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pdf

上传人:雁** 文档编号:304192 上传时间:2023-07-30 格式:PDF 页数:218 大小:4.7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18页
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18页
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18页
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18页
亲,该文档总共2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目录2011年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2012年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2013年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2014年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5年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2016年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2019年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

2、真题(回忆版,不完整,含部分答案)2011年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附文字版试题:考试科目: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集合行为2容器人3把关人理论4意见领袖5知沟理论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简述目前新闻学主导性的四种理论。2新闻选择的标准有哪些?3大众传媒在社会系统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4简述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三、论述题(1、3题各20分,2、4题各15分,共70分)1如何理解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2试述传播主体对传播效果产生的影响。3结合“沉默的螺旋”理论论述舆论的社会功能。

3、4网络媒体有哪些特点?就传统媒体如何应对网络媒体的挑战谈谈你个人见解。四、案例分析(每题10分,共20分)1用所学新闻理论分析下面新闻作品中政府的行为。【材料】成都公交车燃烧案2天开5场发布会保证信息透明“第一时间公开信息”,成了成都应对这场危机的一项基本原则。事发后,成都市委宣传部及成都市政府新闻办人员赶到现场时,那里已聚集了大量媒体记者。为在最快的时间内发布信息,第一场新闻发布会就在现场举行。上午10时40分,成都市长助理、市政府秘书长、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毛志雄发布了这一事故的基本情况。当时,事故现场还在清理和救援中,政府给出的是“死亡20余人”的基本信息,同时澄清了网络和坊间流传的“公交车

4、属于自燃”的说法。这尽管不能解答民众所有的疑问,但在很大程度上安抚了民心。下午2时50分,守候在电视、收音机、互联网前的民众,再次得到了他们迫切想了解到的信息:成都市举行了第二次新闻发布会,通报了最新、最准确的伤亡数据和伤员营救的最全面情况。这天晚上11时20分,第三场新闻发布会召开。此时,从全国各地赶到成都的媒体已超过40家,记者挤满了发布会现场。针对“公交车司机逃离了现场”的传闻,发布会披露了当事司机积极救人并发动附近群众参与救援的调查结果。也就是在这次发布会上,市交委负责人通报了事故车辆车型、用油等情况,向记者展示了事故车辆油箱、发动机完好的勘察照片。这辆公交车油箱里剩余的柴油没有发生燃

5、烧,发动机也没有燃油泄漏,“车内燃烧的汽油并非来自公交车”。事件真相展现在了公众面前。事后的调查证明,大多数不实传言,正是止于当天连续举行的三次新闻发布会。事件发生的第二天下午4时30分,第四次新闻发布会召开,记者看到了在废墟中找到的安全锤残迹照片。一个个疑问被解开,摒除了所有传言的影响,人们开始关注:9路公交车为什么会起火?车上究竟发生了什么?6月7日深夜11时,成都市召开第五次新闻发布会,9路公交车燃烧重大事故调查组技术组副组长何建生被授权发布“有人携带易燃物品上车,不排除过失或故意引发燃烧,但可以排除爆炸引发燃烧”的初步调查结论,市交委负责人通报了加强公交车安全保障的六条具体措施。随着事

6、件轮廓的逐渐清晰,公众不安与恐慌的情绪得到缓解。2从艾滋孤儿案例分析媒体行为。【材料】2005年12月2日,北京华夏时报在没有得到当事人同意和进行技术处理的情况下,在报纸头版和第1617版中,用很大的篇幅刊登了一名化名小莉的艾滋孤儿的多幅脸部特写照片,以及她与父亲及弟弟的合影照片,并标明了她的真实姓名及其父母因患艾滋病而死亡等情况。报道中更披露了这名艾滋病孤儿的个人隐私,如其家境如何贫困,社会捐助又被亲属占用:“小莉被寄养到姨母家,姨母的34岁的儿子,相貌较差,好吃懒做,不务正业,找不到媳妇,竟然别有用心打起了小莉的主意”;“小莉到家后改名为”;“小莉有严重的自闭症,情绪不稳定,成绩下滑得厉害

7、,而且非常不自信,觉得自己没有用”等。参考答案:考试科目: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集合行为答:集合行为是指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集合行为虽然是一种自发的反常现象,但它的产生是有条件的。一般认为,集合现象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结构性压力;触发性事件;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2容器人答:“容器人”是日本学者中野收用来描述现代人行为特点的概念。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

