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北美华侨...洋往返与香港电影的早期发展_李晓昀.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1303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北美华侨...洋往返与香港电影的早期发展_李晓昀.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北美华侨...洋往返与香港电影的早期发展_李晓昀.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北美华侨...洋往返与香港电影的早期发展_李晓昀.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0812023年第7期作为一座“经典的移民城市”与“漂泊离散者和家乡之间的交汇处”,(1)香港由于特殊的地理与政经环境,一直都是海内外移民流动频繁的港口城市,香港的社会文化发展与不同代际移民潮的发生有着密切联系。作为香港大众文化的代表,香港电影工业自然从诞生起便与香港的移民文化密切相关。香港电影逐渐获得“东方好莱坞”的美誉,也与不同时期移民的多元流动有着深刻渊源。如同美国电影史学家大卫 波德威尔(David Bordwell)所说,“香港电影如同整个殖民地,是移民耕耘的成果”。(2)没有移民就没有香港电影的繁荣发展,正是多元复杂的移民流动成就了香港电影的“东方好莱坞”地位。自 19世纪美国“淘

2、金热”开始后,加州旧金山便成为早期华人移民的重要聚居地。与此同时,20世纪初好莱坞电影业在加州发展起来,逐渐成为世界电影业的中心地带。由于香港一直是广大华侨华人通往旧金山等海外各地的主要中转站及自由港,海外华侨华人特别是有着电影从业经验的北美华侨华人,不断往20世纪三四十年代北美华侨华人的跨洋往返与香港电影的早期发展*文 李晓昀/Text/Li Xiaoyun提要:作为典型的“移民之城”,香港一直都是东方与西方、海内与海外移民流动的中转站及自由港,香港电影正是在移民文化的孕育下发展起来。本文聚焦于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不断往返于“金山”与香港之间的北美华侨华人与香港电影早期发展的密切联系。多元融

3、合、开放流动的移民文化传统为香港电影的初兴奠定了海内外基础,华侨华人在香港与北美之间的电影活动,则促进了香港与海外在电影技术、设备、人才、资本、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交流与互动,大力推进了香港电影产业的早期发展,也拓展了香港电影的海外市场,并为香港电影注入了跨文化性特征。关键词:香港电影 北美华侨华人 移民文化 粤语片李晓昀,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讲师*本文系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系统观念指导下新时代中国电影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路径研究”(项目编号:CUC230B046)阶段性成果。返于旧金山和香港之间,直接推动了香港本地电影工业的发展与海外传播。同时,多元复杂的移民流

4、动也带来了文化观念、题材内容、美学经验等方面的交流互动。香港电影逐渐发展出东西融汇、多元混杂、兼收并蓄的跨文化性特征。在此基础上,香港逐渐取代上海,成为国语与粤语电影共同的制作中心。一、“移民之城”:移民文化、华洋交汇与香港电影的初兴作为一座“移民之城”,香港由于自身地理、历史、政治及文化等原因,人口流动现象从未间断过,如陈冠中先生所说,“香港社会的变化,都可以跟人口的涨潮潮退拉上关系”。(3)根据港英政府公布的人口资料,1841年香港岛居民人数为 7450人,至 1941年香港沦陷前夕人数已达 164万人。(4)100年间,香港人口涨幅近 300倍,这绝非香港本地人口的自然增长所能达到。开埠

5、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才是其主要原因。与人口大量流入相对应的,是大量人口的过境中转或The Transatlantic Travels of Overseas Chinese in North America and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Hong Kong Cinema in the 1930s and 1940s 082重写电影史REWRITING FILM HISTORY移民外迁。据香港政府估算,如果没有源源不断地人口迁出而只有人口迁入,至 1997年香港回归,香港人口就已超过 800万而非 600万。(5)也正因为此复杂的流动性,香港才成为一座典型的高度移民化城

6、市。开埠后,英国随即宣布在香港实行自由港政策,香港逐渐成为“一个多种族、多国籍的人口聚居区”,“一个华洋杂处的社会”,社会结构大致分为洋人社会和华人社会。(6)在 19世纪末的文献中,香港甚至被称为“世界上最国际化的城市”。(7)在此背景下,多元文化势必在此交汇与交流,香港电影也正是在这种东西碰撞、南北荟萃、多元融合、开放流动的移民文化中发展起来。值得一提的是,不同时期来到香港的移民中有大量与电影相关的专业人才,涵盖了导演、编剧、演员、管理及技术人员等。这些不同时期到港的影人更是直接推动了香港电影的繁荣发展,而香港电影在世界范围内影响的逐步扩大则进一步吸引着更多专业人才来到香港,形成一种良性互

