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六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案.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302135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PDF 页数:76 大小:4.2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六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六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六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六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江版院全4供照形色协奏曲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绘画表现能力2、学生运用所学的形色知识进行大胆自由地进行创作。3、让学生在形的自由组合和换色平涂活动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三种形随意组织的兴趣和审美情趣。教学难点:两形重叠处区分色彩。教学准备:课件、画纸,画笔,水彩教学过程:一、课件演示,导入新课。1、课件演示:(1)先画一种形状,说一说是什么形状。(2)再画另一种形,产生部分重叠。(3)最后画第三种形,又有部分重叠。2、先只有外形线条,再演示有色彩的:两形重叠的部分色彩要有区别。3、出示课题:“三种形的组合”。二、启发、归纳作业方法1、可三种形交替画出再着色:第一次

2、画一种形第二次再画一种形第三次再画一种形注意:第一次画形,可指导学生画在画面的较中间的位置,宜大一些,作 为画面的主体物,然后再向外围添加其它的形。1江华县is溪完全小学母级一BH照敏案2、平涂颜色:要求形内涂满,色彩均匀,重叠部分要换颜色。三、学生作业,教师行间指导。四、简评作业展示部分较好作业,鼓励同学们的再创造情绪。形色协奏曲教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怎样欣赏抽象画。2、掌握简单的绘画语言,并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把自然风景变成艺术作品。教学重点:欣赏并领会自然美与意境美的变化,掌握在似与不似间怎样去表现绘画作品。教学难点:在意境上领会作品,并掌握一定的方法在意境上去表现绘画作品

3、。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音乐导入:老师喜欢边听音乐边画画,画画的感觉油然而生,老师邀请大 家来聆听一首音乐,感受艺术的旋律意境。2、揭示课题:听到这首乐曲,你的脑海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音乐和绘画从 来都是一家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形色协奏曲”。二、形式初探2江华县迪溪完全小彖年级一 HH峭柒61、欣赏画家作品:在这三幅画中,树的形象构成发生了什么变化?2、小结:艺术家在创作中,常常在似与不似之间寻找新的表现形式。画家抓 住树的特点,用简化概括的弧线交织出形象,形式由写实变得抽象。三、提炼元素1、感受发觉:看看这张摄影的山川,能提取什么美术语言?2、尝试训练:你能用怎样的线条表现这张山

4、川景色给你的感受呢?请一位学 生上台快速画出,老师进行修整与总结。3、欣赏提升:出示山川作品赏析,画家用流畅、疏密的线条抓住了山体的形和山体的质感。4、提炼元素:这几处风景能提炼什么造型元素进行创作呢?四、形式探讨1、作品参照对比:看一看,画与实景哪些地方相似,哪些地方不相似呢?相 似的有整个的角度,东西没变,不相似的有屋顶变成了一块块近似长方形,窗户变 成了小块的近似正方形,整个房子的轮廓变得更简洁了。2、小结:吴冠中先生忽略细节,抓住民居的特征,用平稳简练的线条和块面构 成景致,色彩简单明净,表现出江南水乡宁静,淡雅的意境。板书:表现形式:概括,简练。五、主观表达1、感受色彩:这两幅作品给

5、你什么不同的感觉?为什么?2、赏析画作:吴冠中先生窗外无月,颜色的处理如何?吴冠中先生把房 子的墙主观地画成了绿色和红色,中间穿插了大块的白和黑,使画面色彩能够和谐 响亮,正是形色的协奏。六、欣赏提升1、老师示范:以梯田为例,先用曲线画田展,再用扁笔去画田地的色彩,田 境和田地简单、概括。提醒注意勾线的轻重快慢,颜料的干湿浓淡。描绘一幅形与 色的协奏曲。2、作品欣赏:看看不同画家是如何处理形色,谱写出一幅幅“形色协奏曲”。七、学生作业3江版院全4供照1、作业要求:选择一张你喜欢的风景图片,运用形色描绘一幅风景,注意把握色块的变化和物体主要特征。2、教师巡行指导。八、展评拓展1、典型展评:把学生

6、绘画作品和照片进行对比欣赏,分析绘画是不是抽取了 照片中的形与色,主观概括地表现了主要特征。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2、拓展延伸:抽取事物主要特征的绘画,有时也可以把它叫做抽象画。抽象是相对的,由这三幅画你觉得抽象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你能利用课余时间了解抽 象艺术吗?形色协奏曲教案 第3课时教学目标:1、欣赏抽象画,品味形式美、意象美、抽象美,了解并尝试抽象的表现手法。2、通过关注抽象艺术,实践抽象画创作过程,获得对形势元素和原理的进一 步认识与运用,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3、探索艺术创作的新天地,增进美术学习的兴趣,在感受与发现中体验美术 的愉悦。教学重点:感受形色在画面中的和谐美