8、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但他们对于媒介却有较强的认同感和依赖性,容易受大众传媒的影响,呈现出为浮躁、不稳定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典型的“媒介依存症”。3把关人理论答:把关人(gate keeper)理论是传播学先驱者库尔特卢因通过对大众媒介“传播者”角色的研究而得出的一种传播理论。把关人又译为“守门人”,是指那些在新闻媒介系统中居于决断性的关键位置,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的人或组织,而这种对信息进

9、行的过滤和加工的过程就是把关。1947年,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这个问题,认为群体传播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个概念引入新闻研究,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中的“把关”模式。这一模式说明,新闻报道是一个对事实加以取舍的过程。传媒内部存在着一系列的把关环节,把关是一种有组织的活动。4意见领袖答:意见领袖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两级传播论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人群中那些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播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后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意见领袖介入传播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进程并扩大了传播信息的影响。其特

10、点是: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其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5知沟理论答:知沟理论是关于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理论。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这样一种理论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这就是知沟理论的诞生。该理论的中心内容是: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

11、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简述目前新闻学主导性的四种理论。答:新闻学主导性理论是各国新闻立法、制定新闻政策的理论依据,也是影响新闻从业人员观念的一个决定性理论主张。目前,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有以下四种:(1)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是为了确立、维护和发展新闻自由所作的理论探索,力图以理论形式来阐述、论证新闻自由的合理性、必然性。其主要内涵是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并由此确立其基本原则。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点:报刊独立自

12、主,不受政府的干涉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主张,报刊是独立自主的,只对法律和社会负责,政府不得采取任何措施来干涉、收买或控制报刊。政府的唯一职责是采取措施来保护新闻自由,为新闻媒介的采访、发布新闻提供种种方便。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资产阶级的理论先驱们从权力相互制衡的原则出发,认为除了立法、司法、行政三种权力之间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外,公众舆论无疑也是约束权力的一种权力。因此,报刊是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国家第四权力。“自由意见市场”和“真理自我修正”理论要求让人民群众和各党派都利用报纸充分自由地表达各自的意见,其前提是给予人民各项事务的充分信息。对事实的信念。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不是向公众灌输某种标准的

13、观点,而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2)社会责任论社会责任理论认为,自由是伴随着义务的,报刊应对社会承担责任,并以社会责任作为报刊业务政策的基础。社会责任理论对自由主义理论作了重大修正。倡导社会责任论的报刊自由委员会在其总结报告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中要求报刊对全社会负责,对报刊提出五项具体要求,即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基本要求:报刊应当对每日的事件给予真实的、全面的和理智的报道新闻必须真实、全面;新闻报道必须理智,减少煽情新闻;新闻要做出合乎真实的解释,即把他们置于能显示其意义的特定的前后联系之中。报刊要成为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要求报刊担负起社会成员之间交流思想观点的责任

14、,社会中的所有重要思想观点都应该出现于大众传播机构之中,尤其是与报刊相反的观点,报刊可以不赞成他们的观点,但应该给他们公开表达的机会。报刊要成为供社会各群体互相传递意见与态度的工具在现代社会,公众越来越依赖报刊所提供的情况,作出好或坏的判断。这就要求报刊对社会各集团、各种族、各阶层、各区域作出合乎实际的正确描述,反映出社会各个集团的典型画面。报刊要澄清和提出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随着社会责任论者意识到西方社会赖以生存的价值观受到动摇,他们提出,大众传播媒介必须承担起教育和宣传的职责。报刊要将新闻界提供的信息流、思想流和感情流送达每一个社会成员这是对新闻完整性的要求,凡是涉及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新闻都

15、要及时报道,不要漏报,更不能为了某些团体的利益或政府的压力而瞒报,保证每个公民平等地分享信息。(3)发展新闻学(或称发展传播学)这一理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混合体,由西方一批学者和发展中国家一批学者共同探讨而得出。发展新闻学主要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盛行,由于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传统上的巨大差异,发展新闻学在表述和应用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但其核心内容是基本一致的。发展新闻学的核心内容是:国家的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新闻媒介必须服从、服务、促进国家发展尤其经济发展。从这样的核心内容出发,发展中国家的新闻媒介都程度不一地和政府保持一致,宣传政府的施政纲领;都十分注重新闻媒介

