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年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网络舆论乱象丛生,严重影响人们思想和社会舆论环境。”1 4现如今,“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保障。我们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1 3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舆论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兴媒体技术快速发展,传统媒体也在不断深化改革,人民的媒介素养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普及程度不断提高的大众文化蓬勃发展。在舆论生态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下,学者们积极研究政府舆论引导。他们对政府舆论引导的概念和重要性基本达成共识,研究政府舆论引
2、导在应对突发事件、新媒体和融媒体环境等方面的作用得到了较多关注,研究取得了丰富多样的成果。因此,梳理和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舆论引导研究的趋势和重点,能够为今后的政府舆论引导研究提供一些思路和方向的参考。本研究以“政府舆论引导”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 20122022 年的文献,共有 167篇。依据文献的引用次数以及本研究涉及的主要概念体系,剔除了学位论文、会议、报纸等类型,本研究深度筛选出了81篇文献,并对这些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分析。第 38 卷第 2 期2023年4月Vol.38No.2Apr.2023广 西 科 技 师 范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Guangxi Scien
3、ce&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20122022年政府舆论引导研究综述覃凡(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广西 来宾546199)摘要:本研究以政府舆论引导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为基础,选取了中国知网20122022年间的政府舆论引导研究文献进行研究。通过仔细阅读这些文献并进行分析,本研究发现政府舆论引导研究紧紧围绕社会热点展开,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影响。然而,在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政府舆论引导机制的深度探究、多元引导主体及其在政府舆论引导中发挥的作用等方面仍有探索的空间。因此,本研究提出要引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最新理论,深入分析舆论发展和政府舆论引导各个阶段不同的特征和变化,探求影响政
4、府舆论引导力的主客观因素,促进中国特色政府舆论引导的理论体系建设和引导机制完善,这也是舆论引导研究未来需要拓展的方向。关键词:政府舆论引导;舆论;传播;综述中图分类号:D630;G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2126(2023)02-0082-08收稿日期 2023-02-10基金项目 2021年来宾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新媒体环境下提升来宾市政府舆论引导能力研究”(2021LBZS022)。作者简介 覃凡(1987),女,广西来宾人,硕士,编辑,研究方向:媒介传播。82一、政府舆论引导的相关概念及理论(一)政府舆论引导的相关概念1.舆论舆论是公众对其关心的任务、事件、现象、问题和观
5、念的信念、态度、意见的总和2。在中国,官民之间一直存在舆论互动。例如,从元代开始,就有人提倡“允协舆情”,认为善于倾听百姓心声、引导社会舆论的官员值得赞扬。可见,舆论对于社会问题的反映和讨论有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但是,舆论也存在失控的风险,因此“要重视对舆论的有效引导”3。舆论也是反映不同利益、观念、主张之间竞争的场所。制定议程的权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话语权的掌握。因此,正确的舆论导向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坚定道路和方向、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必须予以极大重视的战略举措”4。2.舆论引导和政府舆论引导“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5舆论引导是社会治理能力的
6、一种体现。各类媒介和信息传播机构在对舆论进行搜集、组织、筛选、加工、发布等环节中对公众看法和态度进行干预,以期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6。在我国,保证舆论导向的正确性,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政府引导舆论。高娟认为,政府舆论引导是政府“借助自身权威,通过传播具有倾向性观点的新闻来引导公众舆论”7。因此,本研究认为,政府舆论引导就是政府通过各种渠道与公众进行信息交流,并对公众的价值观、认知方式、行为规范等进行正确引导,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手段。(二)政府舆论引导的相关理论1.议程设置理论议程设置最早是由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舆论学之父”沃尔特李普曼发现的一种传播现象,他发现媒介传播的内