7、动。19世纪下半叶,香港已成为“远东最大的转口贸易中心”,(8)因而电影这一商业和文化功能兼具的新兴艺术在诞生后不久便迅速随着其他西方商品和文明来到香港。香港社会最初的电影启蒙完全是由西方来港的非华人影人主导,甚至电影业的发行、放映、制作各环节都是在西方影人推动下萌芽的。目前可考证的电影传入香港的最早记录,正是来自旧金山的电影商人 1897年到港公开放映了一些“活动影画”。(9)此后,香港最早的商业电影放映、电影拍摄活动,都是由来自北美的西方影人推动。(10)尤其是 1909年,犹太裔美国人本杰明布拉斯基(Benjamin Brodsky)来到中国从事电影发行放映生意,并在香港与本地华人一起开

8、始了香港电影的摄制,香港电影制片业开始萌芽。就电影工业的起步来说,较之于内地 1905年便在北京丰泰照相馆完成了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制作完成的电影 定军山,香港电影的独特之处正在于其电影业各环节都是在西方影人的催生下发展起来的。得益于香港作为自由港的优势,除布拉斯基外,还有美籍摄影师万维沙(Roland F.Van Velzer)、美籍摄影师哥尔金(Harry Grogin)、美籍音效师史坚拿(Clifton Skinner)、意大利电影商人劳罗(A.E.Lauro)等许多非华人导演、制片、摄影、音效等幕前幕后的影人来到香港参与电影摄制。布拉斯基还将在香港摄制完成的 庄子试妻 经巡中国等影片带回

9、美国公开放映,也开启了香港电影的海外传播历程。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西方影人在香港开展的电影活动也传授给本地早期电影从业者许多电影摄制的专业技术知识,培养和引导了一批香港本地的电影人才,对于香港电影的起步具有基础性的推动作用。有趣的是,香港本地最早参与电影制作的影人也多是有移民背景或海外经历的港人。例如,被称为“香港电影之父”的黎民伟出生于日本,回到香港就读的也是香港最为著名的西式院校。鉴于其家庭与日本方面的联系,黎民伟还曾多次促成港日之间的电影往来。香港电影第一位女主角、黎民伟平妻林楚楚则出生和成长于加拿大,中英文俱佳,1917年到港,后成为中国早期著名女演员。曾与布拉斯基合作 偷烧鸭 瓦盆伸冤

10、等最早一批香港电影的主创梁少坡来自于南洋的显贵家族,幼年来港,学贯中西,20世纪二三十年代活跃于香港电影的编、导、演各个制作环节。1924年创办大汉影业公司的摄影师彭年和陈植庭也在美国专业学习过摄影。他们从美国订购当时较先进的拍摄设备,其代制影片业务支持了如两仪制造影戏公司、光亚电影公司等无力购置设备又有意投资拍片的小公司摄制影片,促进了香港电影在萌芽时期的发展。此外,还有摄影师黄才、李文光,美工师高威廉,制片人廖华燊等等,也都曾有欧美移民背景或者教育背景,回到国内后成为早期电影从业者。由是言之,一方面,电影是发端于西方的技术和艺术形式,在早期,电影摄制技术与创作观念在海外更为成熟。这些有海外

11、移民或者西方教育背景的华人影人,因其与海外的密切联系,能够最先掌握电影摄制相关知识,也易于采购欧美最新的器材设备。他们将西方所学电影知识与本土传统题材相结合,可以制作出受本地观众欢迎的影片,因而成为推动本土电影早期发展的先驱。另一方面,这些有海外移民或者西方教育背景的华人影人,大多熟悉多元文化和多种语言,更易于与世界各地来港的非华人影人沟通交流,如摄影师万维沙就曾评价黎氏兄弟、梁少坡等早期影人“本身相当富有,又是出身、教育良好的孩子,几乎都能说流利英语”。(11)可见,他们自身的背景经历更便于与西方影人交流合作,进而最早进入电影制作0832023年第7期领域。此外,移民城市文化背景下,香港已成

12、为华侨华人连接母国与海外的中介和枢纽,广大海外华侨华人社群亦成为香港电影逐步兴起的重要因素。从整个华人移民的历史脉络来看,自 16世纪起中国便出现向海外移民浪潮,到 19世纪中叶全球华人数量增至 150万,鸦片战争后“以地缘和方言为纽带的相对独立的华人社会迅速发展”。(12)早年移民海外的华人多以东南沿海特别是粤语地区为主,而粤剧正是粤语地区传统的文化符码。早在 1852年 10月的 上加州日报中便出现了中国粤剧剧团“同福堂”(Toog Hook Tong)的广告和报道,并宣称是“著名的天国剧团同福堂在美国的首演”。(13)这也意味着,国内粤剧团体在 19世纪中叶便已远赴大洋彼岸走埠演出。华侨

