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北疆草原聚落生态系统的特征分析与建构研究_张耀春.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1941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疆草原聚落生态系统的特征分析与建构研究_张耀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北疆草原聚落生态系统的特征分析与建构研究_张耀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北疆草原聚落生态系统的特征分析与建构研究_张耀春.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73Planning Garden规划 园林 丨丨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 TU-092.8 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 1003-739X(2023)07-0073-05 收稿日期收稿日期 2022-08-25摘 要摘 要 草原聚落的建设关系牧区乡村振兴的实施,使之再度成为重要议题。在对北疆大部分草原地区哈萨克聚落实地考察和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借助系统学的概念,探讨了草原聚落生态系统的概念内涵和主体性、生态性、空间性、文化性的基本特征;基于草原聚落从游牧迁徙到定居生活过程的不断演变,分析了游牧时期草原聚落系统所具有的聚落空间和住居空间特征以及游牧民族敬畏、认识、适应自然的文化特征

2、;根据草原聚落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对建构定居草原聚落生态系统的主体策略、生态策略、空间策略和文化策略进行了研究,以促进草原聚落的可持续发展,为未来草原聚落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借鉴作用。关键词关键词 草原聚落 生态系统特征 建构 北疆Abstract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grassland settlements is related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pastoral rural revitalization,making it an important topic again.On the basis of the inv

3、estigation and literature investigation of the Kazakh settlement in most of the grassland areas of northern Xinjiang,the conceptual connotation of the grassland settlement ecosystem an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subjectivity,ecology,spatiality and culture are discussed with the help of the concep

4、t of systematics.Based on the continuous evolution of grassland settlements from nomadic migration to settled life,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ttlement space and residential space of grassland settlement systems in the nomadic period and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nomadic peoples reverence,recogni

5、tion and adaptation to nature are analyzed.According to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grassland settlement ecosystems,the main strategy,ecological strategy,spatial strategy and cultural strategy of constructing a settled grassland settlement ecosystem are studied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

6、t of grassland settlements an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reference for future grassland settlement construction.Keywords Keywords Grassland settlement,Ecosystem characteristics,Construct,Northern Xinjiang北疆草原聚落生态系统的特征分析与建构研究北疆草原聚落生态系统的特征分析与建构研究Construction Research and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7、 of Grassland Settlement Ecosystem in Northern Xinjiang张耀春|Zhang Yaochun塞尔江 哈力克|Saierjiang Halike王 珂|Wang Ke巴格达尔 赛力克|Bagedaer Sailike新疆总体地貌呈三山夹两盆的格局,最南面的昆仑山脉与最北边的阿尔泰山脉限定着新疆的南北边界,天山横亘其间,将新疆总体划分为南部的绿洲农耕文明与北部的草原游牧文明。本文所研究的区域为天山以北的北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等多民族聚居区,因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形地貌,境内发育有完整的山地平原沙漠草地带谱,并蕴育了深厚的草原

8、游牧文明。该区域牧民千百年来随季节的变化不断迁徙放牧,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或半游牧的生活。随着社会发展以及经济、政策、生态等因素的影响,牧区延续千年的传统生产方式已较难满足牧民日益增长、变化的适用功能需求,愈来愈多的牧民开始由传统游牧走向定居生活,在定居化的转变过程中,依附于草原自然生态环境的草原聚落也随之演化。笔者自2020年始,通过对北疆大部分草原地区(伊犁河谷、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乌昌地区)的哈萨克聚落走访调研,借助系统学概念,分析了游牧时期草原聚落系统的特征,进而构建定居时期草原聚落生态系统,这对揭示牧民定居前后草原聚落人居环境的变化以及新时代草原聚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草

9、原聚落生态系统1 草原聚落生态系统1.1 概念内涵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居住地的总称1。按照生产活动、人口数量等要素的不同,可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而草原聚落是乡村聚落在不同自然环境下的表现形式,是基于草原生态环境,以从事畜牧生产活动的牧民为主体,贯穿于游牧民逐水草而居的传统畜牧到定居放牧的现代牧业整个历史时期的一种居民点。DOI:10.13942/ki.hzjz.2023.07.00474HA 07/2023生态系统的概念最早在1935年由英国生态学家Tansly提出,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物理环境之间相互作用,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形成特定的营养结构和