7、容对公众关注度和公众看法的形成产生影响。基于对1968年美国总统大选的实证研究,马克斯韦尔麦考慕斯和唐纳德肖于 1972年正式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议程设置不仅存在于传播内容中,受众对议程的关注度和看法也会影响议程的设置。议程设置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政府舆情管控、宣传推广等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中。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公众主体意识增强,公众议程、媒介议程、政府议程存在复杂的交集关系8。在当下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下,公众意识形态多元化和个性化,政府官员或舆论从业者需要具备媒介素养、策略思维等方面的能力,才能实现议程设置的目标9。在议程设置中,政府应该注重方式方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以避免引起公众的不满和反感10。
8、议程设置理论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仍然对政府舆论引导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2.涵化理论涵化理论与议程设置理论相似,都是关注媒介和传播内容对受众产生效果的研究,但涵化理论更为具象。涵化主要反映的是“受众的媒介接触时间越长,就越容易认同媒介构建的符号现实”11 281这样一个传播的规律。这个规律可能会有以下结果:受众会对传播内容进行模仿;也可能受众在传播内容的接受过程中将不良的冲动释放,从而抑制犯罪的发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涵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教育的过程。杜生权认为,新媒体的自传播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政府的话语权而形成了可“与官方舆论场齐头并进”的具有自我教化作用的舆论场域;在这个舆论场域中,受
9、众在接收信息时可能受到消极内容的影83响,产生负面情绪或对主流价值观持怀疑态度,从而对社会稳定和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当然也可能因为大量正能量的声音而参与到构建健康的舆论生态中来12。因此,政府应加强对涵化过程的理解和引导,以更好地推进信息化、智能化、文明化的社会建设,积极建设正能量的舆论环境。3.沉默的螺旋理论和“意见领袖”沉默的螺旋理论产生于1965年德国大选期间,是由德国民意调查专家伊丽莎白 诺伊曼提出的。该理论基于人在表达意见时的一种趋同的心理,“当个人的意见与所属群体或周围环境的观念发生背离时,个人会产生孤独和恐惧感,于是个体会选择沉默,或与优势群体、优势意见相一致”11 284。网络上
10、出现明显的“负面舆情”时,可能会加剧舆论极化、扩大信息误导的风险。容易出现少数声音被忽略或抹黑、中立立场被边缘化的情况,加速了舆论偏见和螺旋式升级。刘新业指出,网上针对政府、公务员的“负面舆论”比较容易快速形成非理性的舆论场,“不同意见领袖或主流观点的意见极易受到压制,并很快成为沉默的一方,加速了 沉默的螺旋 形成过程”13。但也有学者认为,沉默的螺旋的适用条件和理解角度的限制,应根据传播的理性和非理性进行区分,理性的传播环境可能会引发“反沉默螺旋模式”的产生14。后来的学者在两级传播中进一步提出,“意见领袖”是改变“舆论风向”的关键人物。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革新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沉默的螺旋理
11、论所指出的舆论引导机制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意见领袖 在新媒体环境下具有强大话语权,是舆论引导的重要参与力量。”15因此,沉默的螺旋理论和“意见领袖”为新媒体时代的政府舆论引导研究提供了启示和借鉴。4.弱传播理论弱传播理论是一种将舆论传播与哲学相结合的研究成果。研究者从哲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舆论传播的规律,提出舆论引导的策略。该理论认为,舆论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舆论场域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现实中的强势群体就是舆论中的弱势群体(弱者优势);舆论是不讲道理的(情感强势);轻的东西最好传播(轻者为重);主旋律传播最不容易(次者为主)16。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
12、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17。如果政府不能灵活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将难以有效推进舆论引导工作18。融媒体技术的发展推动舆论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将舆论场域中的“弱媒介”“弱内容”等整合在一起,提升舆论引导的效果和影响力。综上所述,弱传播理论拓宽了舆论研究的视角和思路,为政府舆论引导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二、政府舆论引导研究的基本情况(一)20132015年出现研究热潮,2019年后研究呈下滑趋势经统计,20122022年中国知网上关于政府舆论引导研究的文献发表情况如图 1所示。其中,2013年至2015年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的高峰期,每年文献
13、数量均在10篇以上,而其他年份则均在9篇以下,部分年份仅有1篇相关文献发表。究其原因,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舆情危机、监管缺失等问题日益凸显,作为回应,国家加强了对网络信息传播的监管力度,并促进了政府舆论引导领域的相关研究快速发展。21世纪以来,“三微一端”的舆论场为中国网民探索更为广阔的信息世界提供了便利,并且为推动我国电子商务、扩大内需消费等领域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这场“舆论狂欢”中,显舆论非理性84化传播和潜舆论情绪化传播时有发生,群体极化风险不时地突破理性传播和正确导向的红线。因此,有学者提出,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舆论引导机制,促进不同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创造和谐包容的舆论环境