13、华人中也流传有俗语,“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剧”,“凡有海水流到之处,即有操广州话的华侨,即有粤剧的演唱”。(14)粤剧作为联络海外华侨华人的文化纽带,体现出其文化共同体的意义。当身处海外的华人移民思乡情切之时,具有强烈地域色彩与家乡情韵的粤剧便成为远离故土的游子寄托怀旧思家情怀的最佳载体。至 20世纪 20年代,旧金山已有“大舞台”“大中华”两家戏院经常上演粤剧。正是由于旧金山的粤剧演出,培养了许多华侨华人对戏剧、电影的兴趣,(15)既影响了一批华侨华人选择从影,更是为香港电影培育了广泛的观众,进而为香港电影海外市场的开拓奠定受众基础。20世纪 30年代,有声片发展起来后,语言和声音的重要性逐

14、渐显现。粤语有声片的广阔市场为北美华侨华人横跨太平洋发展电影事业提供了契机。二、“华侨之光”:北美华侨华人与早期香港电影的产业基础至 20世纪 30年代,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电影彩色技术、有声技术及大制片厂制度等都已较为成熟。当有过好莱坞学习和工作经验的北美华侨华人来到香港时,便直接给香港电影带来了先进的设备及技术支持。与此同时,早年有实力和能力在北美参与电影活动的华侨华人,也多是家境富裕的华侨领袖或华商家庭。华商文化具有“经营管理的灵活性、家族乡里之间紧密的联系和跨地区的资本形成策略”(16)等特点。这批北美华侨华人背后的人脉网络与经济资本,可以为早期香港电影直接注入人才与资金支持。设备、技

15、术、人才、资金等资源的到港,为早期香港电影的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这些来港的北美华侨华人影人中,协助创办香港第一间由中国人投资开设的电影公司(民新制造影画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民新”)的影人关文清(Moon Kwan)最先值得关注。(17)关文清是香港最早一代自好莱坞归来的电影专才。正是在好莱坞学习工作期间,关文清掌握了许多电影摄制相关专业知识,还曾在加州明星电影学院接受电影专业教育。回国后,关文清1923年加盟“民新”,不仅协助“民新”从美国采购设备器材与化妆品等,还凭借其专业经验参与摄制香港首部长故事片 胭脂,后更是与黎北海、梁少坡等人创办了香港第一间电影演员养成所,亲任导师,教授电影

16、编剧、导演、表演、摄影、化妆等专业课程,培养了一批日后香港电影的中坚人才,例如李铁、黄岱、唐醒图、叶仁甫、石友宇、胡艺星等。关文清此后一直致力于香港电影专业人才的培养,1937年还与粤剧名伶邝山笑合办山月同学会,继续培育了一批演员、导演、摄影师等香港电影的后继人才,对于香港电影教育有重要贡献。1930年,北上上海的黎民伟与罗明佑联合创立了联华影业制片印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华”),将总部设在香港,香港电影工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关文清也应邀担任香港联华影业制片印刷有限公司第三制片厂(以下简称“联华港厂”)的主创人员,使用他自己从美国带回来的手持摄影机拍摄了“联华港厂”的创业作 铁骨兰心(1931

17、)以及香港第一部侦探片 夜半枪声(1932)等香港电影史上的重要作品。此外,关文清对于香港电影海外市场的拓展也有重要作用。1933年,关文清代表“联华”前往北美开拓业务及招募资金,从旧金山开始,在北美东西海岸的多个城市巡回放映,“凡超过二百侨胞的商埠都曾到过”,沿路得到了当地华侨华人的热烈反响,“从此遂打下国片在美洲发行的基础”。(18)来自北美的华侨华人还直接在香港创办电影公司,如关文清与邝山笑不仅合办了电影人才培养机构,也曾合组山月影片公司,出品了 边防血泪(1937)、金叶菊(1938)等名作。由北美华侨华人回港创办的大观声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观”)、全球影片公司(以084重写电影史

18、REWRITING FILM HISTORY下简称“全球”)等更大规模的电影公司则更具有重要意义。1935年,港粤影坛最近动态称,“挂了招牌的影片公司实在太多了,实在有影片贡献出来的,只有天一,全球,大观三家”。(19)颇有意味的是,这三家电影公司其实皆是有华人海外移民背景。至1937年,“香港电影业之全貌,大小影业公司数在三十六家以上,有制片厂而稍具规模者不过十家回溯五年前之片厂,不过有大观、全球、南粤、天一四家”。(20)可见,“大观”“全球”在早期香港电影产业发展史上的重要性。由旧金山华侨领袖赵俊尧之子赵树燊(Joseph Sunn Jue)创办的“大观”与关文清亦密切相关,两人的相识也

