘察。在此基础上,参考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编制完成本报告。1.2工程地质项目区处在大罗山东侧的洪积扇中部,表层为含少量砾壤土、砂壤土,下部为角砾层、上第三系(N1)泥岩。工程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是黄土的湿陷性,已建的XX扬水工程经过1年多的运行,未发现影响工程正常运行的工程地质问题,从工程地质角度讲,经过工程措施处理后是安全可靠的。1.3工程任务和规模1.3.1工程任务及规划水平年本工程的任务是:灌溉、供水综合利用。现状年为2005年,设计水平年为2020年。1.3.2土地开发规模及种植结构本次规划灌区属红寺堡扬水五干渠以上灌区,其范围北起五干渠,
22、南至XX南部的大郎顶,惠平公路东西两侧,控制高程1436m1680m,总土地面积33.8万亩。根据自治区中部干旱带生态移民规划,并考虑XX县XX地区的实际情况,按当地旱改水人均3亩水浇地(补灌)、同时预留1亩旱地,县内移民人均2亩水浇地考虑,开发高效节水补灌面积15.1万亩,其中XX扬水已建工程控制6万亩,新开发9.1万亩。根据项目区的土壤、气候条件,以及XX中部干旱带近几年特色种植试验示范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初步拟定XX生态移民区种植结构以地膜马铃薯、枣薯间作为主,并适当发展设施农业。考虑到马铃薯种植的倒茬和灌区配水的需要,安排一定比例的枣瓜间作面积。种植结构比例为:设施农业按户均1亩控制,种
23、植面积为1.5万亩,占规划种植面积的9.93%;枣、薯间作种植面积为6.0万亩,占39.74%;马铃薯种植面积为4.0万亩,占总面积26.49%;枣、瓜间作种植面积为3.6万亩,占23.84%。1.3.3灌溉制度项目区年降水量不足300mm,其中2/3集中在69月,因此7月份以前以春季保苗补水灌溉为主,7月份以后主要利用天然降雨。灌区全部采用管道输水方式,其中已开发的2.44万亩采用明渠输水,未开发的15.73万亩采用低压管道输水。田间灌溉方式:设施农业采用滴灌,大田作物采用人工点灌方式。管道输水渠系水利用系数采用0.95,田间灌水利用系数取0.95,调蓄设施蒸发渗漏损失取调蓄水量的3%,计算
24、本项目以红寺堡五干渠为起点的灌溉水利用系数采用0.87。作物灌水时间及灌水次数主要根据XX地区的气候特点,结合作物生长对水的敏感性确定,在作物需水的敏感期灌关键水。大田作物灌水均按3次设计,4月中旬开始,6月下旬结束,每轮灌水1015天,日平均灌水时间12小时;设施农业(日光拱棚)自4月下旬至9月底,灌水间隔为10天左右,灌水次数按20次计算,日灌水时间采用24小时。枣瓜、枣薯间作、马铃薯的灌溉定额分别采用42m3/亩、48m3/亩、45m3/亩,设施农业200m3/亩,综合净灌溉定额60.79m3/亩,毛灌溉定额69.88m3/亩。最大日均净流量11.0万m3/d,最大流量2.79m3/s。
25、1.3.4综合需水量灌溉需水量:XX生态移民区高效节水补灌工程项目区的年净灌溉水量和毛灌溉用水量分别为918.00万m3和1055.17万m3。非灌溉需水量:主要考虑村镇生活用水和乡镇企业用水。人均最高日居民生活用水量40L/人d,水源保证率不低于95%。人口以2007年为基准年,规划水平年采用2020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取12,则规划水平年的人口为12.10万人,其中XX项目区7.46万人,预旺项目区4.64万人,年净需水量108.92万m3。考虑管网漏失水量和未预见水量10%,年总需水量为119.81万m3。乡镇企业用水只考虑XX项目区,暂按农业用水的5%考虑,年工业净用水量为45.90
26、万m3/a,毛用水量为52.76万m3/a。项目区年需水总量为1302.23万m3,其中,农业灌溉年需水量1055.17万m3,工业年需水量52.76万m3,村镇居民生活年需水量194.30万m3。包括预旺项目区生活用水在内的项目总需水量见表11。表11项目区总用水量规划表序号项目净用水量(万m3)毛用水量(万m3)XX预旺小计XX预旺小计1灌溉用水918.00918.001055.171055.172非灌溉用水154.8567.68222.53172.6074.45247.05村镇生活用水108.9567.68176.63119.8474.45194.30工业用水45.9045.9052.7
