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省级粮食储备库扩建项目建设可研报告.doc

上传人:胜**** 文档编号:3035512 上传时间:2024-06-13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省级粮食储备库扩建项目建设可研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省级粮食储备库扩建项目建设可研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省级粮食储备库扩建项目建设可研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省级粮食储备库扩建项目建设可研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省级粮食储备库扩建项目建设可研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省*县省级粮食储备库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工业设计院二一一年一月目 录第一章 总 论11.1项目概况11.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21.3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3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42.1项目建设背景42.2*粮食生产流通现状及发展趋势42.3项目建设必要性7第三章 项目区建设条件103.1项目区概况103.2场址选择12第四章 粮食物流市场分析134.1*省粮食物流市场分析134.2*县粮食物流市场分析174.3粮食产销市场分析18第五章 项目规划和技术方案205.1总平面设计205.2仓型选择和仓容量确定215.3工艺方案225.4电气设计245.5给排水系统27第六章 消防286

2、.1总平面及建筑消防措施286.2消防给水28第七章 环保、节能与安全卫生307.1环境保护307.2节能317.3安全卫生32第八章 组织管理与实施计划338.1项目组织管理338.2项目运行管理338.3劳动定员348.4人员培训348.5项目实施安排34第九章 工程招投标管理359.1招标依据359.2招标范围359.3招标组织359.4招标方式36第十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3710.1投资估算3710.2资金筹措39第十一章 财务及社会效益评价4011.1编制依据4011.2基础数据4011.3财务评价4111.4社会效益分析45第十二章 结论与建议4712.1结论4712.2建议47

3、第一章 总 论1.1项目概况1.1.1项目名称*省*县省级粮食储备库扩建项目1.1.2建设性质扩建项目1.1.3项目建设单位*省级粮食储备库1.1.4 项目负责人1.1.5项目建设地点*省*县合九路左店乡左店粮站1.1.6项目建设内容为提高粮食接收能力和装卸能力,提升粮食物流系统功能,完善流通设施,促进粮食生产和促进农民增收,*朱巷升级粮食储备库按照粮食物流“四散化”要求,利用现有的粮食仓储、加工、运输设施等资源,拟在*县合九路左店乡左店粮站扩建*省级储备库项目。项目总规划占地33333.35平方米(合50亩),规划总建筑面积21800平方米,包括仓储19200平方米(10栋,24m80m),

4、办公及宿舍1000平方米,检测室300平方米,器材、药品库1300平方米。购置挡粮板、通风笼、通风机、输送机、清粮机、地磅、电子测温系统、熏蒸系统、检验设备等,并配套给排水、消防及电气系统等。项目建成后,新增年6万吨的仓储能力。1.1.7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本项目总投资为4026.00万元,全部为建设投资。其中:工程费用为2901.22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为924.07万元;预备费用为200.70万元。本项目所需资金,拟项目单位自筹426万元,申请国债资金2700万元,地方配套900万元。1.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

5、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3)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件 发改经贸20072136号);(4)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的通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件 发改经贸2008413号);(5)*省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2007年2015年);(6)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建设部 第三版);(7)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8)*县统计年鉴2007年。1.3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省级粮食储备库1995年经省粮食局批准挂牌,属*县粮食局下属单位,国有独资企业,其下属有12个收储企业,一个粮油中转库和一个大米加工厂,是集购、销、调、存、加工为一体的综合性粮食企业。该库现有

6、职工30人,其中储办专业人员10人以上,企业实行市场化经营,现代化管理规范、严格有序,受到各级粮食主管部门的好评,拥有固定资产2300万元,占地360亩。现有仓库17幢,仓容25500吨。该库所在地区是*县产粮大区,水稻播种面积28万亩,粮油收购任务,年收购粮食6万吨,保管粮食11.6万吨,还承担地方储备粮0.5万吨,年经营量13万吨左右。近三年财务状况良好。49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2.1项目建设背景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性商品。*既是我国粮食主产省,也是粮食主要消费省,粮食的调出和调入都具有一定规模。加快发展*粮食现代物流,实现粮食散储、散运、散装、散卸(即“四散化”)的变革,对提

