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录2016年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2015年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2015年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2014年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2014年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2013年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2013年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2012年电子科技
2、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2012年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答案2011年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2011年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2016年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2015年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试题考试科目: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注: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或草稿
3、纸上均无效。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传播模式2媒介素养3议程设置4媒介制度5媒介融合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简述传播是一种文化。2网络传播的主要类型有哪些?3媒介产业的特点是什么?4如何确定报纸的选题?5简述有偿新闻的表现形式与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三、论述题(2题,每题25分,共50分)1结合现实例子谈谈媒介传播在保护国家安全中的作用。2结合互联网的管理规制谈谈互联网应该如何发挥出塑造社会文化的积极作用。四、案例分析(每题15分,共30分)1“当今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
4、社会发展。互联网真正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让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同时,互联网发展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国际社会认真应对、谋求共治、实现共赢。中国正在积极推进网络建设,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13亿中国人民。中国愿意同世界各国携手努力,本着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原则,深化国际合作,尊重网络主权,维护网络安全,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2014年11月19日习近平致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贺词结合上面的材料,请分析其揭示出了怎样的传播理念以及相关的传播学理论。2“四川在线消息中国地震台网自动测定:
5、11月22日16时55分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附近(北纬30.3度,东经101.7度)发生6.3级左右地震,最终结果以正式速报为准。记者所在的成都震感强烈,有市民反映成都家中吊灯摇晃。”请以各类地震新闻报道为例,阐述灾难性新闻报道所涉及到的伦理道德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你对这些问题的看法。2015年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试题考试科目: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传播模式答:传播模式是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过程的结构和性质进行图形或程式阐释的一种方法。模式是科
6、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传播过程模式则是指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传播过程。在传播学研究史上,不少学者采用建构模式的方法,对传播过程的结构和性质做了各种各样的说明。2媒介素养答:媒介素养是指社会成员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由英国学者大卫布金汉姆提出。按照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领袖会议”的定义,媒介素养是“公众接近(access)、分析(analysis)、评价(evaluate)各种媒介信息,达到沟通交流目的的能力”。媒介素养关注的是信息时代不同群体和个人的信息处理和传播“能力”的问题。3议程设置答:议程设置是指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