19、正体现出海外移民与香港电影的深厚渊源。正是 1933年关文清在美巡回放映过程中,通过北美华侨龙冈亲义公所的人脉网络与赵树燊结识。(21)成长于美国的赵树燊曾学过动画片制作,也曾到好莱坞学习电影布景等。赵树燊帮助关文清向北美华侨招股募资,关文清则协助赵树燊在旧金山组建“大观”。两人皆瞄准广阔的海外华人粤语市场,合作摄制了“大观”创业作 歌侣情潮(1933)。影片发行至香港和南洋等地后大获成功,罗明佑邀请赵树燊、关文清组建海外联华公司,但由于两人看重香港而“联华”固守上海国语片市场等原因,赵树燊便在香港独立开办了“大观”。“大观”成立后发展迅速,不仅在九龙新开大型片场,还从美国购置最新式的活动摄影

20、机,(22)从1935年至 1941年香港沦陷前,“大观”在香港共推出六十余部粤语片,成为香港战前最重要的电影公司之一。抗战期间,赵树燊仍在美国坚持生产粤语片,至1948年底赵树燊再度回港,“大观”在美拍摄了三十多部影片。(23)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赵树燊多次往返于旧金山和香港之间,不断将技术、资本等引入香港的同时,也通过开拓海外发行放映渠道,发展了香港电影的海外业务。例如,“鉴于旅美华侨,都喜欢看祖国的影片,但美国的许多小电影院,他们很瞧不起中国影片,欲假座开映国片,辄藉词推诿,条件甚苛”,(24)因而赵树燊在旧金山等北美多地筹建了专映中国电影的海外院线。(25)此外,他还发明创新了中国电影

21、在美国上映时的字幕技术,(26)以此推动了包括香港电影在内的中国电影在海外的传播。1940年 12月 1日,大观剧院开幕后,当地报刊称“这是中国片商侵入美国发行放映领域的第一个实例”。(27)在香港电影技术发展史上,“大观”及赵树燊的贡献也非常大。香港第一部 35毫米局部彩色粤语片 华侨之光(1940)、第一部 16毫米彩色粤语片 金粉霓裳(1942)、第一部 35毫米彩色粤语片 蝴蝶夫人(1948)、第一部彩色国语片 彩凤戏游龙(1949)、第一部 3D立体电影 玉女情仇(1953)和第一部宽银幕电影 新玉堂春(1954),(28)均在“大观”由赵树燊负责完成。这些都为香港电影摄制技术的革新

22、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由“侨美钜商”朱箕如(Chu Kei-yu)等华侨于 1934年在香港投资创建的“全球”,“其资本多为居美华侨所集”,(29)“有最新式的制片设备及大规模的有声影场”,(30)虽仅开办三年,但对于香港粤语电影的发展亦有重要影响。“全球”创立之初,便看中了香港“地理,经济,气候上诸优点”。(31)如其经理朱昌东所言,“香港在制片上之三优点,不难使之成为东方的荷里活”。(32)此言影响甚广,自此后,粤语片小公司逐渐增多,带动了此一时期香港电影产业的活跃度,(33)“港方舆论,突然改变,誉为 东方好莱坞的大名”。(34)值得一提的是,“该厂各华人职员皆从外国饱学回来者”,(35

23、)如经理朱昌东,导演关鼎任、关右章,摄影师李文光,美工师高威廉等都曾在美国学习和工作过,在旧金山时已稍有名气。(36)此外,该公司还特别邀请粤剧名伶马师曾入股、上海南来影人苏怡担任厂长及编导主任。正是由于华侨朱氏兄弟与马师曾渊源甚深,看到粤剧改编电影 白金龙在海内外的火爆,因此“全球”亦把马师曾的舞台名剧搬上银幕作为主要业务。(37)“全球”不仅将马师曾的 蓝天使 斗气姑爷 忤逆二世祖 妇人心等“西装粤剧”分别改编成 野花香(1935)、回首当年(1935)、二世祖(1935)、妇人心(1936)等粤语片,还推出了香港第一部根据外国名著改编的电影 夕阳(1934)以及香港第一部歌舞片 红伶歌女

24、(1935)。(38)两部影片皆是由关鼎任编导,而根据外国名著来改编电影以及歌舞片的创作方法,正是如关鼎任等北美华侨华人影人在海外学习到的编导经验并将其运用到香港的电影制作中。0852023年第7期三、“东方的荷里活”:北美华侨华人与早期香港电影的跨文化性北美华侨华人对于早期香港电影的美学与文化影响,还体现出香港电影深受多元融合、开放流动的移民文化浸润,在发展早期便已具备了东西融汇、多元混杂、兼收并蓄的跨文化品性,并因此获得了更加开阔的发展空间,为其逐渐从细小的本土市场跨出至全球性发展奠定了基础。事实上,作为旧金山和香港之间的文化纽带,以及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粤语片发展的重要因缘,粤剧这一最早