16、的守望、整合、教育功能。守望,就是传播国内外重大信息,改变闭目塞听的落后观念,尤其把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重要的国家发展项目,使传统社会的人民把眼光放在将来以及现在的生活形态。整合,就是缓和社会矛盾,妥善处理国家内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利益冲突,保持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教育,强调教育大众遵纪守法,竭力促进人的现代化,推广新的技术。(4)党报理论该理论最早起源于前苏联,后来在各社会主义国家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流行。党报理论的核心是:新闻媒介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即宣传工具,必须无条件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法规条令。党报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思想原则主要包含:传播媒介和传播资源是国家的公有

17、财产,不允许私人占有。传播媒介必须为工人阶级服务,必须接受工人阶级先锋队共产党的思想和组织上的领导。媒介必须按照马列主义原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来传播信息,宣传、动员、组织和教育群众。在服务于社会总体目标的同时,媒介应该满足广大群众的愿望和需求。国家有权监督和管理出版物,取缔反社会的传播内容。2新闻选择的标准有哪些?答:新闻选择是指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选出新闻媒介值得传播的事实。对任何新闻媒介来说,新闻定义、新闻价值、宣传价值、新闻法则是新闻选择的四项主要标准。(1)新闻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所选择的事实一要真实,二要新鲜。为此,要淘汰下列事实:虚假的“事实”;

18、陈旧的事实(当作背景用另当别论);人们司空见惯的事实;空话连篇的“事实”。新闻选择通过“新闻定义”这一标准的筛选,去掉假的、旧的、空的事实,留下真的、新的事实。(2)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为了解决究竟选择什么事实才会引起公众兴趣这个难题的。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时新性。事件是新近发生的而且是社会大众所不知道的,即时间近、内容新。事件发生离公开报道的时间越短,新闻价值就越高。重要性。事件和当前社会生活和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密切关系,势必引起人们的关心。接近性。地理上接近,读者首先要知道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因为本地发生的事情,对他们生活有更直接的关系;心

19、理上的接近,有些事情虽然发生在远方,但由于经济上、文化上、人事上有密切联系,会引起公众感情上、心理上的共鸣。显著性。名人、胜地和著名团体、单位的动态往往为世人所瞩目。趣味性。奇事趣闻,富有人情味和高尚的生活情趣,能引起人们的兴趣。(3)宣传价值宣传价值就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能够证明和说明传播者主张的素质。一般地说,宣传价值的素质包含五个方面,合称宣传价值“五性”,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致性。即与新闻媒介所持的政治主张、价值标准的一致性。这里的标准就是政治上的“利”与“害”的问题。凡对我有利的就多选多报道;凡对我有害的就少选少报道,即使不得不报道,也尽量避重就轻。针对性。针对社会上的各

20、种猜测、怀疑、歪曲、流言,选择事实进行有的放矢的宣传。针对性越强,宣传价值越大。普遍性。事实中所包含的思想观点对广大受众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指导作用,从而能引起人们广泛的注意,启发人们去思考,引导人们去举一反三。典型性。事实不但要和作者想说的思想观点相一致,而且能够有力地说明观点所选用的事例,能以一当十、以少胜多,使人心服口服。时宜性。有些新闻要选择适当的时机来发表,才能够收到更大的宣传效益,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思想混乱。(4)新闻法规新闻法规是新闻选择的最后一道关口,其目的是“去毒”,即把危害国家或人民利益的新闻卡下来,不准公开传播。某一事实在政治上、法律上容许不容许公开地传播,这是任何新闻机构

21、必须考虑的问题。容许不容许的标准就是新闻法规。新闻法规一般由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对新闻事业有强制性,目的在于约束新闻报道,以免危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3大众传媒在社会系统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答:大众媒介作为新闻传播工具,属于社会信息系统,这是媒介系统在总系统中的基本定位。它的主要资源是信息,主要功能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传播信息。大众传媒在社会系统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开发和利用社会信息资源这是媒介在社会总系统中的基本作用,作为新闻媒介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新闻信息的开发和利用。主要体现在三个环节:收集信息。媒介从业者通过采访将信息汇总至新闻机构。收集信息的基本要旨是全面和准确,尤

22、其不能遗漏社会重大信息。制作信息。媒介从业者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生产出信息制成品,供媒介传播使用。发布信息。媒介从业者通过媒介将制作好的信息传播出去,这是新闻产品的流通环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的流通对最终实现产品价值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环节的要旨是迅速和有效。总的来说,媒介对信息开发和利用的宗旨,是充分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媒介的一切运作都应该以此为出发点。因此,传播信息是媒介最基本的职能。(2)实现社会系统总目标社会总目标是由不同方面的目标集合而成的,包括群体目标、组织目标、个人目标、社会其他系统的目标等。媒介系统作为社会子系统,必须为社会总目标服务。媒介系统是现存社会制度的一部

