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附件1:甘肃省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实施方案为深入做好本省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加紧农业科技结果转化步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依据省委、省政府相关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相关精神,结合本省农业生产实际,特制订本方案。一、指导思想根据科学发展观要求,紧紧围绕目前和以后本省农业面临粮食安全、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质量改善、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战略任务,发掘农业科技巨大潜力,经过研发、中试、集成、示范,培育一系列能够大规模推广应用新品种(系)、新产品、新技术,建立一批集成配套技术示范样板,加速本省农业科技结果转化,全方面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科技
2、支撑。二、实施标准一是集成为主、兼顾源头。对增产增收潜力大技术加强集成配套和中试示范同时,依据本省农业发展需要,兼顾新品种选育、新技术研发等源头创新。二是部门联合、协作攻关。项目主持单位要和相关部门、行业优势力量联合,组建创新团体,开展技术熟化、集成和中试,并和各级推广部门联合,在适宜区形成一定示范面积。三是突出关键、择优支持。项目要针对本省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中重大关键性问题,采取招投标方法,择优确定项目及负担单位、协作单位。四是规范管理、强化监督。实施协议管理、动态考评,加强项目实施中阶段评定、考评和资金使用监督,确保专题资金使用效益。三、实施目标针对本省农业发展重大、瓶颈问题
3、,紧紧围绕“农民增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三大专题,根据“研发中试转化示范生产”线路,促进科研和生产有机结合,经过加强关键技术及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中试熟化、组装集成和生产性试验示范。努力争取经过三到五年努力,使一批潜力大、见效快、技术优异、应用面广、带动力强重大实用农业技术得到配套集成和转化应用,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带动农业产业技术升级,促进农业优质高效、轻简安全生产和可连续发展。 四、关键领域和经济指标 (一)农牧业新品种选育和示范 1农牧业新品种选育。利用已经有含有优势和潜力育种材料,开展农牧业新品种选育,育成新品种(系)遗传稳定,单产增收20%以上。 (1)围绕保障
4、粮食安全,在小麦、玉米、马铃薯等关键粮食作物上培育优质、高产、抗旱、抗病超级品种。(2)围绕优势、特色农业发展,在酿酒原料、中药材、油料作物、蔬菜、瓜果、小杂粮等作物上培育优质、高产、专用具种。(3)围绕畜牧强省建设,选育适应性强、生长快、品质好畜禽新品种和抗旱、耐寒、优质牧草新品种。 2农牧业新品种示范。对已经过审定、判定或认定,但仍未在生产中大面积应用优质、高产农牧业新品种,加强种苗快速繁育技术研发,完善技术规范,在适宜区形成一定规模示范面积。每个示范点大于100亩,每个品种示范面积大于3000亩,单产增收20%以上。 (二)关键技术集成、中试和示范 对本省农业生产中急需处理关键技术难题,
5、组织力量进行研发攻关;对已含有一定研究基础、取得了阶段性结果重大技术,进行完善、集成和中试,形成技术规范,开展大面积示范推广。1关键农作物重大病虫害估计及防控技术。关键开展小麦条锈病、玉米黑粉病、马铃薯晚疫病等估计及无公害防控技术、马铃薯病毒快速检测技术中试和示范。建立3000亩左右示范点3个以上,增产15%以上。2灌区农田节水技术。关键开展灌区麦类垄作沟灌、垄膜沟灌、膜下滴灌等节水栽培技术完善、集成组装,配套农机具选型、优化,试验示范等。建立3000亩左右示范点3个以上,亩节水30%以上,增产15%以上。3旱作农业技术。关键开展旱区小麦全膜覆土栽培技术、马铃薯地膜垄作栽培等技术完善、集成组装
6、,配套农机具选型、优化,试验示范等。建立3000亩左右示范点3个以上,增产30%以上。4高效立体种植技术。关键开展复种、套种、间种等高效立体种植技术集成、中试、技术规范制订和试验示范。建立3000亩左右示范点3个以上,年亩均增加纯收入800元以上。5循环农业技术。关键开展玉米秸秆饲料化、能源化及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等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集成、中试和示范。在户用沼气建设基础很好地域示范推广以“粮饲兼用玉米秸秆青贮草食畜养殖沼气沼渣、沼液还田”为链条玉米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在3个以上县各建立500户左右示范户,年户均增加纯收入1000元以上。6果园标准化管理技术。关键开展脱毒苗木、套袋、科学施肥、节水