10、生物多样性,这样一个功能单位就被称为生态系统2,其组成主要包括生物本身和非生物环境两个部分3。综合聚落和生态系统的内涵,借鉴系统学的概念,可以这样理解:草原聚落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核心,由人草畜等生物本身和聚落资源、自然环境、建筑及构筑物等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通过生态、资源、经济、文化之间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的半人工、半自然的生态系统4-5。1.2 基本特征草原聚落生态系统作为草原牧区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区域空间载体,具有主体性、生态性、空间性和文化性的基本特征,是一种半人工半自然的人化系统。牧民是草原聚落生态系统的创造者和执行者,发挥着能动调控作用,其主体性贯穿融合于聚落生态系统的

11、生态、空间、文化属性之中。牧草为牲畜提供碳水化合物和植物蛋白等必要的营养物质,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牧草质量直接影响牲畜的量和质,体现着系统的自然生态性。选址布局、空间结构、建筑街巷决定了草原聚落生态系统的空间性。除了物质实体要素外,生活生产所蕴藏的文化内涵依附于聚落不断衍生创新。2 游牧时期草原聚落系统特征2 游牧时期草原聚落系统特征2.1 空间特征(1)聚落空间特征游牧经济生产的集体性、互助性特征导致形成了和游牧相互适应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相对比较稳固的社会组织或者是社会结构,即阿吾勒6。阿吾勒不仅是传统游牧组织形式,也是构成聚落空间最基本的组织单元,以阿吾勒为基本单元的游牧社会组织之间

12、呈现出严格的层级梯度性(图1)。根据四季转场的不同,可将其分为移动式阿吾勒和固定式阿吾勒两种形式。移动式阿吾勒。因应气候环境及游牧转场,春夏秋季节牧民多居住在便于拆卸的毡房,其根据地形、位置等排列组合成一定规模的阿吾勒,称其为移动式阿吾勒。选址一般遵循以下原则:a 自然因素先导,避风防水、向阳平缓之地;b 生产生活便利,近水旁路之处;c 安全性保障,毡房分散布局,以求互相通视(图2)。阿吾勒空间布局中,先定主毡房的位置,其他毡房围绕主毡房呈放射状布局,毡房附近为生活空间,外围属于生产空间,生态空间与生活、生产空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三生空间的基本单元(图3)。固定式阿吾勒。牧民根据所处的地

13、理环境和资源条件建设固定住所用来自身和牲畜取暖过冬的地点称为冬窝子。冬窝子既有聚落之意,又是早期牧民比较容易建构的一种半地下半地上居住形式的称谓。冬窝子一般选址在向阳、背风的凹地以及河谷两岸。选址在河谷平原地带的冬窝子因地势平坦,加之集聚效应的作用,渐现早期村庄或者集镇的雏形,其空间分布也由散点式的“大分散、小集中”转向集聚式的“小分散、大集中”。(2)住居空间特征游牧民族的传统建筑历史悠久,在传统游牧生产生活中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居住形式,按照居住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移动式和固定式两类居住建筑,即毡房和民居。移动式房屋。毡房是牧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所产生的智慧结晶,也是哈萨克族建筑史上的活化石

14、。毡房一般由顶圈、撑杆、格栅、门、毛毡以及连接绳组成(图4)。且哈萨克毡房的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亦十分讲究,毡房外部空间可按生产生活的特征分为生活空间、养牧空间、放牧空间三类。毡房内部空间的划分依据家庭成员的不同及功能需求分为对外服务空间、主要功能空间、对内服务空间7。固定式民居。早期牧民建构了半地下半地上的冬窝子这一固定居住形式,随着牧区生产生活条件的不断发展,牧民逐步对半地下半地上的固定住所进行改良和调试,塑造了“木构建筑、石块建筑、生土建筑和砖木建筑”等物理环境舒适、使用便利和具有朴素审美情绪的住宅类型(表1)。2.2 文化生态特征(1)认识自然的游移聚散游牧民四季转场的游牧本质决定了阿吾