7、高*粮食产业竞争力,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区是*县产粮大区,*省级粮食储备库服务半径为*县东北片杜集、左店、造甲等乡镇,水稻播种面积28万亩,年产优质谷物16.8万吨;小麦播种面积40万亩,年产优质小麦20万吨;油菜播种面积15万亩,年产油菜籽4.88万吨。*省级粮食储备库现有仓容只有2500吨。本项目建设对于贯彻国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精神,落实粮食敞开收购政策,搞活粮食流通,带动农民增收和当地经济发展,增强国家对粮食的宏观调控能力,保证军需民用等,都将起到积极和重要的作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扩建*县粮食储备库是振兴*县粮食经济的需要。2.2*粮食生产流通

8、现状及发展趋势*省有47个县(市)是国家商品粮大县,近年来全省粮食播种面积9000万亩左右,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基本保持在2750万吨以上,粮食总产中水稻、小麦约占80%。2006年全省粮食产量2861万吨,粮食商品率为44%,粮食需求量2100万吨。预计2015年粮食产量将达到3000万吨,粮食商品率将提高到53%,商品量达到1495万吨,粮食需求量将增加到2600万吨。上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1998年以来,*利用国债资金新建仓容373万吨,优化了粮库布局,提升了粮食仓储现代化水平,为发展粮食 “四散”奠定了一定基础。截至2006年底,全省有效仓容130

9、4万吨,装备环流熏蒸仓容520万吨,装备粮情测控系统仓容332万吨,实现机械通风仓容993万吨,低温准低温仓容33万吨。粮食铁路专用线21条,总长度20.4千米。粮食专用码头20座,泊位36个,总吨位3.5万吨。专用散粮汽车245辆,总吨位5000吨。全省规划建设粮食产业园区94个,总投资18.8亿元,已有55个动工兴建,其中22个基本建成。*粮油信息中心建立了“中国粮食网”, 合肥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实现了网上交易。粮食跨省和省内流量双向增加。出省粮食流向主要是东南沿海省市,江苏、福建、浙江、上海、广东等省市约占75%;山东、湖北、湖南、广西、海南等省市约占20%;京津等省市约占5%。省外调入的

10、粮食,玉米占一半左右,主要从河北、河南、东北购进;其余稻谷、小麦、大豆主要从江苏、山东、河南、黑龙江购进。省内粮食主要是从北部和中部主产区流向粮食加工量大的城市、主要消费城市以及皖南、皖西南山区。目前出省粮食的铁路、水路、公路运输比例为44%、33%、23%,省外流入粮食的运输比例为69%、14%、17%,省内粮食的运输比例为31%、3%、66%。预测在规划期内运输方式仍以铁路为主,水路运输比例有所增加。近两年*散粮运输开始起步,2006年原粮散运比例为6.5%。粮食流通主体多元化,目前全省已有各类粮食收购经营者近8000家,其中非国有粮食经营者占81.8%。粮食加工业发展迅速,全省现有规模以

11、上粮食加工企业600多家,年加工能力1800万吨以上,其中日加工能力400吨以上的企业30多家,已经形成一批能带动发展区域粮食现代物流的跨地区、跨所有制粮食集团。*发展粮食现代物流主要面临以下问题:一是仓储设施制约。2.5万吨以下的粮库企业占粮库企业总数的84.6%,平房仓比例高达98.7%,具有机械化功能和四散作业能力的立筒仓、浅圆仓仅占全省有效仓容的0.9%(全国平均水平为13.1%),相当部分粮库不能适应粮食现代物流发展需要。二是散粮装卸运输设施制约。配备散粮接卸设施的粮库比例较低,粮食加工企业散粮接卸能力较弱,散粮运输车辆较少。三是粮食物流信息化制约。缺乏粮食物流信息采集渠道及技术标准

12、,尚未形成全省性粮食运输信息管理系统、公共信息交换和电子商务平台。四是粮食物流主体制约。参与粮食物流的主体大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缺乏现代物流手段和理念。2.3项目建设必要性2.3.1确保粮食总量基本平衡的需要确保粮食总量平衡,是国家稳定、经济独立的前提条件。我国是一个经济基础薄弱,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变通运输条件欠发达的大国,这就决定了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粮食总量平衡必须建立在以本国生产为主的原则之下。认为可以靠大量进口粮食满足中国粮食需求,这是不可能、不现实、也是不经济的。经济基础薄弱,国际购买能力低;人多地广,交通条件差,意味着即便是买到粮食,要运到全国各地的消费者手中也是非常困难