25、“涉外”的剧种,早已为香港电影注入跨文化基因。早年在海外走埠的粤剧团体最先接触到多种不同的艺术样式,他们将新的艺术理念、舞台技术、音乐表演等内容与传统粤剧相融合,并在走埠过程中与当地海外华人观众审美趣味相结合。特别是在旧金山等北美地区走埠的伶人,更容易受到好莱坞电影、西洋乐器以及滑稽秀、综艺秀、墨面秀等舞台表演的熏染。他们极力汲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元素融入粤剧演出之中,兼收并蓄,“洋为粤用”,在视觉上或观感上为观众带来新奇体验。相较于其他戏曲种类,粤剧是“最早受到跨文化经验影响的地方戏剧”,(39)也成为最早实践“西学为用”的剧种,如薛觉先的觉先声剧团、马师曾的太平剧团、白玉堂的兴中华剧团、陈锦棠

26、的胜利粤剧团等粤剧团体,自 20世纪 20年代起便将“故事、音乐、置景、服装都加入西方影剧元素以求更新耳目之娱”。(40)这些北美归来的粤剧伶人往往还会在艺名前冠以“金山”之名号以打响名声,凸显其越洋经验。就早期粤语片来说,作为新兴的文化艺术形式,粤语片不免借助于粤剧的影响力与名伶的号召力,许多早期粤语片是从粤剧改编而来。有些更是由西方名著、好莱坞名片改编为粤剧,再由粤剧改编为电影,充分体现了跨媒介、跨文化的特征。1933年在港公映的首部有声粤语片 白金龙便是对“粤剧的精华、北派的工架、京戏的武术、梅派的花式、电影的表情、话剧的意识、西剧的置景”(41)的混杂融合。该片正源自粤剧名伶薛觉先改编

27、于好莱坞电影 郡主与侍者(The Grand Duchess and the Waiter,1926)的同名粤剧 白金龙。此一时期还有大量此类吸收粤剧跨文化经验的经典粤语片,如薛觉先改编自好莱坞电影 璇宫艳史(The Love Parade,1929)的粤剧同名电影 璇宫艳史(1934),马师曾改编自好莱坞电影 月宫宝盒(The Thief of Bagdad,1926)的粤剧电影 贼王子(1939)等等。这些具有跨媒介、跨文化特征的粤语片,不仅深受广大粤语族群观众的喜爱,甚至还打开了粤语片在国语片受众群体中的市场。当时报刊评论称,“自从 白金龙影片在沪献映以后,许多人对粤语影片有了新的印象,

28、这便是改良粤语片尝试的初步成功,贼王子在卡尔登的开映盛况,证实了上海观众对于进步的粤语片有太深的爱好”。(42)由此可见,香港电影在发展早期便吸纳了多元混杂融合的跨文化基因,并因此铺展了广阔的市场基础,也为其后期的全球性多元发展提供了可能。值得一提的是,也正是由于北美华侨华人的西化背景,以及前期奠定的跨媒介、跨文化基底,北美华侨华人的粤语片发展亦更具开放性和创新性,极大地丰富了早期香港电影的内容和形式。例如,“大观”自 1935年起还与专门出品粤语唱片的新月留声机唱片公司(以下简称“新月”)合作,把大量西乐引入粤语片的同时,也通过唱片的发售扩大了粤语片的影响。“大观”还特邀此前为“新月”灌制唱

29、片、“在唱片收音机只闻其声”的幕后音乐家客串其影片,此也成为“大观”影片的一大亮点,如其合作的 摩登新娘(1935)广告称,“五大音乐名家现身银幕之第一声,打破歌唱影片音乐场面之新纪录”。(43)摩登新娘 续集(1935)更是最早附有中文歌词字幕的香港电影。(44)此时期北美华侨华人在粤语片创作方式、题材内容、美学观念等方面,亦充分显现出跨地、跨国、跨越东西的跨文化性特征。如“大观”创业作、首部海外摄制的有声粤语片 歌侣情潮,不仅起用当时正在美走埠的粤剧伶人主演,讲述的也是粤剧名伶在旧金山跨国演出及幕后的爱恨情仇。该片剧本来自旧金山的一位华侨学校教员,由赵树燊借助好莱坞的摄影、录音等技术摄制,

30、是北美华侨华人与好莱坞合作的跨文化实践。该片大获成功后,第二代美国华人伍锦霞(Esther Eng)的华商父亲伍于泽与合伙人成立光艺声片公司,出品了“中国第一部彩色粤语空战钜片”(45)心恨(1935)。该片由伍锦霞、唐棣忠等旧金山华人影人与著名摄影师保罗 伊万诺(Paul Ivano)等好莱坞摄影、音响、剪辑技术人员合作完成,(46)亦是东西086重写电影史REWRITING FILM HISTORY方跨文化合作的典型代表。影片讲述了在美走埠的粤剧女伶与当地华人的跨国爱恋。其中有旧金山华人的现实生活场景,更是有飞行员主人公跨越太平洋救国的情节,是“第一部把在唐人街生活的华人,与危难中的祖国联