7、教学难点:能够应用简化的抽象形创作一幅作品教学准备:笔、纸、颜料4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1、音乐导入:每当老师在画画的时候,总喜欢聆听一首音乐,这样画画的感 觉会特别好,老师邀请大家来聆听一首音乐,感受它的美好,听音乐课件播放音2、听到这首乐曲,你的脑海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音乐和绘画从来都是一家 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首“形色协奏曲”吧。3、板书课题二、作品赏析线1、欣赏画家作品:蒙德里安树,在这三幅画中,树发生了什么变化?课 件出示蒙德里安树、山川和山川的照片。2、艺术家在创作中,常常在似与不似之间寻找新的表现形式。画家的树从写 实到用不同长短,疏密,流畅的线条组织形。,3、试一试,你

8、怎样用线条来表现这张山川的景色呢?4、师生互动:学生上台快速画出,老师之后进行修整与总结。5、出示.山川作品赏析,画家用流畅、疏密的线条抓住了山体的形和山体 的质感。板书:线一一流畅,快慢,疏密。三、创作方法形1、作品参照对比:吴冠中江南水乡和风景照片,简单介绍艺术家吴冠中 先生和这幅作品。课件出示吴冠中先生中国画江南水乡和江南水乡的照片2、这一组作品中,哪些地方相似,哪些地方不相似呢?3、相似的有整个的角度,东西没变,不相似的有屋顶变成了一块块近似长方 形,窗户变成了小块的近似正方形,整个房子的轮廓变得更简洁了。4、吴冠中先生忽略细节,抓住房子的特征,用流畅的线条和块面,概括外形,创作出江南

9、水乡宁静,淡雅的意境。四、创作方法色1、一幅优秀的作品,除了要讲究线条和形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猜一猜是 5江华县迪溪完全小彖年级-HH鹏什么?课件出示同一画面不同颜色的作品。2、这两幅作品的色彩给你什么不同的感觉?3、同一幅作品艺术家进行了两种不同颜色的设计,带给我们不同的艺术视觉 盛宴。4、欣赏吴冠中先生窗外无月,颜色的处理好不好?课件出示吴冠中中国 画窗外无月5、吴冠中先生把房子的墙画成了绿色和红色,中间穿插了大块的白和黑,使 画面色彩能够和谐共处。五、形色描绘1、出示田境风景图片课件提供田填风景图片;2、老师示范:以梯田为例,先用曲线画田填,再用扁笔去画田地的色彩,田 境和田地要求简单

10、、概括。课件播放绘画的背景音乐。3、提醒注意勾线的轻重快慢,颜料的干湿浓淡。形与色的协奏曲。六、作品赏析不同画家在处理形色时,如何谱写出一幅幅优秀的形色协奏曲。课件依次出示 画家作品。七、作业要求活动:选择一张你喜欢的风景图片,用形、线、色的方法描绘一幅风景。课件 播放绘画的背景音乐和多张风景图片。八、评价拓展1、课件出示拓展思考题。2、拓展思考:抽取事物主要特征的绘画,有时也可以把它叫做抽象画,画好 抽象画并不难,下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怎样画抽象画。6江华县迪溪完全小彖年级-HH鹏俯仰之间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培养发现的眼光,让学生体验视觉位置变化产生的不同效果,掌握俯视的 特点。2、增强

11、表现的能力,让学生在临图改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3、激发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从新的视角出发,看美好山川。抒热烈情怀。教学重点:增强表现的能力,让学生在临图改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理解从 不同视角去观察同一物体会产生不同效果。教学难点:灵活自如的表现俯视角度下的景物。教具学具:教具:课件、俯视的照片。学具:图画本、铅笔、彩笔、照片等。教学过程:一、欣赏感受1、课前布置学生广泛收集以俯视角度表现的一些摄影作品、动画作品和绘画 作品。2、师生看课件,欣赏老师收集的摄影作品:3、师生看一组图片,提问:这些图片都是以俯视的角度拍的吗?4、师生交谈区分视角的方法,需要抬头拍的是仰视视角.需

12、要低头拍的是俯 视视角。二、交流尝试1、信息交流(1)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自由提问(谈谈手中的作品为什么要采用俯视视角),集体解决。(2)分小组交流资料,自由提问,回答。7江华县迪溪完全小彖年级-HH鹏2、说一说你想用俯视角度表现什么画面。(学生边说,老师边从课件的图片资料库中调出合适的图片借以激发艺术表现欲望。)3、限时尝试绘画。4、对比分析结合教材、课件和学生作业,对比欣赏、分析评述如何表现俯 视角度的画面。5、找别扭(1)欣赏几幅学生试画的作业,请其他同学为其找别扭。(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俯视角度下景物视觉效果的特征画面构图:以地面景物 为主,天空所占画面位置很少或没有。景物特征:景物整体