15、勒发生季节性的游移聚散。春季和秋季是牧图1 哈萨克族社会层级关系图图2 阿吾勒选址布局示意图图3 阿吾勒空间布局图75Planning Garden规划 园林 丨丨 民由分散逐渐走向聚集又由聚集向分散过渡的季节,此季节牧民搬迁最为频繁,阿吾勒内部成员有聚有散,相互之间距离亦较远。夏季时节水草丰茂,是阿吾勒内部成员居住最集中的时期。冬季时候则因草量有限、资源较少,是阿吾勒成员居住最分散的时候。(2)敬畏自然的信仰崇拜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产属性决定了游牧民对自然环境的严重依赖,这充分体现在以人与草原相互依赖、和谐共处为核心的敬畏自然的信仰崇拜之中。以哈萨克族为例,在游牧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对树、水

16、、火、土地等自然要素的崇拜8,已成为草原聚落系统稳定存在的约定习俗。换言之,游牧民敬畏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传统生态文化仍应是我们当前振兴草原聚落、发展畜牧产业的基本观念。(3)适应自然的生态技艺毡房作为人、自然、建筑三者和谐统一的典型建筑形式,将其本身及制作、搭建、拆卸、运输的全过程作为游牧民族适应自然生态技艺的表征,可谓名副其实。因为毡房结构和围护部分之间是分离的,毡房搭建搬迁的过程就是各组件组合成型和折叠收放的过程,一座毡房两个妇女不消一天便可搭建完毕9。搭建用的木条和毛毡均就地取材制作,其对自然资源消耗很低,建筑外形体型系数较小,能够最低限度地降低建筑内部空间的能耗,其弧状造型,增强

17、了抗风性(图5)。毡房顶圈的存在,使得室内光照气流可以随意调节,毡房内部形成上升气流,室内空气环境更加舒适(图6)。对自然环境的低消耗、与生态环境的相融性,从现代绿色建筑的评价视角分析,毡房建筑整体上达到了环保、实用、绿色的效果。3 定居时期草原聚落生态系统建构策略3 定居时期草原聚落生态系统建构策略3.1 主体策略:唤醒牧民意识自觉(1)传统游牧观的唤醒传统游牧民的生计依赖于自然草地的馈赠。因此,在游牧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认识自然的游移聚散、敬畏自然的信仰崇拜以及适应自然的各种生态技艺,其所蕴含的人与自然相互依赖、和谐共处的生态文化观使得草地环境保持着良好的存在状态。而随着定居时期商品经济由自

18、我封闭转向市场开放,多数牧民忽略了草场畜牧承载力,将增加牲畜数量作为应对变化的手段,造成了草原生态平衡系统的失衡。唤醒传统游牧观中对人与自然生态性、文化性的认识,以适应自然而非改造自然,应是定居时期草原聚落建构、畜牧产业发展的基本观念。(2)发挥牧民主体作用牧民是草原聚落生态系统的主体,是草原聚落生态系统的创造者和调控者。唤醒牧民意识自觉,则是将牧民在草原聚落生态系统的主体性作用融入到定居草原聚落生态系统生态性、空间性以及文化性建构之中。一是生态性方面,维护“人草畜”生态系统的平衡规律,实施草畜平衡制度,由此实现草原聚落发展的转换和升级。二是空间性方面,继承创新游牧时期草原聚落系统的空间特征,

19、在聚落布局空间方面,听取牧民声音,尊重牧民意愿,探索出契合草原聚落特点和发展需求的空间模式。三是文化性方面,通过文化载体保护,利用文化产业延伸文化价值来进行北疆草原聚落文化振兴策略的构建。3.2 生态策略:建设生态平衡系统(1)草原生态,重在平衡草地是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始终制约着畜和人,无论是人大于畜还是畜大于草,都将破坏人草畜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转变以往单纯考虑物质因素的草原平衡为物质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考虑,维护“人草畜”生态系统的平衡是当前草原聚落生态系统建设的内在要求。(2)立足平衡,发展建设草畜平衡制度不能简单理解为解决目前草原严巨退化而采取的一项临时性措施,它是实现一