7、”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这一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发表的论文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议程设置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人们谈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
8、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其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4媒介制度答:媒介制度又称新闻体制,即新闻传播体制,是指新闻事业的所有制性质、决策机构的构成、新闻事业的结构和国家社会对新闻事业的制约机制等。不同的媒介制度是由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决定的。媒介制度的核心是资产的所有权和新闻报道的支配权。媒介制度的实质就是新闻传播的制度问题,主要包括新闻资产的所有制问题、新闻业的组织结构问题、人事制度问题等,在这些具体的体制内容中,新闻资产的所有制是媒介制度的核心,它决定着其他体制内容的具体安排方式。新闻媒介的所有制基本上包括:私营媒介完全
9、由私人独资或集股兴办(股份制),以美国最具代表性;公营媒介以英国广播公司、日本放送协会和德国广播联盟为代表;国营媒介除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媒介都属国营外,西方发达国家也有一批国营的新闻媒介,其中以法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电视一台、二台、三台,以及意大利国家电视台最具代表性。5媒介融合答:“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伊契尔索勒普尔提出,原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其概念应该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概念是指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产生“质变”,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电子杂志、博客新闻等等;而广义的“媒介融合
10、”则范围广阔,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换言之,“媒介融合”是信息传输通道的多元化下的新作业模式,是把报纸、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传播通道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媒体融合是信息时代背景下一种媒介发展的理念,是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的基础上的传统媒体的有机整合,这种整合体现在两个方面:技术的融合和经营方式的融合。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简述传播是一种文化。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传
11、播是一种文化:(1)传播的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是一个将单个人或少数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这里的共享概念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它具有几个特点: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2)文化的定义文化是某种集体的、和他人共享的东西(没有全然的个人文化)。文化必然具有某些意图性及非意图性符号的表达形式,还具有某些模式、次序或规律,因此也具有某些评
12、估的面向(只要和文化所规定的模式具有某种程度的共同性)。(3)文化与传播的关系从定义上看,文化与传播具有共通之处。二者都具有共享性,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并反映社会关系,都通过符号来表达意思。随着时间的演变,文化具备(或已经具备)动态的连续性,所以传播是文化最普遍和最根本的属性。没有传播,文化便无法发展、生存、延续并广泛地传承。对于大众传播研究而言,文化的这些特征具有某些明显的含义,因为大众传播无论在生产或应用的各个层面,都具有文化的面向。如果从三个观点出发来观察文化:人、物(文本、文化制品)与人类实践(社会性的行为模式),不管在媒介经验之前、之后和媒介经验中,媒介受众的组成和行为(围绕在媒
13、介选择与使用周围的实践)都是符合文化模式的。(4)文化产品的流通文化产品(以形象、观念和符号为表达形式)在媒介市场上以商品的形式来进行生产和销售。文化产品可以使消费者获得心理满足、娱乐,以及对世界及自己所处位置的想象,结果经常掩盖社会的真实结构以及我们从属于这种结构(虚假意识)的事实。这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过程,主要通过人们对商业性大众媒介的依赖而进行。(5)文化变迁与传播文化变迁是指社会文化特质和文化模式发生转变特别是结构性转变的过程。大众媒介对于长期的文化变迁的影响,一直都是无法测量的,因为实际的运作过程具有高度互动性,而且经常是开放性的。但毋庸置疑的是,传播已经是“现代”社会文化整合的一部分