23、分,它是维护既有社会秩序的。这实际上是媒介系统存在的一个前提条件。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会有意识地采用各种方式将媒介系统纳入自身的体系之中。媒介可能对社会制度的局部形成冲击或提出质疑,但不可能公开对抗整个社会制度。媒介系统维护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并通过自身活动将其传播给大众。当然,并非媒介的每一次新闻报道都直接体现主流意识形态,但从整体而言,媒介的观念及活动,不可能脱离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与制约。以媒介与现代化的关系而言,大众媒介又是促进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促进现代化的必要工具之一。大众传媒在国家发展中的主要作用包括三项:媒介可以提供有关国家发展的信息;媒介的报道和反馈功能,使大众有机会参与国家决策;

24、媒介能传授国家发展所必需的技能。(3)实现个人的社会化每个人从生物个体成长为一个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生活,必须学习、了解以往社会积累中的经验、知识、技能、规范等,适应不同时期社会的变化,发展自己的社会性,即实现个人的社会化。媒介在个人社会化的作用方面主要体现在:理解,包括理解自我和理解社会。一方面,媒介提供信息帮助个人认识和理解自身。在现代社会,媒介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机构之一。另一方面,媒介通过传播社会的真实情况告知个人,并帮助个人处理外界信息以加深对社会的理解。导向,包括行动导向和互相导向。媒介不仅能帮助个人了解社会,还能帮助个人做出行动的决策。媒介传播帮助个人协调与他人的互动,个人可能信赖媒

25、介的内容处理人际关系。娱乐,包括单独娱乐和社交娱乐。单独娱乐方式的效果基本是单一的,主要是为了个人的消遣。社交娱乐是多人一起接触媒介以获得娱乐。在媒介发达的现代社会,媒介已成为人们进行社交的重要工具。(4)促进社会整合根据社会有机论的观点,社会机体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关联的,在其保持平衡状态时,社会呈现出一种平衡状态,社会秩序得以维持。但社会并不是总能保持这种状态,各个部分之间可能会出现冲突。最为常见的就是社会各个利益集团的冲突。无论是何种状态,社会整合都是必需的。社会必须通过某些中介机构将社会各个部分联系在一起,协调它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得它们在同一社会系统之中共处,以维持社会系统的现行模式。

26、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整合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提供全社会共享的价值观念。一个社会的维持必须有统一的价值观念,社会许多中介机构都或多或少地发挥着此种作用,而大众传媒的优势在于传播的广泛性和无所不在的渗透力。大众媒介不仅可以传播主流价值观念,使之达到全社会的共享,还可以利用媒介运作,构建出某些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并将其纳入主流价值观念的范畴。协调社会各个利益集团以求平衡。大众媒介是“社会公器”,各个利益集团都有权使用媒介为自身的利益服务,包括知晓权、表达权等。4简述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答: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是施拉姆在1954年发表的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提出的一个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27、。在这篇文章中,施拉姆受到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提出了传播过程的“循环模式”(即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但该模式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平等的关系中,不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于是施拉姆在同一篇文章中又另外提出了一个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即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具体如下图所示: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1)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的内涵 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连接,又通过大量复制的讯息与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大众传播媒介(机构)在获取或接到信息源发出的信息后,要经过译码者、释码者和编码者的加工和整理,从

28、而变成可以被传播出去的符号(讯息)。受传者都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都保持着特定的传播关系。他们在接受和传播该信息时会受到其他群体成员的影响,信息传播是双向循环的过程,每个成员既是传播者也是受传者。信息在群体中的传播过程中,会得到再解释或加工。大众传播的受传者在接到信息后,会给传播者发出反馈信息。每个受传者和传播者都扮演着译码、编码和释码的角色。(2)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的优点 该模式认为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连接,又通过大量复制的讯息与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

29、这些个人又分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都保持着特定的传播关系。该模式与传统的单向线性传播模式相比,有了突破,强调了信息传播的双向性,在一定的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的相互连接性和交织性,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得到再加工,受传者在接到讯息后会对传播者产生反馈,并且初步具备了系统模式的特点。(3)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的缺点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忽略了外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以及更为全面的电子模式等的传播模式的解读,而且仍然属于线性传播模式。(4)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的意义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突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循环性。这就内含了这样一种观点:信息会产生反馈,并为传