13、的。另外,我国粮食消费如果完全依赖进口,世界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负担中国的巨大需求,一旦出现那种情况,不仅世界粮食价格会飞涨,中国在经济上也会受到极大地打击。因此,从战略意义上讲,中国的粮食问题,主要还是应当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即确保粮食总量平衡并略有增长,实现粮食生产安全,达到粮食自给率在90%以上,才能保护我国的经济全面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主,才能实现国家的经济安全。在这一前提下,才有可能满足人们消费结构的变化需求和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才能以市场为导向,实现农业结构的调整。项目实施后,可加快粮食市场建设,积极培育市场体系,改善粮食流通状况,调整供求关系,进一步优化粮食种植结构,提高市场竞

14、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2.3.2保持粮食供求平衡的需要粮食储备,主要是政府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上,运用经济手段,加强和改善对粮食市场的调控,以应付市场供求不平衡和平抑粮食价格的不正常波动。当市场粮食(或某一品种)供不应求、粮价过高时,政府就动用储备粮,按合理价格向市场抛售粮食,以增加市场上粮食供给,促使粮食供求平衡,价格回落;当市场粮食供过于求,价格过低时,政府就按保护价收购粮食,并使其转入储备,以减少市场上粮食供给量,促使供求平衡,粮价回升。实践证明,政府按市场经济规律实行粮食专项储备确保供求平衡的宏观政策是可行的。2.3.3两级储备的需要两级储备,中央和地方掌

15、握一定数量的粮食储备十分必要。经过几年的探索,中央粮食储备体系已基本建立、逐步完善,地方粮食储备体系各省模式不一。部分省按照分级负责制原则,建立省市县三级地方粮食储备体系,并且储备量的大小主要根据三个因素而定:一是考虑财政支付承受;二是从粮食安全实践考虑;三是有利于确保各级政府对粮食安全制度落实,如耕地面积、粮食生产、应急机制实际效应的重视等。2.3.4解决库容的需要“十一五”期间,省政府提出将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将加大对农业基础建设投入,倡导科技兴农,提供技术保障,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建成一批优质粮食生产基地,粮食生产将呈现出单产逐步提高,总量稳步增长,优质高效的良好态势。卖粮难

16、,储粮难和调粮难等“三难”问题依然存在,尤其是储粮难,极大制约了粮食的流通。因此,解决库容不足,加强政府对粮食的宏观调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急需新建和扩建一批储备粮库及其设施。第三章 项目区建设条件3.1项目区概况3.1.1*县概况*县位于*省中部,属合肥市管辖,南与合肥市紧接,北与淮南市相依,东与蚌埠市呼应。全县总面积 1938 平方公里,人口 78.27万人。 县境气候温和, 四季分明, 年平均降雨量 960mm , 年平均气温 15 。淮南铁路纵贯全县,与合(肥)阜(阳)铁路交会于县城。 206 国道由北向南穿越县境西部,县城水家湖有东西两条干线公路南达合肥,北通淮南。双墩港可通航

17、100 吨级船舶,经淠河总干渠,到达六安。*县工业经济实力逐步发展壮大。现已拥有机电、轻纺、化工、食品、建材、印刷等 20 多个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双墩牌系列面条等 20 多种产品获省优、部优。县境北部有舜耕山国家森林公园,县内已陆续发现大批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旅游开发潜力较大。左店乡隶属*省*县,位于*县东北部,县城水湖镇东南边,距县城仅10公里,面积7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44公顷,辖10个行政村,人口2.7万,全乡东西宽11公里,南北长12公里。3.1.2农产品资源*县农产品资源丰富。主产水稻、小麦、油菜籽、棉花,兼产大麦、豆类、山芋、玉米、花生、芝麻、西瓜、甜桃、蔬菜、蔺草、浅水

18、藕等。岗集蔺草颀长而柔软,其制成品畅销日本。瓦埠湖银鱼、*草莓、吴山白鹅 、朱巷仔猪名扬省内外。此外,矿产资源品种多、品位高。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石灰石、大理石、瓷土、紫砂页岩、石英石、高岭土、矿泉水等。舜耕山紫砂页岩露天储量 1400 多万吨,可开发生产轻型墙体材料。3.1.3地形、地势项目区地处江淮分水岭,地形起伏、岗冲相间、南高北低,属于丘陵地形。3.1.4气候 项目区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达961.2mm,降雨量年际和年内分配不均。正常年份6、7、8月份降雨集中(占全年的50%以上)且多为暴雨,项目区无霜期长,一般年份达236