14、。(6)文化扩散与文化传播文化传播又称文化扩散,指人类文化由文化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由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群体的散布过程。可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直接传播通常是指由具备文化的人们通过商队、军队等途径直接传播某种精神或物质方面的文化内容,如新的农艺技术和发明创造等;间接传播表现出一种比较复杂的文化扩散力,主要指某一社会群体借用外来文化特征中的原理,进行文明创造活动的一种刺激传播,如欧洲最终发明瓷器是在知道中国瓷器大约200年之后。文化散布过程取决于文化的实用价值、难易程度,文明声望、时代适应性和抗逆性等多种因素。实际上传播媒介的特征或身份往往决定传播文化的特征,如17世纪意大利传教士对中国当时园林
15、建筑艺术和宗教文化特征,起了一定程度的刺激传播作用。由于文化源地、文化传播方式和路径以及影响扩散因素的复杂性,因此探讨某种文化特征的起源是文化地理研究的一个难点。通常一个区域在文化特征方面与另一区域存在较高的相似性,则可推断其外来文化的传布营力大于本区文化的创造能力。2网络传播的主要类型有哪些?答:网络传播的主要类型包括:(1)网络人际传播人际传播又称人际交流,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从网络的功能上看,网络中实现人际传播的方式有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即时通信传播。即时通信传播是电脑及其他终端之间的一种点对点的实时的交流方
16、式,是网民广泛使用的互联网服务。即时通信传播以个人为节点形成复杂的交流网络,人们通过使用即时通讯工具可以方便地、随时随地地进行个人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实现信息共享、人脉资源积累、情绪披露等功能。(2)网络群体传播群体传播是指为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而进行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能够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结构,对个人成员的态度、行为产生制约。相应的,网络群体传播是指网络上因具有共同的利益、观念、目标等因素而联结在一起的个体进行群体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传播活动。传播方式主要包括讨论组、BBS、论坛、博客圈、SNS等。以天涯社区为例。该虚拟社区以论坛、博客、微博为基础交流方式,综合提供个人空间、站内
17、消息等一系列功能服务。网民通过注册登录进入天涯社区,根据自己的需要关注内容、发表言论、展开讨论,行为受到社区管理制度的制约。不同的人们由于共同的兴趣在这里相遇、聚集形成了群体圈子。(3)网络组织传播组织是通过协调活动来达到个人和集体目标的一个社会集合体。网络组织传播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既有水平传播也有垂直传播,既有组织内的也有组织外的,都是以辅助网络来进行的传播方式。组织内传播主要通过内联网来实现。通过内联网,一个组织可以实现信息公告、内部协作、营销管理、客户服务等功能,可以便捷地实现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与共享,提高工作效率。组织外传播则多借助于互联网,实现组织
18、与组织之间的沟通、协作、交易等。(4)网络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互联网则是一种新兴的大众传播媒介,包括传统媒体网站、商业门户网站、机构官方网站、个人网站等传播方式。以新浪网为例,网站面向社会大众,提供新闻报道、信息搜索、论坛、博客等多种功能,各地的网民都可以从网站获知息并跟帖评论、反馈意见,也可以撰写微博、博客发表自由言论。网络大众传播使得受众地位上升,打破了传者单向传播格局。3媒介产业的特点是什么。答:媒介产业的双重性和兼容性,决定了它具有不同于其他产业的特点。其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
19、的特点大众传播媒介实现生产要经过两个阶段:一是把零碎散乱的数据和模糊不清的事件制作成完整统一、清晰明确的材料信息,这属于信息生产;二是通过纸张、胶片、磁带、光盘等将信息印制、摄制或录制成报刊、广播电视节目或电影,这属于媒介生产。对于新闻媒介来说,上述两个阶段加在一起的生产周期实际上是很短的。(2)产品的特点大众传播媒介产业生产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产品:一种是由传播者在书房、办公室、编辑部生产的信息产品,亦即比特(内容);一种是由工人在工厂生产车间生产的负载有信息和符号的实体产品,亦即原子(报刊、书籍、录像带、录音带、CD盘、VCD光盘等)。前者是把数据(就是发生了的活动、事物和现象的事实)转化为