31、系在一起的电影”。(47)与之相似的,此一时期北美华侨华人拍摄的影片大多表现华侨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离合,也多在北美各地实景拍摄,“美国旧金山当地情形,华侨生活,所有现代建设,名胜古迹,当地长官及华侨等领袖人物,无不一一摄入”。(48)这既给北美华侨华人以亲切感,同时也为香港观众展现了异域新鲜的地理景观。这些影片反映出在美华侨华人日常的生活情态,也记录了当时北美各地华人社区的真实样貌,自然不免呈现出华侨华人身处异域环境中所经历的冲突与融合,表现出北美华侨华人在东西方之间的跨文化境遇,也显露出海外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问题。其中,有如 华侨之光“以发扬华侨爱国思想为经,开辟人生奋斗途径为纬”,(4

32、9)也有如 蓝湖碧玉(1947)“只有美国的物质文明,和高等华人的唯美精神”。(50)由此可窥,香港电影的跨文化议题在此一时期便已显现。1936年,伍锦霞将 心恨带至香港后改名为 铁血芳魂公映,当时香港 南强日报称本片“创国片五大纪录:第一部五彩颜色的、第一部在荷里活制、第一部有剧烈空战、第一部在欧美公映、第一部在荷里活大戏院公映”。(51)可以看出,在港公映的片名 铁血芳魂较原名 心恨更突出了战争的主题以及女性在战争中为了国家民族大义作出的牺牲。如余慕云、罗卡等多位香港电影研究者的发现,“国防电影的制作观念并非抗战后先在内地提倡再带来香港的”。(52)在 铁血芳魂以及“大观”出品的 生命线(

33、1935)等海外华侨华人摄制的电影中,已经表现出强烈的抗战意识和爱国意识。伍锦霞到港后拍摄的第一部电影 民族女英雄(1937)更被视为当时时代背景下国防电影的典范。其中的女性角色由传统柔弱的、被保护的女性转变为保家卫国的女英雄,是女性银幕形象的跨越性进步。作为海外华人女性影人,“华南第一女导演”(53)伍锦霞 20世纪 30年代便将民族意识及女性意识融入香港电影创作中。伍锦霞还在香港执导了 十万情人(1938)、妒花风雨(1938)、女人世界(1939)、一夜夫妻(1939)等影片。特别是原名为 三十六女天罡的电影 女人世界,是香港电影史上第一部全部由女性演员出演的影片,生动描绘了 36位香港

34、社会各阶层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不同的际遇与身世,揭露了妇女在社会上所面对的种种问题与困境”。(54)由是观之,北美华侨华人也不断将西方文化及美学经验带来香港,推进了香港电影的东西文化融合以及现代美学理念的发展。结语总而言之,正是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造就的“移民之城”背景,香港可以最先接触到电影这一舶来品。香港电影也在海外来港的非华人影人的推动下以及一批有海外移民背景的华侨华人努力下逐步发展起来。如香港电影资深研究者罗卡所说:“香港电影是本地人和外地人(包括洋人和内地来的中国人)互动下发展出来的电影,香港电影史是中外电影势力的交互作用下积聚融会而生成的过程;最早期如此,

35、今日亦如此。”(55)20世纪三四十年代,来自北美的华侨华人影人往返于东方与西方、香港与旧金山之间,不断促成电影往来,一方面为早期香港电影带来了人才、资金、技术、设备等资源层面的支持,夯实了香港电影工业的发展基础,带来了艺术、美学等文化层面的影响,丰富了早期香港电影的内容和形式,也在创意、思想等文化层面造成了激荡,使得香港电影可以保持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也为香港电影的海内外发展奠定了基础,既培育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又孕育了香港电影东西融汇、多元混杂、兼收并蓄的跨文化品性,使得香港此后以电影这种文化方式成功地突破地区发展限制,向全球表达了香港这样一种跨越边界的地点概念和超越地区的文化想

36、象。(1)美 周蕾 写在家国以外,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第 29页。(2)美 大卫 波德威尔 香港电影的秘密:娱乐的艺术,何慧玲译,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3年版,第 78页。0872023年第7期(3)陈冠中 我这一代香港人,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3年版,第 25页。(4)香港地方志中心编 香港志 总述 大事记,香港: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 2020年版,第 97、216页。(5)李若建 香港外迁人口研究,南方人口1997年第 4期。(6)刘蜀永主编 简明香港史(第三版),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6年版,第 8899页。(7)Derek Sandhaus,Ta