14、,引导舆论正确有效地传播2。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指出:“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以及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等工作联动机制,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19在学界、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网络舆论空间得到较大的净化。这时候,无论是社会还是学界,对政府舆论引导的关注度都有所下降。学术研究的热度与社会关切、需要程度成正比。因此,2019年以后,政府舆论引导的研究文献数量呈下滑态势。但总体来看,自20122022年,政府舆论引导研究呈现出持续关注的趋势。
15、图120122022年中国知网关于政府舆论引导研究的文献发表情况(二)研究类型丰富,但重在应用对策研究经过分析,本研究发现,20122022年关于政府舆论引导研究的文献类型主要涉及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对策研究和调查报告研究。如表1所示,应用对策研究数量最多,有48篇;调查报告研究有30篇;基础理论研究仅有3篇。在应用对策研究方面,政府舆论引导研究主要围绕宏观舆论环境提出相应对策;调查报告则根据具体个案或地方政府舆论引导的实践进行分析;基础理论研究方向的传播内容、传播效果和传播者研究,每项仅有1篇文献。表120122022年中国知网关于政府舆论引导力文献研究类型分布情况研究类型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对策
16、研究调查报告研究总计篇数3483081(三)研究主题多样,但以危机传播和新媒介为主研究的主题类型主要有“突发事件/群体事件”(传播内容)、“提升机制/路径探究/策略 显舆论非理性化传播是指在受偏激言论影响的舆论环境下,网民随意发出大量的偏离正确和理性的传播内容而造成舆情失控的现象。潜舆论情绪化传播是指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当那些被保存下来的以数据形式存在的潜舆论被不断地检索时,潜舆论的传播力和传播效果无形中会增强和变大的传播现象。85分析”(传播效果)、“自媒体/新媒体/融媒体”(传播媒介)、“政府/地方政府”(传播者)等多个方面。在这些主题类型中,以传播内容为主题的文献有27篇,占比约33%;
17、以传播媒介为主题有42篇,占比约52%;其余主题的文献占比均不超过10%。从传播内容上看,以传播内容为主题的27篇文献中有25篇均是涉及危机传播内容的研究,仅有2篇文献涉及非危机传播的内容。以危机传播为主要内容的研究较为集中在20132015年。由此可见,在这段时期内,社会突发事件频发,舆论环境变得愈加复杂,政府舆论引导面临困境和挑战,由此引发了学者们的关注。从媒介角度来看,以传播媒介为主题的42篇文献中,涉及新媒体的文献有39篇,涉及融媒体的文献仅有3篇。其中,以新媒介为背景的政府舆论引导研究占据主导地位。其实,“媒介融合”的概念早在2013年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就提出了,直到2019年9
18、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 总局关于创建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创新中心有关事宜的通知后,“融媒体”才真正开始成为政府舆论引导研究的新主题。因此,以“媒介融合”为视角的研究起步较晚。三、政府舆论引导研究成果的分析与讨论(一)从政府在舆论引导中的定位角度进行的研究1.政府参与的角度如前所述,“三微一端”的出现和普及,为中国网民制造了一场一场虚拟场域的“舆论狂欢”。但舆论极化、舆论暴力等负面现象仍然对社会的稳定发展造成影响。有研究者发现,部分政府虽然对事件的政治敏感度高,反应较快,但由于对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特点及时性、迅速性和发散性的认识不足,在处理负面舆论时往往采取单一的“围堵”策略,甚至出现
19、缺位的情况。因此,学者们提出的政府舆论调整策略重点放在了“调整”上,即政府应转变为舆论的“主体”,积极引导社会舆论,灵活应对负面舆情。具体而言,一是思想上要由“控”“堵”向“导”进行转变;二是手段上要使用软力量,更积极主动地通过多种方式公开必要的信息;三是构建舆情监控和引导体系,既要保障民意表达的畅通,又要增强政府在舆论中的公信力20。2.政府主导的角度2016年,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20、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21因此,有学者认为,政府在舆论引导中必须占主导地位,构建主流意识传播体系22。一是政府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加强舆论引导工作23。政府必须先认识、弄通新闻传播的规律,才能使用科学的方式和方法处理舆论传播和引导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提升政府在舆论场域中的权威形象。二是政府除了要引导传播内容(舆论),还应更加积极地从传播者、媒介、舆论场域和受众等多个角度进行全面引导,探索多元化治理路径。例如,针对传播者,各级领导干部应提高媒介素养,同时政府需要培养专业新闻发言人以及民间、官方的“意见领袖”等24;针对媒介,政府应引导传统媒体转型改革、加深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同时还要加
21、强对非官方媒体 同一篇文献可能涉及多个主题类型。86的舆论监管12;针对舆论场域,政府应利用大数据等专业技术建立舆情预警机制,引导政策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15。总之,政府舆论引导的研究针对政府在舆论引导中的定位开展了不同层面的研究,并在传播手段、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这些研究成果多集中在宏观层面。梳理政府应对危机传播时在舆论引导方面的实践经验以及综合政府这个主体本身的特点而进行的一般性引导策略这两方面的研究还较为匮乏;针对舆论的多元化引导已现端倪,对舆论引导有重要影响的主体因素及其与政府关系的研究仍有进一步探索的空间;对经典事例的分析以及对一线媒介数据的挖掘等方面是未来研究可