19、天。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569.8mm,年内蒸发量8月最大,达186.3mm,1月最小,为50.2mm;年相对湿度为7283%。多年平均气温15.1,极端最高气温40,极端最低气温17.8。3.1.5水文、地质根据省农业水文地质区划,长山合肥定远孔隙富水引河灌亚区 (3)。区内发育有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水,浅质变岩、喷出岩类裂隙水和深变质岩、侵入岩类裂隙小,富水性均极贫弱,单孔水量小于1吨时。可利用价值不高。3.2场址选择场址坐落于*县左店乡,该乡基础设施完善,电力、邮电设施完备,交通便利。合九公路(合肥到淮南九龙岗)、淮南铁路纵贯南北,S311省道穿境而过,距206国道仅15公里,距合

20、淮阜高速罗塘路口仅10公里,距合徐高速白龙路口和永康路口仅30公里,境内左沛公路、左代公路等县乡公路四通八达。项目区为一平坦地,规划占地50亩,位于优质粮食产区,交通便利。第四章 粮食物流市场分析4.1*省粮食物流市场分析4.1.1*农业、区位及交通情况*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省份,全省土地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境内地貌形态多样,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合多种作物生长。粮食、棉花、油料、茶叶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位于我国中部偏东,沿江近海、承东接西,区位优势较为明显,靠近粮食主销区,历来是东南沿海省份和京津沪的粮食供应基地。*交通便捷:铁路通车里程2326公里,居华东首位;公

21、路密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一倍,已建成高速公路1000多公里;内河航道通航里程6000多公里,长江、淮河两大水系通连全国9个省市。公路和内河运输能力分别居中部地区第二位和第三位。便利的交通网为全省粮食物流运输提供了有利条件。4.1.2*省粮食基本情况*是全国粮食主产省之一,全省77个县(市)中,有47个县(市)是国家商品粮大县,滁州、阜阳、宿州市是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全省现有耕地6364万亩,粮食播种面积80009000万亩。近10年来*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基本稳定在25002750万吨。粮食品种较为齐全,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甘薯等,其中水稻、小麦约占总产的80。2002年(2003年受灾)

22、,全省粮食总产2765万吨,其中稻谷1320万吨,小麦730万吨,玉米340万吨。粮食人均占有量434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8公斤。省内粮食主要集中在滁州、宿州、合肥、巢湖、阜阳等市。本省粮食消费总量在2250万吨左右,其中口粮消费1230万吨,饲料用粮350万吨,工业用粮250万吨,餐饮业直接用粮200万吨,种子用粮50万吨。年底全省粮食商业库存量为1100万吨。4.1.3*省粮食储运设施情况在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和*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省粮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长足发展,芜湖利用世行贷款建成长江5000吨级散粮运输专用码头港口库以及与之配套的3个收纳库。全省利用国债资金分三批新建

23、国家粮食储备库项目74个,仓容228.5万吨。全省国有粮食企业现有1979年以后建成的完好仓容910.84万吨,其中1.5万吨规模以上的粮库123个,仓容562.2万吨;5万吨以上粮库42个,仓容347万吨。全省国有粮食部门有铁路专用线33条,年粮食运输能力400万吨;水路运输专用码头40个,年粮食吞吐能力200万吨。三批新建粮库拥有汽车衡、清理筛、输送机、烘干机、补仓机、清仓机、扒谷机、打包机、谷物冷却机等设备1100多台(套)。具有环流熏蒸和粮情电子测温仓容234万吨,机械通风仓容780万吨。初步形成了收纳库、中转库、储备库相配套的粮库网络体系。4.1.4*省粮食物流情况正常年景*省粮食商

24、品率在40左右,粮食商品量在10001250万吨,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量750万吨左右。2003年*省在全国率先实行直补农民,放开粮食价格和市场,加之灾情严重,国有粮食企业收购量有所下降,社会其他渠道收购量上升到50以上。省内的粮食流量约在500多万吨,主要是从皖北、皖中的主产区流向主要城市、皖南及皖西南缺粮山区和库区。出省的粮食流量也在500多万吨,流向主要是东南沿海省市,其中江苏、福建、浙江、上海、山东省占70以上,广东、湖北、湖南、广西、海南等省约占20,京津等北部地区约占5。出省的粮食中,铁路运输占40,公路运输占35,水路运输占25。4.1.5发展趋势和需求预测1、*省粮食设施建设取