30、播双方所共享。另外,它相对以前单向直线模式的另一个突破是:更强调传受双方的相互转化。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直线单向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三、论述题(1、3题各20分,2、4题各15分,共70分)1如何理解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答:(1)拟态环境:“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的理论渊源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李普曼在他的自由与新闻舆论学等论著中提出了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的问题。他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和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物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在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

31、去了解。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拟态环境”就是信息环境,也有学者称之为“似而非环境”。“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展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因此,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2)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李普曼在“拟态环境”理论中已经提出了一个

32、重要的观点: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这样一种机制,不仅使得现代环境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也越来越环境化。换言之,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1968年,日本学者藤竹晓在李普曼的观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拟态环境的环境化”问题。藤竹晓指出,许许多多的“拟态事件”,包括语言、观念、价值、生活或行为方式等,最初并不见得有代表性或普遍性,但一旦进入了大众传播渠道,很快就会演化为社会流行现象,变成随处可见的社会现实。藤竹晓认为,大众传播虽然提示的是“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之间有很大的

33、距离,但由于人们是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环境和采取环境适应行动的,这些行动作用于现实环境,便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了“拟态环境”的特点,以至于现代人已经很难在两者之间做出明确的区分。这些观点对我们理解大众传播与现代人行为之间的关系是有助益的。大众传播具有形成信息环境的力量,并通过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来制约人的行为,这是大众传播发挥其社会影响力的主要机制。大众传播是具有社会控制功能的信息系统,但这种控制的性质和方向并不完全取决于它自身,而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其他更为复杂的社会机制和条件。(3)“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的具体层面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信息环境的环境化”已经真正成为一种社会现

34、象。对这种社会现象的理解,应当包含以下三个层面:信息环境能够多角度广范围地囊括或反映庞杂的现实环境的能力在不断增强。由于人们往往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环境和采取行动,人们将信息环境很多时候当成现实环境本身来看待,使得信息环境越来越环境化。由于人们是根据信息环境来认识环境和采取适应环境的行动,这些行动作用于现实环境,便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拟态环境”的特点,即现实环境的信息化趋向。2试述传播主体对传播效果产生的影响。答: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和条件的制约,但在这一过程中居于最优越地位的无疑是作为传播主体的传播者。传播者的优越地位决定了其对传播效果的定向作用;同时,传播者本身的某些特点

35、也会对传播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1)传播者的“把关”和效果定向传播者不但掌握着传播工具和手段,而且决定着信息内容的取舍选择,作为传播过程的控制者发挥着主动的作用。“把关”是传播者发挥对传播效果的定向作用的重要机制。传播者的“把关”即传媒选择提供什么信息决定着受众关注的焦点和范围。(2)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传播者决定着信息的内容,但从宣传或说服的角度而言,即便是同一内容的信息,如果出于不同的传播者,人们对它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人们首先要根据传播者本身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真伪和价值做出判断。可信性包含两个要素:传播者的信誉,包括是否诚实、客观、公正等品格条件;专业权威性,即传播者对特定问题是否

36、具有发言权和发言资格。这两者构成了可信性的基础。1951年,霍夫兰等人提出了“可信性效果”的概念: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可信性效果”的概念说明,对传播者来说,树立良好的形象、争取受众的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3)“休眠”效果由信源可信性带来的说服效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霍夫兰等人在上述实验中还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会出现衰减,而低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则有上升的趋势。这是因为,由高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人们对信源的信任,其说服效果最初可能会大于信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而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人们对信源怀有不信任

37、感,其说服效果最初可能会小于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信源与内容联系的记忆逐渐淡漠下去,由信源居主导地位的可信性效果趋于减弱或消失,内容本身的说服力才能较完全地发挥出来。换言之,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以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这是“休眠”效果理论。此理论说明,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3结合“沉默的螺旋”理论论述舆论的社会功能。答:(1)舆论的含义舆论通常被称为“公众意见”或“公

38、共意见”,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2)舆论的社会功能舆论作为公开的社会评价,它所实现的社会功能是以公开表达的集合式的公众意见直接或间接干预社会生活。舆论是公众针对特定公共事务的一致意见(态度),其目的就是要使公共事务最大限度地符合公众共同的意志和要求。从这个角度出发,舆论的主要功能是对涉及公共事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行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之服从、服务于既定的公众共同意志,符合公众共同利益。它是社会控制的有力形式之一。舆论的这种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舆论针对公共事务,在一个社会中,国家权力是