13、缩小了,单个物体出现“头大脚小”的现象。(3)找出别扭的地方,并请学生提出修改方案。6、欣赏河畔,并出示根据这幅图片画的两幅线描,问:这两幅画你喜欢 哪幅?说说你的理由。(1)一幅画面线条组织疏密得当,显得有层次,有主次。另一幅画面线条组织 密集,显得杂乱,没层次。(2)启发学生在面对对象时要懂得取舍,合理运用线条的疏密等技法表现画面,增强其视觉效果及美感,不一定线条越多就越好。三、创作评析1、学生继续作业。2、作业观赏交流,展开自评、互评。四、拓展运用将学生引入到不同生活场景中.发现一些非常有趣的视觉效果.通过观察活动 中经常变换的角度和位置,让学生获得一些意外的感觉,激发学生的艺术表现欲望

14、。1、摄影作品欣赏。问:在生活中,你从俯视的角度看到过哪些有意思的场景呢?2、几米漫画作品欣赏。问:作者为什么要用俯视的角度来画?如果用平视的 角度呢?8江华县迪溪完全小彖年级-HH鹏3、影视作品(后天、阿波罗十三号、星球大战等影片片段欣赏。利用俯视角度制作拍摄的这些影视作品又让你产生了什么感觉?有仕么新发现呢?五、教师总结俯仰之间教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发现的眼光,使之体验视觉位置变化产生的不同效果,掌握俯视 的特点。2、增强学生表现的能力,使之在临图改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3、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之从新的视角出发,看美好山川,抒热烈情 怀。教学重难点:增强学生表现的

15、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的眼光,使之体验视觉位置变化产生的不 同效果,掌握俯视的特点。教学准备:摄影作品,多媒体等。教学过程:一、欣赏导入师:美丽的黄山是著名的景点,前几天老师去登山了,特地拍了几张照片,我 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说说它们分别是从什么视角拍摄的?9江华县迪溪完全小彖年级-HH鹏师小结:需要抬头拍的是仰视视角,需要低头拍的是俯视视角,介于两者之间 的是平视视角,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俯仰之间。二、观察分析师:课前同学们收集了仰视视角表现的一些摄影、绘画作品。我们一起来分享 一下,谈谈仰视视角的作品会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呢?作者为什么要采用仰视视角?学生分小组交流资料,分享各自收集的作品,谈感受。

16、师:仰视多用来变现高大、壮观的物体,能突显人物的伟岸、建筑物的宏伟气 势,有时,呈现出来的画面给人一种戏剧性的趣味感。师:仰视镜头常被用来表现宗教建筑中的神像、人民领导者、拥有特殊能力的 超人或者巨大的怪物。课件出示有代表性的片,引导学生欣赏,谈谈自己的体会。三、自主探究师:为了追求最佳拍摄效果,摄影师会站在不同位置拍摄,画面的美感各不相同9接下来,我们来玩个小游戏,找找摄影师所在的位置。1、课件出示同一景物三种不同位置拍摄的图片,由学生说,并请个别学生上 台表演摄影师。2、课件出示书上三幅图片,学生接着分析,找摄影师位置。3、欣赏视频爱丽丝梦游仙境片段。师:爱丽丝掉进了兔子洞,喝了变小的药水

17、,发现身边的景物都变大了,发生 了奇妙的故事。试想有一天,你早上醒来,发现自己置身井底,这时,你仰起头会 看见什么呢?4、学生边说,老师边调出合适的图片借以激发艺术表现欲望。四、创作表现师示范自己的创意,强调画仰视作品的要点:高于视平线,近大远小,近实远 虚。1、欣赏其他学生优秀作品。2、教室播放轻音乐,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五、展示评价K)江版院全4供照1、展示学生作品,评价交流。2、自评:说说自己的创意及自己对作品最满意的地方。3、学生互评、师评作业。4、欣赏大艺术家们笔下的仰视角度作品,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其创作热情。六、作业与课堂评价1、你早上醒来,发现自己置身井底,这时,你仰起头会看

18、见什么呢?2、强调画仰视作品的要点:高于视平线,近大远小,近实远虚。俯仰之间教案 第3课时教学目标:1、培养发现的眼光,让学生体验视觉位置变化产生的不同效果,掌握俯视 仰视的特点。2、增强发现的能力,让学生在临图改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3、激发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从新的视角出发,看美好山川,抒热烈情怀。教学重点: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 律,将透视知识应用于绘画中,使描绘的物象更贴近真实。教学难点: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 步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教具学具:范图、作业纸、绘画工具11