20、特定信息(人们需要的与外界交换的内容),后者是把信息物化为实体媒介。可见,媒介产品是双元的混合的,是信息产品与实体产品、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比特与原子的有机结合。(3)销售的特点对于媒介产业来说,它有两种市场和两种买主,其产品也是以两种方式进行销售。首先,媒介业把一定的播出时间和刊载版面以约定的价格卖给广告主;使广告主有了宣传自己产品和服务的机会。接下来,媒介业将生产、编辑的广告信息和社会信息的媒介产品再卖给广大受众,使受众得以满足信息需求。对于所有的媒介业来说,最重要的市场和买主都是商品市场和受众。最终,媒介销售给受众的是信息,而销售给广告商的是受众以及受众对广告信息的视觉和听觉注意力。(4
21、)消费的特点媒介产品是媒介公司生产的比特与原子合二为一的特殊混合“食品”。因此,它不同于一般物质食品的消费,物质食品具有消费的独占性、损耗性和有限性等特点。媒介产品的消费功效不是物质的口鼻的享受,而是精神的视听的享受;其消费质量不是依赖身体状况,而是依赖文化程度;其消费过程也与物质产品不同,它构成了一个通过人的视觉和听觉系统进行复杂的接收、认知、翻译并把符号转化为信息的过程。媒介产品主宰人类文化,建构人类社会,影响人的意识,因此其主要价值也体现在信息层面,而不是在物质层面。可以说,受众消费的主要动机也是因为信息内容对他具有某种价值和意义,而不是出于对物质功用(如用报纸包裹东西或在上面练字)的考
22、虑。4如何确定报纸的选题?答:(1)报纸选题的含义选题是指媒体编辑根据采集到的信息资源或来自于读者和社会的阅读需要而提出的书稿或文章的拟出版题目。它常常开始于编辑的某种意向或者愿望,再经过周密的调查和思考,发展成为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真知灼见的对精神生产和知识传播发展取向的建议。在新闻报道领域,选题是指值得报道的新闻(采写开始之前),计划采写的新闻(记者报选题),正在采写的新闻(部门主任报选题)。(2)确定报纸选题的流程编辑部通过召开编前会确定报纸选题。编前会是指在每期报纸组版前,由报社的值班总编辑、编委或总编室主任主持,各专业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版面协调会。其主要工作是:日班编辑与夜班编辑就稿件情
23、况进行交接,各版编辑汇报已收到的稿件情况和版面编排的初步设想,各部门沟通情况,对版面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安排解决,对近期的重要报道选题进行落实和部署。随着新闻竞争的不断加剧,在近年来的新闻改革中,一些报社在编前会的基础上开发出与之相似的“采前会”。采前会主要是对当前重大报道进行策划,落实当天收到的重要新闻线索的采写工作,传达上级部门的有关通知精神等。(3)确定报纸选题的办法24小时保持新闻敏感。无论何时,记者和编辑都应保持一定的新闻敏感性,随时随地判断发生事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是否可以成为报纸选题。勤跑动。在没有明确选题时,记者可以通过在新闻高发区“扫街”的方式,来寻找挖掘新闻线索,思考合适的
24、报纸选题。不放过每个细节。新闻记者在新闻现场要具备灵敏的观察力,要善于通过小细节透视新闻的本质,从细节入手捋清事件发展脉络。学会逆向解析现象。很多现象,从正面看平淡无奇,但反过来追溯源头,却能发现重大选题。多交朋友发展线人。记者应随时留心,善于借助人脉圈子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跑口记者平时要注意在口内发展“官民两条线”,以便在采访官员遇挫时,可咨询业内专家。扩充知识勤于思考。记者、编辑是杂家,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在遇到新闻线索时准确判断它的价值,确定自己的选题。尝试寻找第二落点。网络、报纸、电视是记者、编辑寻找新闻线索的重要途径,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不被关注的消息,经过记者、编辑的有效分析
25、,可能会成为精彩的第二落点。切忌扎堆相互串题。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应避免同质化,设计优于同行的报道思路、采访问题。5简述有偿新闻的表现形式与所产生的消极影响。答:有偿新闻指采访者凭借自己所掌控的媒介资源,违背新闻职业道德,向采访对象收取费用而进行的新闻报道活动。有偿新闻是当前媒介伦理失范的主要表现形式,而且许多媒体从业者已经把“有偿”当作理所当然的潜规则。在我国,有些新闻传播从业人员不能正确处理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贪图实惠,计较报酬,甚至唯利是图,以权谋私,有偿新闻屡禁不止。(1)有偿新闻的表现形式提供有偿的版面或播出时间,刊发各种形式的“含金”报道。这些“含金”报道大多是记者私下交
26、易、秘密进行的,办法是你给我送钱,我给你发稿。也有的是为了图名,互相写稿吹捧,沽名钓誉,搞关系稿。由编辑部出面,找有钱单位或个人“赞助”搞联合主办、合办或协办某某专栏。新闻传播媒体的版面与播出时间并非都是无偿的,一般而言,新闻机构有偿提供的版面与播出时间是供刊播广告之用的,而新闻则不在此列。有偿新闻近年来又衍生出新的品种“有偿不闻”。“有偿不闻”是指违法乱纪的单位或个人本该在传媒曝光,但他们搞“有偿”,且“到位”,无良记者就可以充耳不闻,噤声失语。(2)有偿新闻的消极影响破坏了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的原则有偿新闻是出于以提供信息服务来获取利益的不正当方式。不少有偿新闻为了达到某些个人或者集团的
