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指导策略 随着现代幼儿教育观念的转变,我们现行的幼儿教育不仅关注各个年龄阶段幼儿共同发展的轨迹,并且更多地关注儿童的个体发展,提倡为幼儿提供开放、丰富多样的环境,允许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学习。于是,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强调教育环境,注重幼儿这一教育主体,侧重开放的教育规定”的活动,便在幼儿园广泛地开展起来,成为集体教育的补充和调整,成为实行个别教育,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一、区域设立的概念教师要站在教育的角度去把握孩子的爱好、需求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及可开发的教育生长点,为幼儿发明适宜的活动区。基于这样的理念,教师应在了解孩子喜欢玩什么,不喜欢玩什么的基础上,和孩子一起,共
2、同来设立以下区域:学习性区域、社会性区域、运动性区域。1、学习性区域: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活动。目的重要是培养孩子对学习的爱好,在学习和探索中结识周边的生活环境和客观事物。2、社会性区域:通过角色的扮演,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培养社会性能力,积累社会经验。3、运动性区域: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应幼儿一定的场地和合适的运动器械,让其自由选择,促进孩子对体育活动的爱好,同时增强其身体素质。二、区域设立的原则1、学习性和社会性区域活动有机结合学习性区域是幼教领域教改实践中的
3、一种新的教育手段,也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一个有效载体,对其此后的学习会带来重要的影响,因此,往往受到幼儿教师的更多关注,但同时,社会性区域活动也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它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仿真的小社会,设立一些孩子经常接触的熟悉的角色区,把幼儿社会化技能练习融入在游戏中,比如尊老爱幼、遵守交通法规、忍让等,孩子从中体验到社会生活准则,尝试交往的多种方法,体验自主独立,对孩子的个体全面发展和社会化进程有促进作用。因此,在关注学习性区域的同时,也应关注到社会性区域的价值,把它们有机结合在一起。2、在设立区域时,一定要注意动静分开的原则,以避免互相干扰。各区域之间通道畅通;活动区标志要明显;活动区布置要
4、舒适温馨。3、由于小、中、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及纲要对他们的规定各不相同,所以,在分派学习性区域和社会性区域的比例时,也应当有所区别,基本的设立原则是:小班和中班上学期,侧重社会性区域活动,但同时也纳入一定的学习性区域;中班下学期和大班,侧重学习性区域活动,但也保存一定的社会性区域。对于运动性区域,其活动原则是:幼儿园统筹安排,自由选择。4、常设性区域和与主题相结合的区域活动有机交融由于有些主题内容的确难以在区域活动中体现,所以,可以尝试常设性区域和与主题相结合的区域活动有机交融的模式。一般来说,像数学区、益智区、阅读区、美工区等,是班内的常设区域。其内容随着孩子的活动情况而逐步调整。而建构区、
5、美工区则是最容易表现主题内容的,因此经常随着主题的变化而更换。三、区域活动内容的来源1、学习性区域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预习、巩固、下放。面对一个班级几十个发展水平不一的孩子,传统的集体教学模式显然不利于“让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幼儿园课程目的的真正贯彻,而具有开放性特性的区域活动因其是以操作摆弄的个别化学习为主的,不失为贯彻幼儿园课程的有利补充手段,由此,我们可以提出:将学习性区域活动纳入幼儿园的课程,作为一种教育的组织形式,与课程有机融合在一起。重要体现在:学习区的内容一部分是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延伸,通过区域的延伸活动中频繁的个体性操作和练习,将集体教学活动中没有达成的目的得以填补,如大
6、班数学活动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一部分是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预习,即在进行集体教学活动前,让幼儿一方面到区域中对有关材料进行操作感知,以积累直接经验,如有趣的磁铁;另一部分则完全是幼儿园课程内容的下放,这类内容较常见于美工区,便于教师在小组活动中进行个别指导。如,折纸、泥工、剪纸等,可以把它下放到区域中,让幼儿在一周内自由选择完毕。在区域的设立方面,由于立足点是“开放”,大前提是“幼儿的需要和爱好”,孩子可以在各个区域中按自己的爱好和方式探索,让孩子感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人,从而产生更大的活动积极性,使 幼儿个体得以充足自由地发展。四、区域材料的投放1、材料投放要与教育目的达成一致性以各班当前主题活动
7、中孩子的培养目的为依据,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那些与主题相关的操作材料,并且充足挖掘材料在不同区域内的多种教育作用,一个目的可以通过若干材料的共同作用来实现,一种材料也能为达成多项目的服务。孩子的发展目的与材料的教育功能相应,有目的地引导孩子进入区域。教师也应随着主题的推动及时、有目的地更换区域中的材料。2、材料的投放要遵循层进性原则 层进性涉及层次性和递进性,层次性体现在某阶段的幼儿达成这一阶段的发展水平,递进性则体现在不断地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一方面,按照年龄层次的不同划分出层次性,如:小、中、大三个年龄段的幼儿同样玩拼板游戏,材料投放上就应有很大不同,小班为简朴的46块拼图板,中班为较复