25、得显著发展在国家重视粮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和配套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形势下,经过多年的努力,*省粮食设施建设取得显著发展,突出表现在:粮食仓房储粮条件明显提高,科学保粮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全省符合科学保粮条件仓容比例达到80以上,大中型以上国家储备粮库能够运用低温密闭、自控通风、环流熏蒸、粮情检测等先进技术。粮食物流设施初具现代化规模要求,基本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需要。科学技术和先进设备的使用,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流通时间,降低损失损耗,减少流转费用,为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产品竞争力,奠定物质基础。粮情监测预警和粮食检测检验体系将日趋完善,粮油安全信息的采集、传输和分析系统将更

26、趋成熟。通过对粮食生产、流通、供求形势和价格变化走势作出较长期的预测,通过更全面的品质分析、营养成分分析和卫生指标的检测等,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的身体健康。2、需求预测 “十一五”时期将是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增幅较大,城镇粮食消费相应增长;种植结构调整,部分农民由种粮转为种经济作物,或从事养殖业,“昔日卖粮人,如今买粮吃”,农村商品粮需求增长;生活水准提高,肉、蛋、奶、酒等间接消费大量增加,人均粮食消费增长;与此同时,经济发展,工业、交通等建设工程占地增加,耕地面积减少。面对我国加入WT0和全面放开粮食市场的新形势,5年中,国有粮食企业必须深化改革,

27、遍布城乡的粮站、粮店、工厂经过破产、变卖、股份制改造,国有粮食企业大量减少,加之正常报废,国有粮食基础设施相应减少;与此同时,退耕还林、救灾、军队和低收入人群等政策性供应和执行政策收购任务繁重,粮食宏观调控任务繁重。“破”的同时必须“立”。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国家采取更直接、更有力、更果断的措施,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提高粮食基础设施能力。预计到2010年*省粮食产量将达到294667万吨,粮食商品量达到10424万吨。每年粮食进出口量和省内外粮食调入、调出量将达到707万吨,中央和地方储备粮的轮换、购销量达253万吨,预测全年粮食流通总量将达到2000万吨。届时,全省必须保持完好仓容1000万

28、吨以上,且粮食物流设施基本具备“四散”作业能力。必须建立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粮食行业管理任务相适应的粮食信息监测预警体系、粮食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和粮食应急储备、加工、供应体系。4.2*县粮食物流市场分析4.2.1粮食产销情况*县全县总面积 2400 平方公里,人口 94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69万人,耕地面积98万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增长。*县近几年的年均粮食产量约达到57万吨。4.2.2粮食流通情况*县,位于*省中部,属合肥市管辖,南与合肥市紧接,北与淮南市相依,东与蚌埠市呼应。淮南铁路纵贯全县,与合(肥)阜(阳)

29、铁路交会于县城。 206 国道由北向南穿越县境西部,县城水家湖有东西两条干线公路南达合肥,北通淮南。双墩港可通航 100 吨级船舶,经淠河总干渠,到达六安。公路、铁路、水路四通八达,地理区位和交通优势显著。*地区粮食集并、中转、发放情况:正常年景,*地区粮食产量为60万吨左右,以及*地区100公里以内的周边地区到*集并、中转,销往外省市的约有10万吨,估计共有50万吨粮食。其中,发放销往外省市及省内其他地市的约有25多万吨。本项目的建设不仅能够满足中转站的需求,减少中转环节,避免粮食的抛洒浪费,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促进农民增收,更好地服务于“三农”。*

30、区位优越、粮源丰富、交通便利,是建立粮食储备库的理想场所。通过铁路专用线,辐射范围更广,粮食流通更便捷,前景更广阔。4.3粮食产销市场分析4.3.1粮食生产市场分析自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改革至今,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粮食总产已连续上了3.5亿吨、4亿吨、4.5亿吨三个台阶,1996年总产一举突破5亿吨,提前达到“九五”计划目标。1999年虽然粮食略有减产,但减产幅度不大,粮食总产量仍达4.9亿吨,是历史上的第二个丰收年,近几年总产一直稳定在4.84.9亿吨左右。*省1994年粮食种植面积为12722.25万亩,总产量2520万吨;1995年粮食种植面积为123225万亩,总产量2750万吨