27、利益不惜夸大,歪曲事实,混淆黑白,颠倒是非,严重损害了公众利益。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思鸠说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在我国,长期以来缺乏对媒体的监督机制,于是有些媒体和从业人员忘记了自己的职业道德操守,大搞有偿新闻、新闻寻租、虚假报道等等。媒体不仅没有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还败坏了媒介的声誉、破坏了媒介的公信力。降低了新闻报道的质量大众传媒判断信息的取舍在于新闻价值。有偿新闻选择标准是为了其服务对象需要的宣传效益,将一些毫无新闻价值或者新闻价值不高的东西充塞版面和节目,挤占了真正有新闻价值报道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影响了新闻宣传报道的质量。任何权力如果缺乏监督和制约,必然会导致腐败和堕落,采
28、访权也不例外。记者利用手中特有的采访权进行权力监督和揭露负面的报道,本是保障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机制,但是在各种利益的诱使下,有偿新闻就会成为最典型的滥用采访权的现象。腐蚀了新闻工作队伍有偿新闻使一些新闻工作者腐化堕落,蜕化变质,既是个人的沦丧,也使所在媒体的公信力遭到破坏。行业自律很重要,但我国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不够具体完善、可操作性不强使得有偿新闻腐蚀了新闻工作队伍。我国早在1991年就通过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此外还有中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职业道德准则等,然而这些职业道德准则和规定大都比较笼统和抽象,缺少可操作性,也不具有强制力。三、论述题(2题,每题25分,共50分)1结合现实例子谈
29、谈媒介传播在保护国家安全中的作用。答:(1)传播意义上的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是国家的基本利益,是一个国家处于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也就是国家没有外部的威胁和侵害也没有内部的混乱和疾患的客观状态。包括国民安全、领土安全、主权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信息安全。维护国家安全是各国的首要任务。媒介传播是指新闻媒体对于各类事件的报道,既包括对内的新闻报道,也包括对外的新闻报道。这些报道能够形成一定的影响力,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保护国家安全起到一定的作用。(2)媒介传播在保护国家安全中的作用国际传播的作用a在政治上,可以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营造
30、友好的国际环境。通过媒介的传播可以有效地建立国与国之间的信息沟通,增进他国人民对我国的认知和了解,塑造大国形象,提高国际声望。例如93大阅兵,我国媒体及时传播了阅兵实况,展现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愿望,在国际上倍受称赞,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同。b在经济上,加速了全球化发展,为我国企业进行国际间合作提供便利。经济运行、商业合作、市场竞争等各类经济行为的开展,都需要大量的信息作为铺垫。媒介传播能够及时报道各国经济环境、关税制度、市场秩序、投资环境等情况,为我国开展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吸引外商、保护国内企业等提供直接的判断信息,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平稳运行。例如金融危机发生之际,媒介传播可以促使
31、企业做出更加正确的抉择。c在文化上,能够有效提防文化帝国主义的侵略,在意识形态领域保护国家安全。当今社会,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霸权主义依旧盛行。发达国家想要通过输出本国的文化产品、价值理念对他国施加无形的统治。媒介的文化传播可以让我国优秀文化走出本土发扬光大,抵御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他国对我国的文化侵略。例如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建立,传播了我国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增强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d在军事上,有利于保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防安全等基本利益。例如钓鱼岛事件中,媒介聚焦国际冲突,详细报道钓鱼岛的历史领土归属权,反映我国民众的“保钓行动”,在国际上形成了有力
32、的传播影响,澄清了事实真相,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某些国家的不良企图。国内传播的作用a监视环境,为民众提供外部信息。当国家安全遭到破坏时,媒介传播可以为国内民众呈现事实,推动社会舆论的形成。例如媒体对昆明砍杀事件的真实、及时、详细报道,激发了我国民众对恐怖分子的憎恨、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同胞的友爱之情。b引导舆论,维护社会稳定。媒介传播并非单纯的告知,其所传达的信息中通常伴随着对事件的解释,并提示人们应该采取怎样的行为反应。例如,在重大灾难事件后,谣言常常会发生,倘若信息闭塞,谣言大行其道,那么很容易在社会中形成人人自危、人心惶惶的局面,需要媒体能够及时辟谣,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维护社会稳定。c宣传教育