20、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从根本上治理草原退化的途径10。因此,立足于“人草畜”平衡的聚落生态系统就是要长期坚定不移地实施草畜平衡制度,在定居草原聚落规划建设遵循“人草畜”生态平衡系统的建筑类型建构特征布局特征建筑示意图冬窝子在地面挖坑,四周用生土或石块垒起一定高度的矮墙,屋顶上放置木椽子,再搭上树枝编成的筏子,用草叶、泥巴盖顶。建筑为半地下半地上,平面布局简单,炊事、休憩、储藏等多种功能一体。木构建筑“井干式”建筑结构,墙体和屋顶全部采用木材构筑,屋面覆土长草。建筑一般为一层,木屋平面简单,呈长方形。石块建筑石块砌筑的墙体承重式,建筑外立面呈梯形,墙体下宽上窄,屋面采用木结构覆土建造。建筑

21、一般为一层,平面布局上使用功能单独设置亦或多种功能共存。生土建筑夯土墙或土坯砌筑的墙体承重式,墙体较厚,土坯砌筑墙面抹泥,屋面用木材、席子以及泥土结合来建造,砖块或石块搭建勒脚。建筑一般为一层,一字型平面中多半是一明两暗带储藏室的布置。砖木建筑砖土材料的墙体承重式,屋顶用梁、椽子等木构件覆土搭建,单向开窗。建筑一般为一层,与生土建筑一样,一字型平面中多半是一明两暗带储藏室的布置。也存在L型平面布局。表1 固定式民居特征76HA 07/2023内在机理,以人、畜、草之间的平衡点作为草场牧户规模计算的基本依据,从而确定草场牧户的格局11,促使生态资源向经济资源和产业资源的转变,实现草原聚落发展的转

22、换和升级(图7)。3.3 空间策略:引导聚落空间布局(1)择规划选址游牧时期阿吾勒选址原则依旧是定居草原聚落选址建设的首要考虑。定居草原聚落以牧民生产生活的便捷、安全、舒适为出发点,多选址在地势平坦开阔的平原区或地势较平坦、起伏小的低山区,以降低建设难度、方便牧民季节性放牧和满足就医、教育等出行需求。纵观传统和定居草原聚落的选址,均遵守“以水定地,以草定户”的原则,尊重自然生态环境、考虑牧民生产生活的便捷。(2)绘山水格局北疆定居草原聚落空间分布整体呈“顺山沿水”分布布局的模式。雪山云松、蓝天白云、绿草流水及草原人家不仅构成了草原聚落生态空间复合系统,且亦为草原聚落“山水绿相间、牧家星点缀”生

23、态景观格局塑造的资源出处。针对大多定居聚落植被种类单一、中大型绿植缺乏的现状,构建“点线面”相结合图4 毡房构成元素图解图5 毡房抗风气流图 图6 毡房气流图图8 伊犁河谷聚落空间布局模式图图7 伊犁河谷草原聚落发展建设与草原生态平衡关系分析图77Planning Garden规划 园林 丨丨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乡村振兴下牧民定居点的人居环境研究以新疆哈纳斯河谷为例”(编号:51968066),博士启动基金“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牧民定居点空间营造与居住模式研究以伊犁河谷为例”(编号:620312355)作者信息:作者信息:张耀春,新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

24、塞尔江 哈力克,新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王 珂,新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巴格达尔 赛力克,新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的具有地域特性的绿网系统,不失为草原聚落山水格局点绘的一条路径。(3)缀布局肌理北疆草原聚落在游牧到定居的过程中聚落布局由散点式的“大分散,小集中”转变为聚集式的“小分散,大集中”。随着游牧到定居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聚落内部生产生活空间由传统的人畜共居转为院落式和村落式人畜分离模式(图8),人畜分离模式降低了牲畜对生活空间的影响,提升了聚落人居环境品质。(4)点公共空间聚落公共空间是人们日常休憩、信息交流、组织公共活动的重要媒介和情景场所。定居草原聚落建设过