31、;2000年以后粮食播种面积将稳定在900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预计在2600万吨左右。*县是粮食主产区,粮食经营量大,流通范围广。计划经济时期,粮食按照国家调拨计划,调往合肥、淮南和蚌埠等大中城市和缺粮地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和购销市场化进程的发展,粮食流通范围将更广,南到闽、粤、琼,东入江、浙、沪,西至陕、青、新疆等缺粮地区。4.3.2粮食销售市场分析世界粮食出口一直呈缓慢增长趋势,1961年出口676万吨,1970年增长到866万吨,1981年1991年出口基本保持在这个水平上,但是,19921996年度增速加快,1995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25l万吨,

32、1996年又降到1793万吨,表明粮食的国际市场需求近期也呈波动状况,而且出口国集中,进口国分散,有100多个国家进口粮食,与之相对应,自1986年以后,世界粮食库存3亿吨左右,19951996年度,粮食库存进一步下降,为2.95亿吨,粮食安全系数为17.4,处于最低粮食安全水平,因此,随着我国加入WT0以后,粮食储备增加,可适应国际消费市场。粮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实行国家粮食储备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粮食充足,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国家安排一定计划进行储备。在欠收年或灾年,粮食供应短缺,国家安排粮食储备库的粮食抛售。这是稳定社会的重要基础,一般情况下,国家粮食储备库的粮食抛售和收购都

33、不存在市场问题。第五章 项目规划和技术方案5.1总平面设计5.1.1设计依据1、建设单位提供的地形图等;2、各专业提供的设计资料及要求;3、库址地区的水文、气象、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情况等。5.1.2设计原则1、满足工艺作业要求,运输线路短捷,功能分区明确,工艺流程合理,库区内外交通组织通畅,平面布置紧凑,节约用地,节省投资。2、整个总平面布局,以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相结合为原则,高标准规划。近期建设相对集中,预留有充分的发展余地。力求经济、合理、美观,努力创造一个优美的生产环境。5.1.3总平面布置充分利用场址地形及周边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在特定的场地条件及项目要求下,力求最佳布置方案,发挥各

34、种仓储设施及工艺设备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效益。各单体建筑物间通过便捷、有效的交通组织有机的联系起来,同时交流空间与交通联系起来,形成连续的交流空间,同时形成安静、宜人的办公区域,最大限度满足自然采光与通风,使员工有舒适、健康的工作环境。综上所述,确保总平面布置方案具有适于自然通风,库区空地充分、机械作业合理、工艺流程顺畅、功能分区明确、厂内运输便捷等特点。5.1.4交通运输库内生产运输汽车方式。运粮汽车通过生产区出入口处的汽车衡进行检斤计量后,进入仓储区内平房仓或湿粮堆场处进行装卸粮作业,再沿原路返回生产区出入口处的汽车衡进行检斤计量后出库。线路流畅,无交叉干扰。库内主要建筑物周围均形成

35、环路,主体仓房之间设计18米宽阔场地,以满足移动式输送机械的灵活作业。山墙距离在12米以上,车辆可在其周围方便绕行,仓储区的生产主干道宽度10米,并在库区入口处加宽,库区最小道路7米,整个库区内道路宽阔,交通流向短捷明确,不会产生交通堵塞的情况。库区内各建筑物之间的间距均满足防火规范的要求,同时保证了移动机械的灵活作业。库区道路相互贯通,消防道闭合,既满足货流的交通组织,又满足消防要求,保证了生产的安全性和连续性。5.2仓型选择和仓容量确定粮食储备库自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来,特别是1998年国家计委、国家粮食局分期分批大规模建设国家粮食储备库以来,有了迅猛的发展。储备库的仓型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进