19、江华县迪溪完全小彖年级-HH鹏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生看课件(飞机起飞的情景),体验从地面飞向高空,视角急剧变换的特殊 感受。师生交谈俯视仰视感受,了解俯视仰视角度和平视角度的区别。二、感受欣赏,对比欣赏、分析评述祖国各地的航拍美景1、欣赏中国地形图,了解俯视仰视在地图绘制和运用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对祖国的热爱。2、欣赏黄河弯道的整体与局部,感受俯瞰全局的大气磅礴,再近观局 部的细节变化。3、对比欣赏江南小山与大西北的群山,感受江南小山的隽秀可爱以及大西 北群山的雄伟险峻。4、对比欣赏自然地貌和农田,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工地貌的壮观景 象。多媒体展示欣赏图片.三、对比分析结合教材中的小训练

20、和课件,对比分析对同一组石头不同角度的观察效果和 感受,加深对平视和俯视仰视现象的认识和了解。1、看视频,师生交谈感受。2、看一组照片,师生交谈感受。多媒体展示视频.多媒体展示图片欣赏评述1、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各种航拍和俯拍的摄影作品,谈谈自己的感受。2、欣赏教师制作的课件中的图片集锦,谈谈自己的感受。多媒体展示图片。四、拓展运用将学生的思维引人到艺术表现的领域,通过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欣赏,12江华县迪溪完全小彖年级一 HH峭柒6升华学生对俯视仰视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产生艺术表现欲望。1、摄影作品欣赏:同一位作者的两幅作品,都是表现自行车,为什么拍摄 角度不同?2、动画作品欣赏:作者是怎么

21、表现出俯视仰视的感觉的?3、绘画作.品欣赏:如果这些画面采用平视角度来画,效果会怎样?说一说 你想用俯视仰视角度表现什么画面?五、交流尝试1、信息交流(1)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自由提问(谈谈手中的作品为什么要采用俯视仰视 视角集体解决。(2)分小组交流资料,自由提问,回答。2、说一说你想用俯视仰视角度表现什么画面。3、限时尝试绘画。六、对比分析结合教材、课件和学生作业,对比欣赏、分析评述如何表现俯视仰视角度的 画面。1、找别扭(1)欣赏几幅学生试画的作业,请其他同学为其找别扭。(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俯视仰视角度下景物视觉效果的特征画面构图:以地 面景物为主,天空所占画面位置很少或没有。景物特征:

22、景物整体缩小了,单个物 体出现“头大脚小”的现象。(3)找出别扭的地方,并请学生提出修改方案。2、欣赏残局,并出示根据这幅图片画的两幅线描,问:这两幅画你喜 欢哪幅?说说你的理由。(1)一幅画面线条组织疏密得当,显得有层次,有主次。另一幅画面线条组 织密集,显得杂乱,没层次。(2)启发学生在面对对象时要懂得取舍,合理运用线条的疏密等技法表现画 面,增强其视觉效果及美感,不一定线条越多就越好。13江版院全4供照七、创作评析1、学生继续作业。2、作业观赏交流。八、课堂小结将学生引入到不同生活场景中.发现一些非常有趣的视觉效果.通过观察活动中经 常变换的角度和位置,让学生获得一些意外的感觉,激发学生

23、的艺术表现欲望。俯仰之间教案第4课时教学目标:培养发现的眼光,让学生体验视觉位置变化产生的不同效果,掌握俯视的特 点。增强表现的能力,让学生在临图改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激发 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从新的视角出发,看美好山川。抒热烈情怀。教学重点:增强表现的能力,让学生在临图改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理解从不 同视角去观察同一物体会产生不同效果。教学难点:灵活自如的表现俯视角度下的景物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今天是植树节,这意味着春天已经来临了,3月是登山赏花的好 季节,同学们登过泰山吗?谁来说一说泰山的风景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发表见 解。2、老师也爬过泰山,这是前几年老

24、师在泰山上拍的风景照片,课件展示泰山 图片n江华县迪溪完全小彖年级一HH峭柒6大家边欣赏边思考:这些风景图片从视觉角度来说有什么不同吗?教师小结:平视、仰视、俯视。课件展示各自定义。3、今天我们就重点研究下俯视,让我们用这种独特的视角一起来俯瞰山川。二、欣赏感受1、欣赏俯视图片,初步感受俯视视角带给我们的崭新体验。2、老师课前收集了很多俯视角度拍摄的风景图片,我们国家山川辽阔壮美,南北差异很大。比较一下江南与塞北山川的不同,并谈谈自己的想法 小结:江南地势平缓,山峦不大也不够连贯,因此属于丘陵地带;而塞北山峦壮阔,连绵不断,给人以气势宏大之感课件:比较西北两处自然地貌与人文地貌的不同,并谈谈自