27、652.763合计1072.8567.681140.531227.7774.451302.231.3.5供需平衡分析1.3.5.1可供水量本项目以红寺堡五干渠为水源。五干渠设计流量3.06m3/s,加大流量3.65m3/s。五干渠灌溉面积3.9万亩,已建的红城水灌区和XX喷灌灌区,设计灌溉面积分别为0.63万亩和1.0万亩,四干渠、五干渠超规划新增开发土地面积的新增用水量,均在四、五干渠原设计的配水指标内调剂解决,不新增用水指标。在设计工况下,包括已建的XX扬水灌区6万亩用水在内,五干渠设计工况尚有1.04m3/s的富余,加大工况尚有1.63m3/s的富余。考虑到泵站、干渠的安全运行等因素,实
28、际按设计、加大工况各占50%考虑,平均流量1.3m3/s,年供水180天、日均供水22小时,计算富余水量为1853万m3。1.3.5.2区域生态移民总需水量XX县韦州XX预旺区域生态移民项目有6片,即:韦州甘旧庄子、韦州南门、罗山东坡、阎圈、XX。需水量均根据XX项目区的用水指标估算。韦州甘旧庄子:年净用水量47.77万m3,总需水量54.40万m3。韦州南门:年净用水量85.88万m3,年总需水量98.18万m3。罗山东坡:年净用水量45万m3,年总需水量50万m3。韦州阎圈:年净用水量110.93万m3,年总需水量126.58万m3。XX:年净用水量841.01m3,年总需水量961.29
29、万m3。预旺:年净用水量67.68万m3,总需水量74.45万m3。以上6片生态移民项目区年总需水量1721.20万m3。其中韦州甘旧庄子和南门项目区分别属于红寺堡四、五干渠自流控制范围内的超规划开发面积,根据“增地不增水”的配水原则,该项目增加灌溉面积所需水量在原设计的配水指标内调剂解决。1.3.5.3区域供需水平衡分析红寺堡五干渠可供韦州XX预旺区域生态移民用水量为1853万m3,与总需水量1721万m3相比,总量供需平衡有余。为了保证该区域生态移民项目用水,一方面需要红寺堡五干渠加大供水流量、增加供水时间,另一方面还必须设置一定规模的调蓄建筑物,调节五干渠的来水和本工程的用水,做到以丰补
30、歉。1.3.6供用水调节本工程供用水调节计算的可供水量按红寺堡五干渠可供本工程设计、加大平均流量1.3m3/s,并扣除韦州阎圈、罗山东坡生态移民项目用水(按用水比例折算约85%)后的平均流量1.1m3/s计算,年供水时间180天,平均日供水时间22小时。本工程需水量按XX生态移民项目的补灌用水和生活用水淤积预旺生态移民项目区的生活用水,共计1302.23万m3。根据现有XX扬水工程设施的供水能力和潜力,本着充分利用红寺堡五干渠的富余水量和现有工程,通过采取小机换大机等设备改造以及增加必要的调蓄工程,达到降低工程投资的目的。经多种方案(XX供水0.61.0m3/s)的调节计算,推荐XX供水能力1
31、.0m3/s的方案,所需调节库容为271万m3,不仅能够满足XX项目区的补灌用水,也能满足非灌溉期的生活用水储备。1.4主要建设内容 1.4.1输水工程维持现有的XX一、二泵站厂房及压力管道不动,其中一泵站小机换大机1台(单机容量由800kW 调为1120kW),二泵站小机换大机2台(单机容量由4500kW 调为710kW),并相应改造泵站电气设备、金属结构以及辅助设备等,使改造后一、二泵站设计供水能力达到1.0m3/s,新增装机容量840kW。在XX二泵站压力管道末端新建三泵站和压力管道,设计流量1.0m3/s,装机3台,总装机容量3360kW,压力管道长度9.0km,控制高程1680m。1
32、.4.2调蓄工程采用集中调蓄方案,在XX南部的王古窑北侧、惠平公路西侧设集中调蓄水池,主要任务是调蓄,主要由蓄水池以、放水塔、输水洞等配套建筑物组成,三泵站压力管道末端直接入池。调蓄水池的调节库容为271万m3,考虑30年的淤积库容75万m3,总库容346万m3,采用人工开挖而成,池底面积为550550,内边坡1:3,外边坡1:2,池底高程1695.00m,设计蓄水位1705.30m,坝顶高程1706.50m,最大坝高9.0m。蓄水池所在位置地层岩性为第四系上更新统马兰组(Q3m)黄土,为级自重湿陷性场地,湿陷厚度约20m左右,为了减少渗漏损失,采用全断面土工膜防渗,边坡采用混凝土板+土工膜复