36、和完善,就散装平房仓而言,在原有平房仓的基础上,向大跨度、高装粮高度的方向发展,力求节约用地,便于管理,使平房仓使用更灵活、多样。且这些高大平房仓都配置了通风熏蒸系统、粮情检测系统等完善的储粮设施。根据多年的建库经验,总结*省近年来各大粮库对不同仓型的实际使用情况反馈,并结合建设单位的建议,本设计选用了24米跨预应力折线型屋架平房仓作为本次建库的主体仓型。整个库区整齐划一,便于管理。该库目前进、出粮主要为包进包出,且以储备为主,根据“储粮安全、节省投资、提高效率”的原则,本次设计全部采用高大平房仓,拟建仓容6万吨(小麦容量)。5.3工艺方案5.3.1库内作业工艺本项目拟扩建仓容6万吨,其库内作

37、业工艺主要分粮食接收系统和粮食发放系统。1、粮食接收系统粮食接收系统主要通过公路接收区域内农户集中调拨的散装活包装粮食,经取样检验测定等级、水分、杂质等各项质量指标后,经除杂、整理达到符合国家标准,然后通过计量设备分品种质量通过输送系统入库,其工艺流程图如下:农户活车辆来粮取样检验除杂、除水汽车衡计量移动或输送设备入库2、粮食发放系统粮食出库,通过全面的质量检测,符合出库条件运用装粮系统或散装车辆经过计量后装上汽车运至火车站或水运码头,其工艺流程图如下:出库散装取样检验稻谷机输送设备装包或者散装 汽车汽车衡计量火车站或水运码头 5.3.2通风为保证储粮安全,仓房内设置通风系统。本设计在每栋仓房

38、底部设置几组地上笼通风系统,采用“圭”字型风道,双面进气;另外在每栋平房仓山墙上部设置2台轴流风机,以有效去除粮面积温。仓底通风采用固定式轴流风机。当仓内储粮发生粮情时,可开启仓底通风系统对仓内粮食进行强制性通风降温,以有效降低粮温及排除储粮陈味;采用山墙上部设置的轴流风机通风,可加快仓内粮堆上部空气与外界空气的对流交换,达到粮面及粮层通风降温的目的。5.3.3熏蒸仓房熏蒸系统采用环流熏蒸形式,主要由环流回气装置、固定式环流熏蒸装置和磷化氢检测装置三部分组成。环流熏蒸系统主要利用仓房仓底通风管道,将熏蒸药剂(药片)先行注入仓底,或通过粮面埋植熏蒸药片,然后关闭通风孔保温密封门,开启仓底轴流通风

39、机,通过粮面布置的环流回气装置及仓壁固定式环流熏蒸管道,迫使熏蒸气体通过粮堆后形成循环,以促使磷化氢在粮堆中的分布均匀,达到杀虫目的。5.3.4粮食检化验及粮情检测为保证粮食长期安全储备,必须遵照国家粮食行业有关标准,严格控制库存粮食质量,确保粮食品质。粮食检化验内容主要包括:粮食品种、容重、水分、杂质等。仓房内设置测温系统,随时监测粮堆温度变化,以便及时采取通风熏蒸作业,增强粮食储藏的安全性。5.4电气设计5.4.1供配电设计1、负荷等级库区生产用电属一般性负荷,其负荷等级为三级。消防用电的负荷等级为二级。2、供电电源库区高压供电电源等级为10kV,中性点不接点,由附近上一级高压变电站以电缆

40、直埋地形式引入库区变配电间。3、供配电系统变压器低压侧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低压侧电压等级为380V220V。库区内低压电网以放射式结构为各用电设备组供电。库区馈电线路采用VV22电缆以直埋方式接至各受电点。5.4.2照明设计1、照明电源、电压及照度标准照明电源引自变配电所,采用50HZ AC380220V、TNCS系统供电。仓房照明标准执行GB50320200l,主要辅助生产设施的照度标准执行GB500342004。2、灯具选型及控制方法仓内设防尘型灯具,照明灯具均由配电箱集中分组控制;变配电间内选用双管荧光灯,由跷板开关应近控制;库区照明选用高压钠灯,由门卫配电箱集中控制。3、照明配电设

41、备的选择及安装方式仓房照明配电箱采用密封防尘型钢制外壳,安装于室外防雨处,其余生产辅助设施的照明配电箱均安装于室内。5.4.3电力设计1、电源、电压及供电方式电源引自变配电间,采用380220V、50tZ、TNCS系统。仓房动力供电采用现场设置动力配电箱(或动力插座箱),为移动设备供电的方式。2、配电设备的选择仓房动力配电箱采用密封防尘型钢制外壳,安装于室外防雨处。3、电缆选择仓房动力配电箱间的动力线路采用VV22电缆,直埋地敷设,由动力配电箱至通风机的动力线路采用ZRBV-2.5导线穿钢管明敷。辅助用房动力线路均采用VV电缆穿钢管明敷。5.4.4防雷及接地1、防雷等级根据当地雷气候及暴活动情