25、己的想法小结:自然地貌给人以自然、荒凉之感,线条随意、夸张,完全随心所欲;而人文地貌一一农用网络,则给人以清新、整齐之感,让人觉得人类与自然之间的 斗争以及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但人类也要警惕再造过头造成的危害!3、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思考:俯视角度下的景物及画面有什么特征?学生 回答。4、教师小结:a.景物整体缩小了,单个物体出现“头大脚小”的现象。b.整 个画面以地面景物为主,天空所占画面位置很少或没有。5、对比分析平视与俯视的区别。(1)那么俯视角度与平视角度有什么区别呢?请大家看这两张图片,它们是同 一个荷花。但是,给你们的感觉相同吗?(2)它们分别展现的物体的哪一个面呢?(平视角度展现的

26、以侧面为主,而俯 视角度展现的以物体的顶部为主。)(3)从画面来看又有什么区别呢?(平视角度会呈现前后遮挡的关系,而俯视 角度视野更加广阔一些,呈现的是景物的整体布局。)三、示范引导1、今天我们用俯视的角度欣赏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景,那么我们如何把这些 美丽的景色转换的画纸上呢?首先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的。教师示范创作。边创作 边讲解。江华县迪溪完全小彖年级-HH鹏2、谁能把老师刚才绘画的步骤总结一下?教师板书。a.构图b.景物的 摆放。c.细节的刻画。3.欣赏线描风景作品。四、自由创作1、上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俯视角度的风景图片,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图片或 者老师的图片画一幅俯视角度下的风景画。出示作

27、业要求:a.根据图片画一幅俯视角度下的景物。b.注意线条要疏密得当,画面要有层次。2、学生自由创作,教师巡视辅导。五、评价小结1、展示学生作品,评议。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用俯视视角重新认识了世界,这个角度带给我们一种前 所未有的独特体验。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也一样,有时也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遥远的地平线教案 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基本的透视规律和原理。2、运用基本的透视规律,进行绘画创作。3、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提高 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重点:运用基本的透视规律,正确表现物体前后遮挡的空间关系。教学难点:16江华县迪溪完全小彖年级-HH鹏能创作

28、出体现物体前后空间感且有一定情境的画面。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油画棒、黑色水性笔、作业纸学生准备:油画棒、黑色水性笔。教学过程:一、直观感知,导入课题师:课件出示一张图片刘老师请同学们先欣赏一张图片,你们发现蓝天下近处和远处的山峦各有什么 不同?山脚下的小河近处的和远处的发生了那些变化?生:蓝天下的山峦越远越淡,越远越模糊,小河近处的大,远处的小。师小结:小河沿着山脚回转,越远越小,消失在遥远的地平线上,这就是我们 在生活中常见到的一些有趣的现象,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探讨这种现象,一起学习遥 远的地平线(板书:遥远的地平线)二、观察分析了解变化1、看一看(课件出示近大远小视觉变化的图片,

29、引导学生观察)师:刘老师收集了生活中许多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些独特的视觉变 化,每一张图片中的哪些物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师小结:存在于空间中的任何物体被人的眼睛看到后,其影像都会发生近大远 小、近宽远窄、近实远虚、近粗远细、近稀远密的变化。2、说一说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到过那些物体发生了这 种变化?师小结: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只要同学们平时养成仔细观察的 习惯,就会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三、尝试练习,掌握画法1、课件先出示横着放的一组杯子17师:老师这里也发生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我这里有一组杯子,实际生活中,这 组杯子的大小一样,可是将它们完全横放着摆放

30、成一排,你们发现它们的大小有变 化吗?师:如果将它们竖着像站队列一样排列成一排,你们发现它们的大小有变化 吗?生:没有师:这一组杯子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们发现了吗?生:有变化,同样大小的物体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大,而离我们远的物体看 起来小。师小结:把一个物体放在另一个同样大小物体的后面,就会有前后遮挡和近大 远小的视觉变化!2、(课件出示不同位置拍摄的杯子)师提问:我这里还有三组杯子,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三组杯子分别是站在什么位 置拍摄的?生:中间那张是正对着杯子拍摄的,上面那张是站在左边拍摄的,下面那张是 站在右边拍摄的。师:它们的遮挡部分发生了什么变化?生:中间位置的后面的物体被遮住了,左

31、边位置的的右边的物体被遮住了,右 边位置的左边的物体被遮住了。师小结:如果我们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视觉变化也会不一样。3、学生尝试练习(1)请同学上来画(课件出示作业要求,时间为2分钟)师:同学们能将学过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绘画中来吗?下面我们来动手试一 试,请你们用近大远小和遮挡方法来表现出苹果的前后空间感。谁愿意上来尝试画 一画,其它同学在自己的练习纸上尝试画。(2)作业讲评师:你们更喜欢那一幅画?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生:我更喜欢这一幅,因为画面中运用了近大远小的方法表现出了苹果的前后18江华县迪溪完全小彖年级-HH鹏空间感。师:真是一位善于观察的同学师:同学们真不错,这么快就掌握了近大远小