22、以努力的方向。(二)从政府与媒介关系角度进行的研究1.政府利用新媒体引导的角度媒介是政府进行舆论引导的重要工具之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让许多学者意识到政府要提高对新媒体的利用能力来加强对舆论的引导。刘媛媛认为,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政府的话语权,对政府传统舆论引导方式产生了压力和挑战15。但新媒体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有加快危机传播速度、弱化“把关人”的作用、削弱政府话语权等消极影响,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利用新媒体进行舆情收集、政务公开、缓解公众情绪等,发挥其积极作用25。因此,政府应该转变传统单向传递信息的观念,与公众进行双向互动,在新媒体平台上积极发声,以增进政府与民众的沟通,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良
23、好形象22,26。2.政府在媒介融合中进行话语体系建构的角度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媒体已无法独善其身,媒介之间资源互通,社会舆论环境更为复杂,政府舆论引导工作更加艰难27。在这样的舆论场域中,政府虽然占据主导地位,但由于舆论本身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舆论环境并不是简单依靠行政命令和监管规范就能够“治理”好的。研究者们也敏锐地洞察到这一点。在“媒介融合”的舆论场域中,有学者建议,政府应当借助“融媒体”,深度参与舆论场域,引导公众关注正确议题,避免“沉默的螺旋”中“沉默者”的非理性“从众”行为的发生,从而“营造稳定、安全、健康的政治传播环境”28。一方面,新媒体是人民“捧红”的,其影响力来自人民,政
24、府应加强与媒体的紧密合作,充分利用新旧媒体融合的力量,培养人民“意见领袖”,积极开展基层舆情调研和引导工作。另一方面,“越是关注民生,越是注重舆论引导”18。舆论关乎民生,只有在民生当中弘扬主旋律,宣传正能量,才是压制负面舆论的根本方式。此外,提升受众媒介素养是关键。政府应加大力度宣传法律法规,使大众自觉提升个人舆论道德,“更加理性、客观地发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和言论”29。综上分析,政府舆论引导的研究在探寻政府与媒介的关系、政府舆论话语权等角度均有较多的研究成果。随着新媒体的日益发展,其打破了传统的单向传播格局,政府舆论引导的研究也应当与时俱进,适应新媒体语境。但是传统媒体在政府舆
25、论引导中仍具有重要作用,新旧媒体融合在机制、技术、制度等方面仍需深入探索。未来应从传统媒体改革和新旧媒体融合的角度深入研究政府舆论引导,以期取得更多新成果。结语20122022年,政府舆论引导研究紧密关联社会热点,紧密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将党的最新理论应用于舆论引导实践中,为党和国家的需求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政府舆论引导研究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从长远来看,我们在这个领87域的研究仍有可以拓展的空间。第一,政府舆论引导研究在研究类型和主题上均有颇多建树,但研究多集中在对危机传播实践和新媒介发展产生的现实问题提出应对策略上,理论研究较为匮乏。因此在深挖政府舆论引导基础学科如
26、新闻传播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理论应用的同时,学者可以拓展与其他学科诸如心理学、统计学、人类学等开展交叉研究,从不同学科的视角,探索更加系统地构建政府舆论引导机制的科学体系。第二,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融媒体的出现,政府舆论引导研究在新视角和新方向的开拓上将成为必然趋势,但在拓宽眼界的同时,往往容易忽略研究深度。因此,学者可以从经典案例、媒介前沿最新数据出发,探寻这些信息与当下政府舆论引导机制的契合点和冲突点,以筑牢政府舆论引导策略的理论根基。第三,政府在舆论引导中的主导地位不可动摇,但多元治理已是趋势,因此,在多元治理中政府如何发挥主导作用的研究仍存在较大的探索空间。科技进步迅速,信息瞬息万变
27、,舆论环境将日益复杂,政府舆论引导研究的步伐任重而道远。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引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入分析舆论发展和政府舆论引导各个阶段不同的特征和变化,深入探析影响政府舆论引导力的主客观因素,以深化政府舆论引导理论体系建设和引导机制构建的研究为方向。我们在研究时,不应把视角仅局限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上,还应积极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推动政府舆论引导研究,为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总之,本研究旨在提供一些对政府舆论引导研究和实践有启示意义的思考和建议。由于研究样本类型、数量有限等的局限,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希望后来研究者继续努力,以弥补这一遗憾。参考文献 1 习近
28、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 编写组.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2.2 石慧敏.危机传播中政府舆论引导能力的提升策略初探 J.未来与发展,2013(2):13-16.3 金玉萍,刘建状.新型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提升的理念革新:网络生态系统视域下 J.中国编辑,2021(12):27-32.4 如何理解“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EB/OL.(2020-04-15)2023-02-10.https:/ 张灿,时宇石.县级融媒体提升舆论引导力研究