42、况和建构筑物特征,仓房按第三类防雷建筑物设防。2、防雷措施建筑物的避雷系统的接闪器采用屋面设网状避雷带,引下线利用建筑物柱内主筋,接地体利用建筑物钢筋。避雷带、引下线和接地体焊接成闭合的电气通路。突出屋面的金属物体就近与避雷带焊接。所有进出建筑物的各种装置的可导电部分及建筑物的金属结构等均与防雷接地系统相连。弱电系统按需要设置防雷电磁脉冲的装置。3、电气工作接地变配电间采用人工接地极设闭合接地网,接地电阻不大于4,变压器的中性点直接接地。至各用电点的供电线路采用TNCS系统。所有进入建筑物的电源在入户时做重复接地,重复接地电阻不大于10。4、保护接地建筑物内所有用电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均通过接

43、地线与电源PE线相连做保护接地。5、弱电系统接地粮情测控系统的接地电阻不得大于1。电气工作系统、重复接地系统、弱电系统和建筑物防雷接地共用同一接地体,接地电阻满足上述系统中接地电阻最小值的要求。5.5给排水系统本项目排水采用双管网排水系统,实行排污管道和雨水分流,雨水直接排入河内。污水排入污水处理厂处理。1、给水系统本项目生产、生活用水由城市自来水厂供给,并且构成环状供水管网,与城市管网连接,组成可靠的生活消防供水管网,个别需加压提升解决,以保证生活消防用水要求。2、排水雨水:规划设计排水管径为400600mm。由于项目区地势平坦,雨水系统尽量利用地形,沿区内道路敷设雨水管道,并在适当位置处设

44、雨水口,将雨水有组织汇集后就近排入河道。污水:规划设计排污管径为400800mm污水管道沿道路敷设,污水管道采用混凝土管,达到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规划的污水管道,由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污水排放与城市建设相协调,污水统一收集后经污水厂处理后排放。第六章 消防6.1总平面及建筑消防措施根据“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在总图设计中严格遵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l687 2001年版)的要求,消防车道环形布置,各建筑物之间间距符合消防间距要求。根据规范规定,仓房火灾危险性均属丙类,耐火等级均为二级。库区内其余各子项的安全疏散及防火间距均符合规范要求。6.2消防给水6.2.1消防用水量根据建筑设计防

45、火规范(GBJl687 2001年版)按同一时间内一次失火考虑,储粮区按需水量最大的一座建筑物计算,即消防用水量为25LS,火灾延续时间按3小时计算。根据粮食平房仓设计规范GB503202001第702条平房仓的消防用水量,应为最大一个防火分区的室外消防用量。本工程消防用水量为 25LS。6.2.2消防水源1、室外消防给水室外消防给水采用低压制系统,设置消防专用给水管道,并布置成环状,消防泵房有两条出水管与环状管网相连。沿道路设置消火栓,且间距不大于120米,最不利点处水压在025MPa以上。2、室内消防给水器材库、检验室、办公楼设室内消防给水。3、根据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为了有效地扑灭初

46、期火灾,在仓房每个仓门口、检验室、办公楼走廊内各层按要求设置一定数量的干粉灭火器,并分别放置在铁制挂壁式灭火器箱内。第七章 环保、节能与安全卫生7.1环境保护7.1.1设计依据1、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l6279一1996);2、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7.1.2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1、粉尘粮食在装卸处理时易产生粉尘,突出表现在粮食进仓、出仓工段,由于储备库储存期较长,况且在一个敞开的环境中作业,设备的运行速度又较慢,因此,这种粉尘不会对库区及周围环境造成影响。2、噪声进出粮时移动式皮带机及粮仓通风时风机产生的噪声。3、污水现场施工时建筑排水(包括雨水冲刷工地形成的废水)和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是建设期的主要水污染物。建筑排水排入项目西侧市政雨水系统前应设置沉淀池进行沉淀处理,严禁建筑泥浆直接排入市政雨水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