32、的画法,你们觉得这张作业是一 幅完整的画吗?生:不是师:怎么样才能创作出一幅表现物体前后空间?四、教师示范,拓展思维1、课件出示一张图片师:接下来请同学欣赏一张画,你们发现这张画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情 境?生:这张画表现了一排奶牛排列在草坪上,而主人在挤奶的一个情境师:这张作业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表现奶牛的前后空间感?生:运用了近大远小和遮挡的方法来表现了奶牛的前后空间感,离我们近的奶 牛比较大,比较清楚,而离我们远的奶牛比较小,比较模糊。师:你们认为画面中的主体物是什么?生:奶牛师:为什么?生:因为奶牛重复排列出现在画面中。师:可是牛奶桶也重复出现在了画面中生:因为奶牛的数量比较多,而且在画面

33、中占主要的位置师:同学们在画的时候也要把握主次的关系,将主要的物体用近大远小的方 法重复排列在画面中,而次要的物体简单画出2-3个。师:看到这么有趣的画面,我也忍不住想来画一画2、示范、拓展学生思维(1)教师示范师:我以小兔子为主题!首先从最近的物体画起,画一只最大的兔子,(提示:我将最大的画在右边,同学们也可以将最大的画在左边或右边)再将兔子用近大远 小和遮挡的方法重复排列在画面中。主体物画好了,要添加什么样的情境呢?19江华县迪溪完全小彖年级-HH鹏生:红萝卜等等师:(启发)除了这种情境,你还想到了哪些更简洁有趣的情境?生:我还想到了小白兔和小鸟师:同学们可以添加任意简单有创意的情境,老师

34、就添加一些红萝卜的情境师:画完了主体物,添加出相关的情境,最后还要干什么?生:给画涂上颜色师:(出示一幅完整的已经涂好颜色的作品)同学们在上颜色的时候,近处的颜色可以鲜明一些,远处的颜色可以灰暗一些。师:同学们瞧瞧,一幅有趣的完整画面就出来了。师:谁能概括一下整个的绘画步骤生:先用近大远小或遮挡的方法重复排列画出主体物,再添加情境,最后涂颜 色(师板书:画主体物一一添加情境一一涂色)(强调主次)(2)思维拓展师: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整个绘画步骤,想自己动手来创作一幅有趣的画面吗?师:今天我们的作业就以小兔子和小猫为主题,虽然都是画小兔子和小猫,但 你们能跟老师或者同学画得一模一样吗?生:不能师(启

35、发):接下来我们有个创意点子大比拼,如果让你来画,你会选择其中 的哪种动物作为主体,你会添加什么情境?生:我想以小猫为主体,我想添加一些老鼠等相关的情境。师:谁还有不一样的想法,请说说(点2-3个同学回答)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比比,谁最有想法,能画出不一样的简单有趣的外形和情 境来。五、学生创作1、(课件出示作业要求)以小兔子或者小猫为主题,选择其中的一种动物,在画面中重复进行排列组织,表现出他们之间的前后空间感。2、注意:2)江华县is溪完全小学母级一BH照敏案(1)主体物要有近大远小的变化并且重复排列在画面中(2)情境添加简洁有趣(3)颜色要有对比,近处的鲜明,远处的灰暗3、作业反馈,教师巡

36、视指导师:教师及时指出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对于近大远小或遮挡方法运用得很 好的学生给予鼓励展示。六、展评拓展1、展示作品师:你最喜欢那些作品,并说说你的看法!师:你们建议这幅画怎样画,画面的前后空间效果会更好呢?2、小结师:同学们今天的收获真多,学会了运用近大远小或遮挡的方法来表现画面物 体的前后空间,3、拓展师:(课件出示欣赏名家的美术作品)其实这些有趣的视觉变化在绘画中运用 很广泛,像大家都熟悉的世界著名的荷兰画家,梵高在自己的很多的作品中也运用 了这种近大远小或遮挡的方法来表现物体的前后空间感,我们一起去瞧瞧!师:同学们课后还可以去了解更多视觉变化,只要你们善于观察,就会发现在 我们的

37、身边有很多不一样的视觉美。你们还可以用摄影的方式将这些有趣的现象记 录下来来。七、教学反思1、看一看环节通过图片欣赏让学生了解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各种透视 现象。学生通过欣赏对透视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说一说环节,引导学生讨论生活 中的这种现象,让学生知道近大远小是一种透视现象。但启发提问环节并没有深入 到位,只是蜻蜓点水,学生没有进一步加深印象,深入理解“透视”的规律。2、尝试练习环节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了解画面主次物体的关系,并能让 学生运用透视规律来解决画面物体的前后空间关系。3、本堂课学生作业效果还不错,很多学生思维很活跃,故事情景拓展非常生21江华县迪溪完全小彖年级一HH峭柒6动,