39、最重要、最大的公共权力,它成为舆论监督和制约的最主要的对象。这种控制又体现在对国家政府决策过程、决策施行结果和相关决策执行人物的监督三个方面。对公众行为的鼓舞或约束鼓舞公众成员合乎社会公德的行为,约束、制止损害公德的行为发生。这是舆论控制作用的又一方面的表现。社会公德是全体社会成员认同的共有的道德规范,自然是作为公众意见的舆论所极力维护的对象。任何符合公德的行为就会受到舆论的赞扬,促使更多的社会成员更自觉地效仿;反之,某些损害公众利益、违背社会公德的消极行为,就会受到舆论的谴责。(3)“沉默的螺旋”理论与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沉默的螺旋”概念最早见于诺依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在

40、1980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皮肤一书中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全面概括。这个理论假说由以下三个命题构成: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正是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来把握舆论现象的。在“沉默的螺旋”理论中,舆论与其说是“公共意见”或“公众意见”,倒不如说是“公开的意见”。诺依曼认为,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的是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诺依曼本人在阐述“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这个观点时说明,舆论在双重意义上是

41、“我们的社会皮肤”:它是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它又在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就像作为“容器”的皮肤一样,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4网络媒体有哪些特点?就传统媒体如何应对网络媒体的挑战谈谈你个人见解。答:网络媒体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第四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技术等,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1)网络媒体的特点 即时性新媒体的即时性,首先与互联网在传播技术上的优势相关,但更重要的是,网民的积极参与,尤其是Web

42、2.0时代下UGC(用户生成内容)的出现,进一步发挥了互联网在即时传播上的特色。海量性新媒体通过技术使得空间无限扩大,信息内容涵盖丰富和多样化,海量信息得以呈现和储存。面对海量信息,搜索引擎、云方式等针对海量信息管理的各种应用,先后被开发出来。互动性新媒体的出现,尤其是Web2.0的到来,使受众反馈与传、受互动问题得到解决。借助数字化技术,传、受双方不再固定,而是可以随时进行角色置换。在网上,人们不再是大众传媒的信宿,他们既可以自由选择信息来阅读、收听、收看,也可以自主创造、编辑、发布信息,还可以和其他人讨论互动。传统的权威被颠覆,每一个终端都有望成为中心。受众的需求互动和个性已不再是技术进步

43、的牺牲品,而是技术进步的原动力。个人化网络建立的初衷,是为了资源的共享。共享需要一个平台,即电脑必须相连,并保持开放。网络的兼容性和多样性使得网络成为一个没有中心的世界,因为没有中心,它自然是一个分权的社会。融合化新媒体拥有几乎所有的传播形式: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性,极大地丰富了新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报道更为生动形象、直观具体。它还综合了传统三大媒体的传播手段,在一个平台上实现了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的同时传播。以往基于媒体特性,将受众分割成读者、听众、观众等三大群体的界限被打破了,人们有了“用户”这样一个统一的身份,从而实现了对上述三种身份的融合。(2)传统媒体应对网络媒体

44、挑战的方式 报业:回归精英一方面,受到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冲击,传统纸媒的发行周期、发行成本、发行模式都必须进行改变,否则只能关门;但另一方面,作为历史最悠久的大众传媒,报纸数百年来积累起来的传播公信力和专业的采编队伍是互联网和新媒体难以望其项背的。而且由于互联网传播瞬时性、快餐性的特点,不适合做大型的深度报道和深度解读,而在信息泛滥的汪洋大海中,深度解读的解释性报道、揭示事件真相的调查性报道和深度评论恰恰是对事物全面、细致、深入了解的关键。通过透彻的分析和评论,人们可以较为准确地把握重要的政策法规,将国家大事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勾连起来;同时公众就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还可以自由发表意见,使报纸成为