37、les of Old Hong Kong:Treasures from the Fragrant Harbour,Earnshaw Books Ltd.,2012,p.121.(8)余绳武、刘存宽主编 十九世纪的香港,北京:中华书局 1994年版,第 350页。(9)此前关于电影传入香港的时间,学界大多援引香港电影资深研究者余慕云先生根据香港 华字日报等资料考据出的“电影是 1896年 1月传入香港的”。此后陆续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如台湾学者李道明、澳大利亚学者法兰 宾等不断挖掘史料,考证得出 华字日报1896年的报道应是幻灯放映活动而非电影放映活动,并根据 1897年 4月 26日香港 孖剌

38、沙西报记载,重新确定电影传入香港的日期。参见 澳 法兰 宾 “电”力与摄“影”的结合重究香港早期影史日志,曾宪冠译,通讯(第 6期),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 1998年 11月号;周承人、李以庄 早期香港电影史:18971945,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10)1898年美国爱迪生公司摄影队到港拍摄了一批风光纪录片,香港自此开始有较为正式的大规模电影拍摄活动;1899年美国电影发行放映商麦顿在香港开始了“看影画戏,一分钱一位”的商业性电影放映活动,等等。参见余慕云 香港电影掌故第一辑 默片时代(18961934年),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5年版;周承人、李以庄 早期香港电影史:18

39、971945,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11)原文见 Hugh Hoffman,Film Conditions in China,The Moving Picture World,1914-6-25,香港电影资料馆特约研究员罗卡先生曾将全文翻译刊发于 当代电影2010年第 4期。(12)美 孔飞力 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李明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6年版,第 204页。(13)Daily Alta California,1852-10-16.目前学界普遍将“同福堂”(音译)作为有史料记载的第一个在美国进行合法正式演出的中国剧团。根据 上加州日报的系列报道可知,该

40、剧团 1852年 10月 18日在旧金山的美国剧院(American Theatre)首演。据考证,此前可能也有中国剧团在美演出,但资料零散,且没有剧团及其演出的详细信息。Tong Hook Tong在早期资料中也被写作 Hong Fook Tong、Hong Took Tong等多个写法。Donald Riddle,Flying Dragons,Flowing Streams:Music in the Life of San Franciscos Chinese,Greenwood Press,1983;Krystyn R.Moon,Yellowface:Creating the Chine

41、se in American Popular Music and Performance,1850-1920s,Rutgers University Press,2005.(14)余勇 明清时期粤剧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9年版,第 276页。(15)多位后来从影的华侨华人都曾表示过,他们自幼便跟随家人在当地华人社区观看粤剧演出,并由此培养了观看习惯及从影兴趣。例如伍锦霞全家都热爱粤剧,经常光顾大舞台戏院,她从少年时代起便是戏迷,为此还曾在大舞台戏院兼职卖票,见魏时煜 金门银光梦(纪录片),香港:香港艺术发展局、蓝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出品,2013年。(16)美 傅葆

42、石 想像中国:邵氏电影,刘辉、傅葆石编 香港的“中国”:邵氏电影,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第 5页。(17)余慕云 香港电影掌故第一辑 默片时代(18961934年),香港:广角镜出版社 1985年版;关于关文清的从影经历,另可参见关文清 中国银坛外史,香港:广角镜出版社 1976年版。(18)关文清 中国银坛外史第 136143页。(19)飞絮 港粤影坛最近动态,电声(上海)1935年第 4卷第 16期。(20)香港电影业之全貌 大小影业公司数在三十六家以上,工商日报(香港)1937年 6月 21日。(21)龙冈亲义公所是海外华侨华人中刘、关、张、赵四姓宗亲为联络乡情、互助互利建

43、立的组织,在北美地区人脉网络庞大,可参见关文清 中国银坛外史第 135页。(22)“香港大观”最初是以原来“联华”租借的名园片场为基地,后“出品日增”,遂“决定发展计划”,“盖新场所地方广阔,且天然景致甚多。为发展计,决再作进一步设想。并由美国增置活动新式机,为香港电影界独有之新声云云”。大观之新发展 新开九龙影场,华字日报(香港)1936年 2月 1日。(23)傅慧仪编 香港早期电影游踪(第三册):被遗忘的影坛女先锋及大观公司的越洋制作,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 2014年版,第 280页。(24)赵树燊经营海外影业 在美国建造专映国片影院,电声(上海)1940年第 9卷第 18期。(25)19