38、本堂课基本突破了教学难点,学生能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正确表现 物体前后遮挡的透视关系。4、教师讲的时间太多了点,学生作业的时间少了点,所以作业没有全部完成。对学生作品评价,要根据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有目的地评价。遥远的地平线教案 第2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变化规律。2、学习、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透视概念。教学重点: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应用于绘画中,使描绘的物象更贴近真实。教学难点: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 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教具学

39、具:范图、作业纸、绘画工具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讲授新课1、导入:欣赏图片,观察投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密疏、树木的大小等,你观察到了什么规律?生:近大远小。222、新授:(1)师:是的,近大远小,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遥远的地平线的基本 规律。(出示课题:遥远的地平线)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除了近大远小的现象外,还有什么现象?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近鲜明远灰暗(色彩)(2)什么是透视呢?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 低、远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你们的在一望无垠的田野里,在大海上,我们向远处眺望,天与地、天与水面 之间产

40、生了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的一点上,这点就是消失 点。(3)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4)欣赏课本上的范图,让学生找图中的消失点。(5)教师示范先找到消失点。画出主要的透视线,如马路。按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表现出来。3、本课练习临摹课本上范图讲解临摹作画的基本过程(1)先观察图片中事物的特征,寻找出符合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2)构图(考虑安排主体物的合理位置);(3)用线描表现(刻画主题物的特征);(4)整理画面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四、作业展示作品展示,学生互相评价。2江华县迪溪完全小彖年

41、级-HH鹏五、拓展阶段可以进行现场写生或者默写体现透视变化的作业。遥远的地平线教案 第3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基本的透视规律和原理。2、运用基本的透视规律,进行绘画创作。3、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提高 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重点:运用基本的透视规律,正确表现物体前后遮挡的空间关系。教学难点:能创作出体现物体前后空间感且有一定情境的画面。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油画棒、黑色水性笔、作业纸学生准备:油画棒、黑色水性笔。教学过程:一、直观感知,导入课题1、通过一张图片引出课题,让学生初步感受基本的透视变化。2、请同学们先欣赏一张图片,你们发现蓝天下近处和远

42、处的山峦各有什么不 同?山脚下的小河近处的和远处的发生了那些变化?小结:小河沿着山脚回转,越远越小,消失在遥远的地平线上,这就是我们在 生活中常见到的一些有趣的现象,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探讨这种现象,一起学习遥远 21江华县迪溪完全小彖年级-HH鹏的地平线(板书:遥远的地平线)二、观察分析,了解变化1、通过观察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种有趣的透视规律。小结:存在于空间中的任何物体被人的眼睛看到后,其影像都会发生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实远虚、近粗远细、近稀远密的变化。2、说一说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到过那些物体发生了这种 变化?三、尝试练习,掌握画法1、让学生了解位置不同,看到

43、的视觉变化也会不一样。2、在探究练习中让发现透视规律,并能运用透视规律来解决画面物体的前后 空间关系四、教师示范,拓展思维1、通过欣赏让学生了解画面近大远小的排列方法。2、教师示范让学生更加明白画面的主次关系。五、学生创作1、主体物要有近大远小的变化并且重复排列在画面中2、情境添加简洁有趣3、颜色要有对比,近处的鲜明,远处的灰暗s江华县迪溪完全小彖年级一HH鹏壶趣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古今中外各式各样的壶,提高学生对壶文化的感性认识。2、学习运用夸张、变形的方法来表现壶,尝试用各种工具、材料来制作,丰 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3、通过引导学生对壶的观察、回忆与想象,使他们充分感受壶

44、的造型之美,促进他们对壶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尝试用立体形式来表现壶的各种形态。教学难点:对壶的主要外形特征的把握及装饰表现。课前准备:学生:陶泥、彩泥、牙签、小刀教师:课件、有关各种壶造型的图片资料、陶泥、彩泥、牙签、小刀等。教学过程:一、组织纪律安定情绪,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二、欣赏激趣1、欣赏壶的图片资料:动画播放古今中外的壶,充分感受壶文化。2、让学生谈谈对壶的感受:精致、灵秀、神奇、富有想象力3、揭示课题:壶的聚会三、感知引趣1、进一步了解壶文化,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壶的相关图片资料等。2、引导观察壶的构造特征,课件由远及近展示壶的特写镜头,充分感知壶的 口、颈、肩、腹、足、底