45、严肃公正的多元意见交流平台。对于一般公众而言,互联网、手机上的动态新闻只能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对深度报道、评论感兴趣的基本上是社会精英阶层。这样一来,报纸将回归它的初期状态:精英媒体。报纸看似放弃了以动态新闻为主的报道阵地,实则更加强化了公信力和权威性。电视:主导娱乐电视在当代还牢牢地占据着传媒业的第一把交椅,但互联网和新媒体已经开始对其进行渗透。作为同互联网和新媒体最为“相像”的传统媒体,“电视屏幕”与“电脑屏幕”的界限正变得越来越模糊。受众对于节目的视听觉震撼性有很高的需求,因此,面对互联网和新媒体在传输技术、使用习惯和内容制作方面的挑战,电视行业要进一步加强其高品质节目的制作,各种集声、

46、画、音效、特技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娱乐节目、大场面体育比赛、长时间电视剧等,将电视娱乐休闲的功能进一步发挥出来;另外高清电视、3D电视、IPTV网络电视等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广播:受众细分在互联网和新媒体时代,广播业重新找到了发展的契机。一方面,由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都市化的进程,公共交通事业蓬勃发展,家用轿车的普及率大大提高,在来回奔流的过程中,通过广播来接收信息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使得各种音乐的易获性增强,人们对于音乐的鉴赏力和审美程度有所提升,需要更加专业化的音乐频道。另外,新型的各种数码终端基本上都配备收音机功能,客观上也培养了人们收听广播的习惯。四、案例分析(每题10分,共20

47、分)1用所学新闻理论分析下面新闻作品中政府的行为。【材料】成都公交车燃烧案2天开5场发布会保证信息透明“第一时间公开信息”,成了成都应对这场危机的一项基本原则。事发后,成都市委宣传部及成都市政府新闻办人员赶到现场时,那里已聚集了大量媒体记者。为在最快的时间内发布信息,第一场新闻发布会就在现场举行。上午10时40分,成都市长助理、市政府秘书长、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毛志雄发布了这一事故的基本情况。当时,事故现场还在清理和救援中,政府给出的是“死亡20余人”的基本信息,同时澄清了网络和坊间流传的“公交车属于自燃”的说法。这尽管不能解答民众所有的疑问,但在很大程度上安抚了民心。下午2时50分,守候在电视、

48、收音机、互联网前的民众,再次得到了他们迫切想了解到的信息:成都市举行了第二次新闻发布会,通报了最新、最准确的伤亡数据和伤员营救的最全面情况。这天晚上11时20分,第三场新闻发布会召开。此时,从全国各地赶到成都的媒体已超过40家,记者挤满了发布会现场。针对“公交车司机逃离了现场”的传闻,发布会披露了当事司机积极救人并发动附近群众参与救援的调查结果。也就是在这次发布会上,市交委负责人通报了事故车辆车型、用油等情况,向记者展示了事故车辆油箱、发动机完好的勘察照片。这辆公交车油箱里剩余的柴油没有发生燃烧,发动机也没有燃油泄漏,“车内燃烧的汽油并非来自公交车”。事件真相展现在了公众面前。事后的调查证明,

49、大多数不实传言,正是止于当天连续举行的三次新闻发布会。事件发生的第二天下午4时30分,第四次新闻发布会召开,记者看到了在废墟中找到的安全锤残迹照片。一个个疑问被解开,摒除了所有传言的影响,人们开始关注:9路公交车为什么会起火?车上究竟发生了什么?6月7日深夜11时,成都市召开第五次新闻发布会,9路公交车燃烧重大事故调查组技术组副组长何建生被授权发布“有人携带易燃物品上车,不排除过失或故意引发燃烧,但可以排除爆炸引发燃烧”的初步调查结论,市交委负责人通报了加强公交车安全保障的六条具体措施。随着事件轮廓的逐渐清晰,公众不安与恐慌的情绪得到缓解。答:大众媒介是整个社会的信息系统,社会各个领域都有利用

50、媒介谋求自身利益的需求,政府也不例外。在大多数情况下,政府不是直接向民众诉求,而是利用媒介间接接触民众。政府的政治活动对大众媒介的利用主要包括:发布政治信息;宣传政治主张;塑造政府和政治人物形象;进行舆论导向。在上述案例所示的突发事件中,政府利用大众传媒进行了以下政治活动:(1)发布公众关注的信息面对突发事件,政府将成为现代新闻业最主要的消息来源。政府将大众媒介视为发布信息的主要手段。在成都公交车燃烧案中,“第一时间公开信息”,成了成都应对这场危机的一项基本原则。事发后,成都市委宣传部及成都市政府新闻办人员赶到现场时,那里已聚集了大量媒体记者。为在最快的时间内发布信息,第一场新闻发布会就在现场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研究生考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