29、 J.新闻传播,2021(20):68-69.6 黄璐.融媒体环境下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政府舆论引导研究 J.传播力研究,2019(24):91-92.7 高娟.自媒体环境下政府舆论引导力提升研究 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2):38-40.8 尚晋.政府舆论引导的“典型样本”模式研究 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2(2):341.9 陶冶.新媒体环境下的政府舆论引导 J.商业经济,2015(2):24-26.10 李梦迪.浅析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政府舆论引导 J.新闻研究导刊,2020(23):63-64.11 胡正荣.传播学概论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2 杜生权.自媒体时
30、代政府舆论引导策略研究:基于多元治理的视角 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6):64-67.13 刘新业.新媒体视角下提升政府舆论引导力的对策与建议 J.媒体与传播,2014(5):157-159.14 薛宝琴.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研究 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27-28.15 刘媛媛.论新媒体环境下政府舆论引导的挑战和应对机制 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5):60-64.8816 邹振东.弱传播 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8:32-33.17 习近平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EB/OL.(2018-08-22)2023-02-10.http:/
31、许小海.在关注民生中提升新闻舆论引导力:以湖北经视的探索和实践为例 J.新闻前哨,2021(1):6-7.19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EB/OL.(2013-11-15)2023-02-10.http:/ 段媛媛,徐世甫.论微博场域中政府舆论引导的主体客体化 J.南京社会科学,2014(10):112-118.21 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EB/OL.(2016-02-19)2023-02-10.https:/ 史拴拴,安薇.新媒体环境下政府舆论引导工作路径探析 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32、1):35-38.23 何习文,韩安然,华纯皓.新媒体时代提升政府舆论引导的基本对策研究 J.新闻前哨,2017(12):31-33.24 姜新,刘百惠.网络公共事件中政府舆论引导的策略探讨 J.现代商业,2015(9):67-68.25 桑瑛.手机媒体对政府舆论引导的影响及对策 J.鄂州大学学报,2014(10):70-71.26 费爱华.新媒介背景下的政府舆论引导:基于政府再造的视角 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1):62-65.27 王晓丽.融媒体环境下政府舆论引导策略分析 J.西部广播电视,2020(15):10-12.28 王婷.全媒体时代群体性事件中政府舆论引导探析
33、 J.中国报业,2021(22):86-87.29 梅世闻.新媒体时代优化政府舆论引导研究 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9(1):44-49.Summary of Research on Government Public OpinionGuidance from 2012 to 2022QIN Fan(Guangxi Science&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Laibin 546199,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relevant concepts and theories of government public opinio
34、n guidance,this studyselects the literature of CNKI from 2012 to 2022.Through a close reading of these documents,it finds that therelevant research closely focuses on social hot spots and has exerted greater social influence.However,there is stillroom for explor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theoretica
35、l systems,in-depth exploration of mechanisms,diverseguidance subjects,and their roles.Therefore,this study proposes to introduce the latest theories of the developmentof Marxist journalism in China,conduct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changes at differentstages,and explores
36、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government s opinion guidance.Promotingthe theoretical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guidance mechanism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 directionthat needs to be expanded in the future of government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research.Key words:government public opinion guidance;public opinion;communication;overview(责任编辑:师艳玲)(责任校对:雷凯)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