33、,传播知识、传承文化。媒介传播能够增强民众保护本土优秀文化的意识,促进知识广泛传播,提高国民道德水平、法制意识,这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是非常重要的。d公共论坛,呈现受众意见。随着国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公民参政议政的意识不断增强,公民社会渐趋形成,再加上新媒体的崛起,公众发表意见的平台不断延伸。多种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当代中国传媒不得不重视民间的声音,媒体上的声音和观点变得更加多元,政府意图、集团利益、民间呼声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兼顾和反映。2、结合互联网的管理规制谈谈互联网应该如何发挥出塑造社会文化的积极作用。答:(1)互联网塑造社会文化的积极作用互联网塑造个性化文化网络的自由开放特质使得网
34、络社会必然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社会。网民在网上可以享受个性化的文化服务和创造个性网络,任何个人的任何价值观都可以在网络上传播。同时,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也使得这种个性化的特征更加突显。互联网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中国网络文化近年来随着网络普及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目前的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等用户的规模达4.81亿,同5年前相比增加1亿人;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达15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0%;网络原创文学作品超过当代文学纸质媒体发表作品50年的总和。仅网络视频市场规模就达240亿元人民币,累计播放超千亿次。在网络传统的门户时期,文字是信息传递的主体;而随着宽带建设的加速
35、,以视频为代表的多媒体越来越成为网络信息的主流,网络信息传播呈现出社交化、碎片化、可视化。网络文化从早期的“正襟危坐”到如今的“随时随地随身”,无往(网)而不胜。互联网推动文化传承作为文化传播的新媒介与新平台,互联网突破了时空限制,塑造了全新的文化景象,为文化的传承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互联网越来越全面地融入人类生活,促进不同文化在网络空间的交流,把外来文化中合理元素嫁接到本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并与传统文化精华相结合进而不断丰富本土文化。互联网的核心是共享。因为共享,互联网正成为信息的海洋、文化的海洋。互联网平台喷涌而出的文化产品带来绵绵不绝的文化传播,因而与各国开展更多的合作,汇聚各自的
36、优秀网络游戏、动漫、影视、文学和知识资源等数字内容,建设网络交流和版权的平台,为各国文化交流开辟新渠道,互联网成为中国与世界民心交融的新纽带。(2)互联网塑造社会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由于网络社会中的规范的缺乏、含混、多变,网民素质参差不齐,互联网在塑造个性化网络文化、推动网络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促进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大量的不良行为:网络中存在许多暴力、色情、淫秽的不健康信息在互联网这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中,暴力、色情、恐怖、邪教、赌博等不良文化大量存在,污染了互联网环境,对社会尤其是未成年群体造成了极大的毒害,这些“垃圾信息”侵害了人们的精神境界,还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海量信息真假难辨,降
37、低社会信任度由于网络传播速度极快、信息容量极大,所以造成了虚假信息泛滥。在网络匿名性的保护下,许多信息发布者为引起轰动效应散布未经证实甚至凭空捏造的消息,网民对此真假难辨,容易遭到欺骗。网络暴力现象严重不少现实社会中遵纪守法的人,一到网上,失去了外在因素的制约和内在信念的支撑,一变而成为所欲为的“问题儿童”,甚至堕落为网上恶魔。他们肆意谩骂,对某些网络用户进行人身攻击、侮辱诬陷,导致其他不明真相的网民跟风,破坏了受害者的名誉声望,对其现实生活造成恶劣影响,同时也严重扰乱了网络秩序。(3)当下互联网的管理规制互联网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出现的巨大反差,需要合理、完善的网络传播规范来管理、制约。发挥塑造
38、社会文化的积极作用,需要以下几类互联网管理规制:网络传播的法律规制这是一种硬性控制手段。目前,世界各国的计算机和网络立法才刚刚起步,总体上说来网络法律法规还缺乏经实践检验后修正完善的过程,而且立法的类型还很不全面。立法毕竟只是形式上的问题,更大的难处在于执法的障碍重重。对因特网信息传播的监控,对违法事实的调查、取证,与国际法律的协调等都是执法部门的新课题。但是法律作为具有强制性的控制手段,具有强大的权威性和威慑力,能够通过警戒、惩罚等方式制裁不法分子、抵制不良的网络文化、削弱网络暴力的危害性、净化网络传播环境,能够为规范、维护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秩序提供强力保障,能够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有力解