33、合防渗结构。蓄水池放水建筑物主要由输水洞和控制阀组成。输水洞采用钢筋混凝土箱涵结构,设计流量2.0m3/s。箱涵孔口尺寸为1.51.5m,进口底板高程1697.50m,纵比降1/100。输水洞出口设分水井,内设三通连接控制阀及排水阀,排水阀作为事故停机后的放空。1.4.3节水补灌工程以泵站输水管为主干管(XX一泵站王古窑调蓄水池),补灌工程骨干管网按支干管、支管两级级布置。支干管道从加压泵站压力管道末端的调蓄水池取水,为补灌区的支管配水。根据补灌区的地形、道路、村镇布局等条件,补灌区共布置支干管2条,总长20.5km,分别为:王古窑东支管和王古窑西支管,分别控制惠平公路东侧和西侧的补灌区。东支
34、干管总长15.5km,控制补灌面积8.1万亩,设计流量1.5m3/s。西支干管总长5.0km,控制补灌面积1.0万亩,设计流量0.2m3/s。支管从支干管道开口,为补灌区的田间管网配水。根据补灌区的地形、道路、村镇布局等条件,在惠平公路以东的东支干管沿线布置支管4条,分别为东一、二、三、四支管,总长36km。XX一、二泵站控制区域已建成了12座田间小型蓄水池和入池管道,本次不再布置支管,主要布置田间配水管网。大田种植模式的田间管网采用斗管直接到田的一级布置方式。斗管由支管配水,双侧供水,间距100m,长度10003000m,控制灌水面积150450亩。考虑轮灌要求,取斗管流量为15L/s,管径
35、155,采用UPVC管材。斗管上直接设给水栓,给水栓间距50m,给水栓双向供水。给水栓后接移动软管,移动软管单长50m。设施农业采用大中拱棚,主要种植蔬菜,单季,不考虑冬季用水。拱棚内由斗管配水接滴灌带,斗管按单侧控制布置,间距为滴灌带长度(42m),农管长度按1000m考虑,控制80个棚,面积60亩。拱棚斗管流量2L/s,管径55,采用UPVC管材。1.4.4人畜饮水工程作为本工程项目组成部分的人畜饮水工程范围,为原规划的XX东部农村饮水扩建工程大郎顶以北的部分,以及大郎顶以南没有搬迁的预旺、张家塬、马高庄3个乡镇10行政村25055人的生活用水。人饮供水只考虑居民生活,不考虑牲畜,按40L
36、/人d估算。人口数量以2007年为基准,规划水平年2020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取12,则规划水平年的人口为12.1万人,管网漏失水量和未预见水量按最高日需水量的10估算。在XX三泵站压力管道出口的王古窑附近设#3高位蓄水池,蓄水位1705.30m,在此设净化水处理厂,设计日处理能力3980m3/d,其中大郎顶以北2870m3/d,以南1110m3/d。结合本项目工程总体布局,拟将人畜饮水的水源点(水处理厂)由东部引水扩建工程规划的七里堡改为大郎顶北侧的王古窑,以王古窑调蓄水池为水源,在此设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净水分别向北供XX地区,向南供预旺地区。供水管线以东部引水扩建工程布置的管线为基础,根
37、据生态移民规划对支线进行相应调整。1.5工程管理XX生态移民及高效节水补灌工程由XX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建成后由XX镇统一管理。对于节水补灌、人畜饮水等供水工程的管理,推广用水户参与灌区管理,建立由工程运行管理单位+农民用水协会+用水户三位一体的供水用水新模式。骨干工程(泵站、蓄水池、输水干管、支管),由XX县水利局负责组建供水公司,支管以下的田间管网和村庄内的供水管网由受益村组织农民用水协会负责管理。供水公司下设5个管理站,分别为XX一、二、三泵站管理站、王古窑蓄水池管理站和XX管理站,各类管理人员总计58人。1.6施工计划安排本工程计划分两年实施,其中2008年度完成水源工程,即三座泵站和