8、杂的1224块拼板,且边沿接缝也较难,大班的拼版不仅数量多并且方向顺序上的规定,难度最大,这就是有层次性的材料。递进性的材料以幼儿剪纸为例,幼儿剪纸能力的发展大体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剪不光滑能沿线剪能折剪能剪厚纸会镂空剪纸,根据幼儿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年龄段中提供相应的材料,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水平去选择,并努力引导孩子选择能让自己“跳一跳,够得着”的材料进行操作,以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发展。3、材料投放要有趣味性有趣的材料可以引起幼儿参与 活动的爱好,提高目的的达成度。如在小班的“生活区”,让孩子学习“喂食”,假如仅让孩子把不同的“食物”从一个碗中夹到另一个碗中,他们就会觉得单调乏味
9、,从而失去练习的爱好,为此,我们可以做出多种动物的头像,并提供应孩子不同的喂食工具,这样,孩子就可以饶有爱好地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工具给小动物喂食,他们一边喂,一边还会跟小动物交谈呢。此外,对于孩子在美工区制作的头饰、纸偶、花边等,我们应把它们收集起来,投放到表演区中,让孩子们用自己创作的作品进行自由表演,这样,一方面可提高孩子参与的爱好,另一方面,也是对孩子劳动成果的一种尊重。 4、材料投放要注意丰富性形式要丰富多样。为了完毕一个目的,由于孩子的喜好不同,这就需要准备不同形式的材料供幼儿选择。例如,在幼儿学习数的组成的时候可以安排超市购物、拔萝卜等多种内容,幼儿可以通过不同形式来完毕目的,这样
10、孩子们对数学区就会有新鲜感,始终充满爱好。功能多样。由于一物多玩的材料能促进幼儿不断探索,玩出新的把戏。品种多样。可以有成形玩具(现有的)、自然玩具(豆、米、贝壳等)以及自制玩具。5、材料投放要有益于幼儿的发明性思维投放的材料要给幼儿留有发挥想象的余地,并且教师要善于观测,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材料提供时可设立一定的障碍。如孩子需要4个圆形,却只提供应他们3个,另一个得自己想办法,这并不是准备不充足,而是提供应孩子解决问题的机会。但这里教师必须把握一个“度”,即他是一个如何的孩子,这个问题他是否真的没有能力解决,假如真如此,那么教师就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给予语言上的提醒或物质上的支持,以免损伤孩
11、子的自尊心。充足运用本土的原始的废旧材料。五、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角色(一) 教师是孩子的活动伙伴幼儿开展区域活动时,教师应作为幼儿的活动伙伴,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活动过程,与幼儿共同探索操作,互相交流,共同遵守活动规则。教师的这种活动伙伴的平等身份,可缩短儿童与成人“两个世界”之间的距离,使还在觉得亲切适意,而非拘谨畏惧,从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精神心理气氛。由此,不仅可以使幼儿产生快乐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更有益于激活幼儿的思维,激发主体积极的发明性行为。活动伙伴的身份规定我们教师始终站在孩子的立场,想孩子所想,以便尊重幼儿的活动主体性。(二)教师是一个故意识的指导者(但要遵循先
12、观测再间接指导的原则)1、观测什么?(1) 幼儿的爱好,选择什么区域、什么材料参与什么活动。(2) 活动的参与情况。幼儿在活动中的自我决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的表现。(3) 认知发展水平。幼儿在选择材料时的难易限度,操作物品的方式,完毕情况。(4) 遵守规则的意识,任务意识。(5) 幼儿间发生的纠纷。2、指导以间接为主。体现在:(1) 通过材料、玩具为媒介,引发新的活动。(2) 以问题为媒介,引发新的活动。(3) 运用同伴间的经验让活动继续下去。但不同的活动也要区别对待,有些活动是需要直接指导的,如:扣纽扣,系鞋带等。区域活动时, 教师还应注意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职责,在幼儿
13、活动时有目的地对幼儿施加积极的影响。对幼儿想做什么,如何做和幼儿有也许如何做要有心理准备。不能仅仅作为纪律的维护者和规则的体现者,站在孩子活动以外去监督裁判其行为,而应注意挖掘活动中潜在的教育因素,充足实现和发挥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需要关注幼儿的情绪、行为、环境与幼儿间的互动,比如,幼儿操作时为什么皱着眉头?是否碰到了什么困难?当发现幼儿独立活动产生困难时,应给予适当的帮助,协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想,并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干给幼儿更大的空间,在自由的气氛中达成学习的目的。 孩子在探索学习时,教师要以最小的干预换取孩子最多的活动。当孩子的行为或希望得到认可时,当孩子发生困难,如
14、纠纷而使活动出现停顿、有放弃的迹象时,教师应及时介入。并且介入时的语言指导要讲求艺术性。小班应突出直观性、趣味性,由于小班孩子年龄小,理解语意的能力较差,这就需要老师用生动形象、富有趣味的语言去启发引导幼儿积极参与 活动;中班应采用启发诱导的语言,由于中班孩子理解语意的能力已逐渐增强,也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交往意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就可采用带有启发性、建议性的语言来引发、指导孩子积极参与活动;大班应趋于理性的指导,由于大班孩子在理解分析问题上都有了一定的经验,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这样教师抛给孩子的指导语就应趋于理性,使孩子能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三)交流讨论根据不同阶段老师的角色也不同。 小班中班上以提问的方式进行,老师提问引发幼儿讨论。 中班下大班,以幼儿讨论为主。老师在交流时要多问少答,多启发幼儿回答。评价对事不对人,要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