39、决文化差异性引起的矛盾、保障我国的网络文化安全。网络传播的道德规范控制的最高境界是防患于未然,网络传播的道德规范作为一种软性的控制手段,具有强大的影响力。道德规范可以通过舆论、习俗、信念等发挥力量,与法律相辅相成,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规范人的行为、维护社会安定。网络道德规范的建设与网络本身的内涵有着天然的契合。网络倡导平等、蔑视霸权,要求互助合作、追求公开公正,这一切为网络道德伦理体系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建立网络道德伦理体系,可以增强网民在网络中遵纪守法、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意识,有利于提高网民素质,从根本上化解互联网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危害行为。网络传播的技术监控技术监控是一种有效的管理
40、互联网的方法,目前采用的措施主要有信息过滤与封堵。技术监控是一项有争议的管理手段,有人认为对信息的过滤和封堵违背了互联网的自由传播精神,但是有人赞同利用技术手段可以快速抑制有害信息的传播,避免了社会危害的扩大化。在互联网塑造社会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在不影响言论自由的基础上合理、有限地使用技术监控手段。网络传播的行政管理、经济制约指政府采用税收的增减、产业政策引导等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培植积极健康的网站,制约不良低俗网站的发展。政府对传播优秀文化的网站予以资金扶助和优惠政策,能够鼓励这些网站壮大自身服务社会。对一些散播不良文化的网站予以罚款、关闭等惩治,对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具有积极意义,例如广电总局
41、几次出台网络动漫黑名单,撤除了一系列剧情暴力、画面血腥、内涵低俗的动漫。四、案例分析(每题15分,共30分)1“当今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互联网真正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让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同时,互联网发展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国际社会认真应对、谋求共治、实现共赢。中国正在积极推进网络建设,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13亿中国人民。中国愿意同世界各国携手努力,本着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原则,深化国际合作,尊重网络主权,维护网络安全,
42、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2014年11月19日习近平致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贺词结合上面的材料,请分析其揭示出了怎样的传播理念以及相关的传播学理论。答:上面的材料揭示出的传播理念和传播学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媒介更新对社会形成广泛影响“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近年来,新媒介的飞速发展及其给社会带来的冲击成了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新媒介永远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每一种新媒介在它诞生和普及的初期都曾对社会产生过广泛的冲击,而每一种新媒介也都是新的媒介技术的产物。自20世纪90年代以
43、来,以网络结点、宽带系统、资源管理和各种应用技术等为核心的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网络传播成为我们这个时代蔚为壮观的一大景象。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网络传播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大量分散的信息源和用户统合到一个系统当中,形成了巨大的信息海洋,它的超链接功能,也使得用户在信息的接触、判断和处理上有了更多的选择。传统大众传播过程是一个信息单向流动的过程,反馈迟延并且通过其他通信系统(邮政、交通、电话等)才能进行,与此相比,网络的即时通信功能,不仅保证了信息传播的双向互动性,而且实现了它的多向性。目前正在快速进展的有线网和无线网或地面网与空中网的融合,使得网络成为更加便利灵活的信息平台。(2)媒介技术带来了
44、世界的连通“互联网真正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让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麦克卢汉认为,媒介与社会、媒介与人的问题,是媒介分析的核心问题。不过,一种社会现象的产生,究竟是媒介工具形式引起的,还是由它的传播内容引起的,或者是由其他社会因素引起的,在理论和实证上做出严密的结论目前还是很困难的。一种媒介技术或工具的出现和普及,对社会以及人的行为产生的冲击和影响是巨大的,由于其活动的内在规律和特性,人们在某些方面不得不受制于它,但是如果把社会变化的全部原因都归结于它,也是不切合实际的。在原始社会,口语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由于听力的物理限制,人们必须生活在狭小空间的部落群体之中,相互