7、浇灌、园地覆盖、整形修剪、病虫防治、晚霜冻害预防等果园标准化管理技术集成组装和试验示范。建立1000亩左右示范点3个以上,年亩均增加纯收入1500元以上。7中药材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关键开展中药材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种苗脱毒组培快繁技术和降低当归早期抽薹率、地膜覆盖栽培、GAP生产等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中试和示范。建立1500亩左右示范点3个以上,年单产增加纯收入30%以上。8畜禽健康高效养殖技术。关键开展经济杂交模式、快速繁育、高效健康养殖等技术集成、中试和示范。年单位规模增加纯收入30%以上。9设施农业高效栽培管理技术。关键开展日光温室结构优化设计、病虫害防控、无公害生产、节水等技术集成和
8、示范。建立300亩左右示范点3个以上,年单产增加纯收入30%以上。10其它农林特色产品高效生产技术。关键开展油橄榄、花椒、核桃、花卉等特色产品无公害、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中试和示范。建立1000亩左右示范点3个以上,年单产增加纯收入30%以上。五、实施程序(一)项目申报1申报对象。申报单位必需是含有独立法人资格省、市级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含有对应研发条件和能力;主持人含有高级技术职称、良好工作信誉和组织协调能力。每一类项目每个单位每十二个月各限报1项。已负担技术集成示范类项目且未结题单位不得申报该类项目。2申报内容。申报内容必需符合本方案确定关键领域,关键技术含有优异性、新奇性、实用性,对
9、保障粮食安全、提升农产品质量、带动区域经济和可连续发展含相关键作用;新品种选育类项目必需已含有一定育种材料和工作基础;新品种示范推广类项目必需是申报当年近五年内经过省级判定(审定、认定)新品种。3申报程序。省财政厅、省农牧厅联合公布申报通知,申报单位根据标准文本填写项目申报书,并于申报通知要求时限前分别报送省财政厅农业处和省农牧厅科教处。省级单位直接报送,市级单位由市级财政局、农牧局共同行文报送。(二)项目评审由省财政厅和省农牧厅对投标或申报项目进行初审,对符合申报条件、形式审查合格项目,由项目领导小组组织教授组采取答辩和评分方法进行评标、评审,择优确定项目及其主持单位、协作单位和主持人。对多
10、个单位投标或申报同一个关键技术项目,且各具优势和特色,对确定主持单位提出内容整合、协作联合提议。(三)项目立项省财政厅、省农牧厅依据评标或评审结果审核立项,并将项目计划和资金下达成项目主持单位。(四)项目实施1项目方案及协议。项目负担单位依据评审提议和补助资金规模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并和省财政厅、省农牧厅签署协议后开启实施。实施方案和协议要明确任务目标、实施期限、量化考评指标、年度计划、协作单位分工、资金用途及资金分配、示范地点(县、乡)及规模等内容。2项目实施期限。新品种选育类项目标实施期不超出五年,其它项目标实施期不超出三年。项目主持单位和主持人如发觉项目无法实施或继续实施无意义时,必需立即
11、经过上级主管部门汇报省财政厅、省农牧厅,经核实后终止实施。考评评定不合格项目,由省财政厅、省农牧厅立即终止实施。3、项目验收。项目完成后应在三个月内进行验收,主持单位和主持人应在验收前30天内向省财政厅、省农牧厅提出验收申请,省财政厅、省农牧厅组织教授组进行验收。六、资金安排(一)补助标准每个新品种选育类项目补助1020万元,分35年拨款;每个新品种示范推广类项目补助3050万元左右,其中栽培技术规范完善费用占30%、示范推广费用占70%,分23年拨款;每个技术集成示范类项目补助60100万元,其中技术研发及集成创新费用占30%、示范推广费用占70%,分23年拨款。(二)拨付方法省级单位主持项
12、目资金由省财政厅依据项目协议和年度考评结果直接拨付项目主持单位,由主持单位根据协议实施进度拨付协作单位;市(州)级单位主持项目资金由省财政厅依据项目协议和年度考评结果经过市级财政部门拨付主持单位,主持单位根据协议实施进度拨付协作单位。七、保障方法(一)加强项目组织管理省级组建由省财政厅、省农牧厅相关领导组成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资金落实及项目标申报、评审、下达等日常管理工作。项目领导小组聘用相关农业科研、推广、管理、生产人员组成教授组,在项目领导小组组织下,开展项目标评审、检验、考评和验收等工作。(二)加强项目考评评定对项目实施年度考评、结题考评和信用考评相结合动态考评制度和以创新能力、创新结
13、果、管理水平、联合协作等为关键内容综合考评。关键加强项目中期年度考评,依据项目协议每十二个月对项目进行检验或抽查,对未完成阶段目标项目,立即终止实施,做到项目“能上能下”。(三)加强资金监督检验项目单位要对农业科技创新资金实施专账管理,确保专款专用。项目领导小组每十二个月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验或抽查,一经查出存在虚报、挪用、未按协议使用资金等违纪违规行为,将立即终止项目实施,并在全省范围内通报,按要求追究相关单位及人员责任,该单位以后不能参与类似项目标申报。(四)加强部门联合协作相关部门在农业科技创新项目标实施中,要重视整合省内优势力量和资源,形成协力联合攻关。项目单位可依据需要跨区域、跨部门、跨学科组建创新团体,和农技推广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联合推进,并依靠相关县(市、区)农技推广部门建立一定面积示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