25、程中多忽视了牧民对空间的需求,建设往往不受重视。从共建、共治、共享三个方面展开,重塑乡村公共空间的公共性12,培育聚落多元主体,提升社会参与度,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标志性空间,丰富聚落公共生活,激发聚落内生活力。(5)塑住居风貌针对北疆最能体现定居民族文化特色且具有普遍推广性的地域建筑进行研究,提取地域性建筑元素,对定居草原聚落新建建筑进行地域性、原真性、乡土性的创新重塑设计。在建筑颜色、材料、构建、屋顶等方面最限度大地维护建筑的本土性;运用民族建筑传统符号装饰,发挥建筑艺术性;所使用到的卵石、木材以及花草植被,尽可能就地取材,突出改造的节约性。3.4 文化策略:延伸聚落系统价值(1)文化载体的

26、保护利用以精神载体、空间载体和物件载体为代表的文化载体延伸了定居草原聚落生态系统的价值。牧民作为草原文化精神载体,其对文化的感知与认同是草原聚落文化得以保护与传承的关键,开展运动、歌舞、阅读、讲座等多样化的文化活动,满足牧民的多元化需求,引进和培育一批草原牧区文化发展的传承人和宣传员。构建由聚落古树古井、民居建筑节点空间、街巷河流线性空间和篝火广场、赛马场面域空间的聚落文化空间载体网络。并通过建设村文化博物馆进行动态游客展览和物件的静态保护利用,留住牧民记忆,增加定居牧民的归属感。(2)文化价值的传承延伸文化产业具有生态性、经济性特征,是典型的“绿色经济”。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延伸其

27、生态性价值,推动北疆草原聚落文化发展与旅游消费的有机结合。一是依托于音乐弹唱、走马舞等表演艺术,因地制宜培育演出产业。二是振兴草原牧区传统民族服饰、刀具等金属锻造、雕刻匠艺、乐器制作等传统手工艺。通过文化物质载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乡村旅游的各个环节,将静态文化与村庄的动态发展结合起来,实现草原聚落生态系统文化价值的经济化、产业化,以助推草原聚落乡村振兴实施。结语结语笔者在对北疆大部分草原地区哈萨克聚落实地考察和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借助系统学的概念,从聚落和生态系统的内涵特征出发,发现草原聚落除具有自然生态系统生态性外,主体性、空间性、文化性的独特特征是其区别于纯自然生态系统的本质特征。基于草

28、原聚落从游牧迁徙到定居生活过程的变化,研究提出了定居草原聚落生态系统建构的主体策略、生态策略、空间策略和文化策略,以此来转述草原聚落生态系统的特征,并促进草原聚落的可持续发展及乡村振兴的实施,为未来草原聚落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借鉴作用。资料资料来源:来源:图56:陈震东.新疆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其余图表均为作者自摄、自制。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 陈勇,陈国阶.对乡村聚落生态研究中若干基本概念的认识J.农村生态环境,2002(1):54-57.2 刘增文,李雅素,李文华.关于生态系统概念的讨论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6):204-208.3 张志飞

29、,刘璠,梁悦,等.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与地球生态系统起源演化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51(6):1065-1106.4 陈勇,陈国阶.对高寒牧区定居聚落生态系统的初步探讨J.四川环境,2005(1):10-13+51.5 王伟栋,张嫩江,张杰.定牧草原聚落生态系统视角下草原生态退化机理研究J.生态经济,2018,34(5):189-194.6 加娜尔萨卜尔拜.论新疆哈萨克族阿吾勒及其变迁J.新疆社会科学,2009(2):108-113.7 阿彦阿地里江.新疆哈萨克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延续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20.8 孜娜提古丽阿布.哈萨克族传统民俗中的生态文化从自然崇拜中衍生的生态保护意识J.新疆林业,2015(3):14-16.9 陈震东.新疆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0 蒋全民,王梦琳,任继周,等.草畜平衡:刻不容缓的百年方略J.四川草原,2003(6):52-56.11 王伟栋.游牧到定牧生态恢复视野下草原聚落 重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7.12 张诚,刘祖云.乡村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困境及其重塑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7+163.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