45、保持着近距离的密切联系。文字和印刷媒介产生之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转向了“眼睛的社会”,由于交往和传播不再以物理空间的接近性为前提,人类可以分散到广阔的地域,人与人的关系变得疏远,部落社会便发生了解体。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的普及再次改变了这种状况,它们以接近于实时的传播速度和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感觉距离大大缩小,于是人类在更大的范围内重新部落化,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新的“地球村”。麦克卢汉把媒介作为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变化的决定因素来看待的。(3)网络传播改变国际传播秩序“互联网发展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国际社会认真应对、谋求共治、实现
46、共赢。”网络传播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随着网络媒体变成一种强势媒介,以及网络技术的全面使用,网络传播将对国际传播秩序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网络媒体的技术特点是其与传统媒体对国际传播秩序影响不同的根本所在网络传播的时效性、交互性、开放性、穿透性和融合性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这使网络传播实现了信息世界由广播模式向交互模式的重大转变,使个体作用于国际传播秩序的环境和方式都发生了彻底改变,从而降低了媒介弱国传播的经济门槛,给各国提供了平等的传播和交流平台。网络传播改变了个体影响国际传播秩序的环境网络传播将传播之外的干扰因素减少到最低。网络可以融合多方的观点。利用传
47、统媒体做宣传受到物质资源和政治因素的制约,但在网络传播中,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和民众的观点都可以一览无余。网络传播改变了个体作用于国际传播秩序的方式任何个体可以在网上轻易获取和传播信息,并可以进行开放的和互动的交流。互联网将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连在一起,又使得网络传播的及时性和自由度所能达到的效果得到了最大的保障。如,“克林顿性丑闻”,中国与美国达成加入WTO双边协议的消息,广东出现“非典型性肺炎”病例的官方信息,最早都是在互联网上发布。网络传播交互性的特点,又摆脱了在国际传播中卫星电视“只能上”,“不能下”的尴尬,扬弃了人际传播自由度大而公开性不足的特点。2“四川在线消息中国地震台网自动测定:1
48、1月22日16时55分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附近(北纬30.3度,东经101.7度)发生6.3级左右地震,最终结果以正式速报为准。记者所在的成都震感强烈,有市民反映成都家中吊灯摇晃。请以各类地震新闻报道为例,阐述灾难性新闻报道所涉及到的伦理道德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你对这些问题的看法。答:(1)灾难性新闻报道灾难性新闻报道属于突发事件报道。突发性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带有异常性质、人们缺乏思想准备的事件,一般有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的特点包括突发性、异常性、破坏性、紧迫性。地震新闻报道是典型的灾难性新闻报道。(2)灾难性新闻报道的伦理道德问题漠视生命价值,缺
49、乏人文关怀受众对灾难性报道的需求,要求媒体既要有及时准确的硬新闻,又要有深度感人、细节详实的软新闻。在一些地震救灾现场,一些记者为了抢到独家报道,忘记“以人为本”的职业操守,无视救灾的急迫性,漠视生命价值,采访伤员、救援人员,延误了救灾时间,导致了本不应该的伤亡。采访受难者家属,对灾难相关人员造成“二次伤害”传播媒体为了获得独家的、有卖点的第一手采访资料,挖掘所谓的“人性化细节”,而不顾灾难受害主体及其家属的悲痛感受强行采访,从而对灾难相关人群造成二次伤害。例如在地震灾难发生后,某些摄影记者强行拍摄受伤、哭泣的受难者。再比如有的家庭失去了孩子,有些文字记者在采访父母时会直接询问:“你们伤心吗?
50、”。报道失实,导致谣言泛滥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一些新闻媒体和记者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或达到最好的报道效果,往往报道失实,甚至编造事实,制造“假新闻。这种问题出现在灾难性报道中,负面影响更大,严重损害媒体形象,降低了社会公信力。报道内容过于煽情有些媒体在报道灾难性事件上无法与主流媒体抗衡,为了抢夺受众,这些媒体企图利用煽情报道唤起人们的同情心,以赢得关注。过于煽情的报道内容违背了新闻报道最基本的真实性、客观性,渲染危害,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过于直接地复现受灾现场的血腥场面一些媒体为吸引受众“眼球”以获取利益,在灾难新闻报道中没有对灾难场面进行适当的节制性处理,而在记录和描写受灾情况时不惜版面地将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