38、压力管道工程,2009年度完成田间配套工程。1.7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本工程投资估算参考原能源部、水利部水建199143号文的有关编制办法、费用构成及计算标准,并结合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材料及设备价格执行2008年第二季度的市场综合价。本工程估算总投资21351.57万元,其中:工程部分投资20432.79万元,占地补偿 618.78万元,水土保持200万元,环境保护100万元。1.8经济评价1.8.1国民经济评价采用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经济净现值(ENPV)和经济效益费用比(EBCR)等经济指标,评价工程的经济合理性。采用30年经济计算期,社会折现率6,计算经济内部收益率13%
39、,经济净现值34929万元,经济效益费用比1.77,均大于现行规范要求指标,说明从国民经济角度评价,本项目的建设在经济上是合理可行的。1.8.2供水成本分析工程供水对象为村镇生活和节水补灌用水。(1)按年运行费计算的经营成本共用部分:0.80元/m3。补灌工程:专用工程0.71元/m3,计入共用部分为1.51元/m3。人饮工程:专用工程2.48元/m3,计入人饮部分为3.19元/m3。(2)按总成本计算的全成本共用部分:1.25元/m3。补灌工程:专用工程1.07元/m3,计入共用部分为2.32元/m3。人饮工程:专用工程2.99元/m3,计入人饮部分为4.24元/m3。灌区生产稳定达到正常运
40、行期,节水补灌亩均水费占亩均净收入的6.510%。人均生活水费48元,占人均收入的1.72.2%。为了切实减轻农民的灌溉用水负担,鼓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建议节水补灌采用经营成本水价,人饮采用全成本水价。1.9结论和建议(1)本工程的实施,对根本解决XX县东部极度缺水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和当地农民脱贫提供有效途径,具有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应按照自治区的总体规划,早日开工建设,及早发挥效益。(2)建议下阶段委托符合资质的单位对供电工程进行设计。第二章 水文及水资源2.1 项目区概况2.1.1工程地理位置XX县XX生态移民区高效节水补灌工程位于XX县城以东及罗山东南侧广大地区,介于东经106
41、2510637、北纬37133700之间。受水区涉及XX县XX镇。开发区范围北以红寺堡五干渠为界,南以达郎顶为界,东与苦水河相毗,西与城沟为界,开发区南北最长约27.3km,东西最大宽度14.6km,土地总面积39.4万亩km2。2.1.2地形地貌项目区主要由韦州XX盆地和两侧黄土高原丘陵梁塬构成。韦州XX盆地位于罗山、青龙山之间,北临蜗牛山,南以马家山与预旺盆地相隔,地势自南而北,自山麓向盆地倾斜。苦水河自东南向西北流经盆地中部,成为盆地地表水和地下水排泄通道。盆地地势平坦,地形自然坡度在1/401/100之间。系黄土高原丘陵山峁梁塬区,山洪沟道极为发育,切割深度在3060m,宽度50200
42、m之间。项目区地形高程在14601680m之间。2.1.3河流特性XX地区位于“XX韦州盆地”的南部,地处甜水河的上游。甜水河是受水区最大的沟道河流,沟道长65.4km,流域面积1193km2,河谷切割深度1020m,沟谷宽100250m(含级阶地和河床),无长年性流水。甜水河属苦水河一级支流,位于苦水河左岸,发源于XX大罗山脚下的火龙沟,流域面积1193km2,河流长度65.4km,河谷切割深度1020m,沟谷宽100250m,无长年性流水。在项目区内,分布的二级支流有大口子沟,流域面积31.9km2,河流长度15.1km。2.2气象XX县XX地区地处内陆,气候基本特点是:日照长,干旱少雨,蒸发强烈,风沙大,气温变化大,无霜期较短,据XX县气象站1961年2004年观测,主要气象要简述如下。(1)日照为及太阳辐射日照充足,年平均为3054.5小时,年平均日照率为65%,年太阳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