44、40年赵树燊在旧金山唐人街建造了一家“造价十万美元、拥有 400个座位的全中文有声电影剧院”,也即是大观剧院(Grandview Theatre)。另据赵树燊接受采访时所说,“大观”还会在美国纽约等地再建造专映中国电影的影院。Building Chinese Theatre on Coast,Motion Picture Herald,1940-11-23;The Versatile Mr.Sunn,Boxoffice,1940-12-07.(26)(36)据当地报刊报道,赵树燊“发明了一种将东方电影字幕翻译成英语的新技术”,“方法是将英文字幕直接显示在影院屏幕下方的立体幻灯片上,并通过机器运

45、作小心地实现与故事顺序同步,这大大节省了叠加英文字幕这种旧方法的费用”。SFRANCISO,Boxoffice,1940-12-14.(27)文中还提到,“大观”现已在美国、古巴、墨西哥、菲律宾、南非、巴拿马、澳大利亚和马达加斯加等地区建立了发行渠道。Chinese Producer Exhibits Here,Film Daily,1940-12-02.(28)(36)余慕云 香港电影掌故第一辑 默片时代(18961934年)第 85、185页。(29)文渊 电影专刊(第四二期):参观香港全球影片公司后,北洋画报(天津)1934年第 24卷第 1181期。(30)银幕近讯:全球公司新片一览,

46、时事旬报(上海)1934年第 16期。(31)(35)香港会成东方好莱坞吗?,电声(上海)1935年第 4卷第 5期。(32)朱昌东谈到,“香港之优点,大者有三,小者有二。所谓最大之优点,即为气候常秋,其次香港青山随处,澄海连眉,在此选择,无须外求,能使出品家减轻追求外景之负担极大,电影器材购买上之便利与低廉,则为香港第三优点,电影公司须用于外国材料者极多,香港适为一无税口岸,故能使出品者成本特别减轻。此外所谓两个小优点者,则为可以避免国内检查上之稽延时间,官吏势力之掣肘,及输运上之便利,吾人固不希望藉香港以088重写电影史REWRITING FILM HISTORY逃避祖国之检查,但有上述三

47、大优点,自能满足,把香港经营为东方荷里活之客观条件矣云。”参见 经济学家朱昌东谈香港在制片上之三优点 不难使之成为东方的荷里活,工商日报(香港)1934年 11月 15日。(33)此后几年香港报刊上多有此类评论,如“去年自实业部专员朱昌东氏倡议本港具有东方荷里活之客观条件,此后本港国产影业遂乃更形活跃”,国产影片业之一斑 全球公司扩大组织,工商日报(香港)1935年 8月 16日;又如,“自全球公司出品部经理朱昌东鼓动谓香港具备客观条件,足以称为东方荷里活以后,小公司日有增加,粤剧片日渐盛行”,香港电影业之全貌 大小影业公司数在三十六家以上,工商日报(香港)1937年 6月 21日。(34)剑

48、尘 香港全球公司巡礼,电影画报(上海 1933)1935年第 17期。(37)参见余慕云 香港电影史话(第二卷)三十年代(1930年1939年),香港:次文化堂 1997年版,第 70页;伶伶星星录 马师曾组织电影业,天光报(香港)1934年 1月 20日;马师曾今后之出路,优游(广州)1935年第 3期。(38)余慕云 香港电影史话(第二卷)三十年代(1930年1939年)第 71、112页。(39)Daphne Pi-Wei Lei,Operatic China:Staging Chinese Identity across the Pacific,Palgrave Macmillan,2

49、006,p.26.(40)罗卡 香港战前粤剧和电影的互动转变 并谈其美学上的问题,吴君玉编 光影中的虎度门:香港粤剧电影研究,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 2019年版,第 10页。(41)参见觉先声剧团 1938年在香港 艺林杂志刊发的广告,转引自梁沛锦 粤剧研究通论,香港:龙门书店 1982年版,第 181页。(42)改良粤语歌唱片薛觉先李绮年合演 姑缘嫂劫 ,申报(上海)1941年 1月 11日。(43)五大音乐名家现身银幕之第一声 打破歌唱影片音乐场面之新纪录,粤曲(上海)1936年第 3期。(44)同(37),第 90页。(45)皇后影 铁血芳魂 ,华字日报(香港)1936年 6月 26日。

50、(46)“Heartaches”to Be Shown This Week,Chinese Digest,1936-02-14.(47)魏时煜、罗卡 霞哥传奇:跨洋电影与女性先锋,香港: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6年版,第 71页。(48)旧金山华侨 摄制华侨生活影片,电声(上海)1936年第 5卷第 47期。(49)娱乐消息:华侨之光 ,大公报(香港)1940年 3月 31日。(50)嘘!蓝湖碧玉 ,大公报(香港)1949年 3月 11日。(51)铁血芳魂电影海报,南强日报(香港)1936年 6月 28日,转引自魏时煜、罗卡 霞哥传奇:跨洋电影与女性先锋第 77页。(52)罗卡、澳 法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