45、、盖、纽、嘴、把等的主要特征。四、尝试探趣1、学生试制一把壶。2、学生相互评说与小结:设计一把壶,哪几个构件是必不可少的。江华县迪溪完全小彖年级-HH鹏3、学生欣赏书上壶的作品,把它们与自己试制的作品进行对照。分析如何表现壶的主要特征,如何运用夸张造型、想象装饰等来美化壶Q五、完善固趣1、作业要求:设计一把造型别致的壶。2、依据心中所构思的壶的形象进行大胆自由的造型表现。教师巡视时给予鼓 励与及时提示。对发现的普遍问题,给以及时的点拨、启发,帮助解决。六、评价延趣1、用数码相机或摄像机把学生的作品摄录,并展示于大屏幕上,让学生即刻 获得成就感。让学生自评、互评,相互取长补短,进一步活跃学生的思

46、维。2、教师评价时宜采用整体评价优点、点出存在的问题的方法。不直接点评存 在不足的作品,而是提些建设性的建议。评价点主要放在造型是否别致、想象是否 奇特、色彩表现是否生动等方面。3、课后请学生搜寻并选择有关各种壶的图片资料以及各种可以表现壶的材料壶趣教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运用盘泥条的方法制作壶,提高其泥塑技能和立体造型能 力。2、教师使学生了解壶的历史文化及造型特点,感受中国传统壶文化的精 髓。教学重点:27江华县迪溪完全小彖年级-HH鹏学习用盘泥条的方式制作壶。教学难点:壶的造型和连接地方的粘合。教学过程一、导入老师展示自己制作的壶向学生展示。二、分析结构,掌握壶形1、课件展示

47、多张壶的实物图片。2、学生讨论:茶壶有哪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分别是什么形状?3、教师归纳总结:一般壶简单分为嘴、把、盖、身筒、底,每部分可长可短、可方可圆、可曲可直、可以是规则几何形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实物造型,但嘴、把、盖一般是高度位置持平的,都具备“雅”、“朴”、“简”的特点。三、尝试体验,探讨研究1、参观了解制壶的各种方法和各道工序。(课件展示)2、师生合作总结制作方法和步骤:(1)压泥板,做壶底,要求平整;(2)搓泥条,盘壶身,内收内盘,外开外盘;(3)围泥板,做壶嘴,身筒穿个口子;(4)制泥条,做壶把,连接需牢固;(5)捏泥块,做壶盖,大小要合适;(6)装饰整理,可粘贴泥块,可雕刻,也可

48、糊平外表。四、设计构思,创作表现1、指导学生设计壶形草图,要求美观大方,比例协调,装饰简洁美观。2、两人为一组,分工有合作制作一把茶壶。教师巡回指导。五、观摩交流,互相评析1、学生互评2、教师点评六、课后拓展,作业布置2B江华县迪溪完全小彖年级一HH峭柒61、倾听专家分析紫砂壶的历史、工艺、造型、材质、功能。2、将作品上釉烧制,教师统一收藏、展览。壶趣教案第3课时教学目标:1、巩固和提高中国画的笔墨技法,尝试运用中国画中字与画结合的图方式画 壶。2、学会运用盘泥条的方法制作壶,提高泥塑技能和立体造型能力。3、了解壶的历史文化及造型特征,感受中国壶文化的精髓。教学重点:学习用盘泥条的方式制作壶。

49、教学难点:壶的造型和连接地方的粘合。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学生欣赏红楼梦中妙王储雪七步煮茶的片段。2、请学生上台模仿妙玉煮茶、沏茶、品茶的系列动作。3、教师小结:茶文化和壶文化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历代通茶经社茶道的文 人喝茶是很有讲究的,好茶要用好壶沏,中国的壶文化源远流长,你对壶文化有多 少了解呢?二、研究讨论1、信息收集:课前通过网络、书籍或民间搜集实物收集有关壶文化的资料。2、交流感受:相互观摩,交流感受,开展讨论。3、教师小结:针对学生研究成果加以补充完善,使学生对壶的历史文化、艺 29江华县迪溪完全小彖年级一HH鹏术特点、造型结构等方面有初步的认识了解。4、学习指导(1)引导学生

50、欣赏画家齐白石、吴昌硕、朱建新画的壶。(2)学生开展讨论和评价。(3)教师总结:他的画风格独特,多辅以长题,构图以图画和文字相结合,画壶时中锋行笔,流畅生动,画面纯真朴素、真诚天然。5、学生试画并学习作画方法和步骤.(1)请几个作画大胆的同学上台示。(2)教师修改学生不恰当之处。(3)师生总结作画方法和步骤,提出作画要求:采用多种方法和墨色浓淡 表现壶的不同形状。以壶为主,文字或其他物品为辅,注意形状大小、线条疏密变 化构图美观大方。三、创造表现运用所学的笔墨技法创作一幅以壶为主的中国画。教师巡回指导。四、作品讲评表扬作画大胆和构图独特的学生,并展示其作品。五、总结拓展参观茶艺馆,欣赏